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干式变压器散热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61537阅读:714来源:国知局
一种干式变压器散热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干式变压器散热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干式变压器散热系统。



背景技术:

干式变压器在运行时,由于电阻和磁阻的存在,因此线圈、铁芯都会产生损耗。损耗会转化成热量,引起变压器发热,影响变压器运行效率。每个变压器都有一个规定限制的最高温度,为了使变压器温度不超过这个限制值,必须将变压器产生的热量有效的散发出去,只有当产生的热量和散发的热量趋于平衡时,变压器的温度值才能达到稳定状态。

一般,干式变压器绕组的风冷系统是由风机组成,安装在变压器的底座上,置于变压器线圈下部两侧。风冷系统是对变压器进行强迫风冷,冷风直接由风机吹进干式变压器三相高、低压绕组冷却气道内,加速空气流动,促进干式变压器热交换速度,对干式变压器散热。这种风机散热方式散热效率低,风力不集中,且风机将变压器产生的热量吹散在配电室内,使配电室温度升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干式变压器散热系统,解决变压器散热效率低,风力不集中,且风机将变压器产生的热量吹散在室内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干式变压器散热系统,包括风机、干变外壳、排风管道和排风设备,其中,所述风机上设置风力收集罩;风力收集罩由长方体主体和集风弯头组成,长方体主体安装面的四角上有安装用连接孔;所述干变外壳下端为长方体状,上端为变径长方体状,下端面板上开孔;

所述风机和变压器位于干变外壳内,所述风机安装于变压器底部两侧的底座上,所述风机的风力收集罩口对准变压器线圈;所述干变外壳上端连接排风管道;所述排风管道内部有母线排,排风管道同时也是母线排架空管道;所述排风设备位于与排风管道相对接的配电室墙壁上。

进一步地,所述排风设备为风机或排风扇,其上安装防护网。

进一步地,所述排风设备通过强制风循环将变压器及母线排产生的热量排出配电室外。

进一步地,所述风力收集罩由长方体主体和集风弯头组成,长方体主体安装面的四角上有安装用连接孔。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采用风力收集罩将风力集中,增加了散热效率,无需单独设计排风管道,降低了成本,节约了空间,通过强制性风循环对变压器及其母线进行散热,将热风排出室内,避免室内温度过高。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的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实用新型而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所写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附图仅用于示出具体实施例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整个附图中,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

图1为本实用新型干式变压器散热系统布置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风力收集罩主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风力收集罩左视图。

图中标号:1-风机、2-干变外壳、3-排风管道、4-母线排、5-排风设备、6-配电室。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来具体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其中,附图构成本申请一部分,并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阐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干式变压器散热系统,包括风机1、干变外壳2、排风管道3和排风设备5,其中,

风机1上设置风力收集罩;如图2和图3所示,风力收集罩由长方体主体和集风弯头组成,长方体主体安装面的四角上有安装用连接孔;干变外壳2下端为长方体状,上端为变径长方体状,下端面板上开孔;

如图1所示,风机1和变压器位于干变外壳2内,风机1安装于变压器底部两侧的底座上,风机1风力收集罩口对准变压器线圈;干变外壳2上端连接排风管道3;排风管道3内部有母线排4,排风管道3同时也是母线排4架空管道,这种结构设计节省了空间,同时降低了设计和制造成本;排风设备5位于与排风管道3相对接的配电室6墙壁上,排风设备5可以是风机或排风扇,其上安装防护网。

工作时,风机1集中风力,通过风力收集罩口将冷风对准变压器线圈,将冷风吹进变压器线圈的高、低压冷却风道,使整个变压器线圈进行散热。冷风自变压器冷却风道上端口出,进入干变外壳2上方的排风管道3内,在经过排风管道3内的高温母线排4时,带走母线排产生的热量,对其进行降温,同时,冷风吸热温度升高成为热风,由配电室6墙壁上的排风设备5通过强制风循环将变压器及母线排4产生的热量排出配电室外。

如图1所示,当配电室6内有两台并列的变压器时,两台变压器的干变外壳2可连接同一条排风管道3,其母线排4可共用一条架空管道,整个配电室6只需配一台排风设备5即可。这种设计不仅节约了空间,而且节省了排风设备5运行费。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干式变压器散热系统,采用风力收集罩将风力集中,增加了散热效率,将母线排4架空管道同时设计为排风管道3,降低了成本,通过强制性风循环对变压器及其母线排4进行散热,将热风排出配电室6外,避免室内温度过高。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