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接式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7067835阅读:128来源:国知局
插接式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插接式连接器,尤其用在汽车的车用电源中,所述插接式连接器具有内导体(5.1、5.2),所述内导体(5.1、5.2)布置在电绝缘的壳体中,其中,所述内导体(5.1、5.2)包括导线侧的第一内导体件(5.1)用于紧固到导线(6)上和插接侧的第二内导体件(5.2)用于与插头连接,并且所述第一内导体件(5.1)和所述第二内导体件(5.2)经由压配合彼此连接并且彼此铆接。
【专利说明】插接式连接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尤其用在汽车中的插接式连接器,不过,该插接式连接器也可以应用在其它领域。特别地,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压插接式连接器。例如,本实用新型可以涉及一种角型插接式连接器。关于这一点,插接式连接器可以理解为如下构件,它可以与另一构件组合在一起以形成插接连接。插头和插座为该插接式连接器的典型示例。
【背景技术】
[0002]在过去几十年中汽车的内燃机中应用的作为主要燃料的石化原料资源的减少导致现在可移动性概念加强发展,在这些可移动性概念中,汽车的驱动经由电池或者蓄电池供电的电动机唯一地或者与另一个非电动能源组合地作为所谓的混合动力驱动来实现。
[0003]这导致如下结果,具有明显更高电压200至750V的(牵引)车用电源将来会补充或者完全代替一般的14V车用电源。结果是,不再能使用迄今用于制造所述车用电源的连接系统,这是因为所述连接系统不能控制与这种高电压相联系的现象。
[0004]同时不能简单地使用由一直所使用的技术(其中类似地使用了高压)所组成的连接方案,这是因为这些技术并非是针对汽车中出现的条件而设计的。
[0005]尤其是,所述连接必须通过如下方式来构造,S卩,在汽车运行中出现的震动在中长期来看不会对所述连接的质量产生负面影响。这首先涉及到导线(通常是受屏蔽的导线)的接触部的质量,所述导线具有在横截面上明显较大的为50mm2的内导体横截面或者较多由铜(合金)组成或者但是也日益增加地由铝(合金)组成。
[0006]此外,在密封性方面对于电动和混合动力汽车的连接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必须可靠地避免诸如油、防冻剂、融雪盐、液态水或者灰尘的介质侵入,由于这些介质的侵入可能在中期来看会对连接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0007]所述连接必须通过如下方式来构造,即,在汽车中出现的直至200°C的温度不会对车用电源的性能产生影响。
[0008]由于在空间上靠近电子仪器例如汽车的信息娱乐系统,所以必须也在连接区域中确保对车用电源的完全屏蔽。
[0009]另外,必须避免的是,在运行中或者在安装或者维护汽车的时候或者在发生事故的时候由于与导电的导线接触而危害人员的安全。
[0010]最后,必须尽可能节约资源地实现连接方案的制造和安装,也就是说,资金成本、时间成本和材料成本应该最小。
[0011]由后公开的DE102012201123A公知一种角型插接式连接器,其中第一内导体件和第二内导体件经由压配合彼此连接。这种压配合也在DE102007057443A1或者DE19851790A1中有所描述。
[0012]一般情况下,针对所述内导体件会使用铜或者铝或者它们的合金作为材料。但是,这些材料在压合时具有一定的流动倾向(Flie β neigung)。由此,即使在相对高的压力下,所述连接仍然仅承受相对小的拔出力。由此,所述压配合较强地构造并且被压入的部件壁厚较大地构造。当然,这从成本和制造方法的角度来看是不利的。
实用新型内容
