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前端用柔性电缆、高频前端构件以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22486阅读:219来源:国知局
高频前端用柔性电缆、高频前端构件以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用于无线通信装置等高频收发装置的前端的高频前端用柔性电缆、高频前端构件以及使用了该高频前端用柔性电缆的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无线通信装置等收发高频信号的装置正进行各种实用化。这种高频收发装置包括将高频信号通过电波传输发送给外部,并接收来自外部的高频信号的天线;以及对由天线通过电波传输收发的高频信号进行规定的信号处理的前端电路部。

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具备第1、第2刚性部、及柔性部的天线一体型柔性基板。天线形成于第1刚性部,前端电路部形成于第2刚性部。柔性部形成有连接导体。通过该连接导体来连接天线与前端电路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2/036139号刊物



技术实现要素: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目前,要求利用一个高频收发装置来收发多个通信波段的高频信号。这里,在进行收发的通信波段的频带相分离的情况下,就必须要分别配置不同的天线。

因此,在使用上述现有技术所示的柔性基板那样的结构的情况下,必须要对彼此不同的天线所需的多个通信波段的每一个配置将天线与前端电路部一体化后的柔性基板。因此,构成高频前端的构件所占的区域变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使用多个天线的情况下也能够节省空间并能够实现高频前端用的传输线路的高频前端用柔性电缆、高频前端构件以及电子设备。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手段

本实用新型的高频前端用柔性电缆的特征在于具备下述结构。高频前端用柔性电缆包括多个天线用传输线路、以及前端电路侧传输线路。多个天线用传输线路分别与多个天线相连接。前端电路侧传输线路与高频前端电路相连接,该高频前端电路对由多个天线以电波传输的方式进行收发的高频信号进行规定的信号处理。多个天线用传输线路和前端电路侧传输线路由具有可挠性的平膜状的坯体形成为一体。多个天线用传输线路具备与天线相连接的一个端部、以及作为该一个端部相反侧的端部的另一个端部。前端电路侧传输线路具备与高频前端电路相连接的一个端部、以及作为该一个端部相反侧的端部的另一个端部。多个天线用传输线路的另一个端部与前端电路侧传输线路的另一个端部相连接。多个天线用传输线路包含有第1天线用传输线路和第2天线用传输线路。第1天线用传输线路设有第1滤波器。第1滤波器被设置成使得使用第1天线用传输线路进行收发的第1高频信号的频带位于通频带内,使用第2天线用传输线路进行收发的第2高频信号的频带位于衰减频带内。

在该结构中,使连接第1天线和高频前端电路的传输线路的一部分、与连接第2天线和高频前端电路的传输线路的一部分共通化。由此,可实现薄型且容易进行变形、具有节省空间的形状的传输线路。并且,第1天线收发的高频信号不会从第2天线被辐射。因此,隔离度(杂散特性)提高。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高频前端用柔性电缆中,优选为在第2天线用传输线路设置第2滤波器,该第2滤波器设置成使得第2高频信号的频带位于通频带内,第1高频信号的频带位于衰减频带内。

在该结构中,在第2天线中收发的高频信号不会从第1天线被辐射。因此,天线的辐射特性(杂散特性)进一步提高。

在本实用新型的高频前端用柔性电缆中,优选为第1滤波器由设置于坯体的导体图案来形成。在本实用新型的高频前端用柔性电缆中,优选为第1滤波器和第2滤波器由设置于坯体的导体图案来形成。

在这些结构中,与使用安装型元器件来形成第1滤波器和第2滤波器的方式相比,能够将传输线路形成得更为薄型。

本实用新型的高频前端构件的特征在于具备下述结构。高频前端构件包括上述高频前端用柔性电缆、以及形成有构成多个天线的第1天线的第1天线部。第1天线与构成第1天线用传输线路的导体图案形成为一体,且第1天线部与第1天线用传输线路形成为一体。

