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955062阅读:533来源:国知局
触控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触控装置,包括第一基板、第一透光电极、第二基板、电致变色层、反射膜以及触控感测结构。第一基板具有相对的第一内表面与第一外表面。第一透光电极配置于第一内表面上。第二基板相对于第一基板。电致变色层位于第一基板的第一内表面与第二基板之间。反射膜配置于第二基板上。触控感测结构配置于第一基板的第一外表面上。本实用新型的触控装置兼具触控功能及薄型化的优点。
【专利说明】
触控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子装置,尤其涉及一种触控装置。
【背景技术】
[0002]电致变色(electrochromism)是指在外加电压或电流的作用下,电致变色层在可见光波长范围内的光学性能(例如:透光率、反光率或吸光率)能够产生稳定的可逆变化,从而能够表现出颜色及透明度的改变。电致变色的技术可应于多种场合,例如可应用于节能窗户、汽车后视镜及显示组件等。
[0003]以汽车后视镜为例,为使其具有多样化的功能,电致变色反射镜前方设有触控感测结构,以让用户除了可利用电致变色反射镜察看后方影像外,还可通过触控感测结构操控电致变色反射镜。在现有技术中,触控感测结构是先形成于一块载板上,以构成一外挂式触控面板;然后,再将外挂式触控面板贴于电致变色反射镜的表面上,以形成具有触控功能的电致变色反射镜。虽然,此举可使电致变色反射镜具有触控功能,但却使电致变色反射镜的厚度过厚,而不利于其外观美感。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触控装置,兼具触控功能及薄型化的优点。
[0005]本实用新型的触控装置,包括:
[0006]—第一基板,具有相对的一第一内表面与一第一外表面;
[0007]—第一透光电极,配置于所述第一基板的所述第一内表面上;
[0008]—第二基板,相对于所述第一基板;
[0009]—电致变色层,位于所述第一基板的所述第一内表面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
[0010]一反射膜,配置于所述第二基板上;以及
[0011 ] 一触控感测结构,配置于所述第一基板的所述第一外表面上。
[001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反射膜为一部分穿透部分反射膜,而所述触控装置还包括:
[0013]—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所述部分穿透部分反射膜、所述电致变色层以及所述触控感测结构在所述第一外表面的法线方向上依序堆栈。
[001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反射膜为一全反射膜。
[001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基板具有面向所述电致变色层的一第二内表面以及相对于所述第二内表面的一第二外表面,所述反射膜导电且配置于所述第二基板的所述第二内表面上,而所述显示面板配置于所述第二基板的所述第二外表面上。
[001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基板还具有连接所述第一内表面与所述第一外表面的一第一侧面,所述第一透光电极由所述第一内表面延伸至所述第一侧面上,所述第二基板还具有连接所述第二内表面与所述第二外表面的一第二侧面,而所述反射膜由所述第二内表面延伸至所述第二侧面上。
[001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基板具有面向所述电致变色层的一第二内表面以及相对于所述第二内表面的一第二外表面,所述触控装置还包括:
[0018]一第二透光电极,配置于所述第二基板的所述第二内表面上,所述反射膜配置于所述第二基板的所述第二外表面上,而所述显示面板配置于所述反射膜上。
[001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基板还具有连接所述第一内表面与所述第一外表面的一第一侧面,所述第一透光电极由所述第一内表面延伸至所述第一侧面上,所述第二基板还具有连接所述第二内表面与所述第二外表面的一第二侧面,而所述第二透光电极由所述第二内表面延伸至所述第二侧面上。
[002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触控感测结构包括:
[0021]—第一感测单元,由多个第一感测垫以及多个桥接线串接而成且配置于所述第一基板的所述第一外表面上;以及
[0022]—第二感测单元,在所述多个桥接线上方与所述第一感测单元交错且与所述多个第一感测垫位于同一膜层。
[002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触控装置还包括:
[0024]—保护基板,覆盖所述触控感测结构;以及
[0025]—光学胶层,所述保护基板通过所述光学胶层黏着于所述触控感测结构上。
[002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触控感测结构包括:
[0027]多个第一感测单元,配置于所述第一基板的所述第一外表面上;
[0028]一保护基板;