[0013]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成本低的插接式连接器,其实现了高拔出力。
[0014]该目的通过具有权利要求1特征的插接式连接器来实现。有利的设计方案由从属权利要求、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附图中得知。
[0015]本实用新型的基本思想在于,两个内导体件除压合外还经由压配合附加地铆接在一起。在此,特别优选的是,所述铆接在压入时自动地顺带实现,从而不需要其它的方法步骤并且时间成本最终保持不变。优选地,所述铆接像压入那样在一体式构造的、尤其是浇铸的壳体内部进行,为此在所述壳体中布置有用于形成铆接连接(塑性变形)的变形件并且它保持在那里。
[0016]已经证明通过压合和铆接的组合可以实现具有高拔出力的过程可靠的制造。另外已表明,压入力可以减少并且被压入的部件壁厚可以减小,从而得到多个优点。
[001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插接式连接器尤其适用于汽车或者其它机动车的车用电源中。但是,它也可以用在其它领域中或者出于不同于车用电源中的其它目的而得以应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插接式连接器会在下面作为插头加以阐述,但是也可以构造成插头容纳部(插座)或者形成插接连接器的任意其它的部件。所述插接式连接器具有电绝缘的壳体。所述壳体可以一体式地由合适的塑料制成。
[0018]所述壳体优选由如下材料组成,S卩,不仅适用于在将插接式连接器用在汽车中所出现的直至200°C的温度,而且可以在不发生显著变形或者断裂倾向地吸收力并且进一步引导力。一种特别合适的材料的例子是塑料或者具有特征性聚酰胺成分(尤其是部分芳香族共聚胺)的塑料混合物,它优选得到纤维加固,具有多于20%重量百分比,优选为25%重量百分比的玻璃纤维或者矿物纤维成分。另外,这种塑料的显著特征还在于非常小的渗透性,从而有效避免诸如水分子这样的干扰介质扩散到所述壳体中。
[0019]这种壳体可以低成本地以常见的压铸方法来制造。
[0020]在此,所述壳体具有至少一个空腔,所述插头的其它部件可以布置在所述空腔中。如果要将所述壳体用于制造多重连接部,例如两重或者三重连接部、插接连接部的话,可以将多个并排布置的、彼此电绝缘的空腔设置在壳体中。可供选择地,也可以将单个足够大的空腔布置在所述壳体中,并且多重插接连接部的各个插头通过布置在它们之间的绝缘件(绝缘块或者绝缘路径)彼此电隔离。
[0021]为了布置插头的其它部件,可以经由两个开口到达所述空腔,其中,所述开口通过如下方式构造,即,用于与车用电源的导线连接的部件和用于与对应元件如插头容纳部连接的部件以某一角度,优选90度相对于彼此地布置。
[0022]在所述壳体的空腔中布置有至少一个内导体并且优选布置有一个外导体。
[0023]所述内导体由导线侧的第一内导体件和插接侧的第二内导体件组成。
[0024]在此,所述第一内导体件用于与车用电源的导线的载流导体接触,而第二内导体件接触相对应地构造的插头容纳部的载流导体。
[0025]在此,所述第一内导体件和第二内导体件优选实施为如下构件,所述构件具有外部轮廓,穿过所述外部轮廓,第一内导体件和第二内导体件可以直线地移入或者压入所述插头的相应为此而设置的并且相应于所述内导体件的轮廓设有开口的、其它的在安装所述内导体的时刻存在于壳体中的部件。第一内导体件额外地具有如下开口,所述开口用于横向容纳第二内导体件并且相应地在几何上与第二内导体件的外部轮廓对应。
[0026]所述第一内导体件可以被绝缘体包围,并且所述绝缘体形状配合地并且姿态固定地,优选是力配合地,布置在所述第一外导体件中。所述绝缘体优选具有被第二内导体件穿通的横向开口。
