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端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96978阅读:356来源:国知局
金属端子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申请主张于2014年1月3日向日本特许厅提交的题为“金属端子”的日本专利申请第JP2014-018312号的优先权。前述专利申请的内容其整体上并入本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概括而言且更具体地涉及金属端子。



背景技术:

目前使用的各种常规的连接装置具有用于将一电线(如一线缆)连接于一电气设备或一电子设备的公连接器及母连接器。已提出一种用于当端子的设置改变时将公连接器和母连接器的方位倒置从而能够彼此接合的技术。一例子公开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号57-084580,该专利的内容其整体并入本文。

图12A和图12B是示出常规的一连接装置的一示意图。图12A为母连接器的一立体图,而图12B为母连接器的一前视图。在该图中,811是母连接器的基座。所述基座811是由一绝缘性材料制成,且具有用于收容并接合一插入的公连接器(未示出)的一凹部812。所述母连接器连接于一电线(electrical cord)891的末端。

所述凹部812具有一矩形的断面形状,且具有彼此相对且沿横向延伸的一上平面812a和一下平面812b。一母接地端子851a、一母第一信号端子851b、以及一母第二信号端子851c在图12B中从左侧按顺序设置于上平面812a。一母接地端子851a、一母第一信号端子851b、以及一母第二信号端子851c也在图12B中从右侧按顺序设置于下平面812b。设置于公连接器(未示出)的基座的矩形的舌部的上平面及下平面的公接地端子、公第一信号端子、以及公第二信号端子对应这些母接地端子851a、母第一信号端子851b、以及母第二信号端子851c设置。

如图12B所示,当从前面观察时,上平面812a和下平面812b上的母接地端子851a、母第一信号端子851b以及母第二信号端子851c的设置关于凹部812的中心点呈点对称。公连接器(未示出)的公接地端子、公第一信号端子以及公第二信号端子关于凹部812的中心点也呈点对称。因此,即使当母连接器或公连接器的上下方位倒置时,公连接器和母连接器也会彼此对接。

然而,在这样一种连接装置中,母连接器具有一基座811,基座811具有比母接地端子851a、母第一信号端子851b以及母第二信号端子851c大的外形尺寸。公连接器(未示出)也具有一基座,该基座具有比公接地端子、公第一信号端子以及公第二信号端子大的外形尺寸。随着电气设备和电子设备的小型化,能够设置所述连接装置的可用的空间缩减。然而,当使用母连接器和公连接器时,仍然需要比母端子和公端子本身大的一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金属端子,在所述金属端子中,具有相对于彼此倒置的形状但是能够彼此对接的一对金属端子能够直接安装到导电部件上,从而连接操作能在一短时间内容易地进行,需要的安装空间能够减小、结构能够简化且成本能够降低、且适用范围能够扩大。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金属端子,其具有由一导电金属制成的一第一端子以及由一导电金属制成且对接于所述第一端子的一第二端子。所述第一端子具有:一第一本体部;一第一固定部,固定于一第一导电部件的一连接部;一第一接触部;以及一第一锁定部。所述第二端子具有:一第二本体部;一第二固定部,固定于一第二导电部件的一连接部;一第二接触部,接触所述第一接触部;以及一第二锁定部。所述第一锁定部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本体部的一表面上的一第一接合部,且所述第二锁定部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本体部的相对的表面上的一对第二接合部。

在本申请的另外的金属端子中,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一锁定部沿对接方向设置,且所述第二接触部和第二锁定部沿对接方向设置。在本申请的另外的金属端子中,当从对接方向观察时,所述一对第二接合部各设置在点对称的位置。在本申请的另外的金属端子中,所述第二接触部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本体部的相对的表面上用于弹性地夹持所述第一接触部的一对第二接触臂部。

