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介质、其记录装置、其记录方法、其重放装置及其重放方法

文档序号:6775822阅读:25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记录介质、其记录装置、其记录方法、其重放装置及其重放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记录数字数据的记录介质、其记录装置、其记录方法、其重放装置及其重放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提出了在记录介质中记录数字数据用的各种记录格式。
下面用


以往例子的光盘记录格式。
图12所示为采用一般使用的(1-7)编码方式的记录格式的光磁盘。
图12(a)为以往例子的光磁盘的简要整体结构。
在图12(a)中,光磁盘1201从光磁盘地内圈至外圈包括螺旋状的记录道。
记录道利用沿光磁盘的径向延伸的预制凹坑区(头部区)1203,被分割为多个数据记录区1202。
预制凹坑区(头部区)1203包含由多个预制凹坑形成的预格式数据,该预格式数据构成63个字节的头部。
将预制凹坑区1203记录的头部及数据记录区1202记录的GAP等合起来,形成一个扇段(图12(b))。
图12(b)中所示的括号内的数字分别表示数据的字节数。
63个字节的头部1203包含表示扇段头部的8个字节的扇段标记(SM)1210、为了重放ID部分的同步时钟生成用的26个字节VF01(Variable FrequencyOscillator,可变频率振荡器,1211)及16个字节的VF02(1214)、一个字节的AM(1212及1215)、含有扇段地址信息的5个字节的ID1(1213)及5个字节的ID2(1216)、以及一个字节的后同步(PA,1217),利用预制凹坑形成数据。
数据记录区1202包含8个字节的GAP(1204)、27个字节的VF03(1205)、4个字节的Sync(同步,1206)、2458个字节的数据区(1207)、一个字节的后同步(后置数据,PA,1208)、以及23个字节的缓冲部分(1209),通过使包括垂直磁各向异性的记录膜磁化来记录数据。
VF03(1205)是一定模式的重复信号,是为了读出记录在数据区1207中的数据,而用来与时钟取得同步。
另外,Sync1206是为了取得记录在下一个来到的数据区1207中的数据的字节同步用的数据。Sync1206也可以包含对记录在数据区1207中的头部数据进行编码或译码用的数据。
在数据区1207中,记录有根据(1-7)编码方式进行编码的数据。在该编码的数据之间,隔一定间隔重复插入再同步信号(ReSync信号)。即使因盘片缺陷等原因而使同步失步,也能够利用再同步信号使同步恢复。
后同步(后置数据)1208是将根据(1-7)编码方式进行编码的记录信号的最后数据进行译码用的信号,是一个字节的数据。利用后同步1208,在扇段内根据(1-7)编码方式的编码及译码结束。
缓冲部分1209是为了吸收电动机的转速变动或记录基准时钟的跳动而设置的。
记录时因转速变动而引起的记录位置的相位误差可利用VF03(1205)、插入数据区1207的再同步信号及缓冲部分(1209)进行吸收。
为了以扇段为单位结束数据处理,数据区1207及其它信号包括一个字节的整数倍的数据量。
关于(1-7)编码方式下面用表1进行说明。
若记录介质中记录的记录数据包含DC分量,将产生波形干涉、低频分量引起的波形失真、或再生时的数据时钟的相位同步失步等问题。
因此,最好记录的编码数据是根据编码数据不包含一定的DC分量以上的那种编码方式进行编码的数据。为了抑制编码数据包含的DC分量,一般采用的编码方式是使变换后的编码数据不包含一定长度以上的连续的同一个值的位序列,即限制游程长度(run-length)(连续的同一个值的位序列长度)的编码方式的所谓游程长度受限编码方式(例如使得0不连续为一定数量以上)。
(1-7)编码方式是限制游程长度的编码方式的一种,在变换后的编码数据中,数值1不连续(1的前后一定是0),数值0的连续个数(位数)的最大值限制为7(连续的0的个数为1个~7个)。
利用(1-7)编码方式,若设一位的编码数据的时间长度为T,则从任意的0到1的转移点到下一个0到1的转移点的时间长度为2T到8T之间的时间长度。通过这样,能够不发生上述问题,可以从重放信号抽取时钟信息。
将(1-7)编码方式的编码数据再利用NRZI方式(Non-Return to ZeroInversion,反相不归零制)进行编码,通过这样能够不丧失信息而将信号的基本频率下降至1/2。这样能够提高记录介质中记录的数据的数据率。将1不连续的(1-7)编码方式的编码数据用NRZI方式进行编码,实际上意味着将该编码数据进行2分频。
下面用表1所示的变频表说明(1-7)编码方式的编码规则。在(1-7)编码方式中,将2位的输入数据编码成为3位的编码数据。该编码变换规则是根据在这之前利用编码生成的1位编码数码、想要编码的2位输入数据(是编码对象的输入数据)、以及该想要编码的输入数据后接的2位输入数据(下一次进行编码的数据)的组合来决定。
表1
(1-7)编码表
(×为0或1)
另外,在利用(1-7)编码方式的译码中,是将编码的3位编码数据用表2所示的逆变换表译码成2位的数据。该译码变换规则是根据在这之前为解码对象的3位编码数据的最后2位、想要译码的3位编码数据(是译码对象的输入数据)、以及该想要译码的编码数据后接的2位编码数据(下一次进行译码的编码数据)的组合来决定。
表2
(1-7)译码表
(×为0或1)
这样,在(1-7)编码方式中,为了将编码的编码数据进行译码,不仅需要是译码对象的编码数据,而且需要该编码数据之前的是译码对象的编码数据及后续的编码数据。
因此,在图12所示的记录格式中,在各扇段的数据区1207的前面配置包含前置编码数据的Sync1206,通过这样使得能够对最前面的数据进行译码,而且在数据区1207的后面配置后同步(后置数据)1208,通过这样使得能够对最后的数据进行译码。
在其他的编码方式中,编码或译码不需要前后的数据,在编码中将规定长度的数据序列利用规定的变换表变换为唯一的规定长度的编码数据序列,在译码中将规定长度的编码数据序列利用规定的变换表变换为唯一的规定长度的数据序列。在采用这样的编码方式时,如上所述,在数据区的前后不需要附加译码用的数据。
例如在称为ASMD的标准中,通过采用这样的编码方式中的一种方式即NRZI+方式,对分割的数据记录区进行分散记录。
另外,在以往的光存储器中,信号的重放分辨率基本上由重放光的波长λ及物镜的数值孔径(NA)决定,检测极限的凹坑周期近似为λ/(2·NA)。但是由于近年来,要缩短重放光的波长,或者增大物镜的数值孔径,并不是很容易,因此尝试对记录介质或重放方法下功夫进行研究,以提高信息的记录密度。特别是对于光磁记录介质(光磁盘),为了提高信息的记录密度,提出了各种试验性方案。
例如,在日本专利特开平6-290496号公报中揭示了一种技术(DWDD方式),它是使临近重放用光束的磁畴壁一个接一个地移动,通过检测该磁畴壁的移动,来提高重放分辨率,使得超过前述的由波长及物镜的数值孔径决定的检测界限。在该技术中,若临近重放用光束则磁畴壁移动的第一磁性层即重放层、保持记录信号的记录层、以及控制记录层与重放层的磁耦合的开关层中的至少一层或所有层在各信息道间是磁分离,则能够得到特别好的重放信号。
这样进行数据重写的数据区,通过采用DWDD等超分辨率技术,能够超过λ/(2·NA)的光学界限,大大提高记录密度。但是,预格式化的地址及进行跟踪用的控制信息是利用凹凸的凹坑刻制在光盘上。这些凹坑的记录密度,因取决于λ/(2·NA)的值的重放界限而受到一定的限制。这将产生光盘的记录密度降低及格式效率降低的问题。下面对于这一点进行简单说明。
以往的光盘是将沟槽或沟槽之间用作为记录道。为了从该沟槽得到跟踪控制用的信号,道间距受到从该沟槽得到跟踪引导信号用的光学分辨率的限制。因此,缩小道间距是非常难的。在以往的记录重放方式中,若道间距很窄,则由于来自相邻道的串扰,很难进行重放。由于因该串扰而限制的道间距与为了从沟槽得到跟踪信号的下限道间距近似相同,因此该问题在以往的光盘中不成为大的问题。但是,在用DWDD的重放方式中,由于利用磁畴壁移动而得到的超分辨率动作来读出信号,因此能够减少来自相邻道的串扰。这样,能够以比以往更高的道密度进行记录重放。但是,为了得到跟踪引导信号而道间距有限制,因此不能实现高的道密度,作为克服该问题的手段,提出了一种光盘,它是在相邻道间公用检测跟踪信号用的摇摆凹坑,而数据记录区用沟槽构成,采用这样采用伺服方式。(是由与本申请的发明人为同一发明人提出的专利申请,即特愿2000-188200、PCT/JP01/05232(是现在尚未公开的专利申请,不是以往的技术))。利用该发明,实现了高密度的道间距。
另外,这些凹坑部分的记录密度受到决取于λ/(2·NA)的值的重放界限限制,这在格式效率方面产生下述的问题。
例如,在考虑地址为40个字节、数据为2048个字节的扇段的情况下,在以往的光盘(没有采用超分辨率重放方式的介质)中,地址区(记录地址的区域)的记录密度为0.5μm/位,数据区(记录数据的区域)的记录密度也相同,为0.5μm/位左右。
在这样情况下,地址数据占全部数据的比例(称为“地址冗余度”)为0.5×40×8/(0.5×(40+2048)×8)=1.91%。
在采用DWDD方式(或CAD方式、FAD(Front Aperture Detetion,前孔径检测)方式或RAD(Rear Aperture Detection,后孔径检测)方式等)那样的超分辨率重放方式的光盘中,由于地址区的记录密度为0.5μm/位,而数据区的记录密度为0.1μm/位左右,因此地址冗余度大幅度增加为0.5×40×8/((0.5×40+0.1×2048)×8)=8.9%。该格式效率的恶化是由于一个扇段附加一个地址的以往光盘的格式结构而造成的。
为了克服该格式效率恶化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结构,它是将盘片分割为多个段,对该段附加一个凹坑的地址(是由与本申请的发明人为同一发明人提出的专利申请,即特愿平11-021885、特愿平11-329265及特愿2000-339516(是现在尚未公开的专利申请,不是以往的技术))。这是通过解除地址与扇段的1对1的对应关系来提高格式效率的。
在采用DWDD等超分辨率技术实现光盘高密度化时,必须提高道密度,但不可缺少的是需要超过记录重放光的光学分辨率的道密度。为了实现该高密度化,如以往技术所述,作为跟踪方式必须是采样伺服方式,这是不可缺少的。在采用采样伺服方式时,将作为每次重写的单位即扇段的数据进行分割,记录在多个段中。为了实现该数据的分割记录,在采样以往的采样伺服方式的光盘装置中,采用记录重放时与前后数据无关而进行调制解调的调制码。例如,在HS标准中是NRZI调制方式,在ASMO标准中是NRZI+调制方式,作为位置调制方式是4-15调制方式等。这些调制码是游程长度无线码,或者即使有限,也是游程长度限制为非常长的码。
但是,为了用DWDD的记录重放膜实现高密度记录,由于记录膜的重放特性而使调制码产生限制。DWDD的重放信号是利用在光束前进方向一侧的磁畴壁进行移动而产生的。但是,若记录的标记长度变长,则与光束前进方向的相反侧也产生磁畴壁移动。因该磁畴壁移动而产生的信号称为重影信号,对数据重放产生显著的不好影响。因此,必须防止产生重影信号。若记录标记的长度达到某一定程度以上,则重影信号产生的概率增加。因此,最好DWDD记录膜记录的记录标记长度要尽可能地短。所以,作为DWDD所用的调制方式,游程长度受限的1-7码及2-7码等是比较理想的编码。
另外,为了扩大盘片的记录容量,必须提高线记录密度。在这种情况下,DWDD方式的记录重放膜能够记录重放的标记长度的界限决定了线记录密度的界限。这是由于,DWDD方式的重放信号强度完全不取决于重放光的光学分辨率。通常,DWDD方式的记录重放膜能够记录重放的标记长度界限为约0.1μm左右。为了提高每一位的记录密度达到该能够记录重放的标记长度界限以上,进行包括游程长度限制的编码来进行记录重放数据也是有利的。例如,若进行1-7编码,则在能够记录的最短标记长度为0.1μm时,线记录密度为0.075μm/位,另外在进行2-7编码及标记长度为0.1μm时,线记录密度为0.067μm/位,能够使每一位的长度比能够记录的最短标记长度要短,能够提高记录密度。
在以往技术所述的称为ASMO的标准中,是将作为重写单位的扇段分割成多个记录区,进行NRZI+方式编码后,进行记录。该NRZI+编码的游程长度的限制非常长,从重放信号很难抽取解调用的时钟。因此,在ASMO标准中,构成根据预先刻制在盘片上的凹坑来生成记录重放用时钟的外部时钟系统。在以往的一般采样伺服方式中,也同样根据预先刻制在盘片上的凹坑生成记录重放的时钟。但是,若想要以这样的方式采用DWDD方式那样的超分辨率方式来提高线记录密度,则产生以下的问题。生成记录重放基准时钟的时钟凹坑,由于不进行超分辨率的重放,因此重放界限为光束的光学界限。通常,该界限约为0.5μm左右。与此不同的是,利用超分辨率方式读出的DWDD方式的信号,其重放界限为0.1μm左右,重放界限提高5倍以上,以0.5μm重放界限抽取的重放时钟作为重放0.1μm的标记用的时钟是不满足要求的,时钟的精度不够。因此,为了利用超分辨率方式实现高密度化,必须从重放信号抽取高精度的重放时钟。但是,对于以往的ASMO标准或采样伺服方式的光盘,前提是从时钟凹坑抽取重放时钟,调制码也采用不能从重放信号抽取重放时钟的调制方式。在将重写单位即扇段分割为多个记录区进行记录的以往的采样伺服方式等光盘系统中,不能够进行采用DWDD方式等超分辨率的高密度记录重放。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必须采用游程长度受限编码方式(例如(1-7)编码方式等),限制记录标记长度的最短及最长的长度,防止长标记的重影及单标记的位重放不良,并从根据前述游程长度受限而产生的重放信号的翻转单元抽取重放用的时钟。再如上所述,为了提高道密度,必须采用采样伺服方式,为此必须将重写单位即扇段分割为多个区域即段来进行记录。但是,在前述游程长度受限编码方式中,为了在一个扇段或一个连续的数据记录区内结束编码及译码,必须在记录的编码数据前后分别配置前置数据及后置数据。
但是,在记录的编码数据的前后分别配置前述数据及后置数据,将使得该记录介质的有效数据记录密度降低。
特别是记录道被分割成多个数据记录区而且编码及译码在一个连续的数据记录区内结束这样来记录数据的情况(例如盘片形状的记录介质的一周分割成1000个以上的数据记录区的情况),该记录介质的有效数据记录密度(将单位面积的记录数据的数据量(通道位数)换算为编码前的数据(输入数据)的数据量的密度)大大降低。
再有,在利用采样伺服方式提高道密度并将重写单位即扇段分割成多个区域即段来进行记录时,还产生下述的问题。在检测跟踪伺服信号的凹坑区附近的数据记录区,受到预制凹坑区的影响,数据记录区的双折射发生变化,这形成重放信号的包络线变动(下面将该包络线变动称为歪斜失真)。在重放装置中,由于该歪斜失真,很难进行重放信号的2值化处理(1位的数字化),这成为预制凹坑区的附近不能用作为数据记录区而使高密度化光盘的记录密度降低的原因。另外,也有一种方法是尽可能减小该歪斜失真,使用预制凹坑区附近的数据记录区,但在这种情况下,该歪斜失真因进行重放的光学头部的P偏振光与S偏振光的相位差发生很大变化,为了进行歪斜失真少的重放,必须使光学头部的相位差在±5°以内。这也很难使高密度光盘实用化。
本发明目的在于,通过对重写单位的扇段数据进行附加游程长度受限的编码,提供分割成多个区域进行记录的手段,来提供高密度光盘。在数据记录区以超过光学分辨率的超分辨率方式进行记录重放的记录重放介质的情况下,本发明包括更大的效果。另外,本发明目的在于实现将对包括歪斜失真(低频的波形失真)的重放信号或连续的2个重放信号的差分信号容易正确进行2值化处理的数据进行记录的记录介质。

发明内容
第1发明的记录介质,包括预制凹坑区及多个数据记录区,所述预制凹坑区包括预制凹坑,所述数据记录取是利用所述预制凹坑区分断的数据记录区,而且记录有将根据包含游程长度受限编码方式的编码方式进行编码的编码数据构成的1个数据流分割而成的数据块,在至少一个数据记录区中,在所述数据块之前还记录至少一位的规定值的数据。
