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动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752493阅读:17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致动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构成光学拾取头的致动器。
背景技术
现在,已经使用用于音乐的小型盘、微型盘、用于电影等的DVD、用于存储计算机数据等的M0、CD-R/W等的光盘。
在对这样的光盘进行存取,即进行记录和/或者再现的光盘装置中,希望使照射在上述光盘上的光束波长短、而且提高光学系统数值孔径,使在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上形成的聚束光点形状小型化,进一步提高记录密度。
但是,在对使用数值孔径高的物镜的光盘进行存取的情况下,存在由于光盘中的透光层的厚度偏差产生球面像差的问题。
而且,考虑到一般通过两组透镜提高物镜的数值孔径,在这种情况下,由于透镜之间的距离偏差也产生球面像差。
而且,在光盘的信息记录面为多层以便增大记录容量的情况下,存在由于这样多层的结构也产生球面像差的问题。
为了校正这样的球面像差,提出一种光学单元方案,在物镜和激光光源之间设置球面像差校正元件,使所述像差校正单元与物镜一体构成(2002-117568号专利公开公报(图1))。
这样的光学单元包括使所述光学单元在跟踪方向和聚焦方向上移动的致动器,支撑所述光学单元的弹性元件由导体构成,所述导体作为配线使用。
因此,把叠加在上述致动器的驱动信号上的像差校正元件的驱动信号供给上述配线,在光学单元处将致动器用的驱动信号和像差校正元件用的驱动信号通过信号分离装置分离。
可是,在这种像差像差校正元件与物镜一体构成的光学单元中,各个驱动信号中容易产生噪声,存在S/N比下降,性能恶化的问题,由于需要驱动信号叠加装置和分离装置,存在结构复杂、制造成本和元件成本高的问题。
而且,在不利用所述驱动信号的叠加和分离,而是在设计有专门用于像差校正元件的独立的配线部件情况下,支撑上述光学单元的弹性元件(悬挂元件)受像差校正元件用的配线元件的重量或者张力影响,致动器存在不能维持所希望的动特性的问题。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问题提出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致动器,有利于使光学拾取头可靠获得所希望的特性,而且结构简单。

发明内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致动器具有保持架,其成一体地保持通过光学拾取头的光束的物镜和设置在所述物镜的光轴上、通过供给像差校正用的驱动信号驱动的像差校正元件;与上述保持架相对设置的悬挂座;和至少四个悬挂元件,所述悬挂元件设置在上述保持架和悬挂座之间,支撑上述保持架,使之可以在聚焦方向和/或跟踪方向上移动,其特征是构成为通过上述悬挂元件中的至少两个向上述像差校正元件提供像差校正用的驱动信号。
因此,根据本发明,能够通过悬挂元件中的至少两个向像差校正元件提供像差校正用的驱动信号。
附图简要说明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致动器结构的透视图;图2是图1的底视图;图3是图1的侧视图;图4是示出像差校正元件的结构的透视图;图5是像差校正元件的分解透视图;图6是说明悬挂元件的制造方法的一个例子的说明图;图7是说明悬挂元件的制造方法的一个例子的说明图;图8是示出悬挂元件与像差校正元件之间连接的图;图9A是示出第一实施例中悬挂元件与保持架之间位置关系的图;图9B是示出变形例中悬挂元件与保持架之间位置关系的图;图10是示出变形例中致动器的结构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照


