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46255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开关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开关,且更具体地涉及在接触部分中使用盘簧状接触靴(coil shaped contact shoe)的开关,例如,电源开关和接地开关等等。
背景技术
在用于电源设备的开关中,可移动侧电极和固定侧电极设置有内部导体。且此外, 提供滑动地保持在可移动电极中的可移动导体,且可移动导体可自由插入的部分设置在固 定侧电极中,以便施行电气开关。且许多精细簧舌状接触靴被固定到可移动侧电极与可移 动导体之间的滑动部分或者可移动导体被插入的固定侧电极的一部分上,以便确保电导
ο在另一方面,在盘簧状接触靴被设置在固定部分和可移动部分中的一个中以形成 滑动部分的示例中公知连接器。盘簧状接触靴被公开,其中用来加载盘簧状接触靴的沟槽 结构进行变化且滑动负载随着线性往复的滑动部分在前进和后退方向上进行变化,藉此盘 簧状接触靴难以从沟槽中脱离。公开了盘簧状接触靴的焊接位置,其中其截面在被压缩时 变为椭圆形状,且在其长轴设置成大致平行于可移动导体的滑动方向的情形中,焊接部分 设置在其侧面部上(参考专利文献1)。图11是示出了用于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连接器中的盘簧状接触靴的安装状态的 截面图。盘簧状接触靴106是通过结合螺旋弹簧的两端而形成的环状,且被加载在固定部 分104的沟槽108中并被可移动部分105压缩。接头部分107被设置在盘簧状接触靴106 的侧表面。[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 日本专利公开(Kohyo)P2006-518090。但是,为了将盘簧状接触靴应用到需要高可靠性的电源开关等等中,需要能够流 动大电流的高电流承载属性和承受开关的循环断开和闭合操作(即,可移动接触靴的大频 度滑行运动)的高机械耐用性。基于这个理由,主要对于电流承载属性,使用诸如铍铜合金 和氧化锆铬铜合金的铜合金作为盘簧状接触靴的材料。此外,为了制造盘簧状接触靴,在线 状材料形成盘簧状之后,必要的是将其两端结合以形成环状。在该情形中,施用焊接作为结 合工艺。在铜合金的情形中,当施用焊接时,焊接部分的机械强度由于热效应而下降至大约 一半的值。基于这个原因,由于机械强度由焊接部分的强度来确定,因此不存在可承受被认 作可靠标准的大约10000次断开和闭合(滑行)操作的盘簧状接触靴。此外,在通过焊接施用结合工艺的情形中,由于焊接部分由焊珠膨胀,当该部分接触电流承载部分时,盘簧状接触靴仅在该部分处不正常地变形,这形成降低电流承载属性 的原因。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标是提供具有盘簧状接触靴的开关,该开关具有高机械可靠性且具有 用于多次断开和闭合操作的长寿命,同时保持稳固和高电流承载的属性。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一种开关,该开关包括可移动侧接触部分;设置成面向 可移动侧接触部分的固定侧接触部分;保持在可移动侧接触部分中可滑动的可移动导体, 可移动导体要被自由插入到固定侧接触部分中;第一盘簧状接触靴,其加载在形成于可移 动侧接触部分的内圆周处的环形沟槽中,第一盘簧状接触靴总是接触可移动导体且由可移 动导体压缩;以及第二盘簧状接触靴,其加载在形成于固定侧接触部分的内圆周处的环形 沟槽中,当可移动导体被插入到固定侧接触部分中时,第二盘簧状接触靴接触可移动导体 且由可移动导体压缩。在此,第一盘簧状接触靴和第二盘簧状接触靴中的每个是通过在接 头(joint)部分处结合螺旋弹簧的两端而形成的环状。