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方便旋转的立式太阳能电池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29304阅读:23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太阳能电池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方便旋转的立式太阳能电池柱。



背景技术:

太阳能电池是通过光电效应或者光化学效应直接把光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太阳能电池只要被光照到,瞬间就可输出电压及电流。

实际上,直接到达地面的太阳能密度很低,其峰值不超过lkW/m2,目前市场上大量产的单晶与多晶硅的太阳能电池平均效率约在15%上下,因此,光能的利用率还很低,而且太阳能电池多为平板结构,占地面积大,不利于多个太阳能电池的密集投放,而且工作面单一,容易堆积热量而损坏,采用立式旋转结构又存在电极连接的问题,需要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方便旋转的立式太阳能电池柱,减少占地面积,提升旋转便利性,方便电极的连接。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方便旋转的立式太阳能电池柱,包括:固定底座和旋转轴承,所述旋转轴承设置在固定底座上,所述旋转轴承上设置有旋转盖板,所述旋转盖板上设置有指向上方的筒体,所述筒体外圆上轴向设置有数个太阳能电池片进行覆盖,所述太阳能电池片包括延伸至旋转盖板内的第一电极棒和第二电极棒,所述固定底座上设置有与第一电极棒对应的第一电极环形固定座,所述固定底座上设置有与第二电极棒对应的第二电极环形固定座。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数个太阳能电池片环形阵列覆盖设置在筒体外圆上。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太阳能电池片外部设置有与筒体同心的透明护罩。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电极棒穿过筒体内壁而从筒体内孔延伸至下方的旋转盖板内。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极环形固定座顶部设置有第一导电环,所述第一导电环顶部内凹设置有一圈与第一电极棒对应的第一滑槽。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电极环形固定座顶部设置有第二导电环,所述第二导电环顶部内凹设置有一圈与第二电极棒对应的第二滑槽。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指出的一种方便旋转的立式太阳能电池柱,立式结构,占地面积小,旋转便利,避免了单一太阳能电池片持续高强度工作而过热的问题,第一电极棒和第二电极棒分别通过第一导电环和第二导电环相连接,不影响第一电极棒和第二电极棒的旋转,操作灵活,使用稳定。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图1是本发明一种方便旋转的立式太阳能电池柱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本发明实施例包括:

一种方便旋转的立式太阳能电池柱,包括:固定底座1和旋转轴承2,所述旋转轴承2设置在固定底座1上,所述旋转轴承2上设置有旋转盖板3,所述旋转盖板3上设置有指向上方的筒体4,所述筒体4外圆上轴向设置有数个太阳能电池片5进行覆盖,所述数个太阳能电池片5环形阵列覆盖设置在筒体4外圆上,太阳能电池片5排列在筒体4外部接收360度方向射来的光线。

所述太阳能电池片5外部设置有与筒体4同心的透明护罩6,透明护罩6既可以保护太阳能电池片5,又能确保光线的射入,提升太阳能电池片5的发电工作效率。

所述太阳能电池片5包括延伸至旋转盖板3内的第一电极棒41和第二电极棒42,所述固定底座1上设置有与第一电极棒41对应的第一电极环形固定座8,所述固定底座1上设置有与第二电极棒42对应的第二电极环形固定座7。所述第一电极环形固定座8顶部设置有第一导电环81,所述第一导电环81顶部内凹设置有一圈与第一电极棒41对应的第一滑槽。第一电极棒41随筒体4旋转时,保持在第一滑槽内的滑动,与第一导电环81电性连接。

所述第二电极棒42穿过筒体4内壁而从筒体4内孔延伸至下方的旋转盖板3内。第二电极棒42通常从太阳能电池片5顶部引出,第一电极棒41从太阳能电池片5底部引出。

所述第二电极环形固定座7顶部设置有第二导电环71,所述第二导电环71顶部内凹设置有一圈与第二电极棒42对应的第二滑槽。第二导电环71随筒体4旋转时,保持在第二滑槽内的滑动,确保与第二导电环71的电线连续,传输太阳能电池片5发出的电力。

综上所述,本发明指出的一种方便旋转的立式太阳能电池柱,体积小巧,运输和架设比较方便,占地面积小,旋转灵活,耐用性好,导电方便,适用范围广泛。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