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564643发布日期:2019-08-30 23:53阅读:207来源:国知局
触控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触控显示面板。



背景技术:

随着主动矩阵式发光二极管(amoled)技术的迅速发展,手机的发展进入了全面屏以及窄边框时代。为了给用户带来更优的使用体验,全面屏、窄边框、高分辨率、卷曲穿戴、折叠等必将成为未来amoled的重要发展方向。为了实现显示面板的轻薄化以适应以后的折叠及卷曲产品,出现了柔性多层一体化集成触控技术(fmloc技术),采用这种技术,显示面板的外围走线经弯折区域通过背板(bp)膜层,最终向柔性电路板(fpc)和电讯测试(et)接口连接。fmloc技术使得显示面板周边上的布线更加复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所述显示区包括多个第一触控电极和多个第二触控电极;以及周边区,位于所述显示区的周边,其中,所述周边区包括:第一触控走线,所述第一触控走线与所述多个第一触控电极中的至少一个第一触控电极电连接,第二触控走线,所述第二触控走线与所述多个第二触控电极中的至少一个第二触控电极电连接,外部电路接口,所述外部电路接口配置成提供所述触控显示面板与外部电路的电连接,和第一多路复用器,所述第一多路复用器的输出端与第一触控走线和第二触控走线中的至少一者电连接且所述第一多路复用器的输入端与外部电路接口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触控走线和第二触控走线均电连接于同一第一多路复用器的输出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周边区还包括弯折区域,所述第一多路复用器位于所述弯折区域远离所述外部电路接口的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二多路复用器,所述第一多路复用器的输出端与第一触控走线电连接,所述第二多路复用器的输出端与第二触控走线电连接且所述第二多路复用器的输入端与外部电路接口电连接,其中,所述第一多路复用器的输入端和第二多路复用器的输入端分别电连接于外部电路接口的不同的通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周边区还包括弯折区域,所述第一多路复用器和第二多路复用器位于所述弯折区域与所述外部电路接口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多路复用器的输入端包括多个输入通道且所述第一多路复用器的输出端包括多个输出通道,所述第一多路复用器还包括从同一个所述输入通道分别延伸至多个不同的所述输出通道的多个支路,且在每个支路中设有控制开关。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控制电路,该控制电路配置成为所述控制开关提供控制信号。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中的一者为驱动电极,另一者为感应电极,所述驱动电极和感应电极交替分布。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多路复用器的输入端包括多个输入通道且所述第一多路复用器的输出端包括多个输出通道,且所述第一多路复用器包括并行布置的多个复用组件,每个复用组件包括:主走线,所述主走线与所述多个输入通道中的对应的一个输入通道电连接;第一支路走线和第二支路走线,所述第一支路走线和第二支路走线与所述多个输出通道中的两个对应的输出通道分别电连接;第一控制信号线,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线配置用于提供控制所述第一支路走线与主走线连通或断开的第一控制信号;以及第二控制信号线,所述第二控制信号线配置用于提供控制所述第二支路走线与主走线连通或断开的第二控制信号。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衬底基板,其中,每个复用组件包括:位于衬底基板上的有源层;位于所述有源层的背对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的第一绝缘层;位于所述第一绝缘层的背对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的第一导电层;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的背对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的第二绝缘层;以及位于所述第二绝缘层的背对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的第二导电层,且

其中,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线和所述第二控制信号线布设于所述第一导电层中,所述主走线、第一支路走线和第二支路走线布设于所述第二导电层中,所述主走线、第一支路走线和第二支路走线通过贯穿所述第一绝缘层和第二绝缘层的导电的贯通部与所述有源层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每个复用组件中,所述主走线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支路走线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和所述第二支路走线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每个复用组件中,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线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支路走线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和所述主走线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之间,所述第二控制信号线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二支路走线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和所述主走线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走线、第一控制信号线和第一支路走线中每一者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有源层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均具有重叠部分,且所述主走线、第二控制信号线和第二支路走线中每一者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有源层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均具有重叠部分。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二导电层中还布设有:第一信号传输线,所述第一信号传输线通过贯穿所述第二绝缘层的导电的贯通部与各个复用组件中的第一控制信号线电连接;以及第二信号传输线,所述第二信号传输线通过贯穿所述第二绝缘层的导电的贯通部与各个复用组件中的第二控制信号线电连接。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文本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的附图进行简要说明,应当知道,以下描述的附图仅仅涉及本公开文本的一些实施例,而非对本公开文本的限制,其中:

