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连接器及其传输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98063发布日期:2018-10-02 19:48阅读:14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高速连接器及其传输模块。



背景技术:

现有的高速连接器通常以接地片连接数个接地端子,以降低插入损失和串音干扰。其中,现有的接地片是由一片主体以及自上述片主体所延伸出的多个弹臂所组成,并且上述弹臂大都以悬臂梁的形式与片主体一体冲压制成。然而,现有接地片的结构强度不高,并且现有接地片也未用来屏蔽高速连接器内的差分信号端子,所以现有的接地片还具有能够进一步改良的空间存在,以利于提升现有高速连接器的性能。

于是,本发明人认为上述缺陷可改善,乃特潜心研究并配合科学原理的运用,终于提出一种设计合理且有效改善上述缺陷的本实用新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于提供一种高速连接器及其传输模块,能有效地改善现有高速连接器所可能产生的缺陷。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一种高速连接器,包括:一壳体;一绝缘胶芯,插设于所述壳体内;多个第一导电端子,固定于所述绝缘胶芯并沿一宽度方向排列,并且多个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大致位于所述壳体内;其中,多个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包含有两个第一差分信号端子及两个第一接地端子,两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分别位于两个所述第一差分信号端子的相反两个外侧;多个第二导电端子,固定于所述绝缘胶芯并沿所述宽度方向排列,多个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大致位于所述壳体内、并沿垂直于所述宽度方向的一高度方向而分别对应于多个所述第一导电端子,而每个所述第二导电端子的长度不大于每个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的长度;其中,多个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包含有两个第二差分信号端子及两个第二接地端子,两个所述第二接地端子分别位于两个所述第二差分信号端子的相反两个外侧;一第一屏蔽件,包含有:一第一基材,可分离地组装于所述绝缘胶芯;及一第一金属镀层,镀设于所述第一基材并且接触两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以使两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通过所述第一金属镀层而电性连接;其中,所述第一金属镀层位于两个所述第一差分信号端子沿所述高度方向的上方,以使所述第一金属镀层能在所述高度方向上对两个所述第一差分信号端子进行屏蔽;以及一第二屏蔽件,包含有:一第二基材,可分离地组装于所述绝缘胶芯;及一第二金属镀层,镀设于所述第二基材并且接触两个所述第二接地端子,以使两个所述第二接地端子通过所述第二金属镀层而电性连接;其中,所述第二金属镀层位于两个所述第二差分信号端子沿所述高度方向的下方,以使所述第二金属镀层能在所述高度方向上对两个所述第二差分信号端子进行屏蔽。

优选地,所述第一基材包含有一第一基部及连接于所述第一基部的两个第一肋条,并且两个所述第一肋条与所述第一基部共同形成有面向两个所述第一差分信号端子的一第一凹槽,部分所述第一金属镀层镀设于所述第一凹槽的内侧壁上;所述第二基材包含有一第二基部及连接于所述第二基部的两个第二肋条,并且两个所述第二肋条与所述第二基部共同形成有面向两个所述第二差分信号端子的一第二凹槽,部分所述第二金属镀层镀设于所述第二凹槽的内侧壁上。

优选地,所述绝缘胶芯在一侧形成有两个第一缺口、并在另一侧形成有两个第二缺口,两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的局部分别自两个所述第一缺口而裸露于所述绝缘胶芯之外、并且各被定义为一第一外接部,两个所述第二接地端子的局部分别自两个所述第二缺口而裸露于所述绝缘胶芯之外、并且各定义为一第二外接部;每个所述第一肋条包含有突伸出所述第一基部的一第一凸出部,并且所述第一金属镀层包含有一第一屏蔽部以及分别相连于所述第一屏蔽部相反两侧缘的两个第一抵接部,所述第一屏蔽部镀设于所述第一凹槽的所述内侧壁上,两个所述第一抵接部分别镀设于两个所述第一肋条的底面,并且两个所述第一凸出部分别容置于两个所述第一缺口,而两个所述第一抵接部则分别顶抵于两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的两个所述第一外接部;每个所述第二肋条包含有突伸出所述第二基部的一第二凸出部,并且所述第二金属镀层包含有一第二屏蔽部以及分别相连于所述第二屏蔽部相反两侧缘的两个第二抵接部,所述第二屏蔽部镀设于所述第二凹槽的所述内侧壁上,两个所述第二抵接部分别镀设于两个所述第二肋条的底面,并且两个所述第二凸出部分别容置于两个所述第二缺口,而两个所述第二抵接部则分别顶抵于两个所述第二接地端子的两个所述第二外接部。