[0027]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内导体件和所述第二内导体件经由压配合彼此连接。在此,这种压制连接部确保了,所述内导体的两个部分的电接触即使在机械应力下、在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插头布置在汽车的车用电源中时,仍然可靠地起作用,而不会导致中断或者甚至电弧,所述中断或者电弧可能导致对接触件、壳体或者车用电源的其它部件例如电子器件造成损害。尤其是,通过所述压配合提供了第一内导体件与第二内导体件之间的电接触,所述电接触的显著特征在于过渡电阻低并且结果导致在高压下运行的时候在压配合的区域内仅产生轻微的温度提升。
[0028]除了压配合,还将第一内导体件和第二内导体件铆接。由此,可以过程可靠地实现高拔出力,并且同时降低了压入高度和压入力,从而除了上面通过压配合实现的优点之外还能够在简单并且低成本地进行制造时实现高拔出力。
[0029]关于这一点,已经表明特别有利的是,作为所述压配合的相对应的部分,一面设置有榫头且另方面设置有开口,尤其是圆柱形榫头和圆形开口。一方面可以不复杂地制造这种结构。另一方面这两种部件可以轻易地压入彼此。
[0030]为了实现所述部分的更好的抓紧,可能有利的是,所述榫头的外表面至少相对于其高度的一部分以环绕的方式设有滚花。
[0031]此外,为了铆接所述内导体件,已经表明具有优点的是,所述榫头在其自由端部上具有一体式(材料统一地)构成的铆钉(优选是环绕凸缘),所述铆钉塑性变形。换句话说,所述榫头紧接所述内导体件的接触件并且具有自由端部。在该自由端部上构成有铆钉,例如凸缘。在此,所述凸缘在径向上与榫头的外表面对齐或者在径向上处于该外表面之内。如果将榫头压入第一内导体件的开口中,那么所述凸缘在所述第二内导体件的在压入方向上的逆流侧上超出所述第二内导体件地伸出而且在此塑性变形,以便实现铆接连接。
[0032]根据本实用新型,设置有变形件,它布置在壳体中并且优选保持在壳体中。尤其是,在设置有铆钉或者凸缘的情况下,所述铆钉或凸缘在将第二内导体件或者其榫头压入第一内导体件的开口中时与所述变形件进行接触。在进一步压入时,可以完成所述铆钉的塑性变形,以便实现铆接连接。
[0033]所述变形件可以是单独的部件,其相应地与铆钉或者榫头对置地或者面对它们地布置在壳体中。但是,有利的并且为了简单的制造,所述变形件与绝缘体一体式地也就是说在材料上统一地构成,所述绝缘体以电绝缘的方式包围第一内导体件。
[0034]所述外导体由导线侧的第一外导体件和插接侧的第二外导体件组成。在此,空腔通过如下方式构造,即,可以穿过第一开口形状配合地导入第一外导体件。为此,所述空腔区段式地并且对应于第一外导体件的形状地通过如下方式构造,即,所述第一外导体件关于导入方向以仅仅一个角度位置导入,并且在导入壳体中之后相对于所述角度位置姿态固定。为此,所述壳体例如在空腔中具有平行于导入方向分布的连接片,所述连接片嵌入第一外导体件的外侧上的相应槽中。
[0035]在导入方向上,第一外导体件以浮动的方式得以支承。这具有如下优点,即能够补偿在将插头与相应的插头容纳部连接时的公差。
[0036]穿过空腔的第二开口可以导入第二外导体件,其中,所述空腔在该区域中与先前关于第一外导体件所讨论的区域相反地通过如下方式构造,即,所述第二外导体件能够形状配合地但也能转动地布置在空腔中。在此,所述第二开口优选是圆柱形地构造,其中,第二开口的纵轴相对于第一开口的纵轴布置在插头的理想的角度位置中。
[0037]在此,第二外导体件在插接侧充当屏蔽套筒用于与相对应构造的插头容纳部的屏蔽触点进行机械和电连接,与之相反,第一外导体件在导线侧设置用于与车用电源的导线的屏蔽件进行电气接触和机械接触。
[0038]所述外导体的两个部分是指如下构件,其具有外部轮廓,穿过所述外部轮廓,可以将第一外导体件和第二外导体件直线地移入或者压入所述壳体内相应为此而设置的并且相应于所述外导体件的轮廓构造的开口中。附加地,第一外导体件在侧面具有开口,所述开口用于容纳第二外导体件,并且相应地在几何上与第二外导体件的设置用于连接的外部轮廓相对应。
[0039]所述外导体包裹内导体,除了设置在导线侧和插接侧以用于接触的区域。
[0040]存在于所述第一外导体件中的开口通过如下方式构造,S卩,不仅用于接触第一内导体件的第二内导体件而且同中心地围绕第二内导体件设置的、上面已经描述过的第二外导体件可以布置在所述开口内部。
