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电池的冷却风取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25474阅读:16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蓄电池的冷却风取入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与乘客就座的座椅的座椅靠背的侧部相连的车身侧部的内装部件 上设有吸气口的蓄电池的冷却风取入结构,该吸气口用于从车室内取入空气作为冷却风, 该空气用于冷却蓄电池。
背景技术
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作为第三实施方式记载有如下情况将电动汽车或混合动 力车的蓄电池搭载在车身后部的行李空间内,从与后座座椅的侧部相连的座椅侧部装饰的 前表面上设置的吸气口取入冷却该蓄电池的冷却风。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4-1683号公报然而,在现有技术中,由于座椅靠背的前表面与设有吸气口的座椅侧部装饰的前 表面齐面,因此沿座椅靠背的前表面配置的非使用状态的座椅安全带有可能堵塞吸气口, 而无法向蓄电池供给冷却风。为了防止这种情况而将非使用状态的座椅安全带配置在比吸 气口靠车宽方向内侧时,座椅安全带的使用性能可能会变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其目的在于将非使用状态的座椅安全带尽可能地配 置在车宽方向外侧,同时,使其不堵塞蓄电池的冷却风的吸气口。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提出一种蓄电池的冷却风取入结构,其在与乘客 就座的座椅的座椅靠背的侧部相连的车身侧部的内装部件上设有用于从车室内取入空气 作为冷却风的吸气口,该空气用于冷却蓄电池,所述蓄电池的冷却风取入结构的第一特征 在于,配置成使非使用状态的座椅安全带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吸气口重叠,并且所述座椅 安全带的后表面与所述吸气口之间形成规定的间隙。另外,根据本发明,提出一种蓄电池的冷却风取入结构,在所述第一特征的基础 上,第二特征在于,所述吸气口的车宽方向的宽度大于所述座椅安全带的车宽方向的宽度。另外,根据本发明,提出一种蓄电池的冷却风取入结构,在所述第一或第二特征的 基础上,第三特征在于,通过使设有所述吸气口的所述内装部件的前表面向比所述座椅靠 背的前表面靠车身后方偏移,形成所述规定的间隙。另外,根据本发明,提出一种蓄电池的冷却风取入结构,在所述第一 第三特征中 任一特征的基础上,第四特征在于,通过在设有所述吸气口的所述内装部件的前表面上突 出设置与所述座椅安全带的后表面抵接的间隙形成部件,而使所述非使用状态的座椅安全 带从所述吸气口向车身前方抬起,由此,形成所述规定的间隙。另外,根据本发明,提出一种蓄电池的冷却风取入结构,在所述第四特征的基础 上,第五特征在于,使所述间隙形成部件的与所述座椅安全带的后表面抵接的前端部分位 于比所述座椅靠背的前表面靠车身前方。另外,根据本发明,提出一种蓄电池的冷却风取入结构,在所述第一 第五特征中
3任一特征的基础上,第六特征在于,以越靠下侧越位于车身前方的方式使所述吸气口倾斜, 并且以越靠车宽方向内侧越位于车身后方的方式使所述吸气口倾斜。另外,根据本发明,提出一种蓄电池的冷却风取入结构,在所述第一 第六特征中 任一特征的基础上,第七特征在于,使从所述吸气口向车身后方延伸的吸气管道的入口部 分的下表面以车身后方侧变高的方式倾斜。另外,根据本发明,提出一种蓄电池的冷却风取入结构,在所述第一 第七特征中 任一特征的基础上,第八特征在于,使配置在所述座椅侧方的车门的后表面在沿车身前后 方向观察时与所述吸气口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一部分重叠,并且在沿车宽方向观察时与所述 吸气口之间形成规定的间隙。