[0029]多个第二感测单元,配置于所述保护基板上且与所述多个第一感测单元交错;以及
[0030]一光学胶层,所述多个第二感测单元以及所述保护基板通过所述光学胶层黏着于所述多个第一感测单元上。
[0031]基于上述,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触控装置中,至少部分的触控感测结构形成在电致变色反射镜的基板上,因此所述触控装置具有薄型化的优点。
[0032]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0033]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触控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0034]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触控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0035]图3为图2的触控感测结构TP的上视示意图;
[0036]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触控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0037]图5为图4的第一感测单元Tx与第一基板110的上视示意图;
[0038]图6为图4的第二感测单元Rx与保护基板160的上视示意图;
[0039]图7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的触控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0040]图8为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例的触控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0041]附图标记:
[0042]100、100A、100B、100C、100D:触控装置
[0043]110:第一基板
[0044]110a:第一内表面
[0045]I 1b:第一外表面
[0046]I 1c:第一侧面
[0047]120、120D:第一透光电极
[0048]130:第二基板
[0049]130a:第二内表面
[0050]130b:第二外表面
[0051]130c:第二侧面
[0052]140:框胶
[0053]150、150B、150C、150D:反射膜
[0054]160:保护基板
[0055]170:第二透光电极
[0056]172:第一感测垫
[0057]174:桥接线
[0058]182、184:导电条
[0059]EC:电致变色层
[0060]ECRM:电致变色反射镜[0061 ]IXD:显示面板
[0062]0CA:光学胶层
[0063]Rx:第二感测单元
[0064]TP、TPA:触控感测结构[°065]Tx:第一感测单元
[0066]y: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0067]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触控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图1的触控装置100D与图2的触控装置100类似,因此相同或相对应的组件,以相同或相对应的标号表示。触控装置100D与触控装置100的差异在于:触控装置100D的第一透光电极120D及反射膜150D与触控装置100的第一透光电极120及反射膜150不同。此外,触控装置100D还包括导电条182、导电条184。以下主要就此差异处做说明,两者相同处还请参照对应的述说明。
[0068]触控装置100D包括第一基板110、第一透光电极120、第二基板130、电致变色层EC、反射膜150D以及触控感测结构TP。第一基板110具有相对的第一内表面I 1a与第一外表面110b。第一透光电极120配置于第一基板110的第一内表面I 1a上。第二基板130相对于第一基板110。电致变色层EC位于第一基板110的第一内表面I 1a与第二基板130之间。反射膜150D配置于第二基板130上。触控感测结构TP配置于第一基板110的第一外表面IlOb上。
[0069]与触控装置100不同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透光电极120D覆盖第一内表面IlOa而可不延伸至第一侧面110c。反射膜150D覆盖第二内表面130a而可不延伸至第二侧面130c。触控装置100D还包括导电条182、导电条184。导电条182夹在第一基板110上且与第一透光电极120D电性连接。导电条184夹在第二基板130上且与反射膜150D电性连接。用以驱动电致变色层EC的第一透光电极120D及反射膜150D可分别利用导电条182、导电条184与驱动单元(例如:驱动主板)电性连接。
[0070]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触控装置的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2,触控装置100包括第一基板110。第一基板110具有相对的第一内表面IlOa与第一外表面110b。第一基板110还具有连接第一内表面IlOa与第一外表面IlOb的第一侧面110c。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基板110为透光基板。第一基板110的材质例如为玻璃,但本创作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基板110的材质也为塑料、石英、或其他可适用的材料。
