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折叠馈源杆和具有可折叠馈源杆的天线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15082阅读:540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折叠馈源杆和具有可折叠馈源杆的天线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天线制作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折叠馈源杆和具有可折叠馈源杆的天线结构。



背景技术:

天线是一种变换器,它把传输线上传播的导行波,变换成在无界媒介(通常是自由空间)中传播的电磁波,或者进行相反的变换。

天线按结构形式和工作原理可分为线天线和面天线,常见的面天线为卫星天线,卫星天线就是常说的大锅,是一个金属抛物面,负责将卫星信号反射到位于焦点处的馈源和高频头内。卫星天线的作用是收集由卫星传来的微弱信号,并尽可能去除杂讯。大多数天线通常是抛物面状的,也有一些多焦点天线是由球面和抛物面组合而成。卫星信号通过抛物面天线的反射后集中到它的焦点处。

天线结构中的馈源是通过馈源杆固定在焦点处,请参照图1,馈源杆01远离馈源的一端固定在天线反射面的凸面,馈源杆01的形状形成近似“L”形,也就是从天线反射面的凸面向下延伸后转折向焦点处延伸,这样在包装天线时,为了配合馈源杆01的形状而特地制作包装材料或者预留较大的空间。

中国专利CN201601226U(申请号:201020300855.3,授权公告日:2010年10月6号)揭示了一种小口径卫星电视接收立式天线,请参照图2,天线反射面也就是旋转抛物面1由托盘2和立柱9支撑,托盘2与立柱9交叉,旋转抛物面1设置在托盘2上,立柱9通过过渡体8和紧固夹7支撑托盘2,其中设置了第一馈源杆3和第二馈源杆4,第一馈源杆3通过螺栓13与位于立柱9和托盘2端部的支耳10-1、10-2固定连接,托盘2向下延伸直至到达旋转抛物面1的凹面与凸面交界处,接着使用第二馈源杆4从第一馈源杆3的端部向焦点处延伸,并在端部通过馈源夹5固定馈源6。这种结构使得馈源杆形成直杆状,在包装时相对于“L”形馈源杆能够极大地节省空间。

但是上述专利所揭示的结构仅适用于小型天线,上述托盘2从天线反射面旋转点向下延伸至天线反射面凹面与凸面的交界处,也就是说托盘2的长度至少与天线反射面的半径相同,才可以既能支撑整个天线反射面的旋转又能在天线反射面的凹面与凸面交界处与第二馈源杆4连接,这样随着天线反射面面积的增大,托盘2和立柱9的尺寸也需要显著增大以配合天线反射面,这样需要耗费大量的材料与精力。

此外,上述专利结构中,第一馈源杆3和第二馈源杆4通过螺栓13与托盘2固定,第一馈源杆3一端与托盘2固定,另一端与立柱9固定,立柱9、托盘2与第一馈源杆3之间形成固定的三角形,这样就导致了立柱9与托盘2之间的角度以及距离皆为固定,天线反射面与水平线形成的角度也固定,这使得天线结构的制造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折叠馈源杆以及具有可折叠馈源杆的天线结构,用于解决上述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可折叠馈源杆,用于将馈源固定在天线反射面的凹面一侧,依次包括

一短杆,其一端固定在天线反射面的凸面上;

一调节装置,所述短杆的另一端与所述调节装置铰接;

一长杆,一端与所述调节装置可拆连接,另一端端部固定馈源。

作为优选,所述调节装置为两个位于所述长杆和短杆两侧的对称单元,两个对称单元形成供所述长杆端部放置的固定腔。

作为优选,所述固定腔的横截面与所述长杆的横截面的形状与尺寸相对应,所述长杆的端部与所述对称单元铆钉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短杆端部与两个所述对称单元铆钉连接,两个所述铆钉轴线重合,所述短杆围绕所述铆钉旋转。

作为优选,所述对称单元上设置弧形凸台,所述弧形凸台的圆心为所述铆钉,并在短杆内设置固定装置使得所述短杆固定在所述弧形凸台内。

作为优选,所述固定装置为位于所述短杆内的U型弹力条,U型弹力条两侧与所述弧形凸台对应之处设置有铆钉型凸起,所述弧形凸台和所述短杆上设置有供所述铆钉型凸起位置穿过的铆钉孔,所述铆钉型凸起经过所述铆钉孔延伸至所述对称单元外。

