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型开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51858阅读:399来源:国知局
复合型开闭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涉及使多个触点接触或脱离的多点控制的复合型开闭器。



背景技术:

对于负责事故电流的切断任务的高电压用的开闭器,要求其从小电流到大电流能够可靠地切断。特别是关于大电流,必须满足以下的两个切断任务。

(1)近距离线路故障(SLF)电流的切断

与此相关,由开闭器负担以下的任务,即,能够应对在紧随电流零点之后的电压(瞬态恢复电压)的上升初期出现的电压、即其绝对值较低但是具有急剧的变化率的三角波形的电压。

(2)切断器端子短路故障(BTF)电流的切断

与此相关,由开闭器负担能够应对瞬态恢复电压的初期上升平缓但是在后期绝对值变大的施加电压的任务。

近年来,吹弧型(パッファ)的开闭器被广泛地采用。该开闭器在封入SF6气体作为绝缘性气体的压力容器中容纳有一个具有能够接触或脱离的触点的切断部。此外,在切断动作时,将绝缘性气体吹到触点上,对电弧进行消弧。在该方式中,需要通过单一的开闭器来达成上述的两个切断任务。

而且,将相对于各个切断任务特定化了的切断部连结并达成上述两个切断任务的方式的开闭器也正在被开发。即是具有多个切断部,且各切断部分担各自的切断任务的方式的开闭器。这样的开闭器将单一的压力容器的内部空间分离为两个,在各自的空间构成切断部。

即,在分离后的内部空间的一方容纳BTF切断性能优越的吹弧型的切断部,在另一方容纳SLF切断性能优越的吹弧型的切断部。并且,两个切断部是串联式电连接。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348721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如上述那样,将两个相对于各个切断任务特定化了的切断部连结的开闭器的各切断部具有接触或脱离自如的触点。但是,由于通过作为单一的操作部的执行器进行所有的触点的切断动作以及投入动作,所以给操作部的带来大的负担。由此,操作部的种类、尺寸被限制,在无法增大操作能量的情况下,存在切断时间变长这样的问题。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以往技术的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容易地达成高电压用的开闭器所要求的多个切断任务且切断时间短的复合型开闭器。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作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复合型开闭器是为了达成上述那样的目的而提出的,具有如下的发明技术特征:

(1)串联连接的至少两个以上的开闭器;

(2)所述开闭器中的至少一个是在触点部具有真空阀的真空开闭器;

(3)所述开闭器中的至少一个是具有绝缘耐力比所述真空开闭器大的触点部的高耐压开闭器;

(4)所述高耐压开闭器以及所述真空开闭器具有如下的发明技术特征:

(4-1)密闭容器,填充有绝缘性介质并且容纳所述触点部;

(4-2)支承部,一边支承所述密闭容器,一边进行所述密闭容器与接地面的电绝缘;

(4-3)操作部,驱动所述触点部具有的可动电极;

(4-4)电源部,向所述操作部供给电力;

(5)所述高耐压开闭器还具有如下的发明技术特征:

(5-1)所述操作部和与所述操作部连接的所述触点部的可动电极等电位。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复合型开闭器的整体结构的剖视图,表示投入状态。

图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复合型开闭器的整体结构的剖视图,表示切断状态。

图3是图1的局部放大剖视图,(A)表示真空开闭器,(B)表示高耐压开闭器。

图4是图2的局部放大剖视图,(A)表示真空开闭器,(B)表示高耐压开闭器。

图5是第2实施方式的真空开闭器的局部放大剖视图,表示投入状态。

图6是第2实施方式的真空开闭器的局部放大剖视图,表示切断状态。

图7是图5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8是图6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9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复合型开闭器的整体结构的剖视图,表示投入状态。

图10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复合型开闭器的整体结构的剖视图,表示切断状态。

图11是图9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12是图10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13是第4实施方式的高耐压开闭器的剖视图。

图14是第5实施方式的高耐压开闭器的剖视图。

图15是表示第6实施方式的复合型开闭器的整体结构的剖视图。

图16是第7实施方式的高耐压开闭器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对于第1实施方式的复合型开闭器的结构,参照图1~4进行说明。图1、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复合型开闭器的整体结构的剖视图,图1表示投入状态,图2表示切断状态。图3是图1的局部放大剖视图,图4是图2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整体结构]

首先,参照图1以及图2,对本实施方式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复合型开闭器1具有真空开闭器3以及高耐压开闭器5。真空开闭器3是在触点具有真空阀2的开闭器。高耐压开闭器5是具有绝缘耐力比真空开闭器3大的触点4的开闭器。真空开闭器3和高耐压开闭器5在作为设置面的基底16上沿水平方向并置,经由绝缘电线6相互地进行串联式电连接。

(真空开闭器的概要)

真空开闭器3具有压力容器7、支承部8、触点部9、操作部10以及电源部11。压力容器7是由具有绝缘性的绝缘子以及金属构成的圆筒形的密闭容器。作为压力容器7的主干部分的绝缘子的两端的开口被金属盖12、13密封。金属盖12、13之间电绝缘。在各个金属盖12、13的端部设置有通电板14、15。真空开闭器3经由通电板14与未图示的母线连接,从通电板15经由绝缘电线6与高耐压开闭器5连接。绝缘电线6是利用绝缘性的被覆等来确保其与外部的绝缘的电线。

支承部8是支承压力容器7并确保压力容器7与对地的绝缘性的构件。支承部8设置于固定真空开闭器3的基底16与处于高电压状态的压力容器7之间。由此,支承部8机械地支承压力容器7且确保基底16与压力容器7之间的绝缘距离。即,支承部8确保压力容器7与接地面的电绝缘。

触点部9具有真空阀2以及屏蔽件65。触点部9容纳于压力容器7内,相对于压力容器7的金属盖12、13,直接或者经由操作部10连接。

操作部10是驱动触点部9的真空阀2的机构。操作部10连接于压力容器7的端部,给予触点部9的真空阀2运动能量,驱动真空阀2以便接触或脱离、打开或闭合。由此,切换真空开闭器3的通电状态。电源部11设置于基底16,是为了供操作部10发挥功能的电力的供给源。

(高耐压开闭器的概要)

高耐压开闭器5具有压力容器17、支承部18、触点部19、操作部20以及电源部21。压力容器17是由具有绝缘性的绝缘子以及金属构成的圆筒形的密闭容器。作为压力容器17的主干部分的绝缘子的两端的开口被金属盖22、23密封。金属盖22、23之间电绝缘。在各个金属盖22、23的端部设置有通电板24、25。高耐压开闭器5从通电板24经由绝缘电线6与真空开闭器3连接,经由通电板25与未图示的母线连接。

