环境监控方法及系统与流程

文档序号:11475766阅读:512来源:国知局
环境监控方法及系统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监控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环境监控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传统的环境监控方法,例如温度监控系统、湿度监控系统,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将检测到的环境数据传给后台控制器,后台控制器存储环境数据作为存档,在从数据库中调取已存档的环境数据进行统计、复查等后期处理。但是,由于传感器采集环境数据的周期短,导致数据库存储的数据量大,需要设置庞大的数据库,并且从海量的存档数据中调取数据进行后期处理工作量大、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本发明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环境监控方法及系统,将接收到的环境数据进行采集后再存入数据库存档,减小数据存储压力,提高数据查询效率。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环境监控方法,数据采集服务器执行采集步骤:接收实际测量的环境数据;根据采集周期,判断环境数据的时间信息是否符合所述采集周期;如果判断出所述环境数据的时间信息符合所述采集周期,则将符合所述采集周期的所述环境数据输出用于存档;其中,所述采集周期大于接收所述环境数据的周期。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采集步骤之前,执行分类步骤:接收所述环境数据,根据所述环境数据的时间信息,判断所述环境数据的类别;在所述采集步骤中,各类别的所述环境数据对应各自的采集周期,根据各类别的采集周期分别对相应类别的所述环境数据执行采集。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环境数据分为至少两个类别,所述至少两个类别包括第一类别和第二类别,其中所述第一类别的采集周期大于所述第二类别的采集周期。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分类步骤还包括:判断出所述环境数据的类别后,在所述环境数据上做类别标记;所述采集步骤中,按照所述环境数据上的所述类别标记将所述环境数据分类输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环境数据的时间信息包含所述环境数据被实际测量的时间;所述环境数据的类别包括历史类别;在所述分类步骤中:对比所述环境数据的时间信息与时间t1,如果所述环境数据是在时间t1之前被实际测量到的,则判断所述环境数据为历史数据;在所述采集步骤中:根据所述历史数据的采集周期,对历史数据进行采集;其中,时间t1早于当前时间t0;或/和,所述环境数据的类别包括缓存类别;在所述分类步骤中:对比所述环境数据的时间信息与时间t2,如果所述环境数据是在时间t2至当前时间t0之间被实际测量到的,则判断所述环境数据为缓存数据;在所述采集步骤中:根据所述缓存数据的采集周期,对缓存数据进行采集;其中,时间t2早于当前时间t0;或/和,所述环境数据的类别包括实时类别;在所述分类步骤中:根据环境数据的时间信息,如果环境数据距离当前时间t0最近被数据监测设备采集的,则判断对应的环境数据为实时数据;在所述采集步骤前将所述实时数据输出,或在所述采集步骤中根据所述实时数据的采集周期对所述实时数据采集后输出;或/和,所述环境数据的类别包括报警类别;在所述分类步骤中:根据预设的报警限值,对比所述环境数据与所述报警限值,如果所述环境数据超出所述报警限值的范围,则判断所述环境数据为报警数据;在所述采集步骤前将所述报警数据输出,或在所述采集步骤中根据所述报警数据的采集周期对所述报警数据采集后输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报警数据的采集周期小于所述实时数据的采集周期。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数据采集服务器接收至少两个数据监测设备传回的所述环境数据,所述数据采集服务器将所述数据监测设备划分为至少一组,当其中一个所述数据监测设备传回的所述环境数据被判断为所述报警数据时,将同组其余的所述数据监测设备传回的所述环境数据也判断为所述报警数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报警服务器接收所述数报警数据,在预警周期内,根据累次规则或均值规则判断是否发出报警信号;其中,累次规则为:如果判断一个所述环境数据超出预设区间,则记录一次异常,如果一个预警周期内累计的异常次数大于或等于预设次数,则发出报警信号;其中,均值规则为:获得预警周期内所述环境数据的平均值,如果所述环境数据的平均值超出预设区间,则发出报警信号。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分类步骤之前执行核对步骤:接收数据包,所述数据包括所述环境数据,检测所述数据包的完整性或/和有效性,检测合格的所述数据包进入采集步骤,检测不合格时发出重发请求的信号。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数据采集服务器用于与数据监测设备对接(包括但不限于有线连接或无线连接)。数据监测设备用于检测环境数据,包括但不限于检测环境的温度值、湿度值,数据监测设备采集到的环境数据发送给数据采集服务器。数据采集服务器接收数据监测设备传回的环境数据,执行采集步骤:根据预设的采集周期,判断环境数据的时间信息是否符合采集周期,如判断环境数据的时间信息符合采集周期,则将对应的环境数据采集并输出用于存档。