作为优选,所述短杆固定在所述弧形凸台内时,所述短杆和所述长杆形成锐角。

作为优选,所述长杆和短杆皆为空心长方体状。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具有可折叠馈源杆的天线结构,包括

一天线反射面,具有凹面与凸面;

一馈源,位于所述天线反射面的焦点处;

一如上所述的可折叠馈源杆,将所述馈源和所述天线反射面的凸面连接;

一立柱,一端固定在所述天线反射面的凸面上,另一端固定在底座上。

一底座,固定在地面上。

作为优选,所述天线反射面的凸面上设置有背夹,所述立柱的端部与所述馈源杆的端部皆固定在所述背夹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折叠馈源杆以及具有这种可折叠馈源杆的天线结构,可折叠馈源杆由短杆和长杆以及调节装置组成,调节装置将短杆与长杆均为可拆连接,具有如下优点:

1.在包装时,可将短杆、长杆与调节装置分别以单个的零件的形式包装,短杆与长杆在包装时即为两根直杆状物件,占用空间少,较容易包装,无须像现有技术中为了“L”形馈源杆的形状而预留相应地空间;

2.在安装时,由于短杆已与调节装置铰接,调节装置上具有供所述长杆端部放置的固定腔,因此在安装时,短杆与长杆已经能够快速定位,无需调试角度,使用U型弹力条使得安装时无需一一旋转螺栓,因此这种结构的馈源杆在安装时既无需调试角度也无需一一旋转螺栓,增加了馈源杆安装的速度。

3.短杆从天线反射面的凸面上一点向下延伸与长杆连接,这样用短杆代替了现有技术中的托盘,安装方便,节省材料;

4.相比现有技术中,立柱、托盘以及馈源杆之间的角度与距离皆固定的结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结构中馈源杆与立柱仅在一处的端部与天线反射面凸面固定,因此释放了馈源杆、立柱活动的自由度,给予天线结构较大的设计空间。

附图说明

图1和图2皆为现有技术中天线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天线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天线结构爆炸图。

图1中:01:馈源杆;

图2中:1:旋转抛物面、2:托盘、3:第一馈源杆、4:第二馈源杆、5:馈源夹、6:馈源、7:紧固夹、8:过渡体、9:立柱、10-1和10-2:支耳、13-螺栓;

图3-图4中:100:馈源杆、110:短杆、111:第一铆钉孔、112:第二铆钉孔、120:长杆、121:第三铆钉孔、130:调节装置、131:对称单元、1311:弧形凸台、13111:第四铆钉孔、13112:第五铆钉孔、1312:凹槽、1313:第六铆钉孔、140:U型弹力条、141:铆钉型凸起、200:馈源夹、300:背夹、410:第一铆钉、420:第二铆钉、500:立柱、600:底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请参照图3和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可折叠馈源杆100,用于将馈源固定在天线反射面的凹面一侧,依次包括

一短杆110,其一端螺栓固定在天线反射面的凸面的背夹300上,另一端与调节装置130铰接;

一调节装置130,由两个对称单元131组成,两个对称单元131为紧贴短杆110与长杆120外表面的结构;

一长杆120,一端与所述调节装置130可拆连接,另一端端部固定馈源夹200,馈源(未图示)固定在馈源夹200上。

具体地,请继续参照图3和图4,长杆120和短杆110皆为空心长方体状,短杆110从背夹300处向下延伸,到达靠近天线反射面凹面与凸面交界处,调节装置130位于短杆110端部,在短杆110的两个相对的侧面上,沿短杆110的延伸方向每个侧面依次设置两个铆钉孔,现在叙述一个侧面上的结构,该侧面上两个铆钉孔分别为第一铆钉孔111和第二铆钉孔112,同时,在与该侧面对应的一个对称单元131上,与第一铆钉孔111和第二铆钉孔112位置相对应之处设置了第四铆钉孔13111和第五铆钉孔13112,对于第一铆钉孔111和第四铆钉孔13111,使用第一铆钉410贯穿前述两者使得短杆110和调节装置130在第一铆钉410轴线方向上固定。

