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转接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45651发布日期:2018-08-24 18:58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转接器结构,尤指一种提升传输线插接稳定性的转接器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lightning、HDMI等连接器界面已广泛为大众所使用,其中USB界面传输规格更已发展至传输速度更快的USB3.0规格。尤其是,USB Type-C成为首个能够正反面插接,具有提升插接便利性以及更大的充电需求的连接器界面。此外,Lightning接头同样采用正反面插接的设计。由于USB Type-C与Lightning的规格不同、尺寸大小也不同,两者无法相互通用而必须透过一转接器使其讯号及/或电力能够相互传递。

以现有的转接器中,例如具有Lightning插头的一传输线,插接于具有一USB插头的转接器结构中,其中USB插头的转接器仅供Lightning插头插接,由于Lightning插头仅插接USB转接器的插口后,经常造成传输线的晃动与插接的不稳定性,甚至造成脱落而影响两者间的讯号或电力的传递。因此,本案实用新型人遂依其多年从事相关领域之研发经验,针对前述之缺失进行深入探讨,并依前述需求积极寻求解决之道,历经长时间的努力研究与多次测试,终于完成本实用新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有效提升传输线插接稳定性,甚至缩短传输线长度的转接器结构。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转接器结构,供具有一插头的一传输线插接,所述传输线与所述插头之间设有一握持部。转接器结构包括一本体。本体包含相对应的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第一端具有一第一传输界面,第二端具有凹入本体的一插槽及设置于插槽内的一第二传输界面。第二传输界面与第一传输界面为不同界面规格,其中插头的传输界面符合第二传输界面规格,且握持部二分之一以上的容置于插槽。

本实用新型还具有以下功效,有效提升传输线插接稳定性,甚至缩短传输线长度的转接器结构。此外,本体的第二端还开设有一缺槽,以便使用者能够握住所述握持部而轻易拔出传输线,并与本体分离。

【附图说明】

图1为绘示本实用新型转接器结构的分解图。

图2为绘示本实用新型转接器结构的组装示意图。

图3为绘示本实用新型转接器结构的另一实施例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转接器结构

11 本体

111 第一端

112 第二端

113 第一传输界面

114 插槽

115 第二传输界面

116 缺槽

12 转接模块

121 第一导电端子组

122 第二导电端子组

123 电路板

2 传输线

21 插头

22 握持部

23 线缆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实用新型之详细说明及技术内容,配合图式说明如下,然而所附图式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者。

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转接器结构1,供具有一插头21的一传输线2插接,所述传输线2与所述插头21之间设有一握持部22及连接握持部22的一线缆23。在此所述的握持部22为绝缘塑胶制成,且尺寸大于插头21的尺寸。本实施例中的传输线2较佳为一lightning传输界面;然而在如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传输线2则为一USB Type-C传输界面或其他适合的传输界面,并不限定。

转接器结构1包括一本体11。本体11包含相对应的一第一端111及一第二端112。第一端111具有凸出于本体11的一第一传输界面111,第二端112具有凹入本体11的一插槽114及设置于插槽114内的一第二传输界面115。第二传输界面115与第一传输界面113为不同界面规格,其中插头21的传输界面符合第二传输界面115规格,以电性插接于第二传输界面115的插槽114内,且传输线2的握持部22二分之一以上的容置于插槽114中。在本实施例中,握持部22较佳系能够完整的容置于插槽114中,以更加稳定的插接于插槽114中。

如图1及图2所示,第一传输界面113较佳符合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连接器之规格。第二传输界面115则为一雷电(Lightning)连接器之规格,以将时下具有闪电插头21的传输线2,经由转接器结构1转接成符合USB界面规格的讯号及/或电力的传输规格。

然而在其他不同的实施例中,第一传输界面113亦可为符合微型通用串行总线(Micro USB)、迷你通用串行总线(Mini USB)、雷电(Lightning)、IEEE1934等连接器之规格。第二传输界面115则为符合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微型通用串行总线(Micro USB)、迷你通用串行总线(Mini USB)、雷电(Lightning)、IEEE1934连接器之规格,以转接成不同界面规格的连接器通讯界面标准。

本体11还具有一转接模块12,转接模块12一端具有符合并连接第一传输界面113的一第一导电端子组121、符合并连接第二传输界面115的一第二导电端子组122,以及电性耦接第一导电端子组121和第二导电端子组122的一电路板123。

在如图1及图2所示的第一导电端子组121的数量较佳为5根,即第一传输界面113为符合一USB传输界面。第二导电端子组122的数量为8根,即第二传输界面115为符合一lightning传输界面。电路板123上内建有包含芯片(图略)等电子元件,以便透过转接模块12进行闪电与USB之间讯号或电力的传输。

在如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二导电端子组121的数量为24根,即第二传输界面115较佳为符合一USB Type-C传输界面,以便将USB Type-C的讯号、电力透过USB界面规格输出或输入。有关转接器结构1的转接模块12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多加赘述。

此外,如图1、图2及图3中,由于插槽114的长度与所述握持部22及所述插头21加总之长度相同,因此握持部22能够完整的容置于插槽114内,以有效提升传输线1插接于转接器结构1的稳定性与可靠度,解决易脱、讯号、电力传递不稳定的问题。

当传输线2欲从转接器结构1拔出时,本体11的第二端112还开设有一缺槽116,使用者能够握持所述握持部22而轻易拔出传输线2,以便与本体11分离。

综上所述,本文于此所揭示的实施例应被视为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而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由后附申请专利范围所界定,并涵盖其合法均等物,并不限于先前的描述。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