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柱状元件的固定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7085151阅读:239来源:国知局
一种柱状元件的固定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柱状元件的固定装置,包括:固定座、第一、第二推块以及压块;固定座的里侧面用于固定第一和第二柱状元件的外侧面;第一推块的外侧面用于与第一柱状元件的内侧面贴合,外侧面的弧长小于第一柱状元件的半周长,内侧面包括由外至内向下倾斜的斜面;第二推块的外侧面用于与第二柱状元件的内侧面贴合,外侧面的弧长小于第二柱状元件的半周长,内侧面包括由外至内向下倾斜的斜面;压块的形状与第一及第二推块的内侧面相配合,用于在第一与第二推块之间向下压紧时,将第一和第二推块分别向第一和第二柱状元件的内侧面过盈贴合。可见,本实用新型不仅实现了对两个柱状元件的固定,而且无需侧向扳手空间从而降低了对使用空间的要求。
【专利说明】一种柱状元件的固定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元器件安装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柱状元件的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0002]电容器是一种典型的柱状元件,目前在对电容器等柱状元件进行固定时,往往采用的是类似于电容圈的圆环卡子。这种圆环卡子包括底部固定带以及环形钢带,在使用时,通过底板固定带固定在安装板上,再由环形钢带对柱状元件通过周向紧固的方式进行固定。
[0003]可见这种圆环卡子在使用时,只能同时固定一个柱状元件,并且环形钢带对柱状元件进行周向紧固时,需要有足够的侧向扳手空间以拧紧环形钢带。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柱状元件的固定装置,以实现不仅可同时固定两个柱状元件,并且无需侧向扳手空间从而降低了对使用空间的要求。
[0005]为此,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
[0006]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柱状元件的固定装置,包括:固定座(11)、第一推块(12)、第二推块(13),以及压块(14);
[0007]所述固定座(11)的里侧面包括弧面,用于贴合并固定第一柱状元件(17)和第二柱状元件(18)的外侧面;
[0008]所述第一推块(12)的外侧面包括弧面,用于与所述第一柱状元件(17)的内侧面贴合,且所述第一推块(12)的外侧面的弧长小于所述第一柱状元件(17)的半周长;所述第一推块(12)的内侧面包括由外至内向下倾斜的斜面;
[0009]所述第二推块(13)的外侧面包括弧面,用于与所述第二柱状元件(18)的内侧面贴合,且所述第二推块(13)的外侧面的弧长小于所述第二柱状元件(18)的半周长;所述第二推块(13)的内侧面包括由外至内向下倾斜的斜面;
[0010]所述压块(14)的形状与所述第一推块(12)的内侧面以及所述第二推块(13)的内侧面相配合,用于在所述第一推块(12)的内侧面与所述第二推块(13)的内侧面之间向下压紧时,将所述第一推块(12)和所述第二推块(13)的外侧面分别向所述第一柱状元件
(17)的内侧面和所述第二柱状元件(18)的内侧面过盈贴合。
[0011]优选地,所述第一推块(12)的内侧面的上端为由外至内向下倾斜的斜面,下端为与该斜面连接的平面;
[0012]所述第二推块(13)的内侧面的上端为由外至内向下倾斜的斜面,下端为与该斜面连接的平面。
[0013]优选地,所述第一推块(12)的内侧面与所述第二推块(13)的内侧面之间还包括可调高度的凸起(15);所述凸起(15)用于调节所述压块(14)与所述第一推块(12)和所述第二推块(13)贴合的面积。
[0014]优选地,所述固定装置还包括下托(16);
[0015]所述下托(16)用于支撑所述第一柱状元件(17)和所述第二柱状元件(18)的底部。
[0016]优选地,所述第一推块(12)及所述第二推块(13)的外侧面为对称结构。
[0017]优选地,所述第一推块(12)的高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柱状元件(17)的直径,所述第二推块(13)的高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柱状元件(18)的直径。
[0018]优选地,所述固定座(11)为封闭结构。
[0019]优选地,所述第一推块(12)与所述第二推块(13)的结构对称。
[0020]优选地,所述固定装置的材料包括聚碳酸酯。
[0021]优选地,所述第一柱状元件(17)和所述第二柱状元件(18)均为电容器。