本实用新型的高频前端构件的特征在于具备下述结构。高频前端构件包括上述高频前端用柔性电缆、以及形成有构成多个天线的第2天线的第2天线部。第2天线与构成第2天线用传输线路的导体图案形成为一体,且第2天线部与第2天线用传输线路形成为一体。

在这些结构中,由于天线与天线连接用的传输线路形成为一体,因此,能够抑制在这些连接部产生的损耗。

本实用新型的高频前端用柔性电缆或高频前端构件优选为具有下述结构。前端电路侧传输线路中与高频前端电路相连接一侧的端部至少被分支成两个传输线 路。分支得到的传输线路中设置有分波用滤波器。

在该结构中,能够使高频前端用柔性电缆或高频前端构件中还具备分波电路。由此,能够进一步将多功能的高频前端用柔性电缆形成为薄型。

本实用新型的电子设备的特征在于,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高频前端用柔性电缆或高频前端构件、以及具备通过该高频前端用柔性电缆来进行连接的端子的刚性电路基板。

在该结构中,由于高频前端用柔性电缆是节省空间的结构,因此,能够减少刚性电路基板上配置高频前端用柔性电缆的配置区域。因此,对刚性电路基板上其他电路元件的安装空间的设计自由度提高。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以节省空间的方式实现使用多个天线的高频前端用的传输线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高频前端用柔性电缆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表示包含有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高频前端用柔性电缆的高频收发装置的前端部分的结构的电路框图。

图3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第1滤波器和第2滤波器的通过特性的曲线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高频前端用柔性电缆的等效电路图。

图5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第1滤波器的结构的分解俯视图。

图6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第2滤波器的结构的分解俯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高频前端构件的外观立体图。

图8是表示由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高频前端构件的第1天线和第1天线用传输线路构成的部分的结构的分解俯视图。

图9是表示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高频前端构件安装到电路基板的状态的外观立体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高频前端用柔性电缆的外观立体图。

图1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高频前端用柔性电缆的第3滤波电路的结构的分解俯视图。

图1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高频前端用柔性电缆的带阻滤波器的结构的分解俯视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高频前端用柔性电缆的外观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高频前端用柔性电缆进行说明。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高频前端用柔性电缆的外观立体图。图2是表示包含有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高频前端用柔性电缆的高频收发装置的前端部分的结构的电路框图。

具有图1所示结构的高频前端用柔性电缆10是图2所示的高频收发装置的构成要素。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电子设备的高频收发装置包括:高频前端用柔性电缆10、由分波用的高通滤波器30H和分波用的低通滤波器30L构成的双工器30、第1天线ANT1、第2天线ANT2、以及前端处理电路40。高频前端用柔性电缆10与第1天线ANT1、第2天线ANT2相连接,并且经由双工器30与前端处理电路40相连接。

如图1所示,高频前端用柔性电缆10包括第1天线用传输线路101、第2天 线用传输线路102、以及前端电路侧传输线路110。第1、第2天线用传输线路101、102以及前端电路侧传输线路110分别为平膜状且形成为细长形。第1、第2天线用传输线路101、102以及前端电路侧传输线路110的长度方向成为高频信号的传输方向。

第1、第2天线用传输线路101、102以及前端电路侧传输线路110具有用于传输高频信号的基本结构,包括沿高频信号的传输方向延伸的信号导体、以及沿该信号导体配置的接地导体。

第1、第2天线用传输线路101、102以及前端电路侧传输线路110由具有可挠性的电介质坯体90形成为一体。对该电介质坯体90形成构成第1、第2天线用传输线路101、102,以及前端电路侧传输线路110的信号导体和接地导体。

第1天线用传输线路101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与第2天线用传输线路102的长度方向的一端相连接。该第1天线用传输线路101和第2天线用传输线路102的连接点与前端电路侧传输线路110的长度方向的一端相连接。

第1天线用传输线路101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配置有用于与第1天线ANT1相连接的第1天线连接用连接器511。第1天线连接用连接器511与构成第1天线用传输线路101的信号导体和接地导体相连接。

