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磁吸附的智能控制面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387961阅读:228来源:国知局
基于磁吸附的智能控制面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控制面板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磁吸附的智能控制面板。



背景技术:

开关作为常见的电力启闭装置用于各类建筑中,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器元件之一。目前,随着人们对装修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将开关设置在墙体的表面已成为越来越多家庭的选择,因此,开关面板也就广泛应用于家庭、商业单位和公共场所等建筑中。

通常,面板开关包括操控面板(或按钮)、面框以及开关模组,现有面板安装大都通过螺丝固定,安装维修不便,同时也影响美观,而少部分通过磁吸附的结构也是采用了用螺丝固定磁铁的方式,该方式容易造成磁铁的断裂,影响安装效果。同时,智能控制面板通过螺丝固定,这样就需要在智能控制面板表面开螺丝孔,为了使智能控制面板更加美观,就必须挡住螺丝孔,而这往往又需要用一个塑胶外壳来扣住螺丝孔。

因此,提供一种新型的基于磁吸附的智能控制面板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诸多问题实属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的基于磁吸附的智能控制面板,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智能控制面板安装维修不方便、外观不美观以及磁铁易断裂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基于磁吸附的智能控制面板,所述智能控制面板包括:

框架组件,具有第一中空部,且所述框架组件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凹槽;

后盖组件,具有容置部,所述容置部与所述第一中空部相对应,所述后盖组件与所述框架组件相连接;

按键组件,所述按键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中空部内,其中,所述按键组件、所述框架组件以及所述后盖组件的容置部共同围成一个腔体;

电子部件,设置于所述腔体内,并在使用过程中与所述按键组件相接触;

磁性组件,所述磁性组件经由所述凹槽与目标吸附区相吸附,以将所述框架组件固定于所述目标吸附区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框架组件包括边框部和面板部,其中,

所述凹槽设置于所述边框部上,所述第一中空部位于所述面板部上,所述面板部固定于所述边框部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面板部胶粘于所述边框部表面,且所述面板部至少覆盖所述凹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边框部为基于CNC加工的铝合金边框,所述面板部为钢化玻璃。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钢化玻璃的厚度为1~3mm。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智能控制面板还包括背板支架,其中,

所述背板支架具有第二中空部,且所述目标吸附区设置于所述背板支架上,所述容置部穿过所述第二中空部以使所述磁性组件与所述目标吸附区相吸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磁性组件包括至少一个铁磁元件,

所述铁磁元件沿其厚度方向上具有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穿过所述凹槽与所述目标吸附区相吸附,其中,沿垂直于所述铁磁元件厚度方向的平面内,所述第二部分至少一个方向上的尺寸大于所述凹槽沿该方向上的尺寸。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凹槽的数量为4个,且均匀设置于所述框架组件上,所述磁性组件包括4个与所述凹槽一一对应的所述铁磁元件。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按键组件包括至少一个按键元件,所述按键元件所述电子部件控制区相对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按键组件为基于CNC加工的铝合金按键组件。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基于磁吸附的智能控制面板,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采用阶梯形磁吸附的智能控制面板,面板安装无需使用螺丝固定,安装维修拆卸方便;

2)本实用新型采用阶梯形磁吸附的智能控制面板,面板安装无需使用螺丝固定,无需在面板表面开螺丝孔,增强了外观的完整性及美感;

3)本实用新型采用阶梯形磁吸附的智能控制面板,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螺丝固定磁铁使磁铁易碎的缺陷,提高产品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基于磁吸附的智能控制面板的爆炸图。

图2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基于磁吸附的智能控制面板的主视图。

图3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基于磁吸附的智能控制面板的后视图。

图4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基于磁吸附的智能控制面板的电路框图。

图5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基于磁吸附的智能控制面板的左视图。

图6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基于磁吸附的智能控制面板的仰视图。

元件标号说明

11 框架组件

111 第一中空部

112 凹槽

113 边框部

114 面板部

12 后盖组件

121 容置部

13 按键组件

131 按键元件

14 电子部件

15 磁性组件

151 铁磁元件

1511 第一部分

1512 第二部分

16 背板支架

161 第二中空部

17 接线端子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请参阅图1至图6。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如图1~6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基于磁吸附的智能控制面板,所述智能控制面板包括:

框架组件11,具有第一中空部111,且所述框架组件11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凹槽112;

