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误触模式解除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和移动终端与流程

文档序号:14653495发布日期:2018-06-08 22:28阅读:466来源:国知局
防误触模式解除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和移动终端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互联网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防误触模式解除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和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随着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电子设备的功能越来越丰富,人们对电子设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希望功能设置越来越人性化、合理化。传统的移动终端系统中自带有一个防误触模式,用户在系统中开启了防误触模式之后,当用户将移动终端放置在口袋中时,且发生屏幕不预期点亮的状况时,则会触发防误触模式生效。此时无法进行触屏操作,以此避免移动终端在口袋中被误触。但是当防误触模式并不在上述情况下被错误触发时,则用户需要及时退出防误触模式。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能够及时退出防误触模式的防误触模式解除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和移动终端。

一种防误触模式解除方法,包括:

获取解除防误触模式的指令;

响应所述指令,在移动终端的屏幕上显示解除提示信息,所述解除提示信息包括至少一个触控点位置;

接收针对所述移动终端屏幕的触控操作;

检测所述触控操作是否与所述解除提示信息匹配,若是,则控制所述移动终端解除防误触模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解除提示信息为在所述屏幕上随机显示的预设数量个触控点位置;

所述检测所述触控操作是否与所述解除提示信息匹配,若是,则移动终端解除所述防误触模式,包括:

检测所述触控操作是否为对所述预设数量个触控点位置的点击操作,若是,则控制所述移动终端解除所述防误触模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解除提示信息为在所述屏幕上预设位置处依次显示的预设数量个触控点位置;

所述检测所述触控操作是否与所述解除提示信息匹配,若是,则移动终端解除所述防误触模式,包括:

检测所述触控操作是否为对所述预设数量个依次出现的触控点位置的点击操作,若是,则移动终端解除所述防误触模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移动终端进入防误触模式之前,还包括:

移动终端接收距离传感器被遮挡且屏幕点亮的信号,根据所述信号生成防误触模式触发指令;

根据所述防误触模式触发指令进入防误触模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接收针对所述屏幕的触控操作,包括:

检测在预设时间内是否接收到针对所述屏幕的触控操作,若是,则进入所述检测所述触控操作是否与所述触控点位置匹配的步骤,否则移动终端维持防触控模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解除提示信息还包括提示用户操作的描述信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触控点位置以水波圆圈动画的形式展示。

一种防误触模式解除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解除防误触模式的指令获取模块,用于获取解除防误触模式的指令;

解除提示信息显示模块,用于在移动终端的屏幕上显示解除提示信息,所述解除提示信息包括至少一个触控点位置;

触控操作接收模块,用于接收针对所述屏幕的触控操作;

防误触模式解除模块,用于检测所述触控操作是否与所述触控点位置匹配,若是,则移动终端解除防误触模式。

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以下步骤:

获取解除防误触模式的指令;

响应所述指令,在移动终端的屏幕上显示解除提示信息,所述解除提示信息包括至少一个触控点位置;

接收针对所述移动终端屏幕的触控操作;

检测所述触控操作是否与所述解除提示信息匹配,若是,则控制所述移动终端解除防误触模式。

一种移动终端,所述移动终端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以下步骤:

获取解除防误触模式的指令;

响应所述指令,在移动终端的屏幕上显示解除提示信息,所述解除提示信息包括至少一个触控点位置;

接收针对所述移动终端屏幕的触控操作;

检测所述触控操作是否与所述解除提示信息匹配,若是,则控制所述移动终端解除防误触模式。

上述防误触模式解除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和移动终端,移动终端获取解除防误触模式的指令,响应指令并在移动终端的屏幕上显示解除提示信息,解除提示信息包括至少一个触控点位置。接收针对移动终端屏幕的触控操作,检测触控操作是否与解除提示信息匹配,若是,则控制移动终端解除防误触模式。传统方法需要同时按压返回键和音量键,来实现强制退出防误触模式。因为每个移动终端上用户所操作的按键的位置是固定的,且针对不同设计的移动终端,按键位置设计差别很大,所以需要开发人员根据按键位置的不同对退出防误触模式的后台进行更改,这样就大大浪费了开发人员的时间。传统的按键方式不便操作,且未来移动终端的发展方向都是往无按键化进行发展。本发明所采用在移动终端的屏幕上显示解除提示信息,解除提示信息包括至少一个触控点位置。用户只需要对触控点位置进行触控操作,即可退出防误触模式,操作方便快捷。且只需要设计一套退出防误触模式的后台即可适用于多款按键位置设计不同的移动终端。因此大大提高了开发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移动终端的内部结构图;

