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16777874发布日期:2019-02-01 18:51阅读:150来源:国知局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oled(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相对于液晶显示装置具有自发光、反应快、视角广、亮度高、色彩艳、轻薄等优点,被认为是下一代显示技术。根据发光方向的不同,可以将oled显示装置中的自发光元件即oled器件分为底发射型(或称为底发光型,即相对于基板向下发光)和顶发射型(或称为顶发光型,即相对于基板向上发光)两种类型。

传统技术中oled器件通常采用底发射型,其中的发光层发出的光从下方的阳极一侧射出,光线未从位于发光层上方的阴极一侧射出,因此,阴极的厚度无需制备地较薄,不存在由于阴极厚度过小而导致阴极电阻较大,进而产生电压降(irdrop,即电阻两端的电位差)的问题。

然而,由于具有底发射型oled器件的oled显示装置的开口率受到tft(thinfilmtransistor,薄膜晶体管)等不透光结构的限制,使得发射型oled显示装置难以实现高分辨率的显示要求,因此,现有技术多采用具有顶发射型oled器件的oled显示装置。但是,顶发射型oled器件由于光线需从阴极一侧射出,因此,阴极的厚度需要制备地较薄,导致阴极电阻过大产生电压降。

此外,在触控显示一体化(integrated-touch-driver,缩写为itd)技术中,由于oled显示装置中还需设置触控电极,难以进一步实现itd显示装置的超薄化。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此,为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可降低发光器件的电极电阻,同时有助于实现itd显示面板的超薄化。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实施例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基板;设置在所述衬底基板上方的发光器件层;设置在所述发光器件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触控结构层;其中,所述发光器件层包括多个发光器件,所述发光器件包括:依次远离所述衬底基板设置的第一电极、发光功能层和第二电极;所述触控结构层包括:多个第三电极;多个所述第三电极中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三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相接触。

在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电极采用石墨烯、氧化铟锡、氧化铟锌、氟掺杂二氧化锡中的至少一种材料制成。

在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触控结构层还包括:设置在多个所述第三电极远离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第一绝缘层。

在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绝缘层采用聚四氟乙烯、氟代聚乙烯、聚酰亚胺中的至少一种材料制成。

在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触控结构层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绝缘层远离多个所述第三电极一侧的多个第四电极;其中,多个所述第三电极间隔设置,多个所述第四电极间隔设置,所述第三电极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四电极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交叉;所述第三电极与所述第四电极互为触控驱动电极和触控感应电极。

在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四电极采用石墨电极材料或纳米银掺杂的石墨电极材料制成。

在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触控结构层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绝缘层远离多个所述第三电极一侧的多个第二绝缘块;其中,每个所述第二绝缘块与所述第一绝缘层之间均至少设置有一个所述第四电极。

在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各所述发光器件中的每个所述第二电极连接在一起形成整层电极,多个所述第三电极中的每个所述第三电极均与所述整层电极相接触。

在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透明盖板,所述触控结构层设置在所述透明盖板上;设置在所述衬底基板与所述发光器件层之间的薄膜晶体管阵列层;设置在所述薄膜晶体管阵列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像素界定层;其中,所述像素界定层开设有与每个所述发光器件的所述第一电极一一对应的开口部,所述开口部呈阵列排布;所述触控结构层还包括:设置在相邻两个所述第四电极之间的一排彩色滤光块;沿所述衬底基板板面的垂直方向,所述彩色滤光块与所述开口部垂直对应;每个所述发光器件的所述发光功能层连接在一起形成整层白光发光功能层。

在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像素界定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多个隔垫物;所述整层白光发光功能层设置在所述开口部内,并覆盖所述像素界定层和所述隔垫物;所述整层电极位于所述整层白光发光功能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沿所述衬底基板板面的垂直方向,每个所述第三电极与所述整层电极相接触的区域垂直对应于所述隔垫物。

在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光器件为顶发射型发光器件。

本发明实施例再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包括:提供一衬底基板;在所述衬底基板上方形成发光器件层;在所述发光器件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一侧形成触控结构层;

其中,所述发光器件层包括多个发光器件,所述发光器件包括:依次远离所述衬底基板设置的第一电极、发光功能层和第二电极;所述触控结构层包括:多个第三电极;多个所述第三电极中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三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相接触。

在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触控结构层还包括:设置在多个所述第三电极远离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第一绝缘层;所述在所述发光器件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一侧形成触控结构层,包括:采用喷墨打印工艺,在所述第一绝缘层上形成所述第三电极。