每个接头部分位于第一环状接触靴 和第二环状接触靴中的每个中的外圆周的顶点处,且第一环状接触靴和第二环状接触靴中 的每个接触在环形沟槽的底部部分中的两侧处形成的倾斜面部。根据本发明的其它方面,提供一种开关,该开关包括可移动侧接触部分;设置成面 向可移动侧接触部分的固定侧接触部分;保持在可移动侧接触部分中可滑动的可移动导 体,可移动导体要被自由插入到固定侧接触部分中;第一盘簧状接触靴,其加载在形成于可 移动导体的外圆周处的环形沟槽中,第一盘簧状接触靴总是接触可移动侧接触部分且由可 移动侧接触部分压缩;以及第二盘簧状接触靴,其加载在形成于可移动导体的外圆周处的 另一环形沟槽中,当可移动导体被插入到固定侧接触部分中时,第二盘簧状接触靴接触固 定侧接触部分且由固定侧接触部分压缩。在此,第一盘簧状接触靴和第二盘簧状接触靴中 的每个是通过在接头部分处结合螺旋弹簧的两端而形成的环状,每个接头部分位于第一环 状接触靴和第二环状接触靴中的每个的内圆周的顶点处,且第一环状接触靴和第二环状接 触靴中的每个接触形成在环形沟槽的底部部分中两侧处的倾斜面部。根据本发明,当具有在外圆周的顶点处将螺旋弹簧的两端结合的接头部分的盘簧 状接触靴被设置成接触形成于环形沟槽的底部部分中两侧处的倾斜面部时,在接头部分被 压缩时应力变小,从而可提高耐用性。因此,实现了具有盘簧状接触靴的开关,该开关具有 高机械可靠性和用于多次断开和闭合操作的长寿命,同时保持稳固和高电流承载的属性。


由于通过参考下述详细说明结合附图将能更充分地理解本发明及其许多伴随优 势,因此将能更好地理解本发明,在附图中图1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使用处于断开状态的盘簧状接触靴的开 关的截面图;图2是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使用处于闭合状态的盘簧状接触靴的开关的截 面图;图3是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盘簧状接触靴的结合状态的截面5
图4是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盘簧状接触靴的安装状态的截面图;图5A和5B是示出了盘簧状接触靴的接头部分的截面图,其中图5A示出了本实施 例的接头部分,而图5B是用于参考的截面图;图6是示出了关于本实施例的盘簧状接触靴和常规盘簧状接触靴的循环疲劳强 度测试结果的曲线图;图7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使用处于断开状态的盘簧状接触靴的开 关的截面图;图8是示出了根据第二实施例的使用处于闭合状态的盘簧状接触靴的开关的截 面图;图9是示出了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盘簧状接触靴的结合状态的截面图;图10是示出了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盘簧状接触靴的安装状态的截面图;和图11是示出了用于根据常规技术的连接器中的盘簧状接触靴的安装状态的截面 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现在参考附图,其中贯穿附图相同的附图标记指代相同或相应的部件,下面将描 述本发明的实施例。(第一实施例)在下文中,将具体地参考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图1是示出了使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处于断开状态的盘簧状接触靴的开关的截 面图。0. 4 0. 6MPa的SF6气体被填充到开关的金属容器1中,以便确保电绝缘。