[0041]优选地,第一外导体件和第二外导体件经由压配合彼此连接。插头的外导体的两个部分之间的这种力配合的优选是无间隙的连接可以特别简单地产生并且同时通过两个部分在所述压配合的区域中的叠加确保形成对所述内导体件的完全屏蔽。在此,可以通过在壳体内如上文描述地容纳第一外导体件和第二外导体件来保证,外导体的这两个部分在壳体中在压合接触方面相对于彼此正确地定位。此外,通过外导体在壳体中的这种布局和非常稳定的压合连接还确保了,在应用于汽车的车用电源的插接连接中时在插头的区域中提供对内导体的必要的屏蔽。
[0042]已表明具有优点的是,第一外导体件是指以切削方法所生产的构件,也就是说,它由材料块铣削而成和/或车削或者以其它方式切削而成。这样,能够以简单的方式和方法产生前面所述的几何结构,以便使第一外导体件与插头的例如第二外导体件的、绝缘体的或者壳体的与它相邻的其它部件地布置或者最佳连接。
[0043]此外,优选的是,第一外导体件由铜或者铜合金组成。优选地,由可快速切割的铜合金组成。所述铜合金能够以切削方法实现对高质量的第一外导体件的特别有效率的制造。第一外导体件的表面和插头的其它导电部件的表面可以附加地完全或者部分地涂有另一种材料,例如锌、银或金,以便由此改善两个部件的连接部位上的过渡电阻,也就是说提高导电性和/或也降低所述部件的氧化倾向。
[0044]同样,优选的是,第一外导体件划分成紧固区域和连接区域。特别优选的是,所述区域是指两个分开的构件。在这种情况下,仅仅第一外导体件的所述连接区域以切削方法来制造。所述连接区域具有如下开口,第二外导体件布置在所述开口中。所述紧固区域是指在几何上简单构造的并且优选能够作为散装物获得的、例如管状的区段,其在安装插头之前与所述连接区域连接,例如同样与所述连接区域压合。
[0045]第一内导体件优选具有带有开口的连接区域,第二内导体件布置在所述开口中。相邻地,第一内导体件具有紧固区域,其用于与导线的载流导体接触。
[0046]优选地,第一内导体件和第一外导体件的连接区域中的开口中心位于共同的轴线上。这具有如下优点,即第二内导体和第二外导体能够在唯一的压制工具中并且优选在唯一的压制冲程中彼此连接。
[0047]在此,为了确保所述压制连接部的最佳质量,已表明具有优点的是,第一外导体件和第一内导体件在连接区域中具有平行的优选平面平行的靠置面。两个部件的这种构造形式使得在将第二外导体件压入第一外导体件中时或者在将第二内导体件压入第一内导体件中时出现的力不会损害或者破坏壳体或者围绕第一内导体件布置的绝缘体,并且同时可以确保,为了产生高质量的压制配合而实现力均匀导入压制容纳部中,在制造插头时所述壳体布置在所述压制容纳部中。
[0048]所述绝缘体尤其由如下材料组成,所述材料不仅适用于在将插接式连接器应用于汽车中所出现的直至200°C的温度,而且可以在不发生显著变形的情况下吸收并且进一步引导在压合和铆接所述内导体件时出现的力。一种特别适合的材料的例子是塑料或者具有特征性聚酰胺成分(尤其是部分芳香族共聚胺)的塑料混合物,它优选得到纤维加固,它具有多于20%重量百分比,优选为25%重量百分比的玻璃纤维或者矿物纤维成分。
[0049]特别有利的是,绝缘体除变形件外具有平行于尤其是平面平行于第一内导体件的靠置面的靠置面。
[0050]在第一内导体件的一种特别有利的结构中,所述第一内导体件由在一侧设有用于容纳第二内导体件的开口的、形状稳定的板状或者条状的构件组成。
[0051]在这种情况下,所述绝缘体具有平行于绝缘体的纵轴的、区段式呈缝隙状的凹隙,所述凹隙设置用于容纳第一内导体件。为了能够特别简单地将第一内导体件安装在绝缘体中,缝隙状的凹隙的入口设定为大于第一内导体件的为了容纳而设置的区域,也就是说,所述入口高于和/或宽于第一内导体件的最初穿通所述开口的区域。为了吸收在连接第一内导体件和第二内导体件时出现的力,所述凹隙与第一内导体件的连接区段中的开口相邻地具有靠置面,所述靠置面通过如下方式构造,即,它使得第一内导体件固定在绝缘体中。优选地,与所述凹隙的两个对置的侧上的开口相邻地,设置有两个横梁状的、伸入所述凹隙中的靠置面。但是,可供选择地,也可以在三个或者四个侧上设置包围开口的靠置面。