在以往的记录介质中,是在一个数据记录区中编码及译码结束。
例如,在采用游程长度受限编码方式的以往的记录介质中包括这样的结构,即在各数据记录区中记录前置数据、数据块及后置数据,在各数据记录区中结束编码及译码。
通过在各数据记录区的最前面追加前置数据(例如001等)进行记录,能够将数据块的最前面的数据进行译码,在各数据记录区的最后追加一定的数据(例如001等)进行记录,能够将数据块的最后的数据(除了追加的数据以外)进行译码。
在采用游程长度受限编码方式的以往的记录介质中,由于在每个数据记录区中使编码及译码结束,因此必须在各数据记录区的最前面及最后要追加记录译码用的数据,这样使整个记录介质的有效记录密度降低。
本发明通过在各数据记录区(例如各段的数据记录区)的编码数据与其前后的数据记录区的编码数据之间使其保持连续性,包括能够实现高有效记录密度的记录介质的作用。
根据本发明,通过将例如一个扇段大小(记录或重放的数据集合的单位。在实施例中为1个ECC块)的数据量追加很少的数据。能够分割成多个段进行记录。
因而,与以往的记录介质不同,在本发明的记录介质中,不需要使一个数据记录区(例如1个段的数据记录区)的通道位数(可记录的位数)与一个扇段大小的通道位数相等。本发明的记录介质与以往的记录介质相比,在规定格式上有很大的自由度。
本发明包括能够实现高记录密度的记录介质的作用。
本发明在特别是一个扇段分割成多个数据记录区的记录介质(例如1个周长的记录道分割成1000个以上的数据记录区的盘片形状记录介质)中,包括实现高有效记录密度的记录介质的作用。
例如在光盘中,光束的光束点在刚从预制凹坑区向数据记录区移动的部分,重放信号包括大的低频歪斜失真。因此,在以往的记录介质中,很难对重放的重放信号进行2值化处理。
在本发明的记录介质中,由于在各数据记录区的最前面记录了1位以上的规定的附加数据,因此如实施例的重放装置所示,利用该方法,能够对重放信号正确进行2值化处理。
本发明包括能够实现在重放装置容易对包括歪斜失真(低频的波形失真)的重放信号正确进行2值化处理的记录介质的作用。
所谓“记录有将根据包含游程长度受限编码方式的编码方式进行编码的编码数据构成的一个数据流分割而成的数据块的多个数据记录区”,意味着是根据包含游程长度受限编码方式的编码方式进行编码的编码数据的数据流,而相邻的编码数据相互有关联的数据流记录在多个数据记录区。
因而,例如为了将数据记录区记录的数据块的最前面的编码数据进行译码,则使用前面的数据块的编码数据,另外为了将数据记录区记录的数据块的最后的编码数据进行译码,则使用下一个数据块的编码数据。
因而,对各数据记录区不需要在最前面追加记录译码用的数据(除了最前面的数据记录区以外),对各数据记录区不需要在最后追加记录译码用的数据(除了最后的数据记录区以外)。
另外,例如为了将数据记录区记录的数据块的最前面的编码数据进行译码,若不需要使用前面的数据块的编码数据,则数据块与前面的数据块属于不同的数据流。
所谓“预制凹坑”是记录介质上设置的物理凹下部分或凸起部分。例如,是光盘基板上设置的预制凹坑。
所谓“游程长度受限编码方式”包含(1-7)编码方式及(2-7)编码方式等。这样的编码方式,一般在相同记录密度情况下,能够使最短的记录标记比每一位的记录密度要长,而且由于最长的记录标记被限制,因此能够从重放信号生成重放用的基准时钟。
“记录介质”是记录数据数据的任意介质(任意的记录文件及任意形状的介质)。例如包含光盘(包含相变光盘、光磁盘等)及磁卡等。
所谓“至少一位的规定值的数据”,可以是已知的值,也可以重放时未知的值。所谓“已知”,只要是记录或重放该数据的时刻已知即可。例如,可以是一定的值(0或1),也可以是前一个数据块的最后一位的数据(在记录该1位数据的时刻为已知)或前一个数据记录区记录的最后一位的数据(在重放该1位数据的时刻为已知)。
追加的数据的通道位数是1以上的任意数。
第2发明的记录介质,包括预制凹坑区及多个数据记录区,所述预制凹坑区包括、预制凹坑,所述数据记录区是利用所述预制凹坑区分断的数据记录区,而且记录有将根据包含游程长度受限编码方式的编码方式进行编码的编码数据构成的一个数据流分割而成的数据块,在至少一个数据记录区中,在所述数据块之间还记录与所述数据记录区之间的所述数据记录区的最后一位所述编码数据相同数值的数据。
本发明通过在各数据记录区的编码数据与其前后的数据记录区的编码数据之间使其保持连续性,包括能够实现高有效记录密度的记录介质的作用。
本发明包括能够实现以高有效记录密度进行记录的记录介质。
本发明机包括能够实现在重放装置容易对其有歪斜失真(低频的波形失真)的重放信号正确进行2值化处理的记录介质的作用。
再有,例如本发明记录介质记录了根据游程长度受限编码方式进行编码而且进行了NRZI变换的编码数据,在本发明记录介质的重放装置中,通过生成连续的2个重放信号的差分信号,能够不受歪斜失真的影响,将进行NRZI变换的编码数据进行译码,能够进行纠错。
本发明包括能够实现有利用简易构成的重放装置进行重放的记录介质的作用。
“与前面的所述数据记录区的最后一位所述编码数据相同数值的数据”的数可以是一位,也可以是多位(该多位全部是“与最后一位所述编码数据相同的数值)。
第3发明是在第1发明的记录介质中,所述数据块包括换算为根据游程长度受限编码方式进行编码前的数据量且为2的整数倍的数据量的所述编码数据。
例如,在(1-7)编码方式中,将2位的输入数据变换为3位,以3位(通道位数)位单元生成编码数据。
本发明的记录介质记录的数据块由于包括2的整数倍的数据容易(数据块的容量用根据游程长度受限编码方式进行编码前的有效数据大小来表示),因此能够简化以3位的通道位(与2位的输入数据对应)为单位将数据进行编码的编码器及以3为的通道位为单位将数据进行译码的译码器的控制电路(特别是能够简化相邻数据块的连接点的处理电路)。
另外,与以往的以8位的单位等相比,能够选择其值更小的以2位为单位的数据块的大小。
若设各数据记录区能够物理记录的通道位数为N,除了数据块以外的数据的通道位数为K,数据的处理单位为L。通道位数N中未使用的通道位数为P,则数据块的最佳通道位数M用下式表示。
M=L×TRUNC((N-K)/L)
P=N-(M+K)=MOD((N-K)/L)
TRUNC()是生成仅仅由()内的数值的整数部分构成的数(去掉小数点以下部分)的函数。MOD()是表示()内除法的余数的函数。
例如,在通道位数为8位的整数倍的以往记录介质中,P的最大值为7位,而在本发明的记录介质中,P的最大值用通道位数表示,是2通道位。
本发明包括能够实现浪费少、高记录密度的记录介质的作用。
第4发明的记录装置,包括将根据包含游程长度受限编码方式的编码方式对输入数据进行编码后生成的编码数据所构成的一个数据流分割生成多个数据块的编码单位,在分割的至少一个所述数据块的最前面追加至少一位的规定值的数据后生成包含追加数据的数据块的数据追加单元、以及将包含所述追加数据的数据块记录在记录介质中的记录单元。
本发明通过在各数据记录区的编码数据预期前后的数据记录区的编码数据之间使其保持连续性,包括能够实现以高有效记录密度将编码数据记录在记录介质中的记录装置的作用。
本发明特别对于一个扇段分割成多个数据记录区的记录介质(例如一个周长的记录道分割成1000个以上数据记录区的盘片形状记录介质),包括能够实现以高有效记录密度记录编码数据的编码装置的作用。
另外,在光盘中,由于光束的光束点在刚从预制凹坑区向数据记录区移动后的重放信号包括大的低频歪斜失真,因此难以进行重放信号的2值化处理。本发明的记录装置在各数据记录区的最前面记录规定的数据。因此,利用本发明的重放装置,例如实施例的重放装置那样,能够利用该方法对重放信号正确进行2值化处理。本发明即使重放信号有歪斜失真(低频波形失真),通过利用追加的数据,也包括能够实现记录可对重放信号正确进行2值化处理的数据的记录装置的作用。
所谓“包含追加的数据的数据块“,意味着将至少一位的规定值的数据与数据块合在一起的数据块。
编码单元也可以在最初对输入数据分割,生成多个数据块,将各数据块利用包含游程长度受限编码方式的编码方式进行编码,生成多个编码数据的数据块。
另外,编码单元也可以在最初将一个数据流根据包含游程长度受限编码方式的编码方式进行编码,然后将编码的数据流分割成多个数据块。
另外,编码单元也可以在最初将一个数据流根据游程长度受限编码方式进行编码,然后将编码的数据流分割成多个数据块,然后将各数据块利用其它的变换方式(例如NRZI变换)进行变换。
各发明中的编码单元包含上述全部构成,另外不限定于上述例子所示的情况。第五发明的编码单元以及第11发明和第12发明的编码步骤也是同样。
编码单元与数据追加单元可以构成分别独立的模块,也可以是两者为不可分的一体化结构。
第5发明的记录装置,包括将根据包含游程长度受限编码方式的编码方式对输入数据进行编码后生成的编码数据所构成的一个数据流分割生成多个数据块的编码单元、在分割的至少一个所述数据块的最前面通过追加与前面的所述数据块的最后一位编码数据相同数据值的数值而生成包含追加数据的数据块的数据追加单元、以及将包含所述追加数据的数据块记录在记录介质中的记录单元。
本发明通过在各数据记录区的编码数据与其前面的数据记录区的编码数据之间使其保持连续性,包括能够实现以高有效记录密度将数据记录在记录介质中的记录装置的作用。
本发明包括能够实现以高有效记录密度将纠错能力强的编码数据记录在记录介质的记录装置的作用。
本发明包括能够实现将在重放装置容易对包括歪斜失真(低频的波形失真)的重放信号正确进行2值化处理的数据记录在记录介质的记录装置的作用。
本发明机包括能够实现将利用简易构成的重放装置可重放的数据记录在记录介质的记录装置的作用。
第6发明是在第4发明的记录装置中,所述数据块包括换算的根据游程长度受限编码方式进行编码前的数据量且为2的整数倍的数据量的所述编码数据。
本发明的记录介质中记录的数据块由于包括2的整数倍的数据容量(数据块的容量用根据游程长度受限编码方式进行编码前的有效数据大小来表示),因此能够简化以3位的通道位(与2位的输入数据对应)为单位将数据进行编码的编码器及以3位通道位为单位将数据进行译码的译码器的控制电路(特别是能够简化相邻数据块的连接点的处理电路)。
另外,与以往的以8位为单位等相比,能够选择其值更小的以2位为单位的数据块的大小。
本发明包括能够实现以浪费少的高记录密度将数据记录在记录介质中的简易构成的记录装置的作用。
第7发明是在第4至第6任一项发明的记录装置中,所述编码单元或所述数据追加单元在最后的所述编码数据之后追加n位(n为任意正整数)的预先规定值的数据。
游程长度受限编码方式还要使用是编码对象的数据后面的数据进行编码,在将根据所述游程长度受限编码方式进行编码的编码数据进行记录后重放时,为了将所述数据流的最后数据进行译码,必须还要其后面的数据。
因此,本发明的记录装置在所述数据流的最后编码数据之后追加一定值的数据(例如001)。通过这样,在重放装置中,能够将所述数据流的最后数据进行译码。
N为任意值。例如,也可以在所述数据流的最后数据的后面追加n位数据后进行记录,在该n位数据后再记录k位(k为任意正整数)的任意数据。
第8发明的重放装置,包括将记录介质中记录的信号进行重放后输出重放信号的重放单元,生成连续的2个所述重放信号的差分即差分信号的差分检测单元,根据所述差分信号生成2值化数据的2值化数据生成单元,以及将所述2值化数据根据游程长度受限编码方式进行译码的译码单元。
在光盘等中,由于光束的光束点在刚从预制凹坑区向数据记录区移动后的重放信号包括大的低频歪斜失真,因此以往很难进行重放信号的2值化处理。
在本发明的重放装置中,例如将连续的2个重放信号保持模拟信号原样进行减法运算,生成差分信号(模拟差分信号),或者将连续的2个重放信号变换为多位数字数字信号(例如10位数据)后,生成该连续的2个多位数字信号的差分信号(多位差分信号)。然后,进行该差分信号的2值化处理。
通过最初生成模拟或多位差分信号,则即使重放信号包括歪斜失真(低频的波形失真),该歪斜失真也被消除,不包含在该差分信号中。
本发明包括能够实现不受歪斜影响而正确对重放信号进行2值化处理的重放装置的作用。
在例如将进行了NRZI变换的编码数据进行重放的以往重放装置中,由于将重放信号一旦进行2值化处理后,生成连续的2个进行了2值化的重放信号的差分信号,通过这样进行译码,因此受到歪斜的影响。
本发明包括能够实现不受歪斜的影响而正确将重放信号进行2值化处理并同时将进行了NRZI变换的重放进行进行译码(逆变换)的重放装置。
第9发明的重放装置,包括将根据包含游程长度受限编码方式的编码方式进行编码、并分割成多个数据块后进行记录的编码数据从记录介质进行重放的重放单元,以及使用所述数据块的编码数据及下一个所述数据块的编码数据将所述数据块或下一个所述数据块的编码数据进行译码的译码单元。
本发明包括能够实现将通过在各数据记录区的编码数据与其前后的数据记录区的编码数据之间使其机包括连续性而以高有效记录密度记录在记录介质中的编码数据进行重放及译码的重放装置的作用。
在例如游程长度受限编码方式的以往的重放装置中,记录介质将仅仅在各数据块内能够结束译码那样的数据块记录在各数据记录区,该重放装置只能从这样的记录介质重放信号。
本发明包括能够实现特别是一个扇段大小的数据分割成多个数据记录区(例如盘片形状的记录介质的各记录道(分别包括盘片1周的长度)分割成1000个以上的数据记录区)、以高有效记录密度进行记录的记录介质的重放装置的作用。
第10发明的重放装置,包括分别从记录介质的多个数据记录区将数据块及所述数据块之前再记录的规定数据的重放信号进行重放后输出的重放单元,对所述重放信号进行2值化处理并将2值化信号输出的2值化单元,以及将多个所述数据块的所述2值化信号除去至少最前面数据块以外的所述规定数据后按照从所述数据记录重放顺序结合、并将结合的所述2值化信号根据游程长度受限编码方式进行译码的译码单元。
本发明将根据游程长度受限编码方式进行编码的数据流分割成多个数据块,并将各数据块记录在各数据记录区,通过这样包括能够实现将以高有效记录密度记录在记录介质中的编码数据进行重放及译码的重放装置的作用。使用规定的数据,例如如实施例所示,通过对重放信号进行2值化处理,能够不受歪斜的影响对重放信号进行2值化处理。
规定的数据是1位以上的任意数据。
译码单元也可以从2值信号除去至少最前面的数据块以外的规定数据进行译码,2值化器也可以不将这些规定数据进行2值化处理(在实施例中是后者)。
第11发明的重放装置,包括将根据包含游程长度受限编码方式的编码方式进行编码的编码数据的数据流从记录介质进行重放的重放单元,对所述数据流的编码数据的数、编码次数或译码的数据的数进行计数的计数器,根据所述计数器的值检测所述数据流的最后编码数据的最后编码数据检测单元,以及若所述最后编码数据检测单元检测出译码对象即编码数据是所述最后编码数据、则使用至少所述译码对象即编码数据及一定值的数据将所述译码对象即编码数据进行译码的译码单元。
在译码时包含使用后接编码数据的游程长度受限编码方式的编码方式的以往重放装置中,为了将数据流的最后编码数据进行译码,必须将该最后编码数据的后接的编码数据从记录介质进行重放。
本发明的重放装置是使用重放装置包括的一定值的数据(典型的是译码器包括的数据),将最后的编码数据进行译码。
本发明包括能够实现重放装置的作用,所述重放装置能够将从没有记录为了将最后编码数据进行译码用的数据记录介质重放的重放信号进行译码。
计数器及最后编码数据检测单元可以直接对编码数据等的数进行计数。实际上全部包含对数据流的编码数据的数、编码次数或译码的数据的数进行计数的结果。
例如,是对每一位或每三位的通道位进行计数。例如,是对编码变换的变换次数进行计数或者是对译码的数据的数(时钟数)进行计数。
由于利用1次编码变换生成3位的编码数据,因此根据对利用下式进行编码变换的变换次数进行计数,就可以计算出编码数据的数。
编码数据的数=3×编码变换的变换次数
同样,若是例如根据(1-7)编码方式进行编码的编码数据,则通过将3位的编码数据进行译码,就生成2位的译码数据,因此根据对利用下式进行译码的数据的数据进行计数,就可以计算出编码数据的数。
编码数据的数=1.5×译码的数据的数
例如,下面所举例子的情况是,每一段(包含预制凹坑区)生成900个重放时钟(编码数据的时钟),以第111个~第890个重放时钟将编码数据进行重放(第一个~第110个及第891个~第900为没有记录数据的区域(预制凹坑区等)),第41 0个为最后编码数据(第110个~第410个为记录数据)。
