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极插接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32314阅读:36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多极插接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极插接件,尤其是涉及将具有在轴向多处具备中心电极的电极轴的单头插头作为配对插接件使用的多极插接件。
众所周知,一般的插座式多极插接件的结构是将多个接触片组装在具备单头插头的电极轴的插入空间的插座体的上述插入空间中。这种多极插接件在开发用于手提电话、手提式盒式磁带录音机和收音机的过程中,与近来的机器的小型化相对应,要求将其超小型化,而且为了应付机器的多功能化,要求更进一步多极化。
本发明是在这种情况下提出的,是基于通过利用从插座体的前面突出的凸起部设置接触片以增加极数而提出的,其目的是尽量避免多极插接件的大型化,而且使多极插接件的极数增加。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多极插接件进行说明。在这一段使用图中的标号,为的是帮助理解发明的内容,并没有将内容限定为图中所示例子的意思。
本发明的多极插接件可以将单头插头作为配对插接件使用,该单头插头具备电极轴91和至少1个的周边电极96,电极轴91在轴向若干处具备中心电极92~95,周边电极96与该电极轴91的根部隔一定间隔,与其根部的外侧对置配置。另外,本发明的多极插接件在具备上述电极轴91的插入空间14的插座体10中,安装有具备既定触点63、73、83的若干既定接触片60、70、80,其既定触点63、73、83分别与除去插入到上述插入空间14的上述电极轴91根部的中心电极95所剩下的其它若干中心电极91~94相接触,而且筒状的凸起部30突设在上述插座体10的前端,由该凸起部30形成与上述插入空间14相连通的插拔口37。因此,本发明的多极插接件由若干既定接触片60、70、80确保规定的极数,例如从第1极到第3极的3个极数,多于此数目的极数由配置在上述凸起部30外周和内周的附加接触片保证。而且由配置在凸起部30外周的附加接触片确保1个或若干极数,再由配置在凸起部30内周的附加接触片确保1个或若干极数。
即,本发明的多极插接件在上述凸起部外周的至少1处,形成有板片状第1附加接触片40的配置处,配置在该配置处的上述第1附加接触片40具备与上述周边电极96相接触的第1附加接触点42,上述周边电极96与该第1附加接触片40相对应,设置在上述配对插接件上。另外,在上述凸起部30内周的至少1处,形成有第2附加接触片50的配置处,配置在该配置处的上述第2附加接触片50具备与中心电极95相接触的第2附加接触点58,上述中心电极95与该第2附加接触片50相对应,设置在上述配对插接件的上述电极轴91的根部。
因此,总的极数为仅合并第1附加接触片40的数目和第2附加接触片50的数目的极数,加上由上述既定接触片60、70、80确保的极数。另外,由于利用凸起部30设置的第1附加接触片40的形状是板片状,所以与将该第1附加接触片40加工成环状或圆筒状的场合相比,这样容易实现形状的小型化。尤其是能在凸起部30的左右至少一侧形成第1附加接触片40,这样一来,第1附加接触片40和第1附加接触点42不会伸出到插座体上表面的上方或下表面的下方,不会由于多极插接件变得高大而招致大形化。
上述凸起部30制成具备平坦的缺圆部31的圆筒状,该缺圆部31通过切除其周壁外侧的一部分而制成,其缺圆部31最好是当做上述第1附加接触片40的配置处。这样一来,可以使其第1附加接触片40的配置位置靠近凸起部30的中心,这有助于抑制多极插接件的大形化。
