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储装置及其无线通信控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039971阅读:271来源:国知局
存储装置及其无线通信控制方法与流程
存储装置及其无线通信控制方法相关申请本申请享有以日本专利申请2012-91775号(申请日:2012年4月13日)为基础申请的优先权。本申请通过参照该基础申请,包含基础申请的全部内容。技术领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主要涉及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存储装置及其无线通信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虽然开发出了具备无线LAN功能的存储装置、例如SD(SecureDigital,安全数字)卡,但是这些SD卡无法从主机装置进行控制。另一方面,具备以从主机装置进行控制为前提的无线LAN功能的SD卡,如果不是专用主机装置,则无法进行工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提供不依赖于来自主机装置的控制就可以控制无线通信功能的存储装置及其无线通信控制方法。实施方式的存储装置具备:非易失性半导体存储装置;控制部,其对上述非易失性半导体存储装置进行控制;以及无线通信部,其由上述控制部进行控制,具有无线通信功能,其中上述控制部具有:第1控制模式,在预定时间内未接收到对上述无线通信部进行控制的控制命令的情况下,基于设定信息进行上述无线通信部的控制;第2控制模式,在上述预定时间内 接收到对上述无线通信部进行控制的上述控制命令的情况下,基于上述控制命令进行上述无线通信部的控制。根据实施方式,可以提供不依赖于来自主机装置的控制就可以控制无线通信功能的存储装置及其无线通信控制方法。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包含实施方式的存储装置的存储系统的结构的框图。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上述存储装置的固件的一例的构成图。图3是表示扩展寄存器的读命令的一例的构成图。图4是表示基于上述读命令进行的上述扩展寄存器的读工作的定时图。图5是表示基于上述读命令进行的数据端口的读工作的定时图。图6是表示上述扩展寄存器的写命令的一例的构成图。图7是表示基于上述写命令进行的上述扩展寄存器的写工作的定时图。图8是表示基于上述写命令进行的数据端口的写工作的定时图。图9是表示对具有无线LAN(LocalAreaNetwork,局域网)的SD卡的应用例的构成图。图10是表示上述存储装置所具有的接口功能的图。图11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的SD卡的结构例的图。图12是表示在上述SD卡中使用的情况下的扩展寄存器的图。图13是表示SD卡命令写寄存器的构成例的图。图14是表示写入上述SD卡命令写寄存器的命令的一览的图。图15是表示SD卡状态寄存器的构成例的图。图16是表示SD卡命令响应状态寄存器的构成例的图。图17是表示SD卡响应数据寄存器的构成例的图。图18是表示上述SD卡内的目录构成的图。图19是表示上述SD卡内的配置信息的构成例的图。图20是表示上述SD卡的工作的流程的图。图21-24是表示上述SD卡的独自控制模式下的工作的流程的图。图25是表示上述SD卡中的无线LAN的状态转变的图。具体实施方式近年,在各种电子设备(尤其是便携式数字设备)间,可以实现基于无线通信的数据通信。作为各种电子设备,包含个人计算机和/或例如称为PDA(PersonalDigitalAssistant,个人数字助理)的便携信息终端、便携电话、便携式音频设备或者数字照相机等。在这些电子设备间,若可以通过无线通信进行数据通信,则由于不需要由电缆实现的连接,所以能够提高便利性。特别地,伴随无线LAN(LocalAreaNetwork,局域网)系统的普及,不仅在个人计算机和/或嵌入设备应用中,在数字照相机等中作为存储器使用的SD卡中,也导入无线LAN系统。为了在SD卡中实现无线LAN功能,SD卡除了闪速存储器外,还需要安装用于与主机物理地连接的接口、天线、高频处理部(进行无线信号的发送接收的处理部)、基带处理部(处理基带信号的处理部)等构成要素。在这样的具备无线LAN功能的SD卡中,用于控制无线LAN功能的过程依赖于SD卡制造商的安装,因此并不唯一确定。进而,如何安装控制过程成为课题。另外,具备通信功能的SD卡也考虑具备无线LAN以外的方式的通信功能。该情况下,主机如果不是知道在SD卡中具备怎样的功能的装置,则将无法使用SD卡的功能。因而,本实施方式关于例如在数字照相机等中广泛用作存储器的SD卡,提出用于掌握原本的存储器以外的扩展功能的技术。进而,提出对原本的存储器以外的功能的控制过程。特别地,使得可以在SD卡的命令体系中控制无线LAN等。由此,提供搭载有与数字照相机等作为主机的数字设备兼容性高的无线功能等的SD卡。因而,本实施方式在SD卡内设置包括多个页面的扩展寄存器(ExtensionRegister),可以使用作为SD卡的命令标准之一的命令CMD48、CMD49对该扩展寄存器进行读或写。CMD48是用于以块为单位从对象寄存器读出数据的命令,CMD49是用于以块为单位向对象寄存器写入数据的命令。扩展寄存器例如具有用于表示SD卡所具有的功能的页面、用于控制SD卡所具有的通信功能的页面以及用于通信对象数据的传送的页面。[实施方式](存储装置的结构)以下,参照附图说明包含实施方式的存储装置的存储系统。图1是表示包含本实施方式的存储装置的存储系统的结构的框图。存储系统包括例如SD卡这样的存储装置10和主机装置(以下也称为主机)20。存储装置10在与主机20连接时接受电源供给而工作,进行与来自主机20的访问相应的处理。存储装置10具备卡控制器11、非易失性半导体存储装置例如NAND闪速存储器18、无线LAN信号处理部19a、无线通信信号处理部19b及天线Ata、ATb。