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带有三掩膜屏蔽栅工艺的沟槽中直接接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53180阅读:17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在带有三掩膜屏蔽栅工艺的沟槽中直接接触的制作方法
在带有三掩膜屏蔽栅工艺的沟槽中直接接触技术领域
本发明主要涉及一种半导体器件,更确切地说,涉及一种沟槽栅极场效应晶体管 (FET)以及制备同类器件的方法。
背景技术
DMOS (双扩散M0S)晶体管是一种MOSFET (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管),利用两 个顺序扩散阶梯,校准到一个公共边上,构成晶体管的通道区。DMOS晶体管通常是高电压、 高电流器件,既可以作为分立式晶体管,也可以作为功率集成电路的元件。DMOS晶体管仅用 很低的正向电压降,就可以在单位面积上产生高电流。
典型的DMOS晶体管是一种叫做沟槽DMOS晶体管的器件,其中通道位于沟槽的侧 壁上,栅极形成在沟槽中,沟槽从源极延伸到漏极。布满了薄氧化层的沟槽用多晶硅填充, 比平面垂直DMOS晶体管结构对电流的限制还低,因此它的导通电阻较小。
双栅沟槽MOSFET已经研发并制造出来。美国公开号为2006/0273386的专利申 请提出了一种制备屏蔽栅极场效应管的方法,这种晶体管在第二导电类型的半导体区域上 方,具有一个第一导电类型的本体区。栅极沟槽通过本体区延伸,在半导体区域内终止。至 少一个导电屏蔽电极沉积在栅极沟槽中。屏蔽电极连接在源电压上,从漏极屏蔽栅极电极, 以降低栅漏电容(Cgd),并提高击穿电压。栅极电极沉积在栅极沟槽中,但与至少一个导电 屏蔽电极绝缘。屏蔽介质层使至少一个导电屏蔽电极与半导体区域相绝缘。栅极介质层使 栅极电极与本体区相绝缘。之所以形成屏蔽介质层,是为了使它向外扩展,直接延伸到本体 区下方。
但是,制备这种屏蔽栅场效应管的传统方法需要六至八个掩膜工艺,不仅昂贵而 且耗时。
正是基于以上情况,我们提出了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用于制备屏蔽栅极沟槽半导体器件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a 将沟槽掩膜作为第一掩膜,用于半导体衬底;
步骤b 刻蚀半导体衬底,形成晶体管元沟槽(TRl)、栅极沟槽(TR2)和源极沟槽 (TR3),它们的宽度分别为晶体管元沟槽宽度(Wl)、栅极沟槽宽度(M)和源极沟槽宽度 (W3),其中源极沟槽(TR3)是最宽和最深的沟槽,源极沟槽宽度(W3)取决于栅极沟槽(TR2) 的深度(D2);
步骤C 在晶体管元沟槽(TRl)、栅极沟槽(TM)和源极沟槽(TR;3)的底部,制备第 一导电材料,以形成源极电极;
步骤d 在晶体管元沟槽(TRl)和栅极沟槽(TR2)中的第一导电材料上方,制备第 二导电材料,以形成栅极电极,其中第一和第二导电材料相互分离,并通过绝缘材料,与半 导体衬底分离;
步骤e 在晶体管元沟槽(TRl)、栅极沟槽(TM)和源极沟槽(TM)上方,沉积第一 绝缘层,其中用绝缘物填满源极沟槽(TR3)的顶部;
步骤f 在衬底的顶部,制备一个本体层;
步骤g 在本体层的顶部,制备一个源极层;
步骤h 在晶体管元沟槽(TRl)、栅极沟槽(TR2)和源极沟槽(TR3)以及源极的上方,制备第二绝缘层;
步骤i 在第二绝缘层上方,运用接触掩膜作为第二掩膜;
步骤j 在源极沟槽(TR3)中形成源极电极接触,在栅极沟槽(TR2)中形成栅极电 极接触,并形成源极/本体接触到半导体衬底;以及
步骤k:运用一个金属掩膜作为第三掩膜,在第二绝缘层上方,制备源极金属和栅 极金属。
上述的方法,其中,步骤k包括
在第二绝缘层上方,沉积一个金属层;
在金属层上方,使用所述的金属掩膜作为第三掩膜;以及
通过金属掩膜,刻蚀金属层,形成栅极金属和源极金属。
上述的方法,其中,步骤a包括
在半导体衬底上方,沉积一个氧化层;以及
用第一掩膜形成氧化层的图案,以制备一个硬掩膜。