计数器用第110个重放时钟清零(变为0),在计数器的值达到300(第410个)时,最后编码数据检测单元对最后编码数据进行检测。
另外,计数器用第0个(=第900个)重放时钟清零(变为0),在计数器的值达到410(第410个)时,最后编码数据检测单元对最后编码数据进行检测(由于知道第一个~第110个没有编码数据,因此实际上对数据流的编码数据的数进行计数)。
利用上述例子等所示的方法,来检测最后编码数据。
第12发明的记录方法,包括将根据包含游程长度受限编码方式的编码方式对输入数据进行编码后生成的编码数据所构成的一个数据流分割生成多个数据块的编码步骤,在分割的至少一个所述数据块的最前面追加至少一位的规定值的数据后生成包含追加数据的数据块的数据追加步骤,以及将包含所述追加数据的数据块记录在记录介质中的记录步骤。
本发明通过在各数据记录区的编码数码与其前后的数据记录区的编码数据之间使其保持连续性,包括能够实现以高有效记录密度将编码数据记录在记录介质中的记录方法的作用。
本发明特别对于一个扇段分割成多个数据记录区的记录介质(例如一个周长的记录道分割成1000个以上数据记录区的盘片形状记录介质),包括能够实现以高有效记录密度记录编码数据的编码方法的作用。
本发明的记录方法是在各数据记录区的最开始记录规定的数据。因此,利用本发明的重放方法,例如实施例的重放方法那样,利用它能够正确地对重放信号进行2值化处理。
本发明的重放信号即使有歪斜失真(低频的波形失真),通过利用追加的数据,包括能够实现将能够正确对重放信号进行2值化处理的数据进行记录的记录方法的作用。
第13发明的记录方法,包括将根据包含游程长度受限编码方式的编码方式对输入数据进行编码后生成的编码数据所构成的一个数据流分割生成多个数据块的步骤、在分割的至少一个所述数据块的最前面通过追加与前面的所述数据块的最后一位编码数据相同数值的数值而生成包含追加数据的数据块的数据追加步骤、以及将包含所述追加数据的数据块记录在记录介质中的记录步骤。
本发明通过在各数据记录区的编码数据与其前后的数据记录区的编码数据之间使其保持连续性,包括能够实现以高有效记录密度将数据记录在记录介质中的记录方法的作用。
本发明包括能够实现以高有效记录密度将纠错能力强的编码数据记录在记录介质的记录方法的作用。
本发明包括能够实现将在重放装置容易对包括歪斜失真(低频的波形失真)的重放信号正确进行2值化处理的数据记录在记录介质的记录方法的作用。
第14发明是在第12发明的记录方法中,所述数据块包括换算的根据游程长度受限编码方式进行编码前的数据量且为2的整数倍的数据量的所述编码数据。
利用本发明的记录方法在记录介质中记录的数据块由于包括2的整数倍的数据容易(数据块的容量用根据游程长度受限编码方式进行编码前的有效数据大小来表示),因此能够简化以3位的通道位(与2位的输入数据对应)为单位将数据进行编码的编码处理及以3位的通道位为单位将数据进行译码的译码处理(特别是能够简化相邻数据块的连接点的处理)。
另外,与以往的以8位为单位等相比,能够选择其值更小的以2位为单位的数据块的大小。
本发明包括能够实现以浪费少的高记录密度将数据记录在记录介质中的廉价记录方法的作用。
第15发明是在第12至第14的任一项发明的记录方法中,所述编码步骤或所述数据追加步骤在最后的所述编码数据之后追加n位(n为任意正整数)的预先规定值的数据。
本发明的记录方法在所述数据流的最后编码数据之后追加一定值的数据(例如1)。通过这样,在重放装置中,能够将最后编码数据进行译码。
第16发明的重放方法,包括将记录介质中记录的信号进行重放后输出重放信号的重放步骤,生成连续的2个所述重放信号的差分即差分信号的差分检测步骤,根据所述差分信号生成2值化数据的2值化数据生成步骤,以及将所述2值化数据根据游程长度受限编码方式进行译码的译码步骤。
本发明包括能够实现不受歪斜影响而正确对重放信号进行2值化处理的重放方法的作用。
第17发明的重放方法,包括将根据包含游程长度受限编码方式的编码方式进行编码、并分割成多个数据块后进行记录的编码数据从记录介质进行重放的重放步骤,以及使用所述数据块的编码数据及下一个所述数据块的编码数据将所述数据块或下一个所述数据块的编码数据进行译码的译码步骤。
本发明包括能够实现将通过在各数据记录区的编码数据与其前后的数据记录区的编码数据之间使其包括连续性而以高有效记录密度记录在记录介质中的编码数据进行重放及译码的重放方法的作用。
本发明包括能够实现特别是一个扇段大小的数据分割成多个数据记录区(例如盘片形状的记录介质的各记录道(分别包括盘片1周的长度)分割成1000个以上的数据记录区)、以高有效记录密度进行记录的记录介质的重放方法的作用。
第18发明的重放方法,包括分别从记录介质的多个数据记录区将数据块及所述数据块之前再记录的规定数据的重放信号进行重放后输出的重放步骤,对所述重放信号进行2值化处理并将2值化信号输出的2值化步骤,以及将多个所述数据块的所述2值化信号除去至少最前面数据块以外的所述规定数据后按照从所述数据记录区重放顺序结合、并将结合的所述2值化信号根据游程长度受限编码方式进行译码的译码步骤。
本发明将根据游程长度受限编码方式进行编码的数据流分割成多个数据块,并将各数据块记录在各数据记录区,通过这样包括能够实现将以高有效记录密度记录在记录介质中的编码数据进行重放及译码的重放方法的作用。使用规定的数据,例如如实施例所示,通过对重放信号进行2值化处理,能够不受歪斜的影响对重放信号进行2值化处理。
第19发明的重放方法,包括将根据包含游程长度受限编码的方式的编码方式进行编码的编码数据的数据流从记录介质进行重放的重放步骤,对所述数据流的编码数据的数、编码次数或译码的数据的数进行计数的计数器步骤,根据所述计数器的值检测所述数据流的最后编码数据的最后编码数据检测步骤,以及若所述最后编码数据检测单元检测出译码对象即编码数据是所述最后编码数据、则使用至少所述译码对象即编码数据及一定值的数据将所述译码对象即编码数据进行译码的译码步骤。
本发明包括能够实现重放方法的作用,所述重放方法能够将从没有记录为了将最后编码数据进行译码用的数据的记录介质重放的重放信号进行译码。
发明的新特征不外乎所附的权利要求中特别所述的内容,但有关构成及内容这两方面,本发明与其它的目的与特征一起,根据用于与附图共同理解的以下详细说明,将更好地理解与评价。
附图简要说明
图1(a)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光磁盘的整体构成图,图1(b)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段的简要放大图,图1(c)所示为段中记录的数据的模拟重放信号波形示意图。
图2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光磁盘的数据区结构图。
图3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光磁盘的记录装置构成图。
图4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的记录装置的写入/读出控制单元将写入RAM的编码数据进行读出的方法的说明图。
图5所示为NRZI变换器的动作时序图。
图6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的(1-7)编码方式的编码器构成图。
图7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的(1-7)编码方式的编码器动作流程图。
图8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光磁盘的重放装置构成图。
图9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的(1-D)运算器各部分的波形图。
图10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的(1-7)的编码方式的译码器构成图。
图11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的(1-7)的编码方式的译码器动作流程图。
图12(a)所示为以往的光磁盘的整体构体图,图12(b)所示为以往的光磁盘的格式结构图。
图13为实施例4的光磁盘记录方法的流程图。
图14为实施例5的光磁盘重放方法的流程图。
图15为实施例6的光磁盘重放方法的流程图。
图16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重放装置中编码数据进行译码情况的说明图。
附图的一部分或全部是以图示为目的通过简要的表现形式绘制的,不一定忠实地画出其中所示的要素的实际相对大小及位置,这一点请考虑到。
实施发明的最佳形态
下面就具体表示本发明实施用的最佳形态的实施例与附图一起加以说明。
《实施例1》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1。
图1(a)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记录介质即光磁盘100的简要整体构成图。
在图1(a)中,101为光盘基片,102为能够超分辨率重放的DWDD记录重放膜,103为第一记录道,104为与第一记录道相邻的第二记录道,105为将第一记录道103及第二记录道104分割成1280个的段,106及113为预制凹坑区(预格式区)。
预制凹坑区106及113有时钟凹坑、跟踪用伺服凹坑及表示盘片位置信息的地址凹坑。
如图所示,第一记录道103及第二记录道104是分别将113的预制凹坑作为起点及终点的螺旋状区域,在从光磁盘的内圈向外圈沿着螺旋状的记录道搜索时,第二记录道104在预制凹坑区113结束,从第二记录道104结束的地方(预制凹坑区113)起,第一记录道104开始。
在图1(a)中,光磁盘为直径约50mm的圆盘,而第一记录道103与第二记录道104的道间距约为0.6μm。在目的为了说明光磁盘格式结构的图1(a)中,与整个光磁盘的大小相比,将相邻的第一记录道103及第二记录道104明显放大来表示。
图1(b)为一个段105的简要放大图。
在图1(b)中,105为段(由一个记录道及一个预制凹坑区构成),106为预制凹坑区(预格式区),包括107长度的沟槽(groove)111为进行数据记录的记录道(数据记录区)。
预制凹坑区106包括时钟凹坑115、摇摆凹坑108及109、以及将地址信息每一位分散配置在各段的最前面的地址凹坑110。
包括107长度的沟槽之间的部分(台阶)114将相邻的沟槽隔开。
时钟凹坑115位于各段的最前面。通过使压控振荡器输出信号加以分频的分频信号与各段的时钟凹坑的检测信号同步,能够将该压控振荡器的输出信号用作记录时的数据编码用同步时钟。该压控振荡器的输出信号也用作检测摇摆凹坑108、109及地址凹坑110的窗口时钟的生成电路的时钟信号。
另外,一对摇摆凹坑108及109这样构成,即在相对于记录道103及104的中心线相互相反方向偏离半道大小的位置形成,每隔记录道103及104一圈,其极性反转。
根据来自所述摇摆凹坑108及109的反射光量的差异,生成跟踪误差信号,进行光束的跟踪控制,使得来自各摇摆凹坑108与109的反射光量相互相等。
地址凹坑110根据有无凹坑对每段提供1位的信息。将80个地址凹坑110集中起来,生成一个位置信息。该位置信息表示光磁盘上的道方向及径向的段位置。关于该地址信息的记录方法在有关分散地址格式的专利申请(日本专利特愿平11-021885、特愿平11-329265)中有详细说明。
将光盘的母盘利用激光束进行刻蚀,在该母盘上形成时钟凹坑、2个摇摆凹坑、地址凹坑及沟槽。
在注射时从压印机进行转印,通过这样在光盘基片101上形成时钟凹坑115、摇摆凹坑108及109、地址凹坑110、以及沟槽111。在利用注射法成形的聚碳酸酯基片101上利用溅射法形成DWDD记录重放膜102,同时形成保护层。
这样制成的本发明的光磁盘包括形成螺旋状的记录道103及104等,再进一步各记录道103及104等利用放射状(沿光磁盘的径向排列)设置的预制凹坑区106,分别分割成1280个段105。
各段的预制凹坑区106分别沿光磁盘的径向排列。因而,在以光磁盘的中心为原点的角坐标表示时,不管记录道位于相距原点的距离如何,预制凹坑区在光磁盘上每隔360度/1280个=0.28125度设置。
1个段105包括一个预制凹坑区106及1个数据记录区的沟槽111。
本发明的光磁盘在预制凹坑区106有跟踪用的摇摆凹坑108及109,在相邻的记录道之间,公用摇摆凹坑108或109的某一个。
根据这样的构成,每隔跟踪极性不同(摇摆凹坑108及109有时位于记录道的延长线的左边及右边,有时相反位于右边及左边)的第一记录道103及第二记录道104。
在数据记录区(沟槽111)连续记录编码数据。
在数据记录将的前后设置前记录部分116及后记录部分117。前记录部分116及后记录部分117不保证得到正确的重放信号,在前记录部分116记录的是与数据记录区最前面一位相同数值的数据,另外后记录部分117记录的是与数据记录区最后一位相同数值的数据。另外,如后所述,在实施例中,在数据记录区的最前面及前记录部分116记录规定的一位数据。
如后所述,在实施例中,将ECC块利用(1-7)编码方式进行编码,而且进行NRZI变换。记录这样生成的游程长度为2T~8T(T为一位大小的通道位的时间长度)的编码数据。但是,对于最前面的一位及最后的一位,有的情况下游程长度为1T(同一个值不连续)。游程长度为1T的重放信号与游程长度为2T~8T的通常的重放信号相比,其基准频率高,恐怕难以进行重放。
通过在前记录部分116或后记录部分117记录上述的数据,则最前面的一位及最后的1位的各游程长度实际上变成2T以上,能够可靠而且正确地重放最前面的一位及最后的一位。
图1(c)所示为段105中记录的数据的模拟重放信号118的波形示意图。
如图所示,在光学头部刚从预制凹坑区106向数据记录区111移动后的模拟重放信号包括119所示的歪斜(低频的包络线失真)。因此,即使以一定的电平120作为阈值对模拟重放信号进行2值化处理,在歪斜部分119也不够正确进行2值化。
另外,如图2的示意图所示,实施例1的光磁盘根据径向的距离,分割成多个数据区201。
在同一个数据区中,各段记录一定量的数据,越是接近外圈的数据区,各段记录越多数量的数据。因而,例如在以一定的记录数据率的记录重放模式中,在同一数据区中光磁盘以一定的角速度旋转,在不同的数据区中,越是接近外圈的数据区,光磁盘越是以慢的角速度旋转。
<光盘记录装置的说明(图3)>
图3所示为实施例1的光盘记录装置的构成。
在图中,100为光磁盘,301为磁头部,302为光学头部。磁头部301与光学头部302当中夹着光磁盘100,保持相互相对的状态在光磁盘100上移动。
本实施例的光磁盘100利用光脉冲磁场调制进行数据记录及重放。记录时,利用磁头部301产生磁场,在该状态下从光学头部302向记录膜照射激光,通过这样在光磁盘上记录数据。重放时,向记录膜照射激光,检测根据记录时的磁场方向产生偏振的反射光,通过这样重放光磁盘中记录的信号。
光盘的记录装置(光盘装置的记录部分)包含磁头部301、光学头部302、ECC编码器308(ECC表示Error Correcting Code(纠错码)的意思)、RAM307、编码单元306、数据追加单元305、磁头部驱动单元304、激光驱动单元303、写入/读出控制单元309及同步时钟生成单元310。
同步时钟生成单元310根据光磁盘100上形成的时钟凹坑115生成作为记录时基准的同步时钟。
同步时钟生成单元310将同步时钟送给数据追加单元305、写入/读出控制单元309、编码单元306、ECC编码器及RAM307等。
写入/读出控制单元309将同步时钟输入,控制ECC编码器308、RAM307、编码单元306、数据追加单元305及激光驱动单元303的动作。
输入数据(记录数据)输入至ECC编码器308。
ECC编码器308对输入数据存入RAM307后,生成附加纠错用的冗余数据而且将数据进行交织的ECC块。