传统的环境监控是将接收到的所有环境数据未经处理直接存入数据库,当发生报警时才从数据库中调取相关数据进行查看。本发明中,环境数据经过数据采集服务器的采集步骤再存入数据库中,并且采集周期大于数据监测设备传回环境数据的周期,一方面保证数据监测设备对环境数据进行检测和采集的周期小,另一方面,数据库进行数据存储的周期大,缓解数据库的库存压力,可以减小数据库的容量,以满足存储时间、容量的要求,采集周期越小,需要的存储容量越大。另一方面,根据自身的硬件存储容量、存储时间的要求进行综合评估,设定适当的采集周期,可以以满足存储时间、容量的要求,同时使用于存档的环境数据可以全面反映被监测环境的情况(例如温度情况、湿度情况等),同时,当从数据库中调取数据的查询,效率更高。

其中,数据监测设备检测的环境数据可以是模拟信号也可以是数字信号,例如数据监测设备可以是温度传感器、环境数据是环境的温度值,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值可以是模拟数据或数字数据,执行采集步骤时,如果是模拟信号,在采集中可以将模拟信号采集后按照模拟信号发送给下一步骤、也可以在采集步骤中将模拟信号转为数字信号后再发送给下一步骤;如果是数字信号,则采集步骤中将数字信号采集并按照数字信号发送给下一步骤。

其中,数据库可以设置在数据采集服务器中,也可以在数据采集服务器外另设独立的数据库。

2、数据采集服务器在采集步骤之前执行分类步骤:接收数据监测设备传回的环境数据,根据环境数据的时间信息,判断环境数据的类别,各类别的环境数据对应各自的采集周期,在采集步骤中,根据各类别的采集周期分别对相应类别的环境数据进行采集。

在环境数据送入数据库进行存储前,将环境数据经过分类,再发送给数据库按照类别分类存储于数据库中,在数据中查询环境数据时分类查找,可以提高从数据库中调取数据的查询效率。

3、可以按照环境数据的类别分别设置各类别的采集周期,其中,各类别的采集周期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优选的,环境数据分为至少两个类别,所述至少两个类别包括第一类别和第二类别,第一类别的采集周期大于第二类别的采集周期。

4、分类步骤还包括:判断环境数据的类别后,在对应的环境数据上做类别标记,数据采集服务器可以将不同类别的环境数据进行分类采集,数据采集服务器读取环境数据的类别标记,并读取该类别的采集周期,将该类别的采集周期和环境数据的时间信息对比,当环境数据的时间信息符合采集周期时,将对应的环境数据输出,采集步骤后将被采集的数据按照类别标记进行分类输出。

采用对环境数据做“标记”的方法,既可以在环境数据上做“类别标记”,也可以在环境数据上做其他特征标记,在后续的步骤中,可以根据环境数据的类别标记对不同类别的环境数据做相应的处理。

5、环境数据的包含了环境状态的数值和采集数值的时间信息,根据环境状态的数值和采集时间可以讲环境数据进行分类。其中:

环境数据的类别包括历史类别,数据监测设备实时采集被监控环境的状态信息,但是由于连接中断、传输错误、或其他原因,记录被监控环境状态信息的环境数据未能及时被传送给数据采集服务器,而是延迟后在发送给数据采集服务器,此时数据采集服务器收到的环境数据与当前时间之间有很大的时间延迟,在没有报警的情况下,这些延迟很久的历史数据已经不能及时反映被监控环境当前的状态,也不需要推送到实时监控平台实时显示,所以直接发送给数据库存档。在分类步骤中:根据环境数据的时间信息,如果环境数据是在时间t1之前被数据监测设备采集的,则判断对应的环境数据为历史数据;在采集步骤中:根据历史数据的采集周期,对历史数据进行采集;其中,时间t1早于当前时间t0,当环境数据的时间信息显示环境数据是早于时间t1被采集的,则判断该环境数据是历史数据。