上述的方法,其中,晶体管元沟槽宽度(Wl)为0.3微米至0.5微米;栅极沟槽宽度 (W2)为0. 6微米至0. 9微米;以及源极沟槽宽度(W3)为1. 2微米至2. 0微米。
上述的方法,其中,源极沟槽宽度(W3)与栅极沟槽宽度(W2)之比的比例为1. 5至 3。
上述的方法,其中,源极沟槽宽度(W3)与栅极沟槽的深度(D2)之比的比例为1. 1 至 1. 3。
上述的方法,其中,步骤c包括
在晶体管元沟槽(TRl)、栅极沟槽(TR2)和源极沟槽(TR3)的侧壁上,制备一个氧 化层;
在晶体管元沟槽(TRl)、栅极沟槽(TR2)和源极沟槽(TR3)中,原位沉积第一导电 材料;以及
回刻第一导电材料。
上述的方法,其中,氧化层的厚度为1500埃至2500埃。
上述的方法,其中,步骤d包括
在晶体管元沟槽(TRl)、栅极沟槽(TM)和源极沟槽(TR3)中的源极电极上方,制 备一个介质层;
对介质层进行化学机械抛光和/或回刻到预设厚度,以制备硅间介质层;
在晶体管元沟槽(TRl)、栅极沟槽(TM)和源极沟槽(TR3)的裸露部分的侧壁上, 生长栅极氧化物;以及
在晶体管元沟槽(TRl)、栅极沟槽(TM)和源极沟槽(TR;3)中,沉积第二导电材料, 沉积的预设厚度要填满晶体管元沟槽(TRl)和栅极沟槽(TR2),但不填满源极沟槽(TR3)。6
上述的方法,其中,栅极氧化物的厚度在250埃至1000埃的范围内。
上述的方法,其中,选择源极沟槽的宽度(W;3),并选择沉积一定量的第二导电材 料,使源极沟槽(TR3)中的第二导电材料中留有一个缝隙。
上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的缝隙的宽度为0. 1微米至0. 3微米。
上述的方法,其中,还包括在步骤d之后、步骤e之前,要进行
在晶体管元沟槽(TRl)、栅极沟槽(TM)和源极沟槽(TR3)中,各向同性地刻蚀第 二导电材料,从而完全除去源极沟槽(TR3)中的第二导电材料,但是晶体管元沟槽(TRl)和 栅极沟槽(TR2)中仍然剩余一部分第二导电材料。
上述的方法,其中,晶体管元沟槽(TRl)和栅极沟槽(TR2)中的第二导电材料要在 一定程度上向下凹陷,以便使源极沟槽(TR3)中残留的第二导电材料最少。
上述的方法,其中,还包括在步骤e之后、步骤f之前,除去一部分第一绝缘层,使 第一绝缘层与衬底的顶面在一个平面上。
上述的方法,其中,制备一个本体层包括垂直植入和退火。
上述的方法,其中,制备源极层包括垂直植入和退火。
上述的方法,其中,第一绝缘层进一步凹陷至衬底的顶面以下。
上述的方法,其中,制备源极层包括倾斜植入和退火。
上述的方法,其中,步骤j包括
选择性地刻蚀一部分第二绝缘层,以形成源极电极接触孔和栅极电极接触孔,以 及源极/本体接触孔;
在源极电极接触孔和栅极电极接触孔,以及源极/本体接触孔的侧壁上,沉积阻 隔材料;以及
用导电插头填充源极电极接触孔,栅极电极接触孔,以及源极/本体接触孔的剩 余部分。
上述的方法,其中,源极电极接触孔比栅极电极接触孔更大。
上述的方法,其中,源极电极接触孔的宽度为0.35微米至0.7微米,栅极电极接触 孔的宽度为0. 25微米至0. 35微米。
上述的方法,其中,还包括在步骤g之后、步骤h之前,要进行
在晶体管元沟槽(TRl)、栅极沟槽(TM)和源极沟槽(TR;3)中,回刻第一绝缘层,以 制备垫片;以及
在晶体管元沟槽(TRl)和栅极沟槽(TR2)中的第二导电材料上方,以及源极层上 方,制备自对准多晶硅化物。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半导体器件,包括
多个屏蔽栅极沟槽场效应管,每个场效应管都含有一个导电屏蔽电极和一个导电 栅极电极,形成在晶体管元沟槽(TRl)中;
一个源极沟槽(TR3),在源极沟槽(TR3)的底部只有一个导电屏蔽电极,没有导电 栅极电极;
一个栅极沟槽(TR2),在导电屏蔽电极上方,栅极沟槽(TR2)具有一个导电栅极电 极,其中源极沟槽(TR3)比栅极沟槽(TR2)更宽也更深;
一个或多个垂直屏蔽电极接头,用于将源极沟槽(TR3)中的导电屏蔽电极直接电连接到源极金属上;
垂直栅极接头,用于将栅极沟槽(TR2)中的导电栅极直接电连接到栅极金属上, 其中该半导体器件是由一个三掩膜屏蔽栅工艺制成的,其中源极沟槽(TR3)比栅极沟槽 (TR2)更宽也更深。
上述的半导体器件,其中,栅极沟槽(TR2)比晶体管元沟槽(TRl)更宽也更深。