存储装置10包括具备非易失性半导体存储装置的存储装置,例如SD卡、多媒体卡、USB闪速存储器等。卡控制器11例如包括主机接口12、CPU13、ROM(ReadonlyMemory,只读存储器)14、RAM(RandomAccessMemory,随机存储器)15、缓冲器16、无线通信接口(I/F)17a及存储器接口(I/F)17b。这些部件通过总线连接。在存储器接口17b,例如连接着NAND闪速存储器18。在无线通信接口17a,连接着作为扩展功能部的无线LAN信号处理部19a。在该无线LAN信号处理部19a,连接着发送接收高频信号的天线ATa。另外,扩展功能部不限于无线LAN信号处理部19a,可以增设其他的无线通信信号处理部19b及与该无线通信信号处理部19b连接的天线ATb等。由此,可以构成多功能的SD卡。无线LAN信号处理部19a控制基于例如Wi-Fi(注册商标)的无线通信功能。进而,无线通信信号处理部19b控制基于例如TransferJet(注册商 标)的近距离无线通信功能。主机接口12进行卡控制器11与主机20之间的接口处理。另一方面,无线通信接口17a进行与无线LAN信号处理部19a和/或无线通信信号处理部19b之间的接口处理。存储器接口17b进行卡控制器11与NAND闪速存储器18之间的接口处理。CPU13管理存储装置10全体的工作。控制该CPU13的程序使用在ROM14中存储的固件(控制程序等)或者使用加载到了RAM15上的程序。即,CPU13在RAM15上作成各种表和/或后述的扩展寄存器。进而,从主机20接收写入命令、读出命令、擦除命令,访问NAND闪速存储器18上的区域。进而,CPU13经由缓冲器16,控制与主机20之间的数据传送处理。ROM14存储由CPU13使用的控制程序等固件。RAM15作为CPU13的工作区域使用,存储控制程序和/或各种表和/或后述的扩展寄存器。缓冲器16在将从主机20送来的数据写入例如NAND闪速存储器18时,暂时地存储一定量的数据(例如1页面量)。进而,在向主机20送出从NAND闪速存储器18读出的数据时,暂时地存储一定量的数据。另外,通过经由缓冲器16,能够非同步地控制SD总线接口和后端。NAND闪速存储器18包括例如层叠栅构造的存储单元或MONOS构造的存储单元。在无线LAN信号处理部19a中,进行无线LAN的信号处理。无线LAN信号处理部19a经由无线通信接口17a被卡控制器11控制。在无线通信信号处理部19b中,进行无线通信的信号处理。无线通信信号处理部19b经由无线通信接口17a被卡控制器11控制。作为主机20,例如可以应用数字照相机和/或便携电话、个人计算机等。主机20包括主机控制器21、CPU22、ROM23、RAM24及硬盘(HDD)(或SSD(solidstatedrive,固态驱动器)等)25。这些部件通过总线连接。CPU22控制主机全体的工作。ROM23存储CPU22工作所需的固件。RAM24作为例如CPU22的工作区域使用。进而,在RAM24中加载CPU22 可执行的程序,由CPU22执行。硬盘25保存各种数据。主机控制器21在连接存储装置10的状态下,进行与存储装置10的接口处理。进而,按照CPU22的指示,发布后述的各种命令。(固件的构成)接着,说明存储装置10内的ROM14中存储的固件。图2表示存储装置10内的ROM14中存储的固件的功能构成的一例。图示的固件的功能通过与构成控制器11的CPU13等各硬件的组合来实现。固件包括例如命令处理部14a、闪速存储器控制部14b、扩展寄存器处理部14c及功能处理程序14d。扩展寄存器处理部14c在存储装置10启动时,在RAM15内生成扩展寄存器31。该扩展寄存器31是虚拟寄存器,可以定义扩展功能。(扩展寄存器的构成)如图2所示,扩展寄存器31包括例如8页面,1页面包括512字节。为了按字节单位访问512字节的扩展寄存器,需要最低9位的地址,为了访问8页面,需要最低3位的地址。通过合计12位的地址,可以访问扩展寄存器31的全部空间。设为512字节单位的理由是多数的卡控制器和主机控制器为以1块=512字节为单位进行读/写传送的构成。若是无线LAN对应的主机控制器,则可以进行1字节单位的读/写,但并不是全部主机控制器都支持。为了能够由大多数的主机控制器控制扩展功能,优选进行512字节单位的访问。8页面(页面0~7)内的页面0是为了进行扩展功能的即插即用而用于预先记录信息字段的区域。页面1~7记录扩展功能的信息。即,例如在页面1中记录用于控制通信功能的信息。在页面2中记录用于通信对象的数据的传送的信息。主机20根据用于表示存储装置10所具有的功能的页面0所记载的信息,能够掌握用于控制存储装置10所具有的通信功能的页面、用于通信对象的数据的传送的页面是哪个页面。关于信息字段的详细情况将后述。扩展寄存器31的读/写使用以下定义的专用的读/写命令。这些命令具有 对扩展寄存器31进行读/写的第1工作模式和构成数据端口的第2工作模式。(扩展寄存器的读命令(CMD48))图3表示扩展寄存器31的读命令的字段构成的一例。“S”表示命令(CMD48)的起始位,“T”是表示传送方向的位。“index”表示命令编号。“RS”(寄存器选择)表示扩展寄存器31内的页面,“OFS”表示所选择的页面内的数据的位置(距页面开头的偏移)。能够通过3位的“RS”和9位的“OFS”,按字节单位指定512字节的扩展寄存器8页面量的空间。具体地,所选择的扩展寄存器31内的读开始位置由“RS”和“OFS”指定。“LEN”表示数据长。通过9位的LEN字段,指定512字节的扩展寄存器内的读出所需的有效数据长。“CRC7”表示循环冗余校验(cyclicredundancycheck)码,“E”表示命令的结束位。“rsv”表示预备位。(扩展寄存器的读命令、第1工作模式)图4表示基于第1工作模式的扩展寄存器的读工作的例子。如图4所示,存储装置10若从主机20接收命令(CMD48),则向主机20返回响应(R1),然后,从扩展寄存器31读出512字节的数据块。具体地,在命令(CMD48)的参数中,扩展寄存器31的页面和页面内应读出数据的位置由“RS”和“OFS”指定,数据长由“LEN”指定。这样指定的扩展寄存器31内的数据设置在512字节的数据块的开头并读出。512字节的数据块中,超过由“LEN”指定的数据长的数据成为无效数据。在数据块的最后附加CRC码,可以检查数据是否正确接收(含无效数据进行检查)。