[0052]最后,也可以设想的是,环状地利用一个或者多个相应于开口形状弯曲的靠置面完全或者部分地包围所述开口。除了固定,这种构造形式还具有另一个优点,即第二内导体件的布置在开口中的部分可以稍微穿过第一内导体件伸出,而在形成压配合的时候不损坏绝缘体。
[0053]特别优选的是,所述壳体与第一外导体件的连接区域相邻地具有内部的和外部的,也就是说两个平行的优选是平面平行的靠置面,所述靠置面又与第一外导体件的靠置面平行地布置。
[0054]已表明具有优点的是,在壳体上布置有锁合卡箍(Verschlussbiigel),所述锁合卡箍尤其在插接式连接器与对应的插接容纳部连接时减少安装所需要的力,或者使得安装变得容易。在此,尤其在制造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插接式连接器时,优选的是,锁合卡箍可松开地布置在壳体上。这可以在实施内导体件和外导体件的压合之后实现锁合卡箍在壳体上的布置。可供选择地,所述锁合卡箍如此可枢转地(verschwenkbar)布置在壳体上,即,它在枢转位置中不会对压制过程产生负面影响。
[0055]一种特别优选的实施方式包括带有锁紧件的锁合卡箍,以便防止插头与对应的插接容纳部的连接被无意地或者未经授权地打开。
[0056]尤其是,如果材料结合地实现第一内导体与载流导体的接触,可以实现非常稳定的紧固。优选地,第一内导体与导线的载流导体焊接。这具有如下优点,即,即使在载流导体由不同材料(例如铜或者铝或者它们的合金)组成的情况下仍然可以使用相同的第一内导体。
[0057]此外,优选的是,第一外导体件在导线侧与导线的屏蔽罩经由包围屏蔽罩的支承套被压制。在此,所述支承套使得与导线的屏蔽罩(屏蔽编织层、屏蔽薄膜)进行限定的连接,并且第一外导体件与支承套的压合确保了,布置在第一外导体件中的构件,如所述第一内导体件和包围它的绝缘体,不会滑脱地并且姿态固定地被包围。
[0058]第一外导体与导线的屏蔽罩的连接区域可以优选设有附加的密封件,所述密封件例如在导线的载流导体与所述内导体连接之前与盖子一起布置在导线上。所述盖子具有卡槽,所述卡槽可以与壳体上的相应构造的卡槽容纳部连接,以便通过盖子与插头壳体的连接使得所述密封件定位在其有效位置(Wirkstellung)中。
[0059]同样,可以在插接侧设置密封件,所述密封件与对应构造的插头容纳部进行有效连接。当所述插头实施为多重插头时,它优选是指总密封件,也就是说,所述密封件与壳体壁相邻地通过如下方式布置,即,它环绕多重插头的所有插接区域并且在将插头安装在插接容纳部之后密封。
[0060]为了固定所述密封件,使相应构造的、例如环状的卡位元件与壳体连接,优选压入所述壳体中。
[0061]在此,优选的是,实施所述卡位元件同时用于容纳插接连接部的中断识别部(Unterbrechungserkennung)(所谓的“联锁”)。所述中断识别部尤其用于监测插头在插头容纳部中的正确安置。通过将所述中断识别部固定在卡位元件上,可以简单并且低成本地制造所述中断识别部,并且在最后几个安装步骤中将其固定在插头的壳体上,从而可以极大程度地避免在安装插头时损坏该构件。
[0062]具有优点地,用于汽车优选是电动或者混合动力汽车的车用电源具有带有前面所描述的特性的插接式连接器。
[006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角型插接式连接器能够通过不多的稍微可自动化的并且在质量上容易监测的制造步骤来生产,并且尤其适用于汽车优选是电动或者混合动力汽车的车用电源中。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64]图1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角型插接式连接器在铆接步骤之前的纵剖面;
[0065]图2示出图1中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角型插接式连接器在铆接步骤之后的纵剖面。【具体实施方式】