本发明的实施例。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致动器结构的透视图,图2是图1的底视图,图3是图1的侧视图。
致动器23构成为具有透镜支持器2,保持光拾取头的物镜1;保持所述透镜支持器2的线圈架5;悬挂座8;连接上述线圈架5和悬挂座8的6根悬挂元件61、62、63、64、71、72;安装在上述线圈架5上的像差校正元件9;两个永久磁铁17(图2)等。
而且,在图1中X轴表示沿着光盘的跟踪方向延伸的假想轴,Y轴表示沿着光盘的聚焦方向方向延伸的假想轴,Z轴表示与上述X轴和Y轴二者垂直相交的假想轴,所述Z轴与光盘上轨迹的切线方向一致。
上述线圈架5由矩形的底壁52、从所述底壁52的四边立起的4个侧壁54、连接4个侧壁54的上部的上壁56构成中空的箱状,上述底壁52位于上述Y轴的一个方向一侧,上述上壁56位于上述Y轴的另一个方向一侧,这些底壁52和上壁56与经过X轴和Z轴二轴的平面平行。
上述上壁56上沿着Y轴方向突出设置圆筒壁57,上述透镜支持器2嵌合在所述圆筒壁57的内侧。而且,上壁56的X轴方向的两端分别突出设置连接片5602。
在上述4个侧壁54的外周上缠绕聚焦线圈4,聚焦线圈4围绕Y轴即物镜1的光轴缠绕。
在上述上壁56和底壁52的靠近上述X轴方向的两侧位置上缠绕跟踪线圈3,跟踪线圈3围绕沿着X轴方向延伸的轴线缠绕。
在上述底壁52的中央设置有开口,构成为透过上述物镜1的光束通过所述开口透过位于底壁52的下方的像差校正元件9。而且,底壁52的X轴方向的两端分别突出设置有连接片5202,与上述上壁的连接片5602相对。
图4是示出像差校正元件9的结构的透视图,图5是像差校正元件9的分解透视图。
上述像差校正元件9通过第一玻璃基板20、第二玻璃基板21、第三玻璃基板22这三个玻璃基板层叠构成,上述第一玻璃基板20和第二玻璃基板21之间的空间和上述第二玻璃基板21与第三玻璃基板22之间的空间内封入液晶。
设置于中间的第二玻璃基板21形成为长度比宽度尺寸大的矩形板状,如图1所示,第二玻璃基板21设置成它的长度方向沿着X轴方向。
设置于上面的第一玻璃基板20和设置于下面的第三玻璃基板22形成为矩形板状,其宽度与上述第二玻璃基板21的宽度尺寸相同,长度比上述第二玻璃基板21的长度小,第一玻璃基板20和第三玻璃基板22在本实施例中形成为相同形状和大小。
上述第一玻璃基板20和第三玻璃基板22,在它们的宽度和长度沿着第二玻璃基板21的宽度和长度的状态下,被设置于第二玻璃基板21的长度方向中央位置。
因此,第一玻璃基板20和第三玻璃基板22不位于第二玻璃基板21的长度方向两端的两个端部21a,所述两个端部21a变成露在外面的状态。
上述第一玻璃基板20在邻近第二玻璃基板21的面上形成透明电极20A。所述透明电极20A由位于中央的圆形内周电极20A1、位于所述内周电极20A1外周的圆环状外周电极20A2构成。
上述第一玻璃基板20的内周电极20A1和外周电极20A2之间连接电阻R1,在该电阻R1的位于外周电极20A2一侧的端部串联有电阻R2,该电阻R2的端部连接到设置在上述两个端部21a上的第一输入端子23A上。
上述第三玻璃基板22在邻近第二玻璃基板21的面上形成透明电极22A。所述透明电极22A由位于中央的圆形内周电极22A1、位于所述内周电极22A1外周的圆环状外周电极22A2构成。
所述第三玻璃基板22的内周电极22A1和外周电极22A2的中心构成为与上述第一玻璃基板20的内周电极20A1和外周电极20A2的中心重合。
