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触摸传感器电极的改进的布线的制作方法_4

文档序号:9929350阅读:来源:国知局
是存在于传感器电极区域210的边缘区内而不在中心区224内的区域。从而,突出区域222—般构成传感器电极区域210的边缘区或区域。在一些实施例中,突出区域222的宽度可在1.0mm与传感器间距的一半之间。中心区224当然构成朝向布置在突出区域222内部的传感器电极集合208中心的区。中心区224可包含显示元件,并且因此可以是“可视区”或“可视区域”。更确切地说,在包含显示元件的实施例中,中心区224可以是通过其显示元件基本上是用户可视的区域,并且从而可被称为“可视区”,而中心区224外部的区是用户不可视的,并且从而不被视为可视区或可视区域。任何或每个布线220都可构成双布线,双布线将传感器电极的两端都耦合到处理系统110,或者可构成单布线,单布线仅将传感器电极的一端耦合到处理系统110。例如,布线220(1)和布线220(2)构成双布线,而布线220(3)和布线220(4)构成单布线。布线220被布置在突出区域222,而不是边缘区域214,使得边缘区域214内的空间对于其它组件是可用的。在其它实施例中,边缘区域214可在尺寸上减小,或者由于在突出区域而不是边缘区域中放置布线220而消除。还应该指出,可同时在突出区域222和边缘区域214中放置布线。布线220—般可布置在与布置传感器电极的层不同的层中。从而,布线220可被视为用传感器电极“分层”,这意味着,布线220在传感器电极“之上”或“上面”,但在不同层内。电介质层(图2中未示出)布置在传感器电极与布线220之间,以便防止布线220电短接到传感器电极。开口可存在于电介质层,以将布线220电耦合到传感器电极。因为布线220布置在突出区域222内,所以边缘区域214内的空间对于除了布线220的组件可用。为了对发射器电极216进行双布线,布线220在突出区域222内的传感器电极区域210周围上可至少布置成“U”形排列。一部分布线一一“边缘区域部分230”布置在边缘区域214内。因为双布线大部分在突出区域222内进行,所以边缘区域部分230不消耗边缘区域214内的实质空间。
[0053]图3是根据示例实现描绘电容性传感器装置300的框图。电容性传感器装置300包括图1所示的输入装置100的另一示例实现。电容性传感器装置300包含传感器电极308的集合。传感器电极308的集合包含与多个接收器电极318垂直布置的多个发射器电极316。发射器电极316包括经由跳线319耦合在一起的多个传感器电极元件317。跳线319—般包括放置成将两个其它导电元件耦合在一起的导电材料。一般而言,跳线319耦合存在于一层(或多层)中的两个导电元件,通过不存在那些导电元件的不同层耦合。可使用跳线319将两个导电元件耦合在一起,因为在导电元件要耦合在一起的那层中存在“障碍物”(诸如另一导电元件)。跳线319交叠,并经由电介质段321与接收器电极318分开。
[0054]因为电容性传感器装置300包含显示元件,所以包含在传感器电极集合308中的传感器电极是透明的,或者对用户的裸眼明显透明。在一些实施例中,传感器电极可包含透明导电材料,诸如氧化铟锡(ΙΤ0)。此类透明导电材料一般具有基本上高于金属导体电阻的电阻。例如,ITO具有5x10—4 Ω Cm的电阻率,而铜具有1.68x10—1(3 Ω cm的电阻率。由于这个相对低的导电率,将双布线耦合到传感器电极一般可改进用传感器电极感测的能力。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元件可包含一个或多个发光元件、滤波元件、可选地透射元件、开关元件(诸如晶体管)等等。可使用具有比传感器电极更高的导电率的材料来实现到传感器电极的布线。例如,金属布线可耦合到ITO传感器电极。为了进一步克服传感器电极的高电阻,可使用双布线与传感器电极在两点(例如,在传感器电极的相对端)親合。虽然布线材料被描述为金属,但根据一些实施例,可使用其它材料。在大多数情况下,选择具有比传感器电极电阻更低的电阻的布线材料。
[0055]在现有技术排列中,在边缘区域214内将放置双布线。然而,在边缘区域内放置双布线消耗了那个边缘区域214内的有价值空间,其可能用于电容性传感器装置300的其它元件,或抑制减小边缘区域214的尺寸。从而,与电容性传感器装置200—样,布线220的迹线未布置在衬底212的边缘区域214内。更确切地说,电容性传感器装置300包含突出区域222中的布线220。用电容性传感器装置300,突出区域222包含传感器电极区域210不包含布置在显示元件区域323内的显示元件(未示出)的那部分。显示元件区域323是电容性传感器装置300的通过其用户对显示元件是可视的并且从而也可被称为可视区域的区域。