[0066]图1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角型插接式连接器I。所述角型插接式连接器实施为单插头并且相应地与汽车的车用电源的导线6连接。
[0067]在导线侧,所述插头I的未示出的壳体利用未示出的盖子来封闭。所述盖子可以与所述壳体卡合,它们同时定位密封件2.10,以防止介质在插头与导线6的连接部位上侵入。所述导线6是带有屏蔽编织层的屏蔽导线,所述屏蔽编织层在所述导线6的紧固区域中铺设在导线的外部绝缘材料之上并且利用支承套6.30固定在所述导线上。所述导线的在所述连接区域中从所述导线6突出来的载流导体6.5与所述角型插接式连接器I的第一内导体件5.1焊接。与所述第一内导体件5.1相邻地示出绝缘体4.1,所述第一内导体件5.1布置在绝缘体4.1中。所述绝缘体4.1具有横向开口,穿过所述横向开口能够接触所述第一内导体件5.1。为了接触与导线的屏蔽编织层保持有效电连接的支承套6.30,所示出的第一外导体件3.1具有管状的容纳区段。此外,所述第一外导体件3.1具有横向开口,穿过所述横向开口可以接触在安装插头之后布置在第一外导体件3.1中的第一内导体件5.1。所述第一外导体件3.1具有如下外部轮廓,所述外部轮廓使得第一外导体件能够直线地移入壳体内空腔的相应构造的部分中。在插接侧,将第二外导体件3.2和布置在第二外导体件3.2中的第二内导体件5.2引导入所述壳体内的空腔中。在第二内导体件5.2与第二外导体件3.2之间,为了使得这两个部分彼此电绝缘,而布置有绝缘罩4.2。
[0068]所述第二外导体件3.2和所述第二内导体件5.2在其内部周边上都具有凹部,各一个接触元件3.20、5.20布置在所述凹部中。所述接触元件是指环状的接触片。优选地,片状的接触元件3.20,5.20除直径外相同地构造,也就是说,它们由相同的带状半成品分割而成并且紧接着以不同的方式被弯曲。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外导体件3.1和第二外导体件3.2在布置于壳体2中之后彼此通过如下方式压合在一起,S卩,在两个部分之间形成压配合。
[0069]同时,在所不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内导体件5.1和所述第二内导体件5.2也经由压配合彼此连接。在所述壳体中,所述第一外导体件3.1和经由压配合与所述第一外导体件3.1连接的第二外导体件3.2形状配合地布置在空腔中。在第一外导体件3.1内部布置有绝缘体4.1,其带有位于它内部的第一内导体件5.1。所述第一内导体件5.1构成为板状的构件,其具有至少两个平行的侧。其中一个所述侧形成靠置面5.111,所述第一内导体
5.1以所述靠置面5.111靠置在绝缘体4.1上构成的平行的靠置面4.111上。所述第一内导体5.1在其一个端部上与导线6的载流导体焊接在一起并且在相反的端部上被第二内导体件5.2穿通,并且经由压配合与所述第二内导体件连接。在产生第一外导体件3.1与第二外导体件3.2之间和/或第一内导体件5.1与第二内导体件5.2之间的压配合的时候,由压制工具施加的压力可以经由前面所提到的所述插头的各个部件(4.111和5.111)以及其它的彼此平行地布置的靠置面被有效地吸收,从而可以不损坏相邻部件地制造出高质量的连接器。
[0070]所述第一外导体件3.1具有用于与第二外导体件3.2连接的连接区域3.11和用于导线6的屏蔽编织层上的紧固区域3.12,该导线6连接到汽车的车用电源。所述第一外导体件3.1具有空腔,其它部件可以布置在所述空腔中。所述空腔具有两个开口 3.110、3.120并且通过如下方式来构造,即,其它部件例如内导体件的两个部分5.1、5.2可以各穿过一个所述开口以彼此成某一角度的方式布置。在此,其中一个方向A对应于如下方向,SP在所述方向上将压合力(箭头)施加到所述第一外导体件3.1上,以便与第二外导体件3.2连接,而其中一个方向B对应于如下方向,即所述方向平行于布置在所述第一外导体3.1的连接区域3.11中的靠置面3.111地分布,所述靠置面3.111同时对应于如下方向,即在所述方向上所述第一外导体件3.1直线地移入所述壳体2中。