优选地,所述第一金属镀层包含有一第一屏蔽部以及分别相连于所述第一屏蔽部相反两侧缘的两个第一抵接部,所述第一屏蔽部形成有一第一开口并且镀设于所述第一凹槽的所述内侧壁上,两个所述第一抵接部分别镀设于两个所述第一肋条的底面、并且分别顶抵于两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

优选地,所述壳体形成有一插接口,每个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具有埋置固定于所述绝缘胶芯的一第一埋置段、自所述第一埋置段朝向所述插接口延伸的一第一接触段、及自所述第一埋置段朝远离所述插接口方向延伸的一第一安装段;所述第一金属镀层沿所述高度方向朝向两个所述第一差分信号端子正投影所形成的一第一投影区域,其覆盖每个所述第一差分信号端子的至少20%。

优选地,每个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具有埋置固定于所述绝缘胶芯的一第二埋置段、自所述第二埋置段朝向所述插接口延伸的一第二接触段、及自所述第二埋置段朝远离所述插接口方向延伸的一第二安装段;每个所述第二导电端子的所述第二埋置段与所述第二接触段的长度大致等于每个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的所述第一埋置段与所述第一接触段的长度,而每个所述第二导电端子的所述第二安装段的长度小于每个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的所述第一安装段的长度;所述第二金属镀层沿所述高度方向朝向两个所述第二差分信号端子正投影所形成的一第二投影区域,其覆盖每个所述第二差分信号端子的至少20%。

优选地,每个所述第一安装段在自所述第一埋置段沿垂直所述宽度方向的一长度方向延伸后形成有一第一转折角,并且所述第一金属镀层能在沿所述高度方向的上方屏蔽每个所述第一差分信号端子在所述绝缘芯体及所述第一转折角之间的部位;每个所述第二安装段在自所述第二埋置段突伸出所述绝缘胶芯后形成有一第二转折角,并且所述第二金属镀层能在沿所述高度方向的下方遮蔽每个所述第二差分信号端子的所述第二埋置段的至少50%。

优选地,所述第一屏蔽件与所述第二屏蔽件各进一步限定为一雷射直接成形屏蔽件。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也公开一种高速连接器的传输模块,包括:一绝缘胶芯;两个第一差分信号端子及两个第一接地端子,固定于所述绝缘胶芯并沿一宽度方向排列,并且两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分别位于两个所述第一差分信号端子的相反两个外侧;其中,每个所述第一差分信号端子的长度大致等同于每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的长度;两个第二差分信号端子及两个第二接地端子,固定于所述绝缘胶芯并沿所述宽度方向排列,并且两个所述第二接地端子分别位于两个所述第二差分信号端子的相反两个外侧;其中,两个所述第二差分信号端子沿垂直于所述宽度方向的一高度方向而分别对应于多个所述第一差分信号端子,每个所述第二差分信号端子的长度大致等同于每个所述第二接地端子的长度、并小于任一个所述第一差分信号端子的长度;一第一屏蔽件,包含有:一第一基材;及一第一金属镀层,镀设于所述第一基材并且接触两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以使两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通过所述第一金属镀层而电性连接;其中,所述第一金属镀层位于两个所述第一差分信号端子沿所述高度方向的上方,以使所述第一金属镀层能在所述高度方向上对两个所述第一差分信号端子进行屏蔽;以及一第二屏蔽件,包含有:一第二基材;及一第二金属镀层,镀设于所述第二基材并且接触两个所述第二接地端子,以使两个所述第二接地端子通过所述第二金属镀层而电性连接;其中,所述第二金属镀层位于两个所述第二差分信号端子沿所述高度方向的下方,以使所述第二金属镀层能在所述高度方向上对两个所述第二差分信号端子进行屏蔽。

