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40428发布日期:2018-11-14 03:04阅读:9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显示
技术领域
,尤指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oled)器件作为新一代的显示技术,具有自发光、广视角、反应时间短、高发光效率、广色域、低工作电压、面板薄、可制作大尺寸与可挠曲的显示器的特性,因此备受关注。然而,在户外或者高亮度环境下使用oled器件时,oled器件很容易反射环境光,降低了oled器件的对比度和能见度,而且,在一些应用场景下,对oled器件的对比度有较高的要求,例如对于车载荧幕来说,因为对于安全上的考量,对荧幕的反射率有比较高的要求,荧幕的反射率过高会使对比度降低,从而影响荧幕的显示效果,使观看者不容易辨别荧幕上显示的内容,因而导致安全隐患的产生。现有技术中,降低oled器件的反射率的方案都是采用干涉相消的原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oled器件的反射率,但是对oled器件的性能有很大影响,例如有的方案破坏了oled器件的微腔结构,从而影响了oled器件的出光效率,有的方案采用多膜层堆叠方式降低反射率,一方面增加了oled器件的厚度,另一方面增大了制作工艺的复杂程度,不容易实际应用在产品端。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无法在不影响oled器件的性能的情况下降低反射率的问题。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基板,位于所述衬底基板之上的阳极层,位于所述阳极层之上的发光层,位于所述发光层之上的阴极层,位于所述阴极层之上用于改善色偏和光提取的光学膜层,以及位于所述阴极层与所述光学膜层之间的抗反射层;所述抗反射层的折射率大于所述阴极层的折射率且小于所述光学膜层的折射率。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面板中,所述抗反射层的折射率在0.5~1之间。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面板中,所述抗反射层的吸收系数小于3。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面板中,所述抗反射层的厚度小于20nm。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面板中,所述抗反射层的厚度在5nm~10nm之间。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面板中,所述抗反射层的材料为金属或合金。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面板中,所述抗反射层的材料为钙、锂或金中的一种或至少两种构成的合金。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面板中,还包括:位于所述衬底基板与所述阳极层之间的反射层。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显示面板。本发明有益效果如下: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该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基板,位于衬底基板之上的阳极层,位于阳极层之上的发光层,位于发光层之上的阴极层,位于阴极层之上用于改善色偏和光提取的光学膜层,以及位于阴极层与光学膜层之间的抗反射层;抗反射层的折射率大于阴极层的折射率且小于光学膜层的折射率。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通过在阴极层与光学膜层之间设置抗反射层,该抗反射层的折射率大于阴极层的折射率且小于光学膜层的折射率,降低了膜层之间的折射率差异,使射向显示面板的环境光不容易发生全反射,进而降低了显示面板的反射率,在不影响显示面板的其他性能的基础上,提高了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现有技术中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3a至图3c为设置抗反射层与不设置抗反射层的结构的反射率对比示意图;图4a至图4c为设置抗反射层与不设置抗反射层的结构在不同视角下的色偏程度示意图;其中,101、衬底基板;102、阳极层;103、发光层;104、阴极层;105、光学膜层;106、抗反射层;107、反射层。具体实施方式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无法在不影响oled器件的性能的情况下降低反射率的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地说明。附图中各膜层的厚度和形状不反映真实比例,目的只是示意说明本
发明内容。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如图1所示,包括:衬底基板101,位于衬底基板101之上的阳极层102,位于阳极层102之上的发光层103,位于发光层103之上的阴极层104,位于阴极层104之上用于改善色偏和光提取的光学膜层105,以及位于阴极层104与光学膜层105之间的抗反射层106;抗反射层106的折射率大于阴极层104的折射率且小于光学膜层105的折射率。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通过在阴极层与光学膜层之间设置抗反射层,该抗反射层的折射率大于阴极层的折射率且小于光学膜层的折射率,降低了膜层之间的折射率差异,使射向显示面板的环境光不容易发生全反射,进而降低了显示面板的反射率,在不影响显示面板的其他性能的基础上,提高了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在具体实施时,阴极层可以由半透半反的金属材料制作,例如可以采用金属银,也就是说阴极层的主要成分为银(ag),银的折射率在可见光波长下很小约为0.1,光学膜层一般采用有机材料制作,因而光学膜层的折射率一般大于1.7,因而阴极层与光学膜层的折射率差异比较大。在现有技术中的结构中,如图2所示,阴极层104的折射率用n1表示,光学膜层105的折射率用n2表示,由于阴极层104与光学膜层105两个介面的折射率差异较大,因而容易产生全反射,环境光由光学膜层105射向阴极层104时,光线是由折射率大(光密)的介质射向折射率小(光疏)的介质,当入射角大于全反射临界角c1时就能发生全反射,环境光的反射严重影响了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该全反射临界角只要入射角大于c1的光线都能发生全反射。