根据需要,数据采集服务器可以对比历史数据和预设的环境状态的报警限值,判断是否为报警数据,也可以不判断历史数据是否是报警数据直接发送给数据库存档。

根据需要,在数据库中可以讲历史数据按照类别存储,也可以按照环境数据的时间信息存储。

或/和,环境数据的类别包括缓存类别。环境数据被采集的时间与当前时间点越接近,则这些环境数据越能够体现被监控环境的当前状态,因此,将当前时间以及之前一段时间内采集的环境数据分类为缓存数据,缓存数据在数据库中按类存储,可以方便的调取查阅以了解被监测环境的当前状态,而不需要在总的数据库中调取,查阅的效率高,可以方便了解最新的状态。在分类步骤中:根据环境数据的时间信息,如果环境数据是在时间t2至当前时间内被数据监测设备采集的,则判断对应的环境数据为缓存数据;在采集步骤中:根据缓存数据的采集周期,对缓存数据进行采集。

或/和,环境数据的类别包括实时类别;实时数据是数据监测设备最新采集的环境数据,是实时数据的时间信息最接近当前时间点,在分类步骤中:根据环境数据的时间信息,如果环境数据距离当前时间t0最近被数据监测设备采集的,则判断对应的环境数据为实时数据;将实时数据经过采集后发送给数据库用于存档;

或/和,环境数据的类别包括报警类别;在分类步骤中:读取报警限值,对比环境数据与预设的报警限值,如果环境数据超出报警限值的范围,则判断对应的环境数据为报警数据;将报警数据发送至报警服务器,供报警服务器判断是否发出报警信号。根据需要,可以先对环境数据进行采集再判断环境数据是否为报警数据,也可以不经过采集就判断环境数据是否为报警数据。

6、实时数据经过采集后发送给数据库存档,报警数据的采集周期小于实时数据的采集周期。在没有报警数据的情况下采用常规的采集周期对环境数据进行采集后发送给数据库存储,当判断有报警数据时缩小采集周期,报警数据一方面推送至报警服务器进行报警判断,另一方面报警数据也经过采集送入数据库存储。这样,既能够在没有报警数据的时候采用较长的采集周期缓解数据库的存储压力,在判断有报警数据之后才缩短采集周期,更多地采集临近报警数据时间点的时间段内的环境数据,利于更好地分析环境的状态以及是否报警。

7、环境监控方法还包括报警服务器,报警服务器接收数据采集服务器发送的报警数据,并根据报警规则判断报警数据是否发出报警信号。报警服务器可以与报警器对接,当报警服务器根据报警数据判断需要报警时,便发送报警信号给报警器让报警器报警。

8、数据采集服务器将实时数据经过采集后发送至实时监测设备;或者,实时数据不经过采集发送至实时监测设备,保证环境监测的时效性,便于根据环境数据实时监测环境的状态。

9、数据采集服务器还执行数据核对,数据采集服务器接收数据监测设备传回的数据包,数据包包括环境数据,检测数据包的完整性或/和有效性,如检测合格则将对应的数据包进入采集步骤,如检测不合格则向对应的数据监测设备发出重发请求。通过对数据包的合格性检测,保证数据白鸡服务器接收数据监测设备传回的真实信息,避免出错。对数据包的核对包括但不限于数据包完整性、有效性。

10、环境监控系统还包括数据库和数据监测设备,数据监测设备采集环境数据,并将环境数据发送给数据采集服务器,数据库接收数据采集服务器发送的环境数据,并按照类别分类存储。数据监测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数据采集服务器可以设置一个或两个以上的数据监测设备。

11、数据采集服务器接收至少两个数据监测设备传回的环境数据,数据监测设备被分为至少一组,当同一组的数据监测设备中其中之一传回的环境数据被判断为报警数据时,将同组其余数据监测设备传回的环境数据发送给报警服务器。可以预设数据监测设备分组,当同一组的数据监测设备中其中之一传回的环境数据被判断为报警数据时,将同组其余数据监测设备传回的环境数据也一同发送给报警服务器。根据被监测环境的空间条件,可以将同一组的数据监测设备设置在预定位置,例如将统一仓库的数据监测设备设为一组、或者将临近区域的数据监测设备设为一组,当判断其中一个数据监测设备传回的环境数据为报警数据后,将预定区域范围内的所有数据监测设备传回的环境数据发送给报警服务器;或者,将预定的数据监测设备传回的环境数据发送给报警服务器。由此,当其中一个数据监测设备的环境数据为报警数据时,可以根据同组数据监测设备传回的环境数据来判断该被监测环境的整体情况,综合判断是否报警,相对于传统根据单一报警数据报警的方法,可以大幅减小误报警的几率,提高报警的准确度,提高管理效率。