在金 属容器1的内部,可移动侧接触部分S1和固定侧接触部分32设置成按照预定的间隔彼此相 互面对,以形成电极部分(开关接触部分)。且在组成电极部分的一个电极的可移动侧电极 部分S1处,将圆柱状可移动导体4可滑动地固定。在组成电极部分的另一个电极的固定侧 电极部分32处,设置圆柱状中空体以便插入可移动导体4。第一盘簧状接触靴S1和第二盘 簧状接触靴52被分别安装到可移动侧接触部分S1和固定侧接触部分32,第一盘簧状接触靴 S1和第二盘簧状接触靴52中的每个是环形的且接触可移动导体4的外圆周表面。图2是示出了使用根据本实施例的处于闭合状态的盘簧状接触靴的开关的截面 图。通过未示出的驱动机构,可移动导体4被插入到固定侧接触部分32的圆柱状中空 体中。此时,安装到固定侧接触部分32的第二盘簧状接触靴52被压缩,以从内部延伸。在这种状态下,电流从可移动侧接触部分S1经由第一盘簧状接触靴S1流动到可移 动电极4,且接着从可移动导体4经由第二盘簧状接触靴52流动到固定侧接触部分32,从而 确保开关的闭合状态。图3是示出了本实施例中的盘簧状接触靴的单个主体的截面图。图4是详细示出 了本实施例中盘簧状接触靴的安装状态的截面图。在此,图3和4示出第二盘簧状接触靴52作为盘簧状接触靴的示例,该接触靴在 插入可移动导体4时进行变形。
如图3所示,通过结合线状螺旋弹簧的两端,第二盘簧状接触靴52形成环状,且两 端结合成使得接头部分62位于第二盘簧状接触靴52的外圆周的顶点处。在图4中,第二盘簧状接触靴52被安装在形成于固定侧接触部分32的中空体中的 内圆周处的环形沟槽72中,其中可移动导体4被插入到固定侧接触部分32中。第二盘簧状 接触靴52被可移动导体4从内部压缩,且第二盘簧状接触靴52投影到垂直于圆周方向的面 部上的截面从自然圆形变成接近椭圆的形状,如图4所示。然而,由于第二盘簧状接触靴52 是上述的盘簧状(螺旋体状),因此实际变形过程变得更为复杂。也就是说,关于第二盘簧 状接触靴52在垂直于可移动导体4运动的方向上的变形,由于被该盘簧在圆周方向上后退 得比在自然状态下更多,因此变形可被吸收,这样,由组成实际盘簧状接触靴的线材接收的 应力与自然状态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在平行于可移动导体4运动的方向上的变形由线材的 弹性变形所吸收,从而应力变大。也就是说,在上述截面中,由变形引起的由侧部分(在具 有小曲率的部分处)接收的应力变成最大值,且由外圆周的顶点(在具有大曲率的部分处) 接收的应力变成最小值。从而具有低机械强度的接头部分62被设置在第二盘簧状接触靴 52的外圆周的顶点(可移动导体4不与其滑动的一侧)。沟槽72构造成第二盘簧状接触靴52接触提供在底部部分处的两个倾斜面部S2。每 个倾斜面部S2与可移动导体4的滑动方向之间的角度被设置成不小于25°且不大于45°。 通过如上所述地设置角度,可防止第二盘簧状接触靴52扭曲(旋转)且可保持从倾斜面部 S2作用在第二盘簧状接触靴52的摩擦力。由此,可降低第二盘簧状接触靴的扭曲,且在截 面中椭圆的长轴被保持大致平行于中心轴,即可移动导体4的滑动方向。此外,通过在沟槽72的底部部分处形成凹口 92,可避免接头部分62的胀包(bloat) 接触底部部分。接头部分62被保持在第二盘簧状接触靴52的外圆周的顶点处。也就是说, 接头部分62位于两个接触点的大致中间点处,在两个接触点处第二盘簧状接触靴52接触环 形沟槽72的倾斜面部S2。此外,图3和4示出了在插入可移动导体4时变形的第二盘簧状接触靴52,但是关 于总是由可移动导体4从内部压缩的第一盘簧状接触靴51;其结合状态及其安装状态与上 述相同。此外,在可移动侧接触部分S1和固定侧接触部分32的每个中,可提供两个或多个 沟槽,其中每个加载有盘簧状接触靴。盘簧状接触靴是通过将金属线形成为盘簧状而制成的螺旋弹簧(coil spring) 且将金属线的端部部分结合在外圆周的顶点处。