[0071]请参照图2,触控装置100还包括第一透光电极120。第一透光电极120配置于第一基板110的第一内表面IlOa上。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透光电极120可全面性覆盖第一基板110的第一内表面110a。更进一步地说,第一透光电极120可选择性地由第一内表面IlOa延伸至第一侧面110c。位于第一侧面IlOc上的部分第一透光电极120可取代已知外挂导电条(或电极垫片),进而与驱动单元(例如:驱动主板)电性连接。第一透光电极120的材料可选用金属氧化物,例如:铟锡氧化物、铟锌氧化物、铝锡氧化物、铝锌氧化物、铟锗锌氧化物、其它合适的氧化物、或者是上述至少二者的堆栈层,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
[0072]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位于第一侧面IlOc上的部分第一透光电极120与位于第一内表面IlOa上的部分第一透光电极120是在同一道制程中沉积出来的,因此用以取代已知外挂导电条(或电极垫片)的部分第一透光电极120具有极小的厚度,而有助于触控装置100的体积缩减。然而,本创作并不限制第一透光电极120—定要延伸到第一侧面IlOc上,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透光电极120也可覆盖第一内表面IlOa而选择性地不延伸到第一侧面IlOc上。
[0073]请参照图2,触控装置100还包括第二基板130。第二基板130设置于第一基板110的对向。第二基板130具有面向电致变色层EC的第二内表面130a与相对于第二内表面130a的第二外表面130b。第二基板130还具有连接第二内表面130a与第二外表面130b的第二侧面130c。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基板130为透光基板。第二基板130的材质例如为玻璃,但本创作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基板130的材质也为塑料、石英、或其他可适用的材料。
[0074]请参照图2,触控装置100还包括电致变色层(Electrochromic layer)EC。电致变色层EC位于第一基板110的第一内表面IlOa与第二基板130之间。更进一步地说,触控装置100还包括框胶140。框胶140位于第一基板110与第二基板130之间且环绕电致变色层EC。框胶140、第一基板110与第二基板130共同封装电致变色层EC。
[0075]请参照图2,触控装置100还包括反射膜150。反射膜150配置于第二基板130上。在本实施例中,反射膜150可选择性配置于第二基板130的第二内表面130a上。反射膜150可全面性覆盖第二基板130的第二内表面130a ο更进一步地说,反射膜150可选择性地由第二内表面130a延伸至第二侧面130c。位于第二侧面130c上的部分反射膜150可取代已知外挂导电条(或电极垫片),而与驱动单元(例如:驱动主板)电性连接。类似地,使用延伸至第二侧面130c上的部分反射膜150取代已知外挂导电条(或电极垫片),也有助于触控装置100的体积缩减。
[0076]在本实施例中,反射膜150具有导电性。反射膜150与第一透光电极120可共同驱动电致变色层EC。详言之,当电致变色层EC致能(enabled)时(例如:反射膜150与第一透光电极120之间存在足够的电位差时),电致变色层EC会发生电化学氧化还原反应而改变其能阶,进而呈消光(diming)状态。当外界光线依序穿过触控感测结构TP、第一基板110、第一透光电极120到达电致变色层EC时,外界光线会被呈消光状态的电致变色层EC吸收,而使触控装置100(例如:交通工具用的后视镜)切换至防眩光模式。另一方面,当电致变色层EC不致能时(例如:反射膜150与第一透光电极120之间不存在足够的电位差时),电致变色层EC会呈透光状态。此时,依序穿过触控感测结构TP、第一基板110、第一透光电极120及电致变色层EC的外界光线会被反射膜150反射,进而使触控装置100(例如:交通工具用的后视镜)切换至镜面模式。
[0077]在本实施例中,反射膜150为部分穿透部分反射(transf Iective)膜。部分穿透部分反射膜除了可反射部分光线外,还可让部分光线通过。请参照图2,触控装置100可进一步包括显示面板IXD。显示面板IXD配置于第二基板130的第二外表面130b上。显示面板IXD、反射膜150、电致变色层EC以及触控感测结构TP在第一外表面I 1b的法线方向y上依序堆栈。由于反射膜150为部分穿透部分反射膜,因此显示面板LCD发出的影像光束可穿过反射膜150,进而让用户可观看到显示面板LCD显示的影像。因此,触控装置100可兼具显示及反射镜的功能。