另外,根据本发明,提出一种蓄电池的冷却风取入结构,在所述第一 第八特征中 任一特征的基础上,第九特征在于,所述内装部件的与所述座椅靠背的侧面相对向的部分 上设有辅助吸气口,该辅助吸气口与从所述吸气口向车身后方延伸的吸气管道相连。此外,实施方式的蓄电池模块22对应于本发明的蓄电池,实施方式的后座33对应 于本发明的座椅,实施方式的后车门34对应于本发明的车门,实施方式的行李箱侧壁内衬 板35对应于本发明的内装部件,实施方式的上部间隙形成突起35e及下部间隙形成突起 35f对应于本发明的间隙形成部件。发明效果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特征,将从吸气口取入到的车室内的空气作为冷却风对蓄电池 进行冷却时,由于使非使用状态的座椅安全带的至少一部分与吸气口重叠,并且在所述座 椅安全带的后表面与吸气口之间形成规定的间隙,因此能够以与座椅靠背不重叠的方式尽 可能地使座椅安全带靠车宽方向外侧而确保使用性能,同时,防止该座椅安全带堵塞吸气 口而妨碍冷却风的取入的情况,其中所述吸气口设置在与乘客就座的座椅的座椅靠背的侧 部相连的车身侧部的内装部件上。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特征,由于吸气口的车宽方向的宽度大于座椅安全带的 车宽方向的宽度,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座椅安全带完全堵塞吸气口的情况。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三特征,由于使设有吸气口的内装部件的前表面向比座椅 靠背的前表面靠车身后方偏移,因此不仅能够在座椅安全带与吸气口之间确保间隙,而且 能够防止就座在座椅上的乘客的身体堵塞吸气口的情况。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四特征,由于在设有吸气口的内装部件的前表面上突出设 置有与座椅安全带的后表面抵接的间隙形成部件,因此能够使非使用状态的座椅安全带从 吸气口向车身前方抬起而在座椅安全带与吸气口之间确保间隙,从而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座 椅安全带完全堵塞吸气口的情况。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五特征,由于间隙形成部件的与座椅安全带的后表面抵接 的前端部分位于比座椅靠背的前表面靠车身前方,因此能够较大地确保座椅安全带与吸气 口的距离,从而更可靠地防止座椅安全带完全堵塞吸气口的情况。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六特征,由于吸气口以越靠下侧越位于车身前方的方式倾 斜,并且以越靠车宽方向内侧越位于车身后方的方式倾斜,因此能够在有限的空间内最大 限度地确保吸气口的面积。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七特征,由于从吸气口向车身后方延伸的吸气管道的入口部分的下表面以车身后方侧变高的方式倾斜,因此能够防止从吸气口侵入到吸气管道内的 异物或水进入吸气管道深处的情况。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八特征,配置在座椅的侧方的车门的后表面在沿车身前后 方向观察时与吸气口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一部分重叠,并且在沿车宽方向观察时,所述车门 的后表面与吸气口之间形成规定的间隙,因此即使在就座在座椅上的乘客倚靠车门的情况 下,也能够可靠地在乘客的身体与吸气口之间确保空间。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九特征,由于在内装部件的与座椅靠背的侧面相对向的部 分上设有辅助吸气口,该辅助吸气口与从吸气口向车身后方延伸的吸气管道相连,因此即 使万一吸气口堵塞,也能够通过辅助吸气口向蓄电池供给冷却风。