第2天线用传输线路102的另一端配置有用于与第2天线ANT2相连接的第2天线连接用连接器512。第2天线连接用连接器512与构成第2天线用传输线路102的信号导体和接地导体相连接。

前端电路侧传输线路110的另一端配置有用于与前端处理电路40相连接的前端连接用连接器520。前端连接用连接器520与构成前端电路侧传输线路110的信号导体和接地导体相连接。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在前端电路侧传输线路110与前端处理电路40之间连接有具有分波用的高通滤波器30H和分波用 的低通滤波器30L的双工器30,但也可以省略该双工器30,使用前端连接用连接器520直接对前端电路侧传输线路110和前端处理电路40进行连接。

第1天线用传输线路101和第2天线用传输线路102配置为使得各自的长度方向大致平行,且在与长度方向和厚度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前端电路侧传输线路110配置为从第1天线用传输线路101起连续,且沿着第1天线用传输线路101的长度方向延伸。即,第1天线用传输线路101和第2天线用传输线路102的整体形成为以连接点为基准向一侧延伸的形状。另一方面,前端电路侧传输线路110形成为以连接点为基准向另一侧延伸的形状。由此,即使是一般的高频收发装置中所采用的第1天线ANT1与第2天线ANT2相靠近地配置,前端电路与这些第1、第2天线ANT1、ANT2分离配置的结构,也能够可靠地连接第1天线ANT及第2天线ANT2与前端电路。

如图1、图2所示,第1天线用传输线路101的长度方向的中途位置连接有第1滤波器21。第2天线用传输线路102的长度方向的中途位置连接有第2滤波器22。图3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第1滤波器和第2滤波器的通过特性的曲线图。

第1滤波器21的滤波特性被设定为使得应经由第1天线用传输线路101和第1天线ANT1来传输的第1高频信号的频带f1位于通频带内,应经由第2天线用传输线路102和第2天线ANT2来传输的第2高频信号的频带f2位于衰减频带内。

第2滤波器22的滤波特性被设定为使得应经由第2天线用传输线路102和第2天线ANT2来传输的第2高频信号的频带f2位于通频带内,应经由第1天线用传输线路101和第1天线ANT1来传输的第1高频信号的频带f1位于衰减频带内。

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第1高频信号设定为5GHz频带的高频信号,第2高频信号设定为2GHz频带的高频信号。因此,第1滤波器21由2GHz频带位于衰减频带内、5GHz频带位于通频带内的高通滤波器来构成。第2滤波器 22由5GHz频带位于衰减频带内、2GHz频带位于通频带内的低通滤波器来构成。

通过采用这种结构,即使在第1高频信号和第2高频信号时均使用共通的前端电路侧传输线路110,也能够抑制第1高频信号传输给第2天线ANT2的情况、以及第2高频信号传输给第1天线ANT1的情况。由此,在发送第1高频信号时以及在发送第2高频信号时,均能够提高杂散(spurious)特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中,对于频带相分离的第1高频信号和第2高频信号的每一个设置天线,能够分别将其利用作为单模天线。由此,与对于第1高频信号和第2高频信号兼用部分辐射导体的双模天线相比,天线的设计自由度提高,能够使用辐射特性优异的天线。由此,能够提高包含有高频前端用柔性电缆10的高频收发装置的辐射特性、即收发特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第1天线用传输线路101和第2天线用传输线路102两者均具备滤波器的示例,但也可以是仅有其中一方具备滤波器的方式。该情况下,只要省略使发送功率相对较弱的高频信号的频带位于衰减频带内的滤波器即可。

接着,对上述第1滤波器21和第2滤波器22的具体的电路结构和构造进行具体说明。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高频前端用柔性电缆的等效电路图。图5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第1滤波器的结构的分解俯视图。图6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第2滤波器的结构的分解俯视图。

如图4所示,第1滤波器21具备电容器C21和电感器L21。电容器C21与构成第1天线用传输线路101的信号导体串联连接。电感器L21连接在电容器C21的一端与构成第1天线用传输线路101的接地导体之间。通过该结构,第1滤波器21起到高通滤波器的作用。

