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BTYPE‑C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563501阅读:408来源:国知局
USB TYPE‑C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产品技术领域,特指一种USB TYPE-C连接器。



背景技术:

USB,是英文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行总线)的缩写,而其中文简称为“通串线”,是一个外部总线标准,用于规范电脑与外部设备的连接和通讯,是应用在PC领域的接口技术。USB是在1994年底由英特尔、康柏、IBM、Microsoft等多家公司联合提出。USB不但传输速度快,使用起来十分方便。USB接口还具有支持设备的即插即用和热插拔功能,连接灵活,独立供电等优点,可以连接鼠标、键盘、打印机、扫描仪、摄像头、闪存盘、MP3机、手机、数码相机、移动硬盘、外置光软驱、USB网卡、ADSL Modem、Cable Modem等,几乎所有的外部设备都设置有USB接口,使用十分之广泛。

TYPE-C是USB接口的一种连接介面,不分正反两面均可插入,大小约为8.3mm×2.5mm,和其他介面一样支持USB标准的充电、数据传输、显示输出等功能。USB Type-C主要面向更轻薄、更纤细的设备,增强可用性,并为未来USB版本的性能增强铺好路。

现有技术中的USB TYPE-C连接器包括:绝缘座、安装于绝缘座前端的上端子组件及与上端子组件配合安装的下端子组件和套接于绝缘座外围的金属壳,且该上端子组件与下端子组件之间设置有接地片,且该上端子组件外围安装有上屏蔽片,该下端子组件外围安装有下屏蔽片,且该上屏蔽片及下屏蔽片两端均通过铆合固定,且该上屏蔽片及下屏蔽片还与接地片接触,由于接地片、上屏蔽片及下屏蔽片均为独立部件,其零部件较多,需要采用多个模具成型,其开模成本高,且制程不易管控,品质不稳定,且组装起来也较为繁琐,效率不高。

有鉴于此,本发明人提出以下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USB TYPE-C连接器。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下述技术方案:该USB TYPE-C连接器包括:绝缘座;接地片模组,其包括接地片结构及一体固定于接地片结构外围的绝缘本体,该绝缘本体设置于绝缘座上;若干上端子,其一体固定于绝缘本体中并位于接地片结构上方,该上端子的接触部显露于绝缘本体前端上表面;若干下端子,其一体固定于绝缘本体中并位于接地片结构下方,该下端子的接触部显露于绝缘本体前端下表面;所述接地片结构包括一体固定于绝缘本体中的接地片及成型于接地片一侧并固定盖合于绝缘本体上表面并位于上端子上方的第一屏蔽盖和成型于接地片另一侧并固定盖合于绝缘本体下表面并位于下端子下方的第二屏蔽盖。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屏蔽盖包括沿接地片一侧向上弯折形成的第一弯折部以及成型于第一弯折部端部并与接地片平行的第一盖体,该第一盖体端部成型有用于与第二屏蔽盖铆合固定的第一铆接片。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弯折部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二屏蔽盖铆合固定的第一铆合孔。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屏蔽盖包括沿接地片另一侧向下弯折形成的第二弯折部以及成型于第二弯折部端部并与接地片平行的第二盖体,该第二盖体端部成型有用于与第一屏蔽盖铆合固定的第二铆接片。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弯折部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一屏蔽盖铆合固定的第二铆合孔。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接地片两侧分别成型有向外凸伸的第一、第二接地部,该第一、第二接地部均与一金属壳接触。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接地片上设置有若干限位孔。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绝缘座前端具有舌板框,该舌板框套接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前端外围,该舌板框及绝缘本体的前端作为舌板。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还包括金属壳,该金属壳包覆固定于绝缘座外围,并形成一对接插口。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金属壳后端向下弯折形成有包覆于绝缘座后端面的后盖,该后盖两侧分别向前弯折形成第一、第二侧板,第一、第二侧板分别与金属壳后端之间形成第一、第二夹紧位,该绝缘座后端两侧的第一、第二定位凸台,该第一、第二定位凸台分别置于第一、第二夹紧位中。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中的接地片结构为一体式结构,其相当于由现有技术中的接地片及上屏蔽盖和下屏蔽盖构成的结构总成,且本实用新型中的上、下端子通过二次注塑成型的一体固定于接地片模组中绝缘本体的上端面及下端面,其无需将上、下端子分别与一塑胶体注塑固定再组装,以致本实用新型具有零部件少,开模成本低,制程易管控,品质稳定,组装效率高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接地片模组与上端子及下端子的装配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接地片结构的立体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接地片结构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接地片结构的左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中接地片结构的未完全组装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见图1-8所示,为一种USB TYPE-C连接器,其包括:绝缘座1、安装于绝缘座1上的接地片模组200和若干分别与接地片模组200配合安装的上端子4和下端子5以及包覆于绝缘座1外围的金属壳6,该金属壳6前端与绝缘座1前端之间形成一对接插口10。