支承部18是支承压力容器17并确保压力容器17与对地的绝缘性的构件。支承部18设置于固定高耐压开闭器5的基底16与处于高电压状态的压力容器17之间,机械地支承压力容器17,且确保基底16与压力容器17之间的绝缘距离。即,支承部18确保压力容器17与接地面的电绝缘。

触点部19具有触点4以及屏蔽件66、67。触点部19容纳于压力容器17内,相对于压力容器17的金属盖22、23,直接或者经由操作部20连接。

操作部20是驱动触点部19的触点4的机构。操作部20连接于压力容器17的端部,给予触点部19的触点4运动能量,驱动触点4以便接触或脱离、打开或闭合。由此,切换高耐压开闭器5的通电状态。电源部21是设置于基底16且为了供操作部20发挥功能的电力的供给源。

以上那样的复合型开闭器1处于投入状态时,如图1所示那样,从通电板14导入的电流向金属盖12、操作部10、真空阀2、金属盖13、通电板15流动。而且,电流经由绝缘电线6,依次通过通电板24、金属盖22、操作部20、触点4、金属盖23,向通电板25导出。此外,复合型开闭器1处于切断状态时,如图2所示那样,真空开闭器3的真空阀2以及高耐压开闭器5的触点4分开,电流被切断。

[详细结构]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

(真空开闭器)

首先,参照图3(A)、图4(A),对构成在上述概述的真空开闭器3的压力容器7、支承部8、触点部9、操作部10以及电源部11进行说明。另外,图3(A)、图4(A)是真空开闭器3的放大剖视图,图3(A)表示投入状态,图4(A)表示切断状态。

(1)压力容器

压力容器7具有绝缘子箱26与金属盖12、13。绝缘子箱26将两端开口的绝缘管27作为主干部分,在开口的两端部分别粘接有金属法兰28、29。金属盖12、13分别连结于金属法兰28、29。

压力容器7的内部空间68处于密闭状态。在该内部空间68内填充有绝缘性介质。作为绝缘性介质,能够是例如六氟化硫气体(SF6气体)、二氧化碳、氮、干燥空气、上述气体的混合气体或者绝缘油等。在本实施方式中,填充SF6气体。

(2)支承部

支承部8具有支承绝缘子30、31、支承构造物32、33、连接金属零件34、35。支承构造物32、33是直立的金属制的台座,下端连结于基底16。支承绝缘子30、31是利用具有绝缘性的绝缘子来使两端的金属部绝缘的支承梁。支承绝缘子30、31的下端连结于支承构造物32、33的上端。支承绝缘子30、31的上端经由连接金属零件34、35与金属盖12、13连接。

由此,支承部8以在结构上稳定的状态支承压力容器7。此外,支承绝缘子30、31的长度设计为比压力容器7的对地(支承构造物)之间的绝缘距离长。

(3)触点部

触点部9具有真空阀2、屏蔽件65。真空阀2具有固定电极36、可动电极37、真空容器2a、波纹管2b。固定电极36直接连结于金属盖13。可动电极37经由操作部10的驱动装置38连接于金属盖12。

真空容器2a是容纳固定电极36、可动电极37,且由在真空状态下被密封的绝缘件构成的容器。波纹管2b是具有挠性的伸缩构件,在保持气密的状态下将可动电极37相对于真空容器2a能够移动地安装。另外,内部空间68的气体的压力是后述的内部空间69的气体压力以下且大气压以上。这是波纹管2b能够承受的压力。屏蔽件65配置成缓和真空阀2周边的电场集中,并与金属盖12连接。

(4)操作部

操作部10具有驱动装置38、控制装置39。驱动装置38连结于压力容器7内部的金属盖12。驱动装置38的驱动轴与可动电极37连接,接触或脱离自如地驱动真空阀2。此外,在驱动装置38与可动电极37的连接部不使用绝缘性材料,而是通过使用导电性材料,分别成为等电位。作为导电性材料,优选使用导电性高的金属材料。控制装置39连结于压力容器7外部的金属盖12,经由贯穿金属盖12的绝缘电线40,与驱动装置38连接。由此,控制装置39通过调节向驱动装置38供给的电力,从而控制驱动装置38的动作。

操作部10通过给予被机械性连接的可动电极37驱动力,从而在一条直线上推拉可动电极37,使可动电极37相对于固定电极36接触或脱离、打开或闭合。另外,操作部10的动作例如能够通过控制装置39接收来自设置于真空开闭器3外部的未图示的信号输出装置的指令信号而开始。此外,在绝缘电线40贯穿的压力容器7的金属盖12上设有未图示的具有弹性体垫圈的密封部,以保持内部空间68的气密性。

(5)电源部

电源部11具有变压器41、母线42、压力容器161、绝缘管162。变压器41的容器与压力容器161经由支承构造物163固定于基底16。变压器41的容器的开口部连结于压力容器161的一方的开口部。另一方面,压力容器161的另一方的开口部与绝缘管162的开口部连结。变压器41、压力容器161、绝缘管162共有内部空间164,该内部空间164密闭,且填充有绝缘性介质。填充的绝缘性介质与上述相同。变压器41的一次侧经由绝缘电线43与母线42连接。此外,变压器41的二次侧与绝缘电线44连接。绝缘电线44穿过内部空间164,将绝缘管162的操作部10侧端部贯穿,并与操作部10的控制装置39连接。在绝缘电线43、44贯穿的变压器41、绝缘管162上设有未图示的具有弹性体垫圈的密封部,以保持内部空间164的气密性。变压器41的一次侧与二次侧之间的绝缘耐力以及绝缘管162的两端之间的绝缘耐力设计为比压力容器7与对地之间所需要的绝缘耐力大。母线42连接于未图示的电力供给源。

从母线42供给的来自电力供给源的电力利用变压器41升压至驱动操作部10所需要的电压,并向操作部10供给。即,电源部11无接地而向对地电压形成为高电压状态的操作部10供给电力。

(高耐压开闭器)

接着,参照图3(B)、图4(B),对构成在上述概述的高耐压开闭器5的压力容器17、支承部18、触点部19、操作部20以及电源部21进行说明。另外,图3(B)、图4(B)是高耐压开闭器5的放大剖视图,图3(B)表示投入状态,图4(B)表示切断状态。