第2滤波器22具备电感器L22和电容器C22。电感器L22与构成第2天线用传输线路102的信号导体串联连接。电容器C22连接在电感器L22的一端与构成第2天线用传输线路102的接地导体之间。通过该结构,第2滤波器22起到低通滤波器的作用。

具体而言,具备第1滤波器21的第1天线用传输线路101、以及具备第2滤波器22的第2天线用传输线路102通过下述构造来实现。

第1天线用传输线路101如图5所示,具备层叠电介质层91、92、93、94而成的平板状的电介质坯体90、信号导体211、基准接地导体31、以及辅助接地导体32。电介质坯体90例如由液晶聚合物、聚酰亚胺等具有可挠性的原材料形成。

信号导体211是线状导体,配置于电介质坯体90的厚度方向上的中途位置(本实施方式中电介质层92与电介质层93之间的位置)。基准接地导体31配置在电介质坯体90的厚度方向的一端侧的面的大致整个面上。辅助接地导体32配置在电介质坯体30的厚度方向的另一端侧的面的大致整个面上。信号导体211、基准接地导体31及辅助接地导体32由铜(Cu)等导电率较高的材料形成。

基准接地导体31是主要决定第1天线用传输线路101的特性阻抗的接地导体。例如,利用信号导体211和基准接地导体31将第1天线用传输线路101的特性阻抗设计为比50Ω稍高的55Ω。接着,对辅助接地导体32的形状进行调整,从而使得取决于信号导体211、基准接地导体31及辅助接地导体32的第1天线用传输线路101的特性阻抗成为50Ω。

通过采用该结构,实现在电介质坯体90的厚度方向上由基准接地导体31和辅助接地导体32夹住信号导体211的结构。通过该结构,形成带状线路型的第1天线用传输线路101。

另外,虽然未进行图示,但基准接地导体31和辅助接地导体32通过在电介质坯体90的厚度方向上延伸的多个层间连接导体来进行连接。由此,能够实现接地更为稳定的传输线路,从而能够实现传输特性优异的传输线路。

第2天线用传输线路102和前端电路侧传输线路110的基本结构也与第1天线用传输线路101相同,因此省略具体说明。

第1滤波器21通过下述结构来实现。

在电介质层92的表面所形成的信号导体211在沿着第1高频信号的传输方向延伸的方向的中途位置被部分切断。由此,信号导体211由线状导体图案2111、2112来构成。

电介质层92的表面形成有电容器形成用平板导体2151H。电容器形成用平板导体2151H配置在线状导体图案2112中靠近线状导体图案2111一侧的端部。电容器形成用平板导体2151H由比线状导体图案2112宽度要宽的矩形来形成。

电介质层92的表面形成有线圈导体2161H。线圈导体2161H由俯视时不闭合的环状来形成。线圈导体2161H的延伸方向的一端与电容器形成用平板导体2151H相连接。

电介质层93的表面形成有电容器形成用平板导体2152H。电容器形成用平板导体2152H由比线状导体图案2111、2112宽度要宽的矩形来形成。电容器形成用平板导体2152H在电介质坯体90的状态下,配置在部分与电容器形成用平板导体2151H相重合的位置。电容器形成用平板导体2152H通过设置于电介质层93的层间连接导体411与线状导体图案2111相连接。

电介质层93的表面形成有线圈导体2162H。线圈导体2162H由俯视时不闭合的环状来形成。线圈导体2162H的延伸方向的一端通过设置于电介质层93的层间 连接导体421H与线圈导体2161H的另一端相连接。线圈导体2162H的延伸方向的另一端经由形成于电介质层94的层间连接导体422H与电介质层94的表面的辅助接地导体32相连接。

电介质层94的表面的大致整个面形成有辅助接地导体32。辅助接地导体32具备没有形成导体的开口320H。开口320H设为在电介质坯体的状态下,包含有电容器形成用平板导体2151H、2152H的形成区域、线圈导体2161H、2162H的卷绕形的开口部以及构成它们的导体图案部分。