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中,在阴极层104与光学膜层105之间设置抗反射层106,抗反射层106的折射率n3在n1与n2之间,即n1<n3<n2,降低了膜层之间的折射率差异,使射向显示面板的环境光不容易发生全反射,具体地,光线由折射率较大的光学膜层105射向折射率较小的抗反射层106时,入射角大于全反射临界角c2时才能发生全反射,由于n3>n1,所以c2>c1。光线由折射率较大的抗反射层106射向折射率较小的阴极层104时,入射角大于全反射临界角c3时才能发生全反射,由于n3<n2,所以c3>c1,可见,光线由光学膜层106射向抗反射层106的全反射临界角c2,与光线由抗反射层106射向阴极层104的全反射临界角c3都大于c1,只有入射角更大的光线才能发生全反射,从而使膜层之间不容易发生全反射,进而降低了显示面板的反射率,提高了显示效果。具体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上述抗反射层的折射率在0.5~1之间。由上述分析可知,膜层之间的折射率差异越大,越容易发生全反射,因而抗反射层的折射率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若抗反射层的折射率很小,则光学膜层与抗反射层之间的折射率差异仍然很大,由光学膜层射向抗反射层的光线很容易发生全反射,若抗反射层的折射率很大,则抗反射层与阴极层之间的折射率差异仍然很大,由抗反射层射向阴极层的光线很容易发生全反射,因而,选用折射率在0.5~1的材料制作抗反射层,可以使光学膜层与抗反射层之间,以及抗反射层与阴极层之间都不容易发生全反射,从而可以降低显示面板的反射率。进一步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面板中,上述抗反射层的吸收系数小于3。为了避免抗反射层对显示面板出射的用于显示画面的光线造成影响,需要采用吸收系数较小材料制作抗反射层,抗反射层的吸收系数k优选为小于3,在具体实施时,可以选取吸收系数在2.5左右的材料。在实际应用中,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面板中,抗反射层的厚度小于20nm。为了避免影响显示面板的光透过率,抗反射层的厚度不能太大,优选为小于20nm,从而不会对发光层的光学性能产生影响。此外,为了保证抗反射层的抗反射性能,抗反射层的厚度也不能过小,抗反射层的厚度优选为在5nm~10nm之间,可以选取厚度为5nm、6nm等数值,此处不对抗反射层的厚度进行限定。具体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面板中,抗反射层的材料为金属或合金。采用金属或合金制作上述抗反射层,一方面可以满足上述折射率要求,另一方面可以使抗反射层具有一定的反射性能,从而可以将射向显示面板的环境光反射出去。在具体实施时,也可以采用其他材料,只要能够满足上述折射率要求即可,此处不对抗反射层的材料进行限定。更具体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面板中,抗反射层的材料为钙、锂或金中的一种或至少两种构成的合金。也就是说,抗反射层的材料可以为钙、锂或金,也可以是钙、锂和金中的两种或三种构成的合金,此外,也可以采用其他材料,此处不做限定。在具体实施时,可以采用蒸镀的方式在阴极层之上形成一层抗反射层,此处只是举例说明,不对抗反射层的制作工艺进行限定。在具体实施时,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面板中,如图1所示,还可以包括:位于衬底基板101与阳极层102之间的反射层107。通过在阳极层102靠近衬底基板101的一侧设置反射层107,可以反射发光层103射向衬底基板101一侧的光线,从而提高显示面板的出光效率。此外,反射层107与阴极层104之间构成了微腔结构,可以通过调整反射层107与阴极层104之间的距离以调节微腔腔长,从而调整显示面板的出射光的纯度,提高显示面板的色域。以下结合附图,以抗反射层的折射率n3=0.7,吸收系数k=2.5,厚度为d=6nm,材料为钙ca为例,来说明设置抗反射层并不会影响显示面板的光学性能。图3a至图3c为设置抗反射层与不设置抗反射层的结构的反射率对比示意图,其中图3a表示红色子像素的反射率对比示意图,图3b表示绿色子像素的反射率对比示意图,图3c表示蓝色子像素的反射率对比示意图,图中曲线a表示不设置抗反射层的显示面板的反射率,曲线b表示设置抗反射层的显示面板的反射率,从图3a至图3c可以看出,无论对于哪种颜色,通过设置抗反射层,显示面板的反射率都会降低,一般反射率会有10%~20%的降幅。图4a至图4c为设置抗反射层与不设置抗反射层的结构在不同视角下的色偏程度示意图,图中“△”表示设置抗反射层的结构的色坐标x分量,“◇”表示设置抗反射层的结构的色坐标y分量,“×”表示不设置抗反射层的结构的色坐标x分量,“□”表示不设置抗反射层的结构的色坐标y分量,从图4a至图4c可知,设置抗反射层的结构与不设置抗反射层的结构的色坐标差异很小,以图4a为例,图中“△”构成的曲线与“×”构成的曲线几乎重合,“□”构成的曲线与“◇”构成的曲线几乎重合,也就是设置抗反射层对显示面板的色坐标几乎没有影响,不会影响显示面板的色偏程度。此外,抗反射层一般由金属或合金制作,且抗反射层与阴极层相邻,设置抗反射层相当于阴极层的厚度增加,原理上阴极层变厚会导致色偏程度增加,但是从图4a至图4c来看,设置了抗反射层并没有导致色偏程度增加,色偏程度基本不变,因而抗反射层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缓解显示面板的色偏程度。表1为设置抗反射层与不设置抗反射层的结构的亮度对比表,从表中可以看出,对于不同颜色的子像素,设置抗反射层与不设置抗反射层的亮度差异不大,具体地,设置抗反射层后红色子像素和绿色子像素的亮度稍微增大,蓝色子像素的亮度稍微减小,因而从整体上看,显示面板的亮度变化不大,因此,可以证明通过设置抗反射层,不会影响发光层的发光亮度。表1设置抗反射层与不设置抗反射层的结构的亮度对比表不设置抗反射层的结构的亮度(nits)设置抗反射层的结构的亮度(nits)红色(r)29613024绿色(g)1061210800蓝色(b)679664第二方面,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显示面板,该显示装置可以应用于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由于该显示装置解决问题的原理与上述显示面板相似,因此该显示装置的实施可以参见上述显示面板的实施,重复之处不再赘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通过在阴极层与光学膜层之间设置抗反射层,该抗反射层的折射率大于阴极层的折射率且小于光学膜层的折射率,降低了膜层之间的折射率差异,使射向显示面板的环境光不容易发生全反射,进而降低了显示面板的反射率,在不影响显示面板的其他性能的基础上,提高了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此外,抗反射层的吸收系数和厚度都比较小,不会影响发光层的光学性能,不会影响显示面板的出光效率。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