上述的半导体器件,其中,屏蔽栅极场效应管是形成在一个重掺杂衬底上方的外 延层中,其中只有源极沟槽(TR3)延伸到该重掺杂的衬底中,而晶体管元沟槽(TRl)和栅极 沟槽(TR2)并没有。
上述的半导体器件,其中,源极沟槽(TR3)最外层的环也作为终止区的一个保护 环。


阅读以下详细说明并参照以下附图后,本发明的其他特点和优势将显而易见
图IA和IB表示依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半导体器件布局的俯视图。
图IC表示在与图1A-1B所示的半导体器件相同的沟槽中,形成的具有多晶硅源极 和多晶硅栅极的屏蔽栅场效应管剖面图。
图2A-2Y表示依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如图1A-1C所示的屏蔽栅场效应管的制 备方法的剖面图。
图3表示依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源极多晶硅连接的剖面图。
图4表示依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栅极多晶硅连接的剖面图。
图5表示依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源极多晶硅结构在第三个方向上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解释说明,以下详细说明涵盖了多个特殊细节,但本领域的所有技术人员都 应理解,以下细节的许多变化和修改仍属本发明的范围。因此,本发明以下典型实施例的提 出,没有对请求权项的发明造成任何一般性的损失,也没有附加任何限制。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出了制备屏蔽栅极沟槽FET晶体管的方法,其中源极和栅极与 三掩膜屏蔽栅工艺直接接触。
图1A-1B表示含有底部漏极屏蔽栅沟槽FET的半导体器件100两种布局的俯视 图。如图IA所示,半导体器件100由半导体衬底构成。器件100含有一个第一沟槽图案 102和一个第二沟槽图案104。第一沟槽图案102包括一个或多个互联的沟槽,每个沟槽都 包含由第一导电材料(例如第一多晶硅层,称为多晶硅1)构成的源极电极,源极电极电耦 合到源电压上。第二沟槽图案104同样也包括一个或多个互联的沟槽,每个沟槽除了包含 源极电极之外,还包含由第二导电材料(例如第二多晶硅层,称为多晶硅幻构成的栅极电 极。源极电极也可作为屏蔽电极,形成在衬底中的沟槽底部,栅极电极形成在沟槽的顶部。 通过第一和第二沟槽图案102、104中的沟槽侧壁和底部的绝缘材料,第一和第二导电材料 可以与衬底101的材料电绝缘。在第一沟槽图案102和第二沟槽图案104中的沟槽互联在 一起,在沟槽的底部含有一个源极电极。另外,第二沟槽图案104中的沟槽在沟槽顶部还含 有一个栅极电极,栅极电极通过绝缘材料与源极电极绝缘。要注意的是,由于第一导电材料和衬底101的材料之间存在厚绝缘层,因此第一沟槽图案102最外面的部分也可以作为一 个保护环。
从第二沟槽图案104,到位于半导体器件顶部的栅极金属114,由接头110提供垂 直电接触。从第一沟槽图案102,到位于半导体器件100顶部的源极金属116,由另外的接 头112提供垂直电接触。第一沟槽图案102中的屏蔽电极,与第二沟槽图案104中的屏蔽 电极互相联接。作为示例,源极金属116接地,底部的漏极金属(图中没有表示出)连接高 电压(负),用于N-通道操作——用于P-通道操作,与之相反,漏极金属连接到正高电压 上。图IA和IB表示接头112可能出现的不同位置。接头112可以在源极金属116的边缘 处,如图IA所示,由于靠近晶片边缘,该处的电压会很高。还可选择将接头112置于源极金 属116的中心,如图IB所示,该处的电压很低。