由于有效数据从开头起配置,所以主机20不必为了搜索有效数据而进行数据移位等操作。(扩展寄存器的读命令、第2工作模式)图5表示基于第2工作模式的数据端口读的工作的例子。存储装置10若从主机20接收命令(CMD48),则返回响应(R1),然后返回512字节的数据块。通过命令的参数“RS”、“OFS”,指定扩展寄存器31的所选择的页面内 的位置。数据端口可以分配多个字节,但是由于1字节就足够,所以在图5中,表示了“LEN=0”的情况下的数据端口的例子。数据端口在扩展寄存器映射上,仅占1字节的地址即可。能够从向该数据端口分配的装置读1块(512字节单位)的数据。即,能够每次读1块(512字节单位)的数据。该读出的数据保存在例如缓冲器16,由主机20读出。接着,若对同一数据端口进行读,则能够读出后续的512字节的数据。从何处取得要从数据端口读出的数据,能够根据扩展功能的标准自由定义。数据端口控制例如能够在扩展寄存器上定义控制寄存器而进行控制。在512字节的数据块的最后附加CRC代码,可以检查数据是否正确接收。(扩展寄存器的写命令(CMD49))图6表示扩展寄存器31的写命令的字段构成的一例。在写命令(CMD49)中,对与读命令(CMD48)相同的部分标注同一符号。写命令和读命令通过“index”区别。通过3位的“RS”和9位的“OFS”,指定扩展寄存器31的页面和所选择的页面内的数据的位置。通过9位的“LEN”字段,指定向512字节的扩展寄存器写入的数据长。由此,可以将512字节内的任意数据长(字节单位)的数据写入扩展寄存器31的任意的页面和位置。写命令(CMD49)在命令的参数中设有掩码寄存器。即,“Mask”表示8位长的掩码寄存器。通过该掩码寄存器,在1字节的数据的写入中,可以进行以位为单位的操作,可以仅向特定的位写入数据。因而,若是1字节内的位操作,则不需要进行读-修改-写。掩码寄存器在数据长为1字节时,即“LEN=0”(长度1)时,成为有效。掩码寄存器“Mask”的数据为“1”的位写入数据,掩码寄存器“Mask”的数据为“0”的位保存已设置的值。(扩展寄存器的写命令、第1工作模式)图7表示基于第1工作模式的扩展寄存器的写工作的例子。存储装置10若从主机20接收命令(CMD49),则返回响应(R1), 然后,接收512字节的数据块。存储装置10向主机20返回表示数据块是否正确接收的CRC码。然后返回“忙”,直到该命令的处理结束为止,并通知主机20能够发布下一命令的定时。所接收的数据块保存于缓冲器16。在命令(CMD49)的处理中,通过命令的参数“RS”、“OFS”指定扩展寄存器31内的页面和位置,通过“LEN”指定数据长。缓冲器16中保存的数据块之中,从开头起由“LEN”指定的长度的数据被写入扩展寄存器。超过由“LEN”指定的数据长的数据块中的数据作为无效数据被废弃。通过从数据块的开头起配置有效数据,主机20不需要在数据块的中途配置有效数据的操作。(扩展寄存器的写命令、第2工作模式)图8表示基于第2工作模式的写数据端口的工作的例子。存储装置10若接收命令(CMD49),则返回响应(R1),然后,接收512字节的数据块。存储装置10向主机返回表示数据块是否正确接收的CRC码。然后返回“忙”,直到该命令处理结束,并通知主机20能够发布下一命令的定时。所接收的数据块保存于缓冲器16。在命令(CMD49)的处理中,通过命令的参数“RS”、“OFS”,指定扩展寄存器31内的页面和位置,通过“LEN”指定1字节(LEN=0)的数据端口。数据端口可以分配多个字节,但是由于1字节就足够,所以在图8中,表示了“LEN=0”的情况下的数据端口的例子。数据端口在扩展寄存器映射上,仅占1字节的地址即可。能够对向该数据端口分配的装置写入保存于缓冲器16的1块(512字节单位)的数据。即,能够每次写1块的数据。若接着对同一数据端口进行写,则能够向所分配的装置写入后续的512字节的数据。数据端口的数据要向何处传送,能够根据扩展功能的标准自由定义。数据端口控制例如能够在扩展寄存器上定义控制寄存器而进行控制。(应对无线LAN的SD卡)接着,作为实施方式的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存储装置,说明对例如Wi-FiSD卡10a的应用例。图9表示对实施方式的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SD卡10a的应用例。SD卡10a安装到作为主机装置20的例如数字照相机51、52和/或服务器53、个人计算机54、便携电话机55。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SD卡10a通过与数字照相机51一起使用,可以将照片数据在无线通信网络上发送到其他照相机52,或者从其他照相机52接收照片数据。另外,也可以经由无线通信网络与例如外部的服务器53连接,将照片数据从数字照相机51传送到服务器53。进而,能够经由无线通信网络与例如个人计算机54和/或便携电话机55等设备连接,将照片数据从数字照相机51传送到这些个人计算机54和/或便携电话55。图10表示SD卡10a所具有的接口功能。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SD卡10a具有作为与控制SD卡10a的例如数字照相机51的接口的接口功能。进而,SD卡10a具有与数字照相机51和其他电子设备例如照相机52和/或服务器53、个人计算机54、电视机56、打印机57等进行无线LAN连接的网络接口的功能。前述主机接口12具有按照由SDA(SDAssociation,SD协会)标准化的“SDSpecificationsPart1(SD标准部分1)”和“SDSpecificationsPart2(SD标准部分2)”,经由FAT(FileAllocationTable,文件分配表)32访问(读写)卡内的数据的功能。进而,主机接口12具有访问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卡特有的扩展寄存器(例如Wi-FiSD寄存器)的功能。这里,在Wi-FiSD寄存器的访问中使用读命令(CMD48)和写命令(CMD49)。读命令(CMD48)如前所述,是向对象寄存器按块单位读入数据的命令。