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传输电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92857阅读:17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复合传输电缆。



背景技术:

功率超声技术是一种前沿综合技术,其应用可覆盖多个领域,如功率超声油井增油、防垢解堵、原油轻质化、污油泥处理、先进水处理等领域。

复合传输电缆是声波增油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外导体具有双重作用,它既作为传输回路的一根导线,用于传输低电平,又具有屏蔽作用,用于隔离外界的电磁场与电缆产品中电磁场,改善电场分布。现有柔性电缆的外导体主要为编织网结构,当电缆出现弯曲等状态时,编织网的编织线在其交叉处会产生搓动,长时间则会使编织线磨损,从而破坏编织网的结构,影响外导体的屏蔽效果和电缆的正常使用,尤其是功率超声油井增油应用方面,由于井下传输距离长、下井设备重量大,编织结构间小的搓动,都极易引起的电缆外导体磨损,传统的复合传输电缆在实际应用中,多是因外导体的磨损而损坏,并且在使用三个月左右就需更换新的复合传输电缆,为生产增加了很多不必要的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的复合传输电缆,以解决现有电缆弯曲时外导体易磨损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复合传输电缆,包括内导体、内绝缘层、外导体、外绝缘层和铠装层,所述内绝缘层、外导体、外绝缘层和铠装层与沿径向由内到外依次包覆设置,所述内导体设置在所述内绝缘层内,所述外导体为编织网结构,且其被封装于所述粘弹性材料内。

优选地,所述外导体采用铜丝编织网结构。

优选地,所述铠装层为双层钢丝层结构,包括内钢丝层和外钢丝层,所述内钢丝层和外钢丝层反向螺旋缠绕。

优选地,所述外钢丝层的钢丝直径大于内钢丝层的钢丝直径。

优选地,所述外钢丝层的钢丝直径为1.3mm~2.5mm,内钢丝层的直径为1.0mm~2.0mm,所述传输电缆的外径不大于18.5mm。

优选地,所述外绝缘层为聚丙烯材料。

优选地,所述内导体为质数根导电线芯同心绞合而成。

优选地,所述粘弹性材料为乙丙橡胶、硅胶或氟胶。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另一种复合传输电缆,包括内导体、内绝缘层、外导体、外绝缘层和铠装层,所述内绝缘层、外导体、外绝缘层和铠装层同轴设置,且沿径向由内到外依次包覆设置,所述内导体设置在所述内绝缘层内,所述外导体为编织网结构,其编织网的网孔内填充有粘弹性材料,所述粘弹性材料与构成所述编织网孔的编织线胶连。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另一种复合传输电缆,包括内导体、内绝缘层、外导体、外绝缘层和铠装层,所述内绝缘层、外导体、外绝缘层和铠装层同轴设置,且沿径向由内到外依次包覆设置,所述内导体设置在所述内绝缘层内,所述外导体为编织网结构,其编织线的交叉处胶连固定。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复合传输电缆包括内导体、内绝缘层、外导体、外绝缘层和铠装层,所述内绝缘层、外导体、外绝缘层和铠装层与沿径向由内到外依次包覆设置,所述内导体设置在所述内绝缘层内,所述外导体为编织网结构,且其被封装于所述粘弹性材料内,防止电缆在弯曲或者受重时编织线产生搓动,同时提高了编织层的结构强度,增强外导体的抗磨损能力,使电缆保持较高的信号传输效率。尤其是极大的提高了传输距离长、并且重量在的复合传输电缆的使用寿命,并同时保证复合传输电缆实现持续的高效率信息传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复合传输电缆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复合传输电缆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复合传输电缆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A部放大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复合传输电缆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复合传输电缆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的B处放大示意图。