若仅固定第一铆钉410,则短杆110可以第一铆钉410所在的轴为旋转轴进行旋转,因此若需要将短杆110完全固定在两个对称单元131之间,需要使用固定装置使第二铆钉孔112和第五铆钉孔13112之间固定。

本实用新型中使用U型弹力条140作为上述固定装置,其为金属材料,具有弹性,其两侧与第二铆钉孔112对应之处设置有铆钉型凸起141,将U型弹力条140从短杆110上与调节装置130连接的端部塞入短杆110内,使得铆钉型凸起141从短杆110内部穿过第二铆钉孔112、第五铆钉孔13112并延伸至对称单元131外,使得短杆110的该侧面与对称单元131固定。

为了方便安装,在对称单元131上设置了弧形凸台1311,弧形凸台1311向对称单元131远离短杆110的一侧凸起,弧形凸台1311位于短杆110围绕第一铆钉410所在的轴旋转时的角度行程范围内,第五铆钉孔13112位于弧形凸台1311内,U型弹力条140的铆钉型凸起141可穿过第二铆钉孔112在弧形凸台1311内沿着弧形凸台1311的延伸方向滑动,此时弧形凸台1311对于铆钉型凸起141形成向短杆110内部的力,直至铆钉型凸起141移动至第五铆钉孔13112内,U型弹力条140恢复少许形变,使得铆钉型凸起141穿过第五铆钉孔13112延伸至对称单元131外部,从而使得铆钉型凸起141固定在第五铆钉孔13112内。

在短杆110的另一个侧面,另一个对称单元131与该侧面上设置完全相同的结构,使得短杆110的两侧结构对称。

使用上述U型弹力条140配合铆钉型凸起141在弧形凸台1311上滑动直至卡入第五铆钉孔13112,这样短杆110能够快速与调节装置130安装,无需像传统的螺栓连接中,需要用扳手将所有螺栓一一旋紧,因此安装简单方便,效率很高。

调节装置130在连接长杆120端部的部分具有固定腔,该固定腔由两个对称单元131的凹槽1312的凹槽面相对而形成,凹槽1312的槽宽与长杆120的厚度相同,使得长杆120的两侧部分能够卡入凹槽1312内。

长杆120的端部在进入上述固定腔中与对称单元131铆钉连接,具体地,如在一个对称单元131上设置第六铆钉孔1313,长杆120的侧面与第六铆钉孔1313对应之处设置一个第三铆钉孔121,使用第二铆钉420将第六铆钉孔1313与第三铆钉孔121固定在一起,另一个对称单元131与长杆120的另一个侧面也是用同样的结构固定。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具有上述可折叠馈源杆的天线结构,具体包括

一天线反射面(未图示),位于整个天线结构的顶端;

一背夹300,位于天线反射面的背面也就是凸面;

一如上所述的可折叠的馈源杆100,一端与背夹300固定,另一端向天线反射面的焦点处延伸,并在端部固定馈源夹200,在馈源夹200上固定馈源;

一立柱500,一端固定在背夹300上,另一端固定在底座600上,用于支撑天线反射面。

使用上述可折叠馈源杆的天线结构,具有以下优点:

1.在包装时,可将短杆110、长杆120与调节装置130分别以单个的零件的形式包装,短杆110与长杆120在包装时即为两根直杆状物件,占用空间少,较容易包装,无须像现有技术中为了“L”形馈源杆的形状而预留相应地空间;

2.短杆110从天线反射面的凸面上一点向下延伸与长杆连接,这样用短杆110代替了现有技术中的托盘,安装方便,节省材料;

3.相比现有技术中,立柱、托盘以及馈源杆之间的角度与距离皆固定的结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天线结构中馈源杆100与立柱500仅在一处的端部与天线反射面凸面固定,因此释放了馈源杆100、立柱500活动的自由度,给予天线结构较大的设计空间。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括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