关于用于金属线的金属材料,使用具有高 导电性和高机械强度的铜合金。存在作为铜合金示例的氧化锆铬铜合金,其导电性不小于 70%且拉伸强度不小于620Mpa。金属线的线材直径从约0. 5mm至约2mm,且通过激光焊接 或电阻焊接来施用结合工艺。图5A和5B是截面图,其中每个示出了盘簧状接触靴的接头部分。图5A是示出了 根据本实施例的接头部分的截面图,且图5B是参考截面图。当金属线被结合同时如图5B将 两端重叠时,接头部分6的刚度属性变得大于其它部分的刚度属性,且此外在接头部分6的 一段处刚度属性变得更大。由于上述原因,当盘簧状接触靴5被压缩时,在盘簧状接触靴5 上变形变得不均勻,且与可移动导体4的接触压力变得不均勻,从而电流承载属性下降。在 另一方面,在根据本实施例的盘簧状接触靴5中,其中盘簧状接触靴5通过将金属线制成盘 簧状而形成且其中金属线的端部进行头部结合(heading jointed),如图5A所示,在接头部分6处的结构变得与其它部分相同。因此,当盘簧状接触靴5被压缩时,包括接头部分6 进行均勻变形,从而可稳固电流承载属性。在下文中,将描述本实施例的操作和效果。在使用根据本实施例的在如图1中所示断开状态下的盘簧状接触靴的开关的电 极部分中,可移动导体4被存放在可移动侧接触部分S1中,可移动导体4是可移动侧导体。 可移动导体4被外部驱动力线性驱动朝向固定侧接触部分32,其是固定侧导体且被插入到 提供在固定侧接触部分32的内圆周侧处的圆柱状中空体中,藉此变成图2所示的状态。当 可移动导体4被插入时,可能的是电流在可移动侧接触部分S1 (是可移动侧导体)与固定侧 接触部分32 (是固定侧导体)之间流动。也就是说,电流从可移动侧接触部分3工经由第一 盘簧状接触靴S1流动到可移动导体4,并接着从可移动导体4经由第二盘簧状接触靴52流 动到固定侧接触部分32。当可移动导体4被插入时,第一盘簧状接触靴S1和第二盘簧状接触靴52从内部被 压缩并延伸,且分别变成以10% 30%被压缩的状态在可移动侧接触部分S1之间的空间 以及在固定侧接触部分32之间的空间中。关于安装在可移动侧接触部分S1中的第一盘簧 状接触靴S1的压缩状态,在可移动导体4的断开状态与闭合状态之间几乎没有差异。但是 关于安装在固定侧接触部分32中的第二盘簧状接触靴52,虽然在断开状态的压缩率是几乎 自由状态的0%,在闭合状态的压缩率是10% 30%,因为可移动导体4被插入。每次开 关进行断开和闭合,第二盘簧状接触靴在断开状态下的0%压缩率和闭合状态下的10% 30%压缩率之间进行循环,从而在第二盘簧状接触靴52的内部周期性地产生应力。图6是本实施例的盘簧状接触靴与常规盘簧状接触靴的循环疲劳强度测试结果 的曲线图。关于具体的测试内容,在盘簧状接触靴的接头位置变化的情形中示出了疲劳强度 测试结果。在此,对于每种情形,通过在将压缩率从0%增加至30%并接着回到初始的0% 的循环来执行循环加载测试,且得到直到接头部分破裂的测试次数。虽然强度存在差别,但 是具有常规结构的盘簧状接触靴(其接头部分位于图11所示的侧面部处)在平均7500次 时破裂。在另一方面,本实施例的盘簧状接触靴(其接头部分位于外圆周的顶点处)或者 在后述第二实施例的盘簧状接触靴(其接头部分位于内圆周的顶点处)在平均85000次时 破裂。因此,寿命能够延长达约10倍,且耐用性增加。当盘簧状接触靴接触沟槽的底部部分的两个倾斜面部时,在可移动导体移向闭合 状态和移向断开状态两者的情形中,盘簧状接触靴在滑动方向上的扭曲如此小,以致可得 到稳固的接触电阻。当椭圆形状在垂直于盘簧状接触靴的圆周方向的截面处的长轴大致平行于可移 动导体4的滑动方向时,可得到大接触压力。在同时,在可移动导体4的往复运动的情形 中,即,在可移动导体4移向闭合状态和移向断开状态两者的情形中,可同样地得到滑动负 载(用于可移动导体4的往复运动所需的驱动力)。此外,在用于加载盘簧状接触靴的可移动侧接触部分S1和固定侧接触部分32的 每个沟槽包括简单凹形且设置有平坦底部部分的开关中,在接头部分位于外圆周的顶点处 的情形中,底部部分接触稍微凸起的接头部分。