[0071]所述第一内导体件5.1如所提到的那样构成为具有至少两个平行的侧的板状构件,并且具有连接区域5.11和紧固区域5.12。在连接区域5.11中布置有开口 5.110,第二内导体件5.2穿过所述开口 5.110以相互接触。在此,所述开口 5.110的轴线A平行于如下方向(箭头)地分布,即在所述方向上,施加连接第一内导体件5.1和第二内导体件5.2的压合力。
[0072]垂直于所述轴线A地布置有靠置面5.111,经由所述靠置面5.111可以将压合力导出到围绕第一内导体件5.1的绝缘体4.1上。
[0073]为了进行压合,所述第二内导体件5.2具有榫头5.210,所述榫头5.210在材料上是统一的,也就是说与所述第二内导体件5.2 一体式构造并且紧固在所述第二内导体件
5.2上。所述榫头具有自由端部5.211。关于这一点,自由端部可以理解为如下端部,即它并没有紧固在第二内导体件5.2上。也就是说,所述榫头5.210具有两个端部,所述两个端部中的一个端部紧固到第二内导体件5.2上或者在材料上与所述第二内导体件5.2—体地构成,而另一个端部是对置的或者相反的端部。此外,在所述自由端部5.211上构成有环绕的凸缘或者铆钉5.212(参见图1),所述环绕的凸缘或者铆钉5.212用于稍后铆接(图2)所述内导体件5.1和5.2,如下面将详细阐述的那样。在榫头5.212的外表面上可以设置有滚花,其在所提到的端部之间的整个高度上延伸或仅仅在部分高度上延伸。
[0074]为此目的,所述绝缘体4.1与所述开口 5.110对齐地具有变形件4.10。所述变形件4.10在材料上是统一的或者与所述绝缘体4.1 一体式构造。
[0075]在所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变形件4.10突出地构造,其中,上表面4.11可以相对于所述靠置面4.111向后错开。所述变形件4.10的下降边沿与凸缘5.212对齐地构造,从而凸缘5.212的端侧在压合过程中碰到所述变形件4.10的下降边沿,并且使得凸缘5.212(铆钉)塑形变形,以便使得第一内导体件5.1和第二内导体件5.2彼此铆接,如在图2中所示的那样。
[0076]在图1和图2中示意性示出在制造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角型插接式连接器I或者用于这种插接式连接器I的电连接时的不同状态。在此,图1示出在将第二内导体件5.2或者其榫头5.210压入第一内导体件5.1的开口 5.110期间的状态,而图2示出第一内导体件5.1与第二内导体件5.2之间的铆接连接已完成的连接状态。
[0077]所述导线6的一个端部上的载流导体6.5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角型插接式连接器I的第一内导体件5.1经由焊接方法连接。为了固定所述导线6的屏蔽件6.3,在所述屏蔽件上覆加支承套6.30。此外,绝缘体4.1和第一外导体件3.1至少围绕第一内导体件5.1的连接区域5.11地布置。在下一个步骤中,第一外导体件3.1的连接区域3.11至少与支承套6.30连接,在这里是压接连接。所述导线6与第一外导体件3.1和布置在第一外导体件
3.1中的其它的前面提到的部件固定连接,并且所述第一外导体件3.1穿过第一开口直线地移入壳体的空腔中,其中,所述空腔的轮廓通过如下方式构造,即,所述第一外导体件3.1抗扭转地布置在壳体2的空腔中。所述第一外导体件3.1通过将盖子卡合在壳体上而固定在所述壳体中。在壳体的空腔的第二开口的方向上示出横向地布置在第一外导体件3.1上的开口,穿过所述开口在接下来的步骤中将第二外导体件3.2、第二内导体件5.2和绝缘罩
4.2布置在壳体的空腔中。现在,在压制步骤(图1)中,使所述第一外导体件3.1和第二外导体件3.2彼此连接,方法是:在所述部分之间实现压配合。
[0078]同时,也在形成压配合时,使得所述第一内导体件5.1与第二内导体件5.2彼此压

口 ο