图1是车辆用电源装置的整体立体图。(第一实施例)图2是图1的2方向的向视图。(第一实施例)图3是图1的3方向的向视图。(第一实施例)图4是图3的4-4线剖面图。(第一实施例)图5是图4的5-5线剖面图。(第一实施例)符号说明19 吸气管道19a 入 口部分22 蓄电池模块(蓄电池)32 座椅靠背32a 座椅靠背的前表面33 后座(座椅)34 后车门(车门)35 行李箱侧壁内衬板(内装部件)35a 内装部件的前表面35e 上部间隙形成突起(间隙形成部件)35f 下部间隙形成突起(间隙形成部件)36 吸气 口38 座椅安全带40 辅助吸气口b间隙d间隙Wi 吸气口的车宽方向的宽度Wb 座椅安全带的车宽方向的宽度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实施例1)
5
如图1及图2所示,使混合动力车的电动机、发电机工作的电源装置利用收纳备用 轮胎的轮胎盘(χ Y 〃 > )11收纳在车身后部的行李间的下方。向下方凹陷的容器状的 轮胎盘11的左右侧缘与左右的后侧框12、12连接。电源装置具备上表面打开的容器状的 防水箱14和关闭其上表面开口部的平板状的盖部件15,夹在防水箱14及盖部件15之间而 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前后一对悬吊框16、16的车宽方向两端部通过螺栓17…固定在左右的 后侧框12、12的上表面上。因此,电源装置通过前后一对悬吊框16、16由左右后侧框12、12 悬吊支承。盖部件15的前缘结束在前侧的悬吊框16的位置,其前方的防水箱14内收纳有管 道部件18。管道部件18的上表面上连接有将车室内的空气吸入防水箱14内作为冷却风的 吸气管道19的下游端和将结束了冷却的冷却风从防水箱14内排出的排气管道20的上游 端,吸气管道19从防水箱14的左前部向车身左前上方延伸,排气管道20使车身的右侧面 从防水箱14的右前部向后方延伸。排气管道20的下游端设有电动式风扇21,在该风扇21 产生的负压的作用下,冷却风被吸入到吸气管道19内。此外,从吸气管道19排出的冷却风 排出到行李间的内装件与后挡泥板之间,一部分返回车室内,一部分排出到车外。在防水箱14的底部,沿车宽方向直列连接多个蓄电池单元的棒状的蓄电池模块 22…排列成前后方向7列、上下方向2段,其上部配置有逆变器或DC-DC变压器等高压电气 安装部件23。从吸气管道19经由管道部件18吸入到防水箱14内部的冷却风在从前方向 后方流动期间对蓄电池模块22…进行冷却,然后进行U形转弯在蓄电池模块22…的上方从 后方向前方流动期间对高压电气安装部件23进行冷却,然后从防水箱14的内部经由管道 部件18、排气管道20及风扇21排出。行李间的前方配置有具备座椅坐垫31及座椅靠背32的后座33。吸气管道19具 备在座椅靠背32的左侧部开口而向车身后方延伸的入口部分19a ;与入口部分19a的后 端右侧面相连而向下方延伸的中间部分19b ;与中间部分19b的下端相连而向车宽方向内 侧延伸,并与管道部件18的上表面结合的出口部分19c。从图3可知,在后座33的座椅靠背32的左侧部与左侧的后车门34的后缘之间, 行李箱侧壁内衬板35的一部分沿上下方向露出而作为细长的带状的前表面35a,在该前表 面35a的大致上半部上,与吸气管道19的入口部分19a的前端相连的吸气口 36朝向车室 内开口。从配置在行李箱侧壁内衬板35的上部后侧的伸缩器37(参照图1)经由拉出口 35b拉出到车室内的后座用的座椅安全带38在非使用状态下沿向露出到车室内的行李箱 侧壁内衬板35的前表面35a向下延伸,其下端固定在未图示的固定器上。座椅安全带38 上支承有衔铁39,该衔铁39滑动自如,从伸缩器37拉出座椅安全带38并同时使衔铁39与 未图示的卡扣结合,由此形成为限制乘客的胸部及腹部的使用状态。从图3 图5可知,行李箱侧壁内衬板35的前表面35a与座椅靠背32的前表面 32a大致平行延伸,但是至少使吸气口 36所存在的部分向比座椅靠背32的前表面32a靠车 身后方偏移距离a。换言之,座椅靠背32的前表面32a位于比行李箱侧壁内衬板35的前表 面35a靠前方距离a的位置(参照图5)。由此,使吸气口 36的位置从座椅安全带38向车身后方离开,不仅能够防止座椅安 全带38堵塞吸气口 36的情况,而且在乘客倚靠后车门34时,也能够防止乘客的身体B堵塞吸气口 36的情况(参照图4)。吸气口 36是上下方向长的长方形,以使异物无法侵入的方式具有多个横凸片 35c…及多个纵凸片35d…而形成为天窗状。