结果是,整个盘簧状接触靴的变形变得不均 勻,且电流承载属性可降低。在该情形中,盘簧状接触靴的接头部分的外侧可通过磨床等来磨平。但是这不足以避免接头部分接触底部部分且不必要的应力被磨床等等加载在盘簧状 接触靴上,从而降低强度。由此,在本实施例中的开关中,其中沟槽的底部部分凹陷成V形, 通过避免与接头部分的胀包接触来实现电流承载,以便接触电阻可被抑制得更低且可确保 更稳固的电流承载属性。(第二实施例)在下文中,将具体参考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对于与第一实施例中相 同的结构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且其中的重复描述被省略。图7是示出了使用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处于断开状态的盘簧状接触靴的开关的截 面图。滑动地固定圆柱状可移动导体4的可移动接触部分S1和具有中空体的固定侧接 触部分32设置成按照预定的间隔彼此相互面对,以形成电极部分(开关接触部分),可移动 导体4要被插入到中空体中。图8是示出了使用根据本实施例的处于闭合状态的盘簧状接触靴的开关的截面 图,且示出了可移动导体4被插入到固定侧接触部分32中的状态。接触可移动侧接触部分
的第一盘簧状接触靴IO1和接触固定侧接触部分32的第二盘簧状接触靴IO2被安装到可 移动导体4。可移动导体4通过未示出的驱动机构被插入到提供在固定侧接触部分32的内 圆周处的圆柱状中空体中,且安装到固定侧接触部分32的第二盘簧状接触靴被压缩。图9是示出了在本实施例中的盘簧状接触靴的单个主体的截面图。图10是详细 地示出了在本实施例中的盘簧状接触靴的安装状态的截面图。在此,图9和10关于第二盘簧状接触靴IO2作为盘簧状接触靴的示例进行描述。如图9所示,第二盘簧状接触靴IO2通过将线性螺旋弹簧的两端结合起来而形成 环状,且两端结合成使得接头部分Ii2位于盘簧状接触靴IO2的内圆周的顶点处。在图10中,第二盘簧状接触靴IO2安装在形成于可移动导体4的外圆周处的环形 沟槽122中。第二盘簧状接触靴IO2被固定侧接触部分32从外部压缩,且投影到垂直于圆周 方向的面部上的第二盘簧状接触靴IO2的截面从自然圆形变成接近椭圆形,如图10所示。 然而,由于盘簧状接触靴IO2是上述的盘簧状(螺旋体状),实际变形过程变得更为复杂。也 就是说,在垂直于可移动导体4的运动的方向上的变形中,由于盘簧在圆周方向上后退得 比自然状态下更多,因此变形可被吸收,这样,由包括实际盘簧状接触靴的线材接收的应力 与自然状态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在平行于可移动导体4的运动的方向上的变形被线材的弹 性变形所吸收,从而应力变大。也就是说,在上述的截面处,由变形引起的由侧部分(在具 有小曲率的部分处)接收的应力变成最大值,且由内圆周的顶点(在具有大曲率的部分处) 接收的应力变成最小值,具有低机械强度的接头部分Il2被设置在第二盘簧状接触靴IO2的 内圆周(在不滑动可移动导体4的侧面)的顶点处。沟槽122接触提供在底部部分处的两个倾斜面部132处的第二盘簧状接触靴102。 每个倾斜面部132与可移动导体4的滑动方向之间的角度被设定成不小于25°且不大于 45°。通过如上所述地设置角度,可防止第二盘簧状接触靴IO2扭曲(旋转)且可维持从 倾斜面部132作用在第二盘簧状接触靴IO2的摩擦力。由此,可减少第二盘簧状接触靴IO2 的扭曲,且在截面上椭圆的长轴被保持大致平行于中心轴,即可移动导体4的滑动方向。此外,图9和10示出了第二盘簧状接触靴IO2,第二盘簧状接触靴IO2在插入可移动导体4时会变形,但是关于第一盘簧状接触靴IO1,第一盘簧状接触靴IO1总是被可移动 导体4从外部压缩,其接头状态及其安装状态与上述相同。