半导体器件100也含有接头106,将晶体管元108的源极和本体区电连接到源极金 属116上。晶体管元108可以屏蔽栅极沟槽FET。晶体管元108的中心部分109剖面图, 如图IC所示。可以用第二沟槽图案104的沟槽104'构成晶体管元108。半导体衬底具有 一个承载外延层132的重掺杂衬底层131,沟槽104'形成在半导体衬底中。晶体管元108 的中心部分109含有第一导电材料122(例如多晶硅1),在中心沟槽104’的底部作为源极 /屏蔽电极。第一导电材料对晶体管元108的栅极电极IM形成屏蔽。第二导电材料(例 如多晶硅2)在晶体管元顶部作为栅极电极。第一和第二导电材料与衬底101电绝缘,并通 过含有硅间氧化层(IPO) 1 等绝缘材料,实现相互绝缘。晶体管元108还包括位于外延层 132顶部的源极区133,以及在源极区133下方的本体区134。源极金属116覆盖在晶体管 元108上。
图2A-2Y表示制备如图1A-1B所示的半导体器件的三掩膜工艺的剖面图。在图 2A-2Y中,沿A线和B线的剖面分别记为“位置A”或“位置B”。
如图2A和2B所示,第一掩膜,例如光掩膜(图中没有表示出),沉积在半导体衬底 上方,半导体衬底包括位于重掺杂的N-衬底202上方的相对轻掺杂的N-外延层204等。第 一光掩膜形成带有开口的图案,以定义沟槽。还可选择,在N-外延层204上方,将光掩膜形 成氧化层(图中没有表示出)的图案;并将氧化层作为硬掩膜,用于刻蚀沟槽。然后,如图 2A所示,通过掩膜刻蚀N-外延层204和N-衬底202,沿A线形成沟槽206、208和210。沟 槽206会在接下来的工艺中形成晶体管元108的一部分(就像图1A-1C的中心部分109的 沟槽104’那样)。为了简化,将这些沟槽206统称为晶体管元沟槽。另一个沟槽208可以 用于制备连接到栅极金属层上的那部分沟槽图案(对应图1A-1B的接头110)。为了简化, 将该沟槽208称为栅极沟槽。然而,另一个沟槽210将制成连接到源极金属层上的那部分沟 槽图案。为了简化,将该沟槽210称为源极沟槽(对应图1A-1B的接头112)。如图1A-1B 所示,这些沟槽全部互联在一起。如图2B所示(沿线B的剖面图),沟槽208和210的一部 分形成在衬底的其他部分中。尽管晶体管元沟槽206和栅极沟槽208可以形成在N-外延 层204中,但源极沟槽210可以一直向下延伸到N-衬底202中。沟槽206、208和210的宽 度是不同的。举例来说,晶体管元沟槽206的宽度是这三种沟槽里最窄的,例如约为0. 3至 0. 5微米。栅极沟槽208比晶体管元沟槽要宽,例如约为0. 6至0. 9微米。源极沟槽210比 栅极沟槽要宽,例如约为1. 2至2. 0微米。对于一个特定的刻蚀周期来说,掩膜开口越宽, 通过干刻蚀(典型用于多晶硅回刻)等各向异性的刻蚀工艺刻蚀出来的沟槽越深。由于必须要让源极沟槽的深度大于栅极沟槽,因此源极沟槽210的宽度要大于栅极沟槽208的深 度。最佳情况是,源极沟槽210的宽度与沟槽208的宽度之比,即W沟槽21Q/W沟槽·大约在1. 5 至3之间,沟槽210的宽度与沟槽208的深度之比,即W渐曹210/D渐曹208大约在1. 1至1. 3之 间。因此,利用单掩膜和单刻蚀工艺,可以形成具有不同深度的沟槽。
如图2C-2D所示,可以在沟槽206、208和210的侧壁和底部,形成一个薄绝缘层 216(例如一种氧化层)。例如,可以通过热生长氧化物与高温氧化物(HTO)沉积相结合,制 备绝缘层216。氧化层216的总厚度大约在1500埃至2500埃之间,以便闭锁高漏源电压 VDS。然后,将第一导电材料218(例如记为多晶硅1的多晶硅材料)原位沉积在沟槽中,并 进行回刻,例如刻蚀到沟槽深度的1/2处。
如图2E-2F所示,在第一导电材料(例如多晶硅1或源极/屏蔽电极)层218上 方,形成一个较厚的绝缘层217。较厚的绝缘层217可以是一种通过高密度等离子(HDP)氧 化物沉积所形成的氧化物,这仅作为示例,不作为局限。然后,对绝缘层217进行化学机械 抛光(CMP),并且在导电材料218上方,将绝缘层217回刻到预设的厚度。利用湿刻蚀,除去 沟槽侧壁上多余的绝缘材料。
如图2G-2H所示,可以在沟槽的侧壁上形成薄栅极绝缘物219(例如一种氧化物)。 栅极氧化物的厚度约为250 A至1000 A。沉积第二导电材料层220(例如第二多晶硅层 记为多晶硅2,或栅极电极),填充沟槽206和208。由于源极沟槽210比较宽而且比较深, 选取一定量的第二导电材料,不要完全填充源极沟槽210,在源极沟槽210上方的第二导电 材料220中,留下一个大约0. 1微米至0. 3微米的缝隙221。