吸气口 36以越靠下侧越位于车身前方的方式 以角度α倾斜(参照图5),并且以越靠车宽方向内侧越位于车身后方的方式以角度β倾 斜(参照图4),由此,能够在座椅靠背32的侧部与后车门34之间的狭小空间内确保最大限 度的开口面积。吸气口 36的车宽方向的宽度Wi设定成大于座椅安全带38的车宽方向的宽度 Wb (参照图4)。即,沿车身前后方向观察时,座椅安全带38不会完全覆盖并隐藏吸气口 36, 而使吸气口 36的至少一部分露出。由此,即使万一座椅安全带38被压向后方,也能够防止 座椅安全带38完全堵塞吸气口 36的情况。另外,与吸气口 36的上端相对应的行李箱侧壁内衬板35的前表面35a上形成有 向车身前方突出的上部间隙形成突起35e,并且与吸气口 36的上下方向中间部相对应的行 李箱侧壁内衬板35的前表面35a上形成有向车身前方突出的下部间隙形成突起35f。上部 间隙形成突起35e的前端比座椅靠背32的前表面32a靠车身前方突出,通过使非使用状态 的座椅安全带38的后表面与上部间隙形成突起35e的前端抵接,而使座椅安全带38与吸 气口 36的间隙成为b,该b比座椅靠背32的前表面32a与吸气口 36的距离a大。下部间隙形成突起35f的突出量设定为小于上部间隙形成突起35e,非使用状态 的座椅安全带38不与下部间隙形成突起35f的前端抵接,在向后方按压座椅安全带38时, 通过上部间隙形成突起35e及下部间隙形成突起35f的协作来阻止座椅安全带38向车身 后方的移动,从而能够防止座椅安全带38堵塞吸气口 36的情况(参照图5)。后车门34的车门内衬34a的后端内面向比吸气口 36的车宽方向外端靠车宽方向 内侧偏移距离C。即,在沿车身前后方向观察时,后车门34的车门内衬34a与吸气口 36的 车宽方向外侧的一部分重叠。而且,通过使后车门34的车门内衬34a的后端面位于相对于 吸气口 36靠前方距离d的位置,能够确保两者之间的空间(参照图4)。因此,即使乘客倚靠后车门34,也能够防止其身体B嵌入座椅靠背32与后车门34 的车门内衬34a之间的情况,能够更可靠地防止身体堵塞吸气口 36的情况,并且在身体B 与吸气口 36之间确保空间,从而能够吸入来自吸气口 36的冷却风。吸气管道19的入口部分19a的底面B (参照图2及图5)以使车身前方侧即吸气 口 36侧变低的方式倾斜。由此,即使万一异物或水从吸气口 36侵入到吸气管道19的内部, 也能够防止所述异物或水进入吸气管道19深处(参照图5)。吸气管道19的入口部分19a的车宽方向内侧的壁面上连接有从与其相对向的行 李箱侧壁内衬板35延伸的辅助吸气口 40,通过该辅助吸气口 40连通车室与吸气管道19的 入口部分19a。因此,即使万一吸气口 36堵塞,也能够经由辅助吸气口 40将冷却风吸入到 吸气管道19 (参照图4)。如上所述,在后座33的座椅靠背32的侧部与后车门34之间露出的行李箱侧壁内 衬板35的前表面35a上形成吸气口 36,即使在该吸气口 36的前方配置非使用状态的座椅 安全带38,也能够可靠地防止座椅安全带38堵塞吸气口 36而无法向蓄电池模块22…或高 压电气安装部件23供给冷却风的情况,因此无需将非使用状态的座椅安全带38配置在比 行李箱侧壁内衬板35的前表面35a靠车宽方向内侧的座椅靠背32上,而能够尽可能地将座椅安全带38配置在车宽方向外侧而提高使用性能。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 其主要内容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设计变更。例如,在实施方式中例示了混合动力车,但是本发明也适用于电动汽车。另外,辅助吸气口 40(图4参照)不是必需,只要在吸气管道19的入口部分19a 的车宽方向内侧的壁面与座椅靠背32的侧面之间确保具有间隙的程度即可,也可以将其 省略。
权利要求