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防误触模式解除方法的流程图;

图3为一个实施例中防误触模式解除界面的示意图;

图4为另一个实施例中防误触模式解除界面的示意图;

图5为一个实施例中防误触模式解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另一个实施例中防误触模式解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还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该移动终端包括通过系统总线连接的显示屏、处理器、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内存储器、网络接口等。其中,该移动终端的非易失性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操作系统,还可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可使得处理器执行一种防误触模式解除方法。该移动终端的处理器用于提高计算和控制能力,支撑整个移动终端的运行。该移动终端的内存储器中可储存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可使得该处理器执行一种防误触模式解除方法。网络接口用于与基站进行网络通信,接收或发送数据。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1中示出的结构,仅仅是与本申请方案相关的部分结构的框图,并不构成对本申请方案所应用于其上的移动终端的限定,具体的移动终端可以包括比图中所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具有不同的部件布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提供了一种防误触模式解除方法,以该方法应用于图1中的移动终端为例进行说明,包括:

步骤202,获取解除防误触模式的指令。

移动终端在检测到距离传感器被遮挡,且同时检测到屏幕点亮的信号时。例如,当移动终端放置在衣服口袋中或包中,此时距离传感器被遮挡,当在移动终端接收到通知或误触电源按键,则会点亮屏幕并打开移动终端主页(前提是未给移动终端设置密码解锁或指纹解锁屏幕的情况下。)此时因为移动终端接收距离传感器被遮挡且屏幕亮屏的信号,根据信号生成防误触模式触发指令。移动终端获取这个防误触模式触发指令,并根据指令切换至防误触模式。在移动终端进入了防误触模式之后,就会触发解除防误触模式的指令,移动终端获取解除防误触模式的指令。当然,在这种情形下移动终端切换至防误触模式,用户一般不做处理,使移动终端维持在防误触模式。当用户将移动终端从口袋或包中拿出来之后,移动终端检测到距离传感器未被遮挡,则自动会解除防误触模式。但是当移动终端处于非正常情况(距离感应器被意外遮挡或损坏)下,也会切换至防误触模式,且不能够自动解除防误触模式。此时在防误触模式下,用户不可以随意对移动终端的屏幕进行操作,但是用户可以根据屏幕上的解除提示信息对移动终端进行相应的操作,从而退出防误触模式。防误触模式的目的是为了避免移动终端在衣服口袋中或包中,屏幕被点亮并打开移动终端主页之后,可能由于碰撞或者意外接触而对屏幕进行了解除防误触模式的误操作。

步骤204,响应指令,在移动终端的屏幕上显示解除提示信息,解除提示信息包括至少一个触控点位置。

在移动终端获取解除防误触模式的指令之后,响应解除防误触模式的指令,并在屏幕上显示解除提示信息以提示用户,该解除提示信息是预先设计的,解除提示信息包括至少一个触控点位置。用户根据解除提示信息进行触控操作以解除防误触模式。

步骤206,接收针对移动终端屏幕的触控操作。

在用户根据移动终端屏幕上的解除提示信息进行了触控操作之后,移动终端接收用户触控操作所产生的操作指令。

步骤208,检测触控操作是否与解除提示信息匹配,若是,则移动终端解除防误触模式。

移动终端接收用户触控操作所产生的操作指令之后,检测操作指令所携带的触控操作的位置是否与移动终端上显示的解除提示信息的触控位置是否一致。若一致,则移动终端就自动解除防误触模式。当然,在检测操作指令所携带的触控操作的位置是否与移动终端上显示的解除提示信息的触控位置是否一致时,可以允许有一定误差。

