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燃料电池流场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52043阅读:26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料电池液冷等领域,具体为一种燃料电池流场板。



背景技术:

通常情况下,燃料电池布置在燃料电池堆中。在燃料电池堆中,具有在燃料电池堆上分布各种流体(反应物、冷却流体)的区域特征。这些区域特征被称作歧管和流场区。针对在燃料电池中的活性区域上分布各种流体,流场区中包括流道,以供各种流体通过。

现有的流场区的流道的分布结构不合理,其一流道过短,冷却流体作用不明显,其二流道的流体压力分布不均,造成流体输送时的压力不均、流速不稳定。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燃料电池流场板,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至少一种技术缺陷。

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燃料电池流场板,包括板体;进水孔,设于所述板体上;出水孔,设于所述板体上;流场区,设于所述板体的一面;其中,所述流场区设有多条流道,多条流道相互并行且首尾相接形成蛇形流道,所述进水孔连通于所述蛇形流道的进水端,所述出水孔连通于所述蛇形流道的出水端。

在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流道包括进水流道,其进水端连通于所述进水孔;出水流道,其出水端连通于所述出水孔;变径流道,平行的连接于所述出水流道、进水流道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进水流道与所述出水流道的流道条数一致。

在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变径流道的流道条数大于所述进水流道或出水流道的流道条数。

在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进水流道或出水流道的流道条数设置为2条。

在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变径流道的流道条数设置为3条-6条。

在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进水孔、出水孔设于所述板体上的同一侧。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本实用燃料电池流场板,在有限的空间内增长了流道的长度,有效的提高了流体的作用效果;通过变径流道的设计保证了液体在整个流场内部的分布均匀性及速度分布,保证整个流场内压力损失较小。在变径流道中,流体分布较为均匀,覆盖所有流道。流体速度分布一致性好,保证所有流道的传质传热效果较好;将两块板体上下并联(进水口共用一进水管,出水口共用一出水管),并联流场整体压降较小,降低驱动系统(泵)功耗,提升整体效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解释。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燃料电池流场板结构示意图。

其中,

1板体; 2进水孔;

3出水孔; 4流场区;

41进水流道; 42出水流道;

43变径流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的说明是参考附加的图式,用以例示本实用新型可用以实施的特定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顶」、「底」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以说明及理解本实用新型,而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如图1所示,一种燃料电池流场板,包括板体1、进水孔2、出水孔3以及流场区4。

其中,所述板体1为长方体板,其材料为铝合金、不锈钢、铜,所述进水孔2、出水孔3分别设置在板体1的一侧边的两端。

本实施例中,所述流场区4为长方形,设于所述板体1的一面;所述流场区4设有多条流道,多条流道相互并行且首尾相接形成蛇形流道,所述进水孔2连通于所述蛇形流道的进水端,所述出水孔3连通于所述蛇形流道的出水端。

具体的,所述流道包括进水流道41、出水流道42以及变径流道43,进水流道41的进水端连通于所述进水孔2;出水流道42的出水端连通于所述出水孔3;变径流道43平行的连接于所述出水流道42、进水流道41之间。

本实施例中,所述进水流道41与所述出水流道42的流道条数一致,均设置为2条。所述变径流道43的流道条数大于所述进水流道41或出水流道42的流道条数。所述变径流道43的流道条数设置为3条-6条。优选为4条。

在具体实施时,流体沿进水流道41流入变径流道43后再由变径流道43进入出水流道42,变径流道43使液体分流、分压,这样保证了液体在整个流场内部的分布均匀性及速度分布,保证整个流场内压力损失较小。在变径流道43中,流体分布较为均匀,覆盖所有流道。流体速度分布一致性好,保证所有流道的传质传热效果较好;

将两块板体1上下并联(进水口共用一进水管,出水口共用一出水管),并联流场整体压降较小,降低驱动系统(泵)功耗,提升整体效率。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