[0056]为了防止布线220电短接到发射器电极316或接收器电极318,将一段电介质材料315布置在传感器电极与布线220之间。开口可存在于电介质材料315中,以将布线220电耦合到传感器电极。发射器电极316与布线220之间的该段电介质材料315可与跳线319与发射器电极316之间的电介质段321在同一层中。此外,布线220可与跳线319在同一层中,或者一个或多个跳线的至少一部分作为跳线可跨越多层。进一步说,电介质材料315的宽度可基于布置在电介质材料315上的布线220的数量而在不同定位变化。更确切地说,电介质材料315可具有较小宽度(其中存在较少布线220)和较大宽度(其中存在较多布线220)。
[0057]在图3中例证的电容性传感器装置300可具有若干不同的逐层配置。图4例证了不包含布线220与传感器电极之间屏障的逐层配置,并且图5例证了的确包含布线220与传感器电极之间屏障的逐层配置。
[0058]一部分布线一一“边缘区域部分330”布置在边缘区域214内。因为双布线大部分在突出区域222内进行,所以边缘区域部分330不消耗边缘区域214内的实质空间。
[0059]图4是沿线4-4得到的图3电容性传感器装置300的一部分400的截面视图。这部分400示出了布置图3中描绘的元件的层402的排序的一个配置。
[0060]第一层402(1)包含传感器电极——确切地说是发射器电极316和接收器电极318。布置在第一层402(1)上的第二层402(2)包含该段电介质材料315和跳线319的电介质段321。布置在第二层402(2)上的第三层402(3)包含布线220和跳线319。
[0061]电介质段321当然允许跳线319将发射器电极316的段317耦合在一起,而无需连接到接收器电极318。该段电介质材料315允许布线220布置在包含传感器电极的突出区域222内的发射器电极316上面。
[0062]现在提供用于制造具有在图4中例证的配置的电容性传感器装置300的一个示例技术。透明导电材料(诸如ΙΤ0)可铺设在衬底上,以形成发射器电极和接收器电极。随后,铺设电介质层以形成电介质段321(当铺设跳线319时其将在跳线319下面)和电介质段315(当铺设布线220时其将在布线220下面)。然后,铺设金属层以在电介质段321上面形成跳线319,并在电介质段315上面形成布线220。另一金属层可印刷在边缘区域214(图2和3所示)中,以将布线220布线到处理系统(未示出)。印刷在边缘区域214中的那部分构成布线220的边缘区域部分230、330。
[0063]在另一示例技术中,跳线319由透明导电材料(诸如ΙΤ0)而非金属制成。从而,跳线319不与布线220—起铺设,如上所述。在此示例技术中,铺设透明导电材料(诸如ΙΤ0),以形成发射器电极316和接收器电极318。铺设电介质材料以形成电介质段321和电介质段315。铺设另一透明导电材料,以形成连接发射器电极316段的跳线319。印刷金属层以形成突出区域222中的布线220,并将布线220布线到处理系统(未示出)。电介质段315内的通孔404将布线220耦合到发射器电极316。印刷在边缘区域214中的那部分构成布线220的边缘区域部分230、330。
[0064]图5是沿线4-4得到的图3电容性传感器装置300的一部分500的另一示例配置的截面视图。这部分500示出了布置图3中描绘的元件的层502的排序的配置。除了图4中例证的元件,图5还例证了屏障504。屏障504的目的是将布线220与接收器电极318电隔离。更确切地说,当处理系统110正在用信号驱动发射器电极316进行电容性感测时,那些信号通过布线220。从而,没有屏障504,接收器电极318可用将与输入对象140的感测干扰的方式接收来自布线220的信号。然而,用屏障504,减少了通过接收器电极318上的布线220的信号效应。
[0065]屏障504由导电材料(诸如金属或透明导电氧化物(例如氧化铟锡))制成,并且可形成为固体条、网或能够阻挡电磁场的任何其它配置。此外,尽管屏障504被显示为具有具体形状,但屏障504可以以用屏障将接收器电
当前第4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