图中:1:内导体;11:导电线芯;2:内绝缘层;3:外导体;31:编织线;32:编织孔;33:交叉处;4:外绝缘层;5:铠装层;51:内钢丝层;52:外钢丝层;6:粘弹性材料。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功率超声,且外导体3不易磨损的复合传输电缆,其除内导体外,各层均同轴设置,提高导体面积占比。除此之外,还采用防止外导体3的编织线31搓动的方法,用来解决外导体3易磨损问题,尤其是解决传输电缆应用在在功率超声油井增油设置时,外导体3易磨损的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中提供三种相关联(均通过胶连方式防止编织线搓动)的技术方案,具体在实施例1-3中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复合传输电缆,包括内导体1、内绝缘层2、外导体3、外绝缘层4和铠装层5,其中,内绝缘层2、外导体3、外绝缘层4和铠装层5沿径向由内到外依次包覆设置,内导体1被包覆在内绝缘层2的内部,外导体3为编织网结构,该编织网结构的外导体3封装于粘弹性材料6内,防止电缆在弯曲或者受重时编织线产生搓动,同时提高了编织层的结构强度,增强外导体3的抗磨损能力,使电缆保持较高的信号传输效率。尤其是对应用在功率超声油井增油中的复合超声电缆的寿命有极大的提高,解决了其因传输距离长、并且重量大等原因导致的外导体3易磨损的问题并同时保证传输电缆实现持续的高效率信息传输。

优选地,粘弹性材料6为乙丙橡胶、硅胶或氟胶,需要说明的是,其它现有具有常态下具有弹性的材料也能使用。

其中,编织线31为导体材料,优选地,编织线31为铜丝,能够更好的防电磁干扰以及消除电缆表面电位。

优选地,内导体1由质数根导电线芯11同心绞合而成,能够保证内导体具有良好的传输性能和柔韧性,并能够尽量的减少导电线芯11之间的干扰。更优选地,内导体1为31根导电线芯11同心绞合而成。

进一步地,外绝缘层4和内绝缘层2为聚丙烯材料制成。铠装层5包覆在外绝缘层4外侧,其包括外钢丝层52和内钢丝层51,两层钢丝层反向螺旋缠绕,外钢丝层52的钢丝直径在内钢丝层51的钢丝直径,并且外钢丝层52应缠绕得十分紧密,以达到从外部完全不能看到内钢丝层51的效果为准。

优选地,内钢丝层51的钢丝直径为1.0mm~2.0mm,外钢丝层52的钢丝直径为1.3mm~2.5mm。传输电缆外径不大于18.5mm便于下到油井内,同时又能尽可能提高其传输效率和抗拉强度。

本实施例中,进一步优选地,内钢丝层51的直径为1.3mm,外钢丝层52的直径为1.6mm,两层钢丝反方向螺旋缠绕,节距的选择应保证电缆切断后钢铠仍能紧贴缆芯。材料可以按抗拉强度和耐磨性能选定,优选地,要求拉断力大于80kN。

实施例二

如图3-5所示,本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相同之处不再赘述,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仅在编织线31的交叉处33利用胶粘剂将编织线31胶连固定,具体的胶粘剂可采用环氧树脂胶、橡胶等材料。能够防止电缆在弯曲时编织线之间搓动,避免外导体产生不必要的磨损,从而起到保护外导体的作用,使电缆保持较高的信号传输效率,同时避免在固定编织线时使用过多的材料。

实施例三

如图6和图7所示,本实施例三与实施例二和实施一的区别是:采用在编织孔32内填充粘弹性材料6,该粘弹性材料6与构成所述编织网孔32的编织线31胶连,从而使编织线31固定。防止电缆在弯曲时编织线之间搓动,避免外导体产生不必要的磨损,从而起到保护外导体的作用,使电缆保持较高的信号传输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可以每个编织孔32内填充粘弹性材料6,也可以是间隔一个编织孔32注入,以编织线31之间不能搓动为准。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复合传输电缆复合传输电缆包括内导体、内绝缘层、外导体、外绝缘层和铠装层,所述内绝缘层、外导体、外绝缘层和铠装层与沿径向由内到外依次包覆设置,所述内导体设置在所述内绝缘层内,所述外导体为编织网结构,且其被封装于所述粘弹性材料内,防止电缆在弯曲或者受重时编织线产生搓动,同时提高了编织层的结构强度,增强外导体的抗磨损能力,使电缆保持较高的信号传输效率。尤其是极大的提高了传输距离长、并且重量在的复合传输电缆的使用寿命,并同时保证复合传输电缆实现持续的高效率信息传输。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