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电池充电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40253阅读:9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安全电池充电器的制作方法
专利说明 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安全电池充电器,特别是一种能防范触电的组合式安全电池充电器。
背景技术
现有电池充电器,例如为五号、七号镍氢、镍镉电池及锂电池充电的充电器,其电池盒是和充电器主体制成一体,其电输出端就是电池正负极簧片,也是和充电器主体制成一体,由于市电电源的电压一般均远高于人体的安全电压,一旦充电器主体内元件击穿损坏,或市电端与低压端发生短路,此时充电器还可能可以正常使用,充电器的状态显示也可能正常,但充电器的电输出端即电池正负极簧片和电池可能将带有危险的市电电压,人的手指触到充电器的电池正负极簧片或电池就可能造成触电事故。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能防范触电的组合式安全电池充电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用以下方式实现的,本实用新型由充电器电源组件[以下简称电源组件]及可以和电源组件组合成一体,也可以和电源组件相脱离的电池盒组件[以下简称电池盒]两大部分构成,电源组件和电池盒组合成一体后,电源组件的由金属片、弹簧等制成的电输出端和电池盒上的相对应位置的电触点相连,如图17,18所示。
在图17,18中,1是充电器电源组件[图17中只画出了电源组件外壳的一部分],2是电源组件的电输出端,4是电池盒组件[图17,18中只画出了电池盒外壳的一部分],5是电池盒4上处于电源组件1上电输出端2相对应位置的电触点,由图17,18可见,本实用新型电池正负极簧片不象现有电池充电器就是充电器的电输出端,而是通过电池盒4上的电触点5与电源组件1的电输出端连接。
本实用新型电源组件1与电源组件1的电输出端2的位置关系是电源组件1的电输出端2置于人的手指无法直接触到的电源组件1的任何部位,如在电源组件1的一角和[或]在电源组件1上尺寸远小于人的手指尺寸的凹槽、孔穴中,如图17,18中,电源组件1的电输出端2是设计在人的手指无法直接触到的电源组件1的一角和[或]在1的凹槽中,而且凹槽的尺寸远小于人的手指的的尺寸,在任何情况下,人的手指都无法直接触到电源组件1的电输出端2,避免了触电事故。
本实用新型电池盒4上的电触点5与电池盒4及电源组件1的位置关系是电触点5是在1上的电输出端2的相对应位置,如图17,18所示,且可以是凸出在电池盒4上,如图17所示。
电源组件1和电池盒4的位置关系是电池盒4的一面最好是开启的,以便放入待充电电池,同时电池盒组件4开启的一面和1组合成一体时是面向电源组件1,并将待充电电池封闭其中。在待充电电池充电的情况下,人的手指无法直接触到电池,避免了触电事故。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描述。


图1、图2、图3、图4、图5及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其中图1、图2是充电器电源组件的结构、外形示意图,图3、图4是与充电器电源组件相配合的电池盒的结构、外形示意图,图5、图6及图11、图12是电池盒2放入电源组件1,和1组合成一体的过程示意图。
图7、图8、图9、图10及图11、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实施例,其中图7、图8是充电器电源组件的结构、外形示意图,图9、图10是与充电器电源组件相配合的电池盒的结构、外形示意图,图11、图12是电池盒2放入电源组件1,和1组合成一体的过程示意图。
图13,图14分别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四个实施例,图1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五个实施例,图1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6个实施例,图17,图18是充电器电源组件的电输出端和电池盒电触点位置关系及充电器电源组件与充电器电源组件的电输出端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19、图20、图21、图22及图2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七个实施例,其中图19、图20是充电器电源组件的结构、外形示意图,图21、图22是与充电器电源组件相配合的电池盒的结构、外形示意图,图23是电池盒2放入电源组件1,和1组合成一体的过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图2、图3、图4、图5及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