图1a示意性地示出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显示区中的触控电极与周边区的走线的示例性连接关系;

图1b示出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周边区的布线方式的示意图;

图2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示意图;

图3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些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示意图;

图4a示意性地示出未设置多路复用器的触控显示面板在邻近外部接口位置处的局部走线图;

图4b示意性地示出设置有多路复用器的触控显示面板在邻近外部接口位置处的局部走线图;

图5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中的多路复用器的示例性电路图;

图6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中的多路复用器的局部结构图;

图7示出沿着图6中的线aa得到的示例性剖视图;

图8示出沿着图6中的线bb得到的示例性剖视图;以及

图9示出沿着图6中的线cc得到的示例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公开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说明。应当理解,下文对于实施例的描述旨在对本公开的总体构思进行解释和说明,而不应当理解为是对本公开的限制。在说明书和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指代相同或相似的部件或构件。为了清晰起见,附图不一定按比例绘制,并且附图中可能省略了一些公知部件和结构。

除非另外定义,本公开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公开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公开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措词“一”或“一个”不排除多个。“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顶”或“底”等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当诸如层、膜、区域或衬底基板之类的元件被称作位于另一元件“上”或“下”时,该元件可以“直接”位于另一元件“上”或“下”,或者可以存在中间元件。

图1a示意性地示出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显示区中的触控电极与周边区的走线的示例性连接关系。在图1a中,触控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10和周边区20。显示区10用于显示图像,可以包括像素单元等结构。为了实现触控功能,显示区10可以包括多个第一触控电极11和多个第二触控电极12。

周边区20位于显示区10的周边,例如围绕显示区10布置。该周边区20可以用于布设走线。例如,该周边区20可以包括第一触控走线21和第二触控走线22。所述第一触控走线21与所述多个第一触控电极11中的至少一个第一触控电极11电连接,所述第二触控走线22与所述多个第二触控电极12中的至少一个第二触控电极12电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周边区20可包括多条第一触控走线21和多条第二触控走线22。该多条第一触控走线21和多条第二触控走线22用于分别将各个第一触控电极11和第二触控电极12与其他电子部件电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a中,多个第一触控电极11按列排列(竖直方向),多个第二触控电极12按行排列(水平方向)。每列第一触控电极11中的各个第一触控电极11之间通过桥接(如图1a中的黑色短线所示)来连接。每列第一触控电极11的两端(图中为上端和下端)都接有第一触控走线21,而每行第二触控电极12的两端中只有一端(图中为右端)接有第二触控走线22。该情况下第一触控电极11可以被双边驱动,而第二触控电极12为单边驱动,当第一触控电极为驱动电极,第二触控电极为感应电极时,该种连接方式可称为2t1r。双边驱动的第一触控电极11对于布线设计具有更高的要求。然而,本公开的实施例不限于此,例如,每列第一触控电极11的两端中也可以只有一端接有第一触控走线21。

参见图1b,触控显示面板还可以包括外部电路接口30,所述外部电路接口30配置成提供所述触控显示面板与外部电路(例如柔性电路板(fpc)40)的电连接。

图1b示出了一种采用fmloc技术的触控显示面板的示例。在图1b中,为了显示方便起见,多条第一触控走线21和多条第二触控走线22分别整体上由带状结构来表示,不再如图1a那样显示每条走线。在该示例中,第一触控走线21和第二触控走线22分别通过位于显示面板两边的第一外部电路接口31和第二外部电路接口32与柔性电路板40电连接。此种情况下,柔性电路板40通常需要被设计成6层电路板才能满足功能要求。而且,随着技术的发展,对于周边区20变窄的需求越来越大,而同时希望显示区10中的触控电极数量增加来改善触控功能(比如用于尺寸更大、触控信号通道更多的显示面板),这样,对于周边区20(或者说是显示面板的边框)的空间利用率的要求将越来越高。

