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端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95548阅读:10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连接器端子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器端子,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良好电连接的连接器端 子。
背景技术
如图1及图2所示,现有习知连接器端子100具有一弹性部110及一接触部120, 该接触部120具有一平坦的表面121,当该连接器端子100与另一连接器(图未绘出)的连 接端11进行电性连接时,另一连接器的连接端11上常会被氧化层或异物覆盖,因此导致该 连接器端子100与另一连接器的连接端11无法顺利电性连接,造成电性失效的困扰。由此可见,上述现有的连接器端子在结构与使用上,显然仍存在有不便与缺陷,而 亟待加以进一步改进。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相关厂商莫不费尽心思来谋求解决之道, 但长久以来一直未见适用的设计被发展完成,而一般产品又没有适切结构能够解决上述问 题,此显然是相关业者急欲解决的问题。因此如何能创设一种新型的连接器端子,实属当前 重要研发课题之一,亦成为当前业界极需改进的目标。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连接器端子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新 型的连接器端子,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其提高与另一连接器的连接端之间的电性连接 效率,非常适于实用。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实 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连接器端子,其包含一弹性部;以及一接触部,其是一体形成于该弹性 部前端,该接触部具有一表面及至少一凸设于该表面的第一接触件,该第一接触件具有一 第一括除段及一第一接触段,该第一括除段具有一第一括除前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以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以采用以下的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实 现。前述的连接器端子,其另包含有一导引部,该导引部是一体形成于该接触部前端。前述的连接器端子,其中所述的导引部具有一导引面,该第一括除段的该第一括 除前缘为该导引面的端缘。前述的连接器端子,其中所述的第一括除段的底部具有一第一括除段宽度,该第 一接触段的底部具有一第一接触段宽度,该第一括除段宽度不大于该第一接触段宽度。前述的连接器端子,其中所述的第一接触件具有一第一加强段,该第一加强段的 底部具有一第一加强段宽度,该第一接触段的底部具有一第一接触段宽度,该第一加强段 宽度不大于该第一接触段宽度。前述的连接器端子,其中所述的接触部另具有至少一凸设于该表面的第二接触 件,该第二接触件具有一第二括除段及一第二接触段,该第二括除段具有一第二括除前缘。前述的连接器端子,其中所述的第一括除段 该第一括除前缘的底端与该第二括除段的该第二括除前缘的底端间具有一第一括除段的间距,该第一括除段靠近该第一接触 段的底端与该第二括除段靠近该第二接触段的底端间具有一第二括除段的间距,该第二括 除段的间距不大于该第一括除段的间距。前述的连接器端子,其中所述的第一接触件具有一第一加强段,该第一加强段具 有一第一后缘,该第二接触件具有一第二加强段,该第二加强段具有一第二后缘,该第一加 强段的该第一后缘的底端与该第二加强段的该第二后缘的底端间具有一第一加强段的间 距,该第一加强段靠近该第一接触段的底端与该第二加强段靠近该第二接触段的底端间具 有一第二加强段的间距,该第二加强段的间距不大于该第一加强段的间距。前述的连接器端子,其中该第一接触段的底端与该第二接触段的底端间具有一接 触段的间距,该接触段的间距不大于该第二括除段的间距。前述的连接器端子,其中该第一接触段的底端与该第二接触段的底端间具有一接 触段的间距,该接触段的间距不大于该第二加强段的间距。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经由以上可知,为了达 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连接器端子,该连接器端子包含一弹性部、一接触部以 及一导引部,该接触部是一体形成于该弹性部前端,该接触部具有一表面及至少一凸设于 该表面的第一接触件,该第一接触件具有一第一括除段及一第一接触段,该第一括除段具 有一第一括除前缘,该导引部是一体形成于该接触部前端。由于该连接器端子的该第一括 除段具有该第一括除前缘,因此可括除另一连接器的连接端的氧化层或附着于连接端表面 的异物,以提高该连接器端子与另一连接器的连接端之间的电性连接效率。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端子至少具有下列优点及有益效果由于 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端子的第一括除段具有第一括除前缘,因此可括除另一连接器的连接 端的氧化层或附着于连接端表面的异物,以提高连接器端子与另一连接器的连接端之间的 电性连接效率。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 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 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图1为现有习知连接器端子的立体图。图2为现有习知连接器端子与另一连接器的连接端电性连接的示意图。图3a为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较佳实施例,一种连接器端子的立体图,图3b为图 3a中A的局部放大图。图4a为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较佳实施例,该连接器端子的另一立体图,图4b为 图4a中B的局部放大图。图5a为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较佳实施例,该连接器端子的仰视图,图5b为图5a 中C的局部放大图。图6a为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具体实施例,另一连接器端子的立体图,图6b为图 6a中D的局部放大图。