在本申请的另外的金属端子中,当从对接方向观察时,所述一对第二接触臂部各设置在点对称的位置。在本申请的另外的金属端子中,所述第一固定部电连接且机械连接于所述第一导电部件的一连接部,所述第一端子直接安装在第一导电部件上,所述第二固定部电连接且机械连接于所述第二导电部件的一连接部,以及所述第二端子直接安装在所述第二导电部件上。在本申请的另外的金属端子中,所述第一导电部件是一基板或一电线,所述第二导电部件是一基板或一电线。

本申请能够提供多个金属端子,在所述多个金属端子中,具有相对于彼此倒置的形状但是能够彼此对接的一对金属端子能直接安装到导电部件上,从而连接操作能在一短时间内容易地进行,需要的安装空间能够减小、结构能够简化且成本能够降低、且适用范围能够扩大。

附图说明

通过参考下面的结合附图的具体实施方式,可以更佳地理解本发明在结构和工作时的组织及方式以及更多的目的和优点,其中,类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类似的部件,并且在附图中:

图1A和图1B为根据本申请的一第一实施例的第一端子安装在一基板上、第二端子安装在一电线上的一对立体图,其中,图1A为接合之前的视图,而图1B为接合之后的视图;

图2为图1A和图1B的第一端子的一立体图;

图3A至图3E为图1A和图1B的第一端子的一组五个视图,其中,图3A为一俯视图,图3B为一侧视图,图3C为一仰视图,图3D为一前视图,而图3E为一后视图;

图4为根据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二端子的一立体图;

图5A至图5E为图4的第二端子的一组五个视图,其中,图5A为一俯视图,图5B为一侧视图,图5C为一仰视图,图5D为一前视图,而图5E为一后视图;

图6为彼此接合的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的一简化的断面图;

图7A和图7B为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一端子安装在一基板上、第二端子上下方位倒置地安装在一电线上的一对立体图,其中,图7A为接合之前的视图,而图7B为接合之后的视图;

图8A和图8B为本申请的第二实施例的第一及第二端子安装在一基板上的一对立体图,其中,图8A为接合之前的视图,而图8B为接合之后的视图;

图9为图8A和图8B的第二端子的一立体图;

图10A至图10E为图8A和图8B的第二端子的一组五个视图,其中,图10A为一俯视图,图10B为一侧视图,图10C为一仰视图,图10D为一前视图,而图10E为一后视图;

图11为彼此接合的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的一简化的断面图以及

图12为示出一常规的连接装置的一示意图,图12A为母连接器的一立体图,而图12B为母连接器的一前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尽管本发明很容易具有多种不同形式的实施例,但示出在附图中且本文将详细说明的仅仅是其中几个具体实施例,同时应该理解的是,本说明书应当视为本发明的原理的一个示例说明,且不意欲将本发明限制于本文所示出的图样。

由此,对一特征或方案的参考意欲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一特征或方案,并不暗含其每个实施例必须具有所说明的特征或方案。此外,应注意的是,说明书列出了多个特征。尽管某些特征已组合在一起以说明可能的系统设计,但是那些特征也可用于其它未明确公开的组合。因此,除非另有说明,所说明的组合不意欲为限制。

在图所示出的实施例中,用于解释本发明中不同部件的结构和运动的方向表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和后)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当部件处于图中所示的位置时,这些表示是恰当的。然而,如果部件位置的说明发生变化,那么这些表示也将相应地发生变化。

图1A至图3E示出本申请的一第一实施例。在这些图中,51是本实施例中的一对端子中的第一端子,而151是本实施例中的所述一对端子中的第二端子。如图1A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两个金属端子用于电连接或机械连接作为一第一导电部件的一基板91和作为第二导电部件的一电线191。然而,这些金属端子51、151也可用于电连接或机械连接基板91和另一基板195,或电连接或机械连接电线191和另一电线。

基板91和基板195可为电气设备和电子设备(诸如个人计算机、移动电话、智能手机、数字电视、车辆导航系统以及游戏机等)等使用的印刷电路板或柔性电路板。它们也可为太阳能电池板、液晶显示器(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发光二极管(LED:Light Emitting Diode)显示装置以及LED照明装置等使用的受光元件和发光元件安装于其上的半导体电路板。电线191也可为任意种类的装置使用的任意种类的电线。换句话说,第一导电部件和第二导电部件可为任意种类的导电部件。本实施例中的两个金属端子51、151也可用于连接电源线、连接接地线或连接信号线。