上述第1附加接触片40具有固定在上述插座体10上的第1安装板部41,且从该第1安装板部41沿上述凸起部30的上述缺圆部31的外表面向前延伸,最好在与该缺圆部31的外表面之间形成一定间隙。这样一来,即使将该多极插接件做得较小,也能非强制地通过第1安装板部41组装第1附加接触片40。尤其是上述第1安装板部41以插入到从上述插座体10的前端面向后方延伸的安装槽15中的状态,固定在该插座体10上,若采用这种结构,能从插座体10的前侧将第1附加接触片40的第1安装板部41插入且安装在上述安装槽15中。
上述第1附加接触点42最好是从由凸起部30的上述缺圆部31所形成的缺圆空间内侧向外侧伸出。这样一来,只要将配对插接件的电极轴91插入到插座体10的插入空间14中,第1附加接触点42一定与配对插接件的周边电极96相接触。因此提高了第1附加接触点42和配对插接件的周边电极96的接触稳定性。
本发明在上述凸起部30周壁的圆周方向的一处,设有切除部34,其窄幅部32位于该凸起部30的前端,与该窄幅部32相连的宽幅部33位于该凸起部30的后端,在上述凸起部30的内周配置有上述第2附加接触片50,该第2附加接触片50在制成环状的上述第2附加接触片50的配置处制成圆环状,而且该第2附加接触片50和上述凸起部30的内周面之间确保有间隙,该第2附加接触片50其圆环部51的圆周方向的一处被切开,在该切割部分具有分别设置在相互对置的端部的一对向外的舌片52、53,这些向外的舌片52、53插在上述切除部34的宽幅部33中,而且最好是这些向外的舌片52、53随着上述圆环部51的扩大和收缩,能在上述宽幅部33的内部在接近和分离的方向上变换位置。另外,最好是一对上述向外的舌片52、53,在由于插入到圆环部51的配对插接件的电极轴91而将该圆环部51撑开时,通过向分离的方向变位而在上述凸起部30的轴线方向上与上述切除部34的窄幅部32和宽幅部33的边界部分的台阶处35相对置。
根据本发明,在将配对插接件的电极轴91插入到第2附加接触片50的圆环部51中时,第2附加接触片50的圆环部51的一对向外的舌片52、53在凸起部30一侧的切除部34的宽幅部33中向分离的方向变位,处于在凸起部30的轴线方向上与上述台阶处35相对置的状态。因此,在拔出配对插接件时,上述向外的舌片52、53卡在上述台阶处35上,阻止与第2附加接触片50一起拔出。
本发明的多极插接件可以采用这样的结构由3个上述既定接触片60、70、80和各1个的第1附加接触片40和第2附加接触片50构成5个极,这样一来,可以制成具有5极的多极插接件。在这种场合下,3个上述既定接触片60、70、80中的2个既定接触片60、70分别配置在上述插入空间的左右两侧,剩下的1个既定接触片80配置在上述2个既定接触片60、70之一的既定接触片60的前侧,若采用这种结构,能非强制地将3个既定接触片60、70、80安装在插座体10中,这有助于抑制插座体10的大型化。特别是上述剩下的1个既定接触片80制成相对与该既定接触片80相连的安装板部81折叠过来的折叠状,同时该既定接触片80和安装板部81配置在在其厚度方向上贯通上述插座体10的安装槽25中,由于采用这一结构它能发挥显著的作用。


图1是从斜前方看本发明的多极插接件的简略立体图。
图2是表示第1附加接触片和第1安装板部的简略立体图。
图3是既定接触片的简略立体图。
图4(A)是其它既定接触片的简略立体图,图4(B)是图4(A)的ⅣB向视图。
图5是又一其它既定接触片的简略立体图。
图6是第2附加接触片的简略立体图。
图7(A)是图6的ⅦA向视图,图7(B)是图6的ⅦB向视图,图7(C)是图6的ⅦC向视图。
图8是图1所示的多极插接件的简略水平剖视图。
图9是多极插接件的简略主视图。
图10是在插座体的前端附近垂直切断多极插接件情况下的筒略剖视图。
图11是在将配对插接件的电极轴插入到插入空间状态下的与图10相对应的筒略剖视图。
图12是配对插接件的侧视图。
以下对本发明的一实施例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多极插接件A的插座体10制成低矮的长方体的箱式结构,其上表面11和下表面12(参照图9或图10)为平坦的面。插座体10的前面13为横向长的平坦面,在其前面13的中央,与插座体10制成一体的合成树脂制的凸起部30向前突出。