[0078]触控装置100更具有触控功能,可以为投射式电容触控,或是表面电容触控。请参照图2,触控装置100包括触控感测结构TP。触控感测结构TP配置于第一基板110的第一外表面IlOb上。第二基板130、反射膜150、电致变色层EC、第一透光电极120以及第一基板110可视为电致变色反射镜ECRM,而触控感测结构TP可直接形成在电致变色反射镜ECRM上。图3为图2的触控感测结构TP的上视示意图。请参照图3,在本实施例中,触控感测结构TP包括第一感测单元Tx及第二感测单元Rx。第一感测单元Tx及第二感测单元Rx配置于第一基板110的第一外表面IlOb上。第一感测单元Tx由多个第一感测垫172与多个桥接线174串接而成。第二感测单元Rx在桥接线174的上方与第一感测单元Tx交错。第二感测单元Rx与第一感测单元Tx的第一感测垫172位于同一膜层。换言之,本实施例的触控感测结构TP即为俗称的SITO(Single ΙΤ0)结构。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触控感测结构也可为其他适当结构。
[0079]请参照图2,触控装置100可进一步包括保护基板160。保护基板160覆盖触控感测结构TP,以保护触控感测结构TP不易受损。触控装置100还包括光学胶层0CA。保护基板160通过光学胶层OCA黏着于触控感测结构TP上。保护基板160可为透光基板,透光基板的材质例如:玻璃、聚甲基丙稀酸甲酯(PMMA)或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
[0080]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触控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图4的触控装置100A与图2的触控装置100类似,因此相同或相对应的组件,以相同或相对应的标号表示。触控装置100A与触控装置100的差异在于:触控装置100A的触控感测结构TPA与触控装置100的触控感测结构TP不同。以下主要就此差异处做说明,两者相同处还请参照前述说明。
[0081]请参照图4,触控装置100A包括第一基板110、第一透光电极120、第二基板130、电致变色层EC、反射膜150以及触控感测结构TPA。第一基板110具有相对的第一内表面IlOa与第一外表面110b。第一透光电极120配置于第一基板110的第一内表面I 1a上。第二基板130相对于第一基板110。电致变色层EC位于第一基板110的第一内表面IlOa与第二基板130之间。反射膜150配置于第二基板130上。触控感测结构TPA配置于第一基板110的第一外表面IlOb 上。
[0082]图5为图4的第一感测单元Tx与第一基板110的上视示意图。图6为图4的第二感测单元Rx与第二基板160的上视示意图。请参照图4、图5及图6,触控感测结构TPA包括多个第一感测单元Tx、多个第二感测单元Rx、保护基板160以及光学胶层0CA。请参照图4及图5,第一感测单元Tx配置于第一基板110的第一外表面IlOb上。请参照图5及图6,第二感测单元Rx配置于保护基板160上。请参照图4、图5及图6,第二感测单元Rx与第一感测单元Tx交错。如图4所示,第二感测单元Rx以及保护基板160通过光学胶层OCA黏着于第一感测单元Tx上。简言之,触控感测结构TPA可为DIT0(Double side ITO)结构,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
[0083]图7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的触控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图7的触控装置100Β与图2的触控装置100类似,因此相同或相对应的组件,以相同或相对应的标号表示。触控装置100Β与触控装置100的差异在于:触控装置100Β的反射层150Β的位置与触控装置100反射层150的位置不同。以下主要就此差异处做说明,两者相同处还请参照前述说明。
[0084]请参照图7,触控装置100Β包括第一基板110、第一透光电极120、第二基板130、电致变色层EC、反射膜150Β以及触控感测结构ΤΡ。第一基板110具有相对的第一内表面IlOa与第一外表面110b。第一透光电极120配置于第一基板110的第一内表面I 1a上。第二基板130相对于第一基板110。电致变色层EC位于第一基板110的第一内表面IlOa与第二基板130之间。反射膜150B配置于第二基板130上。触控感测结构TP配置于第一基板110的第一外表面IlOb 上。
[0085]在本实施例中,反射膜150B可为部分穿透部分反射膜。反射膜150B后方可设有显示面板LCD。显示面板LCD发出的影像光束可穿过反射膜150B,进而让用户观赏到显示面板IXD的显示画面。与触控装置100不同的是,反射膜150B位于第二基板130的第二外表面130b上,而非第二内表面130a上。在本实施例中,反射膜150B并非用以驱动电致变色层EC,而反射膜150B可导电或不导电。触控装置100B还包括位于第二内表面130a上的第二透光电极170。第一透光电极120及第二透光电极170用以驱动电致变色层EC。第二透光电极170由第二内表面130a延伸至第二侧面130c上。位于第一侧面IlOc上的部分第一透光电极120可取代已知外挂导电条(或电极垫片),进而与驱动单元(例如:驱动主板)电性连接。
[0086]图8为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例的触控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图8的触控装置100C与图2的触控装置100类似,因此相同或相对应的组件,以相同或相对应的标号表示。触控装置100C与触控装置100的差异在于:触控装置100C的反射层150C的位置与触控装置100的反射层150的位置不同。以下主要就此差异处做说明,两者相同处还请参照前述说明。