第一端子51是经由冲压弯折一导电金属板制作的一个一体成型部件,且具有:一第一本体部52;一第一固定部53,连接在第一本体部52的下方,一第一接触部55,经由一第一连结部54连接在第一本体部52的前方;以及一头部58,连接在第一接触部55的前方。第一端子51通常是全长约为10mm、全宽约为2mm、全高约为1.2mm的一细长的部件。这些尺寸中的任意一个都可以根据需要改变。

第二端子151是经由冲压弯折一导电金属板制作的一个一体成型部件,且具有:一第二本体部152;一第二固定部153,连接在第二本体部152的后方;一第二接触部155,形成于第二本体部152;以及一第二锁定部156,连接在第二接触部155的前方。第二固定部153具有固定且密封作为电线191的连接部的芯线192的一芯线密封部153a,且一密封包覆部153b是覆盖芯线192、固定且包覆电线191的一绝缘性包覆体。第二固定部153电连接或机械连接于且固定于电线191的芯线192,且第二端子151无需使用诸如一基座等的一部件而直接安装在电线191的末端上。电线191可为一电源线、一接地线或一信号线。

第一固定部53是一矩形的平板状的部分,其电连接或机械连接于且固定于采用诸如焊接等的一连接方式形成在基板91的表面上的一连接垫92。第一固定部53的下表面采用诸如焊接等的一连接方式连接于连接垫92的表面,从而第一端子51无需使用诸如一基座等的一部件而直接安装在基板91上。连接垫92是连接于基板91的一电源线、接地线或信号电线的金属迹线(未示出)的一平板状的金属部件。

第一固定部53的下表面大体平行于第一连结部54及第一接触部55的下表面延伸,且位于第一连结部54及第一接触部55的下表面的下方。这样,当第一固定部53的下表面连接于连接垫92的表面时,第一连结部54及第一接触部55的下表面和基板91的表面之间形成使第一端子51和第二端子151对接的足够的空间。

第一接触部55是具有一矩形的断面形状的一角筒状的部件,且包括一矩形的、平板状的上板部55b以及与上板部55b相对的一矩形的、平板状的下板部55c。当第一端子51对接于第二端子151时,它插入第二端子151的角筒状的第二接触部155并接触第二接触部155,从而在第一端子51和第二端子151之间建立一电连接。在这种情况下,第二端子151的悬臂式的第二接触臂部155a从上方和下方弹性地夹持第一接触部55。这样,在第一端子51和第二端子151之间能够维持一可靠的电连接。第一接触部55的下板部55c上不可避免地形成沿第一端子51的纵向方向延伸的一狭缝状的间隙55a。

当第一端子51插入第二端子151时,头部58是最初插入第二端子151的开口部157的部分。如图3A和图3C所示,当从上方观察时,它具有沿宽度方向朝向前方变小的一漏斗形状的形状,且当插入第二端子151的开口部157时起到一引导部的作用。头部58包括连接于第一接触部55的上板部55b的一上板部58b以及连接于第一接触部55的下板部55c的一下板部58c。上板部58b和下板部58c是倾斜的,以使至少靠近前端的部分彼此接近,且当从侧方观察时,这能形成沿宽度方向朝向前方变小的一平台形状的形状。

当第一端子51接合于第二端子151时,头部58的前端部58a接触第二端子151的内壁部158,这起到挡止第一端子51的对接方向(向前的方向)的行进的一挡止部的作用。前端部58a起到限定第一端子51和第二端子151的对接方向上的相对位置的一定位部的作用。