优选地,所述第一屏蔽件与所述第二屏蔽件各进一步限定为一雷射直接成形屏蔽件;所述第一基材包含有一第一基部及连接于所述第一基部的两个第一肋条,并且两个所述第一肋条与所述第一基部共同形成有面向两个所述第一差分信号端子的一第一凹槽,部分所述第一金属镀层镀设于所述第一凹槽的内侧壁上;所述第二基材包含有一第二基部及连接于所述第二基部的两个第二肋条,并且两个所述第二肋条与所述第二基部共同形成有面向两个所述第二差分信号端子的一第二凹槽,部分所述第二金属镀层镀设于所述第二凹槽的内侧壁上。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公开的高速连接器及其传输模块,通过所述第一金属镀层与第二金属镀层来分别对第一差分信号端子与第二差分信号端子在高度方向上产生屏蔽作用,借以有效地提升所述高速连接器(或传输模块)的信号传输质量与性能。再者,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公开的高速连接器及其传输模块,其第一屏蔽件与第二屏蔽件的第一金属镀层与第二金属镀层分别镀设于结构强度较高的第一基材与第二基材,以使第一金属镀层与第二金属镀层较不易产生变形。

为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但是此等说明与附图仅用来说明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作任何的限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高速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分解示意图。

图3为图1另一视角的分解示意图。

图4为图1沿剖线IVA-IVA的剖视示意图。

图5为图1沿剖线IVB-IVB的剖视示意图。

图6为图1的俯视示意图(省略第一基材)。

图7为图6中的VI部位的放大示意图。

图8为图1的仰视示意图(省略第二基材)。

图9为图8中的VⅢ部位的放大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高速连接器的第一基材与第一金属镀层的分解示意图。

图11为图1沿剖线X-X的剖视示意图。

图12为图11中的XI部位的放大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高速连接器的第二基材与第二金属镀层的分解示意图。

图14为图1沿剖线XⅢ-XⅢ的剖视示意图。

图15为图14中的XIV部位的放大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的高速连接器的第一基材与第一金属镀层的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16,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需先说明的是,本实施例对应附图所提及的相关数量与外型,仅用来具体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以便于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而非用来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一种高速连接器100,并且本实施例的高速连接器100是以直角连接器(right angle connector)为例作一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受限于此。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的高速连接器100也可以是垂直连接器(vertical connector)。其中,所述高速连接器100包括一壳体1、插设于上述壳体1内一绝缘胶芯2、固定于所述绝缘胶芯2的多个第一导电端子3与多个第二导电端子4、及安装于所述绝缘胶芯2(及/或壳体1)的一第一屏蔽件5与一第二屏蔽件6。此外,在本实用新型未绘示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高速连接器100也可以视设计者的需求而在壳体1外安装有一金属外壳。以下将分别就所述高速连接器100的各个组件作一说明,而后再适时介绍组件间的连接关系。

如图2至图5所示,为便于说明本实施例,所述壳体1定义有相互垂直的一宽度方向W、一长度方向L、及一高度方向H。所述壳体1具有一本体部11及分别自上述本体部11后端相反两侧延伸的两个定位片12。其中,所述本体部11内形成有一插接通道111及连通于上述插接通道111的两排端子槽112,并且上述两排端子槽112分别位于插接通道111的上方与下方,每排端子槽112是沿着壳体1的宽度方向W排列。所述本体部11的前端形成有一插接口113,而本体部11的末端形成有一安装槽114,并且所述插接口113与安装槽114分别位于插接通道111的前侧与后侧并且连通于上述插接通道111。

如图2至图5所示,所述绝缘胶芯2插设于上述壳体1内,并且本实施例的绝缘胶芯2是插设于壳体1的安装槽114内,以作为上述插接通道111的边界,但不受限于此。其中,所述绝缘胶芯2包含有一第一胶芯21与一第二胶芯22,并且所述第一胶芯21形成有多个凹凸结构211,所述第二胶芯22形成有多个配合结构221,上述第一胶芯21通过多个凹凸结构211可分离地插设于多个配合结构221而固定于所述第二胶芯22。