写命令(CMD49)是从对象寄存器按块单位写入数据的命令。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主机20对SD卡10a发布Wi-FiSD卡特有的命令。或者,为了写入Wi-FiSD卡特有的数据而使用写命令(CMD49),主机20 从SD卡10a接收Wi-FiSD卡特有的状态和/或响应。或者,为了读入Wi-FiSD卡特有的数据,使用读命令(CMD48)。假定无线通信接口17a在物理层支持IEEE802.11b/g/n,进而在网络层支持IPv4和/或IPv6,在传输层支持TCP,在表示层支持SSL/TLS,在应用层支持HTTP和/或FTP。进而,无线通信接口17a为了与家庭内设备通信,也有时具有DLNA(DigitalLivingNetworkAlliance,数字生活网络联盟)的功能。SD卡10a通过具有图10所示的2个接口,可以对支持HTTP协议的服务器和/或设备发送或从其接收由数字照相机作成的照片数据(JPEG和/或RAW格式)和/或运动图像数据(MPEG-2TS和/或MP4格式)。进而,通过支持DLNA的服务器和/或设备,可以进行照片和/或运动图像的再现,并且也可以进行打印。另外,不仅照片数据和/或运动图像数据,通过追加发送主机20所作成的数据(XML数据和/或文本数据),主机20可以与服务器和/或周边设备进行认证操作,或者进行元数据的发送接收。(SD卡的结构)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SD卡10a的结构的功能框图。Wi-FiSD卡10a具有主机接口12、控制部11a、独自控制部11b、NAND闪速存储器18、无线LAN功能部(无线LAN信号处理部19a、无线通信信号处理部19b)19c及天线ATa、ATb。无线LAN功能部19c包含构建无线通信网络的功能、与无线通信网络连接的功能及切断与无线通信网络的连接的功能。主机接口12处理从主机控制器发布的命令。控制部11a按照所处理的命令而工作。在一般的SD卡中,控制部11a可以访问NAND闪速存储器18,进行数据的读出及写入。本实施方式中的Wi-FiSD卡10a的控制部11a进行NAND闪速存储器18的访问(读写)和无线LAN功能部19c的控制、进而将NAND闪速存储器18中记录的数据向无线LAN功能部19c进行内部传送。或者,可以将由无线LAN功能部19c接收的数据向NAND闪速存储器18进行内部传送(主机控制 模式)。由此,无线LAN功能部19c能够在主机装置20不介入的情况下向外部发送例如NAND闪速存储器18中记录的照片数据。即,主机20不需要进行无线LAN功能部19c的复杂控制。进而,由于照片数据不经由主机接口12而进行内部传送,所以能够提高传送速度。例如,若由卡控制器(控制部11a)内部的DMA(DirectMemoryAccess,直接存储器存取)寄存器控制照片数据的内部传送,则主机20与SD卡10a可以独立工作。另外,主机20不逐次管理无线LAN功能部19c的状态信息和/或从外部网络的服务器下载的数据等,可以将这些信息和/或数据自动地直接记录在NAND闪速存储器18。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SD卡10a具有独自控制部11b。即使对于仅具有读写NAND闪速存储器18的功能而不具有控制无线LAN功能部的功能的一般主机装置,通过使SD卡10a具有独自控制部11b,也可以提供无线LAN功能(独自控制模式)。例如,独自控制部11b模拟地对控制部11a发布与经由主机接口12从主机20发布的命令(CMD48及CMD49)同等的命令。由此,控制部11a能够在意识不到是来自主机接口12的控制还是来自独自控制部11b的控制的情况下,控制无线LAN功能部19c。(SD卡的扩展寄存器)接着,说明Wi-FiSD卡10a所具有的扩展寄存器。图12表示在SD卡10a中使用的扩展寄存器。在图12中,“Wi-FiSD卡标识符”是表示扩展寄存器用在Wi-FiSD卡10a中的信息,记录了字符串“WIFISD00”。“Wi-FiSD卡标准版本”是SD卡10a所支持的Wi-FiSD卡标准的版本,例如若支持Ver1.0,则记录16进制数“0x0100”。“Wi-FiSD卡简档标识符”是用于表示SD卡10a所支持的功能的信息。主机装置在最初取得该信息后,需要仅执行SD卡10a所支持的功能。“命令写寄存器端口”是用于访问Wi-FiSD卡命令写寄存器的数据端 口,所述Wi-FiSD卡命令写寄存器用于从主机20对SD卡10a发布命令。“响应数据寄存器端口”是用于访问Wi-FiSD卡响应数据寄存器的数据端口,所述Wi-FiSD卡响应数据寄存器用于从SD卡10a取得对主机20所发布的命令的响应数据。“状态寄存器”是用于主机20取得SD卡10a的状态信息的Wi-FiSD卡状态寄存器。“命令响应状态寄存器”是用于主机20取得与命令响应相关的状态信息的Wi-FiSD卡命令响应状态寄存器。图13表示经由“命令写寄存器端口”写入到Wi-FiSD卡命令写寄存器的数据的构成例。“Wi-FiSD卡寄存器标识符”是表示该数据是写入到Wi-FiSD卡命令写寄存器的数据的信息,记录了字符串“WIFISDCR”。“Wi-FiSD卡寄存器的大小”是表示数据的大小的信息,SD卡10a参照该信息,可知道命令(CMD49)被发布几次而应该接收怎样大小的数据。“Wi-FiSD命令信息的数量”是表示通过对Wi-FiSD卡命令写寄存器的1次写入发布几个Wi-FiSD命令的信息。通过按主机20所指定的个数将命令列表化,SD卡10a进行所列举的命令的依次处理。进而,SD卡10a根据命令的种类,也可以按效率最佳的顺序排序,或者关于可并行执行的命令进行并行处理。例如,可以在向多个服务器上载数据时,使对无负荷服务器的处理优先,或者在卡的传送速度比传送目标服务器的网络传送速度大得多的情况下,同时执行对多个服务器的传送等。“Wi-FiSD命令信息”分别包括“Wi-FiSD命令id”、“Wi-FiSD命令序列id”、“参数的总数”、“参数的长度”、“参数”。“Wi-FiSD命令id”表示发布的Wi-FiSD命令的种类,记录图14所示的Wi-FiSD命令中的一个。