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电体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52325阅读:16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压电体模块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适于压电变压器、压电致动器或压电电动机等用途的压电体模块。
背景技术
在这种模块中使用压电体(压电元件)。压电体具有将电能转换为机械能的功能, 通过施加电压进行机械振动(谐振现象)。在该压电体中,例如在其厚度方向上成对的外表面上分别形成电极,实施极化处理。此处,公开了利用电阻连接这些电极之间的结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这是考虑到以下方面当压电体周围的温度发生变化时,由于所谓的热电效应在电极之间产生电荷或容易引起放电,作为针对该热电效应的对策,利用导电性涂料对这些电极之间进行相互连接,在压电体的外表面形成导电性覆膜。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330578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0-307166号公报但是,在壳体中保持压电体的情况下,有时在收纳到壳体中之前预先在压电体的外表面形成导电性覆膜。此时,假设操作者以稍微倾斜的状态将压电体收纳到壳体中时,压电体的导电性覆膜与壳体接触,其导电性涂料附着在壳体上而造成污染。此外还存在以下问题当直接将压电体模块组装到产品中时,成为对该产品的电路部件等产生损害的原因。这是因为,附着在上述壳体上的导电性覆膜由于压电体动作时的振动而从壳体脱落,可能使产品的电路短路。另一方面,在收纳到壳体后在压电体的外表面形成导电性覆膜的情况下,也同样会产生上述问题。这是因为,在导电性覆膜的形成中使用液状的导电性涂料,在该收纳状态下仅对压电体的外表面涂敷该导电性涂料时,其液面还容易接触到壳体。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即使在压电体的外表面形成导电性覆膜也能够防止壳体污染的压电体模块。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第1发明具有被极化的压电体;形成在压电体的外表面的至少两个电极;壳体,其收纳压电体,并具有在该收纳状态下使压电体的一部分的外表面露出的开口 ;导电体,其由导电体构成,沿着通过开口露出的外表面形成,相互连接电极之间而对电极之间赋予电阻值;以及退让部,其与开口相连,避免与形成在露出的外表面上的导电体之间的接触。根据第1发明,在压电体的外表面形成至少两个电极,这些电极通过导电体连接。此外,在本发明的导电体中,除了例如利用导电性涂料的导电性覆膜以外,还适用导电性胶带,可以利用滴出液滴或粘贴等方法容易地形成。由此,在导电体的形成中能够实现自动化,能够提高压电体模块的生产效率。
此处,在本发明的壳体中设置有退让部,能够避免与形成在露出的外表面上的导电体之间的接触。由此,即使在预先在压电体上形成导电体,将具有导电体的压电体收纳到壳体中的情况下,也能够避免壳体的污染,能够防止组装有压电体模块的产品的电路部件等的不良情况。结果,能够提高压电体模块的生产效率,还能够提高其可靠性。第2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1发明的结构中,在收纳状态下在露出的外表面上形成导电体时,退让部避免与该导电体之间的接触。根据第2发明,除了第1发明的作用以外,该导电体形成在通过开口露出的外表面上。即,在将压电体收纳到壳体中之后形成导电体,与在收纳到壳体之前预先形成在压电体上的情况相比,不用担心在电极等上设置其他结构部件时导电体会剥落,能够可靠地对电极之间进行连接。此外,退让部能够避免与该导电体之间的接触。由此,即使在上述收纳状态下在压电体的外表面上形成导电体,也能够避免壳体的污染。第3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1或第2发明的结构中,压电体构成为大致长方体形状,另一方面,电极形成在该压电体的厚度方向上成对的面上,退让部具有凸出开口,从该厚度方向观察,该凸出开口朝着离开导电体的方向凸出。根据第3发明,除了第1或第2发明的作用以外,退让部具有凸出开口。具体而言,从压电体的厚度方向观察,该凸出开口形成为在离开导电体的方向上凸出,能够使壳体的可能接近导电体的一部分远离导电体。