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9014889阅读:250来源:国知局
触控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触控装置,特别是指一种藉由基板置换技术制作的触控
目.0
【背景技术】
[0002]触控面板是目前各种电子装置常采用的输入模块,可供用户藉由触摸方式进行电子装置的操作,提升使用上的便利性。现今的触控面板常会使用具有可弯折特性且厚度较薄的薄膜作为触控感应电极的基板,或以基板置换制程进行触控面板的制作。基板置换制程通常是在一个临时基板上制作一层可剥离层,在可剥离层上制作电极、导电线路、图标(icon)等,最后将可剥离层与临时基板脱离。然而,无论是基板的可弯折特性,或是置换基板的制作程序,都容易导致基板上的触控电极及导电线路发生断裂问题,而影响触控面板的效能及制造良率。
【实用新型内容】
[0003]因此,本实用新型之其中一目的,即在提供一种能改善触控电极与导电线路等结构之断裂问题的触控装置。
[0004]于是,本实用新型触控装置,具有一可视区域及一非可视区域,并包含一盖板、一承载结构、一第一触控感应结构、至少一第二触控感应结构及至少一强化结构。承载结构设置于该盖板,并包括相互叠置的一薄膜层及一缓冲层,该薄膜层位于该盖板与该缓冲层之间。第一触控感应结构位于该可视区域且设置于该承载结构,并与该盖板分别位于该承载结构的两相反侧。第二触控感应结构位于该非可视区域,设置于该承载结构且间隔于该第一触控感应结构,并与该盖板分别位于该承载结构的两相反侧。强化结构位于该非可视区域,设置于该承载结构之未设置该第一触控感应结构与该第二触控感应结构处,并与该盖板分别位于该承载结构的两相反侧。
[0005]在部分实施态样中,该强化结构的数量为多个且彼此相互间隔。
[0006]在部分实施态样中,该强化结构的厚度范围为10纳米至200纳米。
[0007]在部分实施态样中,该强化结构为金属网状结构。
[0008]在部分实施态样中,触控装置还包含一天线结构,该天线结构位于该非可视区域,且设置于该承载结构之未设置该第一触控感应结构、该第二触控感应结构与该强化结构处,并与该盖板分别位于该承载结构的两相反侧。
[0009]在部分实施态样中,该强化结构具有导电性,且该触控装置还包含至少一个电连接于该强化结构的接地接点。
[0010]在部分实施态样中,触控装置还包含一天线结构,该天线结构位于该非可视区域,且设置于该承载结构之未设置该第一触控感应结构、该第二触控感应结构与该强化层处,并与该盖板分别位于该承载结构的两相反侧。
[0011]在部分实施态样中,该强化结构的数量为多个且彼此相互间隔;该触控装置还包含至少一连接结构及至少一接地接点,该连接结构具有导电性且设置于该承载结构,并连接于该等强化结构之间;该接地接点设置于该承载结构,并与该等强化结构形成电连接。
[0012]在部分实施态样中,触控装置还包含一遮蔽层,该遮蔽层位于该非可视区域且设于该盖板,并位于该盖板与该承载结构之间,该遮蔽层的范围涵盖该强化结构。
[0013]在部分实施态样中,触控装置还包含一保护层,该保护层覆盖该第一触控感应结构、该第二触控感应结构及该强化结构,并与该薄膜层分别位于该缓冲层的两相反侧。
[0014]在部分实施态样中,触控装置还包含一接合层,该接合层设置于该盖板与该承载结构之间。
[0015]本实用新型之功效在于:触控装置透过强化结构的设置,能有效强化承载结构的结构强度,避免第一触控感应结构、第二触控感应结构等结构在制作过程中产生损伤。此夕卜,强化结构还可以进一步将其内部的聚集电子传输至外部电路,以避免对天线结构产生干扰。
【附图说明】
[0016]本实用新型之其他的特征及功效,将于参照图式的实施例详细说明中清楚地呈现,其中:
[0017]图1是一俯视示意图,说明本实用新型触控装置的第一实施例;
[0018]图2是图1沿II剖面线的剖面示意图;
[0019]图3是图1的变化实施态样;
[0020]图4是一俯视示意图,说明触控装置的第二实施例;
[0021]图5是图4的变化实施态样;及
[0022]图6是一俯视示意图,说明触控装置的第三实施例。
【具体实施方式】
[0023]有关本实用新型之前述及其他技术内容、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图式之三个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