此外,本实施例的绝缘胶芯2虽是以上述相互组装的第一胶芯21与第二胶芯22作一说明,但于实际应用时,所述绝缘胶芯2的构造也可以依据设计者的需求而加以改变,而不受限于本实施例所载。举例来说,在本实用新型未绘示的实施例中,所述绝缘胶芯2也可以是一体成形的单件式构造。

如图2和图4所示,所述多个第一导电端子3沿上述宽度方向W排列且固定于所述第一胶芯21,并且多个第一导电端子3大致位于所述壳体1内。其中,每个第一导电端子3具有埋置固定于所述绝缘胶芯2(第一胶芯21)的一第一埋置段31、自上述第一埋置段31朝向所述插接口113延伸的一第一接触段32、及自所述第一埋置段31朝远离所述插接口113方向延伸的一第一安装段33。也就是说,所述多个第一接触段32是位于本体部11的上排端子槽112,并且每个第一接触段32的局部位于插接通道111中,而所述第一安装段33则是大致位于上述两个定位片12之间。更详细地说,每个第一安装段33在自其第一埋置段31沿长度方向L延伸后形成有大致呈90度的一第一转折角331。

换个角度来说,如图2、图6、及图7所示,当以所述第一导电端子3的功能或用途来做区分时,上述多个第一导电端子3包含有多对第一差分信号端子3S与多个第一接地端子3G,每对第一差分信号端子3S位于两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3G之间,并且上述多对第一差分信号端子3S与多个第一接地端子3G于本实施例中大致呈左右对称排列设置。其中,所述绝缘胶芯2(如:第一胶芯21)形成有多个第一缺口212(如图2或图6),并且上述多个第一接地端子3G的局部(如:第一埋置段31的后端部位)分别自上述多个第一缺口212而裸露于绝缘胶芯2之外、并且各被定义为一第一外接部311。

借此,由于所述第一外接部311埋置于结构强度较高的绝缘胶芯2(如:第一胶芯21),所以上述绝缘胶芯2能够有效地支撑第一接地端子3G的第一外接部311,使得当第一外接部311抵接于其他构件(如:第一屏蔽件5)时,第一外接部311不易产生变形,而使第一外接部311与相抵接的构件之间能够保有稳定的连接关系。

如图2和图4所示,所述多个第二导电端子4沿上述宽度方向W排列且固定于所述第二胶芯22,并且多个第二导电端子4大致位于所述壳体1内,而每个第二导电端子4的长度不大于每个第一导电端子3的长度。其中,每个第二导电端子4具有埋置固定于所述绝缘胶芯2(第二胶芯22)的一第二埋置段41、自上述第二埋置段41朝向所述插接口113延伸的一第二接触段42、及自所述第二埋置段41朝远离所述插接口113方向延伸的一第二安装段43。也就是说,所述多个第二接触段42是位于所述本体部11的下排端子槽112,并且上述每个第二接触段42的局部位于插接通道111中,而所述第二安装段43则是大致位于上述两个定位片12之间。更详细地说,每个第二安装段43在自其第二埋置段41突伸出所述绝缘胶芯2(第二胶芯22)后形成有大致呈90度的一第二转折角431。

进一步地说,本实施例中的每个第二导电端子4的第二埋置段41与第二接触段42的长度大致等于每个第一导电端子3的第一埋置段31与第一接触段32的长度,而每个第二导电端子4的第二安装段43的长度小于每个第一导电端子3的第一安装段33的长度。

换个角度来说,如图2、图3、图8、及图9所示,当以所述第二导电端子4的功能或用途来做区分时,上述多个第二导电端子4包含有多对第二差分信号端子4S与多个第二接地端子4G,每对第二差分信号端子4S位于两个所述第二接地端子4G之间,并且上述多对第二差分信号端子4S与多个第二接地端子4G于本实施例中大致呈左右对称排列设置。其中,所述绝缘胶芯2(如:第二胶芯22)形成有多个第二缺口222(如图3或图9),并且上述多个第二接地端子4G的局部(如:第二埋置段41的前端部位)分别自上述多个第二缺口222而裸露于绝缘胶芯2之外、并且各被定义为一第二外接部411。

