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网路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77150发布日期:2018-07-07 07:52阅读:19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线通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线网路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无线通信技术的日渐成熟,越来越多的事业单位、家庭和个人对于无线通信的个性化需求也日益强烈,因此,连接人与各类电器、连接各类用电设备的无线网络应用将成为电信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

在现有技术中,用于接收和/或发射无线信号的lte(longtermevolution)模组通常需要连接至电源模组以获得能源供给,使其具有无线通信的功能。一般采用的是,在所述电源模组和lte模组二者中分别设置卡槽和相应的凸块,利用凸块和卡槽的卡接以实现lte模组和电源模组的对接。但是,这种对接方式导致lte模组不能相对电源模组转动,即,不能调整所述lte模组的角度及方向,如此当讯号不良时,无法通过角度调整而改变讯号强度,导致使用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可自由调节lte模组的角度及方向的无线网路装置。

一种无线网路装置,包括电源模组和lte模组,所述电源模组与所述lte模组电连接并向所述lte模组提供电能,其中,所述电源模组包括底座和电源电极单元,所述电源电极单元固定于所述底座内,且自所述底座朝向所述lte模组的一侧伸出,所述lte模组包括lte电极单元和壳体,所述lte电极单元固定于所述壳体内,且自所述壳体朝向所述电源模组的一侧伸出,所述壳体可拆卸地转动连接于所述底座上,所述lte电极单元与所述电源电极单元电性对接。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无线网路装置利用所述lte模组的壳体和所述电源模组的底座之间的转动连接,实现所述lte模组相对所述电源模组的角度调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无线网路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所示无线网路装置的分解图。

图3为图2中所示无线网路装置另一角度的分解图。

图4为图1中所示无线网路装置沿iv-iv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5为图2中所示无线网路装置中电源电极单元和lte电极单元的对接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或/及”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发明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无线网路装置,包括电源模组和lte模组,所述电源模组与所述lte模组电连接并向所述lte模组提供电能,所述电源模组包括底座和电源电极单元,所述电源电极单元固定于所述底座内,且自所述底座朝向所述lte模组的一侧伸出,所述lte模组包括lte电极单元和壳体,所述lte电极单元固定于所述壳体内,且自所述壳体朝向所述电源模组的一侧伸出,所述壳体可拆卸地转动连接于所述底座上,所述lte电极单元与所述电源电极单元电性对接。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请参见图1,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无线网路装置100包括电源模组200和lte模组300。所述lte模组300可拆卸地电连接所述电源模组200。所述电源模组200向所述lte模组300提供电能,以使所述lte模组300具有无线通信的功能。

请参见图4,所述电源模组200至少包括底座2和电源电极单元3。所述lte模组300至少包括壳体5和lte电极单元7。所述电源电极单元3固定于所述底座2内,且自所述底座2朝向所述lte模组300的一侧伸出。所述lte电极单元7固定于所述壳体5内,且自所述壳体5朝向所述电源模组200的一侧伸出。所述壳体5可拆卸地与所述底座2转动连接。所述lte电极单元7与所述电源电极单元3电性连接。

请参见图2和图3,所述电源模组200还包括电源本体1。所述底座2固定于所述电源本体1上。所述底座2包括固定座21和旋转座22。所述固定座21固定于所述电源本体1上。所述旋转座22可转动地套设于所述固定座21上。所述固定座21和所述旋转座22通过卡扣结构配合连接。

所述固定座21大致呈倒扣的碗状,且其碗口朝向所述电源本体1,其碗底朝向所述旋转座22,并收容于所述旋转座22内。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固定座21与所述电源本体1一体制成。可以理解地,在其它实施方式中,所述固定座21也可以是可拆卸地固定于所述电源本体1上。

所述固定座21上设有卡槽211。所述卡槽211设于所述固定座21朝向所述电源本体1的一端。所述卡槽211自所述固定座21的外周侧面向内凹陷形成。所述卡槽211呈缩颈圆环状。

所述旋转座22包括底板221和侧壁222。所述侧壁222自所述底板221的周缘向同一侧延伸形成。所述侧壁222大致呈圆环状。所述底板221和所述侧壁222共同构成倒扣的碗状,其碗口朝向所述固定座21,其碗底朝向所述lte模组300,并与所述壳体5转动连接。所述侧壁222的自由端呈缩颈圆环状以与所述卡槽211相适配,所述侧壁222的自由端收容并卡接于所述卡槽211内。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侧壁222被若干间隙2221均匀分割为若干间隔设置的卡扣223。若干所述卡扣223的自由端共同组成缩颈圆环状并收容和卡接于所述卡槽211内。

