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式手写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60133发布日期:2018-12-05 19:22阅读:136来源:国知局
主动式手写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主动式手写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主动式触控笔能够产生并发出信号至触控面板,使电子装置接收该信号并根据主动式触控笔发出信号的位置来判断当前主动式触控笔所触碰的区域。因此,主动式触控笔内部必须设置电力源以供发出信号。

如中国台湾新型专利公告号第M530983号专利,公开一种主动式触控笔,其具有枢转装置,而枢转装置具有连接介面,连接介面较前管部靠近后管部,且显露于后管部。由上述专利的图3可以明显看出,连接介面显露于按压杆件外凸于后管部的一端。当该主动式触控笔电力不足时,必须通过USB充电线分别连接外部电源与连接介面,以进行充电。

然而,使用上述充电方式,必须额外携带USB充电线,且连接介面显露于按压杆件外凸于后管部的一端,将破坏该主动式触控笔的外观美感或造成使用上的不便。因此,如何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种种问题,实已成目前亟欲解决的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主动式手写装置,进行如电力传输、资料传输等传输行为时不需另携带线材,且连接器在主动式手写装置使用时不会外露,以维持外观美感。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主动式手写装置,其特征是包括:

一第一元件;

一第二元件,其枢接于该第一元件;以及,

一枢转装置,其设置于该第一元件与该第二元件之间,该枢转装置包括一连接于该第一元件的第一座体、一连接于该第二元件并枢接于该第一座体的第二座体、一枢接于该第一座体的导引件、一可移动地连接于该导引件的滑移件以及一连接于该滑移件的连接器,该滑移件相应于该第二座体与该第一座体间的枢转而相对于该导引件移动,以使该连接器选择性地外露于该第二元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一蓄电元件设置于第一元件并电性连接连接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连接器为通用串行总线接头,其适于与通用串行总线插座电性连接并经由电线对蓄电元件充电。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第二元件具有顶面与设置于顶面的开口。连接器选择性地外露于开口。枢转装置还包括弹性件,弹性件的相反两端分别抵接顶面与滑移件,滑移件相应于第二座体与第一座体间的枢转而相对于导引件移动并压缩弹性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弹性件为压缩弹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第一座体具有球槽,导引件具有可转动地枢接于球槽的球头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第一座体具有连接球槽的第一扣槽。导引件具有设置于球头端的第二扣槽。枢转装置还包括扣接于第一扣槽与第二扣槽的限位件,以使球头端能够相应于第二座体与第一座体间的枢转而相对于球槽枢摆。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第一座体具有第一接合部与环设于第一接合部外周缘的第一卡槽。球槽与第一扣槽形成于第一接合部。第一卡槽部分地外露于第一座体的外周缘。第二座体具有套接于第一接合部的第二接合部与环设于第二接合部的第二卡槽。枢转装置还包括扣接于第一卡槽与第二卡槽的卡掣件,以使第一座体与第二座体互相枢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导引件具有导引部,导引部沿导引件的外周缘螺旋地延伸。滑移件具有贯穿滑移件的套接孔与形成于套接孔内周缘的第一导引凸肋。套接孔的一端套接于导引件,套接孔的另一端固定地连接连接器。第一导引凸肋相应于第二座体与第一座体间的枢转而沿导引部移动,使滑移件相对于导引件移动,致使连接器选择性地外露于第二元件的开口。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第二元件具有导引槽,导引槽环状地排列形成于第二元件的内周缘。滑移件具有形成于滑移件外周缘的第二导引凸肋,第二导引凸肋相应于第二座体与第一座体间的枢转而沿导引槽移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第一元件沿第一轴线延伸,第二元件沿第二轴线延伸并能够相对于第一元件枢转而使主动式手写装置于使用位置与充电位置之间变换。当主动式手写装置位于使用位置时,第一轴线与第二轴线间的夹角为0度,当主动式手写装置位于充电位置时,第一轴线与第二轴线间的夹角为90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第一元件具有第一卡接槽,第一卡接槽环设于第一元件的内周缘。第二元件具有第二卡接槽,第二卡接槽环设于第二元件的内周缘。第一座体具有第一斜面与环设于第一座体外周缘的第一卡接部,第一卡接部卡固于第一卡接槽。第二座体具有面对第一斜面的第二斜面与环设于第二座体外周缘的第二卡接部,第二卡接部卡固于第二卡接槽。