[0022]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柱状元件固定装置包括固定座、第一和第二推块以及压块。其中,第一和第二推块的内侧面均包括由外至内向下倾斜的斜面,而压块的形状与第一和第二推块的内侧面相配合,因此压块实际上是斜楔形状。在使用时,压块在第一推块和第二推块之间向下压紧,使得第一和第二推块分别向第一和第二柱状元件过盈贴合,此时第一和第二推块会分别向第一和第二柱状元件产生水平向外的推力,将第一和第二柱状元件紧靠固定座上,从而实现了对第一和第二柱状元件的固定。可见,本实用新型不仅实现了对两个柱状元件的固定,而且在固定时只需将压块向下压紧,无需侧向扳手空间从而降低了对使用空间的要求。
[0023]此外,本实用新型的这种固定方式利用了斜楔紧固原理,易紧不易松。而且,由于第一推块的外侧面的弧长小于第一柱状元件的半周长,第二推块的外侧面的弧长小于第二柱状元件的半周长,也就是说,第一和第二推块并不是将第一和第二柱状元件完全包紧,而是留有一定的空隙,这种方式也防止了两个柱状元件固定后被完全抱死,很难取出的情形发生。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4]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柱状元件的固定装置的正视图;
[0025]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柱状元件的固定装置的俯视图;
[0026]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推块12与第一柱状元件17的连接图;
[0027]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推块12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8]电容器是一种典型的柱状元件,目前在对电容器等柱状元件进行固定时,往往采用的是类似于电容圈的圆环卡子。这种圆环卡子包括底部固定带以及环形钢带,在使用时,通过底板固定带固定在安装板上,再由环形钢带对柱状元件通过周向紧固的方式进行固定。
[0029]可见这种圆环卡子在使用时,只能同时固定一个柱状元件,并且环形钢带对柱状元件进行周向紧固时,需要有足够的侧向扳手空间以拧紧环形钢带。除此之外,这种圆环卡子还存在以下缺点:
[0030]1、这种圆环卡子一般采用金属材质,而金属材质由于刚性大,因此贴合性较差。
[0031]2、如果环形钢带宽度较宽,则会很难拧紧,因此目前的环形钢带宽度一般都较窄,但是此时又会使得与柱状元件的贴合面较窄从而以对柱状元件的表面造成压痕等损伤。
[0032]3、需要专用的工装来调节柱状元件相对于安装板的高度。
[0033]而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柱状元件的固定装置,以实现不仅可同时固定两个柱状元件,并且无需侧向扳手空间从而降低了对使用空间的要求。
[0034]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35]请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了柱状元件的固定装置的具体实施例,本实施例包括:固定座11、第一推块12、第二推块13以及压块14。
[0036]固定座11的里侧面包括弧面,用于贴合并固定第一柱状元件17和第二柱状元件18的外侧面。
[0037]本实施例的固定装置能够用于固定第一柱状元件17和第二柱状元件18,其中如图1所示,第一柱状元件17和第二柱状元件18可以为柱状的电容器。并且在本实施例中,所有元件的里侧面指的是所有元件面对固定装置的中心位置的一面。外侧面指的是背对该中心位置的一面。例如固定座11的里侧面包括图1所示的与第一柱状元件17和第二柱状元件18贴合的一面。第一柱状元件17的外侧面指的是第一柱状元件17的左侧面,第二柱状元件18的外侧面指的是第一柱状元件18的右侧面,其中左、右方向在图1中分别示出。其中,固定座11可以是固定在安装板上。
[0038]第一推块12的外侧面包括弧面,用于与第一柱状元件17的内侧面贴合,且第一推块12的外侧面的弧长小于第一柱状元件17的半周长;第一推块12的内侧面包括由外至内向下倾斜的斜面。
[0039]第一推块12的外侧面指的是第一推块12的左侧面,该外侧面包括弧面,该弧面能够与第一柱状元件17的内侧面(即第一柱状元件17的右侧面)贴合。如图3所示,第一推块12的外侧面的弧长小于第一柱状元件17的半周长(即1/2周长),也就是说第一推块12并没有将第一柱状元件17完全包紧,而是留有一定的缝隙,例如图3中第一推块12的最外侧与第一柱状元件17的中心线相差距离为s,s根据第一推块12与第一柱状元件17的尺寸设定。从而防止第一柱状元件17固定后被完全抱死,很难取出的情况发生。其中一种较为优选的方式是,第一推块12的外侧面为对称结构,也就是说第一推块12的外侧面与第一柱状元件17留有的两个空隙尺寸完全对称。如图1和4所示,第一推块12的内侧面指的是第一推块12的右侧面,该内侧面包括由外至内向下倾斜的斜面。