而且,上述第三玻璃基板22的内周电极22A1和外周电极22A2之间连接电阻R3,该电阻R3的位于外周电极22A2一侧的端部串联有电阻R4,该电阻R4的端部连接到设置在上述两个端部21a上的第二输入端子23B上。
上述第二玻璃基板21在邻近第一玻璃基板20的面上形成矩形的透明电极21B,第二玻璃基板21在邻近第三玻璃基板22的面上形成矩形的透明电极21C。而且,上述透明电极21B、21C在上述两个端部21a同时与地线连接。
上述像差校正元件9安装在线圈架5的底壁52的下面。因此,上述像差校正元件9设置在上述线圈架5的透过上述光束的一侧的端部。
更详细地说,由于上述像差校正元件9定位成如下状态,即上述第一玻璃基板20的内周电极20A1和外周电极20A2的中心和第三玻璃基板22的内周电极22A1和外周电极22A2的中心与上述物镜1的光轴重合,上述第一玻璃基板20的上表面通过粘接固定在上述下表面,这样像差校正元件9与线圈架5构成一体。
因此,通过在上述第一输入端子23A与上述地线之间施加第一驱动信号S1,构成已由上述电阻R1、R2分压的第一驱动信号S1供给第一玻璃基板20的内周电极20A1和外周电极20A2。
而且,通过在上述第二输入端子23B与上述地线之间施加第二驱动信号S2,构成已由上述电阻R3、R4分压的第二驱动信号S2供给第三玻璃基板22的内周电极22A1和外周电极22A2。
由此,上述第一玻璃基板20、第二玻璃基板21之间的液晶偏光状态变成与上述第一驱动信号S1对应的偏光状态,上述第二玻璃基板21、第三玻璃基板22之间的液晶偏光状态变成与上述第二驱动信号S2对应的偏光状态,从而校正透过上述物镜1、透过上述像差校正元件9的光束的波阵面,由此校正球面像差。
上述悬挂座8如图1所示构成为箱状,沿着Y轴方向为高度,在X轴方向上长度比所述高度尺寸大,沿着Z轴方向为宽度,在Z轴方向上具有间隔地与上述线圈架5相对地保持在光拾取头的底座(图中未示出)上。在本实施例中,悬挂座8由树脂材料等构成。
如图2和图3所示,上述悬挂座8的上部的X轴方向的两端分别设计有第一配线安装部802,上述各个第一安装部802的下方部分分别设计第二配线安装部804,在上述各个第二安装部804的下方分别设计第三配线安装部806。所述第一至第三配线安装部802、804、806由可焊接的导体材料形成。
上述悬挂元件61、62、63、64、71、72由铜或者铍铜等导电材料形成为截面形状为圆形、可以弹性变形的杆状,它们的尺寸和形状构成完全相同。
这6个悬挂弹性元件中在靠近物镜1位置处的两个悬挂元件61、62,换句话说,上面的两个悬挂元件61、62的一端分别固定在上述线圈架5的上壁56的两个连接片5602即夹持物镜1的线圈架5的两侧位置上,悬挂元件61、62的另一端分别通过焊接等固定到上述悬挂座8的各个第一配线安装部802即悬挂座8的上述X轴方向的两侧位置,大致沿着Z轴方向延伸。
而且,上述悬挂座8的两个上述第一配线安装部802之一上电连接有用于给上述聚焦线圈4提供驱动信号(驱动电流)的信号线,上述两个第一配线安装部802中的另一个上电接触有保持接地电位的信号线。这样,构成通过悬挂元件61、62向聚焦线圈4提供聚焦线圈用的驱动信号。而且,上述接地端子同时与上述像差校正元件9的地线连接。
而且,6个悬挂元件中位于上述上部的两个悬挂元件61、62下方的中间的两个悬挂元件63、64的一端分别固定在上述线圈架5的底壁52的两个连接片5202,即夹持物镜1的线圈架5的两侧位置上,悬挂元件63、64的另一端分别通过焊锡焊接固定到上述悬挂座8的各个第二配线安装部804,即悬挂座8的上述X轴方向具有间隔的两侧位置,大致沿着Z轴方向延伸。
而且,上述悬挂座8的两个第二配线安装部804之一上电连接有用于给上述跟踪线圈3提供驱动信号(驱动电流)的信号线,上述两个第二配线安装部804中的另一个上电连接有保持接地电位的信号线。这样,构成通过悬挂元件63、64向跟踪线圈3提供跟踪线圈用的驱动信号。
