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交通避拥堵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22299阅读:534来源:国知局
智能交通避拥堵系统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交通疏导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交通避拥堵系统。



背景技术:

对于一些交通拥挤的大城市,很难找到有效的手段保证交通的畅通。很大原因在于当某条车道上出现交通事故影响当前车道通行时,由于后方车辆视线被前方近距离的车辆遮挡,只有当车辆行驶到事故点近前,才会发现,这时车辆会以更低的速度避让事故并变更车道,而以如此低速变更车道的同时,也就造成了所进入的车道后方的车辆减速或停车,结果,将造成同方向所有车道车速降低,而后方车辆又不明前方道路情况,就会出现频繁变更车道的情况,进一步加重了交通拥堵,并不断的增加拥堵的距离。这就是绝大多数交通堵塞的原因。

另外,目前道路交通疏导主要靠交警或交通协管来完成,对人力投入要求较高,形式被动,通常仅在高峰期或已出现拥堵的路口或路段临时调拨疏导人员;各别道路采用的电子显示屏,但显示信息较少,通常内容仅包含哪些路段拥挤、哪些路段畅通,不够具体,对解决或缓解交通拥堵的效果不够显著,对当前无法绕行的道路则起不到任何作用,且由于体积及供电、控制等限制因素,一般仅应用于城市干道中,应用范围受限。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结合最新技术应用,对解决或缓解任何道路中可能出现的拥堵能够发挥显著的效用。为建设智慧交通提供有效的核心支持。



技术实现要素: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在道路隔离带或路边等位置依据具体道路条件间隔设置道路信息推送终端,远距离提醒来车前方某条车道有事故障碍,提前变更行驶车道,谨慎快速通过,从而解决城市道路、高速等因交通事故或路障施工造成交通拥堵的问题,同时也有效避免了二次事故的发生,并能够保证交通的高效畅通。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智能交通避拥堵系统,所述系统包括卫星定位系统、交通管理系统、交通指挥中心、移动端APP,车联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道路信息推送终端、避拥堵系统服务器,所述道路信息推送终端包括信息显示屏、显示屏固定部,并按一定的间距L1沿公路设置;所述信息显示屏具有唯一个标识编码,接收并显示发送自避拥堵系统服务器的信息;所述避拥堵系统服务器可接收所述移动端APP或车联网系统发送的信息,并具有自动开启并将特定信息推送到指定路段和指定车道方向上的N个所述信息推送终端的功能,所述 N可程式定义更改。

优选地,所述指定路段为道路故障点起到所述故障点所在道路来车方向一定距离L2内的路段;所述指定车道方向为所述道路故障点所在道路的来车方向。

优选地,所述距离L2路段上设置的所述信息显示屏显示当前事故所在的车道信息。

优选地,所述道路信息推送终端设置于双向车道之间,所述信息显示屏双方向双屏组合,固定在同一个所述显示屏固定部上,有区分地向相向的两个来车方向上显示道路信息。

优选地,所述避拥堵系统服务器与所在地辖区的交通管理系统联网;所述避拥堵系统服务器具有主动向所述交通管理系统发送道路信息的功能,同时,所述避拥堵系统具有接受交通管理系统在线访问的功能。

优选地,所述道路信息推送终端还包括太阳能电池板,用于给设置在道路上的所述信息推送终端用电单元供电。

优选地,所述太阳能电池板设置于所述显示屏顶部。

优选地,所述道路信息推送终端内设置有无线网络通信模块,实现无线缆供电及通信。

优选地,所述标识编码可采用二维码或字符的形式通过视觉传达给用户。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能够有效解决因通行障碍造成的交通拥堵问题;

2、能够有效避免二次事故发生;

3、降低交通警员的出勤压力;

4、降低治安警员的危险性;

5、提高道路事故响应速度和处理应变能力;

6、加快城市智慧交通建设、为车联网的应用提供延伸平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系统逻辑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道路应用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显示屏设置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道路信息推送终端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道路信息推送终端结构一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道路信息推送终端结构二示意图;

附图编号说明:

1:道路信息推送终端;11:显示屏外框;12:显示屏固定部;13:显示屏;14:显示屏连接架; 15:显示屏显示内容;16:太阳能电池板;3:隔离带;41:事故车道;42:事故车辆;43:道路行驶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结合系统逻辑图,阐述系统的完整工作过程。

以城市主干道为例,当道路上的中间车道发生事故阻碍通行时,在传统道路设施情况下,事故后方的车辆并不能预知前方中间车道上有事故,无法通行,所以它会一直沿中间车道行驶,当靠近事故点时,司机才可能判断出自己所行驶的车道无法通行,这时,它必然要减速,车辆距离事故点越近,速度就降得越低,并择机变换到两侧的车道上行驶,而此时两侧的车道上的车辆是正常通行的,当前方出现低速进入车道的车辆时,正常行驶的车辆就不得不减速,而如果有四条或五条车道,这时在低速变道车辆的影响下,正常行驶的车辆也会选择变道,同时由于前方突然出现低速变道车辆,它也不得不减速变道,如此,由于中间一条车道有事故,会导致所有车道上的车辆都要减慢通行速度,而当中间事故车道上低速车辆增多时,后方车辆的视线会受到严重影响,很难察觉前方哪条车道上有事故,只有行驶到事故点前方十几米甚至几米远处,才能辨识出事故所在车道,这时它将会以更低的速度进行变道行驶,随着时间的推移,过往车辆的增加,道路上所造成的拥堵距离将会越来越远,拥堵情况也越来越严重,而当这样的城市干道又有很多支路接入时,拥堵将会速度蔓延到其他道路上,甚至使道路救援车辆无法抵达事故地点。