由此,能够可靠地避免在壳体上形成多余的导电体。第4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1至第3发明的结构中,压电体构成为大致长方体形状,另一方面,电极形成在该压电体的厚度方向上成对的面上,退让部具有凹进开口,从与该厚度方向和压电体的长度方向的双方大致垂直的压电体的宽度方向观察,该凹进开口朝着离开导电体的方向凹进。根据第4发明,除了从第1至第3发明的作用以外,退让部具有从压电体的宽度方向观察在离开导电体的方向上凹进的凹进开口。由此,能够使壳体的可能接近导电体的一部分远离导电体,能够可靠地避免在壳体上形成多余的导电体。而且,通过该凹进形成的凹进开口,容易对导电体相对于电极的形成状态进行外观的目视检查或确认(检查或确认导电体是否相对于电极正确形成),也有助于其品质管理的高效化。第5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4发明的结构中,凹进开口凹进到能确保压电体的动作时壳体的刚性的位置。根据第5发明,除了第4发明的作用以外,通常,在压电体中由于其动作时的压电效应产生振动,因此要求壳体具有吸收压电体的振动或保护压电体的功能,凹进开口形成在确保压电体的动作时壳体的刚性的位置,因此无损于该壳体的功能。第6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4或第5发明的结构中,从压电体的长度方向观察,退让部形成在能够看到从电极到没有形成该电极的部分的范围内。根据第6发明,除了第4或第5发明的作用以外,通过凹进开口,除了导电体相对于电极的形成状态以外,对于压电体中的没有形成该电极的部分,也容易对其外观进行目视检查或确认(检查或确认导电体是否没有附着在没有电极的部分而仅正确地形成在电极上),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其品质管理。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构成为能够避免壳体与导电体之间的接触的压电体模块, 即使在压电体的外表面上形成导电体,也能防止壳体的污染。


图1是本实施例的压电变压器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示出图1的压电变压器的完成状态的立体图。图3是图1的壳体的部分平面图。图4是图1的壳体的部分侧视图。图5是示出将压电陶瓷收纳在图1的壳体中后涂敷导电性涂料的状态的部分侧视图。图6是图2的压电变压器的部分侧视图。标号说明10 压电变压器(压电体模块);12 压电陶瓷(压电体);12a:—次侧电极(电极);14:壳体;14b:收纳部(开口);22:导电性涂料;24:导电性覆膜(导电体);30 退让部;32 凸出开口 ;34 凹进开口。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此外,以下列举将压电体模块应用到压电变压器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本发明的压电体模块不限于压电变压器的方式。图1是本实施例的压电变压器10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该压电变压器10的完成状态的立体图。此外,该图1是为了更容易明白壳体14的形状,从图2的完成状态分离出压电陶瓷12的图。即,不是在压电陶瓷12上形成导电性覆膜(导电体) 之后,将压电陶瓷12 收纳到壳体中,而是如后所述对收纳在壳体14中的压电陶瓷12形成导电性覆膜M (图5
寸J ο此外,该压电变压器10例如用于液晶背照灯用的逆变器等的高压用电源,利用低电压的输入产生高电压的输出。具体而言,如图1、图2所示,压电变压器10主要具有压电陶瓷(压电体)12和树脂制的壳体14,压电陶瓷12收纳在壳体14中。此外,该图1、图2的上方相当于壳体14的底面侧,压电变压器10以其壳体14的底面侧面对产品的电路基板(未图示)的安装面的状态进行安装。本实施例的压电陶瓷12是对例如锆钛酸铅类陶瓷(PZT)等的压电振子进行极化而构成的。对于该压电陶瓷12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但此处可列举大致长方体形状(平板状)作为一例。在压电陶瓷12的外表面中的、在其厚度方向上成对的两个面上,分别形成有一次侧电极(电极)12a。虽然在图1、图2中仅示出了单面,但在其相反侧的面上也形成有同样的一次侧电极(电极)12a。