12、当数据采集服务器首次发送报警数据给报警服务器时,进入一个报警周期,在报警周期内将数据监测设备传回的环境数据发送给报警服务器。

其中优选的,如果环境数据经过采集后再判断是否为报警数据,则首次判断环境数据为报警数据后,报警周期内对环境数据的采集周期小于报警周期外对环境数据的采集周期。

13、环境监控系统还包括报警服务器,报警服务器接收数据采集服务器传送的环境数据,在报警周期内,根据累次规则或均值规则判断是否向报警器发送报警信号;

其中,累次规则为:如果判断一个环境数据超出预设限值,则记录一次超标,如果一个预警周期内累计的异常次数大于或等于预设次数,则发出报警信号;发生一次超标并不会导致发出报警信号,只有统计到超标次数超过预设次数,才发出报警信号,多次的超标反映了被监控环境发生持续性的监控数值异常,此时发出报警信号,能很好的过滤单次环境数据异常的扰动,提高判断的精准率。

其中,均值规则为:获得预警周期内环境数据的平均值,如果环境数据的平均值超出预设限值,则发出报警信号。

以温度检测为例,如果实测温度值的平均值没有超过预设温度区间,则说明实测温度值趋于平稳,此时虽然实测温度值在区间内波动,甚至可以有实测温度值超出预设温度范围,但是整体温度发生变化的趋势较弱,不会突然出现温度剧烈变化的情况,此时判断未超标,可以过滤少量异常的实测温度值。如果实测温度值的平均值超出了预设温度区间,则说明预警周期内整体温度变化剧烈,温度有很强的变化趋势,反映了温度确实超出可控范围,此时判断温度超标,精准提示管理人员温度超标需要处理。

其中,预设限值可以是一个限值区间,例如在累次规则中预设限值为[-10℃,-5℃],若环境数据记录的温度超出此范围则为异常;预设限值也可以是一个阈值,例如在累次规则中预设限值为≤10℃,若环境数据记录的温度>10℃则为超标。例如对于冷库,预设限值包括上限和下限,如果温度超过上限时开启制冷设备对冷库制冷降温,当实测温度值低于下限时停止制冷;实测温度值有可能大于上限或小于下限,由于制冷设备制冷不均匀,有可能导致某些温度节点的温度暂时超标,但此时冷库的整体温度已经足以满足对冷量的需求、制冷设备也正常,如果采用传统报警方式,就会对一个正常运行的冷库发生误报警,而采用本发明的累次原则或均值原则,可以过滤这些暂时性的温度超标、过滤误报警,提高管理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环境监控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环境监控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实施例一

环境监控系统包括数据监测设备、数据采集服务器、数据库、数据监测设备、报警服务器、以及报警器,其中,根据需要数据库可以设置在数据采集服务器,也可以不设置在数据采集服务器中。

数据监测设备设置于被监测的环境中,例如冷库、仓库、暖库等。本实施例中,数据监测设备检测环境的温度值,但不限于此,数据监测设备也也可以检测环境的湿度值、粉尘等其他参数。

环境监控系统可以不同地址的多个仓库进行统一监测,例如同时监测多个异地仓库,每个仓库设有若干房屋,每座房屋设有若干库房,可以在库房中s设置若干数据监测设备,本实施例中数据监测设备为温度传感器。

数据监测设备实时检测库房中的温度值,并将温度值以及温度值被采集的时间作为环境数据发送给数据采集服务器。

如图1、2所示,数据采集服务器接收数据监测设备传回的环境数据,执行下述步骤:

(1)数据核对:执行数据核对,数据采集服务器接收数据监测设备传回的数据包,数据包包括环境数据,检测数据包的完整性或/和有效性,如检测合格则将对应的数据包进入采集步骤,如检测不合格则向对应的数据监测设备发出重发请求。通过对数据包的合格性检测,保证数据采集服务器接收数据监测设备传回的真实信息,避免出错。对数据包的核对包括但不限于数据包完整性、有效性。

经过数据核对后,合格的数据包进入分类步骤。

(2)数据分类:数据采集服务器收数据监测设备传回的环境数据,执行分类步骤,环境数据的包含了环境状态的数值和采集数值的时间信息,根据环境状态的数值和采集时间可以讲环境数据进行分类。根据需要,分类的类别可以是历史数据、缓存数据、实时数据、以及报警数据当中的一种或几种,也可以设置其他的类别。其中:

①环境数据的类别包括历史类别,根据环境数据的时间信息,如果环境数据是在时间t1之前被数据监测设备采集的,则判断对应的环境数据为历史数据。其中,时间t1早于当前时间t0,当环境数据的时间信息显示环境数据是早于时间t1被采集的,则判断该环境数据是历史数据,并在相应的环境信息数据包上做分类为历史数据的类别标记。