本发明实施例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基于此,通过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面板,通过触控结构层中的第三电极与发光器件中位于上方的第二电极相接触,可降低第二电极自身的电阻,改善发光器件的电压降问题;同时,作为辅助电极的第三电极还作为通过触控结构层中的相应触控结构,实现了辅助电极与触控电极集成于一体的效果,可使得具有incelltouch(即触控在显示面板内部)型的上述显示面板更具超薄化。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a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中多个第三电极的一种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b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中多个第三电极的另一种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a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第三电极与第四电极的一种排列方式示意图;

图4b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第三电极与第四电极的再一种排列方式示意图;

图4c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第三电极与第四电极的另一种排列方式示意图;

图5a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局部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b为图5a中沿aa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中涉及的混合装置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衬底基板;20-发光器件层;21-发光器件;21a-第一电极;21c-发光功能层;21c'-整层白光发光功能层;21b-第二电极;21b'-整层电极;30-触控结构层;31-第三电极;32-第一绝缘层;33-第四电极;34-第二绝缘块;40-透明盖板;50-薄膜晶体管阵列层;60-像素界定层;61-开口部;70-彩色滤光块;80-导电框胶;90-隔垫物。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以下,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本发明实施例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如图1所示,该显示面板01包括:衬底基板10;设置在衬底基板10上方的发光器件层20;设置在发光器件层20远离衬底基板10一侧的触控结构层30;其中,发光器件层20包括多个发光器件21,该发光器件21包括:依次远离衬底基板10设置的第一电极21a、发光功能层21c和第二电极21b;如图2a或图2b所示,该触控结构层30包括:多个第三电极31;多个第三电极31中的至少一个第三电极31与第二电极21b相接触。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发光功能层21c具体可包括电子传输层、发光层以及空穴传输层等功能层。第一电极21a和第二电极21b互为阳极和阴极,即当第一电极21a为阳极、则第二电极21b为阴极;反之,当第一电极21a为阴极、则第二电极21b为阳极。

这里,上述显示面板通常还包括位于发光器件层20下方的薄膜晶体管阵列结构层(即由多个tft构成的结构层),阳极通常与tft的漏极(或源极)电性连通,以接收相应的电信号,因此,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相对位于下方的第一电极21a为阳极,相应的,位于上方的第二电极21b为阴极。

这样一来,由于至少一个第三电极31与第二电极21b相接触,二者相接触后形成并联结构,能够降低第二电极21b的电阻。

当上述发光器件21示例的为顶发射型oled器件时,第三电极31能够作为辅助阴极,降低第二电极21b(即阴极)的电阻,使得第二电极21b可以进一步制备的较薄,提高顶发射型oled器件的出光率。

这里,上述的至少一个第三电极31与第二电极21b相接触,可以是至少一个第三电极31与至少一个第二电极21b相接触,或者,也可以是至少一个第三电极31与多个第二电极21b,再或者,也可以是多个第三电极31与多个第二电极21b相接触,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只要使得至少一个第三电极31与至少一个第二电极21b相接触,即可改善至少一个发光器件21(如oled器件)的电压降问题。

其中,多个第三电极31可以为如图2a所示的条状,或者,多个第三电极31可以为如图2b所示的块状。这里,图1的剖视方向为图2a中的aa方向。

这里,由于第三电极31同时兼发光器件21的辅助电极和触控电极,即二者处于电性连通的状态,为使得发光器件21能够正常发光、触控结构层30能够实现正常触控操作,相互之间不会产生影响,发光器件21与触控结构层30在不同的时间段内进行工作。即,当驱动发光器件21进行发光时,触控结构层30不进行触控操作;反之,当触控结构层30进行触控操作时,不向发光器件21输入相应的驱动信号。

基于此,通过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面板01,通过触控结构层30中的第三电极31与发光器件21中位于上方的第二电极21b相接触,可降低第二电极21b自身的电阻,改善发光器件21的电压降问题;同时,作为辅助电极的第三电极31还作为通过触控结构层30中的相应触控结构,实现了辅助电极与触控电极集成于一体的效果,可使得具有incelltouch(即触控在显示面板内部)型的上述显示面板01更具超薄化。

另外,当第二电极21b厚度较薄时,与其相接触的第三电极31还可以起到对第二电极21b进行保护的作用。

示例的,第三电极31可采用石墨烯、氧化铟锡(indiumtinoxide,缩写为ito)、氧化铟锌(indiumzincoxide,缩写为izo)、氟掺杂二氧化锡(fluorine-dopedtinoxide,缩写为fto)中的至少一种材料制成。