如图2I-2J所示,可以各向同性地回刻第二导电材料220。由于具有缝隙221,并 且沟槽开口越宽,刻蚀得越快,因此可以完全除去源极沟槽210中的导电材料220。为了使 源极沟槽210中剩余的导电材料220最少,可以通过一个较长的各向同性刻蚀工艺,在一定 程度上使沟槽206和208中的第二导电材料220向下凹陷。
形成一个薄绝缘层222 (例如一个氧化层),填满沟槽206、208和210。例如,如图 ^(和2M所示,通过热氧化与低温氧化或高密度等离子(HDP)沉积相结合,形成一个氧化层。 然后对薄绝缘层222进行化学机械抛光和/或回刻。图2L表示图观所示工艺的一种可选 方式。在这种情况下,绝缘层222的回刻程度更大,以便将来进行倾斜源极植入。
如图2N和2P所示,在N-外延层206的顶部形成一个本体层224,然后在本体层 224的顶部形成一个源极层226。可以通过垂直植入和退火等方式,形成本体层2M和源极 层226。图20表示图2N所示工艺的一种可选方式,该方式通过倾斜植入,形成源极226。在 这种方式下,由于倾斜植入并除去栅极电极220上方的氧化物222,如图2L所示,使得源极 植入物触及栅极电极220的厚度很小,因此源极层2 植入的厚度较小。
图2Q-2V表示形成接头。如图2Q和2S所示,在该结构上方形成一个绝缘层2 (例 如磷硅酸盐玻璃(BPSG)等低温氧化层2 ),并增稠。在绝缘层2 上制备一个接触掩膜 (图中没有表示出),形成带开口的图案,以定义接触孔。该接触掩膜是此工艺中使用的第 二个光掩膜。通过掩膜中的开口,刻蚀绝缘层228以及本体层2M和源极层226的一部分, 形成接触孔229,并将沟槽208和210中的氧化物,向下刻蚀到多晶硅1或多晶硅2层,形成 孔231和233。首先,利用氧化刻蚀,将氧化层228以及沟槽(例如222)中的氧化物刻蚀 掉,直到露出硅或多晶硅。然后,利用硅刻蚀,通过源极层2 刻蚀,使接触孔2 中的本体层2M裸露出来。图2R表示图2Q所示方法的一种可选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形成接触孔 229的刻蚀过程,一直进行到本体层224的顶面为止。然后,利用本体接触植入和扩散的标 准工艺,在接触孔229的底部附近,制备一个本体接触区230。由于源极/屏蔽电极218以 及栅极电极220都是重掺杂的,因此不会受到本体接触植入的影响。
鉴于沟槽210中的源极/屏蔽电极218的深度,接触孔231的尺寸可能大于接触孔 233或229的尺寸。例如,接触孔231的尺寸大约在0. 25至0. 35微米之间,而接触孔233 的尺寸大约在0. 35至0. 7微米之间。
如图2T-2V所示,可以在接触孔229、231和233中沉积一层阻隔材料232(例如Ti/ TiN等)。然后,使用导电(例如钨(W))插头234填满接触孔229、231和233。源极区226 上方的接触孔229中的阻隔金属232和钨插头234,作为源极/本体接头。在该结构上方, 沉积一个金属层236 (ΑΙ-Si较佳)。在金属层236上沉积一个带图案的金属掩膜(图中没 有表示出),随后通过金属刻蚀,将金属层236分成多个电绝缘部分,这些部分构成栅极和 源极金属,比如图1A-1B所示的半导体器件100的栅极金属114和源极金属116,从而完成 整个器件。金属掩膜是该工艺中的第三个光掩膜。源极区上方的接触孔229中的阻隔金属 232和钨插头234,作为从源极层2 和本体层2M到源极金属116 (图1A-1B)的垂直源极 沟槽接头112。栅极沟槽208上方的接触孔233中的阻隔金属232和钨插头234,作为从栅 极电极220到栅极金属114(图1A-1B)的垂直栅极沟槽接头110。还可选择,随后利用一个 额外的掩膜进行钝化。标准工艺并不需要掩膜,就能在器件的底部形成一个漏极金属(图 中没有表示出)。
图2W表示与图2N相同的工艺,图2X-2Y表示在源极植入和驱动之后,立即进行硅 材料可选的硅化工艺,也就是如果有必要的话,在如图2N或图2W所示的工艺之后立即进 行。在这种情况下,如图2X所示,回刻绝缘层222,形成氧化物垫片238。例如,如果第二导 电材料220 (例如多晶硅2、上方的沟槽中的绝缘层222,是一层厚度约为1200埃至2000埃 的氧化层,则可以使用干刻蚀。侧壁的垫片厚度最好是在500埃至800埃之间。垫片能够 防止源极层2 和第二导电材料(栅极电极220)之间短接。如图2Y所示,如果第二导电 材料220是多晶硅,则可以通过标准的硅化工艺,在第二导电材料220上方以及源极层2 上方,形成自对准多晶硅化物对0。硅化工艺包括在氮气气氛中,580°C至680°C温度下的快 速热退火(RTA)沉积Ti/TiN,在Ti/TiN与硅或多晶硅接触的地方形成自对准多晶硅化物 220,然后剥去剩余的TiN。金属自对准多晶硅化物可以是TiSi、NiSi或CoSi。为了降低栅 极电阻,可以选用TiSi。由于为了形成自对准多晶硅化物,Ti/TiN不会与氧化物相互反应, 因此氧化物垫片238中不含自对准多晶硅化物。