数据监测设备实时采集被监控环境的状态信息,但是由于连接中断、传输错误、或其他原因,记录被监控环境状态信息的环境数据未能及时被传送给数据采集服务器,而是延迟再发送给数据采集服务器,此时数据采集服务器收到的环境数据与当前时间之间有很大的时间延迟,在没有报警的情况下,这些延迟很久的历史数据已经不能及时反映被监控环境当前的状态,也不需要推送到实时监控平台实时显示,可以直接发送给数据库存档备查。

②环境数据的类别包括缓存类别,在分类步骤中:根据环境数据的时间信息,如果环境数据是在时间t2至当前时间内被数据监测设备采集的,则判断对应的环境数据为缓存数据,并在相应的环境信息数据包上做分类为缓存数据的类别标记。

环境数据被采集的时间与当前时间点越接近,则这些环境数据越能够体现被监控环境的当前状态,因此,将当前时间以及之前一段时间内采集的环境数据分类为缓存数据,缓存数据在数据库中按类存储,可以方便的调取查阅以了解被监测环境的当前状态,而不需要在总的数据库中调取,查阅的效率高,可以方便了解最新的状态。

③环境数据的类别包括实时类别。根据环境数据的时间信息,如果环境数据距离当前时间t0最近被数据监测设备采集的,则判断对应的环境数据为实时数据,并在相应的环境信息数据包上做分类为实时数据的类别标记。

实时数据是数据监测设备最新采集到的环境数据,实时数据的时间信息最接近当前时间点。

④环境数据的类别包括报警类别。读取报警限值,对比环境数据与预设的报警限值,如果环境数据超出报警限值的范围,则判断对应的环境数据为报警数据,并在相应的环境信息数据包上做分类为报警数据的类别标记。

经过分类步骤后将被标记后的环境数据送入缓存数据队列中,对缓存数据队列中的数据进行采集。

采集:分类步骤中已经在对应的环境数据上做类别标记,数据采集服务器可以将不同类别的环境数据进行分类采集,数据采集服务器读取环境数据的类别标记,并读取该类别的采集周期,将该类别的采集周期和环境数据的时间信息对比,当环境数据的时间信息符合采集周期时,则对应的环境数据被采集,将被采集的环境数据按照其上的类别标记进行分类输出。根据需要,历史数据、缓存数据、实时数据、以及报警数据的采集周期可以相同或不同。其中:

①根据历史数据的采集周期t1,对历史数据进行采集,采集后的历史数据发送给数据库。根据需要,数据采集服务器可以对比历史数据和预设的环境状态的报警限值,判断是否为报警数据,也可以不判断历史数据是否是报警数据直接发送给数据库存档。

②根据缓存数据的采集周期t2,对缓存数据进行采集,采集后的缓存数据发送给数据库。

③将所有实时数据发送给实时监测设备(例如显示器)进行实时监测,同时,根据实时数据的采集周期t3,对实时数据进行采集,采集后的实时数据发送给数据库用于存档。

④根据需要,可以先对实时数据进行采集再判断环境数据是否为报警数据,也可以不经过采集就判断实时数据是否为报警数据。对于首次检测到报警数据之前,此时报警数据的采集周期与实时数据采集周期相同,都为t3,当检测到报警数据后,进入一个报警周期,周期内对实时数据的采集周期为t4,t4≤t3。

经过上述(1)数据核对、(2)数据分类、(3)采集等步骤,从数据监测设备传回的环境数据被分类输出,其中,实时数据和报警数据发送给实时监测设备,报警数据发送给报警服务器,历史数据、实时数据、缓存数据、报警数据发送至数据库存档。各类别的环境数据对应各自的采集周期,在采集步骤中,根据各类别的采集周期分别对相应类别的环境数据进行采集。在环境数据送入数据库进行存储前,将环境数据经过分类,再发送给数据库按照类别分类存储于数据库中,在数据中查询环境数据时分类查找,可以提高从数据库中调取数据的查询效率。并且,环境数据经过数据采集服务器的采集再存入数据库中,并且,采集周期大于数据监测设备传回环境数据的周期,一方面保证数据监测设备对环境数据进行检测和采集的周期小,另一方面,数据库进行数据存储的周期大,缓解数据库的库存压力,可以减小数据库的容量,以满足存储时间、容量的要求,采集周期越小,需要的存储容量越大,也提高从数据库中调取数据的查询效率。