[0040]第二推块13的外侧面包括弧面,用于与第二柱状元件18的内侧面贴合,且第二推块13的外侧面的弧长小于第二柱状元件18的半周长;第二推块13的内侧面包括由外至内向下倾斜的斜面。
[0041]第二推块13的外侧面指的是第二推块13的右侧面,该外侧面包括弧面,该弧面能够与第二柱状元件18的内侧面(即第一柱状元件18的左侧面)贴合。第二推块13的外侧面的弧长小于第二柱状元件18的半周长(即1/2周长),也就是说第二推块13并没有将第二柱状元件18完全包紧,而是留有一定的缝隙,从而防止第二柱状元件18固定后被完全抱死,很难取出的情况发生。其中一种较为优选的方式是,第二推块13的外侧面为对称结构,也就是说第二推块13的外侧面与第二柱状元件18留有的两个空隙尺寸完全对称。如图1所示,第二推块13的内侧面指的是第一推块13的左侧面,该内侧面包括由外至内向下倾斜的斜面。
[0042]压块14的形状与第一推块12的内侧面以及第二推块13的内侧面相配合,用于在第一推块12的内侧面与第二推块13的内侧面之间向下压紧时,将第一推块12的外侧面和第二推块13的外侧面分别向第一柱状元件17的内侧面和第二柱状元件18的内侧面过盈贴合。
[0043]由于第一推块12的内侧面和第二推块13的内侧面均包括斜面,而压块14的形状与第一推块12的内侧面和第二推块13的内侧面相配合,因此压块的外表面也包括斜面,并且压块向下压紧时能够将第一推块12向第一柱状元件17过盈贴合,并且将第二推块13向第二柱状元件18过盈贴合,因此压块实际上是上大下小的斜楔形状。其中,第一推块12和第二推块13的结构可以相对称,此时压块14是对称结构。
[0044]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施例的柱状元件固定装置包括固定座11、第一推块12和第二推块13以及压块14。其中,第一推块12和第二推块13的内侧面均包括由外至内向下倾斜的斜面,而压块14的形状与第一推块12和第二推块13的内侧面相配合,因此压块实际上是斜楔形状。在固定第一柱状元件17和第二柱状元件18时,压块14在第一推块12和第二推块13之间向下压紧,使得第一推块12和第二推块13分别向第一柱状元件17和第二柱状元件18过盈贴合,此时第一推块12和第二推块13会分别向第一柱状元件17和第二柱状元件18产生水平向外的推力,将第一柱状元件17和第二柱状元件18紧靠固定座11上,从而实现了对第一柱状元件17和第二柱状元件18的固定。可见,本实用新型不仅实现了对第一柱状元件17和第二柱状元件18共两个柱状元件的固定,而且在固定时只需将压块向下压紧,无需侧向扳手空间从而降低了对使用空间的要求。并且操作简单,便于成品及应用现场维修更换,
[0045]此外,本实用新型的这种固定方式利用了斜楔紧固原理,易紧不易松。而且,由于第一推块12的外侧面的弧长小于第一柱状元件17的半周长,第二推块13的外侧面的弧长小于第二柱状元件18的半周长,也就是说,第一推块12和第二推块13并不是将第一柱状元件17和第二柱状元件18完全包紧,而是留有一定的空隙,这种方式也防止了两个柱状元件固定后被完全抱死,很难取出的情形发生。
[0046]当本实用新型的固定装置将第一柱状元件17和第二柱状元件18固定后,若要将这两个柱状元件取出,只需由下而上取出压块14,第一推块12和第二推块13不再与第一柱状元件17和第二柱状元件18过盈贴合,直接取出第一柱状元件17和第二柱状元件18即可。
[0047]需要说明的是,对于第一推块12和第二推块13来说,内侧面可以只包括一个由外至内向下倾斜的斜面,例如图4所示的第一推块12。也可以是第一推块12的内侧面的上端为由外至内向下倾斜的斜面,下端为与该斜面相连的平面,第二推块13的内侧面的上端为由外至内向下倾斜的斜面,下端为与该斜面相连的平面,例如图1所示的第一推块12和第二推块13。无论是那种情况,压块14的形状均与第一推块12和第二推块13的内侧面相配八口 ο
[0048]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推块12的内侧面与第二推块13的内侧面之间还包括可调高度的凸起15 ;凸起15用于调节压块14与第一推块12和第二推块13贴合的面积。如图1可以看出,当凸起15较高时,压块14与第一推块12和第二推块13贴合的面积较小,当凸起15较低时,压块14与第一推块12和第二推块13贴合的面积较大,从而能够通过调节凸起15的高度调节压块14与第一推块12和第二推块13贴合的面积,从而实现调节压块14与第一推块12和第二推块13贴合的紧度。例如若压块14与第一推块12和第二推块13贴合紧度过大时,则可以提高凸起的高度,从而减小贴合紧度,相反则可以降低凸起的高度。其中凸起15可以是设置在安装板上。
[0049]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固定装置还可以包括下托16,下托16用于支撑第一柱状元件17和第二柱状元件18的底部。其中,下托16的深度可以根据需求设置,例如图1所示固定座11安装在安装板时,设置较深的下托16,可以使得第一柱状元件17和第二柱状元件18相对于安装板的高度较大,相反,设置较浅的下托16,可以使得第一柱状元件17和第二柱状元件18相对于安装板的高度较小。因此不再需要专用的工装来调节柱状元件相对于安装板的高度。