图1、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的充电器电源组件的结构、外形示意图,在图1、图2中,1是电源组件,由电源组件外壳和充电器外壳中的充电器电路组成,2是电源组件上由金属片或弹簧等制成的电输出端,置于电源组件1的一角和凹槽中,2及凹槽的宽度远小于人的手指的的尺寸,为1-3mm,2的高度也远小于人的手指的的尺寸,为2-5mm,3是电源组件的电源插头。
图3、图4是与图1、图2电源组件1相配合的电池盒4的结构、外形示意图。在图3、图4中,4是电池盒,5是电触点,与电池正负极簧片相连接,并处于电源组件上电输出端2相对应位置,6是电池盒空腔,待充电电池可以放入其中,7是电池正极片,8是电池负极弹簧。正极片7可以用正极弹簧代替,负极弹簧8可以用负极片代替。
图5、图6是表示图3、图4的电池盒2放入图1、图2的充电器电源组件1,和1组合成一体的过程示意图。
当待充电电池放入电池盒4进行充电时,把电池盒4开启的一面面向电源组件1放入其中,如图5箭头方向所示,待充电电池的正负极便经电池正负极簧片7、8与电源组件1上的电输出端2相对应位置的电触点5相连接,此时电池盒4和电源组件1结合成一体后将待充电电池封闭其中。在待充电电池充电的情况下,人的手指无法直接触到电池,避免了触电事故。充电结束后,因为人的手指无法直接触到待充电电池,无法直接取出电池,只能取出电池盒4后再取出电池,也避免了触电事故。
如果将电池盒4取出电源组件1后未将1拔出市电电源,因为1的电输出端2均是置于人的手指无法直接触到的部位,而且凹槽的尺寸远小于人的手指的的尺寸,人的手指无法直接触到,也同样避免了触电事故。
图7、图8、图9、图10及图11、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实施例。
图7、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二个实施例的充电器电源组件的结构、外形示意图,在图7、图8中,1是电源组件,由充电器外壳和充电器外壳中的充电器电路组成,2是1上由金属材料制成的电输出端,置于电源组件1的一孔穴中,3是电源组件的电源插头,9是孔穴,处于电输出端2相对应位置,其尺寸远小于人的手指。
图9、图10是与图7、图8电源组件1相配合的电池盒4的结构、外形示意图。在图9、图10中,4是电池盒,5是电触点,与电池正负极簧片相连接,并处于电源组件1上电输出端2相对应位置,6是电池盒空腔,待充电电池可以放入其中,7是电池正极片,8是电池负极弹簧。正极片7可以用正极弹簧代替,负极弹簧8可以用负极片代替。
图11、图12是表示图9、图10的电池盒4放入图7、图8的电源组件1,和1组合成一体的过程示意图。当待充电电池放入电池盒4进行充电时,把电池盒4开启的一面面向电源组件1放入其中,如图11箭头方向所示,待充电电池的正负极便经电池正负极簧片7、8,电触点5穿过孔穴9与电源组件1上处于相对应位置的电输出端2相连接,此时电池盒4和电源组件1结合成一体后将待充电电池封闭其中。在待充电电池充电的情况下,人的手指无法直接触到电池,避免了触电事故。充电结束后,因为人的手指无法直接触到待充电电池,无法直接取出电池,只能取出电池盒4后再取出电池,也避免了触电事故。
图13,图14分别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四个实施例。图13,图14分别与第一,二个实施例相似,区别在于电池盒与充电器主体之间有转轴连接,电池盒开启的一面是面向电源组件1旋转进入其中,如图13,图14中箭头方向所示。
图1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五个实施例。在图15中,1是电源组件,2是电源组件上由金属材料制成的电输出端,3是电源组件的电源插头,4是电池盒,5是电触点,与电池正负极簧片相连接,并处于1上电输出端2相对应位置,6是电池盒空腔,待充电电池可以放入其中,7是电池正极片,8是电池负极弹簧。当待充电电池放入电池盒4进行充电时,把电池盒4开启的一面面向电源组件1放入其中,如图15箭头方向所示。