图7a为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具体实施例,该连接器端子的另一立体图,图7b为 图7a中E的局部放大图。[0027]图8为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具体实施例,该连接器端子的侧视图。图9a为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具体实施例,该连接器端子的仰视图,图8b为图8a 中F的局部放大图。图10为依 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具体实施例,该连接器端子的局部仰视图。图Ila为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具体实施例,该连接器端子与另一连接器的连接 端电性连接的立体示意图,图lib为图Ila中G的局部放大图。图12a为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具体实施例,该连接器端子与另一连接器的连接 端电性连接的另一立体示意图,图12b为图12a中H的局部放大图。图13为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具体实施例,该连接器端子与另一连接器的连接 端电性连接的示意图。11:连接端IlA 接触区100 连接器端子110 弹性部120:接触部121 表面200 连接器端子210 弹性部220 接触部221 表面222 第一接触件223 第一括除段223a 第一括除前缘223w:第一括除段宽度 224:第一接触段224w 第一接触段宽度 225 第一加强段225a 第一后缘225w 第一加强段宽度230:导引部231 导引面300 连接器端子310 弹性部320 接触部321 表面322 第一接触件322a 第一括除段322b 第一接触段322c 第一加强段322d 第一括除前缘322e 第一后缘322f 第一括除段宽度322g:第一接触段宽度 322h:第一加强段宽度323 第二接触件323a 第二括除段323b 第二接触段323c 第二加强段323d 第二括除前缘 323e 第二后缘323f 第二括除段宽度 323g 第二接触段宽度323h 第二加强段宽度330:导引部331 导引面dl 第一加强段的间距 d2 第二加强段的间距Dl 第一括除段的间距 D2 第二括除段的间距D3 接触段的间距具体实施方式
[0062]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 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连接器端子其具体实施方式
、结构、特征 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有关本实用新型的前述及其他技术内容、特点及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图式的较 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通过具体实施方式
的说明,当可对本实用新型为 达成预定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得一更加深入且具体的了解,然而所附图式仅是提 供参考与说明之用,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请参阅图3a 图3b及图4a 图4b所示,其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较佳实施例,一 种连接器端子200包含一弹性部210、一接触部220以及一导引部230,该接触部220是一 体形成于该弹性部210前端,该接触部220具有一表面221及至少一凸设于该表面221的 第一接触件222,该第一接触件222具有一第一括除段223、一第一接触段224及一第一加 强段225,该第一括除段223具有一第一括除前缘223a,该第一加强段225具有一第一后缘 225a,该第一加强段225的该第一后缘225a连接至该弹性部210,该导引部230是一体形成 于该接触部220前端,该导引部230具有一导引面231,该第一括除段223的该第一括除前 缘223a为该导引面231的端缘,请参阅图3a 图3b、图4a 图4b及图5a 图5b所示, 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括除段223的底部具有一第一括除段宽度223w,该第一接触段224的 底部具有一第一接触段宽度224w,该第一加强段225的底部具有一第一加强段宽度225w, 该第一括除段宽度223w不大于该第一接触段宽度224w,且该第一加强段宽度225w不大于 该第一接触段宽度224w。由于该连接器端子200的该第一括除段223具有该第一括除前 缘223a,因此可括除另一连接器的连接端的氧化层或附着于连接端表面的异物,以提高该 连接器端子200与另一连接器的连接端之间的电性连接效率。另,请参阅图6a 图6b、图7a 图7b及图8所示,其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较佳 实施例,一种连接器端子300包含一弹性部310、一接触部320以及一导引部330,该接触部 320是一体形成于该弹性部310前端,该接触部320具有一表面321、至少一凸设于该表面 321的第一接触件322及至少一凸设于该表面321的第二接触件323,该第一接触件322具 有一第一括除段322a、一第一接触段322b及一第一加强段322c,该第一括除段322a具有 一第一括除前缘322d,该第一加强段322c具有一第一后缘322e,该第二接触件323具有一 第二括除段323a、一第二接触段323b及一第二加强段323c,该第二括除段323a具有一第 二括除前缘323d,该第二加强段323c具有一第二后缘323e,该第一加强段322c的该第一 后缘322e及该第二加强段323c的该第二后缘323e是连接至该弹性部310,该导引部330 是一体形成于该接触部320前端,该导引部330具有一导引面331,该第一括除段322a的该 第一括除前缘322d及该第二括除段323a的该第二括除前缘323d为该导引面331的端缘。请参阅图9a 图9b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括除段322a的底部具有一第一 括除段宽度322f,该第一接触段322b的底部具有一第一接触段宽度322g,该第一加强段 322c的底部具有一第一加强段宽度322h,该第一括除段宽度322f不大于该第一接触段宽 度322g,且该第一加强段宽度322h不大于该第一接触段宽度322g。