电介质层91的表面的大致整个面形成有基准接地导体31。基准接地导体31具备没有形成导体的开口310H。开口310H设为在电介质坯体的状态下,包含有电容器形成用平板导体2151H、2152H的形成区域、由线圈导体2161H、2162H构成的卷绕形的开口部以及构成它们的导体图案部分。

通过采用这种结构,能够实现图4所示的第1滤波器21。具体而言,电容器C21由电容器形成用平板导体2151H、2152H的相对形状来实现。电感器L21由线圈导体2161H、2162H及与它们相连接的层间连接导体421、422来实现。

第2滤波器22通过下述结构来实现。

电介质层92的表面形成有信号导体212。信号导体212是沿着第2高频信号的传输方向延伸的线状导体。信号导体212在延伸方向的中途位置部分被切断。由此,信号导体212由线状导体图案2121、2122来构成。

电介质层92的表面形成有电容器形成用平板导体2151L。电容器形成用平板导体2151L配置在线状导体图案2122中靠近线状导体图案2121一侧的端部。电容器形成用平板导体2151L由比线状导体图案2122宽度要宽的矩形来形成。

电介质层92的表面形成有线圈导体2161L。线圈导体2161L由俯视时不闭合 的环状来形成。线状导体2161L的延伸方向的一端与线状导体图案2121中靠近线状导体图案2122一侧的端部相连接。

电介质层93的表面形成有电容器形成用平板导体2152L。电容器形成用平板导体2152L由比线状导体图案2121、2122宽度要宽的矩形来形成。电容器形成用平板导体2152L在电介质坯体90的状态下,配置在与电容器形成用平板导体2151L相重合的位置。电容器形成用平板导体2152L通过设置于电介质层94的层间连接导体422与辅助接地导体32相连接。

电介质层93的表面形成有线圈导体2162L。线圈导体2162L由俯视时不闭合的环状来形成。线圈导体2162L的延伸方向的一端与同层的电容器形成用平板导体2151L相连接。线圈导体2162L的延伸方向的另一端经由形成于电介质层93的层间连接导体421与线圈导体2161L的另一端相连接。

电介质层94的表面的大致整个面形成有辅助接地导体32。辅助接地导体32具备没有形成导体的开口320L。开口320L设为在电介质坯体的状态下,包含由线圈导体2161L、2162L构成的卷绕形的开口部以及构成它们的导体图案部分。

电介质层91的表面的大致整个面形成有基准接地导体31。基准接地导体31具备没有形成导体的开口310L。开口310L设为在电介质坯体的状态下,包含有电容器形成用平板导体2151L、2152L的形成区域、由线圈导体2161L、2162L构成的卷绕形的开口部以及构成它们的导体图案部分。

通过采用这种结构,能够实现图4所示的第2滤波器22。具体而言,电感器L22由线圈导体2161L、2162L及与它们相连接的层间连接导体421来实现。电容器C22通过电容器形成用平板导体2151L、2152L的相对形状来实现。

通过采用这种结构,仅使用电介质坯体90就能够实现第1滤波器21和第2滤波器22。换言之,不需要使用安装型元件就能够实现第1滤波器21和第2滤波 器22。由此,与使用了安装型元件的情况相比,能够以更为薄型且简单的结构形成高频前端用柔性电路10。并且,与使用了安装型元件的情况相比,能够进一步提高高频前端用柔性电缆10的柔软性。