为此,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在该触控显示面板中,周边区20包括第一多路复用器51。所述第一多路复用器51的输出端62与第一触控走线21和第二触控走线22中的至少一者电连接且所述第一多路复用器51的输入端61与外部电路接口30电连接。第一多路复用器51的输入端61输入的走线数量要小于从第一多路复用器51的输出端62输出的走线数量。例如,当第一多路复用器51是一分二的多路复用器时,第一多路复用器51的输入端61输入的走线数量是从第一多路复用器51的输出端62输出的走线数量的一半。因此,采用第一多路复用器51,可以减少靠近外部电路接口30的走线数量,节约布线空间。其还可以减少外部电路接口30的通道数量(例如fpc的连接引脚的数量),从而可以增大通道之间的物理间距(例如增大连接引脚或焊盘之间的节距),有助于提升产品良率、降低成本。另外,信号走线数量的减少,还可以使得与信号走线电连接的集成电路的通道数减少,从而减少集成电路的尺寸和制作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一触控电极11可以为驱动电极,例如显示面板上的或显示面板外部的电路可以向驱动电极发送信号(tx),该第二触控电极12可以为感应电极,例如向显示面板上的或显示面板外部的电路可以从感应电极接收信号(rx)。所述驱动电极和感应电极可以交替分布。但本公开的实施例不限于此,例如,第一触控电极11可以为感应电极,该第二触控电极12可以为驱动电极。

下面对于第一多路复用器51的结构进行介绍。

图5给出了第一多路复用器51的示意性电路原理图。为了清楚起见,在图5中,第一多路复用器51的输入端61仅仅示出了两个通道,即第一输入通道611和第二输入通道612。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实际中,第一多路复用器51的输入端61可以包括更多的通道。第一多路复用器51的输出端62可以包括多个输出通道。在图5的示例中,示出了第一多路复用器51的输出端62的四个输出通道,即第一输出通道621、第二输出通道622、第三输出通道623和第四输出通道624。同样,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第一多路复用器51的输出端62也可以包括更多的通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多路复用器51还可以包括从同一个所述输入通道分别延伸至多个不同的输出通道的多个支路,且在每个支路中设有控制开关。图5所示出的第一多路复用器51是一分二多路复用器,即一个输入通道对应于两个输出通道。具体地,第一输入通道611对应于第一输出通道621和第二输出通道622,第二输入通道612对应于第三输出通道623和第四输出通道624。该第一多路复用器51还包括有从第一输入通道611延伸至第一输出通道621的第一支路631、从第一输入通道611延伸至第二输出通道622的第二支路632、从第二输入通道612延伸至第三输出通道623的第三支路633以及从第二输入通道612延伸至第四输出通道624的第四支路634。在第一支路631、第二支路632、第三支路633以及第四支路634中分别设置有第一控制开关641、第二控制开关642、第三控制开关643以及第四控制开关644。每个控制开关可以由对应的控制信号线进行控制。例如,当控制开关为薄膜晶体管时,则对应的控制信号线可以连接至该薄膜晶体管的栅极,以为控制开关提供所需的控制信号。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触控显示面板还可以包括控制电路65,该控制电路65配置成为所述控制开关提供控制信号。该控制电路65例如可以是触控显示面板上的独立的信号生成电路,也可以是触控显示面板上用于执行其他功能的集成电路(例如用于控制触控或显示的集成电路)以节约资源,降低成本。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信号也可以由触控显示面板的外接电路来生成。

以第一输入通道611为例,其分别通过第一支路631和第二支路632与第一输出通道621和第二输出通道622相连。通过控制第一支路631中的第一控制开关641可以控制第一输入通道611和第一输出通道621之间的连通或断开。而通过控制第二支路632中的第二控制开关642可以控制第一输入通道611和第二输出通道622之间的连通或断开。为此,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采用时分复用的方式来实现第一输入通道611与第一输出通道621和第二输出通道622的转换,即在第一时段,将第一控制开关641打开、第二控制开关642关断以使第一输入通道611与第一输出通道621连通并与第二输出通道622断开,而在第二时段,将第一控制开关641关断、第二控制开关642打开以使第一输入通道611与第二输出通道622连通并与第一输出通道621断开。这样,通过在第一时段中在第一输入通道611输入第一信号(例如tx或rx信号)而在第二时段中在第一输入通道611输入第二信号,可以从第一输出通道621和第二输出通道622分别获得该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这就实现了多路复用的功能。

