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交流调速开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80396阅读:697来源:国知局
一种交流调速开关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低压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交流调速开关。



背景技术:

交流调速开关具有广泛的用途,最主要是的应用于电动工具中,用以调节电动工具的输出功率。

现有的交流调速开关在实际使用中经常遇到较为复杂的工况,例如使用过程中需要反复异动,或者在电动工具遇到反作用力后发生剧烈的震动,这就导致了动支架上设置的动触片容易脱落,使得交流调速开关失效不能正常工作。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交流调速开关中存在的实用过程中交流调速开关容易失效不能正常工作的技术缺陷。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交流调速开关,包括:

底座和盖板、换向机构、触头系统和调速机构;

所述触头系统包括推杆,所述推杆和底座之间设置有压缩弹簧,以及固定设置在所述底座上的动支架和设置在所述动支架上的两个动触片,所述动支架和所述动触片之间设置有防震结构,所述动触片借助于所述防震结构不能从所述动支架上震落。

上述的交流调速开关中,所述动触片为弯折结构,所述防震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动触片弯折位置的两侧的凹口,以及成型在所述动支架上对应所述凹口设置的外凸的阻挡部。

上述的交流调速开关中,所述触头系统中还包括线路板,所述线路板通过与其上设置的可控硅电连接所述动支架和相对所述动支架固定设置的静触片;所述可控硅具有三个引脚,其中第一引脚电连接所述线路板,第二引脚和第三引脚分别伸出所述线路板并分别于所述动支架和静触片焊接。

上述的交流调速开关中,还包括用于限定所述推杆运动位置的限位组件。

上述的交流调速开关中,所述限位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底座上方的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为阶梯结构,所述推杆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限位部相配合的凸缘。

上述的交流调速开关中,所述限位结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底座下方的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为用于止挡所述推杆继续向下按压和向两侧偏移的止挡件。

上述的交流调速开关中,所述底座上设置有内塑件,所述第二限位部成型在所述内塑件上。

上述的交流调速开关中,所述推杆与手柄固定连接,所述限位结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底座上的第三限位部,所述第三限位部与所述手柄形成卡扣,用于限定所述手柄继续向上复位。

上述的交流调速开关中,还包括防尘结构,所述防尘结构包括:固定设置在所述推杆上的防尘圈,所述防尘圈呈台阶状,所述底座对应所述防尘圈设置有台阶状的开口。

上述的交流调速开关中,所述防尘结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底座和塑件之间的防尘槽,以及所述塑件对应所述底座的接口处成型的仅允许插头通过的防尘隔离部。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交流调速开关中,所述动触片借助于所述防震结构不能从所述动支架上震落。动触片能够恰好进入到动支架内并固定,但在受到震动时,由于震动产生的力的方向并不像定向施力一样准确,因此动触片不容易从动支架内脱落。通过以上防震的结构的设置,进一步保证了本实用新型的大功率交流调速开关的可靠性。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交流调速开关中,通过所述第一限位部、第二限位部和第三限位部的设置,使得推杆可以在向下压入的极限位置固定,也可以再向上复位的位置固定,并且在运动过程中不会发生偏移,从而使得调速过程中电压更加稳定。

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交流调速开关中,所述防尘结构包括:固定设置在所述推杆上的防尘圈,所述防尘圈呈台阶状,所述底座对应所述防尘圈设置有台阶状的开口。所述防尘结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底座和塑件之间的防尘槽,以及所述塑件对应所述底座的接口处成型的仅允许插头通过的防尘隔离部。所述防尘结构的设置使得底座上的任一开口处都不容易进入灰尘,即便进入灰尘后仍有内塑件进行第二重保护,从而确保了本实施例的交流调速开关能够适应灰尘较大的工况,其可靠性和使用寿命也更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中交流调速开关的爆炸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动支架和动触片的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底座;2-盖板;3-推杆;12-动支架;13-动触片;131-凹口;121-阻挡部;4-手柄;31-防尘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实施例1

参考图1和图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交流调速开关,主要包括:底座1和盖板2、换向机构、触头系统和调速机构;所述触头系统包括推杆3,所述推杆3和底座1之间设置有压缩弹簧,以及固定设置在所述底座1上的动支架12和设置在所述动支架12上的两个动触片13,所述动支架12和所述动触片13之间设置有防震结构,所述动触片13借助于所述防震结构不能从所述动支架12上震落。

上述实施方式是本实施例的核心技术方案,所述动触片13借助于所述防震结构不能从所述动支架12上震落。动触片13能够恰好进入到动支架12内并固定,但在受到震动时,由于震动产生的力的方向并不像定向施力一样准确,因此动触片13不容易从动支架内脱落。通过以上防震的结构的设置,进一步保证了本实用新型的大功率交流调速开关的可靠性。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动触片13为弯折结构,所述防震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动触片13弯折位置的两侧的凹口131,以及成型在所述动支架12上对应所述凹口131设置的外凸的阻挡部121。所述凹口131和动触片13之间保持较小的间隙,进一步保证了动触片不容易从凹口131内脱出。

为了使本实施例的交流调速开关结构更加紧凑,且工作更为可靠,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触头系统中还包括线路板,所述线路板通过与其上设置的可控硅电连接所述动支架12和相对所述动支架12固定设置的静触片;所述可控硅具有三个引脚,其中第一引脚电连接所述线路板,第二引脚和第三引脚分别伸出所述线路板并分别于所述动支架12和静触片焊接。通过将可控硅上的两个引脚延长出线路板,使得第二引脚和第三引脚可以直接分别和动支架12、静触片之间分别采用焊接的方式设置,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实用引线或其他冲件的连接方式,本实施例的交流调速开关连接具有连接可靠、结构紧凑、易于装配的优点。

为了使调速过程中电压更加稳定,本实施例中通过严格限定推杆3的运动位置来保证电压的稳定性,具体而言,本实施例的交流调速开关还包括用于限定所述推杆3运动位置的限位组件。所述限位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底座1上方的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为阶梯结构,所述推杆3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限位部相配合的凸缘。所述限位结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底座1下方的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为用于止挡所述推杆3继续向下按压和向两侧偏移的止挡件。所述底座1上设置有内塑件,所述第二限位部成型在所述内塑件上。所述推杆3与手柄4固定连接,所述限位结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底座1上的第三限位部,所述第三限位部与所述手柄4形成卡扣,用于限定所述手柄继续向上复位。

通过所述第一限位部、第二限位部和第三限位部的设置,使得推杆3可以在向下压入的极限位置固定,也可以再向上复位的位置固定,并且在运动过程中不会发生偏移。但需要说明的是:虽然上述实施方式中只给出了第一限位部、第二限位部和第三限位部一种实施方式,但其设置方式有多种形式,在此不能一一赘述,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根据以上描述对第一限位部、第二限位部和第三限位部的具体结构和设置位置进行相应的变形,其应仍属于上述实施方式的等同技术方案。

此外,本实施的交流调速开关还包括防尘结构,所述防尘结构包括:固定设置在所述推杆3上的防尘圈31,所述防尘圈31呈台阶状,所述底座1对应所述防尘圈31设置有台阶状的开口。所述防尘结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底座1和塑件之间的防尘槽,以及所述塑件对应所述底座1的接口处成型的仅允许插头通过的防尘隔离部。所述防尘结构的设置使得底座1上的任一开口处都不容易进入灰尘,即便进入灰尘后仍有内塑件进行第二重保护,从而确保了本实施例的交流调速开关能够适应灰尘较大的工况,其可靠性和使用寿命也更长。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