“Wi-FiSD命令序列id”是为了一一识别、区别发布的Wi-FiSD命令而由主机20分配的值,主机20通过Wi-FiSD卡状态寄存器获知所发布的一个个命令的状况。“参数的总数”是发布的命令的参数的个数,“参数的长度”表示参数的数据的大小,“参数”表示参数的数据。图14表示向Wi-FiSD卡命令写寄存器写入的命令的一览。“Scan”命令由无参数的命令构成。在执行“Scan”命令时,主机20能够对SD卡10a请求扫描可以连接的无线LAN,取得SSID(ServiceSetIdentifier,服务集标识符)的列表。“Connect”命令包括表示SSID名的“ssid”、表示口令短语的“passphrase”这2个参数。主机20能够基于由“Scan”命令等取得的SSID的信息,进行要连接的无线LAN的SSID名和口令短语的设定,作为基础架构模式的站点(STA),进行向无线LAN的连接。这里,所谓站点(STA)是指为了与无线LAN接入点连接,SD卡10a成为无线LAN终端的模式。“Establish”命令包括表示SSID名的“ssid”、表示口令短语的“passphrase”、表示认证方法的“authentication”这3个参数。主机20能够进行无线LAN的SSID名、口令短语和认证方法的设定,作为基础架构模式的接入点(AP),构建无线LAN。这里,所谓接入点(AP),是指为了能够由其他无线LAN终端访问,SD卡10a成为构建无线LAN的无线LAN接入点的模式。另外,所谓认证方式,表示网络的认证方式和数据加密方式,从主机20选择“开放系统和无加密”、“开放系统和WEP”、“共享密钥和WEP”、“WPA和TKIP”、“WPA和AES”、“WPA-PSK和TKIP”、“WPA-PSK和AES”、“WPA2和TKIP”、“WPA2和AES”、“WPA2-PSK和TKIP”、“WPA2-PSK和AES”中的某一种。“Disconnect”命令由无参数的命令构成。主机20能够结束向通过“Connect”或者“Establish”连接或构建的无线LAN的连接。“ReadResponse”命令由表示图13所记载的“Wi-FiSD命令序列id”的“sequenceID”一个参数构成。在执行“ReadResponse”命令时,能够接收基于已经执行的命令之中具有所指定的“Wi-FiSD命令序列id”的命令形成的响应数据。例如,作为“Scan”命令的执行结果的SSID的列表能够通过该命 令接收。“Abort”命令由表示图13所记载的“Wi-FiSD命令序列id”的“sequenceID”一个参数构成。在执行“Abort”命令时,能够中断已经执行的命令之中具有所指定的“Wi-FiSD命令序列id”的命令的处理。例如,能够用于下述情况:在用户对网络内的设备和/或Web服务器上载和/或下载文件时,因用户切断电源等原因而需要中止处理。图15表示Wi-FiSD卡状态寄存器的构成例。“Wi-FiSD卡寄存器标识符”表示该寄存器是Wi-FiSD卡状态寄存器,记录了字符串“WIFISDSR”。“Wi-FiSD卡寄存器的大小”表示该寄存器的大小,若该值比512字节大,则主机装置无法通过一次命令(CMD48)的执行来全部读出寄存器的值,需要将命令(CMD48)执行寄存器大小/512次(小数点以下进位)。“SDIO状态”是表示SDIO功能即输入输出功能的状态的信息,表示是否发生了输入输出(SDIO)的中断。“SDIO状态掩码”是控制SDIO功能的寄存器,能够设定是否使由“SDIO状态”表示的SDIO的中断功能工作。“出错状态”是表示SDIO功能的出错状态的信息。“WLAN”是表示无线LAN的状态的信息,包括表示是否进行了连接的信息“Connected”、表示是否在进行扫描的信息“Scan”、表示是基础架构的AP还是STA的信息“AP-STA”。这些信息表示当前的无线LAN的状态是图25所示的“初始/失败”、“扫描”、“关联”、“STA”、“AP”中的哪一状态。“SSID”表示当前连接的或者构成的无线LAN的SSID名。在与无线LAN非连接状态的情况下,表示在连接或者构成时使用的预定的SSID名。“网络认证”表示当前与无线LAN连接的或构成无线LAN的网络的认证方式和数据的加密方式,选择“开放系统和无加密”、“开放系统和WEP”、“共享密钥和WEP”、“WPA和TKIP”、“WPA和AES”、“WPA-PSK和TKIP”、“WPA-PSK和AES”、“WPA2和TKIP”、“WPA2和AES”、“WPA2-PSK和TKIP”、“WPA2-PSK和AES”中的某一种。“HTTP处理”表示SD卡10a是发送接收了还是未发送接收HTTP消息。“HTTP进度”用百分率表示HTTP消息的发送接收的进度。SD卡10a能够从发送接收中的HTTP消息的报头得知消息的总大小,根据当前已发送接收完毕的HTTP消息的大小计算进度。“日期”表示当前的日期。“时间”表示当前的时刻。“媒体更换”是表示卡内的NAND存储器模块的FAT(FileAllocationTable)信息是否进行了更新的信息。若是进行了更新,则如果在主机20内存在缓存的FAT信息,主机20需要重新缓存SD卡10a的FAT信息。另外,该信息在由主机20取得后自动地被初始化。或者,该信息是可读写的信息,可以进行初始化。“响应数据更新”是表示“响应数据”是否进行了更新的信息。是表示主机20执行“Scan”等命令后、结果SD卡10a能否接收SSID列表等响应数据的信息。主机20通过参照该信息,能够获知下述情况:SD卡10a接收到响应数据,能够通过Wi-FiSD卡响应数据寄存器进行参照。该信息在主机20通过命令(CMD48)完成全部的“响应数据”的读入时初始化。或者,该信息是可读写的信息,可以进行初始化。“响应数据大小”是以字节单位表示所接收的响应数据的大小的信息。“信号强度”是表示当前的信号强度的信息。设定无信号、级别1、级别2、级别3、级别4、级别5中的某一种。“MAC地址”是表示SD卡10a的MAC地址的信息。“ID”是表示SD卡10a的ID(标识数据)的信息。该值反映设定为图19所示的用户可设定的“配置信息”内的ID信息的值。图16表示Wi-FiSD卡命令响应状态寄存器的构成例。“Wi-FiSD卡寄存器标识符”是表示该寄存器为Wi-FiSD卡命令响应状态寄存器的信息,记录了字符串“WIFISDRS”。