基于上述,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所提供的主动式手写装置,凭借滑移件相应于第二座体与第一座体间的枢转而相对于导引件移动,以使连接器选择性地外露于第二元件。如此,本实用新型主动式手写装置进行传输行为时不需另携带线材,且连接器在主动式手写装置使用时也不会外露于第二元件,以维持外观美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动式手写装置的外观示意图,表示主动式手写装置位于使用位置。

图2是图1所示主动式手写装置的爆炸示意图。

图3与图4是图1所示主动式手写装置的部分放大剖面示意图,表示主动式手写装置位于使用位置。

图5是图4的延续,表示第二元件相对于第一元件枢转。

图6与图7是图1所示主动式手写装置的部分放大剖面示意图,表示主动式手写装置位于充电位置。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主动式手写装置的外观示意图,并表示主动式手写装置位于充电位置。

附图标记说明:10-第一元件;11-第一卡接槽;20-第二元件;21-顶面;22-开口;23-导引槽;24-第二卡接槽;30;枢转装置;31-第一座体;311-球槽;312-第一扣槽;313-第一接合部;314-第一卡槽;315-第一斜面;316-第一卡接部;32-第二座体;321-第二接合部;322-第二卡槽;323-第二斜面;324-第二卡接部;33-导引件;331-球头端;332-第二扣槽;333-导引部;34-滑移件;341-套接孔;342-第一导引凸肋;343-第二导引凸肋;35-连接器;351-电线;36-蓄电元件;37-弹性件;38-限位件;39-卡掣件;L10-第一轴线;L20-第二轴线。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动式手写装置的外观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主动式手写装置的爆炸示意图。图3与图4是图1所示主动式手写装置的部分放大剖面示意图。参照图1至图4,本实施例的主动式手写装置包括一第一元件10、一枢接于第一元件10的第二元件20以及一设置于第一元件10与第二元件20之间的枢转装置30。

第一元件10沿一第一轴线L10延伸并具有一第一卡接槽11,第一卡接槽11环设于第一元件10的内周缘。第一元件10内设置有电路板(图中未示),电路板能够产生信号并通过第一元件10将信号传送至电子装置,使电子装置接收信号并根据第一元件10发出信号的位置来判断第一元件10所触碰的区域。

第二元件20沿一第二轴线L20延伸并能够相对于第一元件10枢转而使主动式手写装置于使用位置与充电位置之间变换。当主动式手写装置位于使用位置时,第一轴线L10与第二轴线L20间的夹角为0度(如图1所示),当主动式手写装置位于充电位置时,第一轴线L10与第二轴线L20间的夹角为90度,且枢转装置30外露于第二元件20(如图8所示)。

第二元件20具有一顶面21、一开口22、数个导引槽23以及一第二卡接槽24。开口22设置于顶面21。数个导引槽23环状地排列并分别沿平行于第二轴线L20的方向延伸形成于第二元件20的内周缘。第二卡接槽24环设于第二元件20的内周缘。

枢转装置30包括一连接于第一元件10的第一座体31、一连接于第二元件20并枢接于第一座体31的第二座体32、一枢接于第一座体31的导引件33、一可移动地连接于导引件33的滑移件34以及一连接于滑移件34的连接器35。

第一座体31具有一球槽311、一连接球槽311的第一扣槽312、一第一接合部313、一环设于第一接合部313外周缘的第一卡槽314、一第一斜面315以及一环设于第一座体31外周缘的第一卡接部316。球槽311与第一扣槽312形成于第一接合部313,且第一接合部313形成于第一斜面315上。第一卡槽314部分地外露于第一座体31的外周缘。第一卡接部316卡固于第一卡接槽11,以使第一座体31固定地连接于第一元件10。

第二座体32具有一套接于第一接合部313的第二接合部321、一环设于第二接合部321的第二卡槽322、一面对第一斜面315的第二斜面323以及一环设于第二座体32外周缘的第二卡接部324。第二接合部321形成于第二斜面323上。第二卡接部324卡固于第二卡接槽24,以使第二座体32固定地连接于第二元件20。

导引件33具有一可转动地枢接于球槽311的球头端331、一设置于球头端331的第二扣槽332以及至少一导引部333。当主动式手写装置位于使用位置,球头端331相对于球槽311位于初始位置。导引部333沿导引件33的外周缘螺旋地延伸。于本实施例中,导引件33能够设置一对导引部333,该对导引部333对称地设置于导引件33的相反两侧。