在形成自对准多晶硅化物之后,如图2Q-2V所示,可以接下来形成接头和金属。
图3-5表示上述器件中所出现的不同类型的沟槽结构的示例。为了简化,图3-5 省去了源极和本体区、BPSG等细节。图3表示通过如图2T所示的工艺形成的源极多晶硅, 连接和终止的结构300的剖面图。如图所示,形成在半导体衬底301中的绝缘沟槽中的多 晶硅源极/屏蔽电极302,可以通过W-插头接头304,直接垂直连接到源极金属(图中没有 表示出)上。图4表示如图2V所示的工艺形成的栅极多晶硅连接结构400的剖面图。如 图4所示,形成在半导体衬底401中的绝缘沟槽中的多晶硅栅极电极402,可以通过W-插头 接头404,直接垂直连接到栅极金属(图中没有表示出)上。在传统的方法中,多晶硅源极/屏蔽和栅极电极分别连接到源极金属和栅极金属上。
图5表示依据上述图2A-2Y所述的工艺,所形成的源极沟槽的一部分结构500的 剖面图。如图5所示,可以通过在一个被氧化物部分填充的沟槽(例如半导体衬底501中 的源极沟槽210)中,沉积多晶硅(例如多晶硅1)形成沟槽结构500的导电部分502。沟槽 的其余部分可以用绝缘物504(例如一种氧化物)填满。尽管图5与图3类似,但图5所处 的沟槽图案区中并没有形成源极电极接头。作为示例,图3和图5中所示的结构,对应的是 图IA的第一沟槽图案102的最外层沟槽。该最外层沟槽不仅作为终止沟槽/保护环,通过 它的厚氧化物侧壁,防止晶片边缘处的高电压,而且还作为源极金属116的接触区,通过接 头112、304,接触沟槽中的源极电极302、502。
尽管以上内容完整说明了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但仍可能存在各种等价的变化和 修正。因此,本发明的范围不应由上述说明限定,而应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价范围限 定。任何特点,无论是否较佳,都应与其他任何特点相结合,无论是否较佳。在以下的权利 要求书中,除非特别说明,否则不定冠词“一个”或“一种”指的是下文中的一个或多个项目。 除非在指定的权利要求中用“意思是”明确引用该限制条件,否则所附的权利要求书不应看 做是含有定义加功能的局限。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制备屏蔽栅极沟槽半导体器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步骤a 将沟槽掩膜作为第一掩膜,用于半导体衬底;步骤b:刻蚀半导体衬底,形成晶体管元沟槽(TR1)、栅极沟槽(TR2)和源极沟槽 (TR3),它们的宽度分别为晶体管元沟槽宽度(Wl)、栅极沟槽宽度(M)和源极沟槽宽度 (W3),其中源极沟槽(TR3)是最宽和最深的沟槽,源极沟槽宽度(W3)取决于栅极沟槽(TR2) 的深度(D2);步骤c 在晶体管元沟槽(TRl)、栅极沟槽(TM)和源极沟槽(TR;3)的底部,制备第一导 电材料,以形成源极电极;步骤d 在晶体管元沟槽(TRl)和栅极沟槽(TR2)中的第一导电材料上方,制备第二导 电材料,以形成栅极电极,其中第一和第二导电材料相互分离,并通过绝缘材料,与半导体 衬底分离;步骤e 在晶体管元沟槽(TRl)、栅极沟槽(TM)和源极沟槽(TR;3)上方,沉积第一绝缘 层,其中用绝缘物填满源极沟槽(TR3)的顶部; 步骤f 在衬底的顶部,制备一个本体层; 步骤g 在本体层的顶部,制备一个源极层;步骤h 在晶体管元沟槽(TRl)、栅极沟槽(TM)和源极沟槽(TR;3)以及源极的上方,制备第二绝缘层;步骤i 在第二绝缘层上方,运用接触掩膜作为第二掩膜;步骤j 在源极沟槽(TR;3)中形成源极电极接触,在栅极沟槽(TM)中形成栅极电极接 触,并形成源极/本体接触到半导体衬底;以及步骤k 运用一个金属掩膜作为第三掩膜,在第二绝缘层上方,制备源极金属和栅极金属 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k包括 在第二绝缘层上方,沉积一个金属层;在金属层上方,使用所述的金属掩膜作为第三掩膜;以及 通过金属掩膜,刻蚀金属层,形成栅极金属和源极金属。