(1)压力容器

压力容器17具有绝缘子箱45与金属盖22、23。绝缘子箱45将两端开口的绝缘管46作为主干部分,在开口的两端部分别粘接有金属法兰47、48。金属盖22、23分别连结于金属法兰47、48。

压力容器17的内部空间69处于密闭状态,在该内部空间69内填充有绝缘性介质。填充的绝缘性介质与上述相同。

(2)支承部

支承部18具有支承绝缘子49、50、支承构造物51、52和连接金属零件53、54。支承构造物51、52是直立的金属制的台座,下端连结于基底16。支承绝缘子49、50是利用具有绝缘性的绝缘子来使两端的金属部绝缘的支承梁。支承绝缘子49、50的下端连结于支承构造物51、52的上端。支承绝缘子49、50的上端经由连接金属零件53、54与金属盖22、23连接。

由此,支承部18以在结构上稳定的状态支承压力容器17。此外,支承绝缘子49、50的长度设计为比压力容器17的对地(支承构造物)之间的绝缘距离长。由此,确保与压力容器17的接地面的电绝缘。

(3)触点部

触点部19具有触点4、屏蔽件66、67。触点4具有固定电极55、可动电极56。固定电极55直接连结于金属盖23。可动电极56经由操作部20的驱动装置57连接于金属盖22。屏蔽件66、67配置成缓和触点4周边的电场集中,分别与金属盖22、23连接。

(4)操作部

操作部20具有驱动装置57、控制装置58。驱动装置57连结于压力容器17内部的金属盖22。驱动装置57的驱动轴与可动电极56连接,接触或脱离自如地驱动触点4。此外,在驱动装置57与可动电极56的连接部不使用绝缘性材料,而是通过使用导电性材料,分别成为等电位。作为导电性材料,优选使用导电性高的金属材料。控制装置58连结于压力容器17外部的金属盖22,经由贯穿金属盖22的绝缘电线59,与驱动装置57连接。由此,控制装置58通过调节向驱动装置57供给的电力,从而控制驱动装置57的动作。

操作部20通过给予被机械性连接的可动电极56驱动力,从而在一条直线上推拉可动电极56,使可动电极56相对于固定电极55接触或脱离、打开或闭合。另外,操作部20的动作例如能够通过控制装置58接收来自设置于高耐压开闭器5外部的未图示的信号输出装置的指令信号而开始。

此外,在绝缘电线59贯穿的压力容器17的金属盖22上设有未图示的具有弹性体垫圈的密封部,以保持内部空间69的气密性。

(5)电源部

电源部21具有变压器60、母线61、压力容器165、绝缘管166。变压器60的容器与压力容器165经由支承构造物167固定于基底16。变压器60的容器的开口部连结于压力容器165的一方的开口部。另一方面,压力容器165的另一方的开口部与绝缘管166的开口部连结。变压器60、压力容器165、绝缘管166共有内部空间168,该内部空间168密闭,并且填充有绝缘性介质。填充的绝缘性介质与上述相同。变压器60的一次侧经由绝缘电线62与母线61连接。此外,变压器60的二次侧与绝缘电线63连接。绝缘电线63穿过内部空间168,将绝缘管166的操作部20侧端部贯穿,并与操作部20的控制装置58连接。在绝缘电线62、63贯穿的变压器60、绝缘管166上设有未图示的具有弹性体垫圈的密封部,以保持内部空间168的气密性。变压器60的一次侧与二次侧之间的绝缘耐力以及绝缘管166的两端之间的绝缘耐力设计为比压力容器17与对地之间所需要的绝缘耐力大。母线61连接于未图示的电力供给源。

从母线61供给的来自电力供给源的电力利用变压器60升压至驱动操作部20所需要的电压,并向操作部20供给。即,电源部21不接地而向对地电压形成为高电压状态的操作部20供给电力。

[作用]

将以上那样的本实施方式的作用分为投入状态与切断动作进行说明。另外,投入状态在图1、图3(A)(B)中表示,切断动作在图2、图4(A)(B)中表示。

(投入状态)

首先,当复合型开闭器1处于投入状态时,从通电板14导入的电流向金属盖12、驱动装置38、可动电极37、固定电极36、金属盖13、通电板15流动。并且,电流从通电板15经由绝缘电线6,依次通过通电板24、金属盖22、驱动装置57、可动电极56、固定电极55、金属盖23,向通电板25导出。

(切断动作)

另一方面,当从复合型开闭器1的外部给予切断电流的指令信号时,将会给予连接于驱动装置38、57的可动电极37、56驱动力。由此,可动电极37、56同时从固定电极36、55离开,开始切断电流。

具体而言,在真空开闭器3中,真空阀2的可动电极37从固定电极38离开。在该过程中,在可动电极37与固定电极38之间产生由从电极蒸发的粒子与电子构成的电弧。但是,由于真空阀2内是高真空,所以构成电弧的物质扩散、且无法留下形状地灭失。由此,能够切断通电电流。

另一方面,在高耐压开闭器5中,触点4的可动电极56从固定电极55离开,且在电极之间产生电弧,但是通过确保电极之间的绝缘距离,电弧灭失。

在该切断过程中,在高耐压开闭器5的内部空间69产生由于电弧而产生的SF6气体的分离气体。该分离气体具有腐蚀由真空阀2的绝缘件构成的真空容器2a的表面层的作用。但是,由于真空容器2a容纳于真空开闭器3的压力容器7内,所以不用担心由在内部空间69产生的分离气体引起的腐食。

另外,真空阀2具有的波纹管2b存在耐高压性不好的情况。在本实施方式中,使内部空间68的气体压力为波纹管2b能够承受的压力、即内部空间69的气体压力以下且大气压以上。由此,一边确保内部空间69的触点4的绝缘耐力,一边保护内部空间68的波纹管2b。

如以上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切断过程中,真空开闭器3担负SLF切断任务中的急剧的瞬态恢复电压,绝缘耐力高的高耐压开闭器5担负BTF切断任务中的高的瞬态恢复电压。如此,能够容易地达成两个切断任务。

[效果]

以上那样的本实施方式的效果如下。

(1)有多个开闭器,且具有驱动各自的触点部的操作部,所以每一个操作部的负荷变小,能够高速地分开触点。即,由于具有驱动真空开闭器3的触点部9的操作部10、驱动高耐压开闭器5的触点部19的操作部20,所以能够使操作部10与操作部20各自的负荷变小,从而能够进行高速的分开。