ECC块是利用1次ECC编码生成的38336B的数据集合(包含32kB的数据及冗余数据),ECC块是最小的写入/读出单元。
另外,每隔ECC块,将(1-7)编码器及NRZI变换器进行复位,从ECC块的最前面重新开始(1-7)编码及NRZI变换。
另外,在进行了(1-7)编码及NRZI变换后,从记录介质新的段的最前面起(除了前置数据等以外)记录新的ECC块。
ECC编码器308将生成的ECC块近似分割成每个数据块后输出。
一个数据块利用编码单元306变换为编码数据,利用数据追加单元追加必要的数据,记录在一个数据记录区中。
编码单元306包含(1-7)编码器312及NRZI变换器311。
(1-7)编码器312将ECC编码器308输出的ECC输入,与同步时钟生成器310生成的编码时钟同步,将ECC块以(1-7)编码方式进行编码(利用变换来限制ECC块的游程长度,即连续为0的数量限制在1个至7个的范围内),并输出编码数据。
如表1所示,由于利用(1-7)编码方式进行编码的编码数据是原来数据的1.5倍数据量,因此一个ECC块的编码数据包括约58kB的大小(通道位数)。
写入/读出控制单元309将编码时钟依次计数,判断数据块的最后位。
若写入/读出控制单元309判断为数据块的最后位,则在输出该最后位后,(1-7)编码器312停止工作,若下一个数据块的送出开始时刻来到,则重新开始工作。
如后所述,编码单元306在对一个ECC块的数据进行编码之前,将初始值(前置数据)置数,从该初始值开始编码。
编码单元306在输出编码的最前面的数据块(一个ECC块的最前面部分)之前,输出3位的前置编码数据407(初始值的编码数据)。在表3的输入数据2“前置输入数据的编码数据”栏中表示3位的前置编码数据407的值(根据1个ECC块的数据的最前面2位值为001或010)
生成3位前置编码数据并记录在记录介质中,目的是为了将一个ECC块的编码数据的最前面3位正确进行译码(使用前面的编码数据的最后2位,在实施例中为01或10)。
同样,编码单元306在一个ECC块的最后数据之后追加2p个(p为正整数)后置数据(在实施例是连续为0的数据)后输入,在将最后的数据块(ECC块的最后部分)进行编码后,再将后置数据进行编码,输出后置的编码数据408。
ECC编码器308将后置数据存入RAM307,在最后的数据块输出后,接着输出后置数据。
(1-7)编码器312输出的编码数据传送给NRZI变换器311。
NRZI变换器311在将一个ECC块追加的数据块输入前进行清零,将输出数据0输出。
NRZI变换器311将(1-7)编码器312输出的编码数据输入,将进行了NRZI变换的编码数据输出。
NRZI变换是仅仅在下一位为1时(0--1或1--1)使信号电平翻转的编码方式。
本实施例的利用(1-7)编码方式进行编码的编码数据的1不连续,NRZI变换器的动作是在数据上升沿(0--1)时使输出翻转。
即,NRZI变换器311从初始值0开始,输入数据每次从0变为1,则从1翻转为0,或从0翻转为1。
图5所示为NRZI变换器311的动作时序图。
图5(a)所示为NRZI变换器311的输入数据的数值,图5(b)所示为波形。根据图5(a)及(b)所示的输入数据,NRZI变换器311将图5(c)所示的输出数据输出。
进行了NRZI变换的编码数据与原来的编码数据相比,位率及信息量不改变(进行了NRZI变换的编码数据,其信息存在于电平的变换点),但基本频率降低。由于数据的基本频率降低,因此对记录介质能够以高记录密度记录数据。
数据追加单元305将NRZI变换器311(编码单元306)输出的前置编码数据407、编码数据的数据块及后置编码数据408输入,在前置编码数据407及各数据块之前分别追加后述的一定数据406(全部为5位数据)及与前面的数据块的最后一位编码数据相同数值的数据405(全部为4位数据,其符号为409),将追加后的数据块输出。
同样,在各数据块的最后编码数据之后,追加与该最后一位编码数据相同数值的数据405(全部为4位数据,其符号位409),然后输出。
数据追加单元305例如由一个D触发器构成。在开始ECC块的编码数据输出之前,该D触发器被清零,输出0。
数据追加单元305在输入前置编码数据407并输出之前,在5个时钟期间输出0(一定的数据406)。4个时钟期间相当于前记录部分116。最后一个时钟期间记录的数据是数据记录区中记录的最前面的有效数据。
另外,在输入各数据块的编码数据或后置编码数据408并输出后,保持与各数据块或后置编码数据408的最后一位编码数据相同数值的数据405。然后,接着各数据块的最后编码数据在4个时钟期间输出该数据405(4个时钟期间相当于后记录部分117,该4位包含在符号408中表示)。
在光学头部通过预制凹坑区上的期间,数据追加单元305保持该数据405(除了输出后置编码数据408之后以外)。
在输入下一个数据块并输出之前,再在5个时钟期间输出该数据405。4个时钟期间相当于前记录部分116。最后一个时钟期间记录的数据是在数据记录区中记录的最前面的有效数据。
数据追加单元305的上述功能,通过控制时钟能够容易实现。
在其它的实施例中,数据追加对你愿305与NRZI变换器311形成一体。
磁头部驱动单元304接受来自数据追加单元305的追加后的数据块,根据该追加后的数据块的各编码数据,使得与该编码数据相应的电流流过磁头部301。磁头部301产生与该电流相应的磁场。
另外,在磁头部驱动单元304使电流流过磁头部301时,写入/读出控制单元309向激光驱动单元输出与各编码数据(通道位)的位间隔相同周期(一定周期)的脉冲。激光驱动单元303输出前述一定周期的激光,该激光通过光学头部302将光磁盘的记录膜进行加热。通过这样,在记录膜上记录编码数据(通道位)。
这样,包含该追加数据的数据块记录在光磁盘100的各段的数据记录区中。
在实施例1的光磁盘中,在各数据记录区中能够记录的通道位数因各数据区而异,越接近外圈的数据区,其记录容量越大。
在最内圈数据区的一个段能够记录468位数据,在最外圈数据区的一个段能够记录986位数据(用利用(1-7)编码方式进行编码前的数据数表示)。
若设一个ECC块的通道位数为Q个字节,各段的数据记录区中能够记录的通道位数为N位,则一个ECC块大致计算能够分割成用TRUNC(8·Q/N)+1计算出的段数进行记录(TRUNC是去掉()内计算值的小数点以下数值而将剩余的值输出的函数)
通过大致计算,在最内圈的数据区中,根据TRUNC(8位×(32kB+5088+480)/468)+1=656,一个ECC块记录在656个段中。在最外圈的数据区中,根据TRUNC(8位×(32kB+5088+480)/986)+1=312,一个ECC块记录在312个段中(5088字节及480字节为ECC块的冗余数据)。
<写入/读出控制单元的说明(图4)>
图4表示读出ECC编码器308写入ROM307的ECC块、编码单元306将该ECC块进行编码、以及数据追加单元305对数据块追加规定数据的方法。
利用ECC编码器308,将一个ECC块及2p位(p为正整数)的后置数据(是00的重复数据,利用(1-7)编码器312进行编码后成为3位后置编码数据408(是001的重复数据))写入RAM307。
ECC编码器308将一个ECC块401中最前面的段中记录的数据的数据块(进行编码后成为第一个数据块402)从RAM307读出。
(1-7)编码器312如后所述,在开始ECC块编码前设定初始值。
(1-7)编码器312将初始值进行编码后,生成3位前置编码数据407并输出,同时将输入的第一个数据块输入,将该第一个数据块进行编码后,生成由编码数据构成的第一个数据块402并输出。
数据追加单元305将3位前置编码数据407及第一个数据块402输入,在这些编码数据的最前面追加5位的一定数据406(只要是2位及2位以上即可,在实施例1中全为0),在数据块402之后追加与数据块402的最后1位数据405相同数值的4位数据409,将包含追加数据的第一个数据块输出。
5位的一定数据406中最前面的4位记录在前记录部分116中。由5位的一定数据406中的最后一位、3位前置编码数据407及第一个数据块402构成的追加后的第一数据块记录在第一个段111的数据记录区中。
前记录部分116中记录的这4位不是有效的编码数据,但它起的作用是防止1位的一定数据406的游程长度为1T,以确保2T及2T以上的游程长度。
另外,数据追加单元305将第一个数据块402的最后编码数据405的值加以存储。
数据追加单元305在输出追加后的第一个数据块并结束之后(包含最后的编码数据405),还进一步在4位期间持续输出第一个数据块402的最后编码数据405(409,只要是一位及一位以上即可)。4位数据409记录在后记录部分117中。
后记录部分117中记录的这4位数据409不是有效的编码数据,但它起的作用是防止第一个数据块402的最后编码数据405的游程长度为1T,以确保2T及2T以上的游程长度。
在实施例1中,下式成立。
1通道位(一定数据406)+3通道位(前置编码数据407)+第一个数据块402的通道位数=一个段内数据区的通道位数,
在记录开始后到激光输出稳定需要一定时间的光盘装置中,数据追加单元305输出在3位前置编码数据407前包括一定数据长度的头部(例如32位的数值为0的数据序列)及一定数据长度的Sync部分(同步部分)。这些数据记录在第一个段111中。
头部的数据长度这样决定,使得头部的记录时间比记录开始后到激光输出稳定的时间要长。通过这样,能够确保接在头部后面的数据其重放信号的可靠性。
Sync部分是对于头部以后的数据序列进行字节同步用的已知信号。例如,是8位数据11110000。
然后,ECC编码器308将一个ECC块401中的第二个段中记录的数据的数据块(进行编码,成为第二个数据块403)从RAM307读出。
(1-7)编码器312将第二个段中记录的数据的数据块进行编码,生成第二个数据块403(由编码数据构成)并输出。(1-7)编码器312在将第二个数据块的最前面数据进行(1-7)编码时,采用后续的2位数据及第一个数据块的最后1位数据。在其它的后续数据块中,在将该数据块的最前面数据进行(1-7)编码时,也采用后续的2位数据及紧接前面的数据块的最后一位数据。因而,实际上将整个数据流(在实施例中为ECC块)集中(没有中断)进行(1-7)编码,将它分割形成数据块,记录在多个段中。
数据追加单元305将第二个数据块403输入,在第二个数据块403的最前面追加与第一个数据块403的最后编码数据405相同数值的5位数据(只要是2位及2位以上即可),在数据块403的后面追加与数据块403的最后一位数据405相同数值的4位数据409,生成第二个包含追加数据的数据块。
如上所述,数据追加单元305将第一个数据块402的最后编码数据405加以存储。
与第一个数据块402的最后编码数据405相同数值的5位数据中的最前面4位记录在前记录部分116中。由与第一个数据块402的最后编码数据405相同数值的5位数据中的最后一位、以及第二个数据块403构成的包含追加数据的第二数据块记录在第二个段111的数据记录区。
前记录部分116中记录的这4位不是有效的编码数据,但它起的作用是防止最前面追加的与第一个数据块402的最后编码数据405相同数值的一位数据的游程长度为1T,以确保2T及2T以上的游程长度。
另外,数据追加单元305将第二个数据块403的最后编码数据405的值加以存储。
数据追加单元305在输出追加后的第二个数据块403并结束之后(包含最后的编码数据405),还进一步在4位期间持续输出第二个数据块403的最后编码数据405(409,只要是一位及一位以上即可)。4位数据409记录在后记录部分117中。
后记录部分117中记录的这4位数据409不是有效的编码数据,但它起的作用是防止第二个数据块403的最后编码数据405的游程长度为1T,以确保2T及2T以上的游程长度。
在实施例1中,下式成立。
1通道位(编码数据405)+第二个数据块403的通道位数=1个段内数据区的通道位数。
然后,ECC编码器308将一个ECC块401中的第三个段中记录的数据的数据块(进行编码,成为第三个数据块403)从RAM307读出。
(1-7)编码器312将第三个段中记录的数据的数据块进行编码,生成第三个数据块403(由编码数据构成)并输出。如前所述,(1-7)编码器312在将第三个数据块的最前面数据进行(1-7)编码时,采用后续的2位数据及第二个数据块的最后1位数据。
数据追加单元305将第三个数据块403输入,在第三个数据块403的最前面追加与第二个数据块403的最后编码数据405相同数值的5位数据(只要是2位及2位以上即可),在该数据块403的后面追加与第三个数据块403的最后一位数据405相同数值的4位数据409,生成第三个包含追加数据的数据块。
如上所述,数据追加单元305将第二个数据块403的最后编码数据405加以存储。
与第二个数据块403的最后编码数据405相同数值的5位数据中的最前面4位记录在前记录部分116中。由与第二个数据块403的最后编码数据405相同数值的5位数据中的最后一位、以及第三个数据块403构成的包含追加数据的第三数据块记录在第三个段111的数据记录区。
前记录部分116中记录的这4位不是有效的编码数据,但它起的作用是防止最前面追加的与第二个数据块403的最后编码数据405相同数据的1位数据的游程长度为1T,以确保2T及2T以上的游程长度。
另外,数据追加单元305将第三个数据块403的最后编码数据405的值加以存储。
数据追加单元305在输出追加后的第三个数据块并结束之后(包含最后的编码数据405),还进一步在4位期间持续输出第三个数据块403的最后编码数据405(409,只要是一位及一位以上即可)。4位数据409记录在后记录部分117中。
后记录部分117中记录的这4位数据409不是有效的编码数据,但它起的作用是防止第三个数据块403的最后编码数据405的游程长度为1T,以确保2T及2T以上的游程长度。
在实施例1中,下式成立。
一位(编码数据405)+第三个数据块403的通道位数=1个段内数据区的通道位数。
下面将重复这一过程。
由于(1-7)编码方式是输入2位的数据,输出3位的编码数据(通道位的数),因此,最好各数据块(402等)包含换算为利用(1-7)编码方式进行编码前的数据量为2的整倍数的数据。通过这样,能够简化编码单元306的时钟信号控制电路等。
在实施例1中,例如在最内圈的数据区记录数据时,数据块的容量为468位,在最外圈的数据区记录数据时,数据块的容量为986位,都为2的整数倍(数据块的容量用利用游程长度受限编码方式进行编码前的有效数据大小来表示)。
各段的数据记录区的容量不需要是8位的整数倍(用编码前的有效数据大小来表示),若选择2位的整数倍的任意长度,则能够进行无浪费的记录
下面说明将一个ECC块401的最后数据记录在最后段中的方法。
在最后的段中,通常包括剩余区。在该剩余区中记录一定的数据(预先规定的数据)408。
因而,最后段中的最后数据利用下一个剩余区的已知数据,能够确定(1-7)编码方式的编码及译码。
然后,ECC编码器308将一个ECC块401中的最后段中记录的数据块(进行编码,成为最后的数据块404)及一定的数据(在实施例中,为00的重复(偶数个0),进行编码,成为一定的编码数据408)从RAM307读出。
(1-7)编码器312将最后段中记录的数据块进行编码,生成由编码数据构成的最后数据块404,将一定的数据(00的重复)进行编码,生成一定的编码数据408(001的重复),将这些数据输出。
数据追加单元305将最后数据块404及一定的编码数据408输入,在最后的数据块404的最前面追加与从最后算起第二个数据块403的最后编码数据405相同数值的5位数据(只要是2位及2位以上即可),生成最后的包含追加数据的数据块。
如上所述,数据追加单元305将从最后算起第二个数据块403的最后编码数据405加以存储。
与倒数第二个数据块403的最后编码数据405相同数值的5位数据中的最前面4位记录在最后段111的前记录部分116中。由与倒数第二个数据块403的最后编码数据405相同数值的5位数据中的最后1位、最后数据块404及一定的编码数据408构成的包含追加数据的最后数据块记录在最后段111的数据记录区。
前记录部分116中记录的这4位不是有效的编码数据,但它起的作用是防止最前面追加的与倒数第二个数据块403的最后编码数据405相同数值的一位数据的游程长度为1T,以确定2T及2T以上的游程长度。
