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式插头及具有旋转式插头的电源供应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54607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旋转式插头及具有旋转式插头的电源供应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旋转式插头,特别是涉及一种不须供给电力时,方便收纳的旋转式插头及具有旋转式插头的电源供应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电源供应装置的插头,包括一插头本体及两片分别凸出插头本体外的金属导电端子。当不使用电源供应装置时,凸出的两片金属导电端子,有安全上的疑虑、易受外力撞击而弯折甚至断裂,且收纳不易。因此,目前已发展出具有可旋转式插头的装置。参阅图I、图2与图3,已知一种插头可旋转固设装置,包含一外壳11、一导接件12及一固定件13。外壳11包括一壳体111、一形成于壳体111的端部的嵌座112,及一贯穿嵌座112的容置槽113。 导接件12包括一插设于容置槽113的旋转支撑体121、二分别设置于旋转支撑体121的导电端子122、二分别自导电端子122向旋转支撑体121两侧凸出的金属柱123、二铆接于金属柱123的导接片124,及三分别设置于旋转支撑体121且位于导电端子122相对侧的突块125、突块126。二导接片124分别供二导线(图未示)穿设,再与电路板(图未示)接触导通。固定件13固定导接件12于外壳11的嵌座112内,并包括一固定件本体131、二分别设置在固定件本体131 —侧且向壳体111延伸的挡柱132、一形成于固定件本体131中央的突壁133、一形成突壁133上的弧形突起部134,及二贯穿于固定件本体131且分别供二导接片124插设的插孔135。为方便说明导接件12的旋转方式,图2与图3皆移除外壳11 (见图I)。如图2所示,导接件12的导电端子122处于工作状态,导接件12的突块125因突壁133的突起部134挡止而定位。施加外力沿旋转方向R1,旋转导电端子122,突块125沿突壁133滑动,借由突壁133内缩产生的弹性而滑过突起部134,使导电端子122带动旋转支撑体121在嵌座112 (见图I)旋转,如图3所示,导接件12的突块126因挡柱132挡止而定位,导接件12的导电端子122处于非工作状态。施加外力沿旋转方向R2,旋转导电端子122,回到如图2所示的工作状态。然而,前述装置针对不同尺寸的外壳11皆须重新开模,设置嵌座112、容置槽113,无法模块化应用不同尺寸的外壳11。再者,导接件12与的旋转定位方式,是借由三个突块125、突块126定位,具有定位功能的组件过多。最后,导电端子122仅借由导接片124插设于固定件13的插孔135中,倘若过于频繁使用,有可能发生导接片124与固定件13脱离,导致电路接触不良。由此可见,上述现有的插头在结构与使用上,显然仍存在有不便与缺陷,而亟待加以进一步改进。因此如何能创设一种新型结构的旋转式插头及具有旋转式插头的电源供应装置,亦成为当前业界极需改进的目标。有鉴于上述现有的插头存在的缺陷,本发明人基于从事此类产品设计制造多年丰富的实务经验及专业知识,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新型结构的旋转式插头及具有旋转式插头的电源供应装置,能够改进一般现有的插头,使其更具有实用性。经过不断的研究、设计,并经过反复试作样品及改进后,终于创设出确具实用价值的本实用新型。