“Wi-FiSD卡寄存器的大小”是表示寄存器的大小的信息,主机装置参照该信息,可知发布几次命令(CMD48),应该读入多少量的数据。“Wi-FiSD命令响应状态的数量”是表示通过Wi-FiSD卡命令响应状态寄存器的1次读入,能够取得几个“Wi-FiSD命令响应状态”的信息。“Wi-FiSD命令响应状态”分别包括“Wi-FiSD命令id”、“Wi-FiSD命令序列id”、“命令响应状态”、“制造商为出错状态保留”。“Wi-FiSD命令id”表示主机20经由Wi-FiSD卡命令寄存器发布的Wi-FiSD命令的种类,记录图14所示的Wi-FiSD命令中的一个。“Wi-FiSD命令序列id”是在主机20发布命令时,为了标识各个命令而由主机20分配的值,设定与之相同的值。“命令响应状态”是表示主机20所发布的命令的状态的信息,表示SD卡10a能够无问题地接收所发布的命令还是因某种问题而无法接收的状态。例如,在所发布的命令的设定有问题的情况下,或由于卡侧处于正在进行其他命令处理的中途而无法接受新命令的情况下等,可能无法进行命令的接收。“制造商为出错状态保留”是表示在发生了错误的情况下,因怎样的原因发生错误的信息。图17表示经由“响应数据寄存器端口”从Wi-FiSD卡响应数据寄存器读入的数据的构成例。“Wi-FiSD卡标识符”是表示该数据是从Wi-FiSD卡响应数据寄存器接收的数据的信息,记录了字符串“WIFISDRD”。“Wi-FiSD卡寄存器的大小”是表示数据的大小的信息,主机20参照该信息,可知发布几次命令(CMD48),应该读入多少量的数据。“Wi-FiSD响应数据的数量”是表示通过Wi-FiSD卡响应数据寄存器的1次读入,能够取得几个“响应数据”的信息。“Wi-FiSD命令id”表示主机20经由Wi-FiSD卡命令寄存器发布的Wi-FiSD命令的种类,记录图14所示的Wi-FiSD命令中的一个。“Wi-FiSD命令序列id”是在主机20发布命令时,为了标识各个命令而由主机20分配的值,设定与之相同的值。“响应数据的大小”是表示“响应数据”的大小的信息。在发布“Send MessageByRegister”命令等经由Wi-FiSD命令写寄存器发送HTTP请求消息、经由Wi-FiSD响应数据寄存器接收HTTP响应消息这样的命令时,所接收的数据记录在“响应数据”。(SD卡的目录构成)图18表示SD卡10a内的NAND闪速存储器18的目录构成。“DCIM”目录是用于记录由DCF(DesignruleforCameraFilesystem,照相机文件系统的设计规则)标准确定的照片数据的目录。“SD_WLAN”目录是用于记录与本实施方式中的Wi-FiSD卡相关的数据的目录。在“SD_WLAN”目录下记录有“CONFIG”文件。“CONFIG”文件是记录图19所示的“配置信息”的文件,主机20能够编辑“CONFIG”文件。在主机20执行“Connect”命令和/或“Establish”命令而进行无线LAN的连接和/或构建的情况下,或者在SD卡10a以独自控制模式自动地进行无线LAN的连接和/或构建的情况下,“配置信息”的设定信息用于该连接和设定。图19表示在SD卡10a内记录的“配置信息”的构成例。“配置信息”分类为由主机控制模式使用的设定信息([WLANSD])和由独自控制模式使用的设定信息([Vendor])。“WLANSD”中的“ID”是设定该SD卡10a的ID的信息,例如在卡彼此的连接中,用作发送者标识接收者的ID。“DHCP_Enabled”是设定是否在IP地址等的设定中使用DHCP的信息。“IP_Address”是在手动设定IP地址时使用的信息。“Subnet_Mask”是在手动设定“子网掩码”时采用的信息。“Default_Gateway”是手动设定“默认网关”时使用的信息。“Preferred_DNS_Server”是在手动设定优先DNS服务器时使用的信息。“Alternate_DNS_Server”是在手动设定代替DNS服务器时使用的信息。“Proxy_Server_Enabled”是表示是否使用代理服务器的信息。“Proxy_Server_Name”是设定的代理服务器名。“PortNumber”是设定的代理服务器的端口编号。另外,“Vendor”中的“APPMODE”进行独自控制模式下的无线LAN的启动条件和/或启动后的工作设定,可以进行以下的7种设定。·APPMODE=0:通过变更表示预先设定的“无线启动画面”的JPEG数据的写保护设定,启动基础架构模式的AP。·APPMODE=1:通过变更表示预先设定的“无线启动画面”的JPEG数据的写保护设定,启动基础架构模式的STA。·APPMODE=2:在启动时启动基础架构模式的AP。·APPMODE=3:在启动时启动基础架构模式的STA。·APPMODE=4:通过预先确定的连续文件写入操作,启动基础架构模式的AP。·APPMODE=5:通过预先确定的连续文件写入操作,启动基础架构模式的STA。·APPMODE=6:在启动时启动基础架构模式的STA,在无法连接的情况下切换到基础架构模式的AP并再启动(AP/STA自动切换)。另外,“APPNAME”是NETBIOS、Bonjour的名称的设定。“APPSSID_AP”在独自控制模式的APPMODE=0、2、4、6下,进行SD卡10a以基础架构模式的AP构建无线LAN的情况下的SSID的设定。“APPNETWORKKEY_AP”在非控制模式的APPMODE=0、2、4、6下,进行SD卡10a以基础架构模式的AP构建无线LAN的情况下的验证码(passcode)的设定。另外,在所设定的验证码有效时,由于以仅该SD卡10a能够解密的方式进行加密并记录,所以即使在设定后该值被第3者读取也没有问题。“APPAUTHENTICATION”在独自控制模式的APPMODE=0、2、4、6下,进行SD卡10a以基础架构模式的AP构建无线LAN的情况下的认证方式的设定。另外,所谓认证方式,表示网络的认证方式和数据加密方式, 设定“开放系统和无加密”、“开放系统和WEP”、“共享密钥和WEP”、“WPA和TKIP”、“WPA和AES”、“WPA-PSK和TKIP”、“WPA-PSK和AES”、“WPA2和TKIP”、“WPA2和AES”、“WPA2-PSK和TKIP”、“WPA2-PSK和AES”中的某一种。“APPSSID_STA”在独自控制模式的APPMODE=1、3、5、6下,进行SD卡10a以基础架构模式的STA构建无线LAN的情况下的SSID的设定。