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纹辨识装置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10016967阅读:来源:国知局
最低断裂 强度之材料,均可做为缓冲结构300的材料。于部份实施方式中,缓冲结构300的厚度小于 等于300微米,较佳而言,缓冲结构300的厚度小于等于100微米。藉由上述的厚度设计, 可利于缓冲结构300在不过厚而影响其他组件组装的情况下达到分散或吸收应力的效果。
[0049] 于部份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缓冲结构300包含相对两周边部310与320。这 两周边部310与320系分别位于指纹辨识器200的相对两侧并固定于盖板100之内表面 110。如此一来,盖板100所承受的应力可藉由周边部310与320传递给缓冲结构300。
[0050] 于部份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缓冲结构300还包含应力吸收部330。应力吸收 部330系连接于两周边部310与周边部320之间。应力吸收部330横跨指纹辨识器200。 由于缓冲结构300所采用之材料,如碳纤维、玻璃纤维或凯芙拉纤维等等,具有高抗拉伸能 力,故即使盖板100所承受的应力藉由周边部310与320传递至应力吸收部330,由上述纤 维所编织而成的应力吸收部330也不易损坏,同时也因为编织的形式而增加了比表面积, 从而增加了受力面积,而可有效地分散或吸收盖板100所承受的应力。
[0051] 于部份实施方式中,缓冲结构300可无须整体均由纤维所编织而成,进一步来说, 周边部310及/或周边部320可不是由纤维编织而成,而应力吸收部330可由纤维编织而 成。于部份实施方式中,缓冲结构300整体均可由纤维编织而成。进一步来说,周边部310、 周边部320与应力吸收部330均可由纤维编织而成。
[0052] 于部份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缓冲结构300不仅可分散或吸收盖板100所承受 的应力,还可帮助固定指纹辨识器200。具体来说,于部份实施方式中,指纹辨识器200具有 相背对的背面210以及正面220。背面210系背向盖板100之内表面110。正面220系朝 向盖板100之内表面110,且正面220上具有辨识组件(未示于图中)以辨识指纹。指纹辨 识器200系夹设于缓冲结构300的应力吸收部330与盖板100之间。如此一来,应力吸收 部330可将指纹辨识器200紧压于盖板100上,而防止指纹辨识器200移动。
[0053] 于部份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指纹辨识器200之背面210系黏着于缓冲结构 300之应力吸收部330,如此一来,指纹辨识器200可更稳固地固定于盖板100的内表面110 上。举例来说,缓冲结构300可为复数纤维与黏着剂复合而成的具有黏性的复合层结构,以 利应力吸收部330黏着指纹辨识器200的背面210。进一步来说,缓冲结构300之材质可 包含树脂或其他适合的黏着材料。举例来说,形成缓冲结构300的纤维可先经由含浸处理, 以使这些纤维的表面附着有树脂或其他适合的黏着材料。如此一来,当这些纤维编织成缓 冲结构300时,缓冲结构300可具有黏性,以利应力吸收部330黏着指纹辨识器200的背面 210〇
[0054] 于部份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应力吸收部330具有开口0。开口0系朝向指纹 辨识器200的,以利应力吸收部330容纳指纹辨识器200。进一步来说,指纹辨识器200的 背面210会位于盖板100的凹槽G1外,而应力吸收部330可呈弯曲状,且其弯曲所定义出 的开口 〇系朝向指纹辨识器200,以利应力吸收部330接触或黏着指纹辨识器200的背面 210〇
[0055] 于部份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盖板100为透光盖板,以供用户观看触控装置 的显示画面。举例来说,盖板100之材质可为透光材质,如玻璃、蓝宝石或者聚酸甲酯 (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等等,但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指纹辨识装置还包 含遮光层400、触控感应结构510以及导线结构520。遮光层400与触控感应结构510系分 别设置于内表面110的不同区域。导线结构520电性连接触控感应结构510。部份遮光层 400系位于导线结构520与盖板100的内表面110之间,以遮蔽导线结构520。部份遮光层 400系位于指纹辨识器200与盖板100的内表面110之间,且遮光层400在盖板100上的正 投影至少覆盖指纹辨识器200,以遮蔽指纹辨识器200。触控感应结构510与盖板100之间 不具有遮光层400,以利使用者观看触控感应结构510下方的显示画面。于部份实施方式 中,遮光层400之材质可为油墨或光阻材料,但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
[0056] 透光盖板100的触碰面120为触控操作面,故于部分实施方式中,触碰面120上可 选择性地设置防脏污、防指纹、抗刮及/或抗眩等功能层。如第1及2图所示,触碰面120 包含可视区121、非可视区122与指纹辨识区123。可视区121用以显示信息给用户观看并 供使用者以触控的方式操作触控装置。非可视区122围绕可视区121,而用以遮蔽导线结构 520与其他不透光组件,遮光层400所在的区域定义出非可视区122。非可视区122亦包含 指纹辨识区123。指纹辨识区123系位于指纹辨识器200正上方。换句话说,指纹辨识器 200在触碰面120上的正投影与指纹辨识区123至少部份重迭。
[0057] 于部份实施方式中,至少部份指纹辨识区123的颜色与非可视区122的其他区域 的颜色不同,以标示出指纹辨识器200的位置,而便于用户将手指移动至指纹辨识区123, 使得位于指纹辨识区123正下方的指纹辨识器200能够有效辨识使用者的指纹。举例来说, 位于指纹辨识器200与盖板100之间的部份遮光层400之颜色与其他部份的遮光层400之 颜色可不同,以使指纹辨识区123的颜色与非可视区122的颜色不同,而标示出指纹辨识器 200的位置。
[0058] 于部份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缓冲结构300之两周边部310与320系固定于遮 光层400。如此一来,缓冲结构300可藉由遮光层400固定于盖板100的内表面110。换句 话说,当盖板100的触碰面120承受应力时,应力可藉由遮光层400传递至缓冲结构300,而 缓冲结构300可分散或吸收此应力。
[0059] 于部份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缓冲结构300之两周边部310与320系黏着于遮 光层400。举例来说,形成缓冲结构300的纤维可先经由含浸处理,以使这些纤维的表面附 着有树脂或其他适合的黏着材料。如此一来,当这些纤维编织成缓冲结构300时,缓冲结构 300的周边部310与320可具有黏性,以黏着于遮光层400。
[0060] 于部份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不,凹槽G1为沿着由触碰面120朝内表面110的方 向渐扩的凹槽,以利凹槽G1的制作。具体来说,在制作凹槽G1的过程中,特别是当盖板100 的材质为硬度相对高的材料(如强化玻璃)时,此渐扩状的凹槽G1之槽壁系较不易发生崩 毁。因此,渐扩状凹槽G1的结构设计可有效提高盖板100的制造良率。当然,于其他实施 方式中,凹槽G1亦可为其他形状,而不以上述渐扩状凹槽为限。
[0061] 于部份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触控装置还包含显示模块600。触控感应结构 510位于显示模块600与盖板100之间,且触控感应结构510与显示模块600均位于可视 区121正下方。换句话说,触控感应结构510与显示模块600在盖板100的触碰面120上 的正投影系位于可视区121内,以分别提供触控以及显示的功能。于部份实施方式中,显 示模块600可为液晶显示模块(LiquidCrystalDisplayModule,LCM)、发光二极管显
当前第2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