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包括 在半导体衬底上方,沉积一个氧化层;以及用第一掩膜形成氧化层的图案,以制备一个硬掩膜。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晶体管元沟槽宽度(Wl)为0.3微米至0. 5 微米;栅极沟槽宽度(M)为0. 6微米至0. 9微米;以及源极沟槽宽度(W;3)为1. 2微米至 2. 0微米。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源极沟槽宽度(W3)与栅极沟槽宽度(W2)之 比的比例为1.5至3。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源极沟槽宽度(W3)与栅极沟槽的深度(D2) 之比的比例为1. 1至1.3。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c包括在晶体管元沟槽(TRl)、栅极沟槽(TM)和源极沟槽(TR3)的侧壁上,制备一个氧化层;在晶体管元沟槽(TRl)、栅极沟槽(TM)和源极沟槽(TR;3)中,原位沉积第一导电材料;以及回刻第一导电材料。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氧化层的厚度为1500埃至2500埃。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d包括在晶体管元沟槽(TRl)、栅极沟槽(TM)和源极沟槽(TR3)中的源极电极上方,制备一 个介质层;对介质层进行化学机械抛光和/或回刻到预设厚度,以制备硅间介质层; 在晶体管元沟槽(TRl)、栅极沟槽(TM)和源极沟槽(TR3)的裸露部分的侧壁上,生长 栅极氧化物;以及在晶体管元沟槽(TRl)、栅极沟槽(TM)和源极沟槽(TR;3)中,沉积第二导电材料,沉积 的预设厚度要填满晶体管元沟槽(TRl)和栅极沟槽(TR2),但不填满源极沟槽(TR3)。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栅极氧化物的厚度在250埃至1000埃的范 围内。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选择源极沟槽的宽度(W3),并选择沉积一 定量的第二导电材料,使源极沟槽(TR3)中的第二导电材料中留有一个缝隙。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缝隙的宽度为0.1微米至0. 3微米。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在步骤d之后、步骤e之前,要进行在晶体管元沟槽(TRl)、栅极沟槽(TR2)和源极沟槽(TR3)中,各向同性地刻蚀第二导 电材料,从而完全除去源极沟槽(TR3)中的第二导电材料,但是晶体管元沟槽(TRl)和栅极 沟槽(TR2)中仍然剩余一部分第二导电材料。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晶体管元沟槽(TRl)和栅极沟槽(TR2)中 的第二导电材料要在一定程度上向下凹陷,以便使源极沟槽(TR3)中残留的第二导电材料 最少。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在步骤e之后、步骤f之前,除去一 部分第一绝缘层,使第一绝缘层与衬底的顶面在一个平面上。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制备一个本体层包括垂直植入和退火。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制备源极层包括垂直植入和退火。