如上所述,通过设置开口,能够更为可靠地使电感器的特性和电容器的特性成为所期望的特性。由此,能够可靠地实现传输损耗较少且具有所期望的滤波特性。

如本实施方式所示,考虑到在第1天线用传输线路101和第2天线用传输线路102相互靠近地平行配置时,第1天线用传输线路101与第2天线用传输线路102之间会发生电磁场耦合,从而导致高频信号泄漏。但是,通过具备本实施方式的第1滤波器21和第2滤波器22,也能够抑制因这种泄漏而引起的不必要的高频信号的辐射。尤其是通过将第1滤波器21和第2滤波器22设置在与第1、第2天线ANT1、ANT2相连接的第1、第2天线连接用连接器511、512的附近,从而能够更为有效地抑制因泄漏而引起的不必要的高频信号的辐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第1滤波器21设为高通滤波器,将第2滤波器22设为低通滤波器的方式,但也可以根据第1高频信号的频率与第2高频信号的频率的关系,使用具有其他特性的滤波器。例如,若第1高频信号的频率低于第2高频信号的频率,则将第1滤波器21设为低通滤波器,将第2滤波器22设为高通滤波器即可。此外,也可以利用带通滤波器或带阻滤波器来实现第1滤波器21和第2滤波器22。

接着,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高频前端构件进行说明。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高频前端构件的外观立体图。图8是表示由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高频前端构件的第1天线和第1天线用传输线路构成的部分的结构的分解俯视图。另外,图8中,省略了第1滤波器21的具体结构的图示。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高频前端构件10A是通过在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高频前 端用柔性电缆10中进一步增加第1天线ANT1而得到的。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高频前端构件10A的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高频前端用柔性电缆10相同。

第1天线ANT1与第1天线用传输线路101形成为一体。即,第1天线ANT1与第1、第2天线用传输线路101、102及前端电路侧传输线路110一起一体地形成于电介质坯体90A。

第1天线ANT1通过下述结构来实现。

电介质坯体90A中构成第1天线ANT1的部分在俯视时的宽度比构成第1天线用传输线路101的部分要宽。电介质坯体90A中构成第1天线ANT1的部分例如在俯视时为大致方形。另外,该形状由第1天线ANT1以电波传输方式进行收发的第1高频信号的波长等来决定。

在电介质层92A中构成第1天线ANT1的部分的表面形成有与信号导体211(2111)的一端相连接的辐射导体201。辐射导体201由俯视时不闭合的环状来形成。辐射导体201的沿着延伸方向的长度由第1高频信号的波长以及电介质坯体90A的介电常数、与后述的基准接地导体31A相连接的层间连接导体410的位置等来决定。

在电介质层93A、94A中构成第1天线ANT1的部分的表面没有形成导体图案。

在电介质层91的表面中构成第1天线ANT1的部分的表面局部地形成有基准接地导体31A。基准接地导体31A形成为在电介质坯体90A的状态下进行俯视时与辐射导体201的一部分重合。基准接地导体31A经由设置于电介质层92A的层间连接导体410与辐射导体210相连接。

通过采用这种结构,能够利用一个电介质坯体90A来同时实现第1、第2天 线用传输线路101、102和前端电路侧传输线路110、以及第1天线ANT1。并且,即使采用这种结构,也能够获得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作用效果。此外,通过使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由于可以不经由第1天线连接用连接器511来连接第1天线ANT1和第1天线用传输线路101,因此,能够抑制因连接状态而引起的传输损耗的恶化、因使用连接器的传输模式的转换而引起的传输损耗的恶化。

由这种结构构成的高频前端构件10A在图9所示的状态下被安装到构成高频收发装置(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电子设备)的电路基板。图9是表示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高频前端构件安装到电路基板的状态的外观立体图。

在电路基板900的表面安装有安装型电子元器件901、902。利用安装于该电路基板900的所期望的电子元器件、形成于电路基板900的电路元件来构成图2所示的前端处理电路40。

在电路基板900的表面安装有电路基板侧连接器911、912。电路基板侧连接器911成为前端处理电路40中高频前端构件10A一侧的输入端子。电路基板侧连接器912与电路基板900的表面所形成的第2天线ANT2相连接。

高频前端构件10A以下述方式配置于电路基板900的表面,即:使连接器512与电路基板侧连接器912相嵌合,连接器520与电路基板侧连接器911相嵌合。此时,如图9所示,可以将高频前端构件10A的第1天线ANT1等一部分配置为与安装型电子元器件的表面重合。