后盖组件12,具有容置部121,所述容置部121与所述第一中空部111相对应,所述后盖组件12与所述框架组件11相连接;

按键组件13,所述按键组件13设置于所述第一中空部内111,其中,所述按键组件13、所述框架组件11以及所述后盖组件13的容置部121共同围成一个腔体;

电子部件14,设置于所述腔体内,并在使用过程中与所述按键组件13相接触;

磁性组件15,所述磁性组件15经由所述凹槽112与目标吸附区相吸附,以将所述框架组件11固定于所述目标吸附区上。

作为示例,所述框架组件11包括边框部113和面板部114,其中,

所述凹槽112设置于所述边框部113上,所述第一中空部111位于所述面板部114上,所述面板部114固定于所述边框部113上。

具体的,所述框架组件11可以为任意形状,可以为一体成型的结构,也可以为两个或多个组件组合为一体的结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框架组件11由边框部113和面板部114构成,其中,所述边框部113包括一具有预设宽度的环形边框,如图5所示,所述预设宽度可以为1~15mm,在本实施例中,优选为9.7mm,且该环形边框优选为方环形边框,其中,方环的边长可以为80~150mm,在本实施例中选择为108mm,另外,所述边框部113还包括自所述环形边框向环形中心延伸的延伸部,如图1所示,进一步,所述凹槽112设置于所述延伸部上,且进一步满足,在环形边框宽度方向上,也即所述磁性组件组装时的厚度方向上,所述磁性组件151的第二部分1512的厚度与所述延伸部的厚度之和等于所述环形边框的预设厚度,以保证产品组装的外观美感。

具体的,所述后盖组件12作为产品的后盖,在本实施例中,优选为塑料后盖,进一步,其可以以任意方式固定于所述框架组件11上,如螺纹连接、铆接等。另外,如图5所示,所述容置部121为槽形结构,其凸出的高度(相当于槽形结构的槽深)为10~18mm,在本实施例中选择为14.5mm,且该槽形结构为方形槽,其边长可以为30~80mm,在本实施例中为59.4mm,所述容置部121经由所述第一中空部111与所述按键组件13相对应,相对应是指在产品安装过程中的位置关系相对应,从而合理配置所述电子部件14,以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使所述按键组件触动所述电子部件的控制区而发挥作用,其中,电子部件14可以为但不限于PCB部件。

作为示例,所述面板部114胶粘于所述边框部113表面,且所述面板部114至少覆盖所述凹槽112。

作为示例,所述边框部113为基于CNC加工的铝合金边框,所述面板部114为钢化玻璃。

作为示例,所述钢化玻璃的厚度为1~3mm。

具体的,当所述框架组件11为由所述边框部113和所述面板部114组成的结构时,所述面板部114可以通过胶粘于所述边框部113上,优选地,使所述面板部114的边缘与所述边框部113的边缘重合,可以通过双面胶胶粘,还可以卡接等方式将所述面板部114固定在所述边框部113上。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面板部114至少覆盖所述凹槽112,一方面,所述面板部可以起到对后续插入所述凹槽112中的磁性组件15进行固定的作用,另一方面,所述面板部114覆盖所述凹槽区域,即覆盖后续插入磁铁的区域,或者其他必要的区域,可以进一步提高产品外观的美感。

另外,本实施例中,所述钢化玻璃采用高强度的钢化玻璃,经久耐用,其厚度优选为2mm。

作为示例,所述智能控制面板还包括背板支架16,其中,所述背板支架16具有第二中空部161,且所述目标吸附区设置于所述背板支架16上,所述容置部121穿过所述第二中空部161以使所述磁性组件15与所述目标吸附区相吸附。

具体的,如图1所示,所述智能控制面板进一步还可以包括一背板支架16,其中,所述背板支架16优选为铁背板支架,所述磁性组件15可直接吸附于所述铁背板支架上,优选地,所述后盖组件12的表面轮廓尺寸小于所述框架组件11和所述背板支架16的尺寸,或者所述后盖组件12上预留有通孔,以使所述磁性组件15直接吸附在所述目标区域上,从而进一步增强吸附力。

作为示例,所述磁性组件15包括至少一个铁磁元件151,其中,所述铁磁元件151沿其厚度方向上具有第一部分1511和第二部分1512,所述第一部分1511穿过所述凹槽112与所述目标吸附区相吸附,其中,沿垂直于所述铁磁元件151厚度方向的平面内,所述第二部分1512至少一个方向上的尺寸大于所述凹槽112沿该方向上的尺寸。

