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计算机散热风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340498阅读:208来源:国知局
一种计算机散热风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计算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计算机散热风扇。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产品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电子产品应用安全和长效显得越来越重要,散热风扇作为使用最广泛的电子产品散热装置,进一步的提高散热性能显得尤为重要,电子产品,对于电脑而言,散热显得尤为重要,现有的方法通常是利用散热风扇来进行主动式散热,这种方式的散热效果受到风扇的叶片尺寸和风扇转速的制约,与电脑的小型化的矛盾日益严重。因此,发明一种计算机散热风扇来解决上述问题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计算机散热风扇,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计算机散热风扇,包括CPU处理器和壳体,所述壳体固定在CPU处理器的一侧,所述壳体的上方连通有进风口,所述进风口的上端连接有鼓风机,所述壳体上端侧面设有进水管,所述壳体的内底部设有排水槽,所述排水槽上端两侧设有凸起,所述壳体侧面的壳体壁上均匀开有通孔,所述壳体的外侧固定连接有通风管道,所述通风管道的内部通过支撑杆固定连接有电机,所述支撑杆固定在通风管道内壁上,所述电机的输出端上设有叶片,所述叶片通过导流螺栓紧固。

优选的,所述电机的外侧设有密封罩,且密封罩固定在支撑杆上。

优选的,所述排水槽的一端的高度高于排水槽的另一端的高度,且排水槽位于低端一侧连接有排水管。

优选的,所述进水管的端部安装有喷雾嘴。

优选的,所述导流螺栓的螺帽的形状为圆弧形。

优选的,所述通风管道的内部安装有防尘网。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和优点:该计算机散热风扇,通过在CPU处理器的一侧设置的壳体,在壳体的上端安装有鼓风机,在壳体的侧边设有进水管,进水管的端部安装的喷雾嘴可以将水进行雾化,雾化后的水喷到壳体上,通过鼓风机的鼓风,可以将壳体上的水汽快速蒸发,并且通过通孔排出壳体,通过电机驱动叶片的旋转,进一步的提高散热的效果,在壳体的下方设置的排水槽,可以将壳体内的积水进行排出,防止水的泄漏,该实用新型设计合理,结构简单,通过水的蒸发,可以带走大量的热,散热效果好,值得大力推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进水管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通孔结构示意图。

图中:1 CPU处理器、2壳体、3进风口、4鼓风机、5排水槽、6凸起、7通孔、8进水管、9喷雾嘴、10通风管道、11电机、12密封罩、13叶片、14导流螺栓、15防尘网、16支撑杆、17排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图1-3所示的一种计算机散热风扇,包括CPU处理器1和壳体2,所述壳体2固定在CPU处理器1的一侧,所述壳体2的上方连通有进风口3,所述进风口3的上端连接有鼓风机4,所述壳体2上端侧面设有进水管8,所述壳体2的内底部设有排水槽5,所述排水槽5上端两侧设有凸起6,所述壳体2侧面的壳体壁上均匀开有通孔7,所述壳体2的外侧固定连接有通风管道10,所述通风管道10的内部通过支撑杆16固定连接有电机11,所述支撑杆16固定在通风管道10内壁上,所述电机11的输出端上设有叶片13,所述叶片13通过导流螺栓14紧固。

进一步地,所述电机11的外侧设有密封罩12,且密封罩12固定在支撑杆16上。

进一步地,所述排水槽5的一端的高度高于排水槽5的另一端的高度,且排水槽5位于低端一侧连接有排水管17。

进一步地,所述进水管8的端部安装有喷雾嘴9。

进一步地,所述导流螺栓14的螺帽的形状为圆弧形。

进一步地,所述通风管道10的内部安装有防尘网15。

工作原理:该计算机散热风扇,使用时,通过在CPU处理器1的一侧设置的壳体2,在壳体2的上端安装有鼓风机4,在壳体2的侧边设有进水管8,进水管8的端部安装的喷雾嘴9可以将水进行雾化,雾化后的水喷到壳体2上,通过鼓风机4的鼓风,可以将壳体2上的水汽快速蒸发,并且通过通孔7排出壳体,通过电机11驱动叶片13的旋转,进一步的提高散热的效果,在壳体2的下方设置的排水槽5,可以将壳体2内的积水进行排出,防止水的泄漏,该实用新型设计合理,结构简单,通过水的蒸发,可以带走大量的热,散热效果好,值得大力推广。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