此外,压电陶瓷12中形成有一次侧电极12a的部分发挥驱动部的功能,没有形成该一次侧电极12a的部分发挥发电部的功能。此外,在该压电陶瓷12的外表面中的、其长度方向的后端部分形成有二次侧电极 12b。本实施例的二次侧电极12b仅形成在其厚度方向上成对的一个面上(图1、图2所示的单面)。一次侧电极1 和二次侧电极12b例如通过使用金属胶的丝网印刷形成在压电陶瓷12的外表面上,当从压电陶瓷12的宽度方向(即分别与上述的长度方向和厚度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进行观察时,以比该压电陶瓷12的宽度稍短的长度构成。此外,一次侧电极12a以相对于压电陶瓷12的整个长度(长度方向)大约一半左右的长度形成。如图1所示,在一次侧电极12a、12a的大致中央位置分别焊接有导电线16、16 (例如金线)的一端,并且,在二次侧电极12b的大致中央位置也焊接有导电线16 (例如金线) 的一端。另一方面,壳体14构成比压电陶瓷12大的外形,在其内部形成有杯状的收纳部 14b。具体而言,关于收纳部14b,壳体14的底面侧被开口,从该底面侧朝壳体14的上面侧(在图1、图2中位于下方)延伸后封闭。即,虽在图中未示出,但本实施例中的壳体14 的开口仅在其底面侧。此外,收纳部14b形成为比压电陶瓷12大一圈,可以以侧立的方式将压电陶瓷12 从上述开口插入而收纳在该收纳部14b中。在壳体14中,设置有共计3根端子18、18、20。其中的两根端子18、18为一次侧端子,分别与一次侧电极1 相对配置。这些端子18、18分别贯插在壳体14的突出部14a、14a中,从图1、图2观察,其一端侧18a从突出部1 朝上方突出。在各突出部14a中形成有用于端子18的贯通孔(在图1、图2的跟前侧的突出部 14a中用虚线示出),端子18朝壳体14的长度方向(与压电陶瓷12的长度方向相同)弯曲大约90°。并且,端子18的另一端侧18b分别从突出部1 朝壳体14的长度方向突出。其余的端子20为二次侧端子。从壳体14的长度方向观察,该端子20设置在与一次侧端子18a相反侧的端部,从图1、图2观察,其一端侧朝上方突出。此外,本实施例的端子20的另一端侧埋设在壳体14中,但也可以从壳体14的上表面侧突出。此外,如图2所示,在压电陶瓷12收纳在壳体14中的状态下,上述各导电线16的另一端分别缠绕在附近的一次侧端子18或二次侧端子20上并焊接。由此,一次侧电极12a、 12a与一次侧端子18、18连接,并且,二次侧电极12b与二次侧端子20连接。此外,使用未图示的例如硅粘接剂将压电陶瓷12固定到壳体14上。具体而言,在上述突出部14a、1 的附近,分别形成有比该突出部1 的高度(从连接壳体14的顶面侧和底面侧的方向观察的长度,与压电陶瓷12的宽度方向相同)低的凹部14c、14c,在这些凹部14c中填充(或涂敷)硅粘接剂而将压电陶瓷12保持在壳体14中。此外,该硅粘接剂由如下材质构成在将压电陶瓷12固定(粘接)到壳体14中的时刻也能发挥适当的弹性。因此,压电陶瓷12在其动作时能在壳体14的内部自由振动,并且,其振动能被硅粘接剂吸收。此外,如果能够在压电陶瓷12产生的机械振动的节(振幅为零的位置)处将压电陶瓷12固定在壳体14中,则也可以在该凹部14c以外的位置(例如一次侧电极1 和二次侧电极12b之间的其他的节)涂敷硅粘接剂。此处,在本实施例的压电陶瓷12上,沿着其外表面形成有导电性覆膜M。从压电陶瓷12的长度方向观察,该导电性覆膜M例如形成在大致中央部分。此外,导电性覆膜M形成为跨越压电陶瓷12的外表面中的、沿着其长度方向的小端面,绕回到在其厚度方向上成对的两个面,与一次侧电极1 重叠(叠合)。即,导电性覆膜对形成为在图1、图2未示出的相反侧的面也与一次侧电极1 重叠。如后所述,在压电陶瓷12的外表面涂敷液状的导电性涂料而形成导电性覆膜24。 例如对包含挥发性溶剂的树脂和导电性材料进行混和来构成该导电性涂料。此外,导电性覆膜M沿着沿压电陶瓷12的长度方向的小端面形成,对一次侧电极1211 之间进行电连接(图1、图2)。此外,对于在图2所示的收纳状态下观察到的压电陶瓷12,该压电陶瓷12埋设在壳体14内,其沿着长度方向的小端面也不从收纳部14b突出。但是,该压电陶瓷12的小端面从收纳部14b露出,可以从图2的上方看到该小端面。收纳有压电陶瓷12的压电变压器10以端子18的一端侧18a和端子20的上述一端侧朝下的状态,使用回流槽等焊接到上述产品的电路基板上,安装在该电路基板上。此时,由于焊接时的温度变化(回流热)在压电陶瓷12中产生热电效应造成的电荷,该电荷主要通过导电性覆膜M被消耗。因此,能够抑制热电效应造成的压电陶瓷12的劣化,并且能够防止对上述电路基板的电路部件(例如输入电路、输出电路、控制电路等) 放电而产生的损害。