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 于,克服现有的插头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新型结构的旋转式插头及具有旋转式插头的电源供应装置,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其提供一种电连接方式更佳稳定且可靠的旋转式插头,非常适于实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插头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新型结构的旋转式插头及具有旋转式插头的电源供应装置,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其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方式更佳稳定且可靠的具有旋转式插头的电源供应装置,从而更加适于实用。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旋转式插头,其中该旋转式插头包含一壳件单元,包括一第一壳件,及一第二壳件,结合于该第一壳件并且形成有一对容置槽;一对第一端子,所述第一端子埋入射出结合于该第一壳件,每一第一端子具有一外露的导接部;及一旋转单元,包括一轴部、一对凸出该轴部的插接段与一对凸出该轴部的导接凸出段,该旋转单元可旋转的设置于该壳件单元,并能相对于该壳件单元旋转于一收合位置与一转出位置,在该收合位置时,所述插接段分别容纳于所述容置槽内,在该转出位置时,所述插接段伸出所述容置槽,且所述导接凸出段分别位于所述导接部并且分别与所述导接部至少二点接触。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以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以采用以下的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实现。前述的旋转式插头,其中所述的导接部呈一凹陷接触面,所述导接凸出段分别与所述导接部的接触面至少两点接触。前述的旋转式插头,其中所述的该第一壳件具有一对第一支撑壁,每一第一支撑壁具有一顶部与一周面,所述第一端子分别受所述第一支撑壁包覆且受所述第一支撑壁的周面围绕,所述第一端子分别还具有一外露出所述第一支撑壁的顶部的导接端部,该旋转单元还包括一对轴向凸出该轴部的导接轴段,在该收合位置与该转出位置时,所述导接轴段与所述导接端部保持接触。前述的旋转式插头,其中所述的该第一壳件具有一对第二支撑壁,所述第二支撑壁支撑该旋转单元的轴部。前述的旋转式插头,其中所述的该第一壳件具有一定位部,该定位部形成有一定位凹槽,该旋转单元还包括凸出于该轴部且介于所述插接段间并相互垂直的一第一凸块及一第二凸块;在该收合位置时,该第一凸块定位于该定位凹槽,在该转出位置时,该第二凸块定位于该定位凹槽。前述的旋转式插头,其中所述的每一第一端子具有一外露的导接延伸部。前述的旋转式插头,其中所述的导接延伸部长度不同。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具有旋转式插头的电源供应装置,其中该具有旋转式插头的电源供应装置包含一外壳单元,包括一第一外壳,具有二穿槽,及一第二外壳与该第一外壳结合,界定出一容置空间;一电路单元,设置于该容置空间;及一旋转式插头,设置于该容置空间,并包括一壳件单元,包括一第一壳件及一第二壳件,该第二壳件结合于该第一壳件并且形成有一对容置槽,一对第一端子,所述第一端子埋入射出结合于该第一壳件,每一第一端子具有一外露的导接部,及一旋转单元,包括一轴部、一对凸出该轴部的插接段与一对凸出该轴部的导接凸出段,该旋转单元可旋转的设置于该壳件单元,并能相对于该壳件单元旋转于一收合位置与一转出位置,在该收合位置时,所述插接段分别容纳于所述容置槽与所述穿槽内,在该转出位置时,所述插接段伸出所述容置槽与所述穿槽,且所述导接凸出段分别位于所述导接部并且分别与所述导接部至少二点接触。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以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以采用以下的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实现。前述的具有旋转式插头的电源供应装置,其中所述的导接部呈一凹陷接触面,所 述导接凸出段分别与所述导接部的接触面至少两点接触。