凸起部30制成具备缺圆部31的圆筒状,该缺圆部31通过切除周壁外侧的一部分而制成平坦的面,该缺圆部31为第1附加接触片40的配置处。在图中例子的多极插接件A,圆筒状的凸起部30的直径尺寸比插座体10的上表面11和下表面12的间隔尺寸(插座体10的高度尺寸)要大,而且,虽然切除其凸起部30的上下各一部分,使其为平坦的面,使插座体10的上表面11和下表面12大致齐平,但这一点,最好是凸起部的上下部分制成圆弧状,圆弧状部分向插座体10的上下突出。
如图1或图9所示,在凸起部30的圆周方向的一处(在图中所示例子为顶部),设有切除部34,其窄幅部32位于该凸起部30的前端,与该窄幅部32相连的宽幅部33位于凸起部30的后端。该切除部34,其窄幅部32和宽幅部33的边界部分具有台阶处35。另外,在凸起部30的左侧部分形成有凸起部30全长的缺口孔36。
如同一图所示,在插座体10上形成有配对插接件(后述)90的电极轴91插入的插入空间14,与其相对应,在凸起部30上形成有与该插入空间14连通的插拔口37,上述插入空间14在插座体10的后端设有开口。
如图1、图9、图10所示,在插座体10的前部右侧,形成有贯通插座体10的厚度方向的安装槽15,与其相对应,在插座体10的上表面11形成有与上述安装槽15相连的凹处16。另外,如图9或图10所示,在插座体10的前端附近的左侧部分,形成有在其下表面开口、向上方延伸的安装槽17。再有,如图8所示,在插座体10上,在隔着上述插入空间14的左右两侧,分别形成有后端敞开的安装槽18、19,同时在插座体10的上表面11的后端附近处形成有卡合凸起21(参照图1)。在插座体10的下表面12同样也形成有卡合凸起(未图示)如图2所示,第1附加接触片40制成细长的板片状,在其前端形成有向外侧膨出的球面状的第1附加触点42,同时在其第1附加接触片40上设有板片状的第1安装板部41。在第1安装板部41上,其上缘弯曲形成定位片43,且其下缘弯曲形成锡焊端子44。可以由图1或图8进行类推,第1附加接触片40可以通过将第1安装板部41从前侧插入到形成于插座体10的右侧的安装槽15中,而将其固定在该安装槽15上。在这种情况下,第1安装板部41所具备的固定爪45(参照图2)卡在安装槽15的槽壁上,以防止从安装槽15中拔出。如图1或图8所示,在这种安装状态下,第1附加接触片40沿凸起部30的缺圆部31的平坦的外表面向前伸出,而且,在与该缺圆部31的平坦的外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S1。另外,第1附加触点42从由凸起部30的缺圆部31形成的缺圆空间的内侧向外侧伸出。上述间隙S1有助于吸收第1附加接触片40的向内侧的变位。设置在第1安装板部41上的锡焊端子44,如图1或图8所示,从插座体10的下侧突伸到侧面。
如上所述,若配置第1附加接触片40,使其沿凸起部30的缺圆部31的平坦的外表面向前延伸,则可以靠近凸起部30的中心配置第1附加接触片40。
在图1中,50是第2附加接触片。如图6和图7(A)(B)(C)所示,第2附加接触片50具有圆环部51,自然状态下的圆环部51的内径比图11所示的配对插接件90的电极轴91的根部外径稍小一点。另外,圆环部51的圆周方向的一处被切开,在该切割部分,一对向外的舌片52、53以折叠的状态分别设置在对置的一对端部,且使其连为一体。而且,在将第2附加接触片50配置在凸起部30中之前,一对向外的舌片52、53,以即使不使其在接近的方向上变位,也能插入到上述切除部34的窄幅部32的状态相互对置着。在圆环部51的左侧部分形成有膨出部54,板片部55从该膨出部54的后端向外侧伸出,安装板部56从该板片部55的外端向后方延伸,该安装板部56具有卡合爪57。尚且,58、58是设置在圆环部51的2处的第2附加触点,59是设置在安装板部56上的锡焊端子。