具体地,每一所述卡扣223包括止转部2231和扣合部2232。若干所述止转部2231自所述底板221的周缘向同一侧延伸形成。每一所述扣合部2232自一对应的所述止转部2231的自由端进一步向外延伸形成。若干所述扣合部2232共同构成与所述固定座21的卡槽211相适配的缩颈圆环结构并收容于所述卡槽211内,以与所述固定座21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座21上还设有若干第一凹凸结构212。若干所述第一凹凸结构212设于所述卡槽211底壁,且环绕所述卡槽211呈环状均匀分布。对应地,每一所述扣合部2232的内壁还设有若干第二凹凸结构2233。所述第二凹凸结构2233与所述第一凹凸结构212相适配,用以增加所述旋转座22和所述固定座21之间的密合度和改善操作手感。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座21上还设有至少一个卡榫213。所述卡榫213设于所述固定座21远离所述电源本体1的一端。所述卡榫213形成于所述固定座21的侧面。当所述扣合部2232收容于所述卡槽211内时,其中一所述止转部2231正对所述固定座21的卡榫213,且正对所述卡榫213的止转部2231发生弹性变形。在外力作用下所述旋转座22相对所述固定座21转动时,所述卡榫213用于限制所述旋转座22的旋转角度以防止内部线路不会因旋转角度过大而损坏。

所述旋转座22还包括凹部224。所述凹部224自所述底板221的中心朝向所述固定座21凹陷形成。对应地,所述固定座21上还设有容置腔214,用以收容所述凹部224。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凹部224大致呈半球形空心体。所述凹部224形成收容腔225,用以部分收容所述壳体5,并与所述壳体5转动连接。

所述电源电极单元3固定于所述底座2和所述电源本体1之间。所述电源电极单元3包括支撑板31、正极32、负极33和导电件34。所述正极32和负极33固定于所述支撑板31上,并与所述支撑板31共同收容于所述固定座21内。所述导电件34固定并收容于所述旋转座22内,用以电性连接所述负极33和所述lte电极单元7。

所述支撑板31固定于所述电源本体1内的结构件(图未示)上。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板31大致呈圆形。所述正极32和负极33间隔设于所述支撑板31的同一侧上,且自所述固定座21的顶部伸出。对应地,所述固定座21上靠近所述旋转座22的一端还设有穿孔用以裸露所述正极32和负极33。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负极33具有两个接触脚331。对应地,所述固定座21上设有第一穿孔215和两个第二穿孔216用以分别裸露所述正极32和所述负极33的两个接触脚331。

所述导电件34设于所述旋转座22和所述固定座21之间。所述导电件34固定于所述底板221的内壁。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导电件34包括第一导电部341和两个第二导电部342。所述第一导电部341大致呈圆环形,用以电性连接所述负极33。每一所述第二导电部342自所述第一导电部341的一侧向外延伸形成。两个所述第二导电部342相对设置,用以电性连接所述lte电极单元7。对应地,所述旋转座22上对应相对设有两个转轴孔226,用以分别收容和穿设两个所述第二导电部342,以使两个所述第二导电部342能够与所述lte电极单元7电连接。对应地,所述旋转座22上还设有第三穿孔227以裸露所述正极32,以使所述正极32能够与所述lte电极单元7电连接。具体地,所述第三穿孔227设于所述凹部224的底部中心。

请再次参见图2和图3,所述lte模组300还包括电路板6。所述lte电极单元7固定于所述电路板6上。所述电路板6固定并收容于所述壳体5内。

所述壳体5包括收容部51和插接部52。所述收容部51为空心体,用以收容所述电路板6和固定于所述电路板6上的各种电子元件(图未示)。所述插接部52设于所述收容部51的一端。所述插接部52为空心体,且与所述收容部51相导通。所述插接部52用以部分收容所述lte电极单元7,并转动连接所述旋转座22。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插接部52的端面大致呈球形面。所述插接部52收容于所述凹部224的收容腔225内,并与所述凹部转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插接部52的端面上还设有至少一个凸台521,如图3所示;所述收容腔225的底部上对应设有至少一个第三凹凸结构228,如图2所示。当所述插接部52与所述凹部224转动连接时,所述凸台521能够与所述第三凹凸结构228互相咬合以增加连接密合度。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插接部52的端面上设有两个所述凸台521。

请再次参见图2和图3,所述lte电极单元7固定于所述电路板6靠近所述插接部52的一端。所述lte电极单元7包括第一电极71和两个第二电极72。所述第一电极71和两个第二电极72分别间隔设置。两个所述第二电极72分别位于所述第一电极71的相对两侧。所述lte电极单元7自所述插接部52伸出所述壳体5外,用以与所述电源电极单元3电连接。