借此,由于所述第二外接部411埋置于结构强度较高的绝缘胶芯2(如:第二胶芯22),所以上述绝缘胶芯2能够有效地支撑第二接地端子4G的第二外接部411,使得当第二外接部411抵接于其他构件(如:第二屏蔽件6)时,第二外接部411不易产生变形,而使第二外接部411与相抵接的构件之间能够保有稳定的连接关系。

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屏蔽件5与第二屏蔽件6于本实施例中各进一步限定为一雷射直接成形(LDS)屏蔽件5、6,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其中,如图10至图12所示,所述第一屏蔽件5包含有一第一基材51及镀设于上述第一基材51表面的一第一金属镀层52(所述第一金属镀层52可以是相连成一体的单个构造,或是彼此分离的多个构件)。所述第一基材51于本实施例中为一体成形的构造,并且所述第一金属镀层52接触多个第一导电端子3中的至少两个第一接地端子3G,以使上述至少两个第一接地端子3G能通过所述第一金属镀层52而彼此电性连接。借此,第一屏蔽件5通过第一金属镀层52镀设于结构强度较高的第一基材51,以使第一基材51能够支撑第一金属镀层52,令第一金属镀层52较不易产生变形。

再者,如图13至图15所示,所述第二屏蔽件6包含有一第二基材61及镀设于上述第二基材61表面的一第二金属镀层62(所述第二金属镀层62可以是相连成一体的单个构造,或是彼此分离的多个构件)。所述第二基材61于本实施例中为一体成形的构造,并且所述第二金属镀层62接触多个第二导电端子4中的至少两个第二接地端子4G,以使上述至少两个第二接地端子4G能通过所述第二金属镀层62而彼此电性连接。借此,第二屏蔽件6通过第二金属镀层62镀设于结构强度较高的第二基材61,以使第二基材61能够支撑第二金属镀层62,令第二金属镀层62较不易产生变形。

须说明的是,所述第一基材51与第二基材61于本实施例中是指LDS塑料,也就是LDS屏蔽件5、6上没有进行雷射雕刻(Laser Structuring and Activation)与化学镀的部位,所以第一基材51与第二基材61是保有绝缘特性。然而,在本实用新型未绘示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基材51与第二基材61也可以是普通塑料(也就是非用于LDS技术的塑料)。再者,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基材51与第二基材61在宽度方向W上的厚度较佳是大于所述第一金属镀层52与第二金属镀层62的厚度,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

如图4、图10至图12所示,所述第一基材51可分离地组装于上述第一胶芯21(及/或壳体1),并且本实施例的第一基材51包含有一第一基部511、多个第一肋条512、及两个卡勾513。上述第一基部511为大致呈平板状的一体成形构造,每个第一肋条512连接于上述第一基部511的底面,并且每个第一肋条512包含有突伸出第一基部511前端缘的一第一凸出部5121,而两个卡勾513则是分别连接于上述第一基部511的相反两个侧缘。其中,任两个相邻的第一肋条512及其之间的第一基部511共同形成有面向相对应两个第一差分信号端子3S的一第一凹槽514。

所述第一金属镀层52包含有多个第一屏蔽部521以及多个第一抵接部522,并且每个第一屏蔽部521的相反两侧分别相连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抵接部522。其中,上述多个第一屏蔽部521分别镀设于多个第一凹槽514的内侧壁,所述多个第一抵接部522分别镀设于多个第一肋条512(包含第一凸出部5121)的底面。

所述第一基材51以其两个卡勾513分别扣合于壳体1的两个定位片12,并且多个第一肋条512的位置分别对应于多个第一接地端子3G,而上述第一基材51的多个第一凸出部5121分别容置于第一胶芯21的多个第一缺口212,以使多个第一抵接部522分别顶抵于上述多个第一接地端子3G的第一外接部311。借此,由于第一抵接部522是镀设于结构强度较高的第一凸出部5121,所以上述第一凸出部5121能够支撑第一金属镀层52的第一抵接部522,使得当第一抵接部522与第一外接部311相互顶抵时,第一抵接部522不易产生变形,而使第一抵接部522与第一外接部311之间能够保有稳定的连接关系。

