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电动玻璃升降器用的接插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44633发布日期:2018-09-28 20:32阅读:87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用的接插件,特别涉及一种汽车电动玻璃升降器用的接插件。



背景技术:

玻璃升降器是汽车门窗玻璃的升降装置,主要分电动玻璃升降器与手动玻璃升降器两大类。为方便汽车门窗玻璃的升降,现在许多轿车门窗玻璃的升降一般都改用电动玻璃升降器进行升降。

电动玻璃升降器多是由电动机、减速器、导绳、导向板、玻璃安装托架等组成。电动机上通常会设置有与电机引线相连的接插件,汽车内部电路通过一连接头插装在接插件内供电机供电。

现有的接插件通常如附图5中所示,其包括有一接线盒1、设置在接线盒1内的金属连片2,以及与金属连片2相连的电机引线3。接线盒1为塑料材料制成,其在注塑成型的过程中先将金属连片2置入模具内部,再通过注塑成型接线盒1,使金属连片2能够稳定地设置在接线盒1内部,金属连片2的一端穿出接线盒1通过焊锡与电机引线3相连为电机供电,由于金属连片2和电机引线3都会设置有正负极两个,且因为接线盒1整体体积较为小巧,两电机引线3的间距不大,如此使得焊锡过程中容易出现操作不当导致两电机引线3连接在一起,造成产品报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电动玻璃升降器用的接插件,其无需采用焊锡将金属连片与电机引线相连,避免焊锡过程中操作不当造成的产品报废。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汽车电动玻璃升降器用的接插件,包括接线盒、两金属连片和两电机引线,所述接线盒一端具有供连接头插入的开口,所述金属连片包括一体相连的连接部和输电部,所述输电部悬伸于接线盒内,所述电机引线包括电线以及套装在电线外侧的绝缘橡胶套,所述电线一端穿出绝缘橡胶套与连接部固定连接,所述电线与连接部的连接处通过注塑固定连接在接线盒远离开口一侧的侧壁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金属连片通过外部工装先将电机引线夹紧,金属连片夹紧电机引线后与接线盒一并注塑,使接线盒成型后与金属连片及电机引线的一端固定连接,无需通过焊锡将电线与金属连片相连,避免了焊锡过程中操作不当造成的产品报废。

作为优选,所述接线盒通过一连接件与电动机相连,所述连接件包括固定连接在接线盒上的第一连接部以及转向连接在第一连接部上与电动机相连的第二连接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连接件的设计,连接件采用金属材料制成,其具有较好地结构强度,通过第一连接部固定连接在接线盒上,第二连接部固定连接在电动机上,可以使得接线盒较为稳定地设置在电动机上,避免电动机工作过程中产生的震动造成接线盒的脱落。

作为优选,所述接线盒上开设有供第一连接部滑移的滑移槽,所述第一连接部上开设有定位孔,所述滑移槽内设置有穿入定位孔限制第一连接部脱出滑移槽的卡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连接部从滑移槽的开口处滑移进入滑移槽,待卡脚穿入定位孔后实现第一连接部与接线盒的相连,避免电动机工作过程中产生的震动第一连接部脱出滑移槽。

作为优选,所述卡脚与滑移槽底面的最短距离与所述定位孔至第一连接部前端的最短距离相同,所述卡脚穿入定位孔时,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前端与滑移槽底面相抵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使卡脚与滑移槽底面的最短距离与所述定位孔至第一连接部前端的最短距离相同,卡脚穿入定位孔时,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前端与滑移槽底面相抵接,第一连接部与接线盒相连后不会出现相对蹿动,进一步提高了两者连接后的稳定性。

作为优选,所述卡脚朝向滑移槽开口处的一端面形成有倾斜的导向面,所述导向面的倾斜方向与第一连接部的滑移进入滑移槽的方向一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导向面的设计,能够使得卡脚形成一个棘齿结构,能够在第一连接部滑移进入滑移槽的过程中,可以对卡脚的形变起到导向作用,使得卡脚可以更加方便地卡入定位孔内。

作为优选,所述卡脚设置在滑移槽靠近接线盒外壁的一侧面上,所述接线盒位于卡脚的周沿开设有贯穿至滑移槽的变形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卡脚设置在滑移槽靠近接线盒外壁的一侧面上,并在卡脚的周沿开设变形腔,变形腔不会对卡脚的形变造成阻碍,使得卡脚能够更好地向外发现形变,从而使得第一连接部和接线盒的连接更加方便。

作为优选,所述滑移槽侧壁上沿第一连接部滑移方向设置有与第一连接部相抵的抵接柱,所述抵接柱的截面为弧形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为了减小第一连接部滑移时与滑移槽之间的摩擦,滑移槽的槽壁与第一连接部之间会存在有细微的缝隙,通过抵接柱的设计,抵接柱与第一连接部相抵接,避免了第一连接部与滑移槽的槽壁之间出现蹿动,另外,由于抵接柱的截面为弧形面,抵接柱与第一连接部之间的接触面积很小,两者之间的摩擦也不大,不会对第一连接部的滑移造成太大的阻碍。

