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化图书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77310发布日期:2019-04-20 06:12阅读:163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动化图书馆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一种自动化图书馆。



背景技术:

目前,图书馆图书管理大多采用二维码技术,有着一定的缺陷,需要人工扫描、分类、盘点,消耗了大量的人力资源,大多数图书馆采用条码信息录入与磁条报警相结合的管理方式。此外,要借的图书不一定在指定的书架上,借还书耗费时间长,图书类别多,管理繁琐等,图书在借阅和归还程序上,需要大量工作人员的服务,同时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去扫描条形码,工作繁琐,对于借阅人员,很难及时准确的找到所要的书册。近年来智能图书馆建设逐步发展,然而中国现有的图书馆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与国外图书馆建设相比较还有一定的差距,例如不能实现自助借还书业务、不能实时预警监控、图书馆人性化服务水平和图书流通效率普遍较低。

为此,物联网技术为基础的智能图书管理技术应运而生。感知人员、感知环境、感知图书是智能图书馆的三个最基本的要素,与传统的图书管理相比,智能图书管理最大限度地节约了人力资源,使图书管理更加智能化,并可对环境因素做出及时判断与反映,大大提高了安全系数。

随着图书的普及,图书馆信息量大增,人工借还书、上架、顺架劳动强度大、效率低,如何用自动化管理代替人工劳动,实现待还图书自动借还、上架并且实现图书馆快速便捷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成为人们思考的一个新方向。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至少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自动化图书馆,该自动化图书馆包括:控制管理中心、借阅终端、智能书架、视频识别机、分拣系统和门禁系统,其中,所述控制管理中心与所述借阅终端、所述智能书架和所述门禁系统通讯连接;所述控制管理中心与外界网络通讯平台通讯连接;所述智能书架包括架体、推书机构、射频装置和控制子系统,所述架体上设置有多个分隔架,所述多个分隔架上均设置有感应图书中rfid标签的射频装置,所述射频装置与所述控制管理中心通讯连接;所述推书机构可以移动,并且能够将目标图书向外推出一部分;所述控制子系统具有控制推书机构、射频装置以及与控制系统通信的功能;借阅者通过所述借阅终端查询所需要借阅图书的状态,当目标图书处于在馆状态时目标图书的位置和所在的书架号通过无线网络发送到所述移动终端上;当目标图书在馆未在架时,所述分拣系统上的扫描仪扫描图书上的rfid标签,获取该书的位置信息,通过无线网络发送到所述移动终端上;当目标图书未在馆时,显示目标图书的归还日期,并且借阅者可以通过输入手机号录入相关信息,控制管理中心检测到图书在架或在馆时,即与外界网络通讯平台通讯连接,给借阅者发送图书所在的具体位置提示信息;所述视频识别机检查图书损坏情况,判断书籍损坏情况与是否要求赔偿;当检测所有图书借阅成功且人体红外传感器检测到人体时,所述门禁系统控制智能门禁机打开,对读者放行;当检测有图书未借阅成功时,所述门禁系统控制智能门禁机不打开,并通过报警器报警提示。

在本发明至少一实施例提供的自动化图书馆中,借阅者可以利用移动终端与控制管理中心进行通讯,进行借阅图书的操作。

在本发明至少一实施例提供的自动化图书馆中,所述架体外侧设置有提示图书类别以及所处位置的标签位;各所述射频装置安装于对应分隔书架上部的隔板上;所述隔板上设置有多个用于固定所述分隔板的固定卡槽,所述分隔板插入并固定于所述固定卡槽中,相邻所述分隔板的间隔距离可以调整。

在本发明至少一实施例提供的自动化图书馆中,所述射频识别感应器与控制管理中心通讯连接实时反馈对应图书的存放状况信息。

在本发明至少一实施例提供的自动化图书馆中,所述图书存放状态包括:在馆且在架,在馆未在架以及未在馆。

在本发明至少一实施例提供的自动化图书馆中,所述智能书架书还包括操控界面和指示灯,通过操控界面来查找需要的图书,然后指示灯会自动亮起来提示需要查找的图书位置。

在本发明至少一实施例提供的自动化图书馆中,所述控制管理中心还包括图书归还提醒功能单元;在借阅者超过图书归还期的情况下,图书归还提醒功能单元通过外界网络通讯平台给借阅者发送提示短信或自动拨打系统电话。

在本发明至少一实施例提供的自动化图书馆中,所述移动终端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以及台式电脑。