再者,由于多个第一导电端子3中的多对第一差分信号端子3S与多个第一接地端子3G于本实施例中大致呈左右对称排列设置,并且第一屏蔽件5也是大致呈左右对称的构造,所以为便于理解本实施例,下述有关于第一导电端子3及第一屏蔽件5之间的连接关系,主要是介绍有关于图6或图11中最左侧的两个第一差分信号端子3S与两个第一接地端子3G、及所述第一屏蔽件5于高度方向H上相对应的构造(如:图12所示的第一屏蔽件5部位)。

更详细地说,如图6、图7、图11、及图12所示,上述两个第一肋条512是分别位于两个第一接地端子3G的上方,并且第一屏蔽部521是镀设在上述两个第一肋条512之间的第一凹槽514内侧壁,而上述两个第一抵接部522分别镀设于两个第一肋条512(包含第一凸出部5121)的底面,借以在所述两个第一凸出部5121分别容置于相对应的两个第一缺口212时,所述两个第一抵接部522能分别顶抵于上述两个第一接地端子3G的第一外接部311。

再者,所述第一金属镀层52(的第一屏蔽部521)位于两个所述第一差分信号端子3S沿所述高度方向H的上方,以使所述第一金属镀层52能在高度方向H上对所述两个第一差分信号端子3S进行屏蔽。其中,如图5、图6、和图7所示,所述第一金属镀层5(的第一屏蔽部521)沿所述高度方向H朝向两个第一差分信号端子3S正投影所形成的第一投影区域,其覆盖第一差分信号端子3S的至少20%。进一步地说,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投影区域能覆盖第一差分信号端子3S的第一安装段33至少90%,以使所述第一金属镀层5(的第一屏蔽部521)能在沿所述高度方向H的上方大致完全屏蔽相对应第一差分信号端子3S在绝缘芯体2及所述第一转折角331之间的部位,但本实用新型不受限于此。

如图4、图13至图15所示,所述第二基材61可分离地组装于上述第二胶芯22(及/或壳体1),并且本实施例的第二基材61包含有一第二基部611以及多个第二肋条612。上述第二基部611为大致呈平板状的一体成形构造,每个第二肋条612连接于上述第二基部611的顶面,并且每个第二肋条612包含有突伸出第二基部611前端缘的一第二凸出部6121。其中,任两个相邻的第二肋条612及其之间的第二基部511共同形成有面向相对应两个第二差分信号端子4S的一第二凹槽513。

所述第二金属镀层62包含有多个第二屏蔽部621以及多个第二抵接部622,并且每个第二屏蔽部621的相反两侧分别相连两个所述第二抵接部622。其中,上述多个第二屏蔽部621分别镀设于多个第二凹槽613的内侧壁,所述多个第二抵接部622分别镀设于多个第二肋条612(包含第二凸出部6121)的底面。

所述多个第二肋条612的位置分别对应于多个第二接地端子4G,而上述第二基材61的多个第二凸出部6121分别容置于第二胶芯22的多个第二缺口222,以使多个第二抵接部622分别顶抵于上述多个第二接地端子4G的第二外接部411。借此,由于第二抵接部622是镀设于结构强度较高的第二凸出部6121,所以上述第二凸出部6121能够支撑第二金属镀层62的第二抵接部622,使得当第二抵接部622与第二外接部411相互顶抵时,第二抵接部622不易产生变形,而使第二抵接部622与第二外接部411之间能够保有稳定的连接关系。

再者,由于多个第二导电端子4中的多对第二差分信号端子4S与多个第二接地端子4G于本实施例中大致呈左右对称排列设置,并且第二屏蔽件6也是大致呈左右对称的构造,所以为便于理解本实施例,下述有关于第二导电端子4及第二屏蔽件6之间的连接关系,主要是介绍有关于图8或图14中最左侧的两个第二差分信号端子4S与两个第二接地端子4G、及所述第二屏蔽件6于高度方向H上相对应的构造(如:图15所示的第二屏蔽件6部位)。