此外,本实施例的导电性覆膜M在压电变压器10被安装到上述电路基板上以后还继续发挥作用,对于压电变压器10工作时周边温度的变化,也是有效的针对热电效应的措施。具体而言,导电性覆膜M被设定在以下范围内赋予一次侧电极12a之间的电阻值大于等于该一次侧电极1 之间的谐振电阻值(优选为其10倍以上),并且小于等于一次侧电极12a之间的绝缘电阻值的10%。此外,根据涂敷导电性涂料的范围的长度(上述长度方向)来管理(调整)导电性覆膜M的电阻值。即,该导电性涂料具有根据其涂敷范围的面积来确定作为整体的电阻值(赋予一次侧电极1 之间的电阻值)的性质,因此在将涂敷范围的宽度(上述厚度方向)设为一定时,可以根据涂敷范围的长度(大致成比例地)确定电阻值。更具体而言,对于应涂敷导电性涂料的范围,从压电陶瓷12的上述厚度方向(从跟前侧的面跨越小端面到背侧面的方向)观察,考虑将连接两个一次侧电极1 之间所需的最小距离设为涂敷宽度(压电陶瓷12的厚度+ α )。此外,在将按照此时的涂敷宽度涂敷了单位长度的导电性涂料时得到的电阻值设为“初始单位电阻值(Ω /mm) ”时,通过“初始单位电阻值(Q/mm)”X “涂敷长度(mm)”来求得导电性覆膜M总体所赋予的电阻值(Ω)。由此,如果根据所使用的导电性涂料的物性和必要的涂敷宽度得到初始单位电阻值(Ω/mm),则此后可以仅通过调整其涂敷长度来容易地管理导电性覆膜M的电阻值。但是,本实施例的导电性覆膜M在将压电陶瓷12收纳到壳体14中以后形成。具体而言,将压电陶瓷12配置到收纳部14b中,其小端面从收纳部14b露出,在此状态下涂敷上述液状的导电性涂料,该导电性涂料的液面(例如大致球状)容易附着到壳体14中的、尤其是位于上述驱动部与发电部之间的边界附近的周围的收纳部14b等上,壳体14容易被导电性涂料污染。因此,在本实施例的壳体14中设置有与收纳部14b相连的退让部30,消除容易被该导电性涂料污染的部位。具体而言,除了图1、图2以外,如从壳体14的长度方向观察大致中央部分的平面图的图3、以及该壳体14的该大致中央部分的侧视图的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退让部30由凸出开口 32和凹进开口 ;34构成。从压电陶瓷12的厚度方向观察,该凸出开口 32分别朝着从形成有导电性覆膜M 的小端面离开的方向凸出(图1、图3),这些两侧一对凸出开口 32分别形成比在收纳部14b 与一次侧电极1 之间形成的空间大的空间,避免与导电性涂料的液面的接触。接着,从压电陶瓷12的宽度方向观察,凹进开口 34分别朝着从形成有导电性覆膜 M的小端面离开的方向凹进(图1、图4)。具体而言,这些两侧一对的凹进开口 34形成为比上述凹部Hc的高度(从连接壳体14的上表面侧与底面侧的方向观察的长度,与压电陶瓷12的宽度方向相同)更低,尤其是,本实施例的凹进开口 34凹进成相对于壳体14的高度而言低至大约一半左右。由此,避免与导电性涂料的液面的接触,并且确保压电陶瓷12动作时壳体14的刚性。此外,从压电陶瓷12的长度方向观察,这些凸出开口 32和凹进开口 34形成在从形成有一次侧电极12a的驱动部起一直到没有形成一次侧电极12a的发电部的范围,如在图4的壳体14中收纳有压电陶瓷12的图5所示,可以从外部观察这些驱动部与发电部之间的边界位置。此外,在图5观察到的压电陶瓷12的收纳状态下,在压电陶瓷12的小端面的上方 (驱动部与发电部之间的边界附近的位置)配置有针头40,当从该针头40的末端滴下上述调整后的预定量的液状导电性涂料22时,导电性涂料22的液面由于退让部30而远离壳体 14,因此仅与压电陶瓷12的小端面接触。接着,关于涂敷在该小端面上的导电性涂料22,在刚涂敷后以大致球状鼓起,但之后溶剂挥发到空气中时,树脂和导电性材料扩散。因此,在小端面中应涂敷上述导电性涂料 22的范围内形成了连接一次侧电极12a、12a的导电性覆膜M (图6)。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导电性覆膜M沿着压电陶瓷12的小端面形成,即使单独观察压电变压器10,在压电陶瓷12的一次侧电极1 之间没有夹着其他部件,处于利用电阻(即导电性覆膜24)连接的状态。由此,在将该压电变压器10组装到产品中时,假设在其制造过程中周围温度发生变化,由于其热电效应所产生的电荷也被迅速消耗,不会对产品的电路部件等产生损害。此外,导电性覆膜M由液状的导电性涂料22构成,可以利用滴出液滴等方法来容易地涂敷。由此,在导电性覆膜M的形成中可以实现自动化,能够提高压电变压器10的生