所述接地片模组200包括接地片结构2及一体固定于接地片结构2外围的绝缘本体3,该绝缘本体3设置于绝缘座1上;于本实施例中,该绝缘座1为通过注塑方式一体固定在绝缘本体3上。所述绝缘座1前端具有舌板框11,该舌板框11套接于所述绝缘本体3的前端外围,该舌板框11及绝缘本体3的前端作为舌板。

所述上端子4一体固定于绝缘本体3中并位于接地片结构2上方,该上端子4的接触部显露于绝缘本体3前端上表面,该上端子4的接触部显露于所述对接插口10中;同样的,所述下端子5一体固定于绝缘本体3中并位于接地片结构2下方,该下端子5的接触部显露于绝缘本体3前端下表面,该下端子5的接触部显露于所述对接插口10中。

所述上端子4的引脚部为贴片式焊脚;所述下端子5的引脚部为直插式焊脚。

所述接地片结构2包括一体固定于绝缘本体3中的接地片21及成型于接地片21一侧并固定盖合于绝缘本体3上表面并位于上端子4上方的第一屏蔽盖22和成型于接地片21另一侧并固定盖合于绝缘本体3下表面并位于下端子5下方的第二屏蔽盖23,其中,该第一屏蔽盖22相对与接地片21连接的一侧通过铆合的方式与第二屏蔽盖23固定,该第二屏蔽盖23相对与接地片21连接的一侧通过铆合的方式与第一屏蔽盖22固定,以此不仅增强屏蔽功效,还能提高产品结构的稳定性。

所述接地片21两侧分别成型有向外凸伸的第一、第二接地部211、212,该第一、第二接地部211、212均与金属壳6接触。

所述接地片21上设置有若干限位孔213,以此可保证接地片21与绝缘本体3装配结构的稳定性。

所述第一屏蔽盖22包括沿接地片21一侧向上弯折形成的第一弯折部221以及成型于第一弯折部221端部并与接地片21平行的第一盖体222,该第一盖体222端部成型有用于与第二屏蔽盖23铆合固定的第一铆接片223,其中,所述第一弯折部221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二屏蔽盖23铆合固定的第一铆合孔224。同样的,所述第二屏蔽盖23包括沿接地片21另一侧向下弯折形成的第二弯折部231以及成型于第二弯折部231端部并与接地片21平行的第二盖体232,该第二盖体232端部成型有用于与第一屏蔽盖22铆合固定的第二铆接片233,其中,所述第二弯折部231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一屏蔽盖22铆合固定的第二铆合孔234。所述第一屏蔽盖22包盖在绝缘本体3上端面后,该第一屏蔽盖22的第一铆接片223与所述第二屏蔽盖23的第二铆合孔234铆合固定,同理,所述第二屏蔽盖23包盖在绝缘本体3下端面后,该第二屏蔽盖23的第二铆接片233与所述第一屏蔽盖22的第一铆合孔224铆合固定,以致使该第一屏蔽盖22及第二屏蔽盖23稳定包盖于绝缘本体3上端面及下端面。

所述的接地片结构2及绝缘本体3为一体式结构,其由一金属片冲切形成接地片21及第一屏蔽盖22和第二屏蔽盖23的造型后,再通过注塑的方式在接地片21上成型绝缘本体3,然后通过二次注塑的方式将上端子4和下端子5分别一体固定于绝缘本体3上端面及下端面;然后再将第一屏蔽盖22向上弯折盖合于绝缘本体3上表面,并平行于接地片21,且位于上端子4上方,并相互绝缘;再将第二屏蔽盖23向下弯折盖合于绝缘本体3下表面,并平行于接地片21,且位于下端子5下方,并相互绝缘;最后将第一屏蔽盖22及第二屏蔽盖23相互铆合固定在一起,即可形成一体式结构的接地片模组200。

所述金属壳6后端向下弯折形成有包覆于绝缘座1后端面的后盖61,该后盖61两侧分别向前弯折形成第一、第二侧板62、63,第一、第二侧板62、63分别与金属壳6后端之间形成第一、第二夹紧位621、631,该绝缘座1后端两侧的第一、第二定位凸台12、13,该第一、第二定位凸台12、13分别置于第一、第二夹紧位621、631中,以此可使金属壳6与绝缘座1形成稳定装配。

本实用新型中的接地片结构2为一体式结构,其相当于由现有技术中的接地片及上屏蔽盖和下屏蔽盖构成的结构总成,且本实用新型中的上、下端子通过二次注塑成型的一体固定于接地片模组200中绝缘本体3的上端面及下端面,其无需将上、下端子分别与一塑胶体注塑固定再组装,以致本实用新型具有零部件少,开模成本低,制程易管控,品质稳定,组装效率高的优点。

当然,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非来限制本实用新型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述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应包括于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