(2)多个开闭器中的至少一个负责SLF切断任务,至少一个负责BTF切断任务,所以能够容易地达成两个任务。即,作为一个开闭器,使用具有真空阀2的真空开闭器3,作为一个开闭器,使用具有绝缘耐力比真空阀2大的触点4的高耐压开闭器5。由此,在切断过程中,真空开闭器3能够担负SLF切断任务中的急剧的瞬态恢复电压。此外,绝缘耐力高的高耐压开闭器5能够担负BTF切断任务中的高的瞬态恢复电压。

(3)由于驱动装置与可动电极等电位,所以多个开闭器无须确保驱动装置与可动电极之间的绝缘距离。因此,不需要绝缘性材料的连接部。由此,可动部的重量降低,能够高速地分开触点。即,真空开闭器3的操作部10的驱动装置38与可动电极37等电位,高耐压开闭器5的操作部20的驱动装置57与可动电极56等电位。由此,能够缩短驱动装置38、57与可动电极37、56的距离。

此外,由于绝缘性材料的连接部与金属材料相比刚性低,所以在切断动作的初期绝缘性材料中会产生较大的伸展,产生相对于驱动装置的动作的可动电极的响应延迟。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没有该绝缘性材料的连接部,所以能够防止相对于驱动装置38、57的动作的可动电极37、56的响应延迟。

除此之外,由于驱动装置38配置于压力容器7内,驱动装置57配置于压力容器17内,所以能够进一步缩短驱动装置38、57与可动电极37、56的距离,且能够降低可动部的重量。

此外,由于驱动装置与可动电极的连接部未贯穿压力容器,所以能够防止由连接部与压力容器之间的滑动摩擦引起的响应延迟、气体泄露、由于设有密封部而导致的零件个数的增加等。

(4)本实施方式与以往的具有多个吹弧型的触点部的开闭器相比,能够用更短的时间进行电流切断以及绝缘距离的确保,所以能够缩短切断时间。即,由于真空阀2具有接触式的触点,且可动电极37的重量也小,所以真空开闭器3能够进行时间非常短的切断动作。此外,作为吹弧型的气体触点部,高耐压开闭器5也具有专用的操作部20。由此,作为复合型开闭器1的整体,能够使每一个操作部10、20的负荷减小,高速地分开触点4。而且,当高耐压开闭器5在可动电极56上不具有吹弧作动缸、喷嘴的情况下,与吹弧型的触点相比,操作部57的进行驱动的可动部重量降低。由此,高耐压开闭器5的操作部57能够使可动电极56更加高速地驱动,所以能够大幅地缩短为了确保绝缘距离所需要的时间。

(5)因为形成为将触点部在每一个不同的开闭器中分离,且使容纳各个触点部的空间独立的结构,所以能够使各个空间为不同的压力。更加具体而言,使内部空间68的气体压力为内部空间69的气体压力以下且大气压以上。由此,能够一边确保内部空间69的触点中的绝缘耐力,一边保护内部空间68的波纹管2b。此外,真空容器2a容纳于压力容器7内。因此,在切断过程中,由于在内部空间69产生的电弧而产生的SF6气体的分离气体不再与由真空阀2的绝缘件构成的真空容器2a直接接触,能够防止由该分离气体引起的腐食作用。

[第2实施方式]

[结构]

对于第2实施方式参照图5~8进行说明。另外,图5、6是第2实施方式的真空开闭器3的放大剖视图,图5表示真空开闭器3的投入状态,图6表示真空开闭器3的切断状态。图7、8分别是图5、6中的电磁排斥驱动装置71的放大剖视图。

本实施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基本结构相同。因此,仅对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的点进行说明,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详细的说明。

本实施方式使用电磁排斥驱动装置71作为真空开闭器3的操作部10的驱动装置38。电磁排斥驱动装置71是利用电磁排斥力作为断开动作的驱动力的装置,在断开动作中具有高响应性。该电磁排斥驱动装置71具有机构箱72、高速断开部73、刮刷(ワイプ)机构部74、保持机构部75。以下,对各个部分进行详细说明。

(机构箱)

机构箱72是在真空阀2侧的一端具有开口且内部中空的箱子。在机构箱72的开口固定有作为将机构箱72与外部隔开的壁面的支承部80。在该支承部80的中央形成有对真空阀2的可动电极37进行滑动支承的孔80a。

机构箱72的与支承部80侧相反侧的底面固定连接于压力容器7内部的金属盖12的壁面。在这样的机构箱72内容纳有高速断开部73、刮刷机构部74以及保持机构部75。

(高速断开部)

高速断开部73具有可动轴76、电磁排斥线圈77、排斥环78、排斥环承受部79。

可动轴76是与真空阀2的可动电极37同轴连接的棒状体。排斥环承受部79是嵌入可动轴76且与可动轴76成为一体的环状体。排斥环78是由良导体构成的环状体。该排斥环78在排斥环承受部79的真空阀2侧的面被固定在同一轴上。

电磁排斥线圈77由良导体构成,是固定于与支承部80中的排斥环78相向的面的线圈。在此,排斥环78是与电磁排斥线圈77相向的相向良导体。电磁排斥线圈77经由绝缘电线40与控制装置39连接。控制装置39是线圈励磁部件,通过借助控制装置39内的电容器供给电力,能够对电磁排斥线圈77进行励磁。

即,由来自控制装置39的电力对电磁排斥线圈77进行励磁,在电磁排斥线圈77与排斥环78之间产生作为斥力的电磁排斥力,使可动轴76向图中右方向驱动。另外,作为在电磁排斥线圈77以及排斥环78中使用的良导体,列举有铜、银、金、铝、铁。

(刮刷机构部)

刮刷机构部74向保持机构部75传递在高速断开部73产生的电磁排斥力。该刮刷机构部74具有凸缘81、杯环82、刮刷弹簧83、凸缘压板84、冲击吸收体85。

凸缘81是同轴地嵌接于可动轴76的圆环形状的板构件。杯环82是与凸缘81相向配置的平板,固定于后述的可动部89的腿89a的端部。刮刷弹簧83在向凸缘81和杯环82施加作用力的状态下,一端与凸缘81抵接,另一端与杯环82抵接。

凸缘压板84是有底的筒状体。凸缘压板84围绕凸缘81和刮刷弹簧83,与底面相反侧的端部固定于杯环82。由此,凸缘压板84的底面发挥凸缘81的止挡的作用。另外,在凸缘压板84的底面设有开口,可动轴76能够移动地被插通。

冲击吸收体85固定于杯环82。冲击吸收体85具有能够吸收来自可动部89的冲击的弹性以及强度。由此,冲击吸收体85抑制可动轴76碰撞时的冲击。

(保持机构部75)