在本发明至少一实施例提供的自动化图书馆中,所述分拣系统包括还书柜台、传送带、扫描仪,其特征在于做过还书记录的图书由传送带送入分拣系统,通过对图书上rfid标签的扫描,系统获取其位置信息,先将图书送到所属的区域,然后在每个区进行分拣,通过再一次对标签的扫描最后送入图书所属的书架,在书架的待上架区存放。

在本发明至少一实施例提供的自动化图书馆中,所述的分拣系统传送带上设置有可倾覆的托盘,用于盛放图书并在获取图书位置之后,将图书分流到指定的路线中。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智能自动化图书馆图书管理系统的工作模块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寻书原理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寻书系统功能结构图;

图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智能书架的结构示意图;以及图5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智能书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智能自动化图书馆系统拟采用rfid物联网技术,rfidradiofrequencyidentifiction的缩写,即射频识别。这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无须人工干预,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rfid技术通常能同时识别多个高速运动物体的标签,操作快捷方便。rfid是一项易于操控,简单实用且特别适合用于自动化控制的技术,其所具备的独特优越性是其它识别技术无法比拟的。它既可支持只读工作模式,也可支持读写工作模式,且无需接触或瞄准,可自由工作在各种恶劣环境下,可进行高度的数据集成。另外,由于该技术很难被仿冒、侵入,使rfid具备了极高的安全防护能力。

rfid技术所使用的电波频率为50khz~5.8ghz,一个最基本的rfid系统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部份:一个载有目标物相关信息的rfid单元(应答机或卡、标签等);在读写器及rfid单元间传输rf信号的天线;一个产生rf信号的rf收发器(rftransceiver);一个接收从rfid单元上返回的rf信号并将解码的数据传输到主机系统供给处理读写器。天线、读写器、收发器及主机可局部或全部集成为一个整体,或集成为少数的部件,不同制造商有各自不同的集成方法。在以上基本配置之外,还应包括相应的应用软件。

rfid具备了传统条形码的所有功能,同时也具有传统条形码所不具备的方便性和高效率,将给自动化图书馆的传统服务工作研究带来新的面貌,做到事半功倍。传统的借、还书服务需要读者把借书证和书递给工作人员,工作人员一本本翻开,将条形码扫描器对准条形码扫描,然后进行消磁,最后再还给读者,速度慢、效率低、容易疲劳和出现差错。而rfid则无需类似的步骤,读者只要将自己的借阅证和图书放在出纳台的指定区域内,rfid借阅系统就会自动扫描并识读读者个人信息和图书标签信息,整个借书过程完全由系统自动完成。馆藏管理包括排架、整架、剔旧、查找、馆藏清点和财产统计等,这些工作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都需要获得包含在条形码中的馆藏书刊的识别信息。过去,由于无法直接从架上读取条形码,进行这些工作一般需要大量重复的手工劳动,使用rfid以后,只要用手持rfid阅读器在书架上下扫描一遍,不但极大地减轻了工作人员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可以使馆藏清点成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提高了管理水平。

本发明至少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自动化图书馆,该自动化图书馆包括:控制管理中心、借阅终端、智能书架、视频识别机、分拣系统和门禁系统,其中,所述控制管理中心与所述借阅终端、所述智能书架和所述门禁系统通讯连接;所述控制管理中心与外界网络通讯平台通讯连接;所述智能书架包括架体、推书机构、射频装置和控制子系统,所述架体上设置有多个分隔架,所述多个分隔架上均设置有感应图书中rfid标签的射频装置,所述射频装置与所述控制管理中心通讯连接;所述推书机构可以移动,并且能够将目标图书向外推出一部分;所述控制子系统具有控制推书机构、射频装置以及与控制系统通信的功能;借阅者通过所述借阅终端查询所需要借阅图书的状态,当目标图书处于在馆状态时目标图书的位置和所在的书架号通过无线网络发送到所述移动终端上;当目标图书在馆未在架时,所述分拣系统上的扫描仪扫描图书上的rfid标签,获取该书的位置信息,通过无线网络发送到所述移动终端上;当目标图书未在馆时,显示目标图书的归还日期,并且借阅者可以通过输入手机号录入相关信息,控制管理中心检测到图书在架或在馆时,即与外界网络通讯平台通讯连接,给借阅者发送图书所在的具体位置提示信息;所述视频识别机检查图书损坏情况,判断书籍损坏情况与是否要求赔偿;当检测所有图书借阅成功且人体红外传感器检测到人体时,所述门禁系统控制智能门禁机打开,对读者放行;当检测有图书未借阅成功时,所述门禁系统控制智能门禁机不打开,并通过报警器报警提示。