第一端子51包括保持第一端子51对接于第二端子151的一第一锁定部56。第一锁定部56设置于第一接触部55的后方的第一本体部52的前方部分,且设置于形成在第一连结部54的上表面上的一第一开口部57内。换句话说,第一锁定部56和第一接触部55沿第一端子51的纵向方向(也就是对接方向)并排设置。第一锁定部56包括:一悬臂式的锁定臂部56a,其基端一体连接于第一本体部52的上板部且在第一开口部57内向前延伸;以及一锁定片56b,作为一第一接合部连接于锁定臂部56a的前端。

锁定臂部56a是一种在自由端(也就是前端)沿上下方向能弹性位移的板弹片。这使锁定片56b沿上下方向弹性地位移。在对接操作之前的初始位置(也就是自由位置),如图2至图3E所示,锁定臂部56a的上表面与第一接触部55的上板部55b的上表面及第一本体部52的上表面大体平齐,而锁定片56b从第一接触部55的上板部55b的上表面及第一本体部52的上表面向上突出。另外,锁定片56b的前缘56c是向后方倾斜的一倾斜缘,当第一端子51对接于第二端子151时,这使锁定片56b能顺利地向下位移。锁定片56b的后缘56d是稍向后方倾斜的一大体垂直缘,当第一端子51对接于第二端子151时,这使与第二端子151的第二锁定部156的锁定开口156a或第二接合部的可靠的接合得以维持。

图4至图5E示出第二端子151的结构如上所述,第二端子151具有一第二本体部152、一第二固定部153、一第二接触部155以及一第二锁定部156。第二固定部153包括一芯线密封部153a以及一密封包覆部153b。如果需要,芯线192和芯线密封部153a之间的连接可以使用焊接更牢固地固定。

第二本体部152是具有一矩形的断面形状的一角筒状的部件,且包括一矩形的、平板状的上板部152b以及与上板部152b相对的一矩形的、平板状的下板部152c。第二锁定部156和第二接触部155沿第二端子151的纵向方向(也就是对接方向)并排设置。在第二端子151的前方开口的一矩形的开口部157形成在第二本体部152的内侧。

第二接触部155具有:一对悬臂式的第二接触臂部155a,分别设置于第二本体部152的上板部152b和下板部152c;一对臂支持部155c,支持相应第二接触臂部155a的基端;以及一对接触凸部155b,形成在靠近相应第二接触臂部155a的前端。第二开口部155d形成于第二本体部152的上板部152b及下板部152c。第二接触臂部155a、臂支持部155c以及接触凸部155b都设置于对应的第二开口部155d内。

臂支持部155c在一端一体连接于第二本体部152的一侧板,且在前端一体连接于一第二接触臂部155a的基端。第二接触臂部155a是一种向前延伸的板弹片,其前端(也就是自由端)沿上下方向弹性地位移,这使得接触凸部155b沿上下方向弹性地位移。

在对接之前的初始位置(也就是自由位置),如图4至图5E所示,第二接触臂部155a的前端朝向角筒状的第二本体部152的内中心线倾斜。因此,设置在第二本体部152的上板部152b上的第二接触臂部155a的接触凸部155b的下表面从上板部152b的下表面向下位移,且设置于第二本体部152的下板部152c上的第二接触臂部155a的接触凸部155b的上表面位于下板部152c的上表面的上方。当第一端子51对接于第二端子151时,插入到第二接触部155中的第一端子51的第一接触部55接触上方和下方的接触凸部155b,上方和下方的接触凸部155b向上和向下弹性地位移,第二接触臂部155a发生变形,且第二接触臂部155a产生的弹性作用使接触凸部155b压靠第一接触部55。

第二接触臂部155a可位于穿过第二本体部152的横向中心的中心线上的位置,或可位于该中心线的外侧。换句话说,第二接触臂部155a及接触凸部155b可位于第二本体部152的横向的中心线上,或可以向中心线的左右两侧偏移。然而,如图5D所示,设置于第二本体部152的上板部152b的至少第二接触臂部155a上的接触凸部155b以及设置于第二本体部152的下板部152c的至少第二接触臂部155a上的接触凸部155b优选设置为关于开口部157的中心点呈点对称,也就是,当从对接方向观察时,关于第二本体部152的矩形的断面形状的中心点呈点对称。

