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子式漏电断路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76121阅读:712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子式漏电断路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漏电断路器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电子式漏电断路器。



背景技术:

漏电断路器(residual current circuit-breaker)是在电路中漏电电流超过预定值时能自动动作的开关。常用的漏电断路器分为电压型和电流型两类,而电流型又分为电子式漏电断路器和电磁式漏电断路器两种。图1示出了现有的电子式漏电断路器,电源主回路穿过互感器,互感器实时监测电源主回路的电流,并在检测到漏电电流时,输出漏电电流信号到电子电路,使脱扣线圈动作,脱扣线圈中的动芯推动脱扣机构组件,脱扣机构组件带动触头分开,达到短路断开目的。测试回路用于检测产品是否在有效状态。

但是,现有的电子式漏电断路器的电子电路从电源主回路下端取电,如果电流从电源主回路下端输入,则会出现虽然触头处于断开位置,但由于电子电路上没有断开点,会导致电源主回路下端中线端子带电,电工在安装和维护电子式漏电断路器时会有触电风险。即现有的电子式漏电断路器只能适用于电流从电源主回路上端输入的情况,如果将现有的电子式漏电断路器直接应用于电流从电源主回路下端输入的情况,电工安装电子式漏电断路器到配电箱或后续维护时都有触电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电子式漏电保护器,欲实现适用于电流从电源主回路下端输入的情况,进而减小电工安装和维护时的触电风险。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现提出的方案如下:

一种电子式漏电断路器,包括:互感器、电子电路、脱扣线圈、脱扣机构、触头和测试回路,

所述电子电路的取电连接线连接于电源主回路上端。

优选的,所述脱扣机构的手柄向上为所述触头的闭合位置,所述脱扣机构的手柄向下为所述触头的断开位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电子式漏电断路器,电子电路的取电连接线连接于电源主回路上端,这样在电流从电源主回路下端输入的场景,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子式漏电断路器,降低了电工安装和维护时的触电风险。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传统的电子式漏电断路器的电路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式漏电断路器的电路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触头闭合时脱扣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触头闭合时脱扣机构的连接原理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触头断开时脱扣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触头断开时脱扣机构的连接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参见图2,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式漏电断路器,本实施例提供的电子式漏电断路器包括:互感器1、电子电路2、脱扣线圈3、脱扣机构4、触头5和测试回路6。电子电路2的取电连接线连接于电源主回路上端。这样电子电路2从电源主回路上端取电。在电流从电源主回路下端输入(下进线)的场景,采用本实施例提供的电子式漏电断路器,降低了电工安装和维护时的触电风险。

为了使图1所示电子式漏电断路器适用于下进线的场景,可以将其翻转180度,使得输入端向下,输出端向上,这样电子电路从电源主回路上端取电,降低了电工安装和维护时的触电风险。但这时脱扣机构的手柄也翻转了180度,手柄向上为触头的断开位置,手柄向下为触头的闭合位置,即断开位置和闭合位置反向了,同正常操作习惯不一样。正常操作习惯为手柄向上为触头的闭合位置,手柄向下为触头的断开位置。因此,对图1所示电子式漏电断路器的脱扣机构进行反向设置,实现手柄向上为触头的闭合位置,手柄向下为触头的断开位置,如图3~图6所示,脱扣机构的各部件的相对位置不变,根据四连杆机构的运行特点,改变手柄41、U轴42和触头支架43构成的四连杆机构中连杆的长度和运行角度,实现手柄向上为闭合位置,手柄向下为断开位置。

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对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