第2附加接触片50从前侧嵌入到凸起部30的内周。即,如图8所示,将安装板部56插入到形成于插座体10的安装槽17内,且将圆环部51的膨出部54嵌入到凸起部30的切口孔36一点,同时将一对向外的舌片52、53嵌入到凸起部30的切除部34的窄幅部32一点,从这种状态下,向后推第2附加接触片50,使圆环部51与凸起部30相嵌合。这样一来,膨出部54能完全嵌入到切口孔36中,另外,一对向外的舌片52、53能嵌入到切除部34的宽幅部33。而且,将安装板部56推入到安装槽17内,卡合爪57卡在插座体10一侧的卡合凹处24。因此,圆环部51以嵌合状态配置在凸起部30的内周的第2附加接触片50,由于卡合爪57和卡合凹处24的卡合,能阻止其从凸起部30上脱落下来。在这种安装状态下,在圆环部51和凸起部30的内周面之间能确保有图9所示的间隙S2,由于有这一间隙S2,圆环部51的直径能扩大。另外,如图8所示,锡焊端子59从插座体10的下侧突伸到侧面。
这样一来,如图1所示,在将第2附加接触片50组装在凸起部30中的状态下,一对向外的舌片52、53离开切除部34的宽幅部33的壁面,而且与窄幅部32相对置。如图11所示,若在这种状态下,配对插接件90的电极轴91插入到圆环部51中,则圆环部51被电极轴91撑开,随后,图1所示的一对向外的舌片52、53在切除部34的宽幅部33中向相互离开的方向变位,在凸起部30的轴线方向上与窄幅部32和宽幅部33的边界部分的台阶处35相对置。因此,在拔出配对插接件90的电极轴91时,向外的舌片52、53与上述台阶处35相卡合,能防止一起拔出。
第2附加接触片50的圆环部51,由于反复插拔配对插接件90而会产生塑性变形,直径稍微扩大一点,由于有这样的塑性变形,一对向外的舌片52、53能始终与上述台阶处35相对置。
如图8所示,靠近形成于插座体10上的插入空间14配置有3个既定接触片60、70、80。在这些既定接触片中,2个既定接触片60、70分别配置在插入空间14的左右两侧,剩下的1个既定接触片80配置在既定接触片60的前侧。
图3~图5所示为既定接触片60、70、80。
图3所示的既定接触片60制成相对安装板部61从其前端折叠过来的折叠状。另外,在既定接触片60上设有既定触点63,在安装板部61上设有锡焊端子62。再有,由在安装板部61上弯曲形成的突片64能防止由于既定接触片60的过度变位而产生的损坏。该既定接触片60通过将安装板部61从后侧插入到插座体10的安装槽18中而安装在插座体10上,如图8所示,在该安装状态下,既定接触片60的既定触点63伸向插入空间14的内侧。另外,图中所示例子的多极插接件,在既定接触片60的前端形成有活动触点65,将与该活动触点65对应的既定触点66配置在插座体10的后端。既定接触片60一侧的锡焊端子62和与既定触点66相连的锡焊端子66从插座体10的下侧伸向侧面和后侧。
图4所示的既定接触片70制成相对安装板部71从其前端折叠过来的折叠状。另外,在既定接触片70上设有既定触点73,在安装板部71上设有锡焊端子72。再有,由在安装板部71上弯曲形成的突片74能防止由于既定接触片70的过度变位而产生的损坏。该既定接触片70通过将安装板部71从后侧插入到插座体10的安装槽19中而安装在插座体10上,如图8所示,在该安装状态下,既定接触片70的既定触点73伸向插入空间14的内侧。另外,图中所示例子的多极插接件,在既定接触片70的前端形成有活动触点75,将与该活动触点75对应的既定触点76配置在插座体10上。既定接触片70一侧的锡焊端子72和与既定触点76相连的锡焊端子76从插座体10的下侧伸向侧面和后侧。
图5所示的既定接触片80制成相对安装板部81从其上端折叠过来的折叠状。另外,在既定接触片80上,在折成弯曲状的部分设有既定触点83,在安装板部81上设有锡焊端子82。如图10所示,该既定接触片80,通过将安装板部81从下侧插入到设置在插座体10的前端附近、贯通厚度方向的安装槽25中而安装在插座体10上,如图8所示,在该安装状态下,既定触点83伸向插入空间14的内侧。既定接触片80一侧的锡焊端子82从插座体10的下侧伸向侧面和后侧。
