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磁线圈改良式继电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89763阅读:419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磁线圈改良式继电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继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磁线圈改良式继电器。



背景技术:

继电器是一种电控制器件,通常应用于自动化的控制电路中,它实际上是用小电流去控制大电流运作的一种“自动开关”,在电路中起着自动调节、安全保护、转换电路等作用。目前,随着用电器的小型化,对继电器的结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磁线圈改良式继电器,该继电器结构紧凑,可满足大多数小型化用电器的需求。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电磁线圈改良式继电器,包括基座,装设于基座上的两个静触点、线圈组件、轭铁及导引脚,导引脚的一端与轭铁连接,导引脚的另一端突伸出基座,轭铁装设有动簧片,动簧片装设有用于被线圈组件吸引的衔铁,所述线圈组件在磁力作用下吸引衔铁进而驱动动簧片移动,动簧片用于导通两个静触点中的一个,两个静触点突伸出基座。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基座上设置两个静触点,线圈组件通电后产生磁力吸引衔铁,进而吸引动簧片,使得动簧片与一个静触点导通,在断电后,动簧片在自身弹力作用下回复,使得动簧片与另一静触点导通,从而结合了磁力作用与机械弹力作用,实现一个动触点可控制双向开关的开断,有效减小了整体继电器的体积。

进一步的,所述包括基体,装设于基体内的铁芯,缠绕于基体外的线圈,铁芯的一端与轭铁的一端连接,衔铁用于导通铁芯的另一端与轭铁的另一端;基座装设有用于对线圈供电的第一引出脚及第二引出脚,第一引出脚、第二引出脚、两个静触点、导引脚均突伸出基座的同一侧,所述基体一侧设置有一体成型的用于装设第一引出脚和第二引出脚的两个卡槽,基体另一侧设有与导引脚相抵接的凸出体。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一体成型的用于装设第一引出脚和第二引出脚的卡槽及与导引脚相抵接的凸出体,使得接线更加方便,整体结构紧凑,使得电信号更加稳定,安装方便。

进一步的,所述导引脚位于基座的一端,第一引出脚、第二引出脚及一个静触点位于基座的另一端,另一个静触点位于基座的中部。

进一步的,还包括电容,所述电容的两端分别导通第一引出脚及第二引出脚。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第一引出脚和第二引出脚之间设置电容,可用于吸收线圈通电或断电时产生的感应高压电涌,能更好的保护继电器,免受高压电涌的冲击,增加了继电器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的,所述电容的两端分别设有导脚,基座设有分别容设电容两端的导脚的两个导槽,第一引出脚及第二引出脚分别设有突伸入两个导槽内的凸肋,导脚用于抵触凸肋。

进一步的,所述动簧片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及一体连接于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之间的弯折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装设在轭铁上,衔铁装设在第二连接部上。

本实用新型在动簧片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之间设置弯折部,弯折部可使得动簧片形变时,吸收部分应力,可防止动簧片自身扭曲变形,增加动簧片的使用寿命;优选的,弯折部与第一连接部和第一连接部为一体成型,这样可增加了动簧片的耐用度,进而增加了继电器的可靠性。

优选的,弯折部的夹角为75°-85°。

更为优选的,弯折部的夹角为80°。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连接部远离弯折部的一端设有动触点,动触点用于导通两个静触点。

进一步的,所述弯折部设有通孔,所述衔铁的一端抵触轭铁,衔铁抵触轭铁的一端设有容设于通孔内的凸起。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衔铁抵触轭铁的一端设有凸起,所述凸起容设于通孔内,可对衔铁进行更好的限位。

进一步的,所述轭铁一端的端面为倾斜面,衔铁的一端抵触于倾斜面,自轭铁朝静触点的方向,倾斜面朝远离衔铁的方向延伸而成。

进一步的,还包括装设于基座的壳体,两个静触点、线圈组件、轭铁、导引脚、动簧片及衔铁均位于壳体内。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基座上设置两个静触点,线圈组件通电后产生磁力吸引衔铁,进而吸引动簧片,使得动簧片与一个静触点导通,在断电后,动簧片在自身弹力作用下回复,使得动簧片与另一静触点导通,从而通过磁力控制衔铁及动簧片自身弹力作用下,结合了磁力作用与机械弹力作用,实现一个动触点可控制双向开关的开断,有效减小了整体继电器的体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隐藏壳体后的分解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线圈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立体结构图。

附图标记为:

1-基座; 2-静触点; 3-线圈组件;

4-轭铁; 5-动簧片; 6-衔铁;

7-第一引出脚; 8-第二引出脚; 9-导引脚;

10-电容; 11-凸肋; 12-动触点;

13-壳体; 31-基体; 32-铁芯;

33-线圈; 51-第一连接部; 52-第二连接部;

53-弯折部; 54-通孔; 61-凸起;

311-卡槽; 312-凸出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3,一种电磁线圈33改良式继电器,包括基座1,装设于基座1上的两个静触点2、线圈33组件3、轭铁4及导引脚9,导引脚9的一端与轭铁4连接,导引脚9的另一端突伸出基座1,轭铁4装设有动簧片5,动簧片5装设有用于被线圈33组件3吸引的衔铁6,所述线圈33组件3在磁力作用下吸引轭铁4进而驱动动簧片5移动,动簧片5用于导通两个静触点2中的一个,两个静触点2突伸出基座1。

进一步的,所述线圈33组件3包括基体31,装设于基体31内的铁芯32,缠绕于基体31外的线圈33,铁芯32的一端与轭铁4的一端连接,衔铁6用于导通铁芯32的另一端与轭铁4的另一端;基座1装设有用于对线圈33供电的第一引出脚7及第二引出脚8,第一引出脚7、第二引出脚8、两个静触点2、导引脚9均突伸出基座1的同一侧,所述基体31一侧设置有一体成型的用于装设第一引出脚7和第二引出脚8的两个卡槽311,基体另一侧设置有与导引脚9相抵接的凸出体312。

进一步的,所述导引脚9位于基座1的一端,第一引出脚7、第二引出脚8及一个静触点2位于基座1的另一端,另一个静触点2位于基座1的中部。

进一步的,还包括电容10,所述电容10的两端分别导通第一引出脚7及第二引出脚8。

进一步的,所述电容10的两端分别设有导脚,基座1设有分别容设电容10两端的导脚的两个导槽,第一引出脚7及第二引出脚8分别设有突伸入两个导槽内的凸肋11,导脚用于抵触凸肋11。

进一步的,所述动簧片5包括第一连接部51、第二连接部52及一体连接于第一连接部51和第二连接部52之间的弯折部53,所述第一连接部51装设在轭铁4上,衔铁6装设在第二连接部52上。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连接部52远离弯折部53的一端设有动触点12,动触点12用于导通两个静触点2。

进一步的,所述弯折部53设有通孔54,所述衔铁6的一端抵触轭铁4,衔铁6抵触轭铁4的一端设有容设于通孔54内的凸起61。

进一步的,所述轭铁4一端的端面为倾斜面,衔铁6的一端抵触于倾斜面,自轭铁4朝静触点2的方向,倾斜面朝远离衔铁6的方向延伸而成。

进一步的,还包括装设于基座1的壳体13,两个静触点2、线圈33组件3、轭铁4、导引脚9、动簧片5及衔铁6均位于壳体13内。

上述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现方案,除此之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其它方式实现,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任何显而易见的替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