在本实施例中,移动终端获取解除防误触模式的指令,响应指令并在移动终端的屏幕上显示解除提示信息,解除提示信息包括至少一个触控点位置。接收针对移动终端屏幕的触控操作,检测触控操作是否与解除提示信息匹配,若是,则控制移动终端解除防误触模式。传统方法需要同时按压返回键和音量键,来实现强制退出防误触模式。因为每个移动终端上用户所操作的按键的位置是固定的,且针对不同设计的移动终端,按键位置设计差别很大,所以需要开发人员根据按键位置的不同对退出防误触模式的后台进行更改,这样就大大浪费了开发人员的时间。传统的按键方式不便操作,且未来移动终端的发展方向都是往无按键化进行发展。本发明所采用在移动终端的屏幕上显示解除提示信息,解除提示信息包括至少一个触控点位置。用户只需要对触控点位置进行触控操作,即可退出防误触模式,操作方便快捷。且只需要设计一套退出防误触模式的后台即可适用于多款按键位置设计不同的移动终端。因此大大提高了开发效率。当移动终端非正常情况(距离感应器被意外遮挡或损坏)下切换至防误触模式,在该模式下用户无法对移动终端进行任何触屏操作。但是遇到紧急时刻需要用移动终端,就显得十分麻烦。我们需要先确定距离感应器是否被长时间未清理被遮挡,这时候我们先用清洁布清洁感应器,如果清洁完毕问题还没解决有可能时贴了劣质贴膜造成了。撕下贴膜清洁整个屏幕一般都能解决。如果不愿意撕掉贴膜或者撕掉后问题依旧,那么最简单直接的办法就是及时关闭防误触功能。传统方式,移动终端的屏幕上会有信息提示同时压住音量键以及退回键(硬件按键)可手动解除口袋模式,这两个按键都是移动终端上的硬件按键。同时按压两个硬件按键对用户来说不好操作,且开发人员在面对不同的移动终端时,需要考虑硬件按键调换位置或位置不同的状况,根据按键位置的不同对解除防误触模式的后台进行更改,这样会让开发人员在维护花费较多时间。再者未来移动终端的发展方向都是没有硬件按键的。所以本发明实施例中,在移动终端的屏幕上显示解除提示信息,解除提示信息包括至少一个触控点位置。用户只需要对触控点位置进行触控操作,即可解除防误触模式,操作方便快捷。且只需要设计一套解除防误触模式的后台即可适用于多款按键位置设计不同的移动终端。也适应了未来移动终端的无硬件按键的发展方向。

在一个实施例中,解除提示信息为在屏幕上随机显示的预设数量个触控点位置;检测触控操作是否与解除提示信息匹配,若是,则移动终端解除防误触模式,包括:

检测触控操作是否为预设数量个触控点位置的点击操作,若是,则移动终端解除防误触模式。

在屏幕上会出现预设数量个触控点位置,每个触控点位置都是随机的。例如,如图3所示,当触控点位置的预设数量是2个时,图中301表示一个触控点位置,302表示另一个触控点位置。则在屏幕上一次性出现2个展示触控点位置的图案。当然预设数量也可以每次都不一样。且这2个触控点位置是随机的,所以对应的图案的位置也是随机出现的。例如,当移动终端被触发了防误触模式之后,则移动终端切换至防误触模式,并在屏幕上显示“已切换至防误触模式”的提示语言。并在屏幕上以文字的形式显示解除方式:1、请勿遮挡如图所示的灰色区域,擦拭掉该区域的油污或灰尘。2、点击屏幕上的所有水波圆圈中心,强制解除防误触模式。一个展示触控点位置的图案出现在屏幕左上方,另一个出现在了屏幕右下方。当预设数量的图案都出现之后,用户就可以对这2个触控点位置进行点击,从而解除防误触模式。点击这2个触控点位置时候,并未对点击顺序做出要求。

在一个实施例中,解除提示信息为在屏幕上预设位置处依次显示的预设数量个触控点位置;检测触控操作是否与解除提示信息匹配,若是,则移动终端解除防误触模式,包括:

检测触控操作是否为对预设数量个依次出现的触控点位置的点击操作,若是,则移动终端解除防误触模式。

在移动终端获取解除防误触模式的指令,并响应指令之后,在屏幕上按照顺序重复显示某一个预设图案提示用户在该图案出现的位置进行点击。触控点位置以预设图案的形式展示。当第一次显示该预设图案的时候,用户在该图案出现的位置进行了点击,然后接着会在下一个位置出现一样的图案。当用户对该图案也进行了点击之后,则接着出现下一个图案。若当出现至预设数量的图案,且用户进行了点击之后,则表示用户完成了所有的操作,成功地解除了防误触模式。所有展示触控点位置的图案出现的位置都是随机的。