而根据附图1所示,当上述事故发生在城市干道的中间车道时,司机或过往行人可用智能手机打开专用APP,在几米远的地方扫描设置于道路中间的巨幅二维码,或者是通过手机APP、智能穿戴设备、智能行车记录仪、车联网系统等,经卫星定位后手动输入事故信息并发送,或者无人驾驶车载报警设备自动发送事故信息,当避拥堵系统服务器收到事故报警信息后,会自动启道路事故地点以及距离事故地点来车方向L2距离内的并面向于发生事故一侧的显示屏(13),如图2所示,这L2距离内将会有N个显示屏(13),每两个显示屏依据道路实际情况间距设置为L1。这N个显示屏(13)上将会显示出事故所在的车道,这样,来车方向还未靠近事故地点的车辆,就可以通过显示屏(13)上的信息提前获知前方某条车道存在事故障碍,影响正常通行,则中间车道上的车辆就可以在不受事故点影响的情况下,以正常或稍高的行驶速度变换到两侧的车道上,两侧的车道也会提高警惕,谨慎驾驶,因为前方随时会有中间车道变道驶入,这就有效避免事故再次发生。这样,在保障了安全通行的前提下,同时也保证了车辆的通行速度不会受到道路事故的影响,有效的避免了由于单一或某几条车道发生事故而造成全车道的交通拥堵。

与此同时,收到事故信息的避拥堵系统服务器会将事故信息发送到路段所在辖区的交通指挥中心,交通指挥中心将跟据事故情况,比如通过本系统调用事故点的监控或接受路人传回的图像、视频等信息,判断是由在线交警远程处理还是由现场执勤交通赶赴现场处理解决。当在线远程处理时,处理结果也可通过本系统的服务器下发到事故车主或举报人的智能移动终端。这样就显著提高了交通事故处理的时效性。

另外,道路的施工、维护也可应用本系统。当施工小组要占用某一段车道进行施工时,就可通过适当的方式,经指挥中心授权,控制服务器人为启动施工地点来车方向上一定距离内的显示屏,提前告知开过来的车辆前方哪条车道上正在施工,请提前变道让行。所以,借助本系统,即使是在白天进行道路施工作业,也不会对道路通行造成任何影响,同时又能够有效的保证施工的安全性。

如图3所示,显示屏(13)的设置方式要有利于过往司机观察屏上显示的内容,当道路较宽,车道较多时,可采用让显示屏(13)与道路的行驶方向(43)形成一定的夹角的方式,而不是平行或垂直的,显示屏(13)略微面向于来车的方向,依据不同的路况和间距L1合理的设置显示屏(13)的角度,有利于内外所有车道上的过往司机观察显示屏(13)。

如图4所示,显示屏(13)经过固定部(12)架离路面一定的高度,以便于各种车辆的司机观察为宜,而事故车道信息(15)显示在显示屏(13)上,例如三条车道的中间车道,可通过数字的形式“2”或图样的形式表达出前方事故车道。

如图5所示为一种结构的显示屏示意图,其构成要素包括显示屏外框(11)、显示屏固定部(12)、显示屏(13)、显示屏连接架(14);该结构显示屏外观简洁,由线缆实现通信及供电,适用于距离不是很长的城镇道路。

如图6所示为另一种结构的显示屏示意图,其构成要素包括显示屏外框(11)、显示屏固定部(12)、显示屏(13)、显示屏连接架(14)、太阳能电池板(16);这种结构的显示屏可由太阳能电池板进行供电,可通过线缆通信也可以使用无线网络功能模块进行通信,由于在通常情况下显示屏是不会开启工作的,所以对电量的要求并不是很高,太阳能电池板及小容量蓄电池完全可以满足显示屏对电能的使用需求,而将太阳能电池板(16)设置在显示屏(13)顶部,可以令显示屏的结构紧凑,同时,由于电池板对阳光的遮挡,可有效避免显示屏由于反光而影响屏上信息的视觉传递。当然,太阳能电池板(16)也可以与显示屏(13)分开单独设置,如设置在附近的高杆上,这样也可以几个显示屏共用一组电池板。这种结构的显示屏不但适用于各种城镇道路,更适用于里程较长的地区间公路或高速路等,省去了长距离铺设供电电缆的高昂成本,当地区间的公路中使用无线通信模块的显示屏(13)时,为了消除通信不良的影响,可沿公路增设一些信号增强装置。

本系统的实施应用将会显著加快智慧交通的建设,并为车联网、物联网的应用拓展空间和平台。尤其是与车联网的组合应用,将大大提高道路信息的覆盖,让路上的司机获取更优更通畅的路线方案。通过车联网的接入,也会显著扩大本系统的覆盖范围道路信息传递速度。

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相关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做出各种变化和变型,因此所有同等的技术方案也属于本实用新型的范畴,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由权利要求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