[0087]请参照图8,触控装置100C包括第一基板110、第一透光电极120、第二基板130、电致变色层EC、反射膜150C以及触控感测结构TP。第一基板110具有相对的第一内表面IlOa与第一外表面110b。第一透光电极120配置于第一基板110的第一内表面I 1a上。第二基板130相对于第一基板110。电致变色层EC位于第一基板110的第一内表面IlOa与第二基板130之间。反射膜150C配置于第二基板130上。触控感测结构TP配置于第一基板110的第一外表面IlOb上。与触控装置100不同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反射膜150C可为全反射膜,而反射膜150C后方可不设置显示面板LCD。
[0088]综上所述,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触控装置中,至少部分的触控感测结构形成在电致变色反射镜的基板上,因此所述触控装置具有薄型化的优点。
[0089]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实施例揭示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改动与润饰,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
【主权项】
1.一种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第一基板,具有相对的一第一内表面与一第一外表面; 一第一透光电极,配置于所述第一基板的所述第一内表面上; 一第二基板,相对于所述第一基板; 一电致变色层,位于所述第一基板的所述第一内表面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 一反射膜,配置于所述第二基板上;以及 一触控感测结构,配置于所述第一基板的所述第一外表面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膜为一部分穿透部分反射膜,而所述触控装置还包括: 一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所述部分穿透部分反射膜、所述电致变色层以及所述触控感测结构在所述第一外表面的法线方向上依序堆栈。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膜为一全反射膜。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基板具有面向所述电致变色层的一第二内表面以及相对于所述第二内表面的一第二外表面,所述反射膜导电且配置于所述第二基板的所述第二内表面上,而所述显示面板配置于所述第二基板的所述第二外表面上。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板还具有连接所述第一内表面与所述第一外表面的一第一侧面,所述第一透光电极由所述第一内表面延伸至所述第一侧面上,所述第二基板还具有连接所述第二内表面与所述第二外表面的一第二侧面,而所述反射膜由所述第二内表面延伸至所述第二侧面上。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基板具有面向所述电致变色层的一第二内表面以及相对于所述第二内表面的一第二外表面,所述触控装置还包括: 一第二透光电极,配置于所述第二基板的所述第二内表面上,所述反射膜配置于所述第二基板的所述第二外表面上,而所述显示面板配置于所述反射膜上。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板还具有连接所述第一内表面与所述第一外表面的一第一侧面,所述第一透光电极由所述第一内表面延伸至所述第一侧面上,所述第二基板还具有连接所述第二内表面与所述第二外表面的一第二侧面,而所述第二透光电极由所述第二内表面延伸至所述第二侧面上。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感测结构包括: 一第一感测单元,由多个第一感测垫以及多个桥接线串接而成且配置于所述第一基板的所述第一外表面上;以及 一第二感测单元,在所述多个桥接线上方与所述第一感测单元交错且与所述多个第一感测垫位于同一膜层。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一保护基板,覆盖所述触控感测结构;以及 一光学胶层,所述保护基板通过所述光学胶层黏着于所述触控感测结构上。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感测结构包括: 多个第一感测单元,配置于所述第一基板的所述第一外表面上; 一保护基板; 多个第二感测单元,配置于所述保护基板上且与所述多个第一感测单元交错;以及一光学胶层,所述多个第二感测单元以及所述保护基板通过所述光学胶层黏着于所述多个第一感测单元上。
【文档编号】G06F3/041GK205644479SQ201620100183
【公开日】2016年10月12日
【申请日】2016年2月1日
【发明人】王威捷, 詹孟嘉, 林圣贤, 林俊亨
【申请人】明兴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