如图12所示,配对插接件90其电极轴91具备第1~第4的4个中心电极92、93、94、95,它们沿轴向排列。而且,第1极的中心电极92与上述的1个既定接触片60相对应,第2极的中心电极93与另1个既定接触片70相对应,第3极的中心电极94与又1个既定接触片80相对应,同时,电极轴91根部的第4极的中心电极95与第2附加接触片50相对应。另外,该配对插接件90具有圆筒状的周边电极96,该周边电极96与电极轴91根部相对置且设计成与电极轴91同心,该周边电极96与第1附加接触片40相对应。
如图11所示,以上说明的多极插接件A,当穿过凸起部30的插拔口37(参照图1或图9)将配对插接件90的电极轴91插入到插座体10一侧的插入空间14中时,电极轴91的从第1极到第3极的各中心电极92、93、94分别与3个既定接触片60、70、80的各既定触点63、73、83弹性接触。同时,第1附加接触片40的第1附加触点42与配对插接件90的周边电极96相接触,第2附加接触片50的第2附加触点58(参照图9)与位于配对插接件90的电极轴91根部的第4极的中心电极95弹性接触。这表明图中所示例子的多极插接件A,除了由组装在插座体10的插入空间14中的3个既定接触片60、70、80确保3个极之外,由配置在凸起部30的缺圆部31上的第1附加接触片40确保1个极,再由配置在凸起部30内周的第2附加接触片50确保1个极,总共为5极。
另外,由于配对插接件90的周边电极96为圆筒状,所以即使第1附加接触片40是细长的板片状,只要将配对插接件90的电极轴91插入到插入空间14中,第1附加触点42一定与其周边电极96弹性接触。而且,第1附加触点42和周边电极96的接触状态,由于第1附加触点42形成于具有弹性的板片状的第1附加接触片40的前端,所以很稳定,而且其可靠性也高。
在该实施例,虽然对由3个上述既定接触片60、70、80和各1个的第1附加接触片40和第2附加接触片50形成5个极的多极插接件进行了说明,但通过将第1附加接触片和第2附加接触片设计成2个以上,可以构成多于5极的多极插接件。在设置2个以上的第1附加接触片的情况下,要在凸起部的周向若干处形成这些第1附加接触片的配置处。该配置处可以由缺圆部形成,而缺圆部通过切除凸起部外周侧的周向若干处制成。另外,在设置2个以上的第2附加接触片的情况下,要在凸起部内周侧的周向若干处形成这些第2附加接触片的配置处。在这种情况下,最好是第2附加接触片制成前后方向长的板片状。
根据本发明,由于将有助于增加极数的第1附加接触片和第2附加接触片配置在凸起部的外周和内周,所以能不增加该多极插接件的厚度而将其多极化。而且,由于将第1附加接触片的形状制成板片状,所以与现有的环状或圆筒状的多极插接件相比,其第1附加接触片本身的外形格外地小,其优点是,对于使该多极插接件小型化具有显著的作用。另外,通过灵活运用形成于凸起部的缺圆部配置第1附加接触片,能实现凸起部的小型化,同时,因其凸起部的小型化而产生的剩余空间能灵活用作第1附加接触片的配置空间,所以,具有尽管用第1附加接触片来增加极数也不会使多极插接件整个外形变大的效果。
权利要求
1.一种多极插接件,用作其配对的插接件的单头插头具备电极轴和至少一个的周边电极,该电极轴在轴向多处具有中心电极,该周边电极与该电极轴的根部隔开一定间隔地在其根部的外侧对置配置,而且,在具有上述电极轴的插入空间的插座体上,安装有具备既定触点的多个既定接触片,该既定触点分别与插入到上述插入空间的上述电极轴根部的中心电极以外的其它多个中心电极相接触,而且在上述插座体的前端突设有筒状的凸起部,由该凸起部形成与上述插入空间连通的插拔口,其特征是在上述凸起部外周侧的至少1处,形成有板片状的第1附加接触片的配置处,配置在该配置处的上述第1附加接触片具备与上述周边电极相接触的第1附加触点,上述周边电极与该第1附加接触片相对应、设置在上述配对的插接件上,在上述凸起部外周侧的至少1处,形成有第2附加接触片的配置处,配置在该配置处的上述第2附加接触片具备与中心电极相接触的第2附加触点,该中心电极与该第2附加接触片相对应、设置在上述配对的插接件的上述电极轴的根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极插接件,其特征在于上述凸起部为具备平