前述的具有旋转式插头的电源供应装置,其中所述的该第一壳件具有一对第一支撑壁,每一第一支撑壁具有一顶部与一周面,所述第一端子分别受所述第一支撑壁包覆且受所述第一支撑壁的周面围绕,所述第一端子分别还具有一外露出所述第一支撑壁的顶部的导接端部,该旋转单元还包括一对轴向凸出该轴部的导接轴段,在该收合位置与该转出位置时,所述导接轴段与所述导接端部保持接触。前述的具有旋转式插头的电源供应装置,其中所述的该第一壳件具有一对具第二支撑壁,所述第二支撑壁支撑该旋转单元的轴部。前述的具有旋转式插头的电源供应装置,其中所述的该第一壳件还具有一定位部,该定位部形成有一定位凹槽,该旋转单元还包括凸出于该轴部且介于所述插接段间并相互垂直的一第一凸块及一第二凸块;在该收合位置时,该第一凸块定位于该定位凹槽,在该转出位置时,该第二凸块定位于该定位凹槽。前述的具有旋转式插头的电源供应装置,其中所述的每一第一端子具有一外露的导接延伸部。前述的具有旋转式插头的电源供应装置,其中所述的导接延伸部长度不同。前述的具有旋转式插头的电源供应装置,其中所述的每一容置槽具有一开槽部,及一与开槽部相连通的沟槽部;每一穿槽的总长度为略大于或等于对应的容置槽的长度,及穿槽的宽度为略大于或等于对应的沟槽部的宽度。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由以上技术内容可知,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旋转式插头包含一壳件单元、一对第一端子及一旋转单元。该壳件单元包括一第一壳件与一第二壳件。该第二壳件结合于该第一壳件并且形成有一对容置槽。所述第一端子埋入射出结合于该第一壳件,每一第一端子具有一外露的导接部。该旋转单元包括一轴部、一对凸出该轴部的插接段与一对凸出该轴部的导接凸出段,该旋转单元可旋转的设置于该壳件单元,并能相对于该壳件单元旋转于一收合位置与一转出位置,在该收合位置时,所述插接段分别容纳于所述容置槽内,在该转出位置时,所述插接段伸出所述容置槽,且所述导接凸出段分别位于所述导接部并且分别与所述导接部至少二点接触。较佳地,所述导接部呈一凹陷接触面,所述导接凸出段分别与所述导接部的接触面至少两点接触。较佳地,该第一壳件具有一对第一支撑壁,每一第一支撑壁具有一顶部与一周面,所述第一端子分别受所述第一支撑壁包覆且受所述第一支撑壁的周面围绕,所述第一端子分别还具有一外露出所述第一支撑壁的顶部的导接端部,该旋转单元还包括一对轴向凸出该轴部的导接轴段,在该收合位置与该转出位置时,所述导接轴段与所述导接端部保持接触。较佳地,该第一壳件具有一对第二支撑壁,所述第二支撑壁支撑该旋转单元的轴部。较佳地,该第一壳件具有一定位部,该定位部形成有一定位凹槽,该旋转单元还包括凸出于该轴部且介于所述插接段间并相互垂直的一第一凸块及一第二凸块;在该收合位置时,该第一凸块定位于该定位凹槽,在该转出位置时,该第二凸块定位于该定位凹槽。 较佳地,每一第一端子具有一外露的导接延伸部。较佳地,所述导接延伸部长度不同。于是,本实用新型具有旋转式插头的电源供应装置包含一外壳单元、一旋转式插头,及一电路单兀。该外壳单兀包括一第一外壳及一第二外壳。该第一外壳具有二穿槽。该第二外壳与该第一外壳结合,界定出一容置空间。该电路单兀设置于该容置空间。该旋转式插头设置于该容置空间,并包括一壳件单元、一对第一端子,及一旋转单元。该壳件单元包括一第一壳件及一第二壳件。该第二壳件结合于该第一壳件并且形成有一对容置槽。所述第一端子埋入射出结合于该第一壳件,每一第一端子具有一外露的导接部。该旋转单元包括一轴部、一对凸出该轴部的插接段与一对凸出该轴部的导接凸出段,该旋转单元可旋转的设置于该壳件单元,并能相对于该壳件单元旋转于一收合位置与一转出位置,在该收合位置时,所述插接段分别容纳于所述容置槽与所述穿槽内,在该转出位置时,所述插接段伸出所述容置槽与所述穿槽,且所述导接凸出段分别位于所述导接部并且分别与所述导接部至少二点接触。较佳地,每一容置槽具有一开槽部,及一与开槽部相连通的沟槽部;每一穿槽的总长度大于或等于对应的容置槽的长度,及穿槽的宽度大于或等于对应的沟槽部的宽度。