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继电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37460阅读:484来源:国知局
汽车继电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汽车继电器。



背景技术:

目前,汽车继电器,通常包括电磁组件与基座组件,电磁组件包括线架、铁芯、线圈、衔铁、动簧片、静触点和动触点,基座组件包括底座,现有技术中电磁组件与基座组件装配时,衔铁、动簧片、静触点和动触点所在的侧面朝向底座,即铁芯的轴向与底座垂直装配,这种结构的继电器对产品加工工艺要求高,且装配后继电器的工作参数将无法调整,一旦装配时出现偏差,继电器就整个报废了,在国内一般加工工艺水平下一次通过率低、生产制造报废率高等缺点,报废率的增加,不仅增加了经济成本,而且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比现有技术汽车继电器,电磁组件成立式布局,结构紧凑,负载电流大,加工工艺要求低,降低继电器装配时的报废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汽车继电器,包括电磁组件和基座组件,电磁组件包括线架、铁芯、线圈、衔铁、动簧片、静触点和动触点,基座组件包括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铁芯的轴向与底座平行,电磁组件还包括成L型的轭铁,线架固定在轭铁的一直角边上,铁芯嵌设在线架内,动簧片固定在轭铁的另一直角边上并正对铁芯的端面设置,衔铁正对铁芯的端面并固定在动簧片上。

上述结构中,电磁组件采用这种结构分布可以使结构变得紧凑,减小继电器的体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对加工工艺要求高的缺点,降低了继电器因装配问题而造成的报废率,提高一次通过率,且现有技术中因动簧片、衔铁、动触点和静触点均是朝向底座设置的,为固定安装不可调控,本设计将铁芯水平设置,方便了继电器吸合参数的检测和调节,提高产品的合格率,节约成本,且可延长继电器的使用寿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所述轭铁固定线架的直角边上连接有轭铁引出脚,所述线架成工字型,该线架的两端为固定板,线架上远离轭铁引出脚的固定板上连接有静簧引出脚,静触点设置在该静簧引出脚上。

上述结构中,静触点与动触点接触为继电器导通状态,轭铁引出脚与静簧引出脚组成一个常开状态,当静触点与动触点闭合后导通,将开关信号传递出去,实现继电器的开关功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所述线圈上连接有线圈引出脚,轭铁引出脚、静簧引出脚和线圈引出脚均与底座插接配合,轭铁引出脚、静簧引出脚和线圈引出脚均包括连接部和插接部,插接部和连接部之间通过折弯段连接,所述底座上设有分别与轭铁引出脚的插接部、静簧引出脚的插接部和线圈引出脚的插接部适配的插孔。

上述结构中,轭铁引出脚、静簧引出脚和线圈引出脚与各自的插孔形成插接配合,电磁组件外一般设有一个壳体,底座与轭铁引出脚、静簧引出脚和线圈引出脚的连接不仅起到了固定限位的作用,而且方便与壳体连接配合,底座还有保护电磁组件的作用,避免轭铁引出脚、静簧引出脚和线圈引出脚出现受力弯曲时对电磁组件的其他部件造成破坏,因轭铁引出脚、静簧引出脚和线圈引出脚有固定电磁组件的作用,折弯段的设置可增大轭铁引出脚、静簧引出脚和线圈引出脚与底座的接触面积,使电磁组件固定的更牢固。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所述底座上设有与静触点对齐的限位片,限位片与静触点之间存在空隙,动触点置于空隙内,动触点在空隙内可朝静触点或限位片往复移动。

上述结构中,限位片的设置是为了限定动簧片端部的移动距离,即动触点的移动距离,避免断电时,静触点与动触点分开,动簧片弹开时因惯性原因移动距离过大,造成再次闭合时,需更大的吸合力才能使静触点与动触点闭合,影响继电器的灵敏度,且动簧片容易损坏,限位片的设置可避免出现静触点和动触点因距离原因而无法闭合的情况。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所述轭铁固定线架的直角边与底座垂直形成垂直边,轭铁的另一直角边与底座平行形成平行边,所述动簧片的一端固定在轭铁的平行边上,另一端朝铁芯方向弯折延伸正对铁芯的端面形成吸合端,衔铁固定在动簧片的吸合端上,动触点设置在动簧片的吸合端上,静触点与动触点对齐设置并与动触点形成通断配合。

上述结构中,衔铁固定在吸合端朝向铁芯端面的一侧,衔铁朝向轭铁平行边的一端朝垂直边延伸形成挂边,挂边挂设在平行边上,减轻动簧片上的负重,延长动簧片的使用寿命,动簧片还包括固定在平行边上的固定端,固定端与吸合端之间通过外凸曲面连通,挂边与外凸曲面对应的位置向下凹陷,方便外凸曲面设置在挂边的上方,外凸曲面的设置方便吸合端的移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所述线架的两个固定板通过环形柱连接,环形柱内设有通孔,该通孔的两端分别与两端的固定板连通,铁芯从线架的一侧穿入嵌设在该通孔内,线圈缠绕在该环形柱上。

上述结构中,铁芯设置在环形柱内,铁芯朝向轭铁垂直边的一端向外延伸依次穿过固定板和垂直边,铁芯的另一端向外延伸穿过固定板形成扩大体置于固定板外,扩大体起固定作用,避免铁芯在通孔内滑动。