“APPNETWORKKEY_STA”在独自控制模式的APPMODE=1、3、5、6下,进行SD卡10a以基础架构模式的STA构建无线LAN的情况下的验证码的设定。另外,在所设定的验证码有效时,由于以仅该SD卡10a能够解密的方式进行加密并记录,所以即使在设定后该值被第3者读取也没有问题。“APPMINTIME”和“APPMAXTIME”是独自控制模式的APPMODE=4、5下的连续拍摄工作模式的参数。参数的单位为1毫秒间隔。在文件的写入进行了所设定的“APPMINTIME”以上且“APPMAXTIME”以下时,若APPMODE=4,则以基础架构模式的AP启动无线LAN,若APPMODE=5,则以基础架构模式的STA启动无线LAN。“APPAUTOTIME”是在独自控制模式的APPMODE=0、1、2、3、4、5、6下的自动连接工作模式的参数,参数的单位是1毫秒间隔。SD卡10a在以基础架构模式的AP启动无线LAN的情况下,若在由该参数指定的时间没有来自其他STA设备的连接的情况下,自动地结束无线LAN。由此,能够抑制功率的消耗。在以基础架构模式的STA启动无线LAN的情况下也同样,在由该参数指定的时间无法与指定的AP设备连接的情况下,自动地结束无线LAN。由此,能够抑制功率的消耗。“APPHOSTTIME”是设定从启动到开始独自控制模式为止的时间的参数,参数的单位是1毫秒间隔。SD卡10a在该时间等待来自主机的用于无线LAN控制的命令。(SD卡的工作流程)图20是本实施方式中的SD卡10a的工作流程,是确定SD卡10a以从主机20控制无线LAN的“主机控制模式”和无来自主机20的控制而由SD卡10a独 自控制无线LAN的“独自控制模式”中的哪一种模式进行工作的流程。若SD卡10a启动,则控制部11a读入NAND闪速存储器18内的“配置信息”,设定图19所示的信息(步骤S1)。接着,控制部11a以“APPHOSTTIME”中设定的一定时间,等待来自主机20的用于无线LAN控制的SD命令的发布(步骤S2、S3)。若在一定时间内发布了用于无线LAN控制的SD命令,则控制部11a识别为主机20是可以进行无线LAN控制的主机,开始主机控制模式(步骤S4)。若在一定时间内未从主机20发布用于无线LAN控制的SD命令,则控制部11a识别为主机20是不可以进行无线LAN控制(仅可以进行对NAND闪速存储器的读写)的通常的主机,开始独自控制模式(步骤S5)。但是,即使在独自控制模式的执行中,若从主机20发布了用于无线LAN控制的SD命令,则控制部11a也识别为主机20是可以进行无线LAN控制的主机,结束独自控制模式,切换到主机控制模式(步骤S6、S7、S4)。这里,所谓用于无线LAN控制的SD命令,包含例如命令(CMD48)或者命令(CMD49)等。具体地,指使用命令(CMD49)发布经由图13所示的“命令写寄存器端口”写入到Wi-FiSD卡命令写寄存器的数据。通过这样的命令(CMD49)控制无线LAN功能部19c。图21是APPMODE=0、1时的独自控制模式下的SD卡10a的工作流程。若独自控制模式开始,则独自控制部11b进行预先确定的预定文件的属性的检查。例如,在预定文件的属性从“可以读写”变化为“读取专用”(写保护状态)的情况下或者相反的情况下(步骤S11),若APPMODE=0,则根据“APPSSID_AP”、“APPNETWORKKEY_AP”、“APPAUTHENTICATION”,启动基础架构模式的AP。若APPMODE=1,则根据“APPSSID_STA”、“APPNETWORKKEY_STA”,启动基础架构模式的STA(步骤S12)。然后,独自控制部11b还进行上述预定文件的属性的检查。在预定文件的属性从之前的状态变化了的情况下(步骤S13),若APPMODE=0,则结束已启动的基础架构模式的AP。若APPMODE=1,则结束已启动的基础 架构模式的STA(步骤S14)。然后,返回步骤S11。以上的例程可以反复进行。通过上述工作,即使在不具备无线LAN控制功能的通常的主机中,若向主机安装变更文件的属性的功能,则也可以控制SD卡10a中的无线LAN的启动和结束。另外,不限于使文件的属性从“可以读写”变更为“读取专用”等文件的属性变更,利用将文件的日期信息设定为特定的值或设定表示文件的打印信息的DPOF(DigitalPrintOrderFormat,数字打印命令格式)信息等其他方法,通过逐次检查独自控制部对特定的文件的变更,也能够控制本卡中的无线LAN的启动和结束。图22是APPMODE=2、3时的独自控制模式下的SD卡10a的工作流程。在独自控制模式开始时,若APPMODE=2,则独自控制部11b根据“APPSSID_AP”、“APPNETWORKKEY_AP”、“APPAUTHENTICATION”,立即启动基础架构模式的AP。若APPMODE=3,则根据“APPSSID_STA”、“APPNETWORKKEY_STA”、立即启动基础架构模式的STA(步骤S21)。但是,在APPMODE=2时,在上述AP的工作中,在由“APPAUTOTIME”指定的时间内没有来自其他外部STA设备的连接的情况下,结束上述AP。或者,在APPMODE=3时,在上述STA的工作中,在由“APPAUTOTIME”指定的时间内未出现与对象AP设备的连接的情况下,结束上述STA(步骤S22、S23)。然后,结束独自控制模式。通过上述工作,即使在不具备无线LAN控制功能的通常的主机中,也可以控制本卡的无线LAN的启动和结束。图23是APPMODE=4、5时的独自控制模式下的SD卡10a的工作流程。若独自控制模式开始,则独自控制部11b进行文件写入的检查。在文件的写入连续进行的情况下,且在连续进行的写入的时间差在“APPMINTIME”以上且“APPMXTIME”以下的情况下,即在预定时间内的情况下(步骤S31),若APPMODE=4,则根据“APPSSID_AP”、 “APPNETWORKKEY_AP”、“APPAUTHENTICATION”,启动基础架构模式的AP。若APPMODE=5,则根据“APPSSID_STA”、“APPNETWORKKEY_STA”,启动基础架构模式的STA(步骤S32)。