滑移件34可沿第二轴线L20移动地套设于导引件33,滑移件34具有一贯穿滑移件34的套接孔341、至少一形成于套接孔341内周缘的第一导引凸肋342以及数个形成于滑移件34外周缘的第二导引凸肋343。套接孔341的一端可移动地套接于导引件33,以使滑移件34能够沿第二轴线L20相对于导引件33移动,套接孔341的另一端固定连接连接器35,以使滑移件34沿第二轴线L20相对于导引件33移动时同步带动连接器35沿第二轴线L20相对于第二元件20移动而选择性地外露于第二元件20的开口22。第一导引凸肋342相应于第二座体32与第一座体31间的枢转而沿导引部333移动,以使滑移件34沿第二轴件L20相对于导引件33移动。于本实施例中,滑移件34能够设置一对第一导引凸肋342,该对第一导引凸肋342对称地设置于套接孔341内周缘的相反两侧并抵接于该对导引部333。数个第二导引凸肋343环状地排列并分别沿平行于第二轴线L20的方向延伸形成于滑移件34的外周缘并与导引槽23互相对应且可移动地互相连接,以使第二导引凸肋343相应于第二座体32与第一座体31间的枢转而沿导引槽23移动。

连接器35固定地连接于滑移件34的套接孔341,且于主动式手写装置位于使用位置时,连接器35不外露于第二元件20的开口22。于本实施例中,连接器35能够为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缩写:USB)接头,其适于与通用串行总线插座电性连接并经由至少一电线351对蓄电元件36充电。此外,连接器35能够使用C型通用串列汇流排,或是任何USB接头形式都可应用于连接器35,例如Mini-USB、Micro-USB等。

一蓄电元件36设置于第一元件10并电性连接连接器35,蓄电元件36能够供给电力至设置于第一元件10内的电路板。于本实施例中,蓄电元件36能够为充电电池。

枢转装置30还包括一弹性件37、一限位件38以及一卡掣件39。弹性件37的相反两端分别抵接顶面21与滑移件34,以使滑移件34相应于第二座体32与第一座体31间的枢转而沿第二轴线L20相对于导引件33移动并压缩弹性件37。且当主动式手写装置由充电位置变换至使用位置时,凭借弹性件37的弹性回复力推动滑移件34,使第一导引凸肋342推动导引部333,致使球头端331相对于球槽311转动而回到初始位置。

于实施例中,弹性件37为压缩弹簧。限位件38扣接于第一扣槽312与第二扣槽332,以使球头端331能够相对于球槽311作有限角度的转动与枢摆。卡掣件39扣接于第一卡槽314与该第二卡槽322,以使第一座体31与第二座体32互相枢接。

图5是图4的延续,表示第二元件20相对于第一元件10枢转。图6与图7是图1所示主动式手写装置的部分放大剖面示意图,表示主动式手写装置位于充电位置。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主动式手写装置的外观示意图,并表示主动式手写装置位于充电位置。请继续参照图5至图8,表示第二元件20相对于第一元件10枢转而使主动式手写装置由使用位置变换至充电位置。当第二元件20相对于第一元件10开始枢转时,第二元件20带动导引件33相对于第一座体31转动与枢摆,以使滑移件34相应于第二座体32与第一座体31间的枢转而沿第二轴线L20相对于导引件33移动,滑移件34的第一导引凸肋342沿导引部333移动,且第二导引凸肋343沿导引槽23移动,弹性件37受到滑移件34压缩。

当第二元件20持续相对于第一元件10枢转至第一轴线L10与第二轴线L20间的夹角为90度,即主动式手写装置位于充电位置,凭借滑移件34沿第二轴线L20相对于导引件33移动而同步带动连接器35沿第二轴线L20相对于第二元件20移动,而使连接器35外露于第二元件20的开口22而适于连接插座充电。

相反地,当第二元件20相对于第一元件10枢转而使主动式手写装置由充电位置变换至使用位置,凭借弹性件37的弹性回复力推动滑移件34,使第一导引凸肋342推动导引部333,致使球头端331相对于球槽311转动而回到初始位置。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的主动式手写装置凭借滑移件34相应于第二座体32与第一座体31间的枢转而相对于导引件33移动,以使连接器35选择性地外露于第二元件20。如此,本实用新型主动式手写装置于充电时不需另携带充电线,即进行如电力传输、资料传输等传输行为时不需另携带线材,且连接器35在主动式手写装置使用时也不会外露于第二元件20,以维持外观美感。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