而且,6个悬挂元件中位于上述中间的两个悬挂元件下方的下部两个悬挂元件71、72的一端分别固定在位于上述像差校正元件9的X轴方向的两端的两个端部21a上,即夹持物镜1的像差校正元件9的两侧位置上,悬挂元件71、72的另一端分别通过焊接固定到上述悬挂座8的各个第三配线安装部806上,即悬挂座8的上述X轴方向具有间隔的两侧位置,大致沿着Z轴方向延伸。
而且,悬挂元件71、72的一端分别通过焊接等电连接到上述像差校正元件9的第一输入端子23A和第二输入端子23B上。
而且,上述悬挂座8的两个第三配线安装部806中的一个上电连接有用于供给上述第一驱动信号S1的信号线,两个第三配线安装部806中的另一个上电连接有用于供给上述第二驱动信号S2的信号线。这样,构成通过悬挂元件71、72向上述像差校正元件9提供第一驱动信号S1和第二驱动信号S2。
如果更详细地说明,向上述第一输入端子23A提供上述第一驱动信号S1是通过同时连接到所述第一输入端子23A和上述像差校正元件9的地线的悬挂元件71(72)的接地端子实现的。同样,向上述第二输入端子23B提供上述第二驱动信号S2是通过同时连接到所述第二输入端子23B和上述像差校正元件9的地线的悬挂元件71(72)的接地端子实现的。
如图1所示,上述上方的两个悬挂元件61、62在与包含上述X轴和Z轴的XZ平面平行的单一第一平面上,而且位于夹持物镜1的两侧,上述中间的两个悬挂元件63、64在上述上部的两个悬挂元件61、62的下方,在与上述第一平面平行的单一第二平面上,而且位于夹持物镜1的两侧,上述两个悬挂元件71、72在上述中间的两个悬挂元件63、64的下方,在与上述第二平面平行的单一第三平面上,而且位于夹持物镜1的两侧。
而且,在夹持上述物镜1的X轴方向的一侧位置的上部、中间和下部3个悬挂元件61、63、71在与XZ平面垂直相交的单一平面上互相平行延伸。
而且,在夹持上述物镜1的X轴方向的另一侧位置的上部、中间和下部3个悬挂元件62、64、72在与XZ平面垂直相交的单一平面上互相平行延伸。
因此,上述线圈架5通过所述6个悬挂元件61、62、63、64、71、72连接到悬挂座8上,可以沿着上述Y轴方向平行移动,而且在X轴方向可以平行移动。
而且,所述悬挂元件61、62、63、64、71、72考虑它们的弹簧常数设计截面形状、长度和设置形状。因此,所述设计使上述致动器23的动特性良好,不会产生意外的震动和负荷。
上述永久磁铁17如图2和图3所示夹持上述线圈架5地分别设置在线圈架5的Z轴方向上的两侧位置,所述永久磁铁17安装在上述光拾取头的底座上。
因此,构成为永久磁铁17的磁力线通过上述跟踪线圈3和聚焦线圈4所在位置。
而且,在本实施例中,上述悬挂元件61、62、63、64、71、72各自构成所要求保护范围内的第1-第6悬挂元件。
下面,说明如上结构的致动器23的操作。
以如下方式对透过上述物镜1的光束进行像差校正。
即,上述像差校正用的第一驱动信号S1通过下部的一个悬挂元件71供给像差校正元件9,而且,上述像差校正用的第二驱动信号S2通过下部的另一个悬挂元件7 2供给像差校正元件9,上述像差校正元件9的液晶变成对应于所述第一驱动信号S1和第二驱动信号S2的偏光状态。通过调整所述偏光状态,对透过上述液晶的光束进行像差校正。
上述致动器23的Y轴方向的位置调整以如下方式进行。
即,如果上述聚焦线圈用的驱动信号S1通过致动器23的上部的两个悬挂元件61、62供给聚焦线圈4,所述聚集线圈4中产生磁场,通过所述磁场与上述永久磁铁17的磁场相互作用在Y轴方向产生电磁力。通过所述电磁力使上述线圈架5和像差校正元件9一体在Y轴方向移位,相对于光盘调整物镜1和像差校正元件9的Y轴方向上的位置。
上述致动器23的X轴方向的位置调整以如下方式进行。即,如果上述跟踪用的驱动信号S1通过致动器23的中间的两个悬挂元件63、64供给跟踪线圈3,所述跟踪线圈3中产生磁场,通过所述磁场与上述永久磁铁17的磁场相互作用在X轴方向产生电磁力。通过所述电磁力使上述线圈架5和像差校正元件9一体地在X轴方向移位,相对于光盘调整物镜1和像差校正元件9的X轴方向上的位置。