如图4所示,为一个实施例中防误触模式解除界面的示意图。图中401和402分别表示2个不同的触控点位置。假设展示触控点位置的图案为水波圆圈,且预设数量设置为4次。当移动终端被触发了防误触模式之后,则移动终端切换至防误触模式,并在屏幕上显示“已切换至防误触模式”的提示语言。并在移动终端获取解除防误触模式的指令,并响应指令之后,在屏幕上以文字的形式显示解除方式:1、请勿遮挡如图所示的灰色区域,擦拭掉该区域的油污或灰尘。2、依次点击屏幕上的水波圆圈中心,强制解除防误触模式。那么用户如果急需使用移动终端,就会选择第2种强制解除防误触模式的方案。具体的,在图4(a)所示的界面图中在屏幕的左上方显示了水波圆圈,在实际中是以水波圆圈动画的形式来展示,具体为,水波圆圈一圈一圈的向外扩张。当用户点击该水波圆圈中心部分之后,则屏幕上会出现如图4(b)所示的界面图中,在屏幕的右下角显示了水波圆圈。用户点击该水波圆圈之后,同理会在屏幕上的任意位置显示水波圆圈,用户点击之后,则第4次在任意位置出现水波圆圈,用户第4次点击之后,则达到了预设数量,那么就实现了解除防误触模式。此时,移动终端处于正常使用状态,用户就可以任意进行触屏操作了。

因为所有指示触控位置的图案出现的位置都是随机的,且会出现预设数量的图案,等待用户依次进行选中并点击。所以从操作的随机性和次数上加大了正确操作的难度,避免了其他由于放置在口袋或包中其他非正常操作,所造成的误操作。提高了防误触模式强制解除的难度,仅仅是出于用户本意的按照提示信息进行的操作才可以强制解除防误触模式。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移动终端进入防误触模式之前,还包括:移动终端接收距离传感器被遮挡且屏幕点亮的信号,根据信号生成防误触模式触发指令;根据防误触模式触发指令进入防误触模式。

移动终端在检测到距离传感器被遮挡,且同时检测到屏幕点亮的信号时。例如,当移动终端放置在衣服口袋中或包中,此时距离传感器被遮挡,当在移动终端接收到通知或误触电源按键,则会点亮屏幕并打开移动终端主页(前提是未给移动终端设置密码解锁或指纹解锁屏幕的情况下。)此时因为移动终端接收距离传感器被遮挡且屏幕亮屏的信号,根据信号生成防误触模式触发指令。但是当移动终端非正常情况(距离感应器被意外遮挡或损坏)下,也会接收距离传感器被遮挡且屏幕亮屏的信号,根据信号生成防误触模式触发指令并进入防误触模式。

在一个实施例中,接收针对屏幕的触控操作,包括:检测在预设时间内是否接收到针对屏幕的触控操作,若是,则进入检测触控操作是否与触控点位置匹配的步骤,否则移动终端维持防触控模式。

对用户根据解除提示信息输入用户操作的时间做了限制,在预设时间内接收用户针对屏幕的触控操作,则进一步检测该触控操作是否与解除提示信息中的触控位置一致。若一致,则移动终端自动解除防误触模式,若不一致,则有可能是发生了误触,所以继续维持防触控模式。如果用户在预设时间内未进行任何操作,则移动终端自动继续执行防误触模式,并将屏幕熄灭。

在本实施例中,对用户根据提示信息做出反应做了时间限制。因为此时如果移动终端是处于口袋中正常的触发了防误触模式,则同样会出现提示信息等待用户操作以解除防误触模式。但是,此时用户可能根本就不需要使用移动终端,所以如果一直在屏幕上显示提示信息等待用户操作,会造成电池电量的浪费,不够环保节能。因此,设置预设时间,例如,可以是10秒,当然那也可以设置为其他合理的数值。即屏幕上的提示信息会显示长达10秒,在10秒内,如果用户进行了相应的操作,则会解除防误触模式。如果用户在10秒内未进行了相应的操作,则会继续维持防误触模式并熄灭屏幕以达到省电的目的。

在一个实施例中,触控点位置以水波圆圈动画的形式展示。

如图4所示,为一个实施例中防误触模式解除界面的示意图。图中的触控点位置就是通过水波圆圈动画的形式进行展示的。采用水波圆圈动画的形式,具有动态性、且能够准确无误的展示触控点位置。移动终端中预设了只需要点击水波圆圈中心的部分区域就可认为点击到了触控点位置,当点击了全部的触控点位置之后,即解除防误触模式。此时,移动终端处于正常使用状态,用户就可以任意进行触屏操作了。

在一个实施例中,解除提示信息还包括提示用户操作的描述信息。

例如,如图4所示,为一个实施例中防误触模式解除界面的示意图。当移动终端被触发了防误触模式之后,则移动终端切换至防误触模式,并在屏幕上显示“已切换至防误触模式”的提示语言。并在移动终端获取解除防误触模式的指令,并响应指令之后,在屏幕上以文字的形式显示解除方式:1、请勿遮挡如图所示的灰色区域,擦拭掉该区域的油污或灰尘。那么用户也可以采取这种方式来使得移动终端解除出防误触模式。解除提示信息也包括这些提示用户操作的描述信息。

