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电池外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40422阅读:24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蓄电池外壳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蓄电池配件,特别是涉及一种专用于阀控铅酸蓄电池的蓄电池外壳。
背景技术
目前,电力储能阀控式铅酸蓄电池以600AH、2V的铅酸蓄电池最为常见,其体积较大,1. 5V碱性电池体积较小。电力储能阀控式铅酸蓄电池采用蓄电池架的方式组装蓄电池组,一般根据蓄电池的尺寸,设计蓄电池架,蓄电池正负极之间采用连接片方式连接;1. 5V碱性蓄电池则尺寸固定,蓄电池组装方式灵活,正负极之间采用卡槽的弹簧压力连接。当智能微网采用分布式储能方式时,储能阀控式铅酸蓄电池安放在统一标准的箱体内,目前的储能阀控式铅酸蓄电池没法满足灵活简便的箱式组装方式。

实用新型内容基于此,针对上述问题,本 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能够灵活简便的组装储能蓄电池组的蓄电池外壳。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蓄电池外壳,包括壳体和设于壳体上的阀控部件,所述壳体的一端设有向外凸起的正极,所述壳体的另一端设有向内凹陷的负极,所述阀控部件设于所述壳体的具有正极的端部。本技术方案在使用时需要将阀控铅酸蓄电池改型,两侧适应卡槽式安装,并方便电池检测布线。壳体的正负两级改为上凸下凹布置的重力接触结构,并取消了连接极片,阀控部件仍在上部,即壳体的正极。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外壳的正极与负极分别设有监控线接线端子。可通过监控线接线端子连接监控线,便于监测线的监测。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外壳为长方体形状的空心壳体结构。目的是便于蓄电池能够更加灵活组装成蓄电池组。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I)结构简单、设计合理,能够适应分布式蓄电池储能箱的结构,能够方便的安装拆卸蓄电池;(2)采用了正负两级上下凸凹的结构设计,正负极的连接采用蓄电池自身的重力或者储能箱的弹簧压力作用,并取消了传统蓄电池正负极采用连接极片连接的方式;(3)正负极设计有监测线接线端子,方便监测线的监测。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蓄电池外壳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蓄电池的立体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0015]10-壳体,20-阀控部件,30-正极,40-负极,50-监控线接线端子。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不,一种蓄电池外壳,包括壳体10和设于壳体10上的阀控部件20,阀控部件20为现有技术中的蓄电池外壳常设的部件之一,在此不作详细赘述。所述壳体10的一端设有向外凸起的正极30,所述壳体10的另一端设有向内凹陷的负极40。所述阀控部件20设于所述壳体10的具有正极30的端部。本实施例中,所述外壳的正极30与负极40分别设有监控线接线端子50。可通过监控线接线端子50连接监控线,便于监测线的监测。本实施例中,所述外壳为长方体形状的空心壳体10结构,便于蓄电池能够更加灵活组装成蓄电池组。本实施例所述的蓄电池外壳,在使用时需要将阀控铅酸蓄电池改型,两侧适应卡槽式安装,并方便电池检测布线。壳体10的正负两级改为上凸下凹布置的重力接触结构,并取消了连接极片,阀控部件20仍在上部,即壳体10的正极30。本实施例所述的蓄电池外壳,结构简单、设计合理,能够适应分布式蓄电池储能箱的结构,能够方便的安装拆卸蓄电池;采用了正负两级上下凸凹的结构设计,正负极40的连接采用蓄电池自身的重力或者储能箱的弹簧压力作用,并取消了传统蓄电池正负极40采用连接极片连接的方式;正负极40设计有监测线接线端子,方便监测线的监测。在其他实施例中,在实现形式上,可以采用传统的阀控铅酸蓄电池,并需对蓄电池储能箱设计蓄电池架,但是实施工程时难度大、通用性差,更换蓄电池时需对蓄电池箱进行改造。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蓄电池外壳,包括壳体和设于壳体上的阀控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一端设有向外凸起的正极,所述壳体的另一端设有向内凹陷的负极,所述阀控部件设于所述壳体的具有正极的端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池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的正极与负极分别设有监控线接线端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蓄电池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为长方体形状的空心壳体结构。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蓄电池外壳,包括壳体和设于壳体上的阀控部件,所述壳体的一端设有向外凸起的正极,所述壳体的另一端设有向内凹陷的负极,所述阀控部件设于所述壳体的具有正极的端部。所述外壳的正极与负极分别设有监控线接线端子。所述外壳为长方体形状的空心壳体结构。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单、设计合理,能够适应分布式蓄电池储能箱的结构,能够方便的安装拆卸蓄电池;采用了正负两级上下凸凹的结构设计,正负极的连接采用蓄电池自身的重力或者储能箱的弹簧压力作用,并取消了传统蓄电池正负极采用连接极片连接的方式;正负极设计有监测线接线端子,方便监测线的监测。
文档编号H01M2/02GK202905802SQ20122063727
公开日2013年4月24日 申请日期2012年11月27日 优先权日2012年11月27日
发明者谭茂强, 张旭光, 张雪焱, 贾斌, 谷新梅, 鲁丽娟, 贺艳芝 申请人: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