保持机构部75具有永磁铁86、开路弹簧87、电磁螺线管88、可动部89、冲击吸收体90。上述的永磁铁86、开路弹簧87、电磁螺线管88、可动部89、冲击吸收体90容纳于由支承部91和机构箱72的内表面形成的与高速断开部73相反侧的空间。该支承部91是在机构箱72的内表面将机构箱72的内部空间沿与轴正交的方向隔开的隔开板。

可动部89由强磁性体构成,在可动部89与永磁铁86之间吸引力发挥作用。可动部89的截面大致呈T字形状,作为其轴的腿89a插通设于支承部91的中央的开口91a,并向高速断开部73侧延伸出,固定于杯环82。腿89a被支承部91的开口91a滑动支承。此外,在相对于可动部89的T字形状的两手89b的腿89a的根部,形成有比腿89a的直径大且比两手89b的直径小的主干89c。在该主干89c的周围设有后述的电磁螺线管88。

永磁铁86固定于支承部91中的与高速断开部73侧相反侧的壁面,与可动部89的两手89b相向。该永磁铁86在其与可动部89的T字形状的两手89b的空隙间产生吸引力。永磁铁86以及电磁螺线管88相对于可动部89的两手89b,产生使构成真空阀2的触点的可动电极37闭接的方向的推力。

开路弹簧87在可动部89的两手89b与设有永磁铁86的支承部91的壁面之间,设置成给予可动部89作用力。另外,作为开路弹簧87,使用在开路状态下上述作用力比真空阀2的自闭力与永磁铁86的吸引力之和大,且在闭路状态下比永磁铁86对可动部89的吸引力小的弹簧。

电磁螺线管88是由导电性的构件构成的绕组,被缠绕固定于可动部89的主干89c。与电磁排斥线圈77相同,电磁螺线管88经由绝缘电线40与控制装置39连接,从控制装置39内的电源供给电力,且能够励磁。

冲击吸收体90固定于与可动部89的两手89b相向的机构箱72的内表面。冲击吸收体90具有能够吸收来自可动部89的冲击的弹性以及强度。由此,冲击吸收体90抑制可动部89碰撞时的冲击。

[作用]

将以上那样的本实施方式的作用分为投入状态与切断动作进行说明。图5、图7表示投入状态,图6、图8表示切断动作。

(投入状态)

首先,对本实施方式的投入状态进行说明。在投入状态下,真空阀2的固定电极36与可动电极37通过规定的载荷接触。

相对于可动部89,由永磁铁86产生的沿闭路方向发挥作用的吸引力变得比由刮刷弹簧83与开路弹簧87产生的沿开路方向的力大。由此,通过永磁铁86的吸引力,可动部89的两手89b压缩开路弹簧87并与支承部91抵接,形成可动部89固定于支承部91的状态。

另一方面,通过该吸引力,可动电极37经由可动轴76与固定电极36抵接,并且施加由刮刷弹簧83产生的沿闭路方向的作用力。

如此,真空阀2的固定电极36与可动电极37通过由刮刷弹簧83产生的载荷进行接触,利用永磁铁86对可动部89的吸引力维持投入状态(闭路状态)。

(切断动作)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切断动作过程中的电磁排斥驱动装置71的断开动作进行说明。首先,在真空阀2的固定电极36与可动电极37接触的闭路状态下,从开闭器的外部给予控制装置39断开指令。于是,从控制装置39的电容器向电磁排斥线圈77供给电力,电磁排斥线圈77被励磁。

由此,在电磁排斥线圈77与排斥环78之间产生电磁排斥力,经由排斥环承受部79与可动轴76,可动电极37从固定电极36沿电磁排斥驱动装置71的方向高速地进行断开动作。以下,将真空阀2中的断开动作的方向称为开路方向。此外,将该反方向称为闭路方向。

可动轴76向开路方向移动,凸缘81压缩刮刷弹簧83,并且与冲击吸收体85碰撞。此时,可动轴76利用冲击吸收体85降低向闭路方向的弹回,经由刮刷弹簧83与冲击吸收体85将杯环82向开路方向推压。

另一方面,在利用可动轴76将杯环82向开路方向推压的时刻以前,从控制装置39向保持机构部75的电磁螺线管88供给电力。由此,沿消除永磁铁86的磁通的方向对电磁螺线管88进行励磁,在可动部89的两手89b与永磁铁86之间的空隙间产生的吸引力下降。于是,可动部89利用开路弹簧87的作用力沿开路方向驱动。

此外,通过借助杯环82使凸缘压板84抵接于凸缘81,可动部89将杯环82、凸缘压板84以及凸缘81一体地拉拽,经由可动轴76使可动电极37进一步断开。

其后,利用可动电极37以及可动轴76的惯性力和开路弹簧87的作用力,可动电极37相对于固定电极36分开至成为规定的空隙,可动部89与冲击吸收体90碰撞。该冲击被冲击吸收体90吸收,可动部89停止。

另外,规定的空隙是指切断电流所需要的固定电极36与可动电极37的间隔。在可动电极37与固定电极36的间隔成为规定的空隙之后,停止向电磁排斥线圈77与电磁螺线管88的电力的供给,解除上述励磁。

例如,也可以是来自控制装置39的电力的供给部件使用蓄积有电荷的电容器,通过放出蓄积的电荷以使电荷消失来解除励磁。

作为其他的方法,也可以利用未图示的位置传感器测量可动电极37的驱动距离,在确认驱动了规定的空隙以上之后,由控制装置39切断电力供给从而解除励磁。在该解除之后,由于开路弹簧87的作用力比真空阀2的自闭力与永磁铁86的吸引力之和大,所以真空阀2的触点维持开路状态。

[效果]

以上那样的本实施方式除了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之外,还能够得到以下的效果。

(1)以电磁排斥驱动装置71作为真空阀2的驱动装置。因此,真空阀2的切断电流所需要的可动电极37的移动距离(行程)短,且可动构件的重量小,所以在断开动作中能够得到高响应性,且能够进一步缩短切断时间。

(2)作为电磁排斥驱动装置71,设有由电磁排斥线圈77、固定电磁排斥线圈77的支承部80、与电磁排斥线圈77相向设置的排斥环78、支承排斥环78的排斥环承受部79构成的高速断开部73。利用在被励磁了的电磁排斥线圈77与排斥环78之间发挥作用的电磁排斥力进行断开动作的电磁排斥驱动装置71与以弹簧力、油压作为驱动源的驱动装置相比,驱动力的上升非常快,能够得到非常高的响应性。因此,对于急剧的瞬态恢复电压的SLF切断性能优越。