根据如上所述的本实施例的致动器23,通过线圈架5一体地保持物镜1和像差校正元件9,利用6个悬挂元件61、62、63、64、71、7 2支撑线圈架5,使之可以在聚焦方向(Y轴方向)和跟踪方向(X轴方向)移动,通过这些悬挂元件中的两个悬挂元件71、72向像差校正元件9提供驱动像差校正元件9的第一驱动信号S1和第二驱动信号S2。
因此,由于所述第一驱动信号S1和第二驱动信号S2与驱动跟踪线圈和聚焦线圈用的驱动信号不重叠,因此能够防止所述驱动信号的S/N比(信噪比)降低,有利于致动器实现所希望的特性。
而且,由于不需要把所述第一驱动信号S1和第二驱动信号S2与驱动跟踪线圈和聚焦线圈用的驱动信号重叠和分离的结构,因此能够使结构简单,有利于降低制造成本和元件成本。
而且,与设计有专用于像差校正元件的独立的配线结构比较,悬挂元件不受上述像差校正元件用的配线结构重量或者受其张力影响,因此有利于致动器实现所希望的动特性。
而且,在本实施例中,由于使用6个悬挂元件,与使用4个悬挂元件的通常的2轴致动器比较能够提高扭转方向的刚性,因此能够抑制由于线圈架5在Y轴方向和X轴方向移动产生的物镜1的光轴倾斜,有利于提高致动器的特性。
而且,在本实施例中,供给上述像差校正元件9的第一驱动信号S1和第二驱动信号S2的上述下部的两个悬挂元件71、72设置在与上述XZ平面平行的单一平面内,在夹持上述物镜1的两侧,因此上述像差校正元件9的两端部21a位于下部的两个悬挂元件71、72的附近。因此,有利于简化悬挂元件71、72与上述像差校正元件9的两端部21a之间的连接引线。
而且,在上述实施例中,虽然说明了如下情况,即预先成型6个悬挂元件,利用焊接方法等将悬挂元件安装在线圈架5、像差校正元件9和所述悬挂座8上,但是对于下部的两个悬挂元件71、72,利用如下的蚀刻方法也可以分别安装在像差校正元件9和悬挂座8一侧上。
如图6所示,通过蚀刻矩形板状的薄铜板26,形成图中阴影所示的矩形框形状的框部2602和与框部连接的2个带部2612。
上述各个带部2612由设置在上部2614、2614和下部2616、2616之间的悬挂部2604和2606构成。
上述各个上部2614的下端分别形成用于连接上述像差校正元件用的端部2608,上述各个下部2616的上端分别形成用于连接上述悬挂座用的端部2610。
上述悬挂部2604、2606设置在上述端部2608、2610之间,2个悬挂部2604、2606分别高精度形成,使它们的截面形状和长度相同,而且形成位置左右对称。
位于上述带部2612的延伸方向两端的框部2602分别贯通地设计有高精度定位孔28。
而且,如图7所示,利用图中未示出的定位用架把上述铜板26定位在定位于所规定位置处的上述像差校正元件9上。
即,利用从上述定位架突出的两个高精度定位销27分别插入上述铜板26的两个定位孔28中,使两个悬挂部2604、2606相对于上述像差校正元件9高精度定位。
在这种状态,上述两个悬挂部2604、2606的用于连接像差校正元件9用的端部2608通过焊接等电连接并固定设置在上述像差校正元件9的两端部21a上的上述第一驱动信号S1和第二驱动信号S2的输入端子。
上述定位并固定之后,两个悬挂部2604、2606利用例如超声波切割等切割负荷小的工具沿着如图7中的虚线所示切断,如图8所示,被分开成各个悬挂元件71、72,该悬挂元件71、72中的一个端部与上述像差校正元件连接,另一端部上一体地设有上述悬挂座连接用端子2610。
然后,上述两个悬挂元件71、72的悬挂座连接用端部2610通过焊接等在分别电连接的状态下固定到上述悬挂区8的各个配线安装部806(图3)上。此时,固定悬挂元件71、72以便它们不弯曲。