在上述实施例中以一分二多路复用(或称两路复用)为例对多路复用的原理进行介绍,然而,本公开的实施例不限于此,例如,本公开的实施例中的多路复用器还可以例如是一分三(一个输入通道对应三个输出通道)、一分四(一个输入通道对应四个输出通道)、一分八(一个输入通道对应八个输出通道)、一分十六(一个输入通道对应十六个输出通道)等等类型的多路复用器,以在多路复用器的输出侧的走线数量不变的情况下进一步减少多路复用器输入侧的走线数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从电路布线结构图的角度,第一多路复用器51可包括并行布置的多个复用组件70(或称为复用单元)。在图5所示的电路图中,每个复用组件70包括第一多路复用器51中单个输入通道、与该单个输入通道对应的多个输出通道以及分别连接该单个输入通道和对应的多个输出通道之间的多个支路。

如图6所示,在电路布线结构中,每个复用组件70可以包括:主走线71、第一支路走线72、第二支路走线73、第一控制信号线74以及第二控制信号线75。该主走线71与所述多个输入通道中的对应的一个输入通道(如第一输入通道611)电连接。该第一支路走线72和第二支路走线73与所述多个输出通道中的两个对应的输出通道(如第一输出通道621和第二输出通道622)分别电连接。第一控制信号线74配置用于提供控制所述第一支路走线72与主走线71连通或断开的第一控制信号。述第二控制信号线75配置用于提供控制所述第二支路走线73与主走线71连通或断开的第二控制信号。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开关可以由薄膜晶体管(tft)实现。为了显示方便起见,图6中仅显示了导电层和半导体层(有源层),而省略了绝缘层。

图7和图8分别给出了沿着图6中的线aa和线bb截得的剖视图。从图8中可以更清楚地看出复用组件70的层结构。触控显示面板设有衬底基板81。该复用组件70包括:位于衬底基板81上的有源层82、位于所述有源层82的背对所述衬底基板81的一侧的第一绝缘层83、位于所述第一绝缘层83的背对所述衬底基板81的一侧的第一导电层84、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84的背对所述衬底基板81的一侧的第二绝缘层85以及位于所述第二绝缘层85的背对所述衬底基板81的一侧的第二导电层86。该第一控制信号线74和第二控制信号线75布设于所述第一导电层85中,主走线71、第一支路走线72和第二支路走线73布设于所述第二导电层86中。主走线71、第一支路走线72和第二支路走线73通过贯穿所述第一绝缘层83和第二绝缘层85的导电的贯通部88与所述有源层82连接。作为示例,在第二导电层86的背对衬底基板81的一侧上还可以设置第三绝缘层87(如保护层、封装层等)。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有源层82和衬底基板81之间还可以设置有绝缘层(例如缓冲层等)。

在图8中可以看出,对于一分二的多路复用器,在复用组件70中包含有两个薄膜晶体管结构,分别对应于第一控制开关641和第二控制开关642,分别用虚线框标出。在第一控制开关641所对应的结构中,第一控制信号线74构成了栅极,主走线71和第一支路走线72分别构成了源极和漏极,第一绝缘层83可以看成是栅极绝缘层。类似地,在第二控制开关642所对应的结构中,第二控制信号线75构成了栅极,主走线71和第二支路走线73分别构成了源极和漏极,第一绝缘层83可以看成是栅极绝缘层。在该示例中,有源层83具有跨第一控制开关641和第二控制开关642两者的区域。第一控制信号线74和第二控制信号线75可以分别用于提供第一控制信号和第二控制信号来实现第一输出通道621和第二输出通道622之间的切换。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每个复用组件70中,如图8所示,所述主走线71在衬底基板81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支路走线72在衬底基板81上的正投影和所述第二支路走线73在衬底基板81上的正投影之间。这有利于节约布线空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每个复用组件70中,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线74在衬底基板81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支路走线72在衬底基板81上的正投影和所述主走线71在衬底基板81上的正投影之间,所述第二控制信号线75在衬底基板81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二支路走线73在衬底基板81上的正投影和所述主走线71在衬底基板81上的正投影之间。这可以使得每个复用组件70中的布线更为紧凑。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走线71、第一控制信号线74和第一支路走线72中每一者在衬底基板81上的正投影与所述有源层82在衬底基板81上的正投影均具有重叠部分,且所述主走线71、第二控制信号线75和第二支路走线73中每一者在衬底基板81上的正投影与所述有源层82在衬底基板81上的正投影均具有重叠部分。这种方式有利于在复用组件70中方便地形成tft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7所示,在所述第二导电层86中还可以布设有第一信号传输线91和第二信号传输线92。所述第一信号传输线91通过贯穿所述第二绝缘层85的导电的贯通部89(例如通过过孔形成)与各个复用组件70中的第一控制信号线74电连接。第二信号传输线92通过贯穿所述第二绝缘层85的导电的贯通部89与各个复用组件70中的第二控制信号线75电连接。图7中示出了第二信号传输线92和第二控制信号线75的电连接结构。作为示例,在第二信号传输线92上还可以设置第三绝缘层87(如保护层、封装层等)。