坦的缺圆部的圆筒状,该缺圆部是通过切除其周壁外侧的一部分而成,该缺圆部作为上述第1附加接触片的配置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极插接件,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附加接触片具有固定在上述插座体上的第1安装板部,而且,从该第1安装板部沿上述凸起部的上述缺圆部的外表面向前延伸,在与该缺圆部的外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极插接件,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安装板部以插入到从上述插座体的前端面向后方延伸的安装槽中的状态固定在该插座体上。
5.如权利要求3或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极插接件,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附加触点从由上述凸起部的上述缺圆部所形成的缺圆空间的内侧向外侧伸出。
6.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多极插接件,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凸起部周壁的圆周方向的一处,设有切除部,其窄幅部位于该凸起部的前端,其与该窄幅部相连的宽幅部位于该凸起部的后端,在上述凸起部的内周配置有上述第2附加接触片,该第2附加接触片在制成环状的上述第2附加接触片的配置处制成圆环状,而且该第2附加接触片和上述凸起部的内周面之间确保有间隙,该第2附加接触片的圆环部的圆周方向的一处被切开,在该切割部分具有分别设置在相互对置的端部的一对向外的舌片,这些向外的舌片插在上述切除部的宽幅部,而且这些向外的舌片随着上述圆环部的扩大和收缩,能在上述宽幅部的内部在接近和分离的方向上位移。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极插接件,其特征在于一对上述向外的舌片,在由于插入到上述圆环部的配对插接件的电极轴而使该圆环部撑开时,通过向分离的方向位移而在上述凸起部的轴线方向上与上述切除部的窄幅部和宽幅部的边界部分的台阶处相对置。
8.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6中任一项所述的多极插接件,其特征在于由3个上述既定接触片和各1个的第1附加接触片和第2附加接触片形成5个极。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多极插接件,其特征在于3个上述既定接触片中的2个既定接触片分别配置在上述插入空间的左右两侧,剩下的1个既定接触片配置在上述2个既定接触片之一的既定接触片的前侧。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多极插接件,其特征在于上述剩下的1个既定接触片相对连接于该既定接触片的安装板部成折叠过来的折叠状,同时该既定接触片和安装板部配置在在上述插座体上贯通其厚度方向的安装槽中。
全文摘要
将单头插头用作配对插接件的多极插接件,不妨碍小型化而试图使其多极化。使凸起部30突出于低矮的箱式插座体10。通过在插座体10上组装若干既定接触片,由这些既定接触片来确保若干极。通过在凸起部30的外周和内周配置所需数量的第1附加接触片40和所需数量的第2附加接触片50,由这些附加接触片40、50来确保2极以上的极数。
文档编号H01R13/703GK1309442SQ0012162
公开日2001年8月22日 申请日期2000年7月21日 优先权日2000年2月14日
发明者七田明人, 宇野丰 申请人:星电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