作为优选,所述滑移槽的开口处具有向内倾斜设置的引导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滑移槽开口处引导面的设计,在第一连接部的前端进入滑移槽时,引导面能够对第一连接部的前端起到导向作用,使得第一连接部能够更好地进入滑移槽内。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前端向内收缩形成一引导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引导头的设计,引导头能够在第一连接部进入滑移槽时起到导向作用;另外,在第一连接部向滑移槽槽底面滑移的过程中,引导头先与卡脚的导向面相接触,引导头与导向面接触的外表面的倾斜方向与导向面一致,可以增大与导向面的接触面积,从而减小第一连接部滑移过程中对卡脚造成的磨损,使第一连接部与接线盒能够更好地连接在一起。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之间通过一承接部相连,所述承接部上还设置有加强筋。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承接部以及承接部上加强筋的设计,能够增强连接件的结构强度,避免电动机使用过程中产生的震动造成连接件的断裂。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金属连片通过外部工装先将电机引线夹紧,金属连片夹紧电机引线后与接线盒一并注塑,使接线盒成型后与金属连片及电机引线的一端固定连接,无需通过焊锡将电线与金属连片相连,避免了焊锡过程中操作不当造成的产品报废;

2.第一连接部的从滑移槽的开口处进入滑移槽内,滑移槽内的卡脚形成一个棘齿结构,从而方便卡脚卡入第一连接部的定位孔内,待第一连接部的前端抵接滑移槽的槽底面时,卡脚恰好卡入定位孔内,实现接线盒与第一连接部的相连。

附图说明

图1为接插件的示意图;

图2为金属连片和电机引线的连接示意图;

图3为接插件的剖视爆炸图;

图4为图3中A处的放大图;

图5为现有技术中接插件的示意图。

图中,1、接线盒;11、滑移槽;12、卡脚;121、导向面;13、变形腔;14、抵接柱;15、引导面;16、开口;2、金属连片;21、连接部;211、第一夹持段;212、第二夹持段;22、输电部;3、电机引线;31、电线;32、绝缘橡胶套;4、连接件;41、第一连接部;411、定位孔;412、引导头;42、承接部;421、加强筋;43、第二连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汽车电动玻璃升降器用的接插件,包括接线盒1、两金属连片2和两电机引线3,接线盒1一端具有供连接头插入的开口16,金属连片2包括一体相连的连接部21和输电部22,电机引线3包括电线31以及套装在电线31外侧的绝缘橡胶套32。电线31一端穿出绝缘橡胶套32与连接部21固定连接,电线31与连接部21的连接处通过注塑固定连接在接线盒1远离开口一侧的侧壁内,其中,连接部21包括有夹装在绝缘橡胶套32外的第一夹持段211以及夹装在电线31外的第二夹持段212,输电部22悬伸于接线盒1内。

参照图1和图3,接线盒1通过一连接件4与电动机相连,连接件4包括固定连接在接线盒1内的第一连接部41、固定连接在电动机上的第二连接部43以及将第一连接部41和第二连接部43转向相连的承接部42,承接部42为弧形结构且承接部42的中部位置设置有一加强筋421。

第二连接部43中部开设有供两电机引线3穿过的穿孔,第一连接部41位于穿孔两侧对称开设有供螺栓穿设将第一连接部41螺纹连接在电动机上的固定孔。

第一连接部41的前端向内收缩形成引导头412且第一连接部41中部位置上开设有一定位孔411,接线盒1上开设有供第一连接部41滑移的滑移槽11,滑移槽11靠近接线盒1外壁的一侧面上设置有穿入定位孔411内的卡脚12,接线盒1位于卡脚12的周沿开设有贯穿至滑移槽11的变形腔13。卡脚12朝向滑移槽11开口处的一端面形成有倾斜的导向面121,导向面121的倾斜方向与第一连接部41的滑移进入滑移槽11的方向一致,卡脚12与滑移槽11底面的最短距离与定位孔411至引导头412前端的最短距离相同,当卡脚12穿入定位孔411时,引导头412的前端恰好与滑移槽11底面相抵接。

参照图3和图4,滑移槽11的开口处具有向内倾斜设置的引导面15,且滑移槽11侧壁上沿第一连接部41滑移方向设置有与第一连接部41相抵的抵接柱14,其中,抵接柱14的截面为弧形面以减小与第一连接部41的接触面积。

安装过程:

金属连片2通过外部工装先将电机引线3夹紧,其中,第一夹持段211夹装在绝缘橡胶套32外,第二夹持段212夹装在电线31外侧与电线31相抵接,金属连片2夹紧电机引线3后与接线盒1一并注塑成型;

注塑完成后将连接片的第一连接部41滑移进入滑移槽11内,待第一连接部41的前端与滑移槽11的槽底面相抵接后,卡脚12卡入定位孔411内实现连接片与接线盒1的相连;

随后将螺栓穿过第一连接部41上的固定孔内并与电动机座上开设的螺纹孔螺纹连接就实现了接线盒1与电动机的相连。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