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并联光导线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43342阅读:303来源:国知局
一种并联光导线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线束,具体涉及一种并联光导线束。



背景技术:

线束是电子元器件间常用的连接件。普通的线束为串联线束,当线路中元器件出现问题时,会导致整条线路瘫痪;如采用多线束连接元器件时,线路复杂,线路过多导致布线耗时耗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以上问题,提供一种并联光导线束,本光导线束简化线束结构,合理线束布局,并联线路布局有效降低整体故障率。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并联光导线束,包括线束本体、并联分线、若干支路线束;所述的线束本体为单组有源线束;所述的支路线束为单组有源线束;所述的支路线束通过并联分线与线束本体并联。

进一步的,所述的并联光导线束还包括端子;所述的端子位于线束本体一端;所述的端子连接有源端。

进一步的,所述的端子包括接线孔;所述的接线孔数量至少为两个。

进一步的,所述的并联光导线束还包括LED端子;所述的LED端子与支路线束连接;所述的LED端子设有LED接口;LED通过所述的LED接口接入电路。

进一步的,所述的单组有源线束为双线线束。

进一步的,所述的单组有源线束为三线线束。

进一步的,所述的单组有源线束为四线线束。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并联光导线束,包括线束本体、并联分线、若干支路线束;所述的线束本体为单组有源线束;所述的支路线束为单组有源线束;所述的支路线束通过并联分线与线束本体并联。本并联光导线束简化线束结构,合理线束布局,并联线路布局有效降低整体故障率,同时保证各支路线束电压一致,各支路线束上LED亮度相同;本实用构思巧妙,实用性强,便于推广。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详细给出。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并联光导线束整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并联光导线束局部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端子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并联光导线线路示意图;

图中标号说明:线束本体1、端子2、并联分线3、LED端子4、支路线束11、接线孔21、LED接口4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参照图1-4所示,一种并联光导线束,如图1所示,包括线束本体1、并联分线3、若干支路线束11;所述的线束本体1为单组有源线束;所述的支路线束11为单组有源线束;所述的支路线束11通过并联分线3与线束本体1并联。如图4所示,并联分线3采用并联方式,使各支路线束11与线束本体1上电压相等。

优选地,所述的并联光导线束还包括端子2;所述的端子2位于线束本体1一端;所述的端子2连接有源端。如图3所示,优选地,所述的端子2包括接线孔21;所述的接线孔21数量至少为两个。

优选地,如图2所示,所述的并联光导线束还包括LED端子4;所述的LED端子4与支路线束11连接;所述的LED端子4设有LED接口41;LED通过所述的LED接口41接入电路;所述的LED端子4由不同颜色的材料制成,通过不同颜色区分LED端子4的类型,一般地LED端子4分为左、右LED端子,左、右LED端子分别接入不同LED,使LED端子4装配过程中不易出错;同时各支路线束11上电压相同,LED接入所述的LED接口41中,亮度一致,当其中一LED灯失效时,不影响其他支路线束11上LED灯工作情况,确保线束本体1线路畅通。

优选地,如图3、图4所示,所述的单组有源线束为双线线束,相应的,接线孔21数量为两个。

优选地,当接入三线制线路时,所述的单组有源线束为三线线束,相应的,接线孔21数量为三个。

优选地,当接入三相四线制线路时,所述的单组有源线束为四线线束,接线孔21数量为四个。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并联光导线束,包括线束本体、并联分线、若干支路线束;所述的线束本体为单组有源线束;所述的支路线束为单组有源线束;所述的支路线束通过并联分线与线束本体并联。本并联光导线束简化线束结构,合理线束布局,并联线路布局有效降低整体故障率,同时保证各支路线束电压一致,各支路线束上LED亮度相同。本实用构思巧妙,实用性强,便于推广。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本行业的普通技术人员均可按说明书附图所示和以上所述而顺畅地实施本实用新型;但是,凡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利用以上所揭示的技术内容而做出的些许更动、修饰与演变的等同变化,均为本实用新型的等效实施例;同时,凡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实质技术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等同变化的更动、修饰与演变等,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