这些材料具有较佳的导电性,适宜作为电极材料;并且,上述材料结构致密,具有良好的封装特性,能够提高对下方的发光器件21的保护、封装作用,可以兼容辅助阴极、touch与封装这三种作用为一体。

示例的,如图3所示,上述触控结构层30还包括:设置在多个第三电极31远离衬底基板一侧的第一绝缘层32。

这样,通过第一绝缘层32可实现对下方发光器件21的封装,省去了相关技术中的薄膜封装层等结构,可进一步减薄面板厚度。

第一绝缘层可采用聚四氟乙烯(ptfe)、氟代聚乙烯(pdfe)、聚酰亚胺(pi)中的至少一种材料制成,这些材料均为低介电材料,可改善触控信号容易受到显示信号影响的问题。

示例的,如图3所示,上述触控结构层30还包括:设置在第一绝缘层(可作为平坦化层)32远离多个第三电极31一侧的多个第四电极33;其中,多个第三电极31间隔设置,多个第四电极33间隔设置,第三电极31在衬底基板10上的正投影与第四电极33在衬底基板10上的正投影交叉;第三电极31与第四电极33互为触控驱动电极(tx)和触控感应电极(rx)。

这样,当手指触控到显示面板01的显示区域的表面时,会改变第三电极31与第四电极33交叉处的电容,从而进行触控识别,触控的具体原理可参见相关说明,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做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图3中仅示意出第三电极31与第四电极33呈交叉设置的情况,第四电极33的数量仅为示意,不作具体限定。

这里,示例的,第三电极31与第四电极33可以均为条状电极,二者之间的交叉设置方式可如图4a所示,手指触控到二者交叉的区域(如图4a中虚线框所示,二者之间的第一绝缘层未示意出)会改变二者之间的互电容,从而进行触控识别。

或者,示例的,第三电极31可以为块状电极,第四电极33为与其交叉的条状电极,二者之间的交叉设置方式可如图4b所示,手指触控到二者交叉的区域(如图4b中虚线框所示,二者之间的第一绝缘层未示意出)会改变二者之间的互电容,从而进行触控识别。

其中,一列或一行第三电极31连接在一条电极线31a上,以传输相应的电信号。

当然,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触控结构层30还可适用于单层触控电极的情况,如图4c所示,第三电极31为电极块,每个第三电极31独立连接在一条电极线31a上。由于第三电极31远离衬底基板一侧还需设置透明盖板等结构,手指不会直接触碰到导电结构,因此,当手指触控到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域的表面时,会改变与手指触控位置有重叠的第三电极31的自电容,从而进行触控识别。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图4a至图4b仅为示意出若干种触控结构层30的可能的实施方式,本发明实施例包括但不限于。

示例的,在上述实施例中,第四电极33可采用石墨电极材料或纳米银掺杂的石墨电极材料制成,这些材料也具有较有的导电性兼封装特性,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对下方的发光器件21的封装效果。

示例的,如图5a和图5b所示,上述触控结构层30还包括:设置在第一绝缘层32远离多个第三电极一侧的多个第二绝缘块34;其中,每个第二绝缘块34与第一绝缘层32之间均至少设置有一个第四电极33。

这里,下方的整层设置的第一绝缘层32可用于进行封装,一块块独立的第二绝缘块34便于对多个第四电极33进行分区,即一个第二绝缘块34所在的区域可作为一个触控检测的区域,便于触控的分区控制。

这里,上述独立的第二绝缘块34也采用聚四氟乙烯(ptfe)、氟代聚乙烯(pdfe)、聚酰亚胺(pi)中的至少一种材料制成,这些材料均为低介电材料。

并且,考虑到在相关技术中,当在一些有机的低介电材料(介电常数约为3.0~5.0)上制备相应的电极图案时,有机的低介电材料无法满足制备电极的高温制程的要求。因此,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面板01中,可采用喷墨打印技术在第一绝缘层32表面形成多个第四电极33,喷墨打印工艺中的膜层干燥温度较低,对下方的第一绝缘层32影响较小。

下面提供一个具体示例,用于详细描述上述的显示面板01。

如图6所示,各发光器件21中的每个第二电极21b连接在一起形成整层电极21b',多个第三电极31中的每个第三电极31均与该整层电极21b'相接触。

这里,由于各发光器件21中的每个第二电极21b通常为阴极,而阴极通常接收一恒定电位(例如为+5v或+5v),因此,为便于制备,各发光器件21中的每个第二电极21b连接在一起形成整层电极21b',这样无需对每个第二电极21b单独提供电信号,还可省去相应的图案化工艺。