然后,独自控制部11b进一步进行文件写入的检查,在连续进行的写入的时间差在“APPMINTIME”以上且“APPMXTIME”以下的情况下(步骤S33),若APPMODE=4,则结束基础架构模式的AP。若APPMODE=5,则结束基础架构模式的STA(步骤S34)。然后,返回步骤S31。以上的例程可以反复进行。通过上述工作,即使在不具备无线LAN控制功能的通常的主机中,主机通过进行文件的连续写入,也可以控制本卡的无线LAN的启动和结束。图24是APPMODE=6时的独自控制模式下的SD卡10a的工作流程。若独自控制模式开始,则独自控制部11b启动基础架构模式的STA,开始用于发现无线LAN接入点的扫描工作(步骤S41)。在发现由“APPSSID_STA”指定的无线LAN接入点的情况下,使用由“APPNETWORKKEY_STA”指定的网络密钥进行向接入点的连接(步骤S44)。在未发现指定的接入点的情况下或者在无法连接的情况下(网络密钥不一致等),根据“APPSSID_AP”、“APPNETWORKKEY_AP”、“APPAUTHENTICATION”,启动基础架构模式的AP(步骤S43)。在启动了基础架构模式的STA的情况下(步骤S44),若向接入点的连接结束,则再度进行扫描(步骤S45、S41),尝试基础架构模式的STA的再启动(步骤S44)或者基础架构模式的AP的启动(步骤S43)。在启动了基础架构模式的AP的情况下,在AP的工作中在由“APPAUTOTIME”指定的时间内没有来自其他外部STA设备的连接的情况下(步骤S46),结束工作中的AP(步骤S47)。然后,返回步骤S41。以上的例程可以反复进行。通过上述工作,即使在不具备无线LAN控制功能的通常的主机中,也可以实现例如在室内经由Wi-Fi接入点与网络连接、在室外自主构建网络这 样的无线LAN的控制。(SD卡的状态转变)图25是SD卡10a中的无线LAN的状态转变图。SD卡10a中的无线LAN的状态分类为“初始/失败”、“扫描”、“AP”、“STA”、“关联”。“初始/失败”表示主机控制模式和独自控制模式下的无线LAN的初始状态。但是,在任何的处理失败的情况下,也转变到与初始状态相同的状态。“扫描”是表示通过“Scan”命令而处于扫描的执行中的状态。若扫描结束并取得SSID列表,则返回作为初始状态的“初始/失败。“AP”是作为接入点构建无线LAN的状态。在主机控制模式的情况下,从作为初始状态的“初始/失败”转变到执行用于成为基础架构模式的AP的“Establish”命令的情况。另外,在独自控制模式的情况下,从“初始/失败”转变到进行基础架构模式的AP的自动启动的情况。在“AP”的状态下,在主机控制模式的情况下在发布“Disconnect”命令时,或者在独自控制模式的情况下进行上述基础架构模式的AP的自动结束时,向作为初始状态的“初始/失败”转变。“关联”是下述状态:为了作为基础架构模式的STA与无线LAN连接,进行称为关联的无线LAN连接处理,并且从DHCP(DynamicHostConfigurationProtocol,动态主机配置协议)服务器进行IP地址等的设定。在主机控制模式的情况下,从作为初始状态的“初始/失败”,转变为执行用于成为基础架构模式的STA的“Connect”命令。另外,在独自控制模式的情况下,从“初始/失败”转变为进行基础架构模式的STA的自动启动。若关联和IP地址的取得成功,则作为STA与无线LAN连接,转变为分配了IP地址的状态“STA”,若失败,则返回初始状态“初始/失败”。在“STA”的状态下,在主机控制模式的情况下在发布了“Disconnect”命令时,或者在独自控制模式的情况下在进行了上述基础架构模式的STA的自动结束时,向作为初始状态的“初始/失败”转变。另外,在“STA”下, 在无线LAN连接中切断了连接时,向“关联”状态转变,再度尝试关联。另外,当前的无线LAN的状态反映于图15所示的Wi-FiSD卡状态寄存器的WLAN信息,在主机控制模式的情况下,主机20通过发布命令(CMD48),能够在任何时候获知无线LAN的状态。由此,主机20能够执行与当前的无线LAN的状态相应的命令。根据前述实施方式,能够获得如下效果。许多具有无线LAN功能的SD卡在没有来自主机装置的控制的状态下进行工作。但是,若没有主机装置的控制,卡的工作将被限定。本实施方式中的具有无线LAN功能的SD卡通过与这样的卡对应的主机装置的控制命令而工作,由此可以实现更复杂的无线LAN的控制。另一方面,本实施方式中的具有无线LAN功能的SD卡特征在于还具备用于不具备无线LAN的控制功能的主机装置的无线LAN控制功能。即,根据主机装置所具有的功能,本实施方式中的具有无线LAN功能的SD卡可以动态地控制无线LAN功能。换言之,能够提供区分具有无线LAN的控制功能的主机装置和不具有控制功能的主机装置、具有可以实现与主机装置的功能相应的无线LAN控制的无线LAN功能的SD卡。根据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能够提供即使在不具备无线LAN的控制功能的通常的主机装置中也可以控制无线通信功能的存储装置及其无线通信控制方法。例如,能够提供即使对于不具备无线LAN的控制功能的主机装置也可以自主控制无线LAN的启动和结束的存储装置。根据实施方式,能够提供不依赖于来自主机装置的控制就可以控制无线通信功能的存储装置及其无线通信控制方法。虽然说明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但是这些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而呈现的,并非要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新实施方式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实施,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可以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包含于发明的范围和/或主旨,也包含于权利要求所记载的发明及其均等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