第二锁定部156包括形成在第二本体部152的相对的两个表面上(也就是在第二本体部152的上板部152b及下板部152c上)的一对锁定开口156a。锁定开口156a的前缘部是沿第二本体部152的横向方向延伸的一接合缘部156b。当第一端子51和第二端子151对接时,第一端子51的锁定片56b的后缘56d接合于接合缘部156b,且保持锁定片56b和锁定开口156a牢固地接合。

如果锁定开口156a相对于第二本体部152的横向方向的位置是与第二端子151对接时对应第一端子51的锁定片56b的位置,则该位置可位于第二本体部152的横向方向的中心线上或向中心线的左右两侧偏移。然而,当从对接方向观察时,形成于第二本体部152的上板部152b上的锁定开口156a及设置于第二本体部152的下板部152c的锁定开口156a优选关于开口部157 的中心点呈点对称,也就是,关于第二本体部152的矩形的断面形状的中心点呈点对称。

在这些图示出的例子中,设置于第二本体部152的上板部152b的第二接触臂部155a(其为所述一对第二接触臂部155a中的一个)的后端一体连接于作为所述挡止部的内壁部158。内壁部158大体垂直于第二接触臂部155a的后端弯曲且向下延伸。下端优选延伸到第二本体部152的上下方向的中心线的下方。当第一端子51对接于第二端子151时,内壁部158接触第一端子151的头部58的前端部58a且起到挡止第一端子51沿对接方向行进的一挡止部的作用。内壁部158起到限定第一端子51和第二端子151的对接方向的相对位置的一定位部的作用。

图6至图7B示出进行第一端子51和第二端子151对接的操作。在对接操作之前,第一固定部53经由焊接固定连接于一连接垫92的表面,从而将第一端子51安装在一基板91上,而第二固定部153的芯线密封部153a固定密封一电线191的芯线192,密封包覆部153b固定密封围绕芯线192的绝缘性包覆体,从而将第二端子151安装在一电线191上。

接下来,如图1A所示,操作者将第一端子51的前端与第二端子151的前端对准,朝向相对的端子移动第一端子51和/或第二端子151,将第一端子51的第一本体部52插入第二端子151的开口部157。因为所述第一端子51的插入开口部157的头部58具有向前端的方向宽度逐渐变小的一形状,所以第一端子51的第一本体部52能顺利地插入第二端子151的开口部157。

如上所述,当第一端子51的第一固定部53的下表面连接于一连接垫92的表面时,基板91的表面和第一连结部54及第一接触部55的下表面之间存在有空间。因此,即使第一端子51安装在基板91上,第一本体部52也能插入第二端子151的开口部157。

当第一端子51相对于第二端子151沿对接方向行进时,向上突出的锁定片56b接触开口部157的内表面。然而,因为锁定片56b的前缘56c是朝向后方倾斜的一倾斜缘,所以锁定片56b能顺利地向下位移。

一旦第一端子51相对于第二端子151沿对接方向行进且对接,如图6所示,头部58的前端部58a接触第二端子151的内壁部158,且第一端子51的相对的行进停止。因为前端部58a和内壁部158之间的接触使第一端子51 和第二端子151在对接方向相对于彼此定位,且使锁定片56b到达形成在第二端子151的第二锁定部156上的锁定开口156a的位置,所以锁定臂部56a通过弹性作用向上位移且接合于锁定开口156a。这将第一端子51和第二端子151锁定于对接的位置,且防止所述两个端子51、151的任何的疏忽的脱开。因为锁定片56b的后缘56d是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一垂直缘或稍向后方倾斜的一大体垂直缘,所以它能接合于锁定开口156a的接合缘部156b。因此,即使当沿脱开方向(即对接方向的反方向)施加较大的力时,第一端子51和第二端子151的锁定也不会解除、不会脱开。