由于第一信号传输线91和第一控制信号线74的电连接结构与之非常类似,因此不再提供剖视图示出。第一信号传输线91和第二信号传输干线92的布置可以为第一控制信号和第二控制信号的传输提供干路,有利于对于多个复用组件70同时进行扫描,提高工作效率。

从图6和图9中可以看出,复用组件70还可以包括第三导电层93。第三导电层93与第二导电层86的局部之间可以设置第四绝缘层95。在第三导电层93和衬底基板81之间可以设置有上述第一绝缘层83和第二绝缘层85,也可以不设置第一绝缘层83和第二绝缘层85。在该第三导电层93中可以形成用于主走线71的输入接线端94。该输入接线端94用于将信号输入到多路复用器的各个输入通道中(每个复用组件一个输入通道)。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的复用组件70中的该输入接线端94可以分别设置在不同的导电层中,例如,在图6所示的示例中,左边的复用组件70的输入接线端94设置在第三导电层93中,而右边的复用组件70’的输入接线端94’则设置在第一导电层84中。输入接线端94、94’往往需要连接至外部电路接口中的引脚或焊盘,这种方式可以增大在同一导电层中相邻的输入接线端的间距,从而方便引脚或焊盘附近的布线设计。

在图6至图9中第一导电层84中的结构用左斜线填充,第二导电层86中的结构用右斜线填充,第三导电层93中的结构用斜交叉线填充,不同导电层之间的导电的贯通部(或称为导电插塞)由黑色方块表示。

在一些实施例中,触控显示面板的显示区10中也可设置有用于控制子像素进行图像显示的薄膜晶体管,其也会包括有源层、用于形成栅极、源漏极的各个导电层及导电层之间的绝缘层。因此,第一多路复用器51中上述各个层结构可以与显示区中的薄膜晶体管的各个膜层结构在同样的工艺步骤中形成,而不需要额外增加工艺步骤。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避免第一触控走线21和第二触控走线22与其他的走线发生信号串扰,可以在第一触控走线21和第二触控走线22所在的层与其他导电层之间设置接地层(vss)以进行信号屏蔽。

第一多路复用器51在触控显示面板上的具体应用方式可以有多种。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触控走线21和第二触控走线22可以均电连接于同一第一多路复用器51的输出端62。由于第一多路复用器51的作用,位于第一多路复用器51的输入侧的走线数量可以明显减少。触控显示面板的周边区20可以包括弯折区域23,该弯折区域23可以弯折,以便于与fpc等外接电路板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多路复用器51可以位于所述弯折区域23远离所述外部电路接口30的一侧。