该第二括除段323a的 底部具有一第二括除段宽度323f,该第二接触段323b的底部具有一第二接触段宽度323g, 该第二加强段323c的底部具有一第二加强段宽度323h,该第二括除段宽度323f不大于该 第二接触段宽度323g,且该第二加强段宽度323h不大于该第二接触段宽度323g。[0067]此外,请再参阅图9a 图9b所示,其中该第一括除段322a的该第一括除前缘 322d的底端与该第二括除段323a的该第二括除前缘323d的底端间具有一第一括除段的 间距Dl,该第一括除段322a靠近该第一接触段322b的底端与该第二括除段323a靠近该 第二接触段323b的底端间具有一第二括除段的间距D2,该第二括除段的间距D2不大于该 第一括除段的间距D1,请参阅图10,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二括除段的间距D2小于该第一括 除段的间距Dl,请再参阅图9a 图%,该第一加强段322c的该第一后缘322e的底端与该 第二加强段323c的该第二后缘323e的底端间具有一第一加强段的间距dl,该第一加强段 322c靠近该第一接触段322b的底端与该第二加强段323c靠近该第二接触段323b的底端 间具有一第二加强段的间距d2,该第二加强段的间距d2不大于该第一加强段的间距dl,请 再参阅图10,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二加强段的间距d2小于该第一加强段的间距dl,请再参 阅图9,该第一接触段322b的底端与该第二接触段323b的底端间具有一接触段的间距D3, 该接触段的间距D3不大于该第二括除段的间距D2,且该接触段的间距D3不大于该第二加 强段的间距d2。请再参阅图10,在本实施例中,该接触段的间距D3小于该第二括除段的间 距D2,且该接触段的间距D3小于该第二加强段的间距d2。接着,请参阅图Ila 图lib及图12a 图12b所示,当该连接器端子300与另一 连接器(图未绘出)的连接端11接触以进行电性连接时,该第一括除段322a的该第一括除 前缘322d及该第二括除段323a的该第二括除前缘323d是先与另一连接器的连接端11接 触,因此该第一括除前缘322d及该第二括除前缘323d可括除另一连接器的连接端11的氧 化层或附着于连接端表面的异物,以显露出该连接端11的接触区11A,使该连接器端子300 的该第一接触段322b及该第二接触段323b顺利与该连接端11的接触区IlA电性连接,较 佳地,请参阅图13,当另一连接器的连接端11上的氧化层或异物被该连接器端子300的该 第一括除前缘322d及该第二括除前缘323d括除以显露出该连接端11的接触区IlA后,该 连接器端子300可顺利与另一连接器的连接端11电性连接,进而提高该连接器端子300与 另一连接器的连接端11之间的电性连接效率。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 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 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 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 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 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一种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其包含一弹性部;以及一接触部,其是一体形成于该弹性部前端,该接触部具有一表面及至少一凸设于该表面的第一接触件,该第一接触件具有一第一括除段及一第一接触段,该第一括除段具有一第一括除前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其另包含有一导引部,该导引部是 一体形成于该接触部前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导引部具有一导引面, 该第一括除段的该第一括除前缘为该导引面的端缘。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一括除段的底部具有 一第一括除段宽度,该第一接触段的底部具有一第一接触段宽度,该第一括除段宽度不大 于该第一接触段宽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一接触件具有一第一 加强段,该第一加强段的底部具有一第一加强段宽度,该第一接触段的底部具有一第一接 触段宽度,该第一加强段宽度不大于该第一接触段宽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接触部另具有至少一凸 设于该表面的第二接触件,该第二接触件具有一第二括除段及一第二接触段,该第二括除 段具有一第二括除前缘。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一括除段的该第一括 除前缘的底端与该第二括除段的该第二括除前缘的底端间具有一第一括除段的间距,该第 一括除段靠近该第一接触段的底端与该第二括除段靠近该第二接触段的底端间具有一第 二括除段的间距,该第二括除段的间距不大于该第一括除段的间距。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一接触件具有一第一 加强段,该第一加强段具有一第一后缘,该第二接触件具有一第二加强段,该第二加强段具 有一第二后缘,该第一加强段的该第一后缘的底端与该第二加强段的该第二后缘的底端间 具有一第一加强段的间距,该第一加强段靠近该第一接触段的底端与该第二加强段靠近该 第二接触段的底端间具有一第二加强段的间距,该第二加强段的间距不大于该第一加强段 的间距。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一接触段的底端与该第二 接触段的底端间具有一接触段的间距,该接触段的间距不大于该第二括除段的间距。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一接触段的底端与该第 二接触段的底端间具有一接触段的间距,该接触段的间距不大于该第二加强段的间距。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连接器端子,其包含一弹性部、一接触部以及一导引部,该接触部是一体形成于该弹性部前端,该接触部具有一表面及至少一凸设于该表面的第一接触件,该第一接触件具有一第一括除段及一第一接触段,该第一括除段具有一第一括除前缘,该导引部是一体形成于该接触部前端。
文档编号H01R13/02GK201629431SQ20092017899
公开日2010年11月10日 申请日期2009年10月16日 优先权日2009年10月16日
发明者林雅萍 申请人:林雅萍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