一定的编码数据408这样决定,使得包括满足最后数据记录区111的记录容量那样的通道位数。最好超过最后数据记录区111,在后记录部分117中记录4为左右。
后记录部分117中记录的这4位不是有效的编码数据,但它起的作用是防止第三个数据块403的最后编码数据405的游程长度为1T,以确保2T及2T以上的游程长度。
在实施例中,一定的数据408是重复3位数值001的数据(例如001001…)。3位数值001是编码对象的数据及该编码对象的数据的下一个数据的值都是00时的编码数据(参照表1)。
一定的数据408的通道位数用下式求出。
(一定的数据408的通道位数)=(1个段内数据区的通道位数)-(最后数据块404的通道位数)-1位+4位
上式的“-1位”的项表示最前面追加的最后1位的编码数据405。
“+4位”的项意味着后记录部分117中记录的4位数据。
实施例1的光磁盘包括多个数据区,在不同的数据区中,由于1个段记录不同数据数的数据,因此一定的数据408的数据数对每个数据区都不同。
一定的数据408的数据数至少为2个及2个以上,如果利用上式求得的一定的数据408的数据数为0个或一个,则对该1个ECC块再追加一段。在追加的一段的最前面,记录在这之前的段的最后一位编码数据405,在它后面写入一定的数据408(前1段中记录的一定的数据408的继续)。
记录装置如上所述,将1个ECC块401进行编码,分割成各段中记录的多个数据块,在各数据块的最前面追加一位(有效数据的数)的数据,在光学头部302通过数据记录区上时,将该1位数据及数据块记录在记录介质中。
在实施例中,在记录介质的数据记录区的最前面记录与紧接前面的数据记录区的数据块的最后编码数据相同数值的数据(规定的数据)。也可以在各数据记录区的最前面记录一位及一位以上的任意数据(规定的数据),来代替上述情况。例如,也可以在各数据记录的最前面记录与前记录部分或后记录部分中追加的任意数据相同的数据,或者1或0的一定的数据等。
<(1-7)编码器构成的说明(图6)>
图6所示为(1-7)编码器312的构成。
D触发器(D-FF)601、602、603及604为4位串行输入并行输出型移位寄存器,将输入至D触发器601的D输入端的编码器312的输入数据进行移位,分别并行输出。
(1-7)编码变换器605将D触发器603及604的各输出信号(编码对象的2位数据)、D触发器601及602的各输出信号(下一个成为编码对象的2位数据)、以及D触发器609的输出信号(刚才前面进行编码的编码数据的最后一位)输入,根据表1所示的变换规则,输出3位的编码数据。
(1-7)编码变换器605的构成是任意的。
例如,(1-7)译码变换器605利用栅极电路结构,根据输入信号,生成输出信号。在其他的实施例中,(1-7)编码变换器605用ROM构成,将输入信号输入至该RPM的读出地址端,从利用输入至该地址端的输入信号指定地址的ROM读出输出信号。
D触发器606、607、608及609为4位并行输入串行输出型移位寄存器,将输入至D触发器606、607及608的D输入端的编码数据(1-7)编码变换器605的输出信号)进行移位后,从D触发器608及609的各输出端输出。
D触发器608的输出信号(编码数据)是(1-7)编码器312的输出信号。
D触发器609的输出信号(编码数据)输入至(1-7)编码变换器605。
<(1-7)编码器的动作说明(图7)>
图7所示为(1-7)编码器312的动作流程图。
一开始,对D触发器601、602、603及604输入2个时钟信号,将D触发器601及602包括的信号转送至D触发器603及604,对D触发器601及602输入新的2位输入数据(步骤701)。
然后,(1-7)编码变换器605将D触发器601、602、603、604及609的输出信号输入,根据表1所示的变换规则,生成3位编码数据并输出(步骤702)。该编码数据是输入至D触发器603及604的数据的编码数据。
然后,在步骤703中,D触发器606、607、608及609将(1-7)编码变换器605的输出信号输入,并输入3个时钟信号,将该输入的数据移位。D触发器606、607及608包括的三个编码数据串行输出。D触发器606包括的编码数据的最后一位转送至D触发器609。
重复以上的步骤701~703。
在将各段中记录的数据块的最后2位数据进行编码时,将该最后2位数据输入D触发器603及604,将刚才前面进行编码的编码数据的最后一位输入至D触发器609,并将下一段的最前面的2位数据输入D触发器601及602,然后进行编码。即,使用2个相邻段的数据块的数据,利用(1-7)编码方式进行编码。
若数据块的最后一位输出,则(1-7)编码器312停止动作。
若光学头部移动至下一段,处于生成下一段中记录的编码数据的时刻,则(1-7)编码器312再一次开始动作。
在将各段中记录的数据块的最前面2位数据进行编码时,只要从前一段的最后编码结束的状态重新开始动作即可。将输入D触发器601及602的该最前面2位数据转送给D触发器603及604,将接下来的2位数据输入D触发器601及602,将刚才前一段中记录的数据块的最后编码数据的最后一位输入D触发器609,然后进行编码。
如上所述,各段中记录的数据块的最后2位数据与下一段中记录的数据块的最前面2位数据的编码处理,通过控制时钟信号就能够很容易进行。
下面参照表3说明ECC块信号数据的最前面数据的编码。
在(1-7)编码方式等游程长度受限编码方式中,仅仅根据编码对象的数据,不能唯一确定编码数据。在(1-7)编码方式中,仅仅根据编码对象的数据,不能唯一确定编码数据。在(1-7)编码方式中,要根据编码对象的数据、它的前一个编码数据及成为下一个编码对象的数据来确定编码数据。
同样,在(1-7)编码方式中,使用译码对象的编码数据及其前后的编码数据,能够将编码数据正确进行译码。
在实施例1中,通过生成前置3位编码数据并加以记录,能够将一个ECC块数据的最前面数据正确进行编码及译码。
表3所示为将一个ECC块数据的最前面数据进行编码的情况。表3所示为根据表1将特定的数据进行编码的情况。
表3
表示头部的输入数据的编码数据表
(×为0或1)
由于在一个ECC块数据的最前面数据之前没有数据,因此追加前置数据后开始编码。
具体来说,在开始一个ECC块数据的编码之前,初始设定D触发器601~604及609。
在实施例1中,考虑到若将2位数据00无限连续的编码数据的情况,则生成3位数据001无限连续的编码数据的情况,就对D触发器601~604初始设定为0,对D触发器609初始设定为1(相当于编码数据001的最后1位)。
执行步骤701~703,生成第一次的编码数据。将输入D触发器603及604的数据00(表3的输入数据1“前置之前的输入数据”一栏)的编码数据(001)输入D触发器606~608,然后输出(表3的输出数据1“前置之前的输入数据的编码数据”一栏)。但是,该编码数据(全部为001)不能使用。
执行步骤701~703,生成第二次的编码数据。将最初输入D触发器601及602的数据00(表3的输入数据2“前置输入数据”一栏)转送至D触发器603及604,将一个ECC块信号数据的最前面2位数据(表3的输入数据3“想要编码的最前面的输入数据”一栏)输入D触发器601及612。
将编码数据(001)的最后一位输入D触发器609。
(1-7)编码变换器605将输入D触发器601~604及609的数据输入(表3的输入数据2“前置输入数据”一栏),将编码数据输出。
将编码数据输入D触发器606~608,然后输出(表3的输出数据2“前置输入数据的编码数据”一栏)。该编码数据称为前置数据407,根据后续的数据(一个ECC块数据的最前面2位数据),成为001或010。为了将一个ECC块数据的最前面2位数据进行译码,需要前置编码数据407,因此将它记录在记录介质中。
执行步骤701~703,生成第三次的编码数据。将前一次输入D触发器601及602的一个ECC块数据的最前面2位数据(表3的输入数据3“想要编码的最前面输入数据”一栏)转送至D触发器603及604,将一个ECC块数据的后续2位数据(表3的输入数据4“后续输入数据”一栏)输入D触发器601及602。
(1-7)编码变换器605将输入D触发器601~604及609的数据输入(编码数据的最后一位输入D触发器609),然后输出编码数据。
将编码数据输入D触发器606~608,然后输出(表3的输出数据3“最前面输入数据的编码数据”一栏)。该编码数据记录在记录介质中。然后,重复这一过程。
表5所示为将表3的输出数据即一个ECC块的编码数据的最前面编码数据进行译码的情况。关于表5的内容,将在(1-7)译码器的说明中详细叙述。
同样,由于在一个ECC块数据的最后数据没有后续的数据,因此在这之后追加一定的数据(实施例中为00),然后进行编码。
表4所示为将一个ECC块数据的最后数据进行编码的情况。表4所示为根据表1将特定的数据进行编码的情况。
具体来说,在将输入D触发器601及602的一个ECC块数据的最后数据(表4的输入数据1“想要编码的最后输入数据”一栏)转送至D触发器603及604时,将从RAM307读出的后置数据00(表4的输入数据2“后置输入数据1”一栏)输入D触发器601及602。
表4
表示最后输入数据的编码数据表
(×为0或1)
将最后数据输入至D触发器601及602或转送至D触发器603及604的情况,这是利用(1-7)编码器312内装的计数器对输入数据的数(输入时钟数)、输出的编码数据的数或数据变换的执行次数等进行计数来加以检测的。
将输入至D触发器603及604的一个ECC块数据的最后数据的编码数据输入至D触发器606~608,然后输出(表4的输出数据1“最后输入数据的编码数据”一栏)。将该编码数据记录在记录介质中。
在将一个ECC块数据的最后数据进行编码之后,再一次执行步骤701~703,生成编码数据。将前一次输入D触发器601及602的2位后置输入数据00(表4的输入数据2“后置数据输入1”一栏)传送至D触发器603及604,将新的2位后置数据00(表4的输入数据3“后置输入数据2”一栏)输入至D触发器601及602。
将输入至D触发器603及604的后置输入数据1(00)的编码数据(要注意全部是001)输入至D触发器606~608,然后输出(表4的输出数据2“后置输入数据1的编码数据”一栏)。将这些数据称为后置编码数据408。
然后,再一次执行步骤701~703,生成编码数据。将前一次输入D触发器601及602的2位后置输入数据00(表4的输入数据3“后置输入数据2”一栏)传送至D触发器603及604,将新的2位后置输入数据00(表4中未给出)输入至D触发器601及602。
将输入至D触发器603及604后置输入数据的2位(00)的编码数据(全部是001)输入至D触发器606~608,然后输出(表4的输出数据3“后置输入数据2的编码数据”一栏)。
然后,重复这一过程。后置编码数据408是这些数据(001的重复)的总称。
在实施例1中,在一个ECC块的最后一段中,记录一个ECC块的编码数据一直到最后,然后至少记录2位(00)的上述后置编码数据408。在一个ECC块的最后一段的通道位数有余量时,重复记录后置编码数据(001)。
第四位以后的数据是空数据。
不过,由于后置编码数据408始终是001的重复,因此即使没有上述三位后置编码数据(001),也能够将全部编码数据进行译码(参照实施例2)。
表6所示的将表4的编码数据进行译码的情况。关于表6的内容,将在(1~7)译码器的说明中详细叙述。
(光盘重放装置的说明(图8))
图8所示为实施例1的光盘重放装置的构成。
在图中,801为重放放大器,802为十位A/D转换器(模拟/数字转换器),803为(1-D)运算器,804为RAM,805为维特比译码器,806为(1-7)编码方式的译码器,807为ECC译码器。
由光学头部302聚焦的激光的反射光,利用分束器(未图示)分离成2个偏振面的光分量。分离的2个光分量利用2个光检测器(未图示)变换成2个电信号。将2个电信号输入减法器(未图示)。减法器将2个电信号的差分即差分信号输出。
差分信号在用重放放大器801放大后,输入十位A/D转换器802,变换为十位数字重放信号。A/D转换器802在每一个时钟将输入信号采样保持,进行数字化后,将数字重放信号输出。
将十位数字重放信号(NRZI变换的十位编码数据)输入(1-D)运算器803,变换为2个连续的重放信号的差分信号(十位数字重放信号)。
将前述2个连续的重放信号的差分信号维特比译码器805,进行最大似然译码,进行2值化处理(变换为1位的编码数据),而且利用NRZI方式进行译码。
维特比译码器805将纠正的编码数据(2值化数据)输出,传送给(1-7)译码器806。
(1-7)译码器806将纠正的编码数据(2值化数据)输入,利用(1-7)编码方式进行译码。
将利用(1-7)编码方式进行译码的数据输入ECC译码器807,写入RAM804,然后,将写入RAM804的数据利用ECC译码器807进行译码,进行误码纠错。将译码的数据从RAM804读出。在将译码的数据写入RAM804时,除去不需要的数据(后置数据等),在将进行了ECC译码的数据从RAM804读出时,将各数据块(每个段的数据块)连接起来,形成连续的流数据。
同步时钟生成单元310将重放放大器801输出的重放信号输入,生成重放用的时钟。
<编码数据的译码的说明(图16)>
下面用图16说明编码数据的译码方法。图16(a)所示为第一记录道103及第二记录道104的一部分。重放放大器801将由第一记录道103等的各数据记录区111重放的数据块<图16(b)所示>输出。ECC块的最前面数据块包括一定的数据406、前置编码数据407及第一个数据块402,从ECC块最前面算起的第二个数据块~倒数的第二个数据块分别包括与紧接前面的数据块的最后编码数据相同的数据405(规定的数据)及数据块403。ECC块的最后数据块包括与紧接前面的数据块的最后编码数据相同的数据405(规定的数据)、最后数据块404及后置编码数据408。
(1-D)运算器803及维特比译码器805将重放放大器的输出信号<图16(b)>进行二值化处理。
如(1-D)运算器的说明中详细叙述那样,各数据块的最初的一位(规定的数据405)在除去倾斜失真的影响后正确对重放信号进行二值化处理上,虽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该规定的数据405本身不进行二值化处理。如图16(c)所示,在维特比译码器805的输出信号(二值化数据)中,ECC块的最前面数据块包括前置编码数据407及第一个数据块402。从ECC块最前面算起的第二个数据块~倒数的第二个数据块分别包括数据块403(除去规定的数据405)。ECC块的最后数据块包括最后数据块404及后置编码数据408(除去规定的数据405)。
(1-7)译码器806除去从ECC块最前面算起的第二个数据块~最后数据块的前面记录的规定的数据(与紧接前面的数据块的最后编码数据相同的数据405),以游程长度受限编码方式将二值化信号进行译码。如后所述,在将各数据块的最前面的编码数据进行译码时,用紧接前面的数据块的最后编码数据进行译码,在将各数据块的最后编码数据进行译码时,用下一个数据块的最前面的编码数据进行译码。因而,(1-7)译码器806是将多个数据块的二值化信号按照从数据记录区的重放顺序进行结合,将结合的整个二值化信号作为一个数据流,以游程长度受限方式进行译码(图16(d))。(1-7)译码器806实际上将图16(e)所示的译码的一个数据流输出。
ECC译码器807再将图16(e)所示的数据流进行译码,然后输出。
<(1-D)运算器的说明(图8及图9)>
(1-D)运算器803包含延迟器811及减法器812(图8)。
图9所示为(1-D)运算器803的各部分波形的时序图。
在图9中,901表示(1-D)运算器803的输入信号(由A/D转换器802输出的10位数字重放信号)的波形,902表示延迟器811的输出信号的波形,903表示减法器812的输出信号的波形,903表示减法器812的输出信号的波形,904(a)表示维特比译码器805的输出信号(2值化的信号)的波形。904(b)表示维特比译码器805的输出信号的数字值。
901~904都是10位数字信号,但为了看起来方便起见,变换为模拟信号后表示。
另外,图9是表示2个段切换部分的波形。
906表示前1段的数据记录区111的重放期间,907表示预制凹坑区106的期间,908表示后1段的数据记录区111的重放期间。909表示一个时钟部分(一个数据)的期间。