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旋转式插头及具有旋转式插头的电源供应装置至少具有下列优点及有益效果借助导接部呈一凹陷接触面,且导接凸出段也呈一弧形凸出,使所述导接凸出段分别与所述导接部至少二点接触,进而使导通效果更佳;再者,所述第一端子埋入射出于第一壳件,仅导接部、导接端部外露于第一壳件的上表面,使得固定方式更为稳定,电连接方式更加可靠;最后,仅使用第一凸块与第二凸块与定位凹槽相配合达到定位于转出位置与收合位置的功能,且借由第一壳件与第二壳件的结合,而达成模块化。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图I是说明现有习知的插头可旋转固设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一剖视图,说明一导电端子处于工作状态,图中移除一外壳;[0041]图3是一类似图2的视图,说明该导电端子处于非工作状态,图中移除该外壳;图4是一分解立体图,说明本实用新型旋转式插头的较佳实施例,与一第一外壳及一第二外壳的组合;图5是一立体图,说明一第一壳件;图6是一立体图,说明一对第一端子;图7是一立体图,说明一第二壳件;图8是一主视图,说明一旋转单元;图9是一立体图,说明一对第二端子;图10是一立体图,说明该旋转式插头于一收合位置;图11是一立体图,说明该旋转式插头于该收合位置,且移除该第二壳件;图12是一立体图,说明该旋转式插头于一转出位置;图13是一立体图,说明该旋转式插头于该转出位置,且移除该第二壳件;图14是一俯视图,说明该旋转式插头于该转出位置,且移除该第二壳件;图15是一沿A-A剖线的剖视图,说明一导接凸出段与一呈凹陷接触面的导接部至少二点接触;图16是一剖视示意图,说明该导接凸出段与一呈V形的导接部二点接触;图17是一沿B-B剖线的剖面图,说明一导接轴段与一导接端部相互接触;图18是一立体图,说明该旋转式插头放置于一第一外壳,且该旋转式插头于该收合位置;图19是一立体图,说明该旋转式插头放置于该第一外壳,且该旋转式插头于该转出位置 '及图20是一立体图,说明该旋转式插头放置于一外壳单元,且该旋转式插头于该转出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
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旋转式插头及具有旋转式插头的电源供应装置其具体实施方式
、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参阅图4,本实用新型旋转式插头的较佳实施例用于不须供给电力时,方便收纳。旋转式插头包含一壳件单元2、一对第一端子3及一旋转单元4。参阅图4与图5,壳件单元2包括一第一壳件21及一结合于第一壳件21的第二壳件22。第一壳件21具有一第一板体211、一对位于第一板体211的二相对侧的第一支撑壁212、一对位于第一板体211且介于二第一支撑壁212间的第二支撑壁213,及一凸出于第一板体211且位在二第二支撑壁213间的定位部214。具体而言,每一第一支撑壁212由第一板体211的上表面凸出并且具有一周面215及一顶部216。定位部214中央凹陷形成有一定位凹槽217。二第一端子3埋入射出(Insert Molding)结合于第一壳件21,每一第一端子3具有一外露第一板体211上表面且介于第一支撑壁212与第二支撑壁213的导接部31、一外露第一支撑壁212的顶部216的导接端部32,及一外露第一板体211下表面且呈片状的导接延伸部33。且每一导接部31呈一凹陷接触面,每一导接端部32的顶面略呈一弧形凹陷。二第一端子3在尚未埋入射出结合于第一壳件21时,其形态如图6所不。每一第一端子3还具有一第一导接片34、一第二导接片35及一第三导接片36。第一导接片34与第二导接片35分别至导接部31底部两相反侧水平延伸,第一导接片34向下连接导接延伸部33。第三导接片36自导接部31底部的另一侧先向下再弯折反向延伸,第三导接片36的顶端部即为导接端部32。为使二第一端子3的正、负极,更加容易辨识,特将二导接延伸部33长度做成不同。每一第一端子3还具有一贯穿导接延伸部33的穿孔37,可将两导线(图未示)分别焊接于二穿孔37且与对应二导接延伸部33电连接。参阅图4与图7,第二壳件22具有一第二壳体221与一对设置在第二壳体221的容置槽222。每一容置槽222具有一开槽部223,及一与开槽部223相连通的沟槽部224。