图1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6个实施例,在图16中,1是电源组件,2是电源组件上的电源插头电输出端,3是电源组件的电源插头,4是电池盒,5是电触点,与充电器电路相连接,并处于1上电源插头电输出端2相对应位置,6是电池盒放待充电电池的空腔,7是电池正极片,8是电池负极弹簧10,是电池盒放充电器电路的空腔。当待充电电池放入电池盒4进行充电时,把电池盒4开启的一面面向电源组件1和1组合成一体后将待充电电池封闭其中,如图16箭头方向所示。
图19、图20、图21、图22及图2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七个实施例。
图19、图20是本实用新型第二个实施例的充电器电源组件的结构、外形示意图,在图19、图20中,1是电源组件,由充电器外壳和充电器外壳中的充电器电路组成,2是1上由金属材料制成的电输出端,各置于电源组件1的一角,只要2的尺寸足够小,例如1mm左右,人的手指无法直接触到,也同样可以避免了触电事故。3是电源组件的电源插头。
图21、图22是与图19、图20电源组件1相配合的电池盒4的结构、外形示意图。在图21、图22中,4是电池盒,5是电触点,与电池正负极簧片相连接,并处于电源组件1上电输出端2相对应位置,6是电池盒空腔,待充电电池可以放入其中,7是电池正极片,8是电池负极弹簧。正极片7可以用正极弹簧代替,负极弹簧8可以用负极片代替。
图23是表示图21、图22的电池盒4放入图19、图20的电源组件1,和1组合成一体的过程示意图。当待充电电池放入电池盒4进行充电时,把电池盒4开启的一面面向电源组件1放入其中,如图23箭头方向所示,待充电电池的正负极便经电池正负极簧片7、8与电源组件1上的电输出端2相对应位置的电触点5相连接,此时电池盒4和电源组件1结合成一体后将待充电电池封闭其中。在待充电电池充电的情况下,人的手指无法直接触到电池,避免了触电事故。充电结束后,因为人的手指无法直接触到待充电电池,无法直接取出电池,只能取出电池盒4后再取出电池,也避免了触电事故。
本实用新型的第1、2、3、4、5、7个实施例充电电路置于电源组件1内,本实用新型的第6个实施例充电电路置于电池盒组件4内,充电电路还可以部分置于电源组件1内,部分置于电池盒组件4内。
权利要求[1]一种安全电池充电器,其特征是它由充电器电源组件(1)及可以和1组合成一体,也可以和(1)相脱离的电池盒组件(4)两大部分构成。[2]由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是,它的充电器电源组件(1)的电输出端(2)是置于人的手指无法直接触到的部位。[3]由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是它的充电器电源组件(1)的电输出端(2)是置于电源组件(1)的一角和在(1)的凹槽、孔穴中,而且凹槽、孔穴的尺寸远小于人的手指的的尺寸。[4]由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是它的电触点(5)是在充电器电源组件(1)上的电输出端(2)的相对应位置,且可以是凸出在电池盒(4)上。[5]由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是它的电池盒组件(4)开启的一面和(1)组合成一体时是面向充电器电源组件(1),充电器电源组件(1)和电池盒组件(4)组合成一体时可以将待充电电池封闭其中。[6]由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是它的充电电路可以置于电源组件(1)内,也可以置于电池盒组件(4)内,还可以部分置于电源组件(1)内,部分置于电池盒组件(4)内。
专利摘要一种能防范触电的组合式安全电池充电器,由充电器电源组件1及可以和1组合成一体,也可以和1相脱离的电池盒组件4两大部分构成。充电器电源组件1的电输出端2是置于人的手指无法直接触到的部位。电池盒组件4开启的一面和1组合成一体时是面向充电器电源组件1,充电器电源组件1和电池盒组件4组合成一体时可以将待充电电池封闭其中。
文档编号H01M10/44GK2738409SQ20042007764
公开日2005年11月2日 申请日期2004年7月14日 优先权日2004年7月14日
发明者陶小京 申请人:陶小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