[0079]在压合时,凸缘5.212的端侧与绝缘体4.1的变形件4.10的边沿进行接触。通过在方向A上的进一步压合(压制冲程),所述凸缘5.211如在图2中所示的那样塑性变形,使得所述凸缘从后面啮合所述第一内导体件5.1并且实现铆接连接。换句话说,所述第一内导体件5.1的第一侧5.112和对置的靠置面5.111被夹在凸肩5.213与塑性变形的凸缘(铆钉)5.212之间,并因此除了榫头5.210与开口 5.110之间的压配合之外还实现所述第一内导体件5.1与第二内导体件5.2之间的铆接连接。
[0080]由此可以显著提高所述内导体件5.1与5.2之间连接部的拔出力,这在所述第一内导体件5.1的强度也就是说压配合的水平降低和/或压配合的强度降低的时候仍然适用。在该背景下,可以在方向A上使用较小的压制力,这有利于过程可靠性并且避免了对其它构件造成伤害,而不会降低所要求的拔出力。因此,可以在进行简单并且低成本的以及过程可靠的制造的时候实现过渡电阻低并且拔出力高的第一内导体件与第二内导体件之间的电连接。
[0081]最后,在第二内导体件5.2与第一外导体件5.1之间压入绝缘罩4.2,所述绝缘罩
4.2通过如下方式伸入绝缘体4.1中,即,所述内导体5.1,5.2的部分完全与所述外导体
3.1、3.2的部分电绝缘。
【权利要求】
1.一种插接式连接器(I),尤其用在特别是汽车的车用电源中,所述插接式连接器(I)具有布置在电绝缘的壳体中的内导体(5.1,5.2)和变形件,所述变形件布置在所述壳体中,其中,所述内导体(5.1,5.2)具有用于紧固到导线(6)上的导线侧第一内导体件(5.1)和用于与插头连接的插接侧第二内导体件(5.2),并且所述第一内导体件(5.1)和所述第二内导体件(5.2)经由压配合彼此连接并且通过变形件(4.10)彼此铆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接式连接器,其中,所述第二内导体件(5.2)具有榫头(5.210),所述榫头(5.210)压入所述第一内导体件(5.1)的开口(5.110)中,以便使所述第一内导体件(5.1)和所述第二内导体件(5.2)经由压配合彼此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插接式连接器,其中,所述榫头(5.210)的外表面至少在其高度的一部分上以环绕的方式设有滚花。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插接式连接器,其中,所述榫头(5.210)在其自由端部上具有一体式构成的铆钉(5.212),所述铆钉(5.212)塑性变形,以便使所述第一内导体件(5.1)和所述第二内导体件(5.2)铆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 插接式连接器,其中,所述榫头(5.210)在其自由端部上具有一体式构成的铆钉(5.212),所述铆钉(5.212)塑性变形,以便使所述第一内导体件(5.1)和所述第二内导体件(5.2)铆接。
6.根据上述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插接式连接器,还包括绝缘体(4.1),其中,所述变形件(4.10)与所述绝缘体一体式构成。
7.一种用于汽车的车用电源,其具有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插接式连接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用电源,其中,所述插接式连接器(I)的所述第一内导体件(5.1)与所述车用电源的导线(6)的载流导体(6.5)材料结合地连接。
【文档编号】H01R13/02GK203774495SQ201420043504
【公开日】2014年8月13日 申请日期:2014年1月23日 优先权日:2013年1月24日
【发明者】雷纳·皮奥克, 斯蒂芬·维默尔 申请人:利萨·德雷克塞迈尔有限责任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