用户可以采用这种方式从根本上解决非正常情况下进入防误触模式如何解除防误触模式的问题。当这种方式试过之后,仍然不能解决问题,那么就说明是并非上距离传感器被油污或灰尘遮挡的原因,而可能是距离传感器已损坏。此时,用户就需要采用手动强制解除防误触模式的方法进行。根据屏幕上的提示信息对触控点位置进行触控操作,从而实现强制解除防误触模式。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还提供了一种防误触模式解除装置500,该装置包括:解除防误触模式的指令获取模块502、解除提示信息显示模块504、触控操作接收模块506及防误触模式解除模块508。其中,

解除防误触模式的指令获取模块502,用于获取解除防误触模式的指令。

解除提示信息显示模块504,用于响应指令,在移动终端的屏幕上显示解除提示信息,解除提示信息包括至少一个触控点位置。

触控操作接收模块506,用于接收针对移动终端屏幕的触控操作。

防误触模式解除模块508,用于检测触控操作是否与解除提示信息匹配,若是,则控制移动终端解除防误触模式。

在一个实施例中,防误触模式解除模块508还用于检测触控操作是否为预设数量个触控点位置的点击操作,若是,则移动终端解除防误触模式。

在一个实施例中,防误触模式解除模块508还用于检测触控操作是否为对预设数量个依次出现的触控点位置的点击操作,若是,则移动终端解除防误触模式。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还提供了一种防误触模式解除装置500,该装置还包括:防误触模式触发指令生成模块501。

防误触模式触发指令生成模块501,用于移动终端接收距离传感器被遮挡且屏幕点亮的信号,根据信号生成防误触模式触发指令;根据防误触模式触发指令进入防误触模式。

在一个实施例中,触控操作接收模块506还用于检测在预设时间内是否接收到针对屏幕的触控操作,若是,则进入检测触控操作是否与触控点位置匹配的步骤,否则移动终端维持防触控模式。

在一个实施例中,触控点位置以水波圆圈动画的形式展示。

在一个实施例中,解除提示信息还包括提示用户操作的描述信息。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以下步骤:获取解除防误触模式的指令;响应指令,在移动终端的屏幕上显示解除提示信息,解除提示信息包括至少一个触控点位置;接收针对移动终端屏幕的触控操作;检测触控操作是否与解除提示信息匹配,若是,则控制移动终端解除防误触模式。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还实现以下步骤:检测触控操作是否为对预设数量个触控点位置的点击操作,若是,则控制移动终端解除防误触模式。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还实现以下步骤:检测触控操作是否为对预设数量个依次出现的触控点位置的点击操作,若是,则移动终端解除防误触模式。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还实现以下步骤:移动终端接收距离传感器被遮挡且屏幕点亮的信号,根据信号生成防误触模式触发指令;根据防误触模式触发指令进入防误触模式。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还实现以下步骤:检测在预设时间内是否接收到针对屏幕的触控操作,若是,则进入检测触控操作是否与触控点位置匹配的步骤,否则移动终端维持防触控模式。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还实现以下步骤:触控点位置以水波圆圈动画的形式展示。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还实现以下步骤:解除提示信息还包括提示用户操作的描述信息。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该移动终端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以下步骤:获取解除防误触模式的指令;响应指令,在移动终端的屏幕上显示解除提示信息,解除提示信息包括至少一个触控点位置;接收针对移动终端屏幕的触控操作;检测触控操作是否与解除提示信息匹配,若是,则控制移动终端解除防误触模式。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还实现以下步骤:检测触控操作是否为对预设数量个触控点位置的点击操作,若是,则控制移动终端解除防误触模式。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还实现以下步骤:检测触控操作是否为对预设数量个依次出现的触控点位置的点击操作,若是,则移动终端解除防误触模式。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还实现以下步骤:移动终端接收距离传感器被遮挡且屏幕点亮的信号,根据信号生成防误触模式触发指令;根据防误触模式触发指令进入防误触模式。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还实现以下步骤:检测在预设时间内是否接收到针对屏幕的触控操作,若是,则进入检测触控操作是否与触控点位置匹配的步骤,否则移动终端维持防触控模式。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还实现以下步骤:触控点位置以水波圆圈动画的形式展示。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还实现以下步骤:解除提示信息还包括提示用户操作的描述信息。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计算机程序可存储于一非易失性的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其中,存储介质可为磁碟、光盘、只读存储记忆体(Read-Only Memory,ROM)或随机存储记忆体(Random Access Memory,RAM)等。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