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结构稳定的储能电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78106阅读:363来源:国知局
一种结构稳定的储能电池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结构稳定的储能电池。



背景技术:

储能电池是一种用于储蓄电能的电池,因需增加电池的容量,一般的储能电池由多个电池单元组成。为提高由多个电池单元组成的储能电池的使用方便性,需要将多个电池单元进行装配组合。其中,现有技术中装配组合储能电池的方式是使用壳体,然后把多个电池单元放置于壳体内,接着直接把壳体进行封装组成一体化的储能电池。然而,这样的电池装配方式存在不足之处:由于电池单元之间只是进行简单的并联电连接,然而并联连接的牢固度不足,使内部电池连接结构存在稳定性差的问题,以致电池组容易出现漏电的安全隐患问题。

实际中的储能电池除了考虑其容量外,还需要考虑电池的结构稳定性,因此,亟需对储能电池的装配组合方式进行升级优化,以提高储能电池的安全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稳定、安全性强的储能电池。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提供一种结构稳定的储能电池,其特征是:包括壳体、固定于所述壳体内的固定板、插接于所述固定板上的若干电池单元,所述若干电池单元均设有正负极耳,所述正负极耳均穿过同一块限位板,相邻的电池单元的正极耳与负极耳电从而形成电连接极耳,所述限位板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所述电连接极耳还分别与用于供用户导电连接的电接头扣接设置,所述电接头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

其中,所述固定板包括底板和排列在所述底板上的用于电池单元嵌入的定位槽。

其中,所述限位板包括开设于板面上的用于穿过正负极耳的限位孔。

其中,所述限位孔是条形孔。

其中,所述电接头包括接块和与所述接块压合的弹片,所述电连接极耳通过插接在所述接块和所述弹片之间的空隙来与所述电接头扣接。

其中,所述电接头固定有盖板,所述盖板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所述电接头通过盖板来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

其中,所述接块设有螺杆,所述盖板开设有螺孔,所述电接头通过螺杆与螺孔的配合来固定于所述盖板。

其中,所述电接头是铜电接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稳定的储能电池,其结构包括壳体、壳体内设置有用于电池单元插接固定的固定板,所述电池单元设有若干个,且若干个电池单元均设有正负极耳,正负耳机均插接在同一块限位板且相邻的电池单元的正、负极耳两两电连接,正负极耳通过限位板与壳体固定连接从而实现位置固定,电连接极耳又分别与用于用户导电连接的且与壳体固定连接的电接头扣接。与现有技术相比,电池单元先固定在固定板上,电池单元上的正负极耳再通过限位板固定在壳体上,电连接极耳扣接在与壳体固定的电接头以实现进一步将正负极耳固定在壳体上,因此,通过对电源电池的多重固定的方式使得整个电池单元能稳固地固定在壳体上,避免了电池组装不稳的问题,增强了电池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稳定的储能电池的壳体、电池单元、固定板和限位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稳定的储能电池的壳体、限位板、电接头和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稳定的储能电池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壳体1;

电池单元2;

固定板3;

限位板4、限位孔41;

极耳5;

电接头6;

盖板7;

弹片8;

螺杆9;

螺孔10。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本实施例的一种结构稳定的储能电池,如图1至图3所示,包括壳体1、壳体1内固定有用于定位若干个并联设置的电池单元2的固定板3,进一步地,固定板3设有底板和排列在底板上的用于供电池单元2嵌入的定位槽,从而能方便稳定地固定电池单元2,电池单元2设置有正负极耳5,正负极耳5都穿插在同一块限位板4上,限位板4开设有限位孔41,正负极耳5通过限位孔41插接在限位板4上,其中,限位孔41是条形孔,这样能较好地将极耳限位固定,然后,把该限位板4与壳体1焊接固定,从而使得电池单元的另一端稳定地固定设置,接着相邻的电池单元2的正负极耳5两两电连接以实现电池间正常通电,电连接极耳5又扣接在用于用户电连接的电接头6,进一步地,电接头6包括接块和与接块压合的弹片8,电连接极耳5通过插接在接块和弹片8之间的空隙来与电接头6扣接,以方便地把极耳5扣接;此外,电接头6又与壳体6固定设置从而使正负极耳5又进一步耳固定在壳体1,增强牢固度,本实施中,电接头6固定有盖板7,盖板7与壳体1固定连接,即,电接头通过盖板7来与壳体1固定连接,进一步地,电接头6的接块设有螺杆9,盖板7开设有螺孔10,电接头6通过螺杆9与螺孔10与盖板7螺栓固定。

本实施例中,电接头6是铜接头。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细地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