更详细地说,如图8、图9、图14、及图15所示,上述两个第二肋条612是分别位于两个第二接地端子4G的下方,并且第二屏蔽部621是镀设在上述两个第二肋条612之间的第二凹槽614内侧壁,而上述两个第二抵接部622分别镀设于两个第二肋条612(包含第二凸出部6121)的底面,借以在所述两个第二凸出部6121分别容置于相对应的两个第二缺口222时,所述两个第二抵接部622能分别顶抵于上述两个第二接地端子4G的第二外接部411。

再者,所述第二金属镀层62(的第二屏蔽部621)位于两个所述第二差分信号端子4S沿所述高度方向H的下方,以使所述第二金属镀层62能在高度方向H对所述两个第二差分信号端子4S进行屏蔽。其中,如图5、图8、和图9所示,所述第二金属镀层6(的第二屏蔽部621)沿所述高度方向H朝向两个第二差分信号端子4S正投影所形成的第二投影区域,其覆盖第二差分信号端子4S的至少20%。进一步地说,如图5所示,所述第二投影区域能覆盖第二差分信号端子4S的第二埋置段41至少50%,以使所述第二金属镀层6(的第二屏蔽部621)能在沿所述高度方向H的下方大致完全遮蔽相对应第二差分信号端子4S的第二埋置段41,但本实用新型不受限于此。

此外,本实施例中的绝缘胶芯2(如:第一胶芯21与第二胶芯22)、多个第一导电端子3与多个第二导电端子4(如:图6中最左侧的两个第一差分信号端子3S与两个第一接地端子3G、及其高度方向H上相对应的两个第二差分信号端子4S与两个第二接地端子4G)、上述第一屏蔽件5(如:对应上述两个第一差分信号端子3S与两个第一接地端子3G的第一屏蔽件5部位)、及第二屏蔽件6(如:对应上述两个第二差分信号端子4S与两个第二接地端子4G的第二屏蔽件6部位)可以合称为高速连接器100的传输模块,并且上述传输模块所搭配组件与构造并不以本实施例中的说明为限。也就是说,在本实用新型未绘示的实施例中,所述传输模块也可以应用在其他高速连接器中。

另,本实施例第一屏蔽件5与第二屏蔽件6的构造也可以依据设计者需求而加以调整,本实用新型在此不加以限制。举例来说,本实施例可以仅调整第一屏蔽件5的构造(如:图16),具体来说,所述第一金属镀层52包含有一第一屏蔽部521以及分别相连于所述第一屏蔽部521相反两侧缘的两个第一抵接部522。其中,所述第一屏蔽部521形成有一开口5211并且镀设于所述第一凹槽514的内侧壁上,两个所述第一抵接部522分别镀设于两个所述第一肋条512的底面、并且分别顶抵于两个相对应的所述第一接地端子3G。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功效]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公开的高速连接器及其传输模块,通过第一屏蔽件与第二屏蔽件的第一金属镀层与第二金属镀层来分别对第一差分信号端子与第二差分信号端子于高度方向上产生屏蔽作用,借以有效地提升所述高速连接器(或传输模块)的信号传输质量与性能。

再者,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公开的第一屏蔽件与第二屏蔽件通过第一金属镀层与第二金属镀层分别镀设于结构强度较高的第一基材与第二基材,以使第一金属镀层与第二金属镀层较不易产生变形。

举例来说,由于所述第一外接部埋置于结构强度较高的绝缘芯体(如:第一胶芯),所以上述绝缘芯体能够支撑第一接地端子的第一外接部;由于第一抵接部是镀设于结构强度较高的第一凸出部,所以上述第一凸出部能够支撑第一金属镀层的第一抵接部。因此,当所述第一抵接部与第一外接部相互顶抵时,第一抵接部与第一外接部皆不易产生变形,而使第一抵接部与第一外接部之间能够保有稳定的连接关系。同样地,在本实施例中的第二抵接部与第二外接部之间也能够保有稳定的连接关系。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可行实施例,并非用来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