一种蓄电池的冷却风取入结构,在与乘客就座的座椅(33)的座椅靠背(32)的侧部相连的车身侧部的内装部件(35)上设有用于从车室内取入空气作为冷却风的吸气口(36),该空气用于冷却蓄电池(22),所述蓄电池的冷却风取入结构的特征在于,配置成使非使用状态的座椅安全带(38)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吸气口(36)重叠,并且所述座椅安全带(38)的后表面与所述吸气口(36)之间形成规定的间隙(b)。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池的冷却风取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气口(36)的 车宽方向的宽度(Wi)大于所述座椅安全带(38)的车宽方向的宽度(Wb)。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蓄电池的冷却风取入结构,其特征在于,通过使设有所述吸气口(36)的所述内装部件(35)的前表面(35a)向比所述座椅靠背 (32)的前表面(32a)靠车身后方偏移,形成所述规定的间隙(b)。
4.根据权利要求1 3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池的冷却风取入结构,其特征在于,通过在设有所述吸气口(36)的所述内装部件(35)的前表面(35a)上突出设置与所述 座椅安全带(38)的后表面抵接的间隙形成部件(35e、35f),而使所述非使用状态的座椅安 全带(38)从所述吸气口(36)向车身前方抬起,由此,形成所述规定的间隙(b)。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蓄电池的冷却风取入结构,其特征在于,使所述间隙形成部 件(35e)的与所述座椅安全带(38)的后表面抵接的前端部分位于比所述座椅靠背(32)的 前表面(32a)靠车身前方。
6.根据权利要求1 5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池的冷却风取入结构,其特征在于, 以越靠下侧越位于车身前方的方式使所述吸气口(36)倾斜,并且以越靠车宽方向内侧越位于车身后方的方式使所述吸气口(36)倾斜。
7.根据权利要求1 6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池的冷却风取入结构,其特征在于,使从所述吸气口(36)向车身后方延伸的吸气管道(19)的入口部分(19a)的下表面以 车身后方侧变高的方式倾斜。
8.根据权利要求1 7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池的冷却风取入结构,其特征在于, 使配置在所述座椅(33)侧方的车门(34)的后表面在沿车身前后方向观察时与所述吸气口(36)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一部分重叠,并且在沿车宽方向观察时与所述吸气口(36)之 间形成规定的间隙(d)。
9.根据权利要求1 8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池的冷却风取入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装部件(35)的与所述座椅靠背(32)的侧面相对向的部分上设有辅助吸气口(40),该辅助吸气口(40)与从所述吸气口(36)向车身后方延伸的吸气管道(19)相连。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蓄电池的冷却风取入结构,其以与乘客就座的座椅的座椅靠背(32)的侧部相连的方式配置车身侧部的行李箱侧壁内衬板(35),将从行李箱侧壁内衬板的前表面(35a)上设置的吸气口(36)取入到车室内的空气作为冷却风,对蓄电池进行冷却,其中,配置成使非使用状态的座椅安全带(38)的至少一部分在沿车身前后方向观察时与吸气口(36)重叠,并且所述座椅安全带(38)的至少一部分在沿车宽方向观察时与吸气口(36)之间形成规定的间隙(b),因此能够以与座椅靠背(32)不重叠的方式尽可能地使座椅安全带(38)靠车宽方向外侧,同时,防止该座椅安全带(38)堵塞吸气口(36)而妨碍冷却风的取入的情况。
文档编号H01M10/50GK101909916SQ20088012237
公开日2010年12月8日 申请日期2008年12月12日 优先权日2007年12月25日
发明者中村芳则, 久保田真也, 小坂裕, 菊地博文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