采用上述方案,降低继电器的加工工艺要求,提高一次通过率,避免因装配原因导致报废率的提高,体积小,应用范围更广。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整体结构的剖视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外观示意图;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局部剖视图;

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电磁组件的结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具体的描述,只用于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该领域的技术工程师可根据上述实用新型的内容对本实用新型作出一些非本质的改进和调整。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如图1-4所示,一种汽车继电器,包括电磁组件1和基座组件2,电磁组件1包括线架11、铁芯12、线圈13、衔铁14、动簧片15、静触点16和动触点17,基座组件1包括底座21,所述铁芯12的轴向与底座21平行,电磁组件1还包括成L型的轭铁18,线架11固定在轭铁18的一直角边上,铁芯12嵌设在线架11内,动簧片15固定在轭铁18的另一直角边上并正对铁芯12的端面设置,衔铁14正对铁芯12的端面并固定在动簧片15上。电磁组件1采用这种结构分布可以使结构变得紧凑,减小继电器的体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对加工工艺要求高的缺点,降低了继电器因装配问题而造成的报废率,提高一次通过率,且现有技术中因动簧片15、衔铁14、动触点17和静触点16均是朝向底座21设置的,为固定安装不可调控,本设计将铁芯12水平设置,方便了继电器吸合参数的检测和调节,提高产品的合格率,节约成本,且可延长继电器的使用寿命。

上述轭铁18固定线架11的直角边上连接有轭铁引出脚181,所述线架11成工字型,该线架11的两端为固定板111,线架11上远离轭铁引出脚181的固定板111上连接有静簧引出脚112,静触点16设置在该静簧引出脚112上。静触点16与动触点17接触为继电器导通状态,轭铁引出脚181与静簧引出脚112组成一个常开状态,当静触点16与动触点17闭合后导通,将开关信号传递出去,实现继电器的开关功能。

上述线圈13上连接有线圈引出脚131,轭铁引出脚181、静簧引出脚112和线圈引出脚131均与底座21插接配合,轭铁引出脚181、静簧引出脚112和线圈引出脚131均包括连接部1311和插接部1312,插接部1312和连接部1311之间通过折弯段1313连接,所述底座21上设有分别与轭铁引出脚181的插接部、静簧引出脚112的插接部和线圈引出脚131的插接部适配的插孔211。轭铁引出脚181、静簧引出脚112和线圈引出脚131与各自的插孔211形成插接配合,电磁组件1外一般设有一个壳体,底座21与轭铁引出脚181、静簧引出脚112和线圈引出脚131的连接不仅起到了固定限位的作用,而且方便与壳体连接配合,底座21还有保护电磁组件1的作用,避免轭铁引出脚181、静簧引出脚112和线圈引出脚131出现受力弯曲时对电磁组件1的其他部件造成破坏,因轭铁引出脚181、静簧引出脚112和线圈引出脚131有固定电磁组件1的作用,折弯段1313的设置可增大轭铁引出脚181、静簧引出脚112和线圈引出脚131与底座21的接触面积,使电磁组件1固定的更牢固。

上述底座21上设有与静触点16对齐的限位片212,限位片212与静触点16之间存在空隙,动触点17置于空隙内,动触点17在空隙内可朝静触点16或限位片212往复移动。限位片212的设置是为了限定动簧片15端部的移动距离,即动触点17的移动距离,避免断电时,静触点16与动触点17分开,动簧片15弹开时因惯性原因移动距离过大,造成再次闭合时,需更大的吸合力才能使静触点16与动触点17闭合,影响继电器的灵敏度,且动簧片15容易损坏,限位片212的设置可避免出现静触点16和动触点17因距离原因而无法闭合的情况。

上述轭铁18固定线架11的直角边与底座21垂直形成垂直边182,轭铁18的另一直角边与底座21平行形成平行边183,所述动簧片15的一端固定在轭铁18的平行边183上,另一端朝铁芯12方向弯折延伸正对铁芯12的端面形成吸合端151,衔铁14固定在动簧片15的吸合端151上,动触点17设置在动簧片15的吸合端151上,静触点16与动触点17对齐设置并与动触点17形成通断配合。衔铁14固定在吸合端151朝向铁芯12端面的一侧,衔铁14朝向轭铁18平行边183的一端朝垂直边182延伸形成挂边141,挂边141挂设在平行边183上,减轻动簧片15上的负重,延长动簧片15的使用寿命,动簧片15还包括固定在平行边183上的固定端152,固定端152与吸合端151之间通过外凸曲面153连通,挂边141与外凸曲面153对应的位置向下凹陷,方便外凸曲面153设置在挂边141的上方,外凸曲面153的设置方便吸合端151的移动。

上述线架11的两个固定板111通过环形柱113连接,环形柱113内设有通孔1131,该通孔1131的两端分别与两端的固定板111连通,铁芯12从线架11的一侧穿入嵌设在该通孔1131内,线圈13缠绕在该环形柱113上。铁芯12设置在环形柱113内,铁芯12朝向轭铁18垂直边182的一端向外延伸依次穿过固定板111和垂直边182,铁芯12的另一端向外延伸穿过固定板111形成扩大体121置于固定板111外,扩大体121起固定作用,避免铁芯12在通孔1131内滑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