(3)在电磁排斥驱动装置71上设有给予真空阀2的可动电极37推力的推力发生部件。具体而言,在可动轴76上设有经由杯环82、刮刷弹簧83、凸缘压板84以及凸缘81等间接连接的由强磁性体构成的可动部89、永磁铁86、电磁螺线管88。由此,永磁铁86的吸引力以及被励磁了的电磁螺线管88的吸引力对可动部89发挥作用,所以相对于可动部89以及可动轴76沿闭路方向产生推力,能够驱动可动电极37,使其与固定电极36接触。

[第3实施方式]

[结构]

对于第3实施方式,参照图9~12进行说明。另外,图9、1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复合型开闭器1的整体结构的剖视图,图9表示投入状态,图10表示切断状态。图11、图12分别是图9、图10的高耐压开闭器5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本实施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的基本结构相同。因此,仅对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的点进行说明,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详细的说明。

本实施方式相对于第1实施方式的复合型开闭器1,追加了操作部101和电源部102。此外,第1实施方式中的固定电极55与金属盖23连结。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当于第1实施方式中的固定电极55的电极被可动地构成,并与操作部101连接。因此,之后将该电极称为可动电极105。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中的高耐压开闭器5的结构进行说明。首先,操作部101具有驱动装置103、控制装置104。驱动装置103连结于压力容器17内部的金属盖23,且与可动电极105连接,接触或脱离自如地驱动触点4。

控制装置104连结于压力容器17的外部的金属盖23,经由贯穿金属盖23的绝缘电线106,与驱动装置103连接。控制装置104通过调节向驱动装置103供给的电力,从而控制驱动装置103的动作。

即,操作部101通过给予机械性连接的可动电极105驱动力,将可动电极105在一条直线上推拉,从而能够使可动电极105相对于可动电极56接触或脱离、打开或闭合。

另外,操作部101的动作例如能够通过控制装置104接收来自设置于高耐压开闭器5的外部的未图示的信号输出装置的指令信号而开始。此外,利用在压力容器17的供绝缘电线106贯穿的金属盖23的孔内具有未图示的弹性体垫圈的密封部,从而保持内部空间69的气密性。

电源部102是不接地而向对地电压成为高电压状态的操作部101供给电力的电力供给部。电源部102具有变压器107、母线108、压力容器169、绝缘管170。变压器107与压力容器169经由支承构造物171固定于基底16。变压器107的容器的开口部连结于压力容器169的一方的开口部。另一方面,压力容器169的另一方的开口部与绝缘管170的开口部连结。变压器107、压力容器169、绝缘管170共有内部空间172,该内部空间172密闭,且填充有绝缘性介质。填充的绝缘性介质与上述相同。变压器107的一次侧经由绝缘电线109与母线108连接。此外,变压器107的二次侧连接于绝缘电线110。绝缘电线110穿过内部空间172,将绝缘管170的操作部101侧端部贯穿,并与操作部101的控制装置104连接。在绝缘电线109、110贯穿的变压器107、绝缘管170上设有未图示的具有弹性体垫圈的密封部,以保持内部空间172的气密性。将变压器107的一次侧与二次侧之间的绝缘耐力以及绝缘管170的两端之间的绝缘耐力设计为比压力容器17与对地之间所需要的绝缘耐力大。

母线108连接于未图示的电力供给源。经由母线108从电力供给源供给的电力利用变压器107升压至驱动操作部101所需要的电压,并向操作部101供给。

[作用]

将以上那样的本实施方式的作用分为投入状态与切断动作,分别进行说明。

(投入状态)

首先,当复合型开闭器1处于投入状态时,从通电板14导入的电流向金属盖12、驱动装置38、可动电极37、固定电极36、金属盖13、通电板15流动。此外,电流从通电板15经由绝缘电线6,依次经过通电板24、金属盖22、驱动装置57、可动电极56、可动电极105、驱动装置103、金属盖23,向通电板25导出。

(切断动作)

另一方面,当从复合型开闭器1的外部给予切断电流的指令信号时,将会给予连接于驱动装置38、57、103的可动电极37、56、105驱动力。由此,在真空开闭器3中,可动电极37从固定电极36分开,在高耐压开闭器5中,可动电极56以及可动电极105相互分开,开始切断电流。如此,在切断动作中,高耐压开闭器5的触点4的可动电极56以及可动电极105相互分开这一点与第1实施方式不相同。其他的作用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效果]

以上那样的本实施方式的效果如下。即,通过构成高耐压开闭器5的触点4的可动电极56、105分别具有各自的操作部20、101,能够同时驱动可动电极56、105,从而能够高速地分开触点4。由此,能够大幅地缩短为了确保绝缘距离所需要的时间。

特别是,与以往的具有多个吹弧型的触点部的开闭器相比,能够用更短的时间进行电流切断以及绝缘距离的确保,所以能够缩短切断时间。

[第4实施方式]

[结构]

对于第4实施方式参照图13进行说明。另外,图13是本实施方式的复合型开闭器1的高耐压开闭器5的剖视图。

本实施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的基本结构相同。因此,仅对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的点进行说明,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详细的说明。

对于本实施方式的复合型开闭器1而言,支承部111是相当于第1实施方式的高耐压开闭器5的支承部18的构件。与第1实施方式的支承部18相同,该支承部111设置于固定高耐压开闭器5的基底16与处于高电压状态的压力容器17之间。支承部111机械地支承压力容器17,且确保基底16与压力容器17之间的绝缘距离。

更加具体而言,支承部111具有大型支承绝缘子112、小型支承绝缘子113、114、绝缘子连接部115、支承构造物116、连接金属零件117、118。大型支承绝缘子112以及小型支承绝缘子113、114是两端的金属部被具有绝缘性的绝缘子绝缘的支承梁。

绝缘子连接部115是与支承绝缘子的三处连接部被配置成Y字型的金属制的块。通过在绝缘子连接部115分别连接大型支承绝缘子112以及小型支承绝缘子113、114的一端,从而构成Y字型支承绝缘子119。

支承构造物116是金属制的台座,连结于基底16。在支承构造物116上连结有相当于Y字型支承绝缘子119的直立的腿部分的大型支承绝缘子112的另一端。相当于Y字的腕部分的小型支承绝缘子113、114的另一端分别经由连接金属零件117、118与金属盖22、23连接。