在图9中,省略前记录部分116及后记录部分117,预制凹坑区106的期间表示得也比实际的要窄。
由A/D转换器802输出的10位数字重放信号901输入至延迟器811及减法器812。
延迟器811将10位数字重放信号901延迟一个时钟,将延迟的10位数字重放信号902输出。
减法器812从10位数字重放信号901减去延迟的10位数字重放信号,将减法结果的差分信号903输出((差分信号903)=(重放信号901)-(重放信号902))。
在光学头部从预制凹坑区106向数据记录区111移动的部分,重放信号产生大的歪斜(图1(c)的119、图9的901及902的908区间)。由于歪斜分量与编码数据的频率相比,是非常低的低频分量,因此包括一个时钟的时间差的2个重放信号包括的歪斜分量(DC偏移)相等。
减法器812通过将2个信号901与902相减,就消除该歪斜分量。因而,生成不受歪斜分量影响的差分信号903。
另外,不生成在最前面追加的编码数据911的差分信号。通过这样,从重放信号中除去在最前面追加的编码数据。
从第二个编码数据(数据块的最前面的数据)912生成差分信号。例如,第二个编码数据912的差分信号用下式表示。差分信号903=第二个编码数据912一第一个编码数据911。
这样生成的差分信号可以看作为将(1-7)编码器的输出信号形成10位数据后加上噪声的信号。
维特比译码器805从加上噪声的(1-7)编码方式的编码数据(10位数字数据)利用维特比算法选择码距离最近的2值编码数据后输出。
这样,(1-D)运算器803排除歪斜分量的影响,生成重放信号的差分信号。
若设A/D转换器输出的数字重放信号为10位数字数据S(0)、S(1)、S(2)、…S(n),则差分信号成为S(1)-S(0)、S(2)-S(1)、S(3)-S(2)、…S(n)-S(n-1)。
若设前面的数据块的数字重放信号为10位数字数据S’(0)、S’(1)、S’(2)、…S’(n),则前面的数据块的最后编码数据的重放信号为S’(n),因此根据S’(n)=S(0),S(1)-S(0)=S(1)-S’(n),两者相同(除去歪斜的影响等)。
因而,根据2个数据块的重放信号生成的差分信号成为S’(1)-S’(0)、S’(2)-S’(1)、S’(3)-S’(2)、…S’(n)-S’(n-1)、S(1)-S’(n)、S(2)-S(1)、S(3)-S(2)、…S(n)-S(n-1),在相邻的数据块之间包括连续性。
在(1-D)运算器803中,重要的是正确得到差分信号。
在实施例1的光磁盘中,在各段的数据记录区的最前面记录有与前一段的最后编码数据910(图9)相同数值的数据(图9的追加数据911),能够不受歪斜的影响,得到正确的差分信号。
在图9的901中,如果没有追加的一位数据911,则减法器812及913不能检测从数据911向912的变化。
如图1(c)、图9的901及902所示,重放波形由于预制凹坑区106的DC分量的影响或介质的双折射的影响等,在预制凹坑区的前后数据记录区之间,将产生DC性的大摇摆(歪斜)。因此,要得到在区间908的最前面来到的数据912与区间906的最后数据910的正确差分信号903=重放信号912-重放信号910,是极其困难的。
因而,虽然采用不是仅仅注意变化点来检测差分信号的方法,是对重放信号本身进行2值化处理后生成连续的2个重放信号的差分信号(检测从数据910向91 2的变化)等方法,但由于在该方法中,也受到重放信号的歪斜的影响,因此难以重放正确记录的编码数据。
紧接预制凹坑区106之后的沟槽或沟槽之间部分,由于是对重放信号容易产生歪斜失真的区域,因此以往认为不适合作为数据记录区。在实施例1中,在这里记录包含追加的1位数据的数据,就能够利用该1位数据,正确稳定地重放数据。
<维特比译码器的说明>
维特比译码器805将2个差分信号903输入,进行最大似然译码,进行NRZI变换的译码,将2值化的编码数据904(a)及(b)输出。
输出的2值化的编码数据904(a)及(b)是进行了NRZI变换的译码的数据。
该编码数据904(a)及(b)若没有误码,则是与记录时的NRZI变换器311(图3)的输入信号相同的信号。
维特比译码器805将(1-D)运算器803输出的2个连续的重放信号的差分信号(10位数字重放信号)输入,进行最大似然译码。
将10位A/D转换器802的输出信号依次作为S(0)、S(1)、S(2)、…S(n)。设S(0)是追加的与前面的数据块的最后数据相同数值的数据的重放信号,S(0)、S(1)、S(2)、…S(n)是10位数字信号。
(1-D)运算器803将上述的S(0)、S(1)…S(n)输入,将S(1)-S(0)、S(2)-S(1)、S(3)-S(2)、…S(n)-S(n-1)输出。
这些输出信号的期待值是A、0或-A等3个值(A为10位数字信)。A、0及-A分别与2值数据的差分信号1、0及-1对应。
维特比译码器805将包含噪声分量的(1-D)运算器803的输出信号用于A(向上方向的箭头部)、0(横方向的箭头部)、-A(向下方向的箭头部),决定全部位的转移状态。维特比译码器805805通过计算表示各路径转移的似然度的路径度量值来依次决定最大似然路径,通过这样确定各点的转移状态(St1、St0)。
维特比译码器805对确定的状态进行2值化处理,将2值化的编码数据904(a)及(b)输出。
<(1-7)译码器构成的说明(图10)>
下面进一步说明利用(1-7)编码方式的译码器806。
图10所示为利用(1-7)编码方式的译码器806(图8)的构成。
D触发器(D-FF)1001~1008为8位串行输入并行输出型移位寄存器,将输入至D触发器1001的D输入端的(1-7)译码器806的输入数据进行移位,分别并行输出。
(1-7)译码变换器1009将D触发器1002及1003的各输出信号(下一个译码对象的编码数据的最前面2位)、D触发器1004~1006的各输出信号(译码对象的编码数据)及D触发器1007及1008的各输出信号(刚才前面的译码对象的编码数据的最后2位)输入,根据表2所示的变换规则,输出2位的译码数据。
(1-7)译码变换器1009的构成是任意的。
D触发器1010及1011为2位并行输入串行输出型移位寄存器,将输入至D触发器1010及1011的D输入端的译码数据(1-7)译码变换器1009的输出信号)进行移位,从D触发器1011的输出端输出。
D触发器1011输出的译码数据是(1-7)译码器806的输出信号。
<(1-7)译码器的动作说明(图11)>
图11所示为利用(1-7)编码方式的译码器806的动作流程图。
一开始,对D触发器1101~1008输入3个时钟信号,将D触发器1004及1005包括的信号转送至D触发器1007及1008,将D触发器1001~1003包括的信号转送至D触发器1004~1006,对D触发器1001~1003输入新的3位输入数据(编码数据)(步骤1101)。
然后,(1-7)译码变换器1009将D触发器1002~1008的输出信号输入,根据表2所示的变换规则,生成2位的译码数据并输出(步骤1102)。
然后,在步骤1103中,D触发器1010及1011将(1-7)译码变换器1009的输出信号输入,并输入2个时钟信号,将该输入的数据移位。D触发器1010及1011包括的2个编码数据串行输出。
重复以上的步骤1101~1103。
在将各段中记录的数据块的最后3位编码数据进行译码时,将刚才前面译码的编码数据的最后2位输入至D触发器1007及1008,将该最后3位数据输入至D触发器1004~1006,并将下一段的最前面的3位编码数据(除去最前面追加的一位数据)输入至D触发器1001~1003,然后进行译码。即,使用2个相邻段的数据块的数据,利用(1-7)编码方式进行译码。
因而,上述的译码是在将下一段的最前面3位编码数据输入时刻进行译码。在夹在2个数据记录区之间的预制凹坑区的区间内,(1-7)译码器806停止动作。
在将各段中记录的数据块的最前面3位编码数据进行译码时,只要使在预制凹坑区的区间内停止动作的(1-7)译码器806重新开始动作即可。
将紧接前面的段中记录的数据块的最后编码数据的最后2位从D触发器1004及1005转送至D触发器1007及1008,将该最前面的3位编码数据从D触发器1001~1003转送至D触发器1004~1006,将接下来的3位编码数据输入至D触发器1001~1003(输入至D触发器1001的编码数据在译码时不使用),然后进行译码。
如上所述,各段中记录的数据块的最后3位编码数据及下一段中记录的数据块的最前面3位编码数据的译码处理,通过控制时钟信号就能够很容易进行。
下面参照表5说明一个ECC块的编码数据的最前面编码数据的译码。
在(1-7)编码方式中,使用译码对象的编码数据及其前后的编码数据,能够将编码数据正确进行译码。
在实施例1中,通过生成前置3位编码数据并加以记录,能够将1个ECC块数据的最前面数据正确进行编码及译码。
表5所示为将1个ECC块数据的最前面数据进行译码的情况。表5所示为根据表1将特定的数据进行译码的情况。
表5
表示将头部的编码数据进行译码数据表
(×为0或1)
在一个ECC块的编码数据之前,如前所述,记录了3位前置编码数据(已经除去在最前面追加的一定的一位数据0)。使用该前置编码数据,能够将最前面的编码数据正确地进行译码。
若开始一个ECC块的编码数据的译码,则一开始连续执行2次步骤1101~1103。通过这样,将3位前置编码数据(表5的输入数据2“想要译码的前置编码数据”一栏)输入至D触发器1004~1006,将3位最前面编码数据(表5的输入数据3“想要译码的最前面编码数据”一栏)输入至D触发器1001~1003。
然后,执行第三次的步骤1101~1103。
将输入至D触发器1005及1006的前置编码数据在最后2位转送至D触发器1007及1008,将3位最前面的编码数据输入至D触发器1004~1006,将3位后续的编码数据(表5的输入数据4“后续的编码数据”一栏)新输入至D触发器1001~1003。
输入至D触发器1002~1008的编码数据,利用(1-7)译码变换器1009进行译码。译码的数据输入至D触发器1010及1011,然后输出(表5的输出数据3“最前面编码数据的译码数据”一栏)。
下面参照表6说明将一个ECC块的编码数据的最后编码数据进行了译码的情况。
在实施例1的光磁盘中,在一个ECC块的编码数据的最后编码数据之后,追加一定的编码数据(在实施例1中为001)后加以记录。使用该追加的一定的编码数据,能够将一个ECC块的编码数据的最后编码数据进行译码。
表6所示为将一个ECC块的编码数据的最后编码数据进行译码的情况。表6所示为根据表2将特定的数据进行编码的情况。
表6
表示最后编码数据进行译码的数据表
(×为0或1)
执行步骤1101~1103。
将输入至D触发器1005及1006的倒数第二个编码数据的最后2位(表6的输入数据0“紧接前面的编码数据的最后2位”一栏)转送至D触发器1007及1008,将3位最后编码数据(表6的输入数据1“想要编码的最后编码数据”一栏)从D触发器1001~1003转送至D触发器1004~1006,将接下来的3位后置编码数据(表6的输入数据2“后置编码数据1”一栏)新输入至D触发器1001~1003。
将输入至D触发器1002~1008的编码数据利用(1-7)译码变换器1009进行译码。将译码的数据(将最后的编码数据进行译码的数据)输入至D触发器1010及1011并输出(表6的输出数据1“最后编码数据的译码数据”一栏)。
然后,对于后续的后置编码数据1等可以进行译码,也可以不进行译码。在进行译码时,后续的后置编码数据1等的译码数据为00(表6的输出数据2“后置编码数据1的译码数据”一栏等)。在实施例中,对后置编码数据不进行译码。
为了将最后编码数据进行译码,要使用3位后置编码数据1中的最前面2位,因此至少将后置编码数据1中的最前面2位记录在光磁盘中。
如上所述,实施例1的记录装置是将连续的编码数据分割成多个数据记录区记录在光磁盘中,在下一个数据记录区的最前面追加与前一个数据记录区中记录的最后编码数据相同数值的数据,然后进行记录。
实施例1的重放装置是以简单的构成将利用(1-7)编码方式编码并分割记录在不同段中的编码数据进行译码。
实施例1的光磁盘是将分割成多个段的一个ECC块的编码数据(利用(1-7)编码方式进行编码)通过追加很少的附加信息,形成容易译码的状态,然后加以记录。
另外,能够以小于字节单位的单位即以2位为单位任意决定各段的通道位数,能够实现高格式效率的高密度光磁盘。
近年来,有一种磁畴壁移动检测方式的光磁记录介质受到人们的注意,它能够记录光束的光点直径以下的标记长度(记录介质的数据记录区上的一位数据长度)的数据(参照日本专利特开平6-290496号公报)。
磁畴壁移动检测方式的光磁记录介质的记录膜例如由记录层、中间层及重放层等3层构成。重放时,若照射光束,则在想要重放的记录膜的部分产生温度梯度。在该光磁记录介质的记录膜中,若产生一定的温度梯度,则记录的磁畴在重放层的磁畴壁(构成一位记录数据的磁畴和与之相邻的磁畴的边界面)移动,因该磁畴壁移动,想要重放的磁畴长度增大。原来是光束的光点直径以下的长度的磁畴就增大,成为与光束的光点直径相同程度的长度的磁畴,因此能够用光学头部检测该增大的磁畴的重放信号。
这样,将实现光束的光点直径以下的重放分辨率。
由于磁畴壁移动检测方式的光磁记录介质包括容易产生预制凹坑区的DC失真(歪斜)的特性,因此在磁畴壁移动检测方式的光磁记录介质、其记录装及其重放装置中,能够除去歪斜影响的本发明特别有效。
另外,由于能够实现高密度记录的磁畴壁移动检测方式的光磁记录介质的重放信号频率非常高,而本发明通过记录利用NRZI方式进行编码的编码数据,能够降低重放信号的基本频率,因此本发明特别适用于磁畴壁移动检测方式的光磁记录介质等。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的光磁盘中,在一个ECC块的编码数据的最前面记录了1位(有效数据的位数)规定的数据406(在实施例1中为0)及3位前置编码数据(001或010)。
在实施例2的光磁盘中,在一个ECC块的编码数据的最前面记录了一位(有效数据的位数)规定的数据406(例如为0)及3为前置编码数据的最后2位(01或10)。
这是由于,为了将一个ECC块的编码数据的最前面编码数据进行译码,只要有3位前置编码数据中的最后2位(01或10)即可。
除此以外,实施例2的光磁盘与实施例1的光磁盘相同。
《实施例3》
在实施例1的光磁盘上,在一个ECC块的最后段中,在记录了最后编码数据之后,还记录后置编码数据408。
在实施例3的光磁盘上,在一个ECC块的最后段中,在记录了最后编码数据之后,不记录任何数据。
在实施例3的光磁盘重放装置中,在进行最后编码数据的译码时,进行与通常不同的以下处理。
在图10中,在将最后编码数据进行译码时,将刚才前面译码的编码数据的最后2位以D触发器1004及1005转送至D触发器1007及1008,将3位最后编码数据从D触发器1001~1003转送至D触发器1004~1006,将一定的值001(是表6的输入数据2“后置编码数据1”一栏的值,由(1-7)译码器806存储)输入至D触发器1001~1006。
(1-7)译码变换器1009将D触发器1002~1008输出的编码数据输入,进行译码,将译码的数据输出。译码的数据输入至D触发器10101011,进行移位并输出。
最后编码数据的检测是利用(1-7)译码器806内装的时钟计数器(未图示)来进行。
时钟计数器例如可以对输入至(1-7)译码器806的编码数据的数进行计数,也可以对(1-7)译码器806的译码次数进行计数,也可以对(1-7)译码器806输出的译码数据的数进行计数。
如表6的输入数据2“后置编码数据1”一栏的值所示,由于后置编码数据408在实施例中总是001连续的,因此能够实现实施例3的光磁盘及其重放装置。
由于输入至D触发器1001的数据不使用,因此也可以将000输入至D触发器1001~1003,以代替一定的值001。
除此以外,实施例3的光磁盘及其重放装置与实施例1的光磁盘及其重放装置相同。
《实施例4》
下面说明实施例4的记录介质的记录方法。图13所示为实施例4的记录介质的记录方法。
图13所示为实施例4的记录介质的记录方法。
一开始,对输入数据进行编码,进行ECC编码,生成ECC块(步骤1301)。