开槽部223与沟槽部224的作用,于下文中在进一步说明。参阅图8与图9,旋转单元4包括一绝缘材质制成的轴部41、一对凸出轴部41的 插接段42、一对轴向凸出轴部41的导接轴段43、一对凸出轴部41的导接凸出段44,及凸出于轴部41且介于二插接段42间并相互垂直且为绝缘材质制成的一第一凸块45及一第二凸块46。具体来说,轴部41具有一连接段411与二凸伸于连接段411两相反侧的包覆段412。第一凸块45及一第二凸块46凸出于连接段411。在实际实施时,旋转单元4为一对金属材质制成的第二端子47埋入射出成型结合于轴部41,轴部41的二包覆段412分别包覆两第二端子47的局部。二第二端子47在尚未埋入射出结合于轴部41时,形态如图9所示。每一第二端子47包括一呈长条状的插接段42、一自插接段42表面垂直延伸的导接轴段43,及一自插接段42反向延伸的导接凸出段44。参阅图4、图5与图8,在装配旋转式插头时,先将旋转单元4的轴部41的二包覆段412对应插设于第二壳件22的二容置槽222的开槽部223,旋转单元4的二插接段42对应位于二容置槽222的沟槽部224,且二导接轴段43露出第二壳件22 (见图10)。再将第二壳件22及旋转单元4与第一壳件21结合,使轴部41放置在二第二支撑壁213,二导接轴段43分别放置在二导接端部32,使二导接轴段43与二导接端部32电连接。最后,第一壳件21还具有多个位在第一板体211上表面周缘排列的熔接凸点218。利用超音波熔接法熔融熔接凸点218而结合第一壳件21与第二壳件22。参阅图10、图11、图12与图13,旋转单元4可旋转的设置于壳件单元2,并能相对于壳件单元2旋转于一收合位置与一转出位置。为方便说明收合位置与转出位置的定位机制,图11与图13皆移除第二壳件22(见图10)。参阅图10、图11,在收合位置时,二插接段42分别容纳于二容置槽222的沟槽部224内,第一凸块45定位于定位凹槽217 (见图5)。将二插接段42往箭头I方向旋转,如图12、图13、图14所示的转出位置。二插接段42伸出二容置槽222的沟槽部224,第二凸块46定位于定位凹槽217 (见图5)。如图15所不,每一导接凸出段44位于每一导接部31,因导接部31呈一凹陷接触面,且导接凸出段44也呈一弧形凸出,因此二导接凸出段44分别与二导接部31至少二点接触,有较大的接触面积,进而使导接效果更佳。但导接部31不以凹陷接触面为限,如图16所示的导接部31也可为两斜面相交截面呈V形,使二导接凸出段44分别与二导接部31为二点接触。如图12所示,将二插接段42往箭头II方向旋转,可回到如图10、图11所示的收合位置。不论在收合位置时或是在转出位置时,如图17所示,每一导接轴段43与每一导接端部32保持接触。因此在如图13所示的转出位置时,第一端子3与旋转单元4是利用前述两种方式导接,从而提高电连接的信赖性。参阅图4、图8与图10,更进一步,定义容置槽222的开槽部223的宽度Wl,沟槽部224的宽度W2 ;定义轴部41的包覆段412的厚度Tl,插接段42的厚度T2。在收合位置时,因沟槽部224的宽度W2小于开槽部223的宽度W1,且插接段42的厚度T2小于包覆段412的厚度Tl,使得插接段42插设于沟槽部224,能更加稳固收纳于第二壳件22。参阅图11、图12与图13,更特别的是,二导接部31皆具有弹片功能,在分别与二导接凸出段44接合或分离时,可降低因反复旋转收合位置与转出位置接触后造成的磨损。且利用超音波熔接法结合第一壳件21与第二壳件22,可防止频繁旋转收合位置与转出位置间,造成第一壳件21与第二壳件22脱离。 参阅图4、图18与图19,本实用新型具有旋转式插头的电源供应装置包括上述的旋转式插头、一外壳单兀5,及一电路单兀6。外壳单兀5包括一第一外壳51与一第二外壳52。第二外壳52与第一外壳51结合,界定出一容置空间53。第一外壳51具有一基壁511、一自基壁511周缘延伸的周壁512,及二间隔形成于周壁512的穿槽513。每一穿槽513的总长为略大于或等于对应的容置槽222的长度,及穿槽513的宽度为略大于或等于对应的沟槽部224的宽度。组装旋转式插头于容置空间53内,第二壳件22的第二壳体221外表面分别抵靠在基壁511与周壁512的内表面且邻近二穿槽513,使二容置槽222对应二穿槽513且相连通,分别供旋转单元4的二插接段42穿设。