18.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绝缘层进一步凹陷至衬底的顶面以下。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制备源极层包括倾斜植入和退火。
2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j包括选择性地刻蚀一部分第二绝缘层,以形成源极电极接触孔和栅极电极接触孔,以及源 极/本体接触孔;在源极电极接触孔和栅极电极接触孔,以及源极/本体接触孔的侧壁上,沉积阻隔材 料;以及用导电插头填充源极电极接触孔,栅极电极接触孔,以及源极/本体接触孔的剩余部分。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源极电极接触孔比栅极电极接触孔更大。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源极电极接触孔的宽度为0.35微米至 0. 7微米,栅极电极接触孔的宽度为0. 25微米至0. 35微米。
2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在步骤g之后、步骤h之前,要进行在晶体管元沟槽(TRl)、栅极沟槽(TM)和源极沟槽(TR;3)中,回刻第一绝缘层,以制备垫片;以及在晶体管元沟槽(TRl)和栅极沟槽(TM)中的第二导电材料上方,以及源极层上方,制 备自对准多晶硅化物。
24.一种半导体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屏蔽栅极沟槽场效应管,每个场效应管都含有一个导电屏蔽电极和一个导电栅极 电极,形成在晶体管元沟槽(TRl)中;一个源极沟槽(TR3),在源极沟槽(TR3)的底部只有一个导电屏蔽电极,没有导电栅极 电极;一个栅极沟槽(TR2),在导电屏蔽电极上方,栅极沟槽(TM)具有一个导电栅极电极, 其中源极沟槽(TR3)比栅极沟槽(TR2)更宽也更深;一个或多个垂直屏蔽电极接头,用于将源极沟槽(TR3)中的导电屏蔽电极直接电连接 到源极金属上;垂直栅极接头,用于将栅极沟槽(TR2)中的导电栅极直接电连接到栅极金属上,其中 该半导体器件是由一个三掩膜屏蔽栅工艺制成的,其中源极沟槽(TR3)比栅极沟槽(TR2) 更宽也更深。
25.如权利要求M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其特征在于,栅极沟槽(TR2)比晶体管元沟槽 (TRl)更宽也更深。
26.如权利要求M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其特征在于,屏蔽栅极场效应管是形成在一个 重掺杂衬底上方的外延层中,其中只有源极沟槽(TR;3)延伸到该重掺杂的衬底中,而晶体 管元沟槽(TRl)和栅极沟槽(TM)并没有。
27.如权利要求对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其特征在于,源极沟槽(TR3)最外层的环也作为 终止区的一个保护环。
全文摘要
在带有三掩膜屏蔽栅工艺的沟槽中直接接触,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半导体器件及其制备方法。在半导体衬底上使用沟槽掩膜,刻蚀衬底形成三种不同宽度的沟槽。第一导电材料形成在沟槽底部。第二导电材料形成在第一导电材料上方。绝缘层将第一和第二导电材料分隔开。第一绝缘层沉积在沟槽上方。本体层形成在衬底的顶部。源极形成在本体层中。在沟槽和源极上方使用第二绝缘层。在第二绝缘层上方使用接触掩膜。形成穿过第二绝缘层的源极和栅极接头。源极和栅极金属形成在第二绝缘层上方。
文档编号H01L29/78GK102034712SQ20101029442
公开日2011年4月27日 申请日期2010年9月20日 优先权日2009年9月23日
发明者哈姆扎·耶尔马兹, 安荷·叭剌, 常虹, 戴嵩山, 陈军 申请人:万国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