由此,支承部111以在结构上稳定的状态支承压力容器17。此外,对于大型支承绝缘子112、小型支承绝缘子113、114的长度而言,若假设各自的绝缘耐力为A、B、C,则将A+B以及A+C设计成压力容器17与地面之间的绝缘距离以上。此外,将B+C设计成压力容器17两端的绝缘距离以上。

[作用效果]

对以上那样的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首先,作为前提,假定对于未电接地的类型的开闭器,具有触点的压力容器在高电压系统中使用。于是,有时压力容器与地面的电位差变得比压力容器两端的电位差大,会需要绝缘耐力高的大型支承绝缘子。由于这样的支承绝缘子的价格高,所以有尽量削减使用个数这样的要求。

本实施方式在高耐压开闭器的支承部111使用具备大型支承绝缘子112、小型支承绝缘子113、114和绝缘子连接部115的Y字型支承绝缘子119。因此,能够削减大型的支承绝缘子的使用个数。大型支承绝缘子112确保压力容器17与地面之间大部分的绝缘耐力,小型支承绝缘子113、114确保压力容器两端的绝缘耐力。如此,通过削减在一个开闭器中使用的大型的支承绝缘子的个数,能够抑制开闭器的制作成本。

[第5实施方式]

[结构]

对于第5实施方式参照图14进行说明。另外,图14是本实施方式的复合型开闭器1的高耐压开闭器5的剖视图。本实施方式与第4实施方式的基本结构相同。因此,仅对与第4实施方式不同的点进行说明,对于与第4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详细的说明。

对于本实施方式的复合型开闭器1而言,支承部121是相当于第4实施方式的高耐压开闭器5的支承部111的构件。与第4实施方式的支承部111相同,该支承部121设置于固定高耐压开闭器5的基底16与处于高电压状态的压力容器17之间。支承部121机械地支承压力容器17,且确保基底16与压力容器17之间的绝缘距离。

而且,本实施方式的支承部121具有大型支承绝缘子112、小型支承绝缘子113、114、绝缘子连接板122、支承构造物116、连接金属零件123、124。大型支承绝缘子112、小型支承绝缘子113、114是两端的金属部被具有绝缘性的绝缘子绝缘的支承梁。大型支承绝缘子112比小型支承绝缘子113、114的尺寸长。

绝缘子连接板122是沿水平方向配置的金属制的板。对于该绝缘子连接板122,在上表面配置两处与小型支承绝缘子113、114连接的连接部,在下表面配置一处与大型支承绝缘子112连接的连接部。分别在绝缘子连接板122的下表面连接大型支承绝缘子112的上端,在上表面连接小型支承绝缘子113、114的下端,构成二叉状支承绝缘子125。

支承构造物116是金属制的台座,连结于基底。相当于二叉状支承绝缘子125的腿部分的大型支承绝缘子112的下端连结于支承构造物116。相当于二叉支承绝缘子125的腕部分的小型支承绝缘子113、114的上端分别经由连接金属零件123、124连接于金属盖22、23。

由此,支承部121以在结构上稳定的状态支承压力容器17。此外,对于大型支承绝缘子112以及小型支承绝缘子113、114的长度而言,若假设各自的绝缘耐力为A、B、C,则将A+B以及A+C设计成压力容器17与地面之间的绝缘距离以上。此外,将B+C设计成压力容器17两端的绝缘距离以上。

[作用效果]

以上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如下。首先,本实施方式在高耐压开闭器的支承部121使用具备大型支承绝缘子112、小型支承绝缘子113、114、绝缘子连接板122的二叉状支承绝缘子125。由此,与第4实施方式相同,能够削减大型支承绝缘子的使用个数。

大型支承绝缘子112确保压力容器17与地面之间大部分的绝缘耐力,小型支承绝缘子113、114确保压力容器17两端的绝缘耐力。由此,能够削减在一个开闭器中使用的大型支承绝缘子的个数,抑制开闭器的制作成本。

[第6实施方式]

[结构]

对于第6实施方式参照图15进行说明。图1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复合型开闭器1的整体结构的剖视图。本实施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的基本结构相同。因此,仅对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的点进行说明,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详细的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复合型开闭器1没有第1实施方式中连接真空开闭器3以及高耐压开闭器5的绝缘电线6,且真空开闭器3的朝向左右反转。此外,真空开闭器3的操作部10与高耐压开闭器5的操作部20是被相对地配置的构成。

此外,支承部8的金属盖12的连接侧与支承部18的金属盖22的连接侧被统一成一个共有支承部131。共有支承部131机械地支承压力容器7、17,并确保基底16与压力容器7以及基底16与压力容器17之间的绝缘距离。而且,电源部11、21被统一成一个电源部132。

共有支承部131具有支承绝缘子133、支承构造物134、连接金属零件34、53、135。支承构造物134是金属制的台座,连结于基底16。支承绝缘子133是两端的金属部被具有绝缘性的绝缘子绝缘的支承梁,一端连结于支承构造物134,另一端经由连接金属零件135、34与金属盖12连接,并且经由连接金属零件135、53连接于金属盖22。

如以上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实施方式中的支承部8的支承绝缘子30以及支承构造物32与支承部18的支承绝缘子50以及支承构造物52被统一成一个支承绝缘子133以及支承构造物134,经由连接金属零件135而被共有。

由此,共有支承部131以在结构上稳定的状态支承压力容器7、17的一端。此外,将支承绝缘子133的长度设计为比压力容器7、17的对地(支承构造物)之间的绝缘距离长。

电源部132具有变压器136、母线137、压力容器173、绝缘管174。变压器136与压力容器173经由支承构造物175固定于基底16。变压器41的容器的开口部连结于压力容器161的一方的开口部。另一方面,压力容器173的另一方的开口部与绝缘管174的开口部连结。变压器136、压力容器173、绝缘管174共有内部空间176,该内部空间176密闭,且填充有绝缘性介质。填充的绝缘性介质与上述相同。变压器132的一次侧经由绝缘电线138与母线137连接。此外,变压器136的二次侧与绝缘电线139连接。绝缘电线139穿过内部空间176,将绝缘管174的上侧端部贯穿,并分别连接于操作部10的控制装置39、操作部20的控制装置58。在绝缘电线138、139贯穿的变压器136、绝缘管174上设有未图示的具有弹性体垫圈的密封部,以保持内部空间176的气密性。将变压器136的一次侧与二次侧之间的绝缘耐力以及绝缘管174的两端之间的绝缘耐力设计为比压力容器7与对地之间所需要的绝缘耐力大。母线137连接于未图示的电力供给源。