具体的,所述铁磁元件151与所述凹槽112的具体形状不限,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凹槽112的形状为具有圆角的长方形凹槽,所述铁磁元件151的第一部分1511的形状与所述凹槽112的形状对应,使所述第一部分1511恰好插入所述凹槽112中,当然,所述第一部分1511的尺寸也可以对应小于所述凹槽的尺寸,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铁磁元件151的第二部分1512在垂直于其厚度方向的平面内的形状也为具有圆角的长方形,其长度大于所述凹槽的长度,宽度小于或等于所述凹槽的宽度,从而保证所述第二部分卡在所述凹槽外侧。

另外,对于所述铁磁元件151的厚度,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部分1511的厚度满足刚好穿过所述凹槽112并直接与目标吸附区相吸附,即保证整个产品与目标吸附区之间紧密贴合,无空隙,所述第二部分1512的厚度满足与所述边框部113在垂直于其厚度方向的平面内的最高处的高度相同,所述面板部114胶粘于所述边框部上并恰好与所述磁性组件第二部分相贴合以进一步将其固定在所述边框部的凹槽中。

作为示例,所述凹槽112的数量为4个,且均匀设置于所述框架组件11上,所述磁性组件15包括4个与所述凹槽112一一对应的所述铁磁元件151。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边框部113为方形环边框,4个所述凹槽分别设置于方环形边框的四个边的中部,从而保证整个产品稳定固定。

作为示例,所述按键组件13至少包括一个按键元件131,所述按键元件131所述电子部件14控制区相对应。

作为示例,所述按键组件13为基于CNC加工的铝合金按键组件。

具体的,所述按键元件131用于被触动以于所述电子部件的控制区相接触,并触发电子部件工作,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所述按键元件131的左视图中,其形状为直角梯形,所述直角梯形的上底可以为4~6mm,优选为5.38mm,所述直角梯形的下底为14~16mm,优选为15.08mm,直角斜边为30~80mm,优选为59.4mm,另一侧斜边为35~90mm,优选为63.09mm。进一步,本实施例中,所述按键元件131的数量为2个,如图2和图6所示,2个所述按键元件并排设置且其宽度为30~90mm,优选为62.8mm。

另外,所述按键组件131与所述边框部113采用CNC整体加工的铝合金边框与按键,且经过阳极氧化的表面处理过程。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的产品的安装过程中,所述钢化玻璃面板部是通过双面胶粘在铝合金的所述边框部上,在粘钢化玻璃之前,预先把四个所述磁铁元件151放到所述边框部上的预留所述凹槽112里面,通过所述钢化玻璃固定在所述边框部113里面,所述按键组件13是卡在所述钢化玻璃面板的所述第一中空部内,其边缘部位于所述钢化玻璃面板与所述电子部件(如PCB)之间的,所述后盖组件(如塑料后盖)与所述铝合金边框部通过螺丝固定,前面的所述钢化玻璃面板部、所述铝合金边框部、所述磁性组件、所述电子部件、所述后盖组件一起组成一个完整的产品,这个产品再通过所述磁铁元件的吸力吸附在目标吸附区(如本实施例中的背板支架)上面。在使用过程中,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产品采用直流24V无极性供电方式,方便施工安装,并采用直流PLC载波通讯方式,通讯接口共用24V直流电源接口,无需另外布线,方便施工。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基于磁吸附的智能控制面板,所述智能控制面板包括:框架组件,具有第一中空部,且所述框架组件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凹槽;后盖组件,具有容置部,所述容置部与所述第一中空部相对应,所述后盖组件与所述框架组件相连接;按键组件,所述按键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中空部内,其中,所述按键组件、所述框架组件以及所述后盖组件的容置部共同围成一个腔体;电子部件,设置于所述腔体内,并在使用过程中与所述按键组件相接触;磁性组件,所述磁性组件经由所述凹槽与目标吸附区相吸附,以将所述框架组件固定于所述目标吸附区上。本实用新型采用阶梯形磁吸附的智能控制面板,面板安装无需使用螺丝固定,安装维修拆卸方便;面板安装无需使用螺丝固定,无需在面板表面开螺丝孔,增强了外观的完整性及美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螺丝固定磁铁使磁铁易碎的缺陷,提高产品稳定性。所以,本实用新型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种种缺点而具高度产业利用价值。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