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变压器防短路接线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16899阅读:263来源:国知局
一种变压器防短路接线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变压器保护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变压器短路保护结构。



背景技术:

变压器是利用电磁感应的原理来改变交流电压的装置,主要由铁芯和线圈组成,线圈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绕组, 每个绕组都有两根或两根以上的引出线, 引出线一般通过线槽固定在绕组一端,通过锡焊技术连接pin针。目前市场上的变压器引线脚之间的距离小,在接线并焊锡后容易引起相连造成短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一般通过以下两种方法处理:一是在接线并焊锡后通过人工目测检查,如引线脚之间有锡相连时,用利器(如刀片、剪刀等)将多余的锡、连接线清理掉;二是在接线并焊锡后通过人工目测检查,如引线脚之间有锡相连时,使用电烙铁清理多余的连锡、连接线。以上处理方法的缺点是重复使用人工检查、清理,增加了两道工序,增加了生产工时,造成人工成本增加,而且在人工检查、清理过程中使变压器增加其它质量风险,如使用利器清理时可能造成其它连接线断线,使用电烙铁清理时可能会烫伤变压器的外包胶带、骨架挡板等。又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号为CN201020585383.0)公开了一种利于粗线焊锡的变压器,其通过在引线脚之间设置挡板来解决焊锡容易短路、线材不易上锡等问题,但此结构相对复杂,增加材料成本,且只能适用于粗线。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所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能够有效防止短路的变压器接线结构。

本实用新型所要达到的技术效果通过以下方案实现:

一种变压器防短路接线结构,所述变压器包括支架、置于支架内的绕组、设置在支架和绕组一端的线槽,所述绕组两端引出第一引线和第二引线并固定在线槽上,所述第一引线和第二引线通过焊锡连接第一pin针和第二pin针,所述第一引线和第二引线焊锡位置上下错开。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pin针和第二pin针为多组。所述支架为绝缘材料制成,支架顶部设有对应pin针数量的线槽。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引线和第二引线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1.7mm。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引线和第二引线焊锡位置在竖直方向的距离大于或等于2mm。

进一步地,所述绕组包括铁芯和至少两个线圈。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引线和第二引线通过自动焊锡机连接第一pin针和第二pin针。

进一步地,所述线槽上设有与引线数量相等的供引线穿过的出线槽。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变压器通过在相邻引线焊锡位置上下错开有效增大接线点的距离,使焊接后的相邻引线脚之间不相连,有效防止变压器因为锡相连而出现短路现象。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变压器引线接线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变压器引线接线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说明。

请参照图1,为现有技术中变压器引线接线结构,所述变压器包括支架100,置于支架100内的多组绕组200,所述绕组200两端引出线400固定在线槽300上,所述引出线400通过焊锡连接pin针500。支架100为绝缘材料制成,其顶部设有对应pin针数量的线槽。如图所示,由于相邻两根引出线距离太近,焊锡部位又在同一水平位置,很容易出现锡粘连现象进而造成变压器短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变压器防短路接线结构,如图2所示,所述变压器包括支架1和置于支架1内的多组绕组2,所述绕组包括铁芯和至少两个线圈(图中未示出),所述绕组2两端引出第一引线4和第二引线5,均固定在线槽3上,所述第一引线4和第二引线5通过焊锡8连接第一pin针6和第二pin针7,所述第一引线4和第二引线5焊锡8位置上下错开。通过在相邻引线焊锡8位置高度上的距离差有效增加相邻引线焊锡8的距离,有效防止变压器引线间锡连而出现短路现象。

尤其是,当所述第一引线4和第二引线5之间的距离小于或者等于1.7mm时,对锡焊技术要求更高,更容易出现锡粘结现象,所述第一引线4和第二引线5焊锡8位置在竖直方向的距离应大于或等于2mm,有效确保相邻引线间不会出现锡粘连。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引线4和第二引线5可通过自动焊锡机连接第一pin针和第二pin针,实现快速有效的焊锡并能防止锡粘连,也可通过人工点焊技术焊接。如图所示,第一pin针和第二pin针为多组,所有pin针结构及相对位置与第一pin针6和第二pin针7相同。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线槽3上设有与引线(4,5)数量相等的供引线穿过的出线槽9,所述出线槽9的大小刚好可以方便引线(4,5)通过且直径不大于所述引线(4,5)的2倍以便固定所述引线(4,5)。

本实用新型的变压器防短路接线结构,通过在相邻引线脚的焊锡位置上下错开,不形成干涉,有效防止变压器短路。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进行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等同替换亦不能使修改后的技术方案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