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导磁物体的拾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20164阅读:25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可导磁物体的拾取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载货承载构件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对可导 磁物体的永磁拾取装置。
背景技术
对一些工作人员不能接近的特殊场所存放物体的操作,只能依靠 机械手或专用工具进行远距离操作。对一些较碎的强放射性可导磁杂 物的拾取及清除,如核电站核燃料厂房中贮存水池、反应堆厂房的换 料水池、压力容器的水下部位及管道内强放射性可导磁碎物,普通机 械手是无法胜任。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针对在一些特殊场所对可导磁碎物操作的 需要,提供一种简便、实用的装置。一种可导磁物体的拾取装置,设有屏蔽筒、连接环、上磁芯、下 磁芯、永磁体、去磁环、驱动机构等部分。屏蔽筒、上磁芯、下磁芯、 去磁环为导磁体不锈钢,连接环为非导磁不锈钢。去磁环同驱动机构相连,沿屏蔽筒内壁与上磁芯、下磁芯、永磁体之间的通道上下运动; 永磁体至于上、下磁芯之间,其中下磁芯同连接环相连;连接环的边 缘同屏蔽筒相连,其另一面为吸取可导磁碎物的工作面。这种永磁拾取装置结构简单,操作可靠,特别适于拾取或清除一 些较碎的强放射性可导磁杂物。

图1实施例所提供的永磁拾取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 A—A方向的剖示图。实施例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解释。 如图1所示, 一种可导磁物体的拾取装置,主要由屏蔽筒9、连 接环13、上磁芯10、下磁芯14、永磁体11、去磁环12及内驱动机 构等部分组成。内驱动机构由压板l、压柱3、连接板6、螺杆7组 成。屏蔽筒9、上磁芯IO、下磁芯14、去磁环12为导磁体不锈钢, 连接环13为非导磁不锈钢。永磁体11置于上、下磁芯10、 14之间, 下磁芯14同连接环13相连,连接环13是吸取导磁碎物的工作面。 屏蔽筒9的底部同连接环13的边缘相连,其上部同上磁心10螺纹连 接;上磁芯10通过中心柱5与上接头2固定在一起,接头2通过外 螺纹与机械手外壳相连;去磁环12沿屏蔽筒内壁9与上磁芯10、下 磁芯14、永磁体ll之间的通道上下运动。所述的内驱动机构的向下的驱动力通过机械手内的压杆向下压 动压板1使其沿上接头2向下运动,从而使去磁环12向下运动。当 机械手内的压杆没有向下压力时,在弹簧ll的作用下,压板6向上 运动,从而带动去磁环12向上运动到上极限位置。在连接板6和上磁芯10之间沿中心轴5设置弹簧8,以保证无外 力作用下,去磁环12不能将屏蔽筒内壁9与上磁芯10、下磁芯14、 永磁体ll之间的通道封闭,以保证开式磁路畅通。
使用时,在图l所示的工作位置,屏蔽筒9、上磁芯IO、下磁芯 14、去磁环12与永磁体11形成开式磁路,此时可以在连接环14的 下端吸取导磁碎物或小件。当需要取下吸取的物时,在机械手内力的 作用下,压柱3带动连接板6、螺杆7、去磁环12向下移动,使得上 磁芯10、去磁环12、下磁芯14将永磁体11包围住,从而完全屏蔽 了连接环13下端的磁性,使吸取的导磁碎物自动掉下。当然,本实施例只是实施本技术方案的一种典型结构,根据本技 术方案的构思所进行的一些变换,尤其是驱动机构部分的变换也应属 于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可导磁物体的拾取装置,主要由屏蔽筒(9)、连接环(13)、上磁芯(10)、下磁芯(14)、永磁体(11)、去磁环(12)及内驱动机构等部分组成,其特征是屏蔽筒(9)、上磁芯(10)、下磁芯(14)、去磁环(12)为导磁体不锈钢,连接环(13)为非导磁不锈钢;永磁体(11)置于上、下磁芯(10、14)之间,下磁芯(14)同连接环(13)相连;屏蔽筒(9)的底部同连接环(13)的边缘相连,其上部同上磁心(10)螺纹连接;上磁芯(10)固定在中心柱(5)上;去磁环(12)沿屏蔽筒内壁(9)与上、下磁芯(10、14)、永磁体(11)之间的通道上下运动。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可导磁物体的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驱动机构是压板(1)上固定连接压柱(3),压柱(3)通过 与之相连的连接板(6)、螺杆(7)并穿过上磁芯(10)与去磁环(12) 相连,并通过与本装置相连的机械手内压杆压动压板(1)而驱动去 磁环(12)沿中心轴(5)作上下运动。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导磁物体的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连接板(6)和上磁芯(10)之间沿中心轴(5)设置弹簧(8)。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导磁物体的拾取装置。该装置设有屏蔽筒、连接环、上磁芯、下磁芯、永磁体、去磁环、驱动机构等部分,屏蔽筒、上磁芯、下磁芯、去磁环为导磁体不锈钢,连接环为非导磁不锈钢。去磁环同驱动机构相连,沿屏蔽筒内壁与上磁芯、下磁芯、永磁体之间的通道上下运动;永磁体至于上、下磁芯之间,其中下磁芯同连接环相连;连接环的边缘同屏蔽筒相连,其另一面为吸取可导磁碎物的工作面。这种永磁拾取装置结构简单,操作可靠,特别适于拾取一些较碎或小块的强放射性可导磁物。
文档编号H01F7/00GK201017697SQ200620160688
公开日2008年2月6日 申请日期2006年11月21日 优先权日2006年11月21日
发明者吴水金, 张昌明, 朱金顺, 艾长军, 颛孙郎 申请人: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