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耐高温、承高压的绝缘导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63531阅读:23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业过程电加热器或高温、高压区域的电极引入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耐高温、承高压的绝缘导电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工业过程电加热器或高温、高压区域的电极引入主要采用既具有压缩密封性,又具有绝缘性的有机材料(如氟、硅橡胶、塑料或环氧树脂等)作耐温、绝缘和密封主体。或者采用陶瓷表面烧结银浆,并在其基础上采用钎焊技术将电极棒焊上。这些技术的主要缺陷如下:

(1)有机柔性绝缘密封材料,一般仅限于300℃以下,且易老化、使用寿命短。

(2)采用陶瓷表面烧结银浆与电极棒钎焊工艺耐温仅在350℃以下,且承压力有限。此工艺预制周期长,可修复性差。如若超温使用,需加装冷却系统,维修更换也极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工业领域的高温、高压场所,并且在上述场所需要引入电极场合,提供一种耐高温、承高压的绝缘导电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一种耐高温、承高压的绝缘导电装置,该装置包括电极棒和外管,还包括绝缘套、第一密封材料和第二密封材料,第一密封材料、第二密封材料通过绝缘套相对分开,电极棒内部通过第一密封材料与外界空间常压轴向或径向密封,外管内部通过第二密封材料与外界空间常压轴向或径向密封。

进一步地,绝缘套为耐高温的刚性密封体,第一密封材料和第二密封材料为耐高温的柔性材料。

进一步地,第一密封材料、第二密封材料的分开距离与电极棒与外管对绝缘的要求有关,即便第一密封材料、第二密封材料是导电体,也能保持电极棒和外管的相对绝缘。

进一步地,该装置还包括电极螺母和外管螺母,第一密封材料和第二密封材料分别由电极螺母和外管螺母紧固,分别构成电极棒和外管内部高压与外界空间常压的密封,并可对其耐受压力分别调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与现有有机材料(如氟、硅橡胶等)密封或电极钎焊技术相比,不但结构相对简单,可靠性增加,且大大提高了耐高温、承高压的性能,扩大了电极引入装置的应用范围;不仅可应用于工业大功率电加热器领域,也可用于各类反应器等其它更广泛的技术领域,甚至可用于核反应装置中的高温高压场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电极棒,2、绝缘套,3、第一柔性密封材料,4、第二柔性密封材料,5、外管,6、电极螺母,7、外管螺母,8、环形圈。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所列举的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思想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保护的范围内。

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电极棒1上有环形圈8,它与电极棒1采用密封焊接,也可与电极棒1整体车削成型。

环形圈8依靠紧固电极螺母6压紧第一柔性密封材料3,实现电极棒1内部承压腔与外界常压腔的轴向或径向密封。

绝缘套2依靠紧固外管螺母7压紧第二柔性密封材料4,实现外管5内部承压腔与外界常压腔的轴向或径向密封。

由于第一、二柔性密封材料3和4已将外界常压腔与内部承压腔密封,而绝缘套2本身是刚性绝缘体,它既耐压,又具绝缘性能,保证了该装置整体的绝缘和耐压性能。

外管5可以与装置(如压力容器、高温高压场所的结构件)连接,方法是焊接或其它方式连接。

本实施例的绝缘套2采用材料为氧化铝,但不仅限于此材料,此材料只需保证有一定刚性,并不透气,同时具备绝缘特性。

本实施例的第一、二柔性密封材料3和4是缠绕石墨垫,但不限于此材料,此材料只需保证其有一定柔性、耐温性和密封性。

由于本实施例的第一、二柔性密封材料3、4和绝缘套2均具耐温、耐压性,故本实施例耐温达800℃,耐压达100kg/cm2

由于电极棒1和外管5分别作密封,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分别作调整的压紧装置机构。它可分别调整电极密封压紧装置(电极螺母6)和外管密封压紧装置(外管螺母7)的预紧力,便于现场安装调整和维护。

本实施例安装后可对密封处作渗漏试验,一旦某处有渗漏情况,可分别调整压紧电极螺母6和外管螺母7,直至高温、高压介质不渗漏为止。

本实用新型采用均具耐高温的柔性密封材料(如石墨等)和刚性材料(如各类陶瓷等),将柔性材料分别断开的结构,将其电极棒1和外管5分开密封,使两种材料特点优势互补,从而回避了两种材料在工业过程电加热器或高温、高压场合应用的各自缺陷(如柔性密封材料可压缩密封,但不具备绝缘性,刚性材料具有绝缘性,但不具备压缩密封性)。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耐高温柔性密封材料的断开结构,使得承压腔和常压腔互相阻隔,使该装置既具有耐温(800℃)和承高压(100kg/cm2)的同时,又保证了该装置导电和绝缘的特点,突破和扩大了原传统电极引入的耐温、耐压技术半径,使得原来视电极引入高温、高压区域为禁区的固有观念,实现了新的技术突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