当第一端子51和第二端子151的对接完成时,第二端子151的悬臂式的第二接触臂部155a从上方和下方夹持插入到第二端子151的第二接触部155中的第一端子51的第一接触部55。更具体地,上方和下方的第二接触臂部155a的弹性作用使靠近第二接触臂部155a的前端形成的接触凸部155b向第一接触部55施加压力。这样,维持了第一接触部55和第二接触部155之间的可靠的接触,且维持了第一端子51和第二端子151之间的一可靠的电连接。因此,电线191和基板91上的电线191对应的导电迹线之间通过第一端子51和第二端子151维持一可靠的电连接。

如上所述,第一端子51是一细长的部件,对接于第一端子51的第二端子151也是一细长的部件。因此,在对第一端子51和第二端子151进行一对接操作的过程中,操作者难以目视确认第一端子51是否已经相对于第二端子151在对接方向上行进得足够深。然而,在本申请中,当第一端子51和第二端子151之间的对接操作已经完成时,第一端子51的头部58的前端部58a接触第二端子151的内壁部158且第一端子51的相对的行进停止。当第一端子51的行进停止的冲击被手指的触觉感知时,操作者知道对接操作已经完成。另外,当第一端子51和第二端子151的对接操作已经完成时,锁定臂部56a的弹性作用使锁定片56b返回到它的初始位置且接合锁定开口156a。该操作的冲击也被手指的触觉感知,操作者能可靠地确认操作已经完成。

因为第二端子151的一第二接触臂部155a及一锁定开口156a设置在第二本体部152的上板部152b及下板部152c二者上,所以即使当第二端子151的方位相对于第一端子51上下倒置时,也就是当所述端子翻转时,第一端子51和第二端子151也能彼此对接。然而,因为第一端子51是一细长的部件,对接于第一端子51的第二端子151也是一细长的部件,所以操作者难以目视确认第二端子151是否已经相对于第一端子51翻转。然而,因为无论第二端子151是否已经相对于第一端子51翻转,第一端子51和第二端子151都能彼此对接,所以操作者仍然能容易地且在一短时间内完成对接操作。另外,因为包括两个第二接触臂部155a的第二接触部155及包括两个锁定开口156a的第二锁定部156沿对接方向并排或顺序(in tandem)设置,且第一端子51的第一接触部55及第一锁定部56沿对接方向并排或顺序设置,所以无论第二端子151是否已经相对于第一端子51翻转,第一接触部55、第一锁定部56、第二接触部155及第二锁定部156的相对位置都不会改变,且第一接触部55和第二接触部155之间的接触状态及第一锁定部56和第二锁定部156的锁定状态保持不变。

在这些图示出的例子中,当从前方观察时,设置在第二本体部152的上板部152b及下板部152c上的两个第二接触臂部155a设置为关于开口部157的中心点呈点对称,且设置在第二本体部152的上板部152b及下板部152c上的两个锁定开口156a设置为关于开口部157的中心点呈点对称。因此,无论第二端子151是否已经相对于第一端子51翻转,第一接触部55、第一锁定部56的锁定片56b、第二接触臂部155a及锁定开口156a的相对位置都不会改变,且第一接触部55和第二接触臂部155a之间的接触状态及锁定片56b和锁定开口156a的锁定状态保持不变。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多个金属端子是由一导电金属制成的一第一端子51以及由一导电金属制成且对接于第一端子51的一第二端子151。第一端子51包括:一第一本体部52;一第一固定部53,固定于一基板91的一连接垫92;一第一接触部55;以及一第一锁定部56。第二端子151包括:一第二本体部152;一第二固定部153,固定于一电线191的芯线192;一第二接触部155,接触第一接触部55;以及一第二锁定部156,锁定第一锁定部56。第一锁定部56包括设置在第一本体部52的一个表面上的一锁定片56b,而第二锁定部156包括设置在第二本体部152的相对的两个表面上的一对锁定开口156a。