当数据采集服务器首次发送报警数据给报警服务器时,进入一个报警周期,并将报警周期内数据监测设备传回的所有环境数据作为报警数据发送给报警服务器。实时数据经过采集后发送给数据库存档,在没有报警数据的情况下采用周期t3对环境数据进行采集后作为实时数据发送给数据库存储,从首次判断有报警数据开始,改为按照周期t4对报警周期内的所有环境数据进行采集,采集后作为报警数据发送给报警服务器,同时报警数据也经过采集送入数据库存储。这样,既能够在没有报警数据的时候采用较长的采集周期缓解数据库的存储压力,在判断有报警数据之后才缩短采集周期,更多地采集临近报警数据时间点的时间段内的环境数据,利于更好地分析环境的状态以及是否报警。

报警服务器根据接收到的报警数据判断是否发出报警信号,如果在报警周期内没有发出报警信号,则退出该报警周期,恢复实时数据的采集周期t3对实施数据进行采集。

报警服务器接收数据采集服务器传送的环境数据,在报警周期内,根据累次规则或均值规则判断是否向报警器发送报警信号,报警器接收报警信号后报警。其中,累次规则为:如果判断一个环境数据超出预设限值,则记录一次超标,如果一个预警周期内累计的异常次数大于或等于预设次数,则发出报警信号;发生一次超标并不会导致发出报警信号,只有统计到超标次数超过预设次数,才发出报警信号,多次的超标反映了被监控环境发生持续性的监控数值异常,此时发出报警信号,能很好的过滤单次环境数据异常的扰动,提高判断的精准率。其中,均值规则为:获得预警周期内环境数据的平均值,如果环境数据的平均值超出预设限值,则发出报警信号。

以温度检测为例,如果实测温度值的平均值没有超过预设温度区间,则说明实测温度值趋于平稳,此时虽然实测温度值在区间内波动,甚至可以有实测温度值超出预设温度范围,但是整体温度发生变化的趋势较弱,不会突然出现温度剧烈变化的情况,此时判断未超标,可以过滤少量异常的实测温度值。如果实测温度值的平均值超出了预设温度区间,则说明预警周期内整体温度变化剧烈,温度有很强的变化趋势,反映了温度确实超出可控范围,此时判断温度超标,精准提示管理人员温度超标需要处理。

其中,预设限值可以是一个限值区间,例如在累次规则中预设限值为[-10℃,-5℃],若环境数据记录的温度超出此范围则为异常;预设限值也可以是一个阈值,例如在累次规则中预设限值为≤10℃,若环境数据记录的温度>10℃则为超标。例如对于冷库,预设限值包括上限和下限,如果温度超过上限时开启制冷设备对冷库制冷降温,当实测温度值低于下限时停止制冷;实测温度值有可能大于上限或小于下限,由于制冷设备制冷不均匀,有可能导致某些温度节点的温度暂时超标,但此时冷库的整体温度已经足以满足对冷量的需求、制冷设备也正常,如果采用传统报警方式,就会对一个正常运行的冷库发生误报警,而采用本发明的累次原则或均值原则,可以过滤这些暂时性的温度超标、过滤误报警,提高管理效率。

其中前文所述的第一类别(或第二类别)可以是历史类别、或实时类别、或报警类别、或缓存类别,也可以是其他类别,只要满足前文所述第一类别的采集周期大于第二类别的采集周期就可以。

实施例二

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不同在于:

数据采集服务器接收至少两个数据监测设备传回的环境数据,数据监测设备被分为至少一组,当同一组的数据监测设备中其中之一传回的环境数据被判断为报警数据时,将同组其余数据监测设备传回的环境数据发送给报警服务器。可以预设数据监测设备分组,当同一组的数据监测设备中其中之一传回的环境数据被判断为报警数据时,将同组其余数据监测设备传回的环境数据也一同发送给报警服务器。根据被监测环境的空间条件,可以将同一组的数据监测设备设置在预定位置,例如将统一仓库的数据监测设备设为一组、或者将临近区域的数据监测设备设为一组,当判断其中一个数据监测设备传回的环境数据为报警数据后,将预定区域范围内的所有数据监测设备传回的环境数据发送给报警服务器;或者,将预定的数据监测设备传回的环境数据发送给报警服务器。由此,当其中一个数据监测设备的环境数据为报警数据时,可以根据同组数据监测设备传回的环境数据来判断该被监测环境的整体情况,综合判断是否报警,相对于传统根据单一报警数据报警的方法,可以大幅减小误报警的几率,提高报警的准确度,提高管理效率。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