所述悬挂元件71、72与固定到上述线圈架5上的其他4个悬挂元件61至64的位置关系与上述实施例中的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这样,悬挂部2604、2604通过蚀刻方法形成,如果通过切断所述悬挂部2604、2604形成悬挂元件71、72,有利于提高上述悬挂元件71、72的形状和尺寸精度。
而且,在通过蚀刻形成悬挂部2604、2604的状态下,如果把所述悬挂部2604、2604连接到上述像差校正元件9上,有利于提高上述像差校正元件9与悬挂元件71、72的相对位置精度。
而且,与上述下部的两个悬挂元件71、72的方法相同,也能够制造上述上部的两个悬挂元件61、62和中间的两个悬挂元件63、64。
而且,在本实施例中,6个悬挂元件61、62、63、64、71、72的截面形状是圆形,但是截面形状除了圆形之外,也可以是矩形。
而且,在本实施例中,6个悬挂元件61、62、63、64、71、72的端部全部单一固定到悬挂座8上,但是只要这些悬挂元件的相对位置关系相同,一部分悬挂元件的端部固定到悬挂座8之外的元件上也可以。
而且,在本实施例中,如图9A和图1所示,第一、第二悬挂元件61、62(上部的两个悬挂元件)、第三第四悬挂元件63、64(中间的两个悬挂元件)、第五第六悬挂元件71、72(下部的两个悬挂元件)分别在平行于包含上述X轴和Z轴的XZ平面的单一第一平面、单一第二平面、单一第三平面中,位于夹持上述物镜1的两侧。因此,夹持上述物镜1地位于X轴方向一侧的第一、第三、第五悬挂元件61、63、71这三个悬挂元件在与XZ平面垂直的单一平面上互相平行延伸。而且,夹持上述物镜1地位于X轴方向上的另一侧的第二、第四和第六悬挂元件62、64、72这三个悬挂元件在与XZ平面垂直的单一平面上互相平行延伸。
可是,如图9B和图10所示,也可以设计成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其他方式。
即,第一、第二悬挂元件61、62在平行于包含上述X轴和Z轴的XZ平面的单一第一平面内,位于夹持上述物镜1的两侧,第三、第四悬挂元件63、64在Y轴方向上与上述第一平面具有间隔地平行的单一第二平面内,位于夹持上述物镜1的两侧。而且,第五、第六悬挂元件71、72在上述第三和第四悬挂元件63、64的外侧,在上述单一第二平面内,位于夹持上述物镜1的两侧。
而且,夹持上述物镜1地位于X轴方向一侧的第一、第三悬挂元件61、63在与XZ平面垂直相交的单一平面上互相平行延伸。而且,夹持上述物镜1地位于X轴方向的另一侧的第二、第四悬挂元件62、64在与XZ平面垂直相交的单一平面上互相平行延伸。
换句话说,上述悬挂元件由第一至第六悬挂元件61、62、63、64、71、72构成,在上述跟踪方向延伸的假想轴为X轴、在上述聚焦方向延伸的假想轴为Y轴、与上述X轴和Y轴垂直的假想轴为Z轴的情况下,上述第一、第二悬挂元件61、62在与包含上述X轴和Z轴的平面平行的单一第一平面上,在夹持上述物镜1的两侧,分别跨设在上述保持架(线圈架5)和悬挂座8上,上述第三、第四悬挂元件63、64在从上述第一平面沿着Y轴方向光束前进方向上具有间隔的位置,并且在与上述第一平面平行的单一第二平面上,配置在夹持上述物镜1的两侧,分别跨设在上述保持架(线圈架5)和悬挂座8上,上述第五、第六悬挂元件71、72在上述第二平面上的上述第三和第四悬挂元件63、64的外侧,配置在夹持上述物镜1的两侧,分别跨设在上述像差校正元件9和悬挂座8上,通过上述第五和第六悬挂元件71、72把上述像差校正用的第一和第二驱动信号S1、S2供给上述像差校正元件9。
而且,上述第一和第三悬挂元件61、63设置成在与上述XZ平面垂直的单一平面上互相具有间隔地平行延伸。上述第二和第四悬挂元件62、64设置成在与上述XZ平面垂直的单一平面上互相具有间隔地平行延伸。