这样,即使当第一端子51和第二端子151中的一个或另一个的方位倒置时,第一端子51和第二端子151也能对接且第一锁定部56和第二锁定部156 能够锁定。因此,能容易地且在一短时间内进行第一端子51和第二端子151的对接操作。因此,能容易地且在一短时间内连接一基板91和一电线191。第一固定部53固定于一基板91上的一连接垫92,而第二固定部153固定于一电线191的芯线192。因此,第一端子51和第二端子151能直接安装在一基板91和一电线191上,由此减小需要的安装空间。另外,第一端子51和第二端子151的结构可以简化、成本降低且金属端子的适用范围扩大。

另外,第一接触部55和第一锁定部56沿对接方向并排设置,且第二接触臂部155和第二锁定部156沿对接方向并排设置。因此,即使当第一端子51和第二端子151中的一个或另一个的方位倒置时,第一接触部55和第二接触部155也能彼此接触,且第一锁定部56和第二锁定部156能够锁定。

当从对接方向观察时,两个锁定开口156a也设置于点对称的位置。因此,即使当第二端子151的上下方位已经相对于第一端子51翻转时,锁定片56b也能可靠地接合于一锁定开口156a,且第一锁定部56和第二锁定部156能够锁定。

一第二接触部155设置在第二本体部152的相对的两个表面上,且包括用于弹性地夹持第一接触部55的一对第二接触臂部155a。因此,即使当第二端子151的上下方位相对于第一端子51倒置时,第一接触部55和第二接触部155之间也能建立可靠的接触。

图8A至图11示出本申请的一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所有部件以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且省略这些部件的进一步的说明。还省略与第一实施例类似的所有操作和效果的说明。

在第一实施例中,两个金属端子连接一基板91和一电线191。在本实施例中,两个金属端子连接一基板91和另一基板195。这里,第一端子51如在第一实施例中一样直接安装在一基板91上,而第二端子151直接安装在一基板195上。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端子151包括连接在第二本体部152的后方的一第二连结部154,而第二固定部153连接在第二连结部154的下方。换句话说,第二固定部153经由第二连结部154连接在第二本体部152的后方。本实施例中的第二固定部153与第一实施例的第二固定部152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的第二固定部153是矩形的、平板状的,且既不具有一芯线密封部153a 也不具有一密封包覆部153b。该部件采用诸如焊接等的一连接方式电连接且机械连接于基板195的表面上的一连接垫196。至少第二固定部153的下表面优选是平板状的。通过采用焊接将第二固定部153的下表面连接于连接垫196的表面,第二端子151无需采用诸如一基座等的一部件而能直接安装在基板195上。连接垫196是连接于基板195上的用于一电源线、接地电线以及信号线等的一导电迹线(未示出)的一平板状的金属部件。

因为本实施例中的第二端子151的结构的其余部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所以省略所述结构的进一步的说明。因为本实施例中的第一端子51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所以省略该端子的说明。因为本实施例中的第一端子51和第二端子151的对接操作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所以省略所述操作的进一步的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端子151安装在一基板195上。当第一端子51和第二端子151接合时,基板91上的一导电迹线经由第一端子51和第二端子151而电连接另一基板195上的一导电迹线。

在本实施例中,如在第一实施例中一样,即使当第二端子151的上下方位相对于第一端子51倒置时,第一端子51和第二端子151也能彼此接合。因此,如果需要,另一基板195的上下方位如图8所示也能相对于一个基板91倒置,且一个基板91和另一个基板195仍然能够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固定部53电连接且机械连接于一个基板91上的一连接垫,第一端子51直接安装在基板91上,第二固定部1153电连接且机械连接于另一基板196上的一连接垫,且第二端子151直接安装在基板195上。因此,一个基板91和另一个基板195能够连接。

在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中,第一端子51安装在一基板91上。然而,通过将第一固定部53改变成一个类似的第二固定部153,第一端子51能像第二端子151一样安装在一电线191上。因此,第一端子51和第二端子151能用于连接一电线和另一电线,或连接一基板和另一基板。

尽管示出并说明了本申请的一优选实施例,但是可以设想到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前述说明书和随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然可作出各种修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