产效率。此外,该导电性涂料22涂敷在通过收纳部14b露出的小端面上。即,在将压电陶瓷12收纳到壳体14中之后进行涂敷,与收纳到壳体14之前预先对压电陶瓷12进行涂敷的情况相比,不用担心在一次侧电极1 等上设置其他结构部件(例如导电线16)时导电
8性覆膜M会剥落,能够可靠地对一次侧电极1 之间进行连接。此处,在本实施例的壳体14中设置有退让部30,能够避免与该涂敷的导电性涂料 22的液面的接触。由此,即使在上述收纳状态下将导电性涂料22涂敷到压电陶瓷12的小端面,也能够避免壳体14的污染,能够防止组装有压电变压器10的产品的电路部件等的不良情况。结果,能提高压电变压器10的生产效率,并且能提高其可靠性。此外,退让部30具有凸出开口 32。从所收纳的压电陶瓷12的厚度方向观察,该凸出开口 32分别以在从导电性覆膜M离开的方向上凸出的方式形成,可以使壳体14的可能接近导电性覆膜M的一部分远离导电性涂料22的液面。由此,能可靠地避免在壳体14上形成对上述电路部件等带来不良影响的多余的导电性覆膜。此外,退让部30具有如下的凹进开口 34:在同样收纳的压电陶瓷12的宽度方向上观察,分别在从导电性覆膜M离开的方向上凹进。由此,可以使壳体14的可能接近导电性覆膜M的一部分进一步远离导电性涂料22的液面,能够进一步可靠地避免形成上述多余的导电性覆膜。而且,通过该凹进形成的凹进开口 34,容易对导电性覆膜M相对于一次侧电极 12a的形成状态进行外观的目视检查或确认(检查或确认导电性覆膜M是否相对于一次侧电极12a正确形成),也助于其品质管理的高效化。此外,通常在压电陶瓷12中,由于其动作时的压电效应产生振动,因此要求壳体 14具有吸收压电陶瓷12的振动或者保护压电陶瓷12的功能,凹进开口 34形成在确保压电陶瓷12的动作时壳体14的刚性的位置,因此无损于该壳体14的功能。此外,通过凹进开口 34,除了导电性覆膜M相对于作为驱动部的一次侧电极1 的形成状态以外,对于发电部即没有形成一次侧电极12a的部分,也容易目视检查或确认其外观(检查或确认导电性覆膜M是否没有附着在该发电部上而仅正确地形成在驱动部上),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品质管理的效率。此外,导电性覆膜M赋予一次侧电极12a之间的电阻值大于等于该一次侧电极 1 之间的谐振电阻值,并且小于等于一次侧电极1 之间的绝缘电阻值的10%。该“谐振电阻值”相当于在所使用的谐振模式下压电陶瓷12(形成导电性覆膜M 之前)的一次侧电极1 之间的最小电阻值。此外,“绝缘电阻值”是压电陶瓷12(形成导电性覆膜M之前)的一次侧电极1 之间的电阻值,此处同时包括内部电阻和表面电阻。此外,将导电性覆膜M所赋予的一次侧电极1 之间的电阻值的下限设定为谐振电阻值,不将电阻设得过低,因此在使用压电变压器10时(施加输入电压时),不会无意地对输入电压进行分压。此外,将导电性覆膜M所赋予的一次侧电极1 之间的电阻值的上限控制到绝缘电阻值的10%。这是鉴于以下方面即使单纯地将电阻值的上限设定为“小于绝缘电阻值”,在实际的一次侧电极1 之间的电阻值相对于热电电压设定得过大时,从实用的角度在大部分情况下电荷都不会消失(消耗),不能有效发挥实际的热电对策的作用。结果,针对组装到产品时的温度变化,能发挥实用的热电对策。此外,在产品的使用时能保证其正常的压电动作,并且针对使用环境下的温度变化也能够发挥有效的热电对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可以在不脱离权利要求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例如,从压电陶瓷12的长度方向观察,上述实施例的导电性覆膜M形成在大致中央部分,但是本发明的退让部只要是能连接一次侧电极1 之间的部位,则也可以形成为与一次侧的端子18附近的收纳部14b相连。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从所收纳的压电陶瓷12的厚度方向观察,凸出开口 32在离开导电性覆膜M的方向上凸出,从所收纳的压电陶瓷12的宽度方向观察,凹进开口 34 在离开导电性覆膜M的方向上凹进,但是不一定限于这种方式。即,只要使壳体14远离导电性涂料22的液面即可,根据压电陶瓷12的配置状态,凸出开口 32也可以在其宽度方向或长度方向上凸出,凹进开口 ;34也可以在其厚度方向或长度方向上凹进。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导电性覆膜M在与各一次侧电极1加接触的状态下形成。 但是,只要在压电陶瓷12的外表面形成导电性覆膜M的状态下赋予一次侧电极1 之间的电阻值处于上述的适当范围内,则导电性覆膜M与一次侧电极1 可以不直接连接。