在上述结构中,通过使用高频前端构件10A,与对每个天线配设传输线路的现有结构相比,能够减小电路基板900表面配置传输线路的区域的面积。由此,如图9的安装型电子元器件902的安装状态所示那样,能够增加可安装安装型电子元器件的区域。因此,能够提高安装型电子元器件的安装位置以及连接安装型电子元器件的布线图案的设计自由度。其结果是,能够容易地实现所期望的传输特性以及作为前端处理电路而期望的特性。

接着,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高频前端用柔性电缆进行说明。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高频前端用柔性电缆的外观立体图。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高频前端用柔性电缆10B是通过向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高频前端用柔性电缆10增加第3天线用传输线路103而得到的。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高频前端用柔性电缆10B的其他结构除了第1滤波器21和第2滤波器22的滤波特性之外,均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高频前端用柔性电缆10相同。

第3天线用传输线路103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与第1天线用传输线路101、第2天线用传输线路102以及前端电路侧传输线路110的连接点相连接。

第3天线用传输线路103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连接有用于与第3天线ANT3相连接的第3天线连接用连接器513。

第3天线用传输线路103的信号传输部的基本结构与第1、第2天线用传输线路101、102及前端电路侧传输线路110相同。

第3天线用传输线路103的长度方向的中途位置连接有第3滤波器23。第3滤波器23例如由带通型滤波器构成。

第3滤波器23的滤波特性被设定为使用第3天线用传输线路103的第3高频信号的频带位于通频带内,第1高频信号和第2高频信号的频带位于衰减频带内。随之而来的是,第1滤波器21被设定为第2高频信号和第3高频信号的频带位于衰减频带内,第2滤波器22被设定为第1高频信号和第3高频信号的频带位于衰减频带内。

即使采用这种结构,也能够获得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作用效果。另外,本实 施方式的结构也能够应用于实施方式2所示那样的与天线形成为一体的结构。

构成第3滤波器23的带通滤波器通过下述结构来实现。图1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高频前端用柔性电缆的第3滤波电路的结构的分解俯视图。

电介质层91B的表面的大致整个面形成有基准接地导体31。

电介质层92B的表面形成有信号导体213。信号导体213是沿着第3高频信号的传输方向延伸的线状导体。

电介质层92B的表面形成有由线状导体形成的短截线导体217。短截线导体217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与信号导体213相连接。短截线导体217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经由设置于电介质层92B的层间连接导体431与基准接地导体31相连接。短截线导体217的长度基于第3高频信号的波长来设定。通过采用这种结构,能够构成使用了短截线导体217的短截线电路。通过使用该短截线电路能够构成带通滤波器。

电介质层93B的表面没有形成导体图案。

电介质层94B的表面的大致整个面形成有辅助接地导体32。辅助接地导体32具备没有形成导体的开口320B。开口320B设置为在电介质坯体90B的状态下包含形成有短截线导体217的区域。通过具备该开口320B,能够抑制短截线导体217与辅助接地导体32发生电容性耦合。由此,能够更为精确地实现具有所期望的通带特性的带通滤波器。

另外,也可以不使用短截线电路,而使用上述那样的电感器和电容器的组合等来实现带通滤波器。

也可以使用带阻滤波器来代替上述高通滤波器、低通滤波器、带通滤波器。例如,作为第1滤波器21,可以使用阻断第2高频信号的带阻滤波器来代替高通滤波器。

带阻滤波器通过下述结构来实现。图1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高频前端用柔性电缆的带阻滤波器的结构的分解俯视图。

电介质层91C的表面的大致整个面形成有基准接地导体31。基准接地导体31形成有没有形成导体的开口310C。开口310C设置为在电介质坯体90C的状态下包含形成有短截线导体218的区域。