如图2所示,为了与fpc等外接电路板连接,在触控显示面板的周边区20中可设置有绑定区24,在绑定区24上设置有上述外部电路接口30。而弯折区域23位于绑定区24的靠近显示区10的一侧。通过弯折区域23的弯曲,绑定区24可以获得一定的自由活动范围,从而便于完成与fpc等外接电路板的连接(例如插接)操作。在图2的示例中,第一多路复用器51位于所述弯折区域23远离所述外部电路接口30的一侧。因此,在弯折区域23和绑定区24中的走线数量(例如第一触控走线21和第二触控走线22的数量)都明显减少(例如对于一分二的第一多路复用器51,走线数量将减少一半)。这就降低了在弯折区域23和绑定区24上布设走线的难度。于是,所有的第一触控走线21和第二触控走线22均可以经由同一个多路复用器(第一多路复用器51)布设到弯折区域23和绑定区24,这样,可以实现将第一触控走线21和第二触控走线22在触控显示面板的一边(或者说是弯折区域23或绑定区24的一边)接入弯折区域23和绑定区24。

这可以通过对比图1和图2清楚地看出,图1示出的是第一触控走线21和第二触控走线22分别在触控显示面板的两边(或者说是弯折区域23或绑定区24的两边)接入弯折区域23和绑定区24的情形,而图2示出的是第一触控走线21和第二触控走线22在触控显示面板的一边(或者说是弯折区域23或绑定区24的一边)接入弯折区域23和绑定区24的情形。对于图1的情形,由于没有采用多路复用器,绑定区24的布线复杂且第一触控走线21和第二触控走线22从两边接入,需要外接的fpc板设计成六层电路板。而在图1示出的采用第一多路复用器51的示例中,弯折区域23和绑定区24中的走线数量得到明显减少,且可以将第一触控走线21和第二触控走线22从同一边接入。于是,外接的fpc板可以设计成四层电路板,降低了对于外接的电路板的设计难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对于不同的触控走线分别采用多个多路复用器。例如,如图3所示,触控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多路复用器51和第二多路复用器52。第一多路复用器51的输出端与第一触控走线21电连接且所述第一多路复用器51的输入端与外部电路接口30电连接;第二多路复用器52的输出端与第二触控走线22电连接且所述第二多路复用器52的输入端也与外部电路接口30电连接。所述第一多路复用器51的输入端和第二多路复用器52的输入端分别电连接于外部电路接口30的不同的通道。这种方式也可以使绑定区24布设的走线数量减少,降低布线难度,优化绑定区24的空间。同时,绑定区24布设的走线数量的减少,还可以使外部电路接口30的外接引脚(或焊盘)数量减少,从而增加引脚(或焊盘)之间的间距,提高产品的良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多路复用器51和第二多路复用器52可以位于所述弯折区域23与所述外部电路接口30之间。图4a示出了未采用多路复用器时触控显示面板的绑定区24的局部示意图(大体对应于图1b中用虚线框e表示的区域);而图4b示出了采用多路复用器时触控显示面板的绑定区24的局部示意图(大体对应于图3中用虚线框d表示的区域)。在图4a和图4b中示出的是绑定区24中包含第一触控走线21从弯折区域23至外部电路接口30之间的部分的局部的示意图。图中示出的外部电路接口30包括fpc接口33和电讯测试(et)接口34。图4a和图4b中还示出了接地线层(vss)25和电源线层(vdd)26。从图4a和图4b的对比可以看出,采用第一多路复用器51之后,绑定区24中第一触控走线21的数量明显减少,在绑定区24中所占据的空间也明显变小,相应地,接地线层25以及fpc接口33和电讯测试(et)接口34所占据的空间也得以减小。留出的空间可以用于其他信号走线。由于fpc接口33和电讯测试(et)接口34所需要的空间变小,因此如果需要将fpc接口33和电讯测试(et)接口34的引脚的间距增大来降低工艺难度,也易于实现。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多路复用器51和第二多路复用器52的位置并不限于设置在弯折区域23与所述外部电路接口30之间,例如其也可以设置在弯折区域23背对外部电路接口30的一侧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触控显示面板可以为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但本公开的实施例不限于此。所述触控显示面板可以应用于任何触控显示装置,例如智能手机、可穿戴式智能手表、智能眼镜、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导航仪、车载显示器、电子书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

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公开进行了说明,但是附图中公开的实施例旨在对本公开的实施例进行示例性说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一种限制。附图中的尺寸比例仅仅是示意性的,并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的说明了本公开的原理及构造,而非用于限制本公开,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明白,在不偏离本公开的总体构思的情况下,对本公开所作的任何改变和改进都在本公开的范围内。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应如本申请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