然后,生成从一个数据流(ECC块)分割而成的多个数据块(步骤1302)。
然后,在最前面数据块之前追加前置数,在最后数据块的最后追加后置数据(步骤1303)。
然后,将各数据块利用(1-7)编码方式及NRZI方式进行编码(步骤1304)。在将各数据块的最前面数据进行编码时,使用紧接前面数据块的最后数据进行编码。在将各数据块的最后数据进行编码时,使用下一个数据块的最前面数据进行编码。
然后,在前置编码数据及最前面数据块之前追加一定值的数据后,生成包含追加的数据的数据块(步骤1305)。
一定值的数据的位数是任意的。最好该一定值的数据是包含有效数据的1位数据及前记录部分中记录的4位数据的5位数据(是5位完全相同数值的数据)。
最好在最前面数据块之后追加与最前面数据块的最后一位编码数据相同数值的4位数据。追加的4位数据在下一个步骤1306中,记录在记录介质的后记录部分中。
然后,将最前面的包含追加数据的数据块记录在记录介质中的最前面的段中(步骤1306)。在前记录部分及后记录部分中分别记录上述4位数据。
然后,在第二个数据块之前,追加与前面数据块的最后一位编码数据相同数值的数据后,生成包含追加的数据的数据块(步骤1307)。
与前面数据块的最后一位编码数据相同数值的数据的位数是任意的。最好该相同数值的数据是包含有效数据的1位数据及前记录部分中记录的4位数据的5位数据(是5位完全相同数值的数据)。
最好在第二个数据块之后追加与第二个数据块的最后一位编码数据相同数值的4位数据。追加的4位数据在下一个步骤1308中,记录在记录介质的后记录部分中。
然后,讲第二个包含追加数据的数据块记录在记录介质的第二段中(步骤1308)。在前记录部分及后记录部分中分别记录上述4位数据。
接下去,重复步骤1307及步骤1308,生成第三个包含追加数据的数据块等,将生成的数据块记录在记录介质的第三段等中。
然后,在最后数据块及后置编码数据之前追加与前面数据块的最后一位编码数据相同数值的数据后,生成包含追加的数据的数据块(步骤1309)。
与前面数据块的最后一位编码数据相同数值的数据的位数是任意的。最好该相同数值的数据是包含有效数据的一位数据及前记录部分中记录的4位数据的5位数据(是5位完全相同数值的数据)。
最好后置编码数据填满记录介质的数据记录区,而且4位后置编码数据包括仅仅在后记录部分中记录的通道位数。追加的4位数据在下一个步骤1310中,记录在记录介质的后记录部分中。
然后,将最后的包含追加数据的数据块记录在记录介质的最后一段中(步骤1310)。在前记录部分及后记录部分中分别记录上述4位数据。
接下去,重复步骤1301~1310。
《实施例5》
下面说明实施例5的记录介质的重放方法。实施例5的重放方法是从利用上述实施例4的记录方法记录可数据的记录介质,将数据进行重放。
图14所示为实施例5的记录介质的重放方法。
一开始,从记录介质将一个ECC块的重放信号进行重放(步骤1401)。一个ECC块的信号是分割成多个段进行记录的。
然后,将重放信号变换为10位数字数据S(0)、S(1)、S(2)、…S(n)(步骤1402)。从前记录部分及后记录部分读出的重放信号不变换为10位数字数据,被除去。
然后,生成2个连续的重放信号的差分信号S(1)-S(0)、S(2)-S(1)、S(3)-S(2)、…S(n)-S(n-1)(步骤1403)。
若设前面数据块的重放信号为10位数字数据S’(0)、S’(1)、S’(2)、…S’(n),则由于前面数据块的最后编码数据的重放信号为S’(n),因此根据S’(n)=S(0),则S(1)-S(0)=S(1)-S’(n),两者相同(消除歪斜的影响等)。
另外,2个连续段的差分信号成为S’(1)-S’(0)、S’(2)-S’(1)、S’(3)-S’(2)、…S’(n)-S’(n-1)、S(1)-S’(n)、S(2)-S(1)、S(3)-S(2)、…S(n)-S(n-1),在相邻的数据块之间包括连续性。
然后,根据差分信号计算表示似然度的路径度量值,通过这样决定最大似然路径,将差分信号进行2值化处理(步骤1404)。在该阶段,NRZI变换的译码处理结束。
然后,将2值化的数据根据(1-7)编码方式进行译码(步骤1405)。一个数据块的最后编码数据可以利用该最后编码数据、倒数第二个编码数据及下一个数据块的最前面的编码数据进行译码。
同样,下一个数据块的最前面的编码数据可以使用前面数据块的最后编码数据、下一个数据块的最前面的编码数据及下一个数据块的从最前面算起的第二个编码数据进行译码。
通过使用前置编码数据及后置编码数据,能够将最前面数据块的最前面的编码数据及最后数据块的最后编码数据进行译码。
然后,将上述译码的数据根据ECC编码方式进行译码(步骤1406)。
然后,将译码的数据作为一个连续的流数据输出(步骤1407)。
接下去,重复步骤1401~1407。
《实施例6》
下面说明实施例6的记录介质的重放方法。
在上述实施例4的记录方法中,是在最后的数据块之后在记录介质中记录后置编码数据。在其它实施例的记录方法中,在最后数据之后在记录介质中没有记录任何数据。
实施例6的重放方法是从在最后的数据块之后没有记录任何数据的记录介质将数据进行重放的方法。
图15所示为实施例6的记录介质的重放方法。实施例6的记录介质的重放方法基本上与实施例5的记录介质的重放方法包括相同的流程图。
一开始,从记录介质将一个ECC块的重放信号进行重放(步骤1501)。一个ECC块的信号是分割成多个段进行记录的。
然后,将重放信号变换为10位数字数据S(0)、S(1)、S(2)、…S(n)步骤502)。从前记录部分及后记录部分读出的重放信号不变换为10位数字数据,被除去。
然后,生成2个连续的重放信号的差分信号S(1)-S(0)、S(2)-S(1)、S(3)-S(2)、…S(n)-S(n-1)(步骤503)。
差分信号在相邻的数据块之间包括连续性。
然后,根据差分信号计算表示似然度的路径度量值,通过这样决定最大似然路径,将差分信号进行2值化处理(步骤1504)。在该阶段,NRZI变换的译码处理结束。
然后,使表示译码结束的编码数据的数的计数器k为k=0(初始化)(步骤1505)。
然后,将2值化的编码数据每隔3位根据(1-7)编码方式进行译码(步骤1506)。
然后,使k=k+3(步骤1507)。
然后,校验k值是否与最后编码数据的号码k last相同(步骤1508)。
若k值与最后编码数据的号码k last相同,则进入步骤1509。
若k值与最后编码数据的号码k last不相同,则返回步骤1506,重复步骤1506~1508的步骤。
一个数据块的最后编码数据可以使用倒数第二个编码数据、最后的编码数据及下一个数据块的最前面编码数据进行译码。
同样,下一个数据块的最前面的编码数据可以使用前面数据块的最后编码数据、下一个数据块的最前面编码数据及下一个数据块的从最前面算起的第二个编码数据进行译码。
通过采用前置编码数据,能够将最前面数据块的最前面编码数据进行译码。
在步骤1509中,同时使用倒数第二个编码数据、最后的编码数据及一定的值(在实施例中为001),将最后数据块的最后编码数据根据(1-7)编码方式进行译码。
然后,将上述译码的数据根据ECC编码方式进行译码(步骤1510)。
然后,将译码的数据作为一个连续的流数据输出(步骤1511)。
接下去,重复步骤1501~1511。
在上述实施例中,是将ECC块最初分割成多个数据块,然后将各数据块根据(1-7)编码方式进行编码,而且进行NRZI变换。但是,在将各数据块的最前面数据根据(1-7)编码方式进行编码时,是使用紧接前面的数据块的最后数据进行编码,在将各数据块的最后数据根据(1-7)编码方式进行编码时,是使用下一个数据块的最前面数据进行编码。
但是,本发明的构成不限于此,也可以将整个ECC块集中根据(1-7)编码方式进行编码后,将生成的编码数据写入RAM,分割成多个数据块,再读出编码数据,对每个数据块进行NRZI变换。
同样,也可以将整个ECC块集中根据(1-7)编码方式进行编码,而且进行NRZI变换后,将生成的编码数据写入RAM,分割成多个数据块,再读出编码数据。
权利要求范围所述的编码单元在其计数范围内包含上述构成的任一构成。
另外,在实施例中,最初是生成ECC块,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其它编码信号,或者也可以是没有进行编码的数据。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是采用(1-7)编码方式,但也可以采用其它的游程长度受限编码方式(例如(2-7)编码方式或者是使用前面或后面的编码数据进行译码的其它任意游程长度受限编码方式,来代替所述(1-7)编码方式,实施本发明。
另外,本发明可用适用于以一定转速使记录介质旋转进行记录重放的CAV(Constant Angular Velocity,恒角速度)方式、以一定线速度使记录介质旋转进行记录重放的CLV(Constant Linear Velocity,恒线速度)方式或ZCLV(Zoned CLV,分区恒线速度)方式等任何一种方式的记录介质。
再有,本发明不仅可适用于光磁盘,也可以适用于相变型光盘、磁卡及其它任意的记录介质。
将记录有执行上述实施例的记录方法或重放方法的全部功能或部分功能的记录方法或重放方法的软件程序的记录介质,安装在光盘等记录介质(数据记录介质)的记录装置或重放装置机包括的记录介质(软件程序的记录介质)的读取装置中,通过将该软件程序装入该记录装置或重放装置后执行,就能够执行上述实施例的记录方法或重放方法。
根据本发明,通过使各数据记录区的编码数据与其前后的数据记录区的编码数据之间包括连续性,得到能够实现高有效记录密度的记录介质及其记录装置和记录方法的有利效果。
另外,能够决定数据记录区的通道位数,而与一个ECC块的数据量无关,能够实现高格式效率及高密度的记录介质及其记录装置和记录方法。
根据本发明,特别是在一个ECC块分割成多个数据记录区的记录介质(例如,1周长度的记录道分割成1000个以上数据记录区的盘片形状的记录介质)中,能够得到实现高有效记录密度、高纠错能力的记录介质及其记录装置和记录方法的有利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得到实现将包括歪斜失真(低频的波形失真)的重放信号在重放装置容易正确进行2值化处理的记录介质及其记录装置和记录方法的有利效果。
再有,在记录有例如根据(1-7)编码方式进行编码而且进行NRZI变换的编码数据的记录介质的重放装置中,能够对每个数据记录区以规定的数据为基准,不受歪斜失真的影响,将编码数据进行译码。
根据本发明,能够得到实现利用简易构成的重放装置可正确重放的记录介质及其记录装置和记录方法的有利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得到实现可简化记录装置及重放装置的时钟控制电路构成的记录介质及其记录装置的有利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得到实现将重放信号正确进行重放的简易构成的重放装置及重放方法的有利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得到实现可从本发明的记录介质将数据进行重放的重放装置及重放方法的有利效果。
本发明能够得到实现可将重放信号进行译码的重放装置及重放方法的有利效果,而该重放信号是从没有记录将最后编码数据进行译码用的后置数据的记录介质重放的重放信号。
在将一个ECC块的编码数据等记录在多个段中时,在最后一段记录通道位数已满的数据、再要记录后置数据的余量已经没有的情况下,能够得到不需要为了仅仅记录后置数据而对该ECC块追加新的一段的有利效果。
上面以比较详细的程度就理想的形态对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是该理想形态所揭示的内容在构成的细节部分当然是含有变化的,在不超出权利要求的发明范围及思想的前提下,能够实现各要素的组合或顺序的变化。
工业上的实用性
本发明的记录介质、记录装置、重放装置、记录方法及重放方法可用作为例如记录图像信号、声音信号、计算机数据等各种数字数据的光盘等记录介质、其记录装置、其重放装置、其记录方法及其重放方法。
权利要求书
(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关于条约第19条修改的声明
对权利要求1、2、4、5、8~10、12、13、16~18进行了修改。
在JP8-204569A中所述的编码器,是对编码数据以规定的长度插入规定的模式,以减小DSV,实现DC不受限制。权利要求1等发明的记录介质及记录装置,是根据区域分割成每个不同数据长度后,插入规定的数据,将包含追加数据的数据块记录在每个数据记录区中。本发明是根据将模式插入位置与对记录介质的记录位置相关联的全新想法的结果。另外,权利要求1等发明包括将一个数据流分割成多个数据记录区而进行记录的全新的技术性思想。
在JP1-319176A中所述的解调电路,是根据重放信号的差分而输出解调数据。权利要求8及16的发明是根据差分信号,将每个区域位数不同的多个数据记录区的重放信号除去最前面的至少一位后进行2值化处理并结合,生成一个数据流。
权利要求11及19是与引用例完全不同的发明。
本发明与引用例包括不同的目的、构成及效果。
1.(修改后)一种记录介质,其特征在于,是沿半径方向分割成多个区域的圆盘状信息记录介质,包括预制凹坑区及多个数据记录区,
所述预制凹坑区包括预制凹坑,
所述数据记录区是利用所述预制凹坑区分断的数据记录区,而且记录有将根据包含游程长度受限编码方式的编码方式进行编码的编码数据构成的一个数据流分割而成的数据块,
所述数据记录区的位数在每个所述区域中不同,
在各区域的至少一个数据记录区中,在所述数据块之前还记录至少一位的规定值的数据。
2.(修改后)一种记录介质,其特征在于,是沿半径方向分割成多个区域的圆盘状信息记录介质,包括预制凹坑区及多个数据记录区,
所述预制凹坑区包括预制凹坑,
所述数据记录区是利用所述预制凹坑区分断的数据记录区,而且记录有将根据包含游程长度受限编码方式的编码方式进行编码的编码数据构成的一个数据流分割而成的数据块,
所述数据记录区的位数在每个所述区域中不同,
在各区域的至少一个数据记录区中,在所述数据块之前还记录与所述数据记录区之前的所述数据记录区的最后一位所述编码数据相同数值的数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介质,其特征在于,
所述数据块包括换算为根据游程长度受限编码方式进行编码前的数据量且为2的整数倍的数据量的所述编码数据。
4.(修改后)一种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是圆盘状信息记录介质的记录装置,所述圆盘状信息记录介质包括沿半径方向分割的多个区域,所述区域包括多个数据记录区,所述数据记录区记录在每个所述区域中不同位数的数据,包括
将根据包含游程长度受限编码方式的编码方式对输入数据进行编码后生成的编码数据所构成的一个数据流分割生成多个数据块的编码单元,
在分割的至少一个所述数据块的最前面追加至少一位的规定值的数据后生成包含追加数据的数据块的数据追加单元,以及
将包含所述追加数据的数据块记录在记录介质中的记录单元。
5.(修改后)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规定值的数据是与前面的所述数据块的最后一位编码数据相同数值的数据。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数据块包括换算为根据游程长度受限编码方式进行编码前的数据量且为2的整数倍的数据量的所述编码数据。
7.如权利要求4至6的任一项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编码单元或所述数据追加单元在最后的所述编码数据之后追加n位(n为任意正整数)的预先规定值的数据。
8.(修改后)一种重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是圆盘状信息记录介质的重放装置,所述圆盘状信息记录介质包括沿半径方向分割的多个区域,所述区域包括多个数据记录区,所述数据记录区记录在每个所述区域中不同位数的数据,包括