电介质层92C的表面形成有信号导体214。信号导体214是沿着在该信号导体中传输的高频信号的传输方向延伸的线状导体。

电介质层92C的表面形成有由线状导体形成的短截线导体218。短截线导体218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与信号导体213相连接。短截线导体218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不与其他导体相连接。即,短截线导体218的另一端处于开放状态。短截线导体218的长度基于想要阻断的高频信号的波长来设定。通过采用这种结构,能够构成使用了短截线导体218的开路短截线电路。通过使用该开路短截线电路能够构成带阻滤波器。

电介质层93C的表面没有形成导体图案。

电介质层94C的表面的大致整个面形成有辅助接地导体32。辅助接地导体32具备没有形成导体的开口320C。开口320C设置为在电介质坯体90C的状态下包含形成有短截线导体218的区域。通过具备这些开口310C、320C,能够抑制短截线导体218与基准接地导体31及辅助接地导体32发生电容性耦合。由此,能够更为精确地实现具有所期望的带阻特性的带阻滤波器。

另外,也可以不使用开路短截线电路,而使用上述那样的电感器和电容器的组合等来实现带通滤波器。

接着,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高频前端用柔性电缆进行说明。图1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高频前端用柔性电缆的外观立体图。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高频前端用柔性电缆10D与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高频前端用柔性电缆10B相比,前端电路侧传输线路110一侧的结构不同。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高频前端用柔性电缆10D的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高频前端用柔性电缆10B相同。

前端电路侧传输线路110D包括第1个别传输线路121、第2个别传输线路122、以及共通传输线路123。第1个别传输线路121、第2个别传输线路122、以及共通传输线路123的基本结构与上述前端电路侧传输线路110相同。

共通传输线路123的信号传输方向的一端与第1天线用传输线路101和第2天线用传输线路102相连接。共通传输线路123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与第1个别传输线路121的信号传输方向的一端及第2个别传输线路122的信号传输方向的一端相连接。第1个别传输线路121的信号传输方向的另一端连接有前端连接用连接器5201。第2个别传输线路122的信号传输方向的另一端连接有前端连接用连接器5202。

由此,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高频前端用柔性电缆10D中,对前端电路侧传输线路110D中与第1、第2天线用传输线路101、102相连接一侧的相反侧的一部分进行分支。这种结构也能够应用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高频前端用柔性电缆10及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高频前端构件10A。即使采用这种结构,也能够获得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中,通过在第1个别传输线路121形成第1分波用滤波器,在第2个别传输线路122形成第2分波用滤波器,从而能够在电介质坯体90D形成图2所示那样的双工器30。即,能够一体地形成为具备作为上述高频前端用柔性电缆的功能、以及作为双工器的功能。

标号说明

10、10B、10D:高频前端用柔性电缆

10A:高频前端构件

21:第1滤波器

22:第2滤波器

23:第3滤波器

30:双工器

30H:分波用的高通滤波器

30L:分波用的低通滤波器

31、31A:基准接地导体

32、32A:辅助接地导体

40:前端处理电路

90、90A、90B、90C、90D:电介质坯体

91、92、93、94、91A、92A、93A、94A、91B、92B、93B、94B、91C、92C、93C、94C:电介质层

101:第1天线用传输线路

102:第2天线用传输线路

103:第3天线用传输线路

110、110D:前端电路侧传输线路

121:第1个别传输线路

122:第2个别传输线路

123:共通传输线路

201:辐射导体

211、212、213、214:信号导体

217、218:短截线导体

310C、320C、310H、310L、320B、320C、320H、320L:开口

410、411、421、422、421H、422H、431:层间连接导体

511:第1天线连接用连接器

512:第2天线连接用连接器

513:第3天线连接用连接器

520、5201、5202:前端连接用连接器

900:电路基板

901、902:安装型电子元器件

911、912:电路基板侧连接器

2111、2112、2121、2122:线状导体图案

2151H、2152H、2151L、2152L:电容器形成用平板导体

2161H、2162H、2161L、2162L:线圈导体

ANT1:第1天线

ANT2:第2天线

ANT3:第3天线

C21、C22:电容器

L21、L22:电感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