[0024]在此,值得注意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所称的方位「上」及「下」,仅是用来表示相对的位置关系,对于本说明书的图2之侧视示意图而言,下方系较接近使用者,而上方则较远离使用者,但此等关于方位的叙述内容不应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
[0025]此外,在本实用新型被详细描述之前,应当注意在以下的说明内容中,类似的组件是以相同的编号来表不。
[0026]参阅图1与图2,为本实用新型触控装置I的第一实施例,触控装置I可应用液晶显示器、有机发光显示器等各式显示器的制作,用于提供触控感应功能,但其应用方式不以特定型态为限。
[0027]具体来说,本实施例的触控装置I包含一盖板2、一接合层21、一遮蔽层22、一承载结构3、一第一触控感应结构4、多个第二触控感应结构5、多个强化结构6、一天线结构7及一保护层8。
[0028]盖板2为触控装置I的表层结构,可采用玻璃、蓝宝石玻璃、聚酰亚胺(PI)、聚丙烯(PP)、聚苯乙烯(P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氯乙烯(PVC)、聚碳酸酯(PC)、聚乙烯(PE)、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四氟乙烯(PTFE)等硬质或挠性材质材料制作,并可进一步藉由强化处理增强其表面的结构强度。此外,盖板2的表面可以配置为如图2般的平整表面,或者也可以制作为曲面,而不以特定实施方式为限。
[0029]接合层21设置于盖板2与承载结构3之间,用于两者之贴合,可采用透明光学胶(optical clear adhesive,简称为OCA)等接合材料制作。
[0030]遮蔽层22 (black mask,简称为BM)设置于盖板2的周缘,并位于盖板2与承载结构3之间,为藉由有色光阻、有色油墨等材质制作的单层或多层膜结构,并将触控装置I区分出一可视区域101及一非可视区域102(如图2)。此处,触控装置I中设有遮蔽层22的区域为非可视区域102,未设置遮蔽层22的区域为可视区域101,用户观看触控装置I时(在图2是从下往上看),遮蔽层22可以遮蔽第二触控感应结构5、强化结构6、天线结构7等内部结构,因此能够提供外观美化的效果。
[0031]承载结构3藉由接合层21而贴合于盖板2之下,并包括相互叠置的一薄膜层31及一缓冲层32,薄膜层31位于盖板2及缓冲层32之间。
[0032]触控装置I藉由基板置换技术进行制作的过程将第一触控感应结构4、第二触控感应结构5、强化结构6、天线结构7及保护层8制作于承载结构3上。本实施例中,薄膜层31可采用聚酰亚胺、聚丙烯(PP)、聚苯乙烯(P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氯乙烯(PVC)、聚碳酸酯(PC)、聚乙烯(PE)、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四氟乙烯、环烯烃共聚物(C0P、Arton)等材质制作,其结构可以是单层或多层,厚度范围介于0.1微米至15微米之间。
[0033]缓冲层32设置于薄膜层31,并介于薄膜层31与第一触控感应结构4之间,可藉由氧化钛(Ti02)、氧化硅(Si02)、氧化锆(Zr02)、氧化钽(Ta205)、氧化钨(W03)、氧化钇(Y203)、氧化铈(Ce02)、氧化锑(Sb203)、氧化铌(Nb205)、氧化硼(B203)、氧化铝(A1203)、氧化锌(ZnO)、氧化铟(In203)、氟化铈(CeF3)、氟化镁(MgF2)、氟化钙(CaF2)等无机材质制作,或藉由丙烯酸树脂、聚酰亚胺(PI)、聚丙烯(PP)、聚苯乙烯(P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氯乙烯(PVC)、聚碳酸酯(PC)、聚乙烯(PE)、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等高分子聚合物制作。缓冲层32为单层或多层结构,可藉由其折射率特性减缓第一触控感应结构4、第二触控感应结构5在电极的蚀刻区和非蚀刻区对光线反射不同造成电极图形可见的问题,并可根据其热膨胀系数介于薄膜层31与第一触控感应结构4之间的特性而使制作第一触控感应结构4之后依旧保持相对较好的平整性。同时缓冲层32的厚度范围介意0.05微米至2微米之间,缓冲层32和薄膜层31共同形成的承载结构3远薄于一般的玻璃基板或挠性基板并具有可弯折的特性,因此能实现触控装置I的轻薄化,且适用于贴附在制作为平整面或曲面的盖板2上。
[0034]第一触控感应结构4设置于承载结构3,并与盖板2分别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