对应地,所述插接部52上设有第一缺口522和两个第二缺口523用以裸露所述第一电极71和两个所述第二电极72。具体地,所述第一缺口522设于所述插接部52的端面上;两个所述第二缺口523分别设有所述插接部52的相对的两个侧面上。两个所述第二电极72自两个所述第二缺口523伸出所述壳体5外。当所述lte模组300连接于所述电源模组200上,两个所述第二电极72部分收容于两个所述转轴孔226内,并与两个所述第二导电部342电连接,此时所述lte模组300能够以两个所述第二电极72为轴相对于所述电源模组200自由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5上还可设有至少一个压钮53。所述压钮53设于所述收容部51上靠近所述插接部52的部分。所述压钮53正对所述第二电极72,即所述第二电极72位于所述压钮53的内侧。外力按压所述压钮53时,所述第二电极72向内弹性变形以缩回所述插接部52内,以方便所述插接部52与所述电源模组200的安装和拆卸。

进一步地,所述lte模组300还可包括网路接口8。所述网路接口8固定于所述电路板6上,且收容于所述壳体5内。对应地,所述壳体5上还设有开口54,用以裸露所述网路接口8。所述网路接口8用于接收有线网路信号。

图5示出了所述电源电极单元3和所述lte电极单元7的具体结构和电连接方式。

请参见图5,所述正极32固定于所述支撑板31的中心。所述正极32包括弹性部321和接触点322。所述接触点322设于所述弹性部321上。所述弹性部321采用双侧弹片的组合设计,其中一侧弹片平直,另一侧弹片设为凸起,以确保当进行角度调整时,所述正极32可藉由弹片应力,而回到原位,避免因转动时而产生大范围变形,导致接触不良。

所述负极33固定于所述支撑板31的边缘部分。所述负极33包括两个所述接触脚331和连接两个所述接触脚331的连接部332。所述连接部332大致呈半圆环状。所述连接部332贴设于所述支撑板31的一侧。两个所述接触脚331垂直于所述连接部332设置。两个所述接触脚331固定于所述支撑板31上。每一所述接触脚331采用双侧弹片的组合设计,其中一侧弹片平直,另一侧弹片设为凸起,以确保当进行角度调整时,所述接触脚331可藉由弹片应力,而回到原位,避免因转动时而产生大范围变形,导致接触不良。

所述第一导电部341上设有若干沿径向延伸的切槽343。若干所述切槽343沿着所述第一导电部341呈环状排列。所述负极33的接触脚331部分卡接于所述切槽343内。当转动所述旋转座22时,所述第一导电部341随之转动,从而使所述接触脚331沿着所述第一导电部341滑动直至卡入某一所述切槽343内。优选地,所述第一导电部341上设有切槽343的圆环段可朝向所述负极33凸伸,以增加所述接触脚331与所述切槽343的接触面积和提高接触稳定性。

所述第一电极71为金属导片。所述第一电极71包括相对设置的固定端711和接触端712。所述固定端711固定于所述电路板6上。所述接触端712朝向所述正极32并与所述正极32电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接触端712的端面朝向所述正极32且为弧形面。优选地,所述接触端712的端面设有微型结构,用以增加与所述正极32的接触点,避免接触不良。

每一所述第二电极72包括固定部721和接触部722。所述固定部721固定于所述电路板6上。所述接触部722设于所述固定部721远离所述第一电极71的一侧。所述接触部722用于与所述导电件34的第二导电部342电连接。两个所述第二电极72的两个接触部722分别位于所述第一电极71的相对两侧。两个所述接触部722相互背对设置。

请同时参见图2和图4,当使用所述无线网路装置100时:按压所述压钮53并将所述壳体5的插接部52插入所述旋转座22的凹部224内;松开所述压钮53使得两个所述第二电极72的接触部722卡入两个所述转轴孔226内,并与两个所述第二导电部342对接。

当需要调整所述lte模组300相对于所述电源模组200的角度时,在外力作用下驱动所述lte模组300以收容于两个所述转轴孔226内的两个所述第二电极72为转轴转动;同时也可以在外力作用下驱动所述旋转座22相对于所述固定座21转动,因此时所述lte模组300固定连接于所述旋转座22上,所述lte模组300可以进行进一步地角度调整。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无线网路装置100利用所述lte模组300的壳体5和所述电源模组200的底座2之间的转动连接,实现所述lte模组300相对所述电源模组200的角度调整。另外,本发明的无线网路装置100利用所述旋转座22和所述固定座21之间的转动连接,实现所述lte模组300进一步相对所述电源模组200的角度调整。

可以理解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做出其它各种相应的改变与变形,而所有这些改变与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