示例的,上述显示面板01还包括:透明盖板40,触控结构层30设置在透明盖板40上;设置在衬底基板10与发光器件层之间的薄膜晶体管阵列层50;设置在薄膜晶体管阵列层50远离衬底基板10一侧的像素界定层(pixeldefininglayer,缩写为pdl)60;其中,像素界定层60开设有与每个发光器件21的第一电极21a一一对应的开口部61,开口部61呈阵列排布;触控结构层还包括:设置在相邻两个第四电极33之间的一排彩色滤光块70(图6中标记为r、g及b,分别表示滤红光的红色滤光块、滤绿光的绿色滤光块及滤蓝光的蓝色滤光块);沿衬底基板10板面的垂直方向,彩色滤光块70与开口部61垂直对应;每个发光器件21的发光功能层21c连接在一起形成整层白光发光功能层21c'。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薄膜晶体管阵列层50通常包括:阵列排布的多个薄膜晶体管(thinfilmtransistor,缩写为tft)所构成的层以及设置在其上的绝缘层(如平坦层);这些绝缘层上设置有贯通孔,该贯通孔对应于tft的漏极(或源极),以使设置在绝缘层上的每个发光器件21的第一电极21a能够通过该贯通孔与下方的tft的漏极(或源极)电性连通,以接收或传输相应的电信号。具体结构可沿用相关设计,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再赘述。

这里,每个开口部61可对应于每个发光器件21的第一电极21a的至少部分区域,是指当在薄膜晶体管阵列层50

上形成像素界定层60、且还未形成后续的其他结构时,像素界定层60的开口部61可露出第一电极21a的至少部分区域(例如为将第一电极21a全部露出或仅露出部分)。

上述发光器件21示例的可以为发白光的woled器件,通过与彩色滤光块70相配合可实现彩色显示。由于各发光器件21均发出白光,因此,每个发光器件21的发光功能层21c连接在一起形成整层白光发光功能层21c',以简化制备工艺。

整层白光发光功能层21c'进一步可包括多层功能层,这些多层功能层例如可以为:空穴传输层(holetransportationlayer,缩写为htl)、电子传输层(electrontransportationlayer,缩写为etl)、空穴注入层(holeinjectionlayer,缩写为hil)、电子注入层(electroninjectionlayer,缩写为eil)、发白光的发光层(emissionlayer,缩写为eml,示例的可以由发红光的发光层、发绿光的发光层以及发蓝光的发光层层叠构成)以及电子阻挡层(electronblockinglayer,ebl)等,可根据oled器件的结构设计要求灵活设置,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并且,如图6所示,由于彩色滤光块70与开口部61(即pdl的开口区)垂直对应,因此,位于彩色滤光块70之间的第四电极33即位于pdl的非开口区,当第四电极33采用石墨电极或石墨与纳米银结合的电极时,由于这些电极不透光,从而可省去相关技术中的黑矩阵结构,进一步简化显示面板的结构。

这样一来,衬底基板10、薄膜晶体管阵列层50、像素界定层60及发光器件层20构成通常所称的oled背板(或oled阵列基板),相对的,透明盖板40、触控结构层30及彩色滤光块70构成与该oled背板(或oled阵列基板)对合的对合基板(由于该基板集成有触控和彩膜功能,故有可被称为触控彩膜基板)。

两个基板之间还设置有用于支撑并传输薄膜晶体管阵列层50及触控结构层30上的相应信号的导电框胶(例如为含银dam胶)80

进一步的,如图6所示,上述显示面板01还包括:设置在像素界定层60远离衬底基板10一侧的多个隔垫物(postspacer,缩写为ps)90;整层白光发光功能层21c'设置在开口部61内,并覆盖像素界定层60和隔垫物90;整层电极21b'位于整层白光发光功能层21c'远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沿衬底基板10板面的垂直方向,每个第三电极31与整层电极21b'相接触的区域垂直对应于隔垫物90。

这样一来,通过隔垫物90可垫高每个第三电极31与整层电极21b'相接触的区域,便于两个基板相对合时使得第三电极31与整层电极21b'相接触。

在上述基础上,本发明实施例再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包括步骤01-03:

s01、提供一衬底基板;

s02、在衬底基板上方形成发光器件层;

s03、在发光器件层远离衬底基板一侧形成触控结构层;