例如,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自动化图书馆的工作模块示意图。该自动化图书馆1包括控制管理中心以及多个与控制管理中心通讯连接的自动化图书馆馆内借阅终端和智能感应书架,该控制管理中心与外界网络通讯平台通讯连接,借阅者可以利用移动终端与控制管理中心进行通讯,进行借阅图书的操作。该智能感应书架上贴设分类标签且各层都并列设置若干个用于分隔图书的分隔架,各分隔架上设置有感应图书中rfid标签的射频识别感应器,射频识别感应器与控制管理中心通讯连接,实时反馈对应图书的存放状况信息。通过在智能感应书架的分隔架上设置感应图书中rfid标签的射频识别感应器,且各射频识别感应器与控制管理中心电性连接,当图书从在馆未在架或未在馆的状态到在架或在馆状态时,控制管理中心即与外界网络通讯平台通讯连接,给借阅者发送提示信息,这样的设计就实现了对单一图书的在馆、在架状态进行实时追踪和管控,借阅者可以在各馆内借阅终端或随身的移动终端上了解到所需要图书的状态。智能图书管理系统便于读者进行借阅,使自动化图书馆人性化程度和智能化程度大大提高,给借阅者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例如,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寻书原理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寻书系统功能结构图。射频读写器中设有微控芯片和用于产生射频信号的晶振电路、与晶振电路输出端相连接的调制电路、与调制电路输出端相连接的功率放大电路、与功率放大电路输出端相连接时分复用器、与时分复用器的输出端相连接的两个以上的功率分配器、与每个功率分配器的输出端相连接的匹配电路,还设有包络检波电路、与包络检波电路输出端相连接的中频解调电路、与中频解调电路输出端相连接的比较判决电路,其中微控芯片分别与晶振电路、比较判决电路相连接,匹配电路的输出端与射频天线相连接,包络检波电路的输出端接收由射频天线接收的信息。射频读写器会收集架上每一本书的名称和位置信息,通过天线,将这些信息上传到自动化图书馆的数据库。数据库主要包括服务器数据库、图书目录库和图书位置信息库。

例如,在本发明至少一实施例提供的自动化图书馆中,借阅者可以利用移动终端与控制管理中心进行通讯,进行借阅图书的操作。

例如,图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智能书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该架体外侧设置有提示图书类别以及所处位置的标签位;各射频装置安装于对应分隔书架上部的隔板上;隔板上设置有多个用于固定分隔板的固定卡槽,分隔板插入并固定于所述固定卡槽中,相邻分隔板的间隔距离可以调整。例如,该智能书架由架体1、推书机构4、射频装置(图中未标明)和控制子系统组成,架体分层,每层有并排书格2,每个书格2具有自主复位功能;推书机构4可以横向和纵向移动,并且能够通过连杆机构将装有目标图书的书格2推出一部分。射频装置可以感知目标图书是否位于该书架。控制子系统具有控制推书机构、射频装置以及与控制系统通信的功能。

例如,在本发明至少一实施例提供的自动化图书馆中,射频识别感应器与控制管理中心通讯连接实时反馈对应图书的存放状况信息。

例如,在本发明至少一实施例提供的自动化图书馆中,图书存放状态包括:在馆且在架,在馆未在架以及未在馆。

例如,图5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智能书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该智能书架书还包括操控界面和指示灯,通过操控界面来查找需要的图书,然后指示灯会自动亮起来提示需要查找的图书位置。

例如,该控制管理中心还包括图书归还提醒功能单元;在借阅者超过图书归还期的情况下,图书归还提醒功能单元通过外界网络通讯平台给借阅者发送提示短信或自动拨打系统电话。例如,该移动终端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以及台式电脑。

例如,该分拣系统包括还书柜台、传送带、扫描仪,做过还书记录的图书由传送带送入分拣系统,通过对图书上rfid标签的扫描,系统获取其位置信息,先将图书送到所属的区域,然后在每个区进行分拣,通过再一次对标签的扫描最后送入图书所属的书架,在书架的待上架区存放。

例如,该分拣系统传送带上设置有可倾覆的托盘,用于盛放图书并在获取图书位置之后,将图书分流到指定的路线中。

例如,将还来的图书经过还书处理之后,直接将图书放上传送带,传送带将其带入分拣系统,依靠对rfid标签的扫描进行自动分类,将分拣的图书存放在书架底部特定位置。管理员只需要到每个书架前将待上架的图书按编号上架即可,省去了人工分类的过程。

例如,在本发明至少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智能云平台自动化图书馆中,该终端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以及台式电脑。

例如,该终端通过app、微信公众号、web页面、微信小程序来进行图书的查询与借阅。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