电路单元6设置于容置空间53内,且二导接延伸部33的穿孔37可分别焊接两导线(图未示)与电路单元6电连接。参阅图18、图19与图20,旋转单元4能相对于壳件单元2旋转于一收合位置与一转出位置,与前述旋转式插头的动作方式大致相同,差异处为旋转单元4的二插接段42可对应旋转穿设于第一外壳51的二穿槽513。参阅图18,在收合位置时,二插接段42分别容纳于二穿槽513内,将二插接段42沿箭头I方向旋转,如图19与图20所示的转出位置。二插接段42分别伸出于二穿槽513。将二插接段42沿箭头II方向旋转,回到如图18所示的转出位置。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旋转式插头,借助导接部31呈一凹陷接触面,且导接凸出段44也呈一弧形凸出,使二导接凸出段44分别与二导接部31至少二点接触,进而使导通效果更佳;再者,二第一端子3埋入射出于第一壳件21,仅导接部31、导接端部32外露于第一壳件21的上表面,使得固定方式更为稳定,电连接方式更加可靠;最后,仅使用第一凸块45与第二凸块46与定位凹槽217相配合达到定位于转出位置与收合位置的功能,且借由第一壳件21与第二壳件22的结合,而达成模块化,故确实能达成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结构及技术内容作出些许的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 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旋转式插头,其特征在于该旋转式插头包含 一壳件单元,包括 一第一壳件,及 一第二壳件,结合于该第一壳件并且形成有一对容置槽; 一对第一端子,所述第一端子埋入射出结合于该第一壳件,每一第一端子具有一外露的导接部 '及 一旋转单元,包括一轴部、一对凸出该轴部的插接段与一对凸出该轴部的导接凸出段,该旋转单元可旋转的设置于该壳件单元,并能相对于该壳件单元旋转于一收合位置与一转出位置,在该收合位置时,所述插接段分别容纳于所述容置槽内,在该转出位置时,所述插接段伸出所述容置槽,且所述导接凸出段分别位于所述导接部并且分别与所述导接部至少 二点接触。
2.如权利要求I所述旋转式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接部呈一凹陷接触面,所述导接凸出段分别与所述导接部的接触面至少两点接触。
3.如权利要求I所述旋转式插头,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壳件具有一对第一支撑壁,每一第一支撑壁具有一顶部与一周面,所述第一端子分别受所述第一支撑壁包覆且受所述第一支撑壁的周面围绕,所述第一端子分别还具有一外露出所述第一支撑壁的顶部的导接端部,该旋转单元还包括一对轴向凸出该轴部的导接轴段,在该收合位置与该转出位置时,所述导接轴段与所述导接端部保持接触。
4.如权利要求I所述旋转式插头,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壳件具有一对第二支撑壁,所述第二支撑壁支撑该旋转单元的轴部。
5.如权利要求I所述旋转式插头,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壳件具有一定位部,该定位部形成有一定位凹槽,该旋转单元还包括凸出于该轴部且介于所述插接段间并相互垂直的一第一凸块及一第二凸块;在该收合位置时,该第一凸块定位于该定位凹槽,在该转出位置时,该第二凸块定位于该定位凹槽。
6.如权利要求I所述旋转式插头,其特征在于每一第一端子具有一外露的导接延伸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旋转式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接延伸部长度不同。