将所述数据记录区中记录的信号进行重放后输出重放信号的重放单元,
生成连续的2个所述重放信号的差分即差分信号的差分检测单元,
根据所述差分信号、除去所述数据记录区中记录的信号的最前面至少一位后生成2值化数据的2值化生成单元,以及
将多个所述数据记录区的所述2值化数据根据游程长度受限编码方式进行译码并结后生成一个数据流的译码单元。
9.(修改后)一种重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是圆盘状信息记录介质的重放装置,所述圆盘状信息记录介质,包括沿半径方向分割的多个区域,
所述区域包括多个数据记录区,
所述数据记录区记录根据包含游程长度受限编码方式的编码方式进行编码并分割成多个数据块后生成的在每个所述区域中不同位数的数据,
所述重放装置包括
从多个所述数据记录区的各数据记录区将所述数据块的编码数据进行重放的重放单元,以及
使用所述数据块的编码数据及下一个所述数据块的编码数据将所述数据块或下一个所述数据块的编码数据进行译码、并将从多个所述数据块译码的数据结合后输一个数据流的译码单元。
10.(修改后)一种重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是圆盘状信息记录介质的重放装置,所述圆盘状信息记录介质,包括沿半径方向分割的多个区域,
所述区域包括多个数据记录区,
所述数据记录区记录根据包含游程长度受限编码方式的方式进行编码并分割成多个数据块、在所述数据块之前加上规定数据后生成的在每个所述区域中不同位数的编码数据,
所述重放装置包括
从多个所述数据记录区的各数据记录区将数据块及所述数据块之前再记录的规定数据的重放信号进行重放后输出的重放单元,
将所述重放信号进行2值化和促里并将2值化信号输出的2值化单元,以及
将多个所述数据块的所述2值化信号除去至少最前面数据块以外的所述数据块的所述规定数据后按照从所述数据记录区重放顺序结合、并将结合的所述2值化信号根据游程长度受限编码方式进行译码的译码单元。
11.一种重放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将根据包含游程长度受限编码方式的编码方式进行编码的编码数据的数据流从记录介质进行重放的重放单元,
对所述数据流的编码数据的数、编码次数或译码的数据的数进行计数的计数器,
根据所述计数器的值检测所述数据流的最后编码数据的最后编码数据检测单元,以及
若所述最后编码数据检测单元检测出译码对象即编码数据是所述最后编码数据,则使用至少所述译码对象即编码数据及一定值的数据将所述译码对象即编码数据进行译码的译码单元。
12.(修改后)一种记录方法,其特征在于,是圆盘状信息记录介质的记录方法,所述圆盘状信息介质包括沿半径方向分割的多个区域,所述区域包括多个数据记录区,所述数据记录区记录在每个所述区域中不同位数的数据,包括下述步骤
将根据包含游程长度受限编码方式的编码方式对输入数据进行编码后生成的编码数据所构成的一个数据流分割生成多个数据块的编码步骤,
在分割的至少一个缩速滑数据块的最前面追加至少一位的规定值的数据后生成包含追加数据的数据块的数据追加步骤,以及
将包含所述追加数据的数据块记录在记录介质中的记录步骤。
13.(修改后)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记录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规定值的数据是与前面的所述数据块的最后一位编码数据相同数值的数据。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记录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数据块包括换算为根据游程长度受限编码方式进行编码前的数据量且为2的整数倍的数据量的所述编码数据。
15.如权利要求12至14的任一项所述的记录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编码步骤或所述数据追加步骤在最后的所述编码数据之后追加n位(n为任意正整数)的预先规定值的数据。
16.(修改后)一种重放方法,其特征在于,是圆盘状信息记录介质的重放方法,所述圆盘状信息记录介质包括沿半径方向分割的多个区域,所述区域包括多个数据记录区,所述数据记录区记录在每个所述区域中不同位数的数据,包括下述步骤
将所述数据记录区中记录的信号进行重放后输出重放信号的重放步骤,
生成连续的2个所述重放信号的差分即差分信号的差分检测步骤,
根据所述差分信号、除去所述数据记录区中记录的信号的最前面至少一位后生成2值化数据的2值化生成步骤,以及
将多个所述数据记录区的所述2值化数据根据游程长度受限编码方式进行译码并结后生成一个数据流的译码步骤。
17.(修改后)一种重放方法,其特征在于,是圆盘状信息记录介质的重放方法,所述圆盘状信息记录介质,包括沿半径方向分割的多个区域,
所述区域包括多个数据记录区,
所述数据记录区记录根据包含游程长度受限编码方式的编码方式进行编码并分割成多个数据块后生成的在每个所述区域中不同位数的数据,
所述重放方法包括
从多个所述数据记录区的各数据记录区将所述数据块的编码数据进行重放的重放步骤,以及
使用所述数据块的编码数据及下一个所述数据块的编码数据将所述数据块或下一个所述数据块的编码数据进行译码、并将从多个所述数据块译码的数据结合后输一个数据流的译码步骤。
18.(修改后)一种重放方法,其特征在于,是圆盘状信息记录介质的重放方法,所述圆盘状信息记录介质,包括沿半径方向分割的多个区域,
所述区域包括多个数据记录区,
所述数据记录区记录根据包含游程长度受限编码方式的编码方式进行编码并分割成多个数据块、在所述数据块之前加上规定数据后生成的在每个所述区域中不同位数的编码数据,
所述重放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从多个所述数据记录区的各数据记录区将数据块及所述数据块之前再记录的规定数据的重放信号进行重放后输出的重放步骤,
将所述重放信号进行2值化处理并将2值化信号输出的2值化步骤,以及
将多个所述数据块的所述2值化信号除去至少最前面数据块以外的所述数据块的所述规定数据后按照从所述数据记录区重放顺序结合、并将结合的所述2值化信号根据游程长度受限编码方式进行译码的译码步骤。
19.一种重放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将根据包含游程长度受限编码方法的编码方式进行编码的编码数据的数据流从记录介质进行重放的重放步骤,
对所述数据流的编码数据的数、编码次数或译码的数据的数进行计数的计数器步骤,
根据所述计数器的值检测所述数据流的最后编码数据的最后编码数据检测单元,以及
若所述最后编码数据检测单元检测出译码对象即编码数据是所述最后编码数据,则使用至少所述译码对象即编码数据及一定值的数据将所述译码对象即编码数据进行译码的译码步骤。
权利要求
1.一种记录介质,其特征在于,包括预制凹坑区以及多个数据记录区,
所述预制凹坑区包括预制凹坑,
所述数据记录区是利用所述预制凹坑区分断的数据记录区,而且记录有将根据包含游程长度受限编码方式的编码方式进行编码的编码数据构成的一个数据流分割而成的数据块,
在至少一个数据记录区中,在所述数据块之前还记录至少一位的规定值的数据。
2.一种记录介质,其特征在于,包括预制凹坑区以及多个数据记录区,
所述预制凹坑区包括预制凹坑,
所述数据记录区是利用所述预制凹坑区分断的数据记录区,而且记录有将根据包含游程长度受限编码方式的编码方式进行编码的编码数据构成的一个数据流分割而成的数据块,
在至少一个数据记录区中,在所述数据块之前还记录与所述数据记录区之前的所述数据记录区的最后一位所述编码数据相同数值的数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介质,其特征在于,
所述数据块包括换算为根据游程长度受限编码方式进行编码前的数据量且为2的整数倍的数据量的所述编码数据。
4.一种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将根据包含游程长度受限编码方式的编码方式对输入数据进行编码后生成的编码数据所构成的一个数据流分割生成多个数据块的编码单元,
在分割的至少一个所述数据块的最前面追加至少一位的规定值的数据后生成包含追加数据的数据块的数据追加单元,以及
将包含所述追加数据的数据块记录在记录介质中的记录单元。
5.一种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将根据包含游程长度受限编码方式的编码方式对输入数据进行编码后生成的编码数据所构成的一个数据流分割生成多个数据块的编码单元,
在分割的至少一个所述数据块的最前面通过追加与前面的所述数据块的最后一位编码数据相同数值的数值而生成包含追加数据的数据块的数据追加单元,以及
将包含所述追加数据的数据块记录在记录介质中的记录单元。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数据块包括换算为根据游程长度受限编码方式进行编码前的数据量且为2的整数倍的数据量的所述编码数据。
7.如权利要求4至6的任一项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编码单元或所述数据追加单元在最后的所述编码数据之后追加n位(n为任意正整数)的预先规定值的数据。
8.一种重放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将记录介质中记录的信号进行重放后输出重放信号的重放单元,
生成连续的2个所述重放信号的差分即差分信号的差分检测单元,
根据所述差分信号生成2值化数据的2值数据生成单元,以及
将所述2值化数据根据游程长度受限编码方式进行译码的译码单元。
9.一种重放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将根据包含游程长度受限编码方式的编码方式进行编码、并分割成多个数据块后进行记录的编码数据从记录介质进行重放的重放单元,以及
使用所述数据块的编码数据及下一个所述数据块的编码数据将所述数据或下一个所述数据块的编码数据进行译码的译码单元。
10.一种重放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分别从记录介质的多个数据记录区将数据块及所述数据块之前再记录的规定数据的重放信号进行重放后输出的重放单元,
将所述重放信号进行2值化处理并将2值化信号输出的2值化单元,以及
将多个所述数据块的所述2值化信号除去至少最前面数据块以外的所述规定数据后按照从所述数据记录区重放顺序结合、并将结合的所述2值化信号根据游程长度受限编码方式进行译码的译码单元。
11.一种重放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将根据包含游程长度受限编码方式的编码方式进行编码的编码数据的数据流从记录介质进行重放的重放单元,
对所述数据流的编码数据的数、编码次数或译码的数据的数进行计数的计数器,
根据所述计数器的值检测所述数据流的最后编码数据的最后编码数据检测单元,以及
若所述最后编码数据检测单元检测出译码对象即编码数据是所述最后编码数据、则使用至少所述译码对象即编码数据及一定值的数据将所述译码对象即编码数据进行译码的译码单元。
12.一种记录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步骤
将根据包含游程长度受限编码方式的编码方式对输入数据进行编码后生成的编码数据所构成的一个数据流分割生成多个数据块的编码步骤,
在分割的至少一个所述数据块的最前面追加至少一位的规定值的数据后生成包含追加数据的数据块的数据追加步骤,以及
将包含所述追加数据的数据块记录在记录介质中的记录步骤。
13.一种记录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将根据包含游程长度受限编码方式的编码方式对输入数据进行编码后生成的编码数据所构成的一个数据流分割生成多个数据块的编码步骤,
在分割的至少一个所述数据块的最前面通过追加与前面的所述数据块的最后一位编码数据相同数值的数据而生成包含追加数据的数据块的数据追加步骤,以及
将包含所述追加数据的数据块记录在记录介质中的记录步骤。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记录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数据块包括换算为根据游程长度受限编码方式进行编码前的数据量且为2的整数倍的数据量的所述编码数据。
15.如权利要求12至14的任一项所述的记录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编码步骤或所述数据追加步骤在最后的所述编码数据之后追加n位(n为任意正整数)的预先规定值的数据。
16.一种重放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步骤
将记录介质中记录的信号进行重放后输出重放信号的重放步骤,
生成连续的2个所述重放信号的差分即差分信号的差分检测步骤,
根据所述差分信号生成2值化数据的2值化数据生成步骤,以及
将所述2值化数据根据游程长度受限编码方式进行译码的译码步骤。
17.一种重放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步骤
将根据包含游程长度受限编码方式的编码方式进行编码并分割成多个数据块后进行记录的编码数据从记录介质进行重放的重放步骤,以及
使用所述数据块的编码数据及下一个所述数据块的编码数据将所述数据块或下一个所述数据块的编码数据进行译码的译码步骤。
18.一种重放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分别从记录介质的多个数据记录区将数据块及所述数据块之前再记录的规定数据的重放信号进行重放后输出的重放步骤,
将所述重放信号进行2值化处理并将2值化信号输出的2值化步骤,以及
将多个所述数据块的所述2值化信号除去至少最前面数据块以外的所述规定数据后按照从所述数据记录区重放顺序结合、并将结合的所述2值化信号根据游程长度受限编码方式进行译码的译码步骤。
19.一种重放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步骤
将根据包含游程长度受限编码方式的编码方式进行编码的编码数据的数据流从记录介质进行重放的重放步骤,
对所述数据流的编码数据的数、编码次数或译码的数据的数进行计数的计数器步骤,
根据所述计数器的值检测所述数据流的最后编码数据的最后编码数据检测步骤,以及
若所述最后编码数据检测单元检测出译码对象即编码数据是所述最后编码数据,则使用至少所述译码对象即编码数据及一定值的数据将所述译码对象即编码数据进行译码的译码步骤。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有效记录密度高、纠错能力强的记录数据的记录介质、其记录装置及其重放装置。记录装置包括将根据包含游程长度受限编码方式的编码方式对输入数据进行编码后生成编码数据并将由所述编码数据构成的一个数据流分割成多个数据块后输出的编码单元,在至少一个所述数据块的最前面追加与前面的所述数据块的最后一位编码数据相同数值的数据的数据追加单元,以及记录单元。利用该记录装置,在包括预制凹坑区及利用所述预制凹坑区分断的多个数据记录区的记录介质的各数据记录区,分别记录包含所述追加数据的数据块。
文档编号G11B7/007GK1478276SQ0181986
公开日2004年2月25日 申请日期2001年9月27日 优先权日2000年10月2日
发明者日野泰守, 弓田昌平, 井上貴司, 橋本清一, 一, 司, 平 申请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