从母线137供给的电力利用变压器136升压至驱动操作部10、20所需要的电压,向操作部10、20供给。如此,电源部132不接地而向对地电压形成为高电压状态的操作部10、20供给电力。

[作用效果]

以上那样的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如下。即,与第1实施方式相比,本实施方式能够减少支承部以及电源部的个数,所以能够削减制造成本。

更加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利用一个共有支承部131同时支承压力容器7、17。即,多个开闭器共有共有支承部131。由此,能够减少在复合型开闭器1的支承部使用的支承绝缘子以及支承构造物的个数,削减制造成本。

此外,由于与由共有支承部131支承的金属盖12、22连接的操作部10、20是相同电位,所以能够利用一个电源部132供给电力。即,多个开闭器共有电源部132。由此,能够减少在复合开闭器1使用的电源部的个数,削减制造成本。

[第7的实施方式]

[结构]

对于第7实施方式参照图16进行说明。另外,图16是本实施方式的复合型开闭器1的高耐压开闭器5的剖视图。

本实施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的基本结构相同。因此,仅对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的点进行说明,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详细的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复合型开闭器1的高耐压开闭器5作为代替第1实施方式的电源部21的供电部件,具有电源部141。此外,在内部具有密闭空间的支承绝缘管142是相当于第1实施方式的支承绝缘子49的构件。在该支承绝缘管142的密闭空间内填充有绝缘性介质。作为绝缘性介质,能够使用与上述相同的介质。

电源部141具有供电用线圈143、受电用线圈144、供电用线圈支承部145、受电用线圈支承部146、线圈励磁装置147、母线148。

供电用线圈143、受电用线圈144是电力供需用的线圈,在支承绝缘管142内沿上下配置在同一轴上。供电用线圈143与受电用线圈144以两者的绝缘距离的量相离而相向。受电用线圈144经由绝缘电线149连接于操作部20的控制装置58。

供电用线圈支承部145是在其一端固定有供电用线圈143的棒状的支承构件。供电用线圈支承部145的另一端固定于支承绝缘管142内部的支承构造物51侧。

受电用线圈支承部146是在其一端固定有受电用线圈144的棒状的支承构件。受电用线圈支承部146的另一端固定于支承绝缘管142内部的压力容器17侧。

线圈励磁装置147固定于基底16,经由绝缘电线151与供电用线圈143连接。母线148与未图示的电力供给源连接,经由绝缘电线150,连接于线圈励磁装置147。

线圈励磁装置147通过利用从母线148供给的电力对供电用线圈143进行励磁,使受电用线圈144产生感应电流,从而向操作部20供给电力。此外,线圈励磁装置147控制向供电用线圈143供给的电力,以使感应电流在受电用线圈144中继续流动。即,电源部141不接地而向对地电压形成为高电压状态的操作部20供给电力。

另外,绝缘电线149、151将支承绝缘管142贯穿,但是各个贯穿部分设有未图示的具有弹性体垫圈的密封部,以保持密闭空间的气密性。

[作用效果]

以上那样的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如下。即,与第1实施方式相比,能够将电源部141的一部分小型化。

更加具体而言,复合型开闭器1的高耐压开闭器5使用能够利用电磁感应在相离的二点供给电力的电源部141。由此,无须接地,就能够向对地电压形成为高电压状态的操作部20供给电力。

此外,对于电源部141,通过将供电用线圈143、受电用线圈144容纳于填充有绝缘性介质的支承绝缘管142内,能够将电源部141小型化。

此外,利用绝缘性介质,还能够得到由于能够缩短供电用线圈143、受电用线圈144之间的距离而产生的供电效率的提高、两线圈间错位的防止、外部环境影响的切断这样的效果。

[其他的实施方式]

在本说明书中,对本发明的多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上述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而提出的,并没有意图限定发明的范围。具体而言,将第1实施方式至第7实施方式的全部或者任意几个组合的实施方式也被包含在内。以上那样的实施方式能够通过其他的各种方式实施,在不超出发明范围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替换、变更。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与包含在发明范围和主要内容中的相同,被包含在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技术方案及其等同的范围内。

例如,以下那样的方式也包含在发明范围内。

(1)在第1实施方式中,在切断过程中,利用操作部10、20的驱动力使可动电极37、56同时从固定电极36、55分开。相对于此,也可以使真空阀2的可动电极37从固定电极36分开从而切断通电电流,接着使触点4的可动电极56从固定电极55分开,以确保两电极55、56之间的绝缘距离。

(2)在第2实施方式中,将保持机构部75的可动部89经由刮刷机构部74间接连接于高速断开部73的可动轴76。相对于此,也可以将可动部89直接连接于可动轴76。

附图标记说明

1…复合型开闭器

2…真空阀

2a…真空容器

2b…波纹管

3…真空开闭器

4…触点

5…高耐压开闭器

6…绝缘电线

7、17、161、165、169、173…压力容器

8、18、91、111、121…支承部

9、19…触点部

10、20、101…操作部

11、21、102、132、141…电源部

12、13、22、23…金属盖

14、15、24、25…通电板

16…基底

26、45…绝缘子箱

27、46、162、166、170、174…绝缘管

28、29、47、48…金属法兰

30、31、49、50、133…支承绝缘子

32、33、51、52、116、134、163、167、171、175…支承构造物

34、35、53、54、117、118、123、124、135…连接金属零件

36、55…固定电极

37、56、105…可动电极

38、57、103…驱动装置

39、58、104…控制装置

40、43、44、59、62、63、106、109、110、138、139、149、150、151…绝缘电线

41、60、107、136…变压器

42、61、108、137、148…母线

65、66、67…屏蔽件

68、69、164、168、172、176…内部空间

71…电磁排斥驱动装置

72…机构箱

73…高速断开部

74…刮刷机构部

75…保持机构部

76…可动轴

77…电磁排斥线圈

78…排斥环

79…排斥环承受部

80…支承部

80a…孔

81…凸缘

82…杯环

83…刮刷弹簧

84…凸缘压板

85、90…冲击吸收体

86…永磁铁

87…开路弹簧

88…电磁螺线管

89…可动部

89a…腿

89b…两手

89c…主干

112…大型支承绝缘子

113、114…小型支承绝缘子

115…绝缘子连接部

119…Y字型支承绝缘子

122…绝缘子连接板

125…二叉状支承绝缘子

131…共有支承部

142…支承绝缘管

143…供电用线圈

144…受电用线圈

145…供电用线圈支承部

146…受电用线圈支承部

147…线圈励磁装置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