[0050]由于现有技术中,环形钢带宽度一般都较窄,会使得与柱状元件的贴合面较窄从而对柱状元件的表面造成压痕等损伤。而在本实用新型中利用了斜楔紧固原理实现对柱状元件的固定,一般情况下,第一推块12的高度一般大于或等于第一柱状元件17的直径,第二推块13的高度大于或等于第二柱状元件18的直径。显然与柱状元件的贴合面积很大,因此降低了对柱状元件表面造成的损伤。
[0051]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固定座11可以为封闭式结构,例如为一个环形的固定座,固定座两端的内侧面为弧面,用于与第一柱状元件17和第二柱状元件18的外侧面贴合,两端之间的内侧面为平面,可以与第一推块12、第二推块13和压块14的前、后侧面贴八口 ο
[0052]在现有技术中,圆环卡子一般采用金属材质,而金属材质由于刚性大,因此贴合性较差,而在本实用新型中利用了斜楔紧固原理实现对柱状元件的固定,因此固定装置不再采用金属材质,而是可以采用工业塑料,例如固定装置可以包括聚碳酸酯,这种材料具有耐高、低温、及抗冲击的特点。
[0053]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柱状元件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座(11)、第一推块(12)、第二推块(13),以及压块(14); 所述固定座(11)的里侧面包括弧面,用于贴合并固定第一柱状元件(17)和第二柱状元件(18)的外侧面; 所述第一推块(12)的外侧面包括弧面,用于与所述第一柱状元件(17)的内侧面贴合,且所述第一推块(12)的外侧面的弧长小于所述第一柱状元件(17)的半周长;所述第一推块(12)的内侧面包括由外至内向下倾斜的斜面; 所述第二推块(13)的外侧面包括弧面,用于与所述第二柱状元件(18)的内侧面贴合,且所述第二推块(13)的外侧面的弧长小于所述第二柱状元件(18)的半周长;所述第二推块(13)的内侧面包括由外至内向下倾斜的斜面; 所述压块(14)的形状与所述第一推块(12)的内侧面以及所述第二推块(13)的内侧面相配合,用于在所述第一推块(12)的内侧面与所述第二推块(13)的内侧面之间向下压紧时,将所述第一推块(12)和所述第二推块(13)的外侧面分别向所述第一柱状元件(17)的内侧面和所述第二柱状元件(18)的内侧面过盈贴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推块(12)的内侧面的上端为由外至内向下倾斜的斜面,下端为与该斜面连接的平面; 所述第二推块(13)的内侧面的上端为由外至内向下倾斜的斜面,下端为与该斜面连接的平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推块(12)的内侧面与所述第二推块(13)的内侧面之间还包括可调高度的凸起(15);所述凸起(15)用于调节所述压块(14)与所述第一推块(12)和所述第二推块(13)贴合的面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装置还包括下托(16); 所述下托(16)用于支撑所述第一柱状元件(17)和所述第二柱状元件(18)的底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推块(12)及所述第二推块(13)的外侧面为对称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推块(12)的高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柱状元件(17)的直径,所述第二推块(13)的高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柱状元件(18)的直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11)为封闭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推块(12)与所述第二推块(13)的结构对称。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装置的材料包括聚碳酸酯。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柱状元件(17)和所述第二柱状元件(18)均为电容器。
【文档编号】H01G2/04GK203966829SQ201420425976
【公开日】2014年11月26日 申请日期:2014年7月30日 优先权日:2014年7月30日
【发明者】岳会昌, 杨曼 申请人:北京铁路信号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