8.一种具有旋转式插头的电源供应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具有旋转式插头的电源供应装置包含 一外壳单兀,包括 一第一外壳,具有二穿槽,及 一第二外壳与该第一外壳结合,界定出一容置空间; 一电路单元,设置于该容置空间 '及 一旋转式插头,设置于该容置空间,并包括 一壳件单元,包括一第一壳件及一第二壳件,该第二壳件结合于该第一壳件并且形成有一对容置槽, 一对第一端子,所述第一端子埋入射出结合于该第一壳件,每一第一端子具有一外露的导接部,及 一旋转单元,包括一轴部、一对凸出该轴部的插接段与一对凸出该轴部的导接凸出段,该旋转单元可旋转的设置于该壳件单元,并能相对于该壳件单元旋转于一收合位置与一转出位置,在该收合位置时,所述插接段分别容纳于所述容置槽与所述穿槽内,在该转出位置时,所述插接段伸出所述容置槽与所述穿槽,且所述导接凸出段分别位于所述导接部并且分别与所述导接部至少二点接触。
9.如权利要求8所述具有旋转式插头的电源供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接部呈一凹陷接触面,所述导接凸出段分别与所述导接部的接触面至少两点接触。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具有旋转式插头的电源供应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壳件具有一对第一支撑壁,每一第一支撑壁具有一顶部与一周面,所述第一端子分别受所述第一支撑壁包覆且受所述第一支撑壁的周面围绕,所述第一端子分别还具有一外露出所述第一支撑壁的顶部的导接端部,该旋转单元还包括一对轴向凸出该轴部的导接轴段,在该收合位置与该转出位置时,所述导接轴段与所述导接端部保持接触。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具有旋转式插头的电源供应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壳件具有一对具第二支撑壁,所述第二支撑壁支撑该旋转单元的轴部。
12.如权利要求8所述具有旋转式插头的电源供应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壳件还具有一定位部,该定位部形成有一定位凹槽,该旋转单元还包括凸出于该轴部且介于所述插接段间并相互垂直的一第一凸块及一第二凸块;在该收合位置时,该第一凸块定位于该定位凹槽,在该转出位置时,该第二凸块定位于该定位凹槽。
13.如权利要求8所述具有旋转式插头的电源供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第一端子具有一外露的导接延伸部。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具有旋转式插头的电源供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接延伸部长度不同。
15.如权利要求8所述具有旋转式插头的电源供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容置槽具有一开槽部,及一与开槽部相连通的沟槽部;每一穿槽的总长度大于或等于对应的容置槽的长度,及穿槽的宽度大于或等于对应的沟槽部的宽度。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旋转式插头,包含一壳件单元、一对第一端子及一旋转单元。壳件单元包括一第一壳件、与一第二壳件。第二壳件结合于第一壳件并且形成有一对容置槽。第一端子埋入射出结合于第一壳件,每一第一端子具有一外露的导接部。旋转单元,包括一轴部、一对凸出轴部的插接段与一对凸出轴部的导接凸出段,旋转单元可旋转的设置于壳件单元,并能相对于壳件单元旋转于一收合位置与一转出位置,收合位置时,插接段分别容纳于容置槽内,转出位置时,插接段伸出容置槽,且导接凸出段分别位于导接部并且分别与导接部至少二点接触,进而使导通效果更佳。
文档编号H01R13/40GK202662950SQ20122008322
公开日2013年1月9日 申请日期2012年3月7日 优先权日2012年3月7日
发明者许家仓, 朱建华 申请人:旭丽电子(广州)有限公司, 光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