在环形沟槽122的底部部分中形成凹口 142以加载提供在可移动导体4中的盘簧 状接触靴IO2的特征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相同。也就是说,接头部分Il2位于两个接触点的大 致中间点处的特征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相同,在两个接触点处盘簧状接触靴IO2接触环形沟 槽122的倾斜面部132。盘簧状接触靴由通过将金属线形成为螺旋形状而得到的螺旋弹簧制成且金属线 的端部进行头部结合的特征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相同。本实施例的端部操作和效果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相同。在下文中,将描述盘簧状接 触靴的耐用性。如图7所示,在使用本实施例的处于断开状态的盘簧状接触靴的开关的电极部分 处,可移动导体4被存放在可移动侧接触部分S1中,可移动侧接触部分S1是可移动侧导体。 可移动导体4通过驱动力从外部被线性驱动朝向固定侧接触部分32 (是固定侧导体),且被 插入到提供在固定侧接触部分32的内圆周侧处的圆柱状中空体中,从而变成如图8所示的 状态。当可移动导体4被插入时,可能的是电流可在可移动侧接触部分S1 (是可移动侧导 体)与固定侧接触部分32 (是固定侧导体)之间流动。也就是说,电流从可移动侧接触部分
经由盘簧状接触靴IO1流动到可移动导体4,接着从可移动导体4经由第二盘簧状接触靴 IO2流动到固定侧接触部分32。当可移动导体4被插入时,第一和第二盘簧状接触靴IO1UO2由可移动侧接触部分 32和固定侧接触部分32从外部被压缩,且分别在可移动导体4的空间中变成以10% 30% 被压缩的状态。关于从安装在可移动导体4中的盘簧状接触靴IO1UO2中的第一盘簧状接 触靴IO1的压缩状态,在可移动导体4的断开状态与闭合状态之间几乎不存在差异。但是, 关于第二盘簧状接触靴102,在从断开状态至闭合状态的过渡过程中,从其由固定侧接触部 分S1滑出的时间开始到被插入到固定侧接触部分32的时间位置,第二盘簧状接触靴IO2处 在断开状态,且压缩率变成0%。接着,当第二盘簧状接触靴IO2被插入到固定侧接触部分 中时32,由于第二盘簧状接触靴IO2被固定侧接触部分32压缩,压缩率变成10% 30%。 每次开关被断开和闭合时,第二盘簧状接触靴IO2在断开状态的0%压缩率与闭合状态的 10% 30%压缩率之间进行循环,从而在第二盘簧状接触靴IO2的内部周期性地产生应力。如图5所示,关于根据本实施例的盘簧状接触靴,按照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盘簧 状接触靴相同的方式,用于断开和闭合的寿命可延长约11倍以及可增加耐用性。显而易见的是,在上述教导下可作出本发明的许多变形和变换。因此,应当理解的 是,在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可按照以本文所具体描述之外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发明。
权利要求
一种开关,包括可移动侧接触部分;固定侧接触部分,所述固定侧接触部分设置成面向可移动侧接触部分;滑动地保持在可移动侧接触部分中的可移动导体,所述可移动导体要自由插入到固定侧接触部分中;第一盘簧状接触靴,所述第一盘簧状接触靴被加载在位于可移动侧接触部分的内圆周处的环形沟槽中,所述第一盘簧状接触靴总是接触可移动导体并由可移动导体压缩;以及第二盘簧状接触靴,所述第二盘簧状接触靴被加载在位于固定侧接触部分的内圆周处的环形沟槽中,当可移动导体被插入到固定侧接触部分中时,所述第二盘簧状接触靴与可移动导体接触并由可移动导体压缩;其中,第一盘簧状接触靴和第二盘簧状接触靴中的每个是通过将螺旋弹簧的两端在接头部分处结合而形成的环形,每个接头部分位于相应第一和第二环状接触靴的外圆周的顶点处,和第一和第二环状接触靴中的每个接触在环形沟槽的底部部分两侧处形成的倾斜面部。