其中,发光器件层包括多个发光器件,发光器件包括:依次远离衬底基板设置的第一电极、发光功能层和第二电极;触控结构层包括:多个第三电极;多个第三电极中的至少一个第三电极与第二电极相接触。

示例的,上述触控结构层可以直接制作在发光器件层上,或者,当触控结构层是制作在例如前述所述的透明盖板上时,制备完成触控结构层后,将其贴合在发光器件层上方,以使得触控结构层中的多个第三电极中的至少一个第三电极与发光器件层中的第二电极相接触即可。

这样,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将触控结构层中的第三电极与发光器件中位于上方的第二电极相接触,可降低第二电极自身的电阻,改善发光器件的电压降问题;同时,作为辅助电极的第三电极还作为通过触控结构层中的相应触控结构,实现了辅助电极与触控电极集成于一体的效果,可使得具有incelltouch(即触控在显示面板内部)型的上述显示面板更具超薄化。

进一步的,参照前述显示面板的相关说明,上述触控结构层还包括:设置在多个第三电极远离衬底基板一侧的第一绝缘层;相应的,上述s03包括:采用喷墨打印工艺,在第一绝缘层上形成第三电极。

这里,由于喷墨打印工艺中的干燥温度较低,对下方的衬底影响较小,更适用于低介电材料为衬底的相关制备工艺。

其中,在上述触控结构层中,相互交叉呈网状图案的第三电极与第四电极的线条关键线宽(criticaldimension,缩写为cd)及周期节距(pitch,即相邻两个第三电极之间的间距、相邻两个第四电极之间的间距)均在微米及亚微米级。这样,通过使得电极具有更小的线宽和间距,使得整个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域内分布有更多的第三电极与第四电极交叉的区域,从而可提高触控精度。

喷墨打印工艺的相关说明如下:喷墨打印工艺要求具有高浓度的石墨烯分散液,通过选择合适的溶剂和石墨烯的分散比例,可以调整其黏度(即z值)),以获得具备良好墨滴喷射形态的打印墨水。可通过控制打印参数优化喷墨打印的图案化过程,使喷墨打印的石墨烯适用于透明导电电极的相关制备工艺。

石墨烯片液的溶剂可选用高挥发性的极性或非极性有机溶剂,如甲醇、乙醇、丙醇、丁醇、丙酮等。对石墨烯片液及溶剂进行混合的混合装置可如图7所示,在超声波混液腔内进行石墨烯片与溶剂的混合,加入保护载气(如氩气等惰性气体,防止石墨烯被氧化)后经过高速旋转后输送至旋转混合腔a1,在旋转混合腔a1内受高强度超声波的震荡,可以使得石墨烯片液与溶剂在保护载气的保护下得到均匀的混合。

旋转混合腔a1内设置有内旋转杆a2,通过转动内旋转杆a2可带动石墨烯片与溶剂的混合;旋转混合腔a1还可设置在外旋转杆a3上,通过转动外旋转杆a3可带动整个旋转混合腔a1做圆周运动。

驱动内旋转杆a2、外旋转杆a3转动的结构例如可以为驱动电机,具体结构可沿用相关装置,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再赘述。

在此之后,通过输送管将混合后的墨水道输送至加热混合腔,在混合腔内加热增加气液固体悬浮混合物的内部热动能;之后,将墨水输送至压电喷墨腔,将墨水通过高速喷射的方式喷射至相应的衬底上,将衬底放置在冷却装置内,对墨水中残留的保护载气进行气固分离,以使得墨水沉积到衬底上;对衬底进行后烘烤,通过挥发的方式去除墨水中的溶剂,从而使得石墨烯在衬底表面形成相应的石墨烯结构。通过精确控制墨水的浓度及喷射量等成膜参数,可以形成10nm以上厚度的膜层。

以上喷墨打印的过程仅为示意,本发明实施例包括但不限于上述制备工艺,只要制备出第三电极,并使得触控结构层中的多个第三电极中的至少一个第三电极与发光器件层中的第二电极相接触即可。

本发明实施例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上述各实施例示意出的显示面板。

该显示装置与上述显示面板相对于相关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其中,上述显示装置具体可以是oled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可以为电视、平板电脑、手机、数码相框、导航仪、可穿戴显示装置(如智能手环、智能头盔等)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者部件。

以上各种显示装置均还可以包括驱动电路部分及指纹识别结构等部件,具体结构可参见相关技术,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