而且,在本实施例中,虽然说明了致动器只进行X轴和Y轴方向两个方向的位置调整,但是本发明也适用于只进行X轴方向或者Y轴方向两个方向之一的位置调整的致动器。
在这种情况下,悬挂元件可以设计用于向跟踪线圈或者聚焦线圈之一提供驱动信号的第一、第二悬挂元件和用于向像差校正元件提供驱动信号S1、S2的第三和第四悬挂元件。
因此,在与上述XZ平面平行的单一第一平面上,上述第一、第二悬挂元件以夹持上述物镜1的方式设置在线圈架5和悬挂座8的两侧,在与第一平面平行的单一第二平面上,上述第三和第四悬挂元件以夹持上述物镜1的方式设置在像差校正元件9和悬挂座8的两侧。而且,上述第一和第三悬挂元件设置成在夹持上述物镜1的一侧,在与上述XZ平面垂直的单一平面上互相具有间隔地平行延伸。而且,上述第二和第四悬挂元件设置成在夹持上述物镜1的另一侧,在与上述XZ平面垂直的单一平面上互相具有间隔地平行延伸。
即使是这样的结构,也与上述实施例相同,能够防止供给致动器各个驱动信号的S/N比降低,有利于致动器实现所希望的特性,而且,有利于简化结构,降低制造成本和元件成本。而且,由于悬挂元件不受像差校正元件用的配线元件的重量和张力影响,因此有利于致动器实现所希望的动特性。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光学拾取头确实能够实现所希望的特性,而且,能够提供有利于实现结构简单的致动器。
权利要求
1.一种致动器,具有保持架,其成一体地保持通过光学拾取头的光束的物镜和设置在所述物镜的光轴上、通过供给像差校正用的驱动信号驱动的像差校正元件;与上述保持架相对设置的悬挂座;和至少四个悬挂元件,设置在上述保持架和悬挂座之间,支撑上述保持架,使之可以在聚焦方向和/或跟踪方向上移动;其特征是构成为通过上述悬挂元件中的至少两个向上述像差校正元件提供上述像差校正用的驱动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致动器,其特征在于,上述保持架具有保持物镜的线圈架,上述像差校正元件设置在上述线圈架的透过上述光束的一侧的端部,向上述像差校正元件供给上述像差校正用的驱动信号的两个悬挂元件设置在上述像差校正元件和悬挂座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致动器,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跟踪方向延伸的轴为X轴,在上述聚焦方向延伸的轴为Y轴,与上述X轴和Y轴垂直相交的轴为Z轴的情况下,上述两个悬挂元件在与包含上述X轴和Z轴的XZ平面平行的单一平面上,设置在夹持上述物镜的两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致动器,其特征在于,其构成为如下形式,在上述保持架上设置有线圈,上述线圈通过供给线圈驱动用驱动信号产生的电磁力使上述保持架在聚焦方向或者跟踪方向移动,通过除了供给上述像差校正用的驱动信号的悬挂元件之外的悬挂元件向上述线圈供给上述线圈驱动用驱动信号。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致动器,其特征在于,上述悬挂元件由第1至第6悬挂元件构成,在上述跟踪方向延伸的假想轴为X轴,在上述聚焦方向延伸的假想轴为Y轴,与上述X轴和Y轴垂直相交的假想轴为Z轴的情况下,上述第一和第二悬挂元件在与包含上述X轴和Z轴的XZ平面平行的单一平面上,设置在夹持上述物镜的两侧,分别跨设在上述保持架和悬挂元件上,上述第三和第四悬挂元件在从上述第一平面沿上述Y轴方向光束前进方向上具有间隔的位置,在与上述第一平面平行的单一第二平面上,配置在夹持上述物镜的两侧,分别跨设在上述保持架和悬挂元件上;上述第五和第六悬挂元件在从上述第二平面沿上述Y轴方向光束前进方向上具有间隔的位置,在与上述第二平面平行的单一第三平面上,配置在夹持上述物镜的两侧,分别跨设在上述像差校正元件和悬挂座上;通过上述第五和第六悬挂元件向上述像差校正元件提供像差校正用的驱动信号。