2.一种开关,包括 可移动侧接触部分;固定侧接触部分,所述固定侧接触部分设置成面向可移动侧接触部分; 滑动地保持在可移动侧接触部分中的可移动导体,所述可移动导体要自由插入到固定 侧接触部分中;第一盘簧状接触靴,所述第一盘簧状接触靴加载在形成于可移动导体的外圆周处的 环形沟槽中,所述第一盘簧状接触靴总是接触可移动侧接触部分且由可移动侧接触部分压 缩;和第二盘簧状接触靴,所述第二盘簧状接触靴加载在形成于可移动导体的外圆周处的另 一环形沟槽中,当可移动导体被插入到固定侧接触部分中时,所述第二盘簧状接触靴接触 固定侧接触部分且由固定侧接触部分压缩;其中,第一盘簧状接触靴和第二盘簧状接触靴中的每个是通过将螺旋弹簧的两端在接 头部分处结合而形成的环状,每个接头部分位于相应第一和第二环状接触靴的内圆周的顶点处,和 第一和第二环状接触靴中的每个接触形成于环形沟槽的底部部分两侧处的倾斜面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每个倾斜面部相对于可移动导体的滑动方向被设置成在25° 45°的角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通过形成在环形沟槽的底部部分处的凹口,接头部分不接触环形沟槽的底部部分。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 接头部分通过头部结合焊接而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接头部分位于在两个倾斜面部的两个接触点的大致中间点处,其中第一和第二盘簧状 接触靴中的每个在倾斜面部处接触环形沟槽。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接头部分通过激光焊接或电阻焊接而形成。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 通过将金属线形成为盘簧形状来制成螺旋弹簧;且 金属线的材料包括铜合金。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 铜合金包括氧化锆铬铜合金。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第一盘簧状接触靴包括多个第一盘簧状接触靴;且第二盘簧状接触靴包括多个第二盘 簧状接触靴。
全文摘要
一种开关包括可移动侧接触部分(31)、设置成面向可移动侧接触部分(31)的固定侧接触部分(32)、滑动地保持在可移动侧接触部分(31)中且要被自由插入到固定侧接触部分(32)中的可移动导体(4)、加载在形成于可移动侧接触部分(31)的内圆周处的环形沟槽(71)中的第一盘簧状接触靴(51)、以及加载在形成于固定侧接触部分(32)的内圆周处的环形沟槽(71)中的第二盘簧状接触靴(52)。在此第一和第二盘簧状接触靴(51,52)中的每个是通过将螺旋弹簧的两端结合而形成的环状,每个接头部分(62)位于相应第一和第二环状接触靴(51,52)中的外圆周的顶点处,且第一和第二环状接触靴(51,52)中的每个接触形成于环形沟槽(72)的底部部分两侧处的倾斜面部(82)。
文档编号H01H1/44GK101901698SQ201010193328
公开日2010年12月1日 申请日期2010年5月27日 优先权日2009年5月27日
发明者三轮郁夫, 矢永博纪 申请人:株式会社东芝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