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说明了在收纳到壳体14中以后在压电陶瓷12的外表面形成导电性覆膜M的情况,但也可以在收纳到壳体14中以前预先在压电陶瓷12的外表面形成导电性覆膜对。这是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在导电性覆膜M和壳体14接触时,其涂料也会附着到壳体14上而污染壳体14。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说明了在压电陶瓷12的外表面涂敷液状的导电性涂料22 的例子。但是,也可以在压电陶瓷12的外表面粘贴导电性胶带,对于本发明的导电体,除了上述导电性涂料以外,也适用于导电性胶带等。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具体为压电变压器10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压电体模块还能适用于例如压电致动器或压电电动机(超声波电动机)。此外,在这些情况的任意一种情况下,与上述同样,取得如下效果即使在压电体的外表面形成导电体,也能够防止壳体的污染。
权利要求
1.一种压电体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电体模块具有被极化的压电体;形成在所述压电体的外表面上的至少两个电极;壳体,其收纳所述压电体,并具有在该收纳状态下使所述压电体的一部分的外表面露出的开口 ;导电体,其由导电体构成,沿着通过所述开口而露出的所述外表面形成,相互连接所述电极之间而对所述电极之间赋予电阻值;以及退让部,其与所述开口相连,避免与形成在所述露出的外表面上的所述导电体之间的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电体模块,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收纳状态下在所述露出的外表面上形成所述导电体时,所述退让部避免与该导电体之间的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压电体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电体构成为大致长方体形状,另一方面,所述电极形成在该压电体的厚度方向上成对的面上,所述退让部具有凸出开口,从该厚度方向观察,该凸出开口朝着离开所述导电体的方向凸出。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压电体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电体构成为大致长方体形状,另一方面,所述电极形成在该压电体的厚度方向上成对的面上,所述退让部具有凹进开口,从与该厚度方向和所述压电体的长度方向的双方大致垂直的所述压电体的宽度方向观察,该凹进开口朝着离开所述导电体的方向凹进。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压电体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凹进开口凹进到能确保所述压电体的动作时所述壳体的刚性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压电体模块,其特征在于,从所述压电体的长度方向观察,所述退让部形成在能够看到从所述电极到没有形成该电极的部分的范围内。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压电体模块,即使在压电体的外表面形成导电体,也能防止壳体的污染。压电体模块具有被极化的压电体(12);至少两个电极(12a、12a),它们形成在压电体的外表面;壳体(14),其收纳压电体,并具有在该收纳状态下使压电体的一部分的外表面露出的开口(14b);导电体(24),其由导电体构成,沿着通过开口而露出的外表面形成,相互连接电极之间而对电极之间赋予电阻值;以及退让部(30),其与开口相连,避免与形成在露出的外表面上的导电体的接触。
文档编号H01L41/107GK102163688SQ20101028106
公开日2011年8月24日 申请日期2010年9月10日 优先权日2010年2月23日
发明者中川亮, 松尾泰秀 申请人:株式会社田村制作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