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致动器,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第三和第五悬挂元件设置成在与上述XZ平面垂直相交的单一平面上互相间隔地平行延伸,上述第二、第四和第六悬挂元件设置成在与上述XZ平面垂直相交的单一平面上互相间隔地平行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致动器,其特征在于,上述悬挂元件由第1至第4悬挂元件构成,在上述跟踪方向延伸的假想轴为X轴,在上述聚焦方向延伸的假想轴为Y轴,与上述X轴和Y轴垂直相交的假想轴为Z轴的情况下,上述第一和第二悬挂元件在与包含上述X轴和Z轴的XZ平面平行的单一第一平面上,设置在夹持上述物镜的两侧,分别跨设在上述保持架和悬挂元件上,上述第三和第四悬挂元件在从上述第一平面沿上述Y轴方向光束前进方向上具有间隔的位置,在与上述第一平面平行的单一第二平面上,配置在夹持上述物镜的两侧,分别跨设在上述保持架和悬挂元件上;通过上述第三和第四悬挂元件向上述像差校正元件提供像差校正用的驱动信号。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致动器,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第三悬挂元件在夹持上述物镜的一侧,设置成在与上述XZ平面垂直相交的单一平面上彼此具有间隔地平行延伸,上述第二、第四悬挂元件设置在夹持上述物镜的另一侧,在与上述XZ平面垂直相交的单一平面上彼此具有间隔地平行延伸。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致动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像差校正元件构成为通过上述物镜校正透过上述像差校正元件的光束的波阵面以校正上述光束的像差。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致动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各个悬挂元件形成为可以弹性变形。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致动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各个悬挂元件由相同材料形成,并具有相同形状。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致动器,其特征在于,上述悬挂元件由导电材料形成。
全文摘要
致动器(100)具有连接保持透镜支持器(2)的线圈架(5)和悬挂座(8)的6个悬挂元件(61)-(64)、(71)、(72),和安装在线圈架(5)上的像差校正元件(9)。下部的两个悬挂元件(71)、(72)的一端固定在像差校正元件(9)的位于夹持物镜(1)的光轴两侧的位置上,悬挂元件(71)、(72)的另一侧固定在悬挂座(8)的X轴方向上具有间隔的两侧位置上。通过悬挂元件(71)、(72)向像差校正元件(9)提供第一和第二驱动信号(S1)、(S2)。
文档编号G11B7/135GK1596438SQ0380161
公开